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氧化石墨烯作为临床药物载体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钟春莲 方昌建 +5 位作者 周桂羽 朱慧玲 郑镗 庄婉晶 刘剑 卢余盛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13-1418,共6页
免疫治疗的出现开创了癌症治疗的新时代,但其临床疗效有限,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肿瘤局部药物浓度过低,不能有效激活机体的免疫反应。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载药优势,逐渐应用于临床肿瘤治疗。纳米氧化石墨烯(nanographene oxide,NGO)是一种... 免疫治疗的出现开创了癌症治疗的新时代,但其临床疗效有限,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肿瘤局部药物浓度过低,不能有效激活机体的免疫反应。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载药优势,逐渐应用于临床肿瘤治疗。纳米氧化石墨烯(nanographene oxide,NGO)是一种新型二维纳米材料,具有巨大的载药界面,化学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及高效的光热转换效率等。此外,功能化修饰可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药物在肿瘤部位的富集浓度。该文概述了NGO在肿瘤药物装载、靶向输送及肿瘤光热治疗等方面的应用与挑战,有望为今后纳米氧化石墨烯应用于临床肿瘤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治疗 纳米氧化石墨烯 药物装载 靶向输送 光热治疗 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个相思树种根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潘辉 刘芳 +2 位作者 曾志浩 周丽丽 袁宗胜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5-170,共6页
采集了厚荚相思、卷荚相思、黑木相思、直干相思、马占相思共5种植物的根部样本,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对不同种相思树中根内生细菌的群落结构进行解析。比较5种相思树种根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在纲水平上,厚荚相思、卷荚相思、黑木相... 采集了厚荚相思、卷荚相思、黑木相思、直干相思、马占相思共5种植物的根部样本,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对不同种相思树中根内生细菌的群落结构进行解析。比较5种相思树种根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在纲水平上,厚荚相思、卷荚相思、黑木相思和直干相思的根内生优势菌为Alphaproteobacteria,而马占相思的根内生细菌中,则以Gammaproteobacteria占主导地位。在目水平上,厚荚相思、卷荚相思、直干相思和黑木相思的根内生细菌优势菌为Rhizobiales,马占相思的根内生细菌则以Rhizobiales、Enterobacteriales和unidentified_Gammaproteobacteria占主导地位。在科水平上,厚荚相思、卷荚相思、直干相思和黑木相思的根内生细菌中优势菌为Xanthobacteraceae,马占相思的根内生细菌中,则以Enterobacteriaceae占主导地位。不同种相思树根内生细菌群落在纲、目、科水平上均存在较大差异性,与其他4种相思树种的优势菌群相比,马占相思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思树种 内生细菌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厚荚相思 卷荚相思 黑木相思 直干相思 马占相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化纤维素基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对阿散酸的吸附行为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郑雪琴 吴志浩 +1 位作者 杨桂芳 叶晓霞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6-35,共10页
以纤维素为原料,利用表面氨化交联聚乙烯亚胺(PEI)制备了一种对阿散酸(p-ASA)具有高效吸附效果的功能化纤维素基气凝胶(Cell@PEI)。结果表明,三维块状的Cell@PEI具有独特的多孔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241.4m^(2)/g),且PEI的引入丰富了气... 以纤维素为原料,利用表面氨化交联聚乙烯亚胺(PEI)制备了一种对阿散酸(p-ASA)具有高效吸附效果的功能化纤维素基气凝胶(Cell@PEI)。结果表明,三维块状的Cell@PEI具有独特的多孔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241.4m^(2)/g),且PEI的引入丰富了气凝胶表面的官能团,增强了Cell@PEI中的静电和氢键相互作用,促进了其对p-ASA的吸附。Cell@PEI对p-ASA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和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最大吸附量为205.6mg/g。利用NaOH溶液对Cell@PEI气凝胶进行解吸再生5次后,其对p-ASA的去除率仍在7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基气凝胶 聚乙烯亚胺 吸附 阿散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化毒理学:生态毒理学研究的新视角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智 王菊英 +1 位作者 王新红 穆景利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2-92,共11页
环境污染是驱动生物适应性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和进化生物学理论的逐步更新,进化毒理学(evolutionary toxicology)这一交叉学科快速发展。进化毒理学研究是运用分子生物学和种群遗传学的方法,以进化生... 环境污染是驱动生物适应性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和进化生物学理论的逐步更新,进化毒理学(evolutionary toxicology)这一交叉学科快速发展。进化毒理学研究是运用分子生物学和种群遗传学的方法,以进化生物学和保护遗传学的理论和概念为基础,试图描述生物体适应环境的机制、原则以及环境污染对生物体适应过程的影响与作用。本文回顾了进化毒理学的理论发展,归纳总结了进化毒理学的研究范畴和主要研究内容,并对进化毒理学在未来生态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进化毒理学的研究方向以及相关理论进行了展望。本文旨在对进化毒理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进行梳理和简介,为丰富生态毒理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为解决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问题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化毒理学 表型可塑性 环境污染 种群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在食品中的来源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5
作者 胡佳玲 张天龙 +3 位作者 陈杰 林勤保 钟怀宁 穆景利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672-1680,共9页
为促进食品中微塑料的治理,该文从食品中微塑料的来源、提取和分析方法等方面展开了系统综述,并针对食品中微塑料的规范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表明从食品原料到生产加工过程及食品包装材料,都可能成为食品中微塑料污染的潜在来源。... 为促进食品中微塑料的治理,该文从食品中微塑料的来源、提取和分析方法等方面展开了系统综述,并针对食品中微塑料的规范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表明从食品原料到生产加工过程及食品包装材料,都可能成为食品中微塑料污染的潜在来源。消解法是食品中微塑料提取的主要方法。目前,对食品中微塑料进行鉴别以及定量的主流方法有目检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今后,建议开展食品中微塑料检测的标准方法研究,开发纳米级微塑料的光谱鉴别和定量技术。同时,面对食品中越来越严重的微塑料污染情况,应加强微塑料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溯源分析和控制技术研究,加快新型材料的开发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食品安全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拉曼光谱 扫描电子显微镜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化氯铝酸钙与传统钝化剂降低土壤镉生态及健康风险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陈晓晨 黄艺佳 +7 位作者 赵桐 张福祥 赵琦 陈禹西 张剑宇 张旭钏 肖艳春 杨桂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219-226,共8页
针对红壤、棕壤、褐土、黑土4种中国典型的Cd污染土壤,应用Ca(OH)_(2)、Ca(H_(2)PO_(4))_(2)以及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s)、水化氯铝酸钙(CaAl-Cl LDH)开展钝化修复,并从土壤Cd的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角度进... 针对红壤、棕壤、褐土、黑土4种中国典型的Cd污染土壤,应用Ca(OH)_(2)、Ca(H_(2)PO_(4))_(2)以及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s)、水化氯铝酸钙(CaAl-Cl LDH)开展钝化修复,并从土壤Cd的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角度进行修复效果对比研究。分析钝化剂对土壤pH值、土壤Cd的赋存形态以及土壤Cd直接经口摄入的生物可给性的影响,并对修复机理进行深入探究。结果表明,在Ca(OH)_(2)、Ca(H_(2)PO_(4))_(2)和CaAl-Cl LDH各自相对最优施用量下,3种钝化剂均可显著降低土壤Cd的活性系数(P<0.05),平均降幅分别为16.1%、56.9%和29.2%,可降低土壤Cd的作物吸收量及Cd对周边生态环境的风险。此外,施用CaAl-Cl LDH能显著且更为有效地降低土壤Cd的生物可给性(P<0.05)及Cd对人体的健康风险,在胃和小肠阶段的平均降幅为19.2%和33.0%,其中胃阶段分别达到施用Ca(OH)_(2)和Ca(H_(2)PO_(4))_(2)的3.11和1.99倍,小肠阶段为5.99和2.72倍。该研究为Cd污染土壤钝化修复剂的开发、改进和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污染 修复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赋存形态 生物可给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生枯草芽孢杆菌JL-B16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袁宗胜 刘芳 谢宝贵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4期5-6,9,共3页
对枯草芽孢杆菌JL-B16进行平板培养,并对菌体进行革兰氏染色、芽孢染色和荚膜染色,获得枯草芽孢杆菌JL-B16的培养特征和形态特征;采用温度梯度和pH梯度法测定枯草芽孢杆菌JL-B16的最适培养条件,绘制其40 h内的生长曲线,并对其生理生化... 对枯草芽孢杆菌JL-B16进行平板培养,并对菌体进行革兰氏染色、芽孢染色和荚膜染色,获得枯草芽孢杆菌JL-B16的培养特征和形态特征;采用温度梯度和pH梯度法测定枯草芽孢杆菌JL-B16的最适培养条件,绘制其40 h内的生长曲线,并对其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JL-B16菌落为黄色,菌落边缘不平整,菌体呈杆状,革兰氏阳性,有芽孢,无荚膜;枯草芽孢杆菌JL-B16最适培养温度为25℃,最佳生长pH为7.0,适宜生长pH 6.0~8.0。对枯草芽孢杆菌JL-B16进行生物学特性及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为后续系统研究枯草芽孢杆菌JL-B16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生物学特性 最适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冠疫情减排时期河南省大气污染物分布及健康效应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艳阁 汪俊峰 +2 位作者 余光明 熊维彬 吴铜鹏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9-297,共9页
由新冠(COVID-19)疫情引发的全国性大封锁为研究大规模工业减排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提供了契机。对河南省2020年疫情前、封锁期间及逐步复工复产期间与2019年同期6种主要大气污染物(PM_(2.5)、PM_(10)、CO、NO_(2)、SO_(2)与O_(3))的时空... 由新冠(COVID-19)疫情引发的全国性大封锁为研究大规模工业减排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提供了契机。对河南省2020年疫情前、封锁期间及逐步复工复产期间与2019年同期6种主要大气污染物(PM_(2.5)、PM_(10)、CO、NO_(2)、SO_(2)与O_(3))的时空差异开展对比分析,运用基于健康风险的空气质量指数(HAQI)法,研究河南省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健康效应。结果表明,河南省大气污染物分布整体呈现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变化特征,PM_(2.5)受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影响较显著。减排初期(春节疫情期间),除NO2浓度迅速减少外,其他污染物没有明显变化,PM_(2.5)浓度比2019年同期增加15%,是不利的气象条件与大气氧化度增加促进二次化学过程的结果。春节后疫情期间,PM_(2.5)浓度迅速降低至疫情前的50%左右,为2019年同期的50%左右。基于HAQI结果,研究期间(冬-春)影响河南省大气健康效应的关键因素是PM_(2.5),HAQI值在减排期间比2019年同期降低23.8%,但HAQI>100,表明人们仍生活在空气污染较严重的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疫情 大气污染物 污染特征 健康效应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元素和有机肥对芳樟油料林精油含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黄秋良 袁宗胜 +3 位作者 谢亚兵 陈智勇 陈瑞炎 张国防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第6期126-127,共2页
以6年生芳樟油料林(牡丹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二次正交回旋组合设计试验,研究有机肥和微量元素对芳樟油料精油含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有机肥和微量元素对芳樟油料林不同组织的精油含量促生效果不同。以精油产量为目标,前3组施... 以6年生芳樟油料林(牡丹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二次正交回旋组合设计试验,研究有机肥和微量元素对芳樟油料精油含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有机肥和微量元素对芳樟油料林不同组织的精油含量促生效果不同。以精油产量为目标,前3组施肥方案分别为T5>T2>T3;以芳樟精油品质为目标,前3组施肥方案,分别是T7>T5>T6;综合芳樟油料林的精油产量、精油品质,最佳施肥方案是T5(有机肥=750g、微量元素=3.5g),其总精油含量为18.42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樟 精油 品质 微量元素 油料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内生拮抗细菌对食用菌病害的生防机理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袁宗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8期126-128,140,共4页
研究了毛竹内生拮抗细菌JL-B05和JL-B16对3种食用菌病原菌的生防机理。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内生拮抗细菌过滤液和灭菌液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均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其中浓度为20%的内生拮抗细菌JL-B05过滤液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 研究了毛竹内生拮抗细菌JL-B05和JL-B16对3种食用菌病原菌的生防机理。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内生拮抗细菌过滤液和灭菌液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均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其中浓度为20%的内生拮抗细菌JL-B05过滤液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对疣孢病菌的抑制率达86.37%,对油疤病菌的抑制率为78.81%,对蛛网病菌的抑制率为76.76%,抑制效果均优于内生拮抗细菌JL-B16过滤液。浓度为20%的内生拮抗细菌JL-B16灭菌液对油疤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72.11%,对疣孢病菌抑制率为62.51%,对蛛网病菌的抑制率为61.88%,抑制效果均优于内生拮抗细菌JL-B05灭菌液。在内生拮抗细菌发酵液和灭菌液对病原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测定中,浓度为40%内生拮抗细菌JL-B05、JL-B16过滤液和灭菌液对3个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均较为显著。内生细菌JL-B05、JL-B16挥发性物质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内生拮抗细菌 食用菌病害 生防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生细菌对毛竹促生效果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袁宗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7期120-122,共3页
在毛竹中心产区,通过竹腔注射的方式接种复合微生物菌液,研究内生细菌对毛竹的促生效果。结果表明,促生内生细菌可以增加毛竹林立株数,提高毛竹冬笋营养品质,其中,施用复合微生物菌液的毛竹冬笋总糖含量与对照相比提高了25%,差异显著。... 在毛竹中心产区,通过竹腔注射的方式接种复合微生物菌液,研究内生细菌对毛竹的促生效果。结果表明,促生内生细菌可以增加毛竹林立株数,提高毛竹冬笋营养品质,其中,施用复合微生物菌液的毛竹冬笋总糖含量与对照相比提高了25%,差异显著。施用复合微生物菌液的毛竹林地出笋数量提高,发笋期提早和延长,进一步提高了毛竹林成竹率,新生毛竹眉径与对照相比提高了3.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内生细菌 促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丛生盔形珊瑚共生体及骨骼的形态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镇跃 陈建明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4-41,共8页
“共生”和“钙化”一直是珊瑚生物生态学研究中两个最核心的问题,为加深对珊瑚共生和钙化生物过程的理解,以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作为研究模型,通过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研究珊瑚共生体的细胞显微结构及骨骼的形态特征,并... “共生”和“钙化”一直是珊瑚生物生态学研究中两个最核心的问题,为加深对珊瑚共生和钙化生物过程的理解,以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作为研究模型,通过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研究珊瑚共生体的细胞显微结构及骨骼的形态特征,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对骨骼的微量元素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珊瑚共生体的外膜层和内膜层分别起源于宿主细胞和虫黄藻细胞,珊瑚共生体膜的复杂结构对“珊瑚-虫黄藻”的代谢物交换和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珊瑚外皮细胞可分泌大量的黏液而且体壁表面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可能与共生虫黄藻和微生物的穿梭有直接的关系。另外,珊瑚的骨骼显微结构表明,骨骼有机基质(Skeletal Organic Matrix,SOM)的分泌对于钙化晶体和骨架纤维的形成至关重要,支持珊瑚矿化由生物控制的学说。本研究加深了对共生珊瑚形态学的认识,为未来珊瑚应对海洋环境变化的细胞应激反应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珊瑚 钙化 共生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生金黄短杆菌CT-A16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生防机制研究
13
作者 袁宗胜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153-157,共5页
研究了金黄短杆菌CT-A16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疣孢病菌、蛛网病菌、油疤病菌这3种食用菌病原菌的生防机制,结果表明:菌落颜色为白色,菌落边缘光滑平整,菌体呈短杆状,革兰氏阳性,无芽孢,有荚膜;金黄短杆菌CT-A16最适培养温度为30℃,最佳生... 研究了金黄短杆菌CT-A16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疣孢病菌、蛛网病菌、油疤病菌这3种食用菌病原菌的生防机制,结果表明:菌落颜色为白色,菌落边缘光滑平整,菌体呈短杆状,革兰氏阳性,无芽孢,有荚膜;金黄短杆菌CT-A16最适培养温度为30℃,最佳生长pH值为6.0。不同浓度金黄短杆菌CT-A16过滤液和灭菌液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均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其中浓度为20%的金黄短杆菌CT-A16过滤液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对疣孢病菌的抑制率达到66.53%,对油疤病菌的抑制率为62.73%,对蛛网病菌的抑制率为83.58%。浓度为40%的金黄短杆菌CT-A16的过滤液和灭菌液均对于3个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明显;金黄短杆菌CT-A16的挥发性物质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也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短杆菌 生物学特性 食用菌病害 生防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海湾龟足肠道微生物组成及代谢组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文博 刘鑫 +2 位作者 林岗 姚海燕 郑泽文 《福建农业科技》 2024年第11期9-17,共9页
为了解定海湾龟足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特点及代谢组特征,探索龟足生存环境、食性及肠道微生物组成之间的联系,使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采集的龟足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龟足肠道菌群在门水平上,最优势菌门... 为了解定海湾龟足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特点及代谢组特征,探索龟足生存环境、食性及肠道微生物组成之间的联系,使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采集的龟足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龟足肠道菌群在门水平上,最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含量为47.17%,其次为拟杆菌门,含量为40.61%;在纲水平上,最优势纲为拟杆菌纲,含量为40.59%,其次为γ变形菌纲,含量为32.62%;在属水平上,最优势属为Sediminibacterium,含量为22.77%,其次为Pseudarcicella,含量为10.97%,还存在较多未能培养和未能鉴定的菌属。龟足肠道代谢物中含量最多的为脂类及类脂物质,约占代谢物总量的31%,其次为有机酸及其衍生物,约占代谢物总含量的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海湾 龟足 肠道微生物 代谢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素形态对干旱胁迫杉木幼苗养分吸收及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23
15
作者 李树斌 周丽丽 +3 位作者 伍思攀 孙敏 丁国昌 林思祖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2-162,共11页
【目的】干旱胁迫是限制植物生长的重要非生物因素之一,而适宜的氮素营养可以提高植物的抗旱性。本文探讨了供应不同形态氮源对干旱条件下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幼苗养分吸收及分配的影响。【方法】采用水培试验,... 【目的】干旱胁迫是限制植物生长的重要非生物因素之一,而适宜的氮素营养可以提高植物的抗旱性。本文探讨了供应不同形态氮源对干旱条件下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幼苗养分吸收及分配的影响。【方法】采用水培试验,供试杉木材料为2个无性系幼苗(7–14号和8–8号),在营养液中添加10%(w/v)PEG-6000进行干旱胁迫。营养液中的氮源处理包括硝态氮、铵态氮、硝铵混合氮,氮素浓度均为4.571mmol/L,每个品种均设6个处理。培养20天后,测定了杉木幼苗根、茎、叶的养分含量及生物量。【结果】与正常水分供应相比较,干旱胁迫条件下供应铵态氮可促进叶片N、K以及茎叶P、K的吸收,供应混合氮可促进根部K的吸收;供应铵态氮可促进根、茎对Ca的吸收,对叶片Ca无明显作用。干旱胁迫对根部Fe、Mn、Cu、Zn吸收量影响显著,氮素供应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干旱胁迫下各器官Mg、Fe、Mn和Cu吸收量,表现为抑制吸收,但添加铵态氮比硝态氮的降低幅度小。3个氮源处理均降低了干旱条件下根部Zn吸收量,但没有降低甚至增加了茎、叶中Zn的吸收量,说明氮营养可调节Zn在各器官间的分配,缓解干旱导致的缺锌现象。不同器官之间各养分吸收量差异显著,3个氮源处理中,N和P吸收量表现为叶>根>茎,K和Ca为叶>茎>根,Fe、Cu为根>叶>茎,Mg、Mn和Zn在各器官之间的分配规律不一。铵态氮吸收量均表现为叶>根>茎,且各器官铵态氮吸收量显著高于硝态氮,说明杉木具有明显的喜铵特性。【结论】在干旱胁迫下,氮素供应形态显著影响杉木幼苗对养分的吸收及在各器官中的分配,作用效果因家系品种和元素种类而异。总体来讲,铵态氮提高干旱胁迫下杉木幼苗养分吸收的效果好于硝态氮,杉木可以认为是喜铵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氮源 杉木幼苗 大量养分 中量养分 微量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树种转换对林地土壤碳氮磷计量比的影响 被引量:18
16
作者 李树斌 周丽丽 +3 位作者 陈宝英 杨起帆 丁国昌 林思祖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75-583,共9页
通过分析杉木采伐迹地营造阔叶树种尾巨桉及固氮树种黑木相思后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探讨造林树种转换对林地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规律,以期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杉木、... 通过分析杉木采伐迹地营造阔叶树种尾巨桉及固氮树种黑木相思后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探讨造林树种转换对林地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规律,以期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杉木、尾巨桉和黑木相思土壤全碳(TC)、全氮(TN)和全磷(TP)分别为19.28~23.84、1.56~1.87和0.27~0.30 g·kg^-1,各土层TC和TN均表现为尾巨桉和黑木相思较高,在表层(0~10 cm)和下层(20~40 cm)差异显著(P<0.05),表层和下层黑木相思人工林土壤TP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3种林分土壤C∶N、C∶P和N∶P分别为11.89~13.44、68.31~87.18和5.55~6.38,各土层C∶N和C∶P均表现为尾巨桉>黑木相思>杉木,中层(10~20 cm)土壤N∶P表现为尾巨桉和黑木相思林分显著高于杉木(P<0.05);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规律明显,土壤C∶N、C∶P和N∶P与土壤TC、TN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土壤容重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最大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显著正相关。因此,在森林经营和森林恢复过程中,应重视如何调整树种组成,阔叶树种桉树和固氮树种黑木相思有助于提高杉木林地土壤TC、TN、TP含量及C∶N、C∶P和N∶P值,有利于人工林退化地养分的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尾巨桉 黑木相思 养分循环 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水稻骨干亲本Wx基因第一内含子+1位碱基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连玲 潘丽燕 +8 位作者 朱永生 许惠滨 郑燕梅 何炜 罗曦 王颖姮 蔡秋华 谢华安 张建福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55-1363,共9页
【目的】直链淀粉含量是影响稻米品质的重要因素,而编码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granule-bound starch synthetase,GBSS)的蜡质基因(Wx)是影响直链淀粉含量的主效基因。本研究拟分析120份杂交水稻亲本的Wx基因第一内含子+1位碱基的多态性... 【目的】直链淀粉含量是影响稻米品质的重要因素,而编码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granule-bound starch synthetase,GBSS)的蜡质基因(Wx)是影响直链淀粉含量的主效基因。本研究拟分析120份杂交水稻亲本的Wx基因第一内含子+1位碱基的多态性,以期研究其对内含子的剪接效率及Wx的表达的影响,为亲本育种筛选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120份水稻亲本材料,采用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并以此为模版PCR扩增Wx基因片段;采用限制性内切酶Acc I对PCR产物进行酶切分析,根据琼脂糖电泳结果分析Wx基因第一内含子+1位碱基类型;同时测定其中19份亲本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碱消值。【结果】PCR扩增结果显示所有材料中均可扩增出清晰且单一的目的条带;PCR产物的Acc I酶切分析结果显示,其中81份亲本的Wx基因第一内含子+1位碱基是T,即为T型,占总数的67.5%,38份亲本为G型,占总数的31.67%,而仅有1份亲本为杂合型,即GT型,占总数的0.83%。19份亲本的直链淀粉含量测定结果表明,7份G型亲本的直链淀粉含量比12份T型亲本的高,且其中6个G型亲本的直链淀粉含量平均值均超过20%。另外,测定结果表明T型亲本和G型亲本的胶稠度和碱消值差别不明显。【结论】120份杂交水稻骨干亲本的Wx基因第一内含子+1位碱基类型测定结果表明,与T型亲本相比,G型亲本的直链淀粉含量明显较高,而胶稠度和碱消值没有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X基因 第一内含子 碱基多态性 直链淀粉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耳白霉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芳 袁宗胜 +2 位作者 严俊杰 黄珊珊 谢宝贵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1年第2期83-87,共5页
2017年在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的一个菇房内发现了银耳白霉病。通过组织分离的方法分离了该白霉病的病原菌,并按照科赫氏法则确认了所分离的病原菌为致病菌。通过对该病原菌rDNA-ITS序列进行分析、在NCBI上进行比对,并通过MEGA 5.0软件采... 2017年在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的一个菇房内发现了银耳白霉病。通过组织分离的方法分离了该白霉病的病原菌,并按照科赫氏法则确认了所分离的病原菌为致病菌。通过对该病原菌rDNA-ITS序列进行分析、在NCBI上进行比对,并通过MEGA 5.0软件采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该病原物属于黑粉菌属(Melanotaenium)。对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在15~30℃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病原菌菌丝在pH 4.5~10.0内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4.5;病原菌菌丝可利用多种氮源和碳源,其中对氮源硝酸钠和碳源淀粉的利用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耳 白霉病 病原菌 分离鉴定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相思树种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
19
作者 刘芳 袁宗胜 +3 位作者 曾志浩 林鸿艳 周丽丽 潘辉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2年第1期88-93,共6页
提取不同相思树种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基因组DNA,采用Illumina Nov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相思树种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多样性指数Chao、ACE、Shannon和Simpson指数显示相思树种根际土壤细菌... 提取不同相思树种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基因组DNA,采用Illumina Nov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相思树种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多样性指数Chao、ACE、Shannon和Simpson指数显示相思树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具有更高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纲水平上,优势菌纲为Acidobacterlia和Alphaproteobacteria,且Alphaproteobacteria、Gammaproteobacteria在同一相思树种根际土壤中所占丰度均高于非根际土壤;在目水平上,Acidobacteriales占主导地位,其在不同相思树种根际土壤中的丰度高于非根际土壤;在科水平上,在不同相思树种根际土壤及非根际土壤中,Xanthobacteraceae、Acidothermaceae、unidentified_Acidobacteriales均为优势菌群,且同一相思树种根际土壤的细菌群落丰度高于非根际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思树种 根际 细菌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分密度杉木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垂直空间分配特征 被引量:38
20
作者 代林利 周丽丽 +6 位作者 伍丽华 刘丽 黄樱 彭婷婷 邱静雯 何宗明 曹光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10-719,共10页
以不同林分密度(1800、3000、4500株/hm^(2))杉木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研究不同林分密度杉木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三种林分密度杉木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分别为131.54、161.42、172.69 t/hm... 以不同林分密度(1800、3000、4500株/hm^(2))杉木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研究不同林分密度杉木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三种林分密度杉木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分别为131.54、161.42、172.69 t/hm^(2),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升高,且具有显著差异(P<0.05)。杉木林碳密度表现为土壤层>乔木层>林下地被物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比例最大(53.11%—67.37%),其次是树干、树根、树皮(25.89%—35.74%),高密度杉木林分有利于树干、树皮、树根碳密度分配比例的增加。2)乔木层,树干、树皮、宿留枯枝及宿留枯叶碳密度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升高,鲜枝及鲜叶碳密度随林分密度增大先升高后降低,且均具显著差异(P<0.05);树干、树皮碳密度随树体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鲜枝鲜叶碳密度集中于树体中上部(8 m≤h≤10 m),宿留枯枝枯叶碳密度集中分布于树体中部(4 m≤h≤8 m)。3)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不同径级根碳密度呈上升趋势,且不同径级根碳密度随林分密度变化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不同径级间碳密度:根头>粗根>大根>中根>小根>细根,根头和粗根占比最大(57.38%—70.84%)。4)林下植被碳密度随林分密度增大不断降低,而林下凋落物碳密度随林分密度增大呈逐渐上升趋势,且具显著差异(P<0.05)。5)土壤层碳密度随土壤深度增加逐渐降低,不同林分密度土壤层碳密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适当增加林分密度有利于提高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造林密度 碳密度 分配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