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名校托管新校:促进青年教师群体发展——基于湖南省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的追踪研究
1
作者 邓智刚 喻君 袁金秀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0-41,共2页
湖南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创建于2009年,是由长沙市政府投资建设并委托百年名校长郡中学管理的新校,青年教师超过教师总数的80%。长郡双语实验中学积极挖掘长郡中学的文化精髓,通过多种途径,让其在学校扎根、发芽、开花、结果。长郡... 湖南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创建于2009年,是由长沙市政府投资建设并委托百年名校长郡中学管理的新校,青年教师超过教师总数的80%。长郡双语实验中学积极挖掘长郡中学的文化精髓,通过多种途径,让其在学校扎根、发芽、开花、结果。长郡双语实验中学结合学校实际,重点抓青年教师的群体发展:为青年教师营造家园般温暖的校园;为青年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构建了"青蓝工程"培养体系,创设丰富的活动,锻造有凝聚力的团队;表彰优秀青年教师,带动群体水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校托管 “团队导师制” “出师仪式” 校本作业 “成长1+1” 长郡大讲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传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长郡中学育人特色的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卢鸿鸣 龚明斌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 2011年第5期5-7,共3页
办学特色反映了学校的比较优势,蕴涵着学校的办学理念,表现为校长对学校文化的传承。真正优质的学校一定是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办学风格、鲜明的育人特色的学校。为了进一步提升长郡的办学特色,打造长郡的教育品牌,我们在2009年... 办学特色反映了学校的比较优势,蕴涵着学校的办学理念,表现为校长对学校文化的传承。真正优质的学校一定是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办学风格、鲜明的育人特色的学校。为了进一步提升长郡的办学特色,打造长郡的教育品牌,我们在2009年申报了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朴实沉毅:百年长郡办学特色形成与发展的研究》,作为“特色高中研究专项”批准立项(课题编号:GHA0930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人特色 传承 创新 学校文化 中学 办学特色 规划课题 “十一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童年期创伤后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HPA轴系统多基因的调节 被引量:2
3
作者 曾子豪 刘双金 +8 位作者 杨琴 王宏才 刘承珍 赵纤 孟莉 何震 刘秀茹 黄宁 胡义秋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91-1109,I0004-I0012,共28页
童年期的不良经历似乎增加了个体对压力刺激的敏感性,从而可能影响其终身的社会适应。许多研究表明,HPA轴系统基因可能在调节环境因素与社会适应之间发挥作用。然而,过去单个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存在争议。本研究针对青... 童年期的不良经历似乎增加了个体对压力刺激的敏感性,从而可能影响其终身的社会适应。许多研究表明,HPA轴系统基因可能在调节环境因素与社会适应之间发挥作用。然而,过去单个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存在争议。本研究针对青少年样本(14.15±0.63岁;N=700),采用多位点遗传谱评分(multilocus genetic profile scores,MGPS)计算HPA轴系统多基因得分,利用纵向数据探究其与童年期创伤和亲子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预测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包括抑郁症状、亲社会行为和自伤行为)。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包括抑郁症状和亲社会行为)是遗传(HPA轴系统MGPS)、远端环境(童年期创伤)和近端环境(亲子关系)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遗传风险评分的增加,童年期创伤和亲子关系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增加,这意味着遭受过童年期创伤的个体,亲子关系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会更加显著,符合差别易感性模型。行为学实验进一步揭示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潜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社会适应 亲子关系 童年期创伤 多基因 HPA 轴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学校2035:育人育心的泛在学校——问题、本质和建设路径 被引量:15
4
作者 周文美 姚利民 章瑛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5-64,共10页
相关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显示,未来学校构建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热衷于技术而忽视教育规律,重视硬件和外在形态而忽视教育本质,憧憬未来学校的美好愿景而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等问题。其根源是人们对未来学校教育本质认知的局限。本研究... 相关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显示,未来学校构建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热衷于技术而忽视教育规律,重视硬件和外在形态而忽视教育本质,憧憬未来学校的美好愿景而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等问题。其根源是人们对未来学校教育本质认知的局限。本研究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应用文献法、案例分析、人物访谈等研究方法发现,未来学校应是育人育心的泛在学校,是时时、处处、人人可学的学习中心。鉴于此,未来学校建设应是理念先行、“道”建为魂,具体路径包括提供多元课程维系学生持久的兴趣,革新教师角色深化学校育心功能,构建智慧学堂促进教师育人方式内驱化,创新评价机制提高社会育人可持续性,强化技术理性融合促使学习行为的泛在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学校2035 育人育心 泛在学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