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白山高山苔原带蛾类物种组成及其时间动态 被引量:4
1
作者 刘生冬 吕松瞳 +5 位作者 史佳琦 孟庆繁 李燕 赵红蕊 高文韬 靳英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03-814,共12页
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环境条件恶劣,通过对高山苔原带蛾类研究,揭示蛾类物种组成以及时间变化,可为研究蛾类对苔原极端生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蛾类在维持苔原带生态平衡中的作用提供依据。2005—2007年和2019年,每年的6、7、8月,在长白山高山... 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环境条件恶劣,通过对高山苔原带蛾类研究,揭示蛾类物种组成以及时间变化,可为研究蛾类对苔原极端生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蛾类在维持苔原带生态平衡中的作用提供依据。2005—2007年和2019年,每年的6、7、8月,在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利用灯诱采集蛾类标本,分析蛾类的物种组成以及时间动态。共采集蛾类1585头,隶属于13科126种,夜蛾科(Noctuidae)为优势类群,绿组夜蛾(Anaplectoides prasina)和一色兜夜蛾(Cosmia unicolor)为优势种,稀有种较多。蛾类的种-多度分布接近生态位优先假说。7月份蛾类的物种数、个体数最多,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都最高,但均匀度指数却最低。不同种类对时间的反应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黄绿组夜蛾(Anaplectoides virens)对8月,厉切夜蛾(Euxoa lidia)对6月的适应力相对较强。各物种的顺序日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只有10种蛾类在3个月份都被采集到。研究表明,长白山高山苔原带蛾类的多样性较低,成虫活跃期较短;不同类群的蛾类在苔原环境中显示出差异化的适应性,夜蛾科的适应能力超过其它类群,尺蛾科(Geometridae)的适应性相对较低,蛾类对时间的变化反应比较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蛾类 高山苔原 长白山 物种组成 时间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松毛虫致灾状况调查与致灾因子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于德江 郑依国 +5 位作者 孙晨辉 赵琛 靳英华 张立军 李金功 刘丽杰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3-111,共9页
[目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以原始林为主,森林结构复杂,稳定性好。建立自然保护区60年来,仅在2019年大规模暴发了落叶松毛虫灾害。本研究旨在对致灾状况和致灾因子进行分析。[方法]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遭受虫害的北坡森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样... [目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以原始林为主,森林结构复杂,稳定性好。建立自然保护区60年来,仅在2019年大规模暴发了落叶松毛虫灾害。本研究旨在对致灾状况和致灾因子进行分析。[方法]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遭受虫害的北坡森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样地,在2019年和2020年进行了监测,对森林受损和恢复情况进行了研究;并从气象条件和森林结构两个方面探究了长白山地区落叶松毛虫大暴发的原因。[结果]研究表明:(1)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整体上成灾区发生比例不大,但局部受灾程度很重。虫灾区占到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总面积的12.5%,其中,一般灾区占21.8%,重灾区占79.2%。受灾的主要树种为鱼鳞云杉、臭冷杉、红松和长白落叶松。(2)长白山落叶松毛虫成灾区森林有所恢复,但是不同林型恢复程度差异明显。长白落叶松林受损林全部恢复,红松阔叶林中红松纯林以及海拔1100 m至1300 m云冷杉林重度受损林恢复差。(3)3种受损林型林分结构存在差异,导致3种林型虫口的密度存在差异。云冷杉针叶林竞争指数和大小比数低,树势强,虽然其多样性和混交度高,但都是针叶树种,可视为纯林,因此受害最重。红松针阔混交林竞争指数和大小比数高,树势弱,但是其多样性和混交度高,有较多的阔叶树种,因此受害程度低于云冷杉。长白落叶松林的竞争指数、混交程度、大小比数和多样性指数均为3种林型最低,由于其为先锋树种,树龄小,叶片少,虽然易遭受虫害,但虫口较少,特别是第二年受损落叶松可以恢复叶片生长,其受害程度较低。(4)2018年和2019年气象条件总体高温、干旱和日照时数多,特别是2018年秋冬气温极高和2019年春季降水极少是落叶松毛虫暴发的重要气象原因。[结论]目前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林分结构和气象气候条件有利于松毛虫的爆发,可能会周期性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毛虫 致灾状况和因子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底物输入对滨海盐渍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3
作者 霍英东 陈恩涛 +2 位作者 谷停停 董小涵 胡国庆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6-406,共11页
滨海盐渍土是具有巨大碳封存潜力的重要后备土地资源。有机碳矿化是驱动土壤碳排放的主要过程,外源基质输入通过改变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活动来调节土壤有机碳动态。然而,外源底物输入对滨海盐渍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机制亟待阐明。本研究以... 滨海盐渍土是具有巨大碳封存潜力的重要后备土地资源。有机碳矿化是驱动土壤碳排放的主要过程,外源基质输入通过改变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活动来调节土壤有机碳动态。然而,外源底物输入对滨海盐渍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机制亟待阐明。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三种不同程度的盐渍土为研究对象,分别添加秸秆、秸秆与硝酸铵共6个处理,即轻度盐渍土+秸秆(SL)、中度盐渍土+秸秆(SM)、重度盐渍土+秸秆(SH)、轻度盐渍土+秸秆+硝酸铵(SNL)、中度盐渍土+秸秆+硝酸铵(SNM)、重度盐渍土+秸秆+硝酸铵(SNH),探究外源底物输入对滨海盐渍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秸秆添加对于滨海盐渍土有机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秸秆与硝酸铵配施的处理中,随着培养时间的进行有机碳含量显著下降,SNL、SNM、SNH分别下降了20.48%、29.16%、27.35%。秸秆与硝酸铵配施较仅施用秸秆显著提高了土壤呼吸速率,其中是重度盐渍土中的呼吸速率提升幅度较大,且在培养后期超过了轻度和中度盐渍土。在三种滨海盐渍土中,秸秆与硝酸铵配施均更能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从而加速了盐渍土碳循环。秸秆输入可不同程度提升滨海盐渍土有机碳含量,而秸秆与硝酸铵配施通过增强土壤呼吸速率和酶活性加速有机碳矿化,导致有机碳含量在培养过程中下降,且该现象在重度盐渍土中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渍化 碳循环 土壤呼吸 土壤胞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碳输入对苔原土壤有机碳矿化和组分的影响
4
作者 张思琪 王彩玲 +7 位作者 许嘉巍 靳英华 徐晓云 彭博妍 李宇 杨雪婷 雷虹 侯汝栋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22-2140,共19页
苔原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巨大,其微小的变化都可能显著影响大气CO_(2)的浓度,对调节全球碳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长白山岳桦(Betula ermanii)林下的草本植物入侵苔原,导致苔原植被发生显著变化,为揭示不同外源碳输入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组... 苔原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巨大,其微小的变化都可能显著影响大气CO_(2)的浓度,对调节全球碳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长白山岳桦(Betula ermanii)林下的草本植物入侵苔原,导致苔原植被发生显著变化,为揭示不同外源碳输入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组分的影响,开展了120 d的室内培养实验。选取苔原带原生灌木优势种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aureum)和入侵草本优势种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的凋落物,采集牛皮杜鹃样方内表层土样(0—15 cm),设置6个凋落物处理模拟不同外源碳输入。研究结果表明:(1)与灌木凋落物输入相比,随着草本外源碳输入比例的提高,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和正激发效应,特别是培养初期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正激发效应增加更为显著;并且较高品质的混合凋落物输入使各项测量指标高于品质更高的单一草本植物凋落物输入。(2)与灌木凋落物输入相比,随着草本外源碳输入的增加,减少了土壤有机碳库中总有机碳的数量和重组有机碳的比例,增加了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比例,而且也增加了土壤中速效养分的含量。(3)通过相关分析、一级动力学单指数模型和一级动力学双指数衰减模型拟合表明,高品质的外源碳输入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矿化,而低品质的外源碳输入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稳定。综上,随着草本植物入侵程度的加重,苔原土壤有机碳库变得越来越不稳定,而当未来草本植物完全代替灌木植物时,苔原土壤有机碳库又会变得相对稳定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苔原带 土壤有机碳矿化 土壤有机碳组分 一级动力学模型 土壤有机碳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蛟河不同林分腐木甲虫(鞘翅目)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刘生冬 史佳琦 +5 位作者 董诗睿 吴新毅 孟庆繁 李燕 赵红蕊 靳英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1-130,共10页
【目的】阔叶红松林是我国长白山林区顶级植物群落,林内动物、植物种类丰富,分析阔叶红松林及阔叶混交林中腐木甲虫物种组成、多样性,以及林分因子对腐木甲虫的影响,有助于揭示腐木甲虫与森林生境变化的相互关系作用机制,为评价天然林... 【目的】阔叶红松林是我国长白山林区顶级植物群落,林内动物、植物种类丰富,分析阔叶红松林及阔叶混交林中腐木甲虫物种组成、多样性,以及林分因子对腐木甲虫的影响,有助于揭示腐木甲虫与森林生境变化的相互关系作用机制,为评价天然林在保持腐木甲虫多样性的作用,以及不同生境对腐木甲虫多样性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2012—2013年,每年5月中旬—8月下旬的腐木甲虫活跃期,在吉林蛟河阔叶红松林、杨桦林、水胡林中利用飞翔拦截诱捕器持续采集林内腐木甲虫,通过甲虫的生物学、相关文献资料和数据库确定腐木甲虫种类。【结果】共采集到甲虫39个科239种,其中,腐木甲虫203种,7465个个体;叩甲科、露尾甲科、隐翅虫科和天牛科的数量和种类较多;四星蜡斑甲和条脊甲在本地首次被采集到。阔叶红松林2个林分中腐木甲虫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杨桦林和水胡林中多样性相对较低。不同林分对甲虫的物种数、个体数、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有显著影响。阔叶红松林2个林分中甲虫的物种数、个体数、丰富度指数都显著高于杨桦林和水胡林。郁闭度、平均胸径、每公顷蓄积、每公顷株数、灌木盖度对各类群影响不同,林分的郁闭度、平均胸径、公顷蓄积对大多数腐木甲虫有正向影响。【结论】阔叶红松林内腐木甲虫种类和数量比较丰富,林龄、胸径、蓄积高的阔叶红松林林分腐木甲虫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其在维持腐木甲虫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天牛科的物种数、个体数在阔叶红松林林分中数量都高于杨桦林和水胡林。叩甲科是阔叶红松林中最大的类群,与其他类群不同,其在灌木盖度高和乔木株数多的杨桦林数量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木甲虫 多样性 阔叶红松林 林分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善地块北缘二叠纪花岗岩类的锆石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对伸展环境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彦 甘立胜 +2 位作者 吴泰然 王兴安 张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003-3020,共18页
阿拉善北缘造山带是连接中亚造山带东、西两段的关键节点,对于认识其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该区研究程度较低,且关于其二叠纪的构造环境有俯冲、俯冲转碰撞、碰撞后伸展等争议。本文选取阿拉善地块北缘宗乃山-沙拉扎山构造区的花... 阿拉善北缘造山带是连接中亚造山带东、西两段的关键节点,对于认识其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该区研究程度较低,且关于其二叠纪的构造环境有俯冲、俯冲转碰撞、碰撞后伸展等争议。本文选取阿拉善地块北缘宗乃山-沙拉扎山构造区的花岗岩类岩石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研究。塔木素岩体花岗岩、笋布尔岩体花岗闪长岩和呼仁陶勒盖岩体花岗岩的年龄分别为259.8±1.7Ma、260.0±1.2Ma和250.8±2.2Ma。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可知宗乃山-沙拉扎山构造区经历了中元古代早期、新元古代早期、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的岩浆作用,其峰期为中-晚二叠世。花岗岩类样品大多具有中-高钾钙碱性和准-过铝质特征,指示其为地壳重熔的产物。三个岩体全岩ε_(Nd)(t)值为-1.47~-0.25,Nd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03~1.05Ga;其中笋布尔岩体的锆石ε_(Hf)(t)值为-0.24~+3.70,Hf同位素模式年龄为965~1215Ma。其同位素特征与中亚型微陆块相似,指示这些岩体主要来自于宗乃山-沙拉扎山构造区中-新元古代基底的重熔。根据以上岩石成因,结合笋布尔岩体A型花岗岩特征和大多后碰撞花岗岩特征指示这些岩体主要形成于碰撞后伸展环境。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该区在中-晚二叠世已处于碰撞后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阿拉善 花岗岩 年代学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炭地苔藓植物孢子生活力的快速检测
7
作者 白晓珊 仝伟 +4 位作者 王建毅 卜兆君 刘文静 夏尤普·玉苏甫 徐雪莹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76-681,共6页
适量的烟气能够促进有性繁殖体萌发,但迄今尚无辅助烟气处理探究孢子生活力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报道。该文选择毛缘泥炭藓(Sphagnum fimbriatum)、中位泥炭藓(S.magellanicum)和粗叶泥炭藓(S.squarrosum)作为材料,分别使用亚甲基蓝染色... 适量的烟气能够促进有性繁殖体萌发,但迄今尚无辅助烟气处理探究孢子生活力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报道。该文选择毛缘泥炭藓(Sphagnum fimbriatum)、中位泥炭藓(S.magellanicum)和粗叶泥炭藓(S.squarrosum)作为材料,分别使用亚甲基蓝染色法、四唑(TTC)染色法、碘-碘化钾(I_(2)-KI)染色法和红墨水染色法对泥炭藓孢子进行染色,并比照营养液、烟溶液+营养液培养的孢子萌发试验,对比研究泥炭地苔藓植物孢子生活力快速检测的最佳方法。结果表明:亚甲基蓝染色法的染色效果最为明显,TTC和I_(2)-KI均未能使泥炭藓孢子着色,孢子对红墨水虽有着色反应但不清晰;与营养液培养相比,添加烟溶液使毛缘泥炭藓、中位泥炭藓和粗叶泥炭藓孢子萌发率分别提高5%、5%和18%;使用亚甲基蓝染色的孢子染色率与经烟溶液处理过的孢子萌发率最为接近。综上认为,亚甲基蓝染色法能快速检测泥炭藓孢子的生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藓孢子 萌发率 烟气 生活力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石油污染的农田土和湿地土的偏振光谱特征对比 被引量:1
8
作者 宋子豪 韩阳 +4 位作者 韦晨阳 陈新 顾谦益 刘自平 刘莎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603-2609,共7页
遥感技术依据传感器所接收到的探测目标所反射或主动向外发射的电磁波特征进行地表物体的识别和研究,是一种重要的对地观测手段,其中光学遥感和热红外遥感是常用的遥感技术手段。偏振是一种常见的光学现象,在商业和科技领域有着广泛应... 遥感技术依据传感器所接收到的探测目标所反射或主动向外发射的电磁波特征进行地表物体的识别和研究,是一种重要的对地观测手段,其中光学遥感和热红外遥感是常用的遥感技术手段。偏振是一种常见的光学现象,在商业和科技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偏振光遥感已成为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的对地观测手段。传统的光学遥感依赖光强信息对地物进行探测和识别,所得的地物识别和信息提取结果往往不够全面,而利用偏振光信息可以弥补传统光学遥感方法的不足之处,人们可以从地物的偏振信息中得到其更重要的性质和特征。土壤是一种复杂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土壤遥感能够在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洁净干燥土壤本身的光谱反射率没有明显的吸收谷和反射峰,而在自然条件下土壤的光谱特性与含水量、表面粗糙程度和有机质含量等因素有关。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石油对土壤偏振光谱特性的影响十分显著,尤其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石油的偏振光谱响应十分明显,因此可以利用该现象并运用遥感技术大范围多时相地探测地表被石油污染的情况。许多研究发现石油的浓度和种类等因素能够影响土壤的偏振光谱特征,进一步地,可以猜想石油对不同类型的土壤可能会有不同的探测影响效果。故在吉林油田的镇赉石油厂实地采集受到石油污染的农田土和湿地土,通过多角度偏振光谱测量并结合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对比两种土壤样本的偏振光谱特征,分析石油对两种土壤类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因含水量和土壤结构的差异,以及土壤颗粒间石油成分的存在使得两种土壤样本的偏振光谱特征有着显著差异,并且导致了二者偏振反射率的实验测量值与运用理论模型计算出的预测值存在明显的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 偏振 多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