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模拟氮沉降对长白山苔原典型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合成与分解的影响
1
作者 李宇 白云玉 +6 位作者 高翔 靳英华 许嘉巍 张思琪 彭博妍 杨雪婷 雷虹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513-7526,共14页
近年来小叶章等草本植物入侵长白山灌木苔原,形成了牛皮杜鹃、牛皮杜鹃-小叶章混生、小叶章三种代表性植被型。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是植物参与碳吸收与碳消耗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植物整体的碳供应状况以及抗逆性质。为了阐明植物的环境... 近年来小叶章等草本植物入侵长白山灌木苔原,形成了牛皮杜鹃、牛皮杜鹃-小叶章混生、小叶章三种代表性植被型。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是植物参与碳吸收与碳消耗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植物整体的碳供应状况以及抗逆性质。为了阐明植物的环境适应机制、实证氮沉降在植被变化中的作用,通过三个不同施氮水平的氮沉降模拟实验,比较长白山苔原三种植被型中牛皮杜鹃和小叶章地上部分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合成的差异及其凋落物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分解的差异。结果表明:(1)氮沉降驱动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器官特异性分配,牛皮杜鹃茎部淀粉、可溶性糖及总NSC含量随施氮量显著增加,而其叶片及小叶章茎叶中相应组分呈下降趋势,表明其茎部在氮富集条件下承担关键碳储存功能;(2)氮沉降对凋落物分解有"类型依赖性"效应:三种凋落物分解速率排序为小叶章>混合>牛皮杜鹃;氮沉降通过缓解单一凋落物的氮限制(降低C/N比)加速其分解,但抑制混合凋落物分解。此外,氮沉降促进凋落物淀粉富集,同时抑制可溶性糖与NSC的释放,表明外源氮输入可能通过改变碳组分代谢优先级影响分解进程。研究从植物生理响应与分解动态协同视角阐明,氮沉降通过调控NSC分配模式与凋落物分解路径,深度介导苔原生态系统碳氮耦合循环,为预测全球氮富集背景下高寒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变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原带 氮沉降 建群种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地上茎叶 凋落物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被藜芦上侵对长白山苔原原生植物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2
作者 雷虹 胡睿 +7 位作者 许嘉巍 靳英华 徐晓云 张思琪 侯汝栋 彭博妍 李宇 杨雪婷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8-801,共14页
高山苔原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强烈,全球范围内广泛出现了草本植物上侵现象。近期发现,尖被藜芦迅速上侵长白山苔原,成为上侵能力最强的草本植物,原生灌木优势种牛皮杜鹃以及苔原土壤肥力也快速变化。研究尖被藜芦上侵过程对原生... 高山苔原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强烈,全球范围内广泛出现了草本植物上侵现象。近期发现,尖被藜芦迅速上侵长白山苔原,成为上侵能力最强的草本植物,原生灌木优势种牛皮杜鹃以及苔原土壤肥力也快速变化。研究尖被藜芦上侵过程对原生植物与土壤肥力的影响,对探究全球气候变化下的苔原生态系统变化趋势具有重要参考意义。通过对尖被藜芦不同入侵程度的牛皮杜鹃群落样地进行连续三年的监测,研究尖被藜芦和牛皮杜鹃生物量以及土壤肥力变化;结合空间代替时间方法,揭示尖被藜芦上侵不同阶段的牛皮杜鹃生物量以及土壤肥力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尖被藜芦上侵程度加重,牛皮杜鹃生物量不断降低,土壤有机质与总氮含量不断下降,速效氮与速效磷含量不断升高,但牛皮杜鹃生物量和土壤肥力变化逐渐趋缓,牛皮杜鹃生物量与土壤肥力间存在高度相关性。尖被藜芦上侵过程中,上侵速度与土壤肥力变化之间可能出现正反馈到负反馈的转变,植物群落结构与土壤肥力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植物上侵 长白山苔原 尖被藜芦 牛皮杜鹃 生物量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长白山泥炭地硅藻−水位埋深转换函数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双余 卜兆君 +3 位作者 黄咸雨 彭佳 李俊璐 陈旭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59-1469,共11页
本研究基于2016、2019和2021年夏季在东北长白山地区7处泥炭地采集的160个表层样品和环境因子数据,结合表层样品硅藻分析,构建了硅藻属种与环境因子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64个硅藻属种和11个环境变量。优势硅藻属种组合沿水位埋深梯度(0~6... 本研究基于2016、2019和2021年夏季在东北长白山地区7处泥炭地采集的160个表层样品和环境因子数据,结合表层样品硅藻分析,构建了硅藻属种与环境因子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64个硅藻属种和11个环境变量。优势硅藻属种组合沿水位埋深梯度(0~66 cm)呈现明显分异,偏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水位埋深单独解释了硅藻组合数据总方差的8.4%,远大于其他环境因子的单独解释份额。基于此,选取加权平均模型和最大似然估计模型构建硅藻−水位转换函数。不同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典型回归耐受值降权加权平均模型构建的硅藻−水位转换函数表现最佳,剔除残差大于20%水位梯度(13.2 cm)的样品后进行留一法交叉检验,该模型的推导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最大和推导误差最小。本文构建的硅藻−水位转换函数为定量反演长白山地区泥炭地过去水位变化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指标 典范对应分析 加权平均模型 水位埋深 定量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本植物上侵长白山苔原对牛皮杜鹃孤岛化的作用分析
4
作者 靳英华 刁银霞 +3 位作者 许嘉巍 徐晓云 张思琪 彭博妍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9-147,共9页
对近年来长白山出现草本植物上侵灌木苔原,导致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aureum)孤岛化的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草本植物入侵导致苔原带牛皮杜鹃分布范围缩小、重要值下降、生态位总宽度下降,草本植物与牛皮杜鹃生态位重叠程度加重;草... 对近年来长白山出现草本植物上侵灌木苔原,导致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aureum)孤岛化的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草本植物入侵导致苔原带牛皮杜鹃分布范围缩小、重要值下降、生态位总宽度下降,草本植物与牛皮杜鹃生态位重叠程度加重;草本植物入侵使苔原带牛皮杜鹃与岳桦林下牛皮杜鹃隔离加大;苔原带现有草本入侵的景观与牛皮杜鹃景观差异增大;牛皮杜鹃景观破碎程度加重.苔原的低海拔区域受草本入侵影响程度比中高海拔区域强烈.草本植物入侵苔原带并持续扩张,使牛皮杜鹃景观基质面被打散;在苔原带下部出现草甸亚带,使苔原带和岳桦林带成为两个独立的牛皮杜鹃分布区,两个带牛皮杜鹃基因交流的廊道被切断;苔原带上牛皮杜鹃景观破碎程度越来越大,与原来景观的差异越来越大,且这种作用从低海拔逐渐向高海拔推进,在空间上牛皮杜鹃生存范围将越来越小,牛皮杜鹃物种孤岛化问题将越来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孤岛化 牛皮杜鹃 草本入侵 长白山苔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苔原带凋落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17
5
作者 张慧慧 白云玉 +6 位作者 张英洁 靳英华 许嘉巍 陶岩 水新利 赵琛 刘丽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8795-8808,共14页
长白山苔原是我国乃至欧亚大陆东部独有的高山苔原,根据前人调查植被以灌木苔原为主要类型。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30年来,长白山岳桦林下的草本植物侵入苔原带,原生灌木苔原分化为灌木苔原、灌草苔原和草本苔原,形成了灌木、灌草混合和草... 长白山苔原是我国乃至欧亚大陆东部独有的高山苔原,根据前人调查植被以灌木苔原为主要类型。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30年来,长白山岳桦林下的草本植物侵入苔原带,原生灌木苔原分化为灌木苔原、灌草苔原和草本苔原,形成了灌木、灌草混合和草本3种不同类型的凋落物,凋落物数量和质量发生显著改变。与此同时长白山苔原氮沉降量也在逐年增加,导致了土壤中氮的累积,势必影响凋落物的分解。凋落物作为连接植物和土壤的纽带,其分解过程中碳(C)、氮(N)、磷(P)等化学组分和化学计量比的变化直接和间接影响着土壤养分有效性和植物养分利用策略。为揭示氮沉降增加对长白山苔原带不同类型凋落物化学组分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早期变化的影响,开展了为期8个月的模拟氮沉降室内凋落物分解实验。在苔原带采集灌木优势种牛皮杜鹃和草本优势种小叶章的凋落物带回实验室,模拟灌木牛皮杜鹃群落、灌草混合的牛皮杜鹃⁃小叶章群落和草本小叶章群落的3种不同类型凋落物,设置三个施氮处理:对照(CK,0 g N m^(-2)a^(-1))、低氮(LN,10 g N m^(-2)a^(-1))、高氮(HN,20 g N m^(-2)a^(-1))。研究表明:(1)不施氮处理时,3种凋落物的C、P均呈释放状态,木质素(Li)呈先累积再略有降解趋势;牛皮杜鹃凋落物的N元素富集而其余两种凋落物N元素呈释放状态;灌草混合和草本凋落物比原生的灌木凋落物C和N元素释放快、Li累积少;而灌木凋落物的P释放略快于灌草和草本凋落物。3种植被类型凋落物的C/N、C/P、Li/N大小表现为:牛皮杜鹃凋落物>牛皮杜鹃⁃小叶章混生群落凋落物>小叶章凋落物;N/P表现为:小叶章凋落物>牛皮杜鹃凋落物>牛皮杜鹃⁃小叶章混生群落凋落物。(2)氮沉降促进3种类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C、N和P化学组分的释放,且氮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显著。在牛皮杜鹃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氮素添加到达某一阈值后,其C/N、C/P、N/P、Li/N的降幅最大,后续若再增加氮素,其对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均会减弱;本实验中的氮素添加量增加促进了小叶章凋落物的C/N、Li/N下降。(3)草本植物入侵引起凋落物类型的变化带来凋落物分解加快,将导致长白山苔原带养分循环的变化;氮沉降增加对小叶章凋落物化学组分的释放及C/N、Li/N的下降更为促进,小叶章凋落物内难分解化合物减少,分解受到促进。高氮沉降加快了小叶章凋落物与土壤、草本植物之间的养分循环。因此,随着未来苔原带氮沉降量的增加,将更有利于小叶章在与牛皮杜鹃的竞争中获胜,使苔原带呈现草甸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凋落物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长白山苔原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风灾景观30年格局变化过程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陈雪莹 高雪娇 +3 位作者 许嘉巍 靳英华 张英洁 王彩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27-1339,共13页
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由1986年台风形成的风灾景观为研究对象。选取1987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0年和2016年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利用Fragstats 4.2软件对景观格局指数进行定量分析,并用主成分分析法与景观综合评价指数相结合... 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由1986年台风形成的风灾景观为研究对象。选取1987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0年和2016年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利用Fragstats 4.2软件对景观格局指数进行定量分析,并用主成分分析法与景观综合评价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对景观格局变化做出综合评价,揭示风灾后30年景观格局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草本-灌木的优势度不断下降;阔叶林和针叶林在恢复过程中先以增加大斑块为主,后期面积增加主要是以小斑块为主;岳桦林恢复过程中先以增加小斑块为主,后期以大斑块连片生长。(2)小而分散的斑块在恢复过程中转换为大而集中的斑块,景观趋于均质化。(3)草本-灌木,阔叶林,针叶林,岳桦林四种斑块类型在恢复过程中呈现一种演替关系。(4)确定了分别与景观规模、形状和景观聚散度相关的两个主成分,作为表征景观恢复性的关键指标。(5)在30年的恢复期中,研究区整体景观格局质量得到提升,但恢复缓慢,与风灾前依然相差较大。(6)多次强风干扰可以形成长白山西、南坡非标准的垂直带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风灾景观 景观格局 变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高山苔原带蛾类物种组成及其时间动态 被引量:4
7
作者 刘生冬 吕松瞳 +5 位作者 史佳琦 孟庆繁 李燕 赵红蕊 高文韬 靳英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03-814,共12页
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环境条件恶劣,通过对高山苔原带蛾类研究,揭示蛾类物种组成以及时间变化,可为研究蛾类对苔原极端生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蛾类在维持苔原带生态平衡中的作用提供依据。2005—2007年和2019年,每年的6、7、8月,在长白山高山... 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环境条件恶劣,通过对高山苔原带蛾类研究,揭示蛾类物种组成以及时间变化,可为研究蛾类对苔原极端生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蛾类在维持苔原带生态平衡中的作用提供依据。2005—2007年和2019年,每年的6、7、8月,在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利用灯诱采集蛾类标本,分析蛾类的物种组成以及时间动态。共采集蛾类1585头,隶属于13科126种,夜蛾科(Noctuidae)为优势类群,绿组夜蛾(Anaplectoides prasina)和一色兜夜蛾(Cosmia unicolor)为优势种,稀有种较多。蛾类的种-多度分布接近生态位优先假说。7月份蛾类的物种数、个体数最多,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都最高,但均匀度指数却最低。不同种类对时间的反应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黄绿组夜蛾(Anaplectoides virens)对8月,厉切夜蛾(Euxoa lidia)对6月的适应力相对较强。各物种的顺序日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只有10种蛾类在3个月份都被采集到。研究表明,长白山高山苔原带蛾类的多样性较低,成虫活跃期较短;不同类群的蛾类在苔原环境中显示出差异化的适应性,夜蛾科的适应能力超过其它类群,尺蛾科(Geometridae)的适应性相对较低,蛾类对时间的变化反应比较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蛾类 高山苔原 长白山 物种组成 时间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我国不同林区林火驱动因素对比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胡雨鑫 王雪梅 +1 位作者 陈滢 郭蒙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7-238,共12页
林火是陆地生态系统最为重要的干扰之一,其对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以及碳循环都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不同林区由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林火发生的主要驱动因素不尽相同,明确林火发生空间格局特征及其驱... 林火是陆地生态系统最为重要的干扰之一,其对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以及碳循环都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不同林区由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林火发生的主要驱动因素不尽相同,明确林火发生空间格局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于林火预防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东北、南方和西南三个林区为研究区,以2000—2022年MODIS火点产品为主要数据源,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从地形(坡度、高程、地形位置指数)、植被(植被类型、叶面积指数)和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度、居民点密度、距离道路远近、耕地密度、道路密度),分别三个林区的林火空间格局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火点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特征,福建东北部和云南西南部林火聚集明显;(2)不同林区林火发生的驱动因素差异较大。东北林区林火分布格局主要受到植被特征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驱动,其中叶面积指数和距离道路的远近影响强度最大;南方和西南林区的林火分布格局主要受到社会经济因素驱动,南方林区距离道路远近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西南林区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为人口密度和居民点密度;(3)西南林区因子对于林火格局的解释能力最高,东北林区次之,南方林区最差。交互探测结果表明各林区不同驱动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呈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地理探测器模型对于林火驱动因素的研究适用性较好,鉴于不同地区林火发生的驱动机制不同,应该有针对性的制定林火预防和管理政策,为我国林区防火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探测器 林火格局 核密度 东北林区 南方林区 西南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北坡与西坡岳桦种群差异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王彩玲 景嘉慧 +3 位作者 许嘉巍 靳英华 张英洁 陈雪莹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30,共10页
本研究通过植被调查,从密度、胸径、树高、树龄、世代和种群分布格局等方面分析长白山北坡与西坡岳桦(Betula ermanii Cham.)种群的坡向差异及随海拔变化的坡向差异,探讨植被坡向差异的干扰因素。结果显示,整体上北坡岳桦种群胸径、二... 本研究通过植被调查,从密度、胸径、树高、树龄、世代和种群分布格局等方面分析长白山北坡与西坡岳桦(Betula ermanii Cham.)种群的坡向差异及随海拔变化的坡向差异,探讨植被坡向差异的干扰因素。结果显示,整体上北坡岳桦种群胸径、二代木比重显著大于西坡,一代木比重则相反,说明尽管西坡生境优于北坡,但西坡植被演替落后于北坡,同时受干扰的因素多于北坡。北坡与西坡岳桦种群特征随海拔变化的趋势存在统一性,岳桦种群密度随海拔的升高均呈“单峰”型变化;其中北坡岳桦胸径、树高、树龄、二代木比重随海拔升高逐渐减小,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呈聚集-随机-聚集变化趋势,说明在较低和较高海拔岳桦只能占据部分生境,符合一般山地植被特征。西坡岳桦树龄、树高随海拔波动减小,种群呈聚集分布;同时不同海拔的岳桦种群特征坡向差异也不同,海拔1600~1700 m,西坡岳桦胸径、树高、树龄小于北坡,而种群密度大于北坡;海拔1800~2100 m,西坡岳桦胸径、树高、树龄大于北坡,而种群密度小于北坡。研究结果说明西坡的干扰随海拔呈随机性,具有风干扰的特征,推测除已知的火山喷发、火山灰侵蚀干扰以及生境条件差异外,风干扰也是产生岳桦种群坡向差异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岳桦 种群特征 坡向差异 风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松毛虫致灾状况调查与致灾因子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于德江 郑依国 +5 位作者 孙晨辉 赵琛 靳英华 张立军 李金功 刘丽杰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3-111,共9页
[目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以原始林为主,森林结构复杂,稳定性好。建立自然保护区60年来,仅在2019年大规模暴发了落叶松毛虫灾害。本研究旨在对致灾状况和致灾因子进行分析。[方法]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遭受虫害的北坡森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样... [目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以原始林为主,森林结构复杂,稳定性好。建立自然保护区60年来,仅在2019年大规模暴发了落叶松毛虫灾害。本研究旨在对致灾状况和致灾因子进行分析。[方法]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遭受虫害的北坡森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样地,在2019年和2020年进行了监测,对森林受损和恢复情况进行了研究;并从气象条件和森林结构两个方面探究了长白山地区落叶松毛虫大暴发的原因。[结果]研究表明:(1)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整体上成灾区发生比例不大,但局部受灾程度很重。虫灾区占到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总面积的12.5%,其中,一般灾区占21.8%,重灾区占79.2%。受灾的主要树种为鱼鳞云杉、臭冷杉、红松和长白落叶松。(2)长白山落叶松毛虫成灾区森林有所恢复,但是不同林型恢复程度差异明显。长白落叶松林受损林全部恢复,红松阔叶林中红松纯林以及海拔1100 m至1300 m云冷杉林重度受损林恢复差。(3)3种受损林型林分结构存在差异,导致3种林型虫口的密度存在差异。云冷杉针叶林竞争指数和大小比数低,树势强,虽然其多样性和混交度高,但都是针叶树种,可视为纯林,因此受害最重。红松针阔混交林竞争指数和大小比数高,树势弱,但是其多样性和混交度高,有较多的阔叶树种,因此受害程度低于云冷杉。长白落叶松林的竞争指数、混交程度、大小比数和多样性指数均为3种林型最低,由于其为先锋树种,树龄小,叶片少,虽然易遭受虫害,但虫口较少,特别是第二年受损落叶松可以恢复叶片生长,其受害程度较低。(4)2018年和2019年气象条件总体高温、干旱和日照时数多,特别是2018年秋冬气温极高和2019年春季降水极少是落叶松毛虫暴发的重要气象原因。[结论]目前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林分结构和气象气候条件有利于松毛虫的爆发,可能会周期性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毛虫 致灾状况和因子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长白山落叶松毛虫暴发气象因子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琛 许嘉巍 +6 位作者 靳英华 陶岩 张英洁 孙晨辉 水新利 张慧慧 刘丽杰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1-149,共9页
为探究2018年起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大面积暴发落叶松毛虫虫害的原因,利用长白山地区4个气象站点的温湿度、日照等逐月气象资料和2019年长白山北坡落叶松毛虫样地的普查资料,对落叶松毛虫暴发前10年的气象因子进行了分析,对虫害发生的天气... 为探究2018年起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大面积暴发落叶松毛虫虫害的原因,利用长白山地区4个气象站点的温湿度、日照等逐月气象资料和2019年长白山北坡落叶松毛虫样地的普查资料,对落叶松毛虫暴发前10年的气象因子进行了分析,对虫害发生的天气和气候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地区的气候已经发生变化,秋冬和春季气温强烈升高、春夏季温雨系数减少、全年和1月份日照时数增加使长白山地区落叶松毛虫暴发存在气候上的风险.2018和2019连续两年的高温、干燥,尤其是落叶松毛虫越冬时期温湿度适宜的气象条件是导致其暴发的重要原因.长白山地区可利用气象条件作为预测松毛虫暴发的关键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落叶松毛虫 气象因子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边境城市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过程及机制研究——以东宁和珲春市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丁月龙 李晓玲 +2 位作者 刘鉴 宋吉富 贺红士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4-482,共9页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问题逐渐凸显,边境地区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衡量其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可持续发展态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黑龙江省东宁市与吉林省珲春市为研究案例,从城市经济、口岸经济和社会状况3个维...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问题逐渐凸显,边境地区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衡量其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可持续发展态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黑龙江省东宁市与吉林省珲春市为研究案例,从城市经济、口岸经济和社会状况3个维度构建边境城市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改进麦肯锡矩阵评价边境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以及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表现与发展趋势,最后通过障碍度模型探究影响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①东宁和珲春总体城镇化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主要受到城市经济与口岸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②东宁和珲春总体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趋势与其城镇化发展过程是同步的,总体经历了低发展水平的可持续发展(1993-2005年)、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非可持续发展(2006-2016年)、中等发展水平的可持续发展(2017-2020年)3个阶段。③东宁与珲春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总体趋势相同,但受口岸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在部分阶段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特征。④城市经济是长期影响东宁和珲春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准则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出口依存度为主要障碍因子。研究结果可为边境城市城镇化可持续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境城市 口岸经济 新型城镇化 麦肯锡矩阵 障碍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底物输入对滨海盐渍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13
作者 霍英东 陈恩涛 +2 位作者 谷停停 董小涵 胡国庆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6-406,共11页
滨海盐渍土是具有巨大碳封存潜力的重要后备土地资源。有机碳矿化是驱动土壤碳排放的主要过程,外源基质输入通过改变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活动来调节土壤有机碳动态。然而,外源底物输入对滨海盐渍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机制亟待阐明。本研究以... 滨海盐渍土是具有巨大碳封存潜力的重要后备土地资源。有机碳矿化是驱动土壤碳排放的主要过程,外源基质输入通过改变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活动来调节土壤有机碳动态。然而,外源底物输入对滨海盐渍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机制亟待阐明。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三种不同程度的盐渍土为研究对象,分别添加秸秆、秸秆与硝酸铵共6个处理,即轻度盐渍土+秸秆(SL)、中度盐渍土+秸秆(SM)、重度盐渍土+秸秆(SH)、轻度盐渍土+秸秆+硝酸铵(SNL)、中度盐渍土+秸秆+硝酸铵(SNM)、重度盐渍土+秸秆+硝酸铵(SNH),探究外源底物输入对滨海盐渍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秸秆添加对于滨海盐渍土有机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秸秆与硝酸铵配施的处理中,随着培养时间的进行有机碳含量显著下降,SNL、SNM、SNH分别下降了20.48%、29.16%、27.35%。秸秆与硝酸铵配施较仅施用秸秆显著提高了土壤呼吸速率,其中是重度盐渍土中的呼吸速率提升幅度较大,且在培养后期超过了轻度和中度盐渍土。在三种滨海盐渍土中,秸秆与硝酸铵配施均更能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从而加速了盐渍土碳循环。秸秆输入可不同程度提升滨海盐渍土有机碳含量,而秸秆与硝酸铵配施通过增强土壤呼吸速率和酶活性加速有机碳矿化,导致有机碳含量在培养过程中下降,且该现象在重度盐渍土中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渍化 碳循环 土壤呼吸 土壤胞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碳输入对苔原土壤有机碳矿化和组分的影响
14
作者 张思琪 王彩玲 +7 位作者 许嘉巍 靳英华 徐晓云 彭博妍 李宇 杨雪婷 雷虹 侯汝栋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22-2140,共19页
苔原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巨大,其微小的变化都可能显著影响大气CO_(2)的浓度,对调节全球碳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长白山岳桦(Betula ermanii)林下的草本植物入侵苔原,导致苔原植被发生显著变化,为揭示不同外源碳输入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组... 苔原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巨大,其微小的变化都可能显著影响大气CO_(2)的浓度,对调节全球碳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长白山岳桦(Betula ermanii)林下的草本植物入侵苔原,导致苔原植被发生显著变化,为揭示不同外源碳输入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组分的影响,开展了120 d的室内培养实验。选取苔原带原生灌木优势种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aureum)和入侵草本优势种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的凋落物,采集牛皮杜鹃样方内表层土样(0—15 cm),设置6个凋落物处理模拟不同外源碳输入。研究结果表明:(1)与灌木凋落物输入相比,随着草本外源碳输入比例的提高,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和正激发效应,特别是培养初期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正激发效应增加更为显著;并且较高品质的混合凋落物输入使各项测量指标高于品质更高的单一草本植物凋落物输入。(2)与灌木凋落物输入相比,随着草本外源碳输入的增加,减少了土壤有机碳库中总有机碳的数量和重组有机碳的比例,增加了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比例,而且也增加了土壤中速效养分的含量。(3)通过相关分析、一级动力学单指数模型和一级动力学双指数衰减模型拟合表明,高品质的外源碳输入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矿化,而低品质的外源碳输入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稳定。综上,随着草本植物入侵程度的加重,苔原土壤有机碳库变得越来越不稳定,而当未来草本植物完全代替灌木植物时,苔原土壤有机碳库又会变得相对稳定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苔原带 土壤有机碳矿化 土壤有机碳组分 一级动力学模型 土壤有机碳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中南地区工业韧性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15
作者 关皓明 牟青 +2 位作者 赵远飞 钱思彤 李卓伟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49-1561,共13页
本文以辽中南地区73个县级单元为研究对象,将工业划分为原材料业、装备制造业和其他工业3类,分别从产业、企业层面探讨全国经济周期长期缓慢扰动和新冠疫情短期冲击扰动2种情境下的工业韧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2004—2018年在... 本文以辽中南地区73个县级单元为研究对象,将工业划分为原材料业、装备制造业和其他工业3类,分别从产业、企业层面探讨全国经济周期长期缓慢扰动和新冠疫情短期冲击扰动2种情境下的工业韧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2004—2018年在全国经济周期扰动下,辽中南地区各县级单元工业韧性逐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归因于支柱产业韧性低,细分工业韧性同样逐渐低于全国,其中原材料业韧性相对较高,装备制造业韧性出现大幅下降。2019—2023年在新冠疫情扰动下,辽中南地区企业存活率层面的工业韧性表现出装备制造企业>原材料企业>其他工业企业的特点。②全部工业与细分工业韧性的空间分布态势较为一致,均呈现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特征,但集聚态势在逐渐减弱。③2004—2018年产业结构对工业韧性的影响因支柱产业类型存在差异,相关多样化对工业韧性的负向作用显著,非相关多样化起到促进作用但存在减弱趋势。④2019—2023年知识网络结构的内外连通性对工业韧性的作用不同,县级单元对外紧密且广泛的知识网络有利于工业韧性的提高,特别是对装备制造企业作用明显,而县级单元内部紧密的知识网络则不利于企业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韧性 区域经济韧性 产业结构 知识网络结构 辽中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三角地区陆路交通与旅游经济空间匹配性
16
作者 朱建华 龚悦 杨潇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84-1294,共11页
以中三角地区38个地级市(州)为样本单元,选取2011年和2021年为时间节点,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数理统计与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探讨了中三角地区陆路交通与旅游经济格局的演变特征及其空间匹配性,研究发现:(1)中三角地区交通水平空间格局存... 以中三角地区38个地级市(州)为样本单元,选取2011年和2021年为时间节点,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数理统计与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探讨了中三角地区陆路交通与旅游经济格局的演变特征及其空间匹配性,研究发现:(1)中三角地区交通水平空间格局存在明显差异,陆路交通综合水平显著提升,由中部向外围片区呈“三角状”梯度递减;(2)中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状况持续向好,旅游经济水平省际差距明显,由“单核突出”向“多中心显现”转变;(3)在陆路综合交通与旅游经济的同步协调性方面,市州规模的协调型远小于失调型,匹配水平较低,省际存在一定发展差异。基于此,研究结果可为交通和旅游供需有效适配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路交通 旅游经济 空间匹配 中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口流动的中国城市群多中心结构演化 被引量:4
17
作者 马宇薇 浩飞龙 王士君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42,共10页
利用2015—2018年腾讯人口迁徙大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多中心结构测度等方法,对中国19个城市群的人口规模、流动特征和空间结构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中国城市群的形态多中心结构指数差异明显,且有微弱向单中心... 利用2015—2018年腾讯人口迁徙大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多中心结构测度等方法,对中国19个城市群的人口规模、流动特征和空间结构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中国城市群的形态多中心结构指数差异明显,且有微弱向单中心空间结构发展的态势,而功能多中心结构指数大多较低,但表现出不断上升趋势.(2)在多中心结构类型匹配方面,优化提升类城市群的功能多中心结构指数较高但形态多中心结构指数普遍偏低,发展壮大类城市群的形态多中心结构指数较高但功能多中心结构指数大多偏低,而培育发展类城市群内部存在不同匹配类型.(3)在多中心结构类型演替方面,优化提升类和发展壮大类城市群多中心化发展的趋势较为明显,而培育发展类城市群大多呈现单中心化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人口流动 空间结构 形态多中心 功能多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晚全新世科尔沁沙地气候变化及沙地演化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廖婉约 介冬梅 +1 位作者 高桂在 王江永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76-1886,共11页
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明确沙地演化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未来沙地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以科尔沁沙地东北缘一处风沙古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粒度、烧失量、植硅体指标系统重建了科尔沁沙... 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明确沙地演化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未来沙地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以科尔沁沙地东北缘一处风沙古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粒度、烧失量、植硅体指标系统重建了科尔沁沙地中晚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和沙地演化。结果表明:5700~2400 cal a BP期间,科尔沁沙地经历了2次固定期和2次扩张期。第一次固定期为5700~4800 cal a BP,东亚夏季风强烈,气候温暖湿润,沙地大部分为固定沙丘;第一次扩张期为4800~3900 cal a BP,此时夏季风不断衰退,气候开始变得冷干,导致沙地逐渐扩张;第二次固定期为3900~3300 cal a BP,气候转暖湿,土壤发育,沙地面积减少;第二次扩张期为3300~2400 cal a BP,气候转冷干,沙地再次扩张,古土壤层普遍被风沙覆盖。总之,东亚夏季风驱动的气候变化驱动了科尔沁沙地中晚全新世沙地演化,沙地管理政策的制定需要特别关注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气候变化 沙地演化 植硅体分析 粒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来源 被引量:1
19
作者 于霁怀 介冬梅 李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50-1361,共12页
现代黄河三角洲位于海陆交互地带,为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同时也是石油开采地。受河流、潮流、人类活动影响,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粒度组成复杂,物质来源多样。本文共采集了黄河三角洲表层沉积物样品219个,首先采用粒度分析方法分析了... 现代黄河三角洲位于海陆交互地带,为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同时也是石油开采地。受河流、潮流、人类活动影响,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粒度组成复杂,物质来源多样。本文共采集了黄河三角洲表层沉积物样品219个,首先采用粒度分析方法分析了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的粒度特征以及沉积物来源,然后采用参数端元模型分析方法对沉积物的物质来源进行了划分,最后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表层沉积物类型。结果表明: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粒度组成以粉砂(体积分数71.10%)和砂(27.62%)为主,大部分沉积物粒度分选中等,粒度分布曲线呈近对称分布。沉积物划分为EM1、EM2、EM3三个沉积端元,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物质来源,其中EM1代表旧河流沉积作用,EM2代表海洋潮流沉积作用,EM3代表现黄河河流沉积作用。将表层沉积物分成三种沉积物类型,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将黄河三角洲分为三类沉积环境,其中:第一类主要分布在黄河三角洲等西部河流的中上游,包括马新河、沾利河、草桥沟、挑河,主要为旧河流沉积,水动力较弱;第二类主要分布在刁口河、神仙沟、现黄河(清水沟)等东部河流,现黄河河流沉积作用较强;第三类主要分布在黄河三角洲北部沿岸及潮滩,受海洋潮流作用较强,海岸受到侵蚀。此外,人类活动对黄河三角洲岸线变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表层沉积物 粒度 端元 物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蛟河不同林分腐木甲虫(鞘翅目)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生冬 史佳琦 +5 位作者 董诗睿 吴新毅 孟庆繁 李燕 赵红蕊 靳英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1-130,共10页
【目的】阔叶红松林是我国长白山林区顶级植物群落,林内动物、植物种类丰富,分析阔叶红松林及阔叶混交林中腐木甲虫物种组成、多样性,以及林分因子对腐木甲虫的影响,有助于揭示腐木甲虫与森林生境变化的相互关系作用机制,为评价天然林... 【目的】阔叶红松林是我国长白山林区顶级植物群落,林内动物、植物种类丰富,分析阔叶红松林及阔叶混交林中腐木甲虫物种组成、多样性,以及林分因子对腐木甲虫的影响,有助于揭示腐木甲虫与森林生境变化的相互关系作用机制,为评价天然林在保持腐木甲虫多样性的作用,以及不同生境对腐木甲虫多样性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2012—2013年,每年5月中旬—8月下旬的腐木甲虫活跃期,在吉林蛟河阔叶红松林、杨桦林、水胡林中利用飞翔拦截诱捕器持续采集林内腐木甲虫,通过甲虫的生物学、相关文献资料和数据库确定腐木甲虫种类。【结果】共采集到甲虫39个科239种,其中,腐木甲虫203种,7465个个体;叩甲科、露尾甲科、隐翅虫科和天牛科的数量和种类较多;四星蜡斑甲和条脊甲在本地首次被采集到。阔叶红松林2个林分中腐木甲虫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杨桦林和水胡林中多样性相对较低。不同林分对甲虫的物种数、个体数、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有显著影响。阔叶红松林2个林分中甲虫的物种数、个体数、丰富度指数都显著高于杨桦林和水胡林。郁闭度、平均胸径、每公顷蓄积、每公顷株数、灌木盖度对各类群影响不同,林分的郁闭度、平均胸径、公顷蓄积对大多数腐木甲虫有正向影响。【结论】阔叶红松林内腐木甲虫种类和数量比较丰富,林龄、胸径、蓄积高的阔叶红松林林分腐木甲虫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其在维持腐木甲虫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天牛科的物种数、个体数在阔叶红松林林分中数量都高于杨桦林和水胡林。叩甲科是阔叶红松林中最大的类群,与其他类群不同,其在灌木盖度高和乔木株数多的杨桦林数量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木甲虫 多样性 阔叶红松林 林分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