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白山区大花卷丹的开发利用及园艺栽培技术 被引量:5
1
作者 刘凤霞 崔凯峰 +3 位作者 金慧 金英玉 于长宝 李金功 《吉林林业科技》 2011年第2期5-7,共3页
在吉林长白山池北区对区内分布的大花卷丹野生植株连续进行了5 a人工驯化栽培和物候观测,结果表明:充分气干种子的千粒重为5.707 g,播种量1.5 g·m-2左右,当年生苗高可达30~50 cm;在长白山区气候条件下,人工栽培群体的植株4月下旬... 在吉林长白山池北区对区内分布的大花卷丹野生植株连续进行了5 a人工驯化栽培和物候观测,结果表明:充分气干种子的千粒重为5.707 g,播种量1.5 g·m-2左右,当年生苗高可达30~50 cm;在长白山区气候条件下,人工栽培群体的植株4月下旬开始萌芽6,月中旬现蕾,蕾期时间长达50 d;初花期为7月末,单花开放时间5 d,群花期22 d,最大花茎9.5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区 大花卷丹 繁育 田间管理 物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保护效果评价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昆 白帆 黄利亚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共8页
利用生活型谱、物种丰富度Margalef指数和多样性Simposon指数,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海拔800~1000m的阔叶红松林1963年和2006年的主林层与林下草本植物组成及多样性进行对比分析,评价该区保护措施的效果,为科学管理规划保护区提供科... 利用生活型谱、物种丰富度Margalef指数和多样性Simposon指数,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海拔800~1000m的阔叶红松林1963年和2006年的主林层与林下草本植物组成及多样性进行对比分析,评价该区保护措施的效果,为科学管理规划保护区提供科学依据。1963—2006年,禁止砍伐等保护措施的实施,基本保存了乔木层的相对稳定,主林层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不显著。但保护区对人类林下活动控制管理不力:红松籽掠夺式的采收活动影响了红松的种源更新;采集野菜、中草药和打松籽等人类生产活动对林下植被干扰破坏较大。草本层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下降,地面芽植物和地上芽植物的物种数和相对物种数比例都降低。提议加强自然保护区内管理和规划,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趋势,实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多样性 生活型谱 人类活动 阔叶红松林 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的现状及建议 被引量:5
3
作者 田松英 王飞 +2 位作者 陈霞 王绍先 徐香梅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6-67,共2页
以生物种质资源的生态学意义及经济价值为出发点,分析了长白山地区生物种质资源的特点和重要性,探讨了该地区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生态地位以及保护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针对长白山目前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 长白山 自然保护区 种质资源 现状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火灾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树学 张啟文 《吉林林业科技》 2011年第2期24-27,共4页
针对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的特点,分析了森林火灾的特殊性,指出了森林防火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长白山 自然保护区 森林防火 现状与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保护区以水灭火的成功实践 被引量:3
5
作者 薛俊刚 闫秋红 徐敏 《森林防火》 2015年第3期38-40,共3页
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植被分布情况,采取合适的林火扑救措施是决定能否快速扑灭森林火灾的重要保障。通过对2012-2014年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起森林火灾成功扑救的案例分析,总结出采用以水灭火为主要手段是成功快速扑救森林火灾的关键,... 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植被分布情况,采取合适的林火扑救措施是决定能否快速扑灭森林火灾的重要保障。通过对2012-2014年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起森林火灾成功扑救的案例分析,总结出采用以水灭火为主要手段是成功快速扑救森林火灾的关键,提出以水灭火是未来一个时期森林火灾扑救最有效和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实现科学扑救和快速扑救的基础。同时,对保护区围绕以水灭火采取的各种措施和下一步设想进行了介绍,为与长白山保护区相类似地域的森林火灾扑救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水灭火 水泵 可燃物 水车 长白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航空护林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树学 刘丽杰 +1 位作者 张森博 张荣杰 《森林防火》 2012年第1期48-50,共3页
阐述了长白山保护区多年来开展航空护林的现状和重要性,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发展航空护林提出了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 航空护林 现状 对策 长白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预防森林火灾的对策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树学 《森林防火》 2010年第4期11-13,共3页
介绍了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火灾的特点,针对森林防火工作实际,重点从落实责任、火源管理、宣传教育"、双案"落实、航空护林等方面分析了取得连续50无重大森林火灾的对策。
关键词 长白山 森林火灾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29”森林火灾的扑救经验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树学 张荣杰 +2 位作者 于智宁 闫秋红 张德文 《森林防火》 2013年第2期39-42,共4页
介绍了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29"森林火灾的概况、特点和扑救过程,指出了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了扑救火灾的成功经验,为今后应对类似火灾提供借鉴。
关键词 “5·29”森林火灾 预案 长白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白桦(Betula platyphlla)纯林和白桦山杨(Populus davidiana)混交林凋落物的分解 被引量:48
9
作者 李雪峰 张岩 +1 位作者 牛丽君 韩士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782-1790,共9页
采用交互分解实验,研究长白山白桦叶片和白桦、山杨与水曲柳混合叶片在白桦纯林和白桦山杨混交林内的分解过程。两年的分解实验结果表明,两种类型叶片均存在一个快速分解阶段和一个慢速分解阶段,森林类型和凋落物类型对凋落物分解率的... 采用交互分解实验,研究长白山白桦叶片和白桦、山杨与水曲柳混合叶片在白桦纯林和白桦山杨混交林内的分解过程。两年的分解实验结果表明,两种类型叶片均存在一个快速分解阶段和一个慢速分解阶段,森林类型和凋落物类型对凋落物分解率的影响在快速分解阶段不显著而在慢速分解阶段显著;混交林内的环境促进了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元素释放;在同一林型内,底物质量高的混合叶片其分解率和养分元素释放率均大于底物质量低的白桦叶片;凋落物的底物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森林类型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白桦山杨混交林混合叶片分解速率和养分元素释放率要显著大于白桦纯林内的白桦叶片,说明白桦山杨混交林的物质循环速度和养分元素供应能力要显著大于白桦纯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分解 森林类型 白桦 山杨 交互分解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木本植物性别系统及其生态关联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熊 王戈戎 +5 位作者 夏富才 倪成才 孙越 刘宝东 高伟 周海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8-64,共7页
植物性别系统影响生态系统组成及种群进化,同时受多种生态因子影响。为了分析长白山木本植物性别系统分布及其生态关联性,本文调查了长白山不同海拔木本植物206种,对其花部特征、果实类型、生活型、传粉特征进行了详细观察与记录。运用... 植物性别系统影响生态系统组成及种群进化,同时受多种生态因子影响。为了分析长白山木本植物性别系统分布及其生态关联性,本文调查了长白山不同海拔木本植物206种,对其花部特征、果实类型、生活型、传粉特征进行了详细观察与记录。运用卡方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了上述特征与植物性别系统之间的关联性,对比了长白山与其他植物群落木本植物的性别系统的组成,探讨了影响木本植物性别系统组成的因素及其繁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木本植物性别系统中51.9%为雌雄同体、18.5%为雌雄同株、29.6%为雌雄异株,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的比例增大,雌雄同体植物比例明显高于北美洲温带森林;灌木与雌雄同体植物显著相关,乔木与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植物显著相关;白色大型单花、两侧对称、虫媒传粉、肉果等特征与雌雄同体显著相关,黄绿色小花组成的花序、辐射对称、风媒或泛化传粉方式、干果等特征与雌雄同株与雌雄异株显著相关。长白山木本植物繁育系统组成与植物种系发生有关,又体现了与昆虫多样性变化的协同进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木本植物 性别系统 花部特征 传粉 果实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北坡西方蜜蜂种群分布调查 被引量:1
11
作者 蔡凤坤 张德文 +6 位作者 沈璐 史国强 刘凤霞 张睿 李卓 黄利亚 巩振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8期110-112,共3页
[目的]调查长白山北坡西方蜜蜂种群分布情况。[方法]对西方蜜蜂在长白山北坡的饲养现状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在长白山的分布、饲养规模、生产性蜂种的类型及生产性能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中、西蜂的种间竞争关系。[结果]西方蜜蜂... [目的]调查长白山北坡西方蜜蜂种群分布情况。[方法]对西方蜜蜂在长白山北坡的饲养现状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在长白山的分布、饲养规模、生产性蜂种的类型及生产性能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中、西蜂的种间竞争关系。[结果]西方蜜蜂种群在长白山海拔550~1 100 m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各交通要道上。2014—2016年,西方蜜蜂种群共分布4 928群,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016年,在调查的3条公路上分布西方蜜蜂蜂场41个,种群1 930群。定地蜂场仅占调查总蜂场数的12.2%,生产类型主要为蜜型和蜜浆双混型,蜂场规模以中小型居多,蜂蜜产量40~50 kg/群的蜂场为13个,其蜂群数占调查总群数的49.3%。[结论]研究结果可为长白山中华蜜蜂种群恢复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蜜蜂 长白山北坡 分布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森林资源发展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秀林 陈庆英 +1 位作者 张睿 陈庆红 《广东蚕业》 2020年第10期50-51,共2页
长白山地区拥有十分丰富的森林资源,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在森林资源利用与开发过程中面临较大的问题,保护长白山森林资源的任务十分艰巨。文章分析了长白山森林资源现状,提出了建议对策。
关键词 长白山森林资源 现状 保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笃斯越桔组培快繁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丽杰 《现代园艺》 2015年第6期5-5,共1页
主要从培养基的角度深入分析长白山笃斯越桔组培快繁技术,并着重分析不同配型的培养基、ZT浓度、IBA浓度、糖的种类及浓度、土壤p H值对笃斯越桔组培苗增殖及其生根的影响。
关键词 长白山笃斯越桔 组培快繁 培养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地区主要蜜源植物花粉形态与访花昆虫的关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睿 陈庆红 +3 位作者 陈庆英 周佳玉 李秀林 隋佳诺 《广东蚕业》 2022年第1期31-33,共3页
访花昆虫又称喜花昆虫,经过长期进化,访花昆虫与蜜源植物之间形成了微妙的适应和协同进化关系。蜜源植物为昆虫提供花粉和花蜜,昆虫获得花粉和花蜜时会帮助植物授粉。目前关于长白山地区的主要蜜源植物花粉形态与访花昆虫的关系的研究较... 访花昆虫又称喜花昆虫,经过长期进化,访花昆虫与蜜源植物之间形成了微妙的适应和协同进化关系。蜜源植物为昆虫提供花粉和花蜜,昆虫获得花粉和花蜜时会帮助植物授粉。目前关于长白山地区的主要蜜源植物花粉形态与访花昆虫的关系的研究较少,缺乏系统的研究数据。文章对吉林省长白山地区蜜源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分析,探究了蜜源植物花粉形态与访花昆虫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长白山蜜源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蜜源植物 花粉形态 访花昆虫 关系 观察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地区中华蜜蜂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睿 陈庆英 +3 位作者 陈庆红 周佳玉 隋佳诺 李秀林 《广东蚕业》 2022年第2期13-15,共3页
长白山中华蜜蜂是栖息在长白山地区的珍稀特有蜜蜂种群,具有优良的生物学特性和产蜜能力。目前,长白山中华蜜蜂已濒临灭绝,迫切需要加大对长白山中华蜜蜂的保护力度。文章介绍了我国长白山中华蜜蜂种群的生存状态,针对长白山地区中华蜜... 长白山中华蜜蜂是栖息在长白山地区的珍稀特有蜜蜂种群,具有优良的生物学特性和产蜜能力。目前,长白山中华蜜蜂已濒临灭绝,迫切需要加大对长白山中华蜜蜂的保护力度。文章介绍了我国长白山中华蜜蜂种群的生存状态,针对长白山地区中华蜜蜂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变异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长白山地区中华蜜蜂种群保护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中华蜜蜂 形态特征 地理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北地区苍术的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3
16
作者 叶吉 田树国 +3 位作者 孙海红 何海燕 王浙吉 潘学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736-3744,共9页
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道地药材,市场需求日益增加,人们种植意愿浓厚。然而,当前苍术人工栽培种源杂乱、存活率低、产量及品质参差不齐,原因在于对苍术的适宜生存环境缺乏科学判断。针对东北地区苍术的自然分布数... 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道地药材,市场需求日益增加,人们种植意愿浓厚。然而,当前苍术人工栽培种源杂乱、存活率低、产量及品质参差不齐,原因在于对苍术的适宜生存环境缺乏科学判断。针对东北地区苍术的自然分布数据和环境变量数据,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其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估和区划。结果表明:苍术在我国东北地区主要分布于辽西山地、小兴安岭、长白山及其余脉,生境适宜区(P>0.5)面积为10.96万km^(2),占东北地区总面积的8.84%;影响苍术分布的6个主要环境因子(贡献率)依次为年均降水量(26.5%)、最暖季平均温度(18.6%)、降水量季节性变异系数(16.6%)、海拔(12.2%)、年平均气温(11%)、最冷季降水量(5.2%),累计贡献率超过90%,水分因子(年均降水量+降水量季节性变异系数)比温度因子(最暖季平均温度+年平均气温)对苍术的分布影响更大;根据对苍术主要生境适宜区的分析,苍术在东北地区可能存在两种气候生态型,即辽西的耐旱型、长白山的耐寒型。综上所述,在发展苍术种植产业的过程中,除了应关注苍术的适宜分布区以外,还应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种源的生态需求,以避免由于盲目引种而导致的种植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术 生态型 生境适宜性 Maxen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蹄疫的流行情况及防控措施
17
作者 张立军 李家鑫 《中国动物保健》 2024年第10期8-9,共2页
口蹄疫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疾病,并被中国农业农村部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对亚洲、欧洲和非洲偶蹄类动物的健康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对畜牧业危害巨大且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对口蹄疫在全球和中国的流行情况进行介绍,并总结口蹄疫研... 口蹄疫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疾病,并被中国农业农村部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对亚洲、欧洲和非洲偶蹄类动物的健康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对畜牧业危害巨大且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对口蹄疫在全球和中国的流行情况进行介绍,并总结口蹄疫研究进展及防控措施,以期为我国口蹄疫的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蹄疫 流行情况 研究进展 防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肠首过效应对五味子醇甲在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宁 沈璐 +3 位作者 牛丽君 李卓 邱志霞 张德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8-235,共8页
目的以整体动物和肝肠首过代谢动物模型,考察五味子主要活性成分五味子醇甲在体内外的处置过程,探讨五味子醇甲低生物利用度的原因,为五味子的现代化开发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方法首先研究不同剂量的五味子醇甲在整体动物(大鼠)体内的... 目的以整体动物和肝肠首过代谢动物模型,考察五味子主要活性成分五味子醇甲在体内外的处置过程,探讨五味子醇甲低生物利用度的原因,为五味子的现代化开发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方法首先研究不同剂量的五味子醇甲在整体动物(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其后借助颈静脉和幽门静脉插管的首过代谢模型,研究肝脏、肠道在五味子醇甲体内转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对其生物利用度的影响。结果在清醒大鼠体内,分别灌胃(i.g)给予10、20、50 mg·kg^(-1)五味子醇甲后,五味子醇甲表现为吸收快(T_(max),0.37、0.44、0.33 h)、体内平均停留时间短(MRT_(last),1.74、1.65、1.27 h)、生物利用度较低(F,12.0%,11.0%,9.35%)的药动学特性;经i.g和十二指肠穿刺(i.d)给予20 mg·kg^(-1)五味子醇甲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相近(AUC0-4 h,467.98 h·ng·mL^(-1) vs 469.03 h·ng·mL^(-1)),说明胃部首过效应对其生物利用度影响较小[胃利用度(FG)接近100%];经i.d给予20 mg·kg^(-1)五味子醇甲后,幽门静脉血中五味子醇甲的暴露量显著高于颈静脉中的暴露量(1648.08 h·ng·mL^(-1) vs 469.03 h·ng·mL^(-1),P<0.05),以此估算肠道发生代谢的部分为78.47%;幽门静脉注射(i.p.v)给药后经颈静脉采血,五味子醇甲的系统暴露量低于静脉注射(i.v)给药后经颈静脉采血的系统暴露量(1960.22 h·ng·mL^(-1) vs 2547.79 h·ng·mL^(-1)),以此估算五味子醇甲摄取入肝脏发生代谢的部分为23.06%;综合肝脏利用度(F_(h),76.94%=1-23.06%)、肠道利用度(F_(a)×F_(g),21.53%=1-78.47%),估算五味子醇甲的绝对生物利用度(F_(t))为16.57%,与i.g给药经颈静脉采血后计算的生物利用度(18.33%)接近;在体外肝、肠微粒体体系中,五味子醇甲发生明显的NADPH依赖的代谢。结论肝肠首过代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五味子醇甲的生物利用度,而肠道代谢对五味子醇甲的首过代谢贡献程度更大,对其绝对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 五味子醇甲 肝肠首过效应 生物利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木耳废弃菌糠的热解及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薛伟 张雪一 +1 位作者 李奇 郭德禹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730-2736,共7页
为有效利用黑木耳废弃菌糠,减轻废弃菌糠造成的环境污染,通过热重分析法(TGA)研究黑木耳废弃菌糠在热解过程中发生的物质变化,研究气体氛围、粒径和升温速率对菌糠热解特性的影响,并进行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菌糠的热解过程包括失水、... 为有效利用黑木耳废弃菌糠,减轻废弃菌糠造成的环境污染,通过热重分析法(TGA)研究黑木耳废弃菌糠在热解过程中发生的物质变化,研究气体氛围、粒径和升温速率对菌糠热解特性的影响,并进行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菌糠的热解过程包括失水、微失重、快速热解和炭化四个阶段。气体氛围、粒径和升温速率对于黑木耳废弃菌糠热解试验均有影响:N_(2)气氛下反应过程更加直接,活化能较低;粒径越小,失重速率越高,反应越充分;升温速率越低,活化能也越低。最终计算得出在N_(2)气氛下升温速率10℃/min条件下,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E相对较小,为52.010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黑木耳 废弃菌糠 热解 动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藓种子不同处理方法对出苗率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凤霞 崔凯峰 +1 位作者 于长宝 李金功 《吉林林业科技》 2012年第2期11-12,共2页
以白藓种子为材料,采用不同处理方法进行播种试验,研究其对出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细河沙(含水率60%)与种子按31比例均匀混拌后在贮藏室内进行层积处理的出苗率最高,达到了95%以上,沙藏层积处理是打破种子休眠促进萌发的适宜方法。
关键词 白藓 种子处理 出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