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信仰意义到治理资源:闽南民间信仰创造性转化的路径与逻辑 被引量:7
1
作者 郑容坤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6-73,共8页
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闽南民间信仰一直在探寻现代化转型的有效方案,而通过信仰意义到治理资源的文化功能的创造性转化,不失为一种可行选择。闽南民间信仰凭借3种方式涵化为社会治理资源:通过建构信仰品格的道德性,以培育社会治理的... 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闽南民间信仰一直在探寻现代化转型的有效方案,而通过信仰意义到治理资源的文化功能的创造性转化,不失为一种可行选择。闽南民间信仰凭借3种方式涵化为社会治理资源:通过建构信仰品格的道德性,以培育社会治理的公共精神;基于仪式性活动、地方性庙会、道德性教义,累积基层治理的社会资本;依托村庙管理委员会、老人协会、民间信仰研究会介入公共治理,助益社会治理的主体成长。闽南民间信仰转换为社会治理资源的过程,不仅是区域性民间信仰文化治理功能的个别呈现,而且内嵌着中国民间信仰现代转型的一般逻辑,即在坚持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构建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机制,创设民间信仰文化保护与开发并重机制,促使民间信仰的文化传承保护与社会治理资源开发相得益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民间信仰 创造性转化 闽南 信仰意义 治理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型期乡村纠纷治理共同体的构建逻辑与推进策略——基于价值-制度的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郑容坤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8,M0006,共14页
作为社会治理共同体复调叙事之一,乡村纠纷治理共同体构成破解乡村解纷机制碎片化的可能方案。立足转型期乡村社会境遇,从共同体理论切入,乡村纠纷治理共同体可视为乡村多元解纷行动者以共同认可的制度规范为保障,创设乡村纠纷调解方案... 作为社会治理共同体复调叙事之一,乡村纠纷治理共同体构成破解乡村解纷机制碎片化的可能方案。立足转型期乡村社会境遇,从共同体理论切入,乡村纠纷治理共同体可视为乡村多元解纷行动者以共同认可的制度规范为保障,创设乡村纠纷调解方案,推动乡村纠纷治理有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目标的有机集合体。从逻辑上看,乡村纠纷治理共同体内嵌着价值意蕴与制度体系相互耦合的作用关系。价值意蕴是核心,侧重阐发从共同体成员个体、组织、社会的多元价值追求,并最终指向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纠纷治理共同体目标愿景。制度体系是保障,重在厘清乡村纠纷治理共同体中差异化解纷行动者的身份边界及其治理结构。价值意蕴对制度体系的形成与维系具有导向引领功能,制度体系则是价值意蕴的外显形态和实现凭借,两者及其关联性成为理解乡村纠纷治理共同体的重要面向。未来持续深入推进乡村纠纷治理共同体建设,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健全价值内化机制与制度行动体系,驱动乡村纠纷治理共同体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进乡村纠纷治理共同体迈向新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纠纷治理共同体 价值意蕴 制度体系 人民调解 乡村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赋能老龄人口消费增长——基于银发经济的调节效应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邱雯雯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6-79,共4页
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4、2015和2018年的微观家庭数据样本,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如何赋能老龄人口消费增长,探究了银发经济发展在数字经济促进老龄人口消费提升中发挥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第一,数字经济发展能... 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4、2015和2018年的微观家庭数据样本,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如何赋能老龄人口消费增长,探究了银发经济发展在数字经济促进老龄人口消费提升中发挥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第一,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推动老龄人口消费水平的提高,且银发经济发展在其中具有显著正向调节效应,即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推动银发产业发展进而提高老龄人口消费水平;第二,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老龄人口消费的促进作用存在老龄化程度异质性和城乡差异,低龄老人和城市家庭老人的消费水平受到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大且显著,对高龄老人和农村家庭老人不存在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人口老龄化 消费增长 银发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住选择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社区资源可及性的中介效应 被引量:4
4
作者 黄云凌 覃夏霏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9,共11页
文章基于深圳等6个城市的调查数据,利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以社区资源可及性为中介变量,探讨居住选择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居住选择对农民工城市融入有显著积极影响;与居住在聚居区的农民工相比,非聚居区的农民工表现出更... 文章基于深圳等6个城市的调查数据,利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以社区资源可及性为中介变量,探讨居住选择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居住选择对农民工城市融入有显著积极影响;与居住在聚居区的农民工相比,非聚居区的农民工表现出更高的城市融入水平;社区资源可及性在居住选择与农民工城市融入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合访谈资料发现,相对于聚居区而言,非聚居区内良好的基础设施能够改善农民工家庭生活质量,提供更多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非聚居区的服务型资源供给不仅能满足农民工家庭需求,还能为其提供社会参与和建立本地社会资本的机会,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结论对制定社区层面的农民工城市融入政策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选择 社区资源可及性 城市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民主的构建逻辑再阐释
5
作者 梁承碧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共5页
立足于民主构建实践的现实进程来考察当代中国民主的构建逻辑,可以发现:当代中国的民主构建须遵循“基于整合,适于治理”的原则。事实上,这一原则贯穿于整合性民主构建、治理型民主构建及全过程民主构建诸环节。这三个环节各有功能侧重... 立足于民主构建实践的现实进程来考察当代中国民主的构建逻辑,可以发现:当代中国的民主构建须遵循“基于整合,适于治理”的原则。事实上,这一原则贯穿于整合性民主构建、治理型民主构建及全过程民主构建诸环节。这三个环节各有功能侧重,但又并非完全独立,前者为基础且为后者的构成因素。由此可知,当代中国的民主构建实际上是一个具有紧密内在关联的累积性进程。基于对这一累积性进程的阐释,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之性质内涵的解读也得以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立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整合、着眼于实现国家的良政善治且事实上高扬人民主体性的社会主义民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主 党的领导 整合性民主 治理型民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村级自治到多元共治:乡村纠纷调解的逻辑转向及其优化——基于“结构—行动”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郑容坤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5-108,M0006,共15页
乡村纠纷调解是一种基于结构与行动的交织过程,表征为乡村社会结构下解纷行动者的策略选择逻辑。乡村纠纷调解遵循村庄内生力量主导下的自治进路这一传统逻辑,形成了与乡土社会小农经济生计模式、家族宗法制度、儒家思想和合观相适应的... 乡村纠纷调解是一种基于结构与行动的交织过程,表征为乡村社会结构下解纷行动者的策略选择逻辑。乡村纠纷调解遵循村庄内生力量主导下的自治进路这一传统逻辑,形成了与乡土社会小农经济生计模式、家族宗法制度、儒家思想和合观相适应的解纷机制。随着乡土社会结构的转型,村级自治型调解的动力、能力和效能渐趋弱化,乡村纠纷调解需要实现从村级自治型向多元共治型的逻辑转换。多元共治型调解模式通过村级调解组织的能动性治理,创设居于乡镇与村组之间的片区调解单元,促使差异化调解行动者的资源制度化,从而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为发挥多元共治型调解的治理优势,需要立足乡村社会结构转型现实,坚持基层党组织对纠纷调解的领导地位,优化片区调解单元,厘定调解行动者权责结构,激活传统与现代调解资源,以适应乡土社会的发展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乡村治理 村级自治 多元共治 纠纷调解 乡土社会 联片调解模式 结构—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型期乡村社会的半开放性及其纠纷治理 被引量:6
7
作者 郑容坤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40,124,共13页
在中国语境下,乡村纠纷治理与社会结构彼此关联。经历现代性涤荡,乡土中国悄然进入了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半开放性社会,乡村社会纠纷及其治理亦随之发生内在规定性的嬗变。因半开放社会的双重裹挟,乡村纠纷呈现主体扩大化、类型多样化、后... 在中国语境下,乡村纠纷治理与社会结构彼此关联。经历现代性涤荡,乡土中国悄然进入了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半开放性社会,乡村社会纠纷及其治理亦随之发生内在规定性的嬗变。因半开放社会的双重裹挟,乡村纠纷呈现主体扩大化、类型多样化、后果极端化为特征的复杂图景。为化解半开放乡村纠纷,闽地陈村通过识别纠纷属性、动员解纷主体、善用解纷策略等方式,创设了一套以人民调解组织为主导、其他解纷资源分级联动的纠纷治理机制,既克服纠纷管理的单向度,又达至纠纷善治预期。这一现实经验也说明,立足全过程治理逻辑,化解半开放乡村社会纠纷,既要建构一体化乡村纠纷治理体系,实现从纠纷管理到纠纷治理的理念转变,又要推动地方性知识与现代性资源的和解以赋能人民调解组织,进而提升转型期乡村纠纷治理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纠纷 半开放社会 人民调解 乡村治理 转型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数字治理的悬浮化及其克服之策 被引量:31
8
作者 何东平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5-49,共5页
作为一种外在型的治理资源,数字技术嵌入基层治理的过程,暗藏着数字化技术与基层社会结构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数字技术凭借其工具性优势赋能基层治理时,也面临着来自基层社会的场域压力。基层治理结构的科层化、基层治理主体数字素养欠... 作为一种外在型的治理资源,数字技术嵌入基层治理的过程,暗藏着数字化技术与基层社会结构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数字技术凭借其工具性优势赋能基层治理时,也面临着来自基层社会的场域压力。基层治理结构的科层化、基层治理主体数字素养欠缺、基层治理方式的路径依赖等诱发数字技术与基层治理之间处于“试图接近但又无法融入”的悬浮化状态,消解了数字技术治理功能实现的支持机制,造成基层治理的数字技术“负能”后果。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可以通过优化数字治理结构、提升基层社会数字素养、革新数字治理方式等路径,将数字技术与基层治理融凝一体,助推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基层治理 去悬浮化 技术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休禁渔制度实现全覆盖 被引量:3
9
作者 李亮国 王赛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12,共4页
2023年5月16日,我国海河、辽河、松花江流域正式开启了为期两个半月的禁渔,这标志着我国四大海域以及内陆七大重点流域全面进入了休禁渔期。受长期过度捕捞的影响,我国水域水生生物数量持续下降,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特别是长江、黄河这... 2023年5月16日,我国海河、辽河、松花江流域正式开启了为期两个半月的禁渔,这标志着我国四大海域以及内陆七大重点流域全面进入了休禁渔期。受长期过度捕捞的影响,我国水域水生生物数量持续下降,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特别是长江、黄河这两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水生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渔业资源几近枯竭。为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我国于1995年开始在渤海、黄海、东海实施伏季休渔,1999年南海也加入了休渔政策行列。此后,我国又分别在长江、珠江、淮河、黄河、海河、辽河、松花江内陆7大重点流域实施了休禁渔政策,特别是长江,我国出台了空前严格的“十年禁渔”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伏季休渔 过度捕捞 严重衰退 松花江流域 禁渔 水生生物 全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构建逻辑论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梁承碧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19,共5页
当代中国的民主构建遵循“创造国家”“建设国家”“进入国家”的演进逻辑,这一逻辑意味着要经过整合性民主构建和发展(治理)型民主构建,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构建全过程民主。这一构建演进所追求的理想形态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可见,应... 当代中国的民主构建遵循“创造国家”“建设国家”“进入国家”的演进逻辑,这一逻辑意味着要经过整合性民主构建和发展(治理)型民主构建,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构建全过程民主。这一构建演进所追求的理想形态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可见,应该把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提出解读为当代中国人民民主构建之累积性进程的提炼概括。基于如此认知,可以断言全过程人民民主即为当代中国民主构建之具体目标模式。不过从发展现状看,由于发展(治理)型民主之构建与发展的不均衡性,全面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还面临着如何弥补短板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主 构建逻辑 全过程人民民主 党的领导 累积性进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一统”政治重塑与当代中国民主化进程 被引量:1
11
作者 梁承碧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8-11,共4页
新中国的国家构建实质上是"大一统"政治格局之重塑,在此视域下能更好地理解民主构建的目标模式是整合性民主。整合性民主的构建有其独特的规定性,即自上而下的政治统一在逻辑上具有优先性,必须采用有助于凝聚共识和政治整合... 新中国的国家构建实质上是"大一统"政治格局之重塑,在此视域下能更好地理解民主构建的目标模式是整合性民主。整合性民主的构建有其独特的规定性,即自上而下的政治统一在逻辑上具有优先性,必须采用有助于凝聚共识和政治整合的协商民主形式;代表社会自主性的选举民主起着辅助性作用,其推进具有滞后性,势必使民主化进程有所延宕。这种结构性特征决定了中国民主化现实进程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中国的整合性民主构建大概需要40~50年的时间才能达到成熟的境界,对于任何关于民主化的激进主义或尾巴主义的立场都要保持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构建 民主构建 “大一统”政治重塑 整合性民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中国民主的“双层构建”
12
作者 梁承碧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4-7,共4页
当代中国民主现实中契合国家构建之民主与作为生活方式之民主并存的事实,表明当代中国的民主化存在民主的“双层构建”。民主的“双层构建”根源于独特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以及这种背景下的民主化必须遵循的政治规定性。作为一个描述性概... 当代中国民主现实中契合国家构建之民主与作为生活方式之民主并存的事实,表明当代中国的民主化存在民主的“双层构建”。民主的“双层构建”根源于独特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以及这种背景下的民主化必须遵循的政治规定性。作为一个描述性概念或分析框架,它构成了国家构建与民主构建关联的深化和补充,有助于深入理解当代中国民主构建的复杂性,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当代中国民主化的进程,也有助于清除基于“选举是民主的本质”这一认知惯性而持有的某些理论幻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民主 中国式民主 “双层构建” 国家构建 生活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城市社会研究的视角与启发
13
作者 郑容坤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5-118,共4页
国外较早就城市社会及其治理著书论述,形成了两种主要研究视角。其一,以马克思、恩格斯、滕尼斯、韦伯等为代表的西欧学派,围绕工业主义对城市与乡村关系的解构进行宏观理论阐释。其二,以帕克、沃思等为代表的北美学派,侧重对城市空间... 国外较早就城市社会及其治理著书论述,形成了两种主要研究视角。其一,以马克思、恩格斯、滕尼斯、韦伯等为代表的西欧学派,围绕工业主义对城市与乡村关系的解构进行宏观理论阐释。其二,以帕克、沃思等为代表的北美学派,侧重对城市空间内人及其生活方式的微观实证剖析。虽然这两类研究取向存在研究路径方面的区别,但均指向城乡关系和城市治理等现象。梳理城市社会研究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应在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城市权利与社会资本为表征的城市性建设,进而实现城市善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性 城市治理 以人民为中心 城乡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