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闽江学院“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体系建设为例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曦 何伟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6-87,共2页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闽江学院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型高校,积极探索实践“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体系,在“一二课堂”衔接与协同、产业发展与学生培养的联系加强、量化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等...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闽江学院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型高校,积极探索实践“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体系,在“一二课堂”衔接与协同、产业发展与学生培养的联系加强、量化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等方面提出了新思路,有力推进应用型人才的探索培养,力争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 “三全育人” “第二课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主体视角下农村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维度、归因特征与支持向度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志丰 谭敏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0-118,共9页
学业成就是影响农村学生学习过程和教育结局的核心问题。对全国多地农村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访谈分析发现,各利益攸关主体一般将农村学生学业成就归因于五个主要维度:禀赋遗传驱力、学习调节驱力、学习投入驱力、学校环境驱力和家庭引导... 学业成就是影响农村学生学习过程和教育结局的核心问题。对全国多地农村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访谈分析发现,各利益攸关主体一般将农村学生学业成就归因于五个主要维度:禀赋遗传驱力、学习调节驱力、学习投入驱力、学校环境驱力和家庭引导驱力。不同主体之间和不同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共识和分歧,凸显出自我概念与社会环境认知相互交织的特点。农村多主体的学业归因普遍具有个体归因优先于情境归因的趋向,大多持有自致努力胜于先赋背景的朴素教育认同,但不同身份主体存在归因分歧,同一责任主体内部存在结构性分层,农村地区的天赋学术观也对学业成就的多主体干预有潜在影响。提高农村学生学业成就的关键在于引导各主体正确认知引发学业问题的自致性因素与先赋性因素,推动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合力,建立健全多主体协同的学业支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学生 学业成就 多主体归因 先赋性因素 自致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公平政策的国际演进——可持续发展的视角
3
作者 王志丰 王伟宜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7,共11页
全球高等教育正加速迈向普及化,这一趋势为各国高等教育公平政策带来新的挑战。立足可持续发展视角,对高等教育公平政策较成熟的先进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相比大众化时期,普及化阶段的各国高等教育公平政策在政策目标... 全球高等教育正加速迈向普及化,这一趋势为各国高等教育公平政策带来新的挑战。立足可持续发展视角,对高等教育公平政策较成熟的先进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相比大众化时期,普及化阶段的各国高等教育公平政策在政策目标、价值导向、公平原则、参与主体、招生政策、资助政策以及策略手段上均有相似的转型趋势,但在具体路径的选择上各国则根据本国实际发展和人民需求做出多样化调整。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政策多年来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持着较高程度的契合,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但在保持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稳定性、保障资金的分配公平、提高高等教育服务的个性化与精细化、推动从入口到出口的全过程公平等方面可以更好地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公平政策在普及化阶段的可持续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普及化 高等教育公平政策 可持续发展 国际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工业4.0的智能制造工程人才培养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志丰 杨小玉 邬正阳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118,I0007,共15页
运用文本分析、内容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10所不同类型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新工科建设方案和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等文本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从组织、理念、结构、模式、体系、质量六个维度考察,结果发现:作为一个典型的新工科专业,... 运用文本分析、内容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10所不同类型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新工科建设方案和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等文本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从组织、理念、结构、模式、体系、质量六个维度考察,结果发现:作为一个典型的新工科专业,智能制造工程人才培养的开放性探索存在基层教学组织亟待重构、专业创新发展缺乏理念引领、专业结构与产业布局契合不足、专业本体性知识尚未体系化、培养模式尚未广泛成型、质量认同存在较大分歧等困囿。纾解的路径在于深入体知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趋势和新工科建设情境,强化新工科组织模式创新,秉持“创新引领、融合聚焦”理念,优化布局和培养结构,建构独特的知识体系,深化跨界融合培养模式改革,铺设质量治理的行动者网络,以扎实的改进实践构建起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制造工程 新工科 人才培养 教学组织 专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