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腔内血管外科的现状与前景 被引量:19
1
作者 景在平 冯翔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825-827,共3页
关键词 腔内血管外科 血管微创术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技术在血管外科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景在平 赵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9期857-858,共2页
关键词 血管造影 超声技术 多普勒超声 CT扫描 磁共振成像 影像学技术 血管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腔内手术患者术前皮肤准备的循证实践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海燕 胡敏 +4 位作者 胡雁 江薇 邹秋红 钱火红 张玲娟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6-58,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手术患者术前皮肤准备相关循证证据的应用效果。方法按入院时间将血管腔内手术患者分为两组,2016年5月收治的52例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10月收治的36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术前1d使用一次性刮刀剃除手术部位及周边...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手术患者术前皮肤准备相关循证证据的应用效果。方法按入院时间将血管腔内手术患者分为两组,2016年5月收治的52例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10月收治的36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术前1d使用一次性刮刀剃除手术部位及周边毛发,术前嘱患者沐浴。观察组按照循证最佳证据实施术前皮肤准备。结果两组均未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对照组2例发生皮肤破损,观察组无一例发生;观察组术前皮肤准备采取手术室接患者前30min去除毛发及以剪毛方式去毛发的实际执行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将循证最佳证据用于血管腔内手术患者术前皮肤准备,可提高术前皮肤准备规范执行率,对降低手术部位感染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腔内手术 术前护理 皮肤准备 皮肤清洁 手术部位感染 循证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血管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陈政 沈毓 陆清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共4页
传统血管介入手术依靠C形臂旋转及对比剂应用成像,存在3D图像信息丢失和加重肾脏负担问题,同时操作者在长期X射线暴露及铅防护围裙负重中承担了较高的职业危害风险。机器人辅助血管介入系统具有明显减少操作者X射线暴露、成像定位精准... 传统血管介入手术依靠C形臂旋转及对比剂应用成像,存在3D图像信息丢失和加重肾脏负担问题,同时操作者在长期X射线暴露及铅防护围裙负重中承担了较高的职业危害风险。机器人辅助血管介入系统具有明显减少操作者X射线暴露、成像定位精准、操作准确稳定的优点,在减少器械与血管壁接触、操作颤抖的同时,增加操作者舒适感。本文旨在总结血管介入机器人系统的发展及其临床应用,并探讨该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血管介入 微创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血管介入机器人应用可行性初探 被引量:7
5
作者 陈政 沈毓 +7 位作者 陆清声 陈燕青 张昊 谢永富 孙羽东 陈冰 王坤东 景在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51-654,共4页
目的验证自主研究开发的新型机器人辅助血管腔内介入系统能否有效地完成血管介入治疗及支架植入的复杂操作过程。方法采用石英玻璃模型和成年雌性家猪,分别于体外、体内进行血管介入操作及自膨式支架植入实验,验证该新型机器人血管介入... 目的验证自主研究开发的新型机器人辅助血管腔内介入系统能否有效地完成血管介入治疗及支架植入的复杂操作过程。方法采用石英玻璃模型和成年雌性家猪,分别于体外、体内进行血管介入操作及自膨式支架植入实验,验证该新型机器人血管介入系统应用的有效性。结果体外实验显示,该机器人系统成功完成了远程血管介入操作和支架植入释放操作;体内实验显示,双侧髂动脉支架成形术在机器人辅助下顺利完成,术中及术后未出现夹层、穿孔等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本中心研究开发的机器人血管介入系统可有效地完成远程介入操作及自膨式支架植入释放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介入 机器人 微创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力学在腹主动脉瘤形成过程中的意义 被引量:8
6
作者 熊江 景在平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2年第1期47-52,共6页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血管力学 形成机制 血管壁 应力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技术在主动脉外科的应用 被引量:17
7
作者 景在平 冯翔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1期1-2,共2页
关键词 腔内技术 主动脉外科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氮与基质金属蛋白酶介导的血管重构在动脉瘤中的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廖明芳 景在平 赵珺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326-1328,共3页
Nitric oxide (NO) an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 are important in vascular remolding, especially in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NO may be associated with aneurysms by modulating MMPs expression and activity. [
关键词 血管重构 一氧化氮 基质金属蛋白酶 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腔内处理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内脏动脉区裂口策略 被引量:6
9
作者 沈毓 陆清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6-189,共4页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是目前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常规治疗方法。治疗中通常只隔绝原发裂口,即所谓近端裂口,而对远端裂口较少实施干预。随着对夹层术后主动脉重塑进一步深入研究,研究者们发现术后25%~40%患者出现远端扩张,需再...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是目前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常规治疗方法。治疗中通常只隔绝原发裂口,即所谓近端裂口,而对远端裂口较少实施干预。随着对夹层术后主动脉重塑进一步深入研究,研究者们发现术后25%~40%患者出现远端扩张,需再干预处理。其中腹主动脉内脏分支区裂口处理涉及重要脏器血供,治疗上存在一定特殊性。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就腹主动脉内脏分支区夹层裂口常用处理方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血管腔内 内脏动脉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移植物的研究历史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珺 景在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12期1136-1137,共2页
关键词 血管内移植物 介入 朴素 血管腔内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聚桂醇硬化剂治疗下肢毛细血管扩张 被引量:2
11
作者 侯乐伟 梅志军 +2 位作者 邓国瑜 梁清 景在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9期796-797,809,共3页
目的探讨硬化剂治疗下肢毛细血管扩张的效果。方法2010年9月-2011年7月,运用1%聚桂醇硬化剂注射治疗108例下肢毛细血管扩张,一次治疗总剂量2~10ml,治疗1—2次,治疗后使用长统弹力袜(压力20~30mmHg)至少4周。随访1年,记录毛细... 目的探讨硬化剂治疗下肢毛细血管扩张的效果。方法2010年9月-2011年7月,运用1%聚桂醇硬化剂注射治疗108例下肢毛细血管扩张,一次治疗总剂量2~10ml,治疗1—2次,治疗后使用长统弹力袜(压力20~30mmHg)至少4周。随访1年,记录毛细血管消退和症状改善情况。结果随访1~12个月,(7.8±2.5)月。97例(90%)扩张毛细血管全部消退,11例(10%)部分消退。57例有症状患者中,28例症状消失,29例症状改善。2例聚桂醇过敏,5例头痛,54例皮下硬结,60例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其中10例6个月后仍残留皮肤色素沉着),1例局部皮肤点状坏死。结论聚桂醇硬化注射是治疗下肢毛细血管扩张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改善症状,并极好地解决美容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血管扩张 硬化剂治疗 聚桂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患儿行人工血管置换术一例的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海燕 李琴 +1 位作者 季爱华 李松华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年第18期18-19,共2页
腹主动脉瘤是因动脉中层结构破坏动脉管壁,使其不能承受血流冲击的压力而形成的局部或者广泛性的永久性扩张或膨出,是一类严重的动脉扩张性疾病,多发生于高血压、高血脂症患者,以老年人居多。我科于2011年7月急诊收治1例腹主动脉瘤... 腹主动脉瘤是因动脉中层结构破坏动脉管壁,使其不能承受血流冲击的压力而形成的局部或者广泛性的永久性扩张或膨出,是一类严重的动脉扩张性疾病,多发生于高血压、高血脂症患者,以老年人居多。我科于2011年7月急诊收治1例腹主动脉瘤并濒于破裂的患儿,在全身麻醉下行人工血管置换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腹主动脉瘤 人工血管置换 观察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重症肢体缺血腔内治疗思路及血管灌注区段(Angiosome)概念的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包俊敏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9期774-776,共3页
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症状可分为间歇性跛行和重症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两大症候群,尤以后者对患者的肢体乃至生命威胁巨大。所谓CLI,其严格定义为:①肢体静息痛持续发作2周以上,且需应用止痛剂,踝部动脉收缩压... 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症状可分为间歇性跛行和重症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两大症候群,尤以后者对患者的肢体乃至生命威胁巨大。所谓CLI,其严格定义为:①肢体静息痛持续发作2周以上,且需应用止痛剂,踝部动脉收缩压≤50mmHg,或趾动脉收缩压≤30mmHg;或②溃疡形成、坏疽且踝部动脉收缩压≤50mmHg,或趾动脉收缩压≤30mmHg。简言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肢体缺血 下肢动脉闭塞症 血管灌注 腔内治疗 应用 趾动脉收缩压 ISCHEMIA 间歇性跛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及闭塞82例外科治疗经验
14
作者 叶波 夏来阳 +2 位作者 刘小春 陈伟清 赵志青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4-207,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不同的外科方式干预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的疗效。方法对2002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82例87侧颈动脉狭窄、闭塞患者,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治疗76侧,其中传统内膜切除6侧(联合补片成形3侧),外翻式内膜切除70侧,2例同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不同的外科方式干预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的疗效。方法对2002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82例87侧颈动脉狭窄、闭塞患者,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治疗76侧,其中传统内膜切除6侧(联合补片成形3侧),外翻式内膜切除70侧,2例同期行双侧颈动脉内切除术;应用支架成形治疗4侧;应用相关旁路手术7例。本组病例均为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闭塞(70%~100%)。结果术中、术后无脑卒中、死亡病例;4例术后皮下血肿,12例术后伸舌偏向患侧,经对症处理后均恢复。结论个体化分析、选择合适的外科干预方式治疗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疾病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支架 旁路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移植物的计算机辅助血管腔内治疗研究
15
作者 张剑戈 王成 冯睿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10期818-821,共4页
目的 对腹主动脉瘤的CT影像进行术前评估,以预测血管腔内治疗术中移植物的长度。方法 从CT影像中提取腹主动脉瘤的轮廓,根据移植物的空间连续性和瘤体对移植物的约束,在动脉瘤内构建虚拟移植物,并计算出虚拟移植物的长度,作为对真实移... 目的 对腹主动脉瘤的CT影像进行术前评估,以预测血管腔内治疗术中移植物的长度。方法 从CT影像中提取腹主动脉瘤的轮廓,根据移植物的空间连续性和瘤体对移植物的约束,在动脉瘤内构建虚拟移植物,并计算出虚拟移植物的长度,作为对真实移植物的预测值。设计腹主动脉瘤的实体模型检验该评估方法的精确度并进行临床试用。结果 对模型评估的误差绝对值为(4.05±0.51)mm,相对误差小于2%。临床试用1例,长度误差的绝对值为4.2 mm,相对误差小于2.5%。符合临床对术前评估精度的要求。结论 该方法提供了对治疗腹主动脉瘤所需移植物长度的有效术前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物 腹主动脉瘤 腔内治疗 术前评估 血管腔 CT影像 临床试用 绝对值 虚拟 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疾病临床护理案例分析》读后感
16
作者 景在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6-86,共1页
《血管疾病临床护理案例分析》一书,是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护理专家委员会自2015年10月成立以来的成果之一。再次通读全书,我感受到了血管护理的新生力量,让人热血澎湃,也让人激动欣喜。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医师协会腔... 《血管疾病临床护理案例分析》一书,是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护理专家委员会自2015年10月成立以来的成果之一。再次通读全书,我感受到了血管护理的新生力量,让人热血澎湃,也让人激动欣喜。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由衷感谢为本书付出辛勤劳动的优秀护理专家们。正是因为她们的科学严谨、孜孜不倦、认真努力,才有了这本书的高质量、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护理 案例分析 血管疾病 中国医师协会 专业委员会 腔内血管学 专家委员会 血管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腔内治疗腹腔干动脉瘤16例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骏咏 冯家煊 +6 位作者 冯睿 周建 张雷 李振江 刘军军 董凯雁 景在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91-495,共5页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干动脉瘤(CAA)血管腔内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5年12月共16例连续的CAA患者腔内介入治疗情况。11例单纯弹簧圈栓塞术,4例弹簧圈栓塞加覆膜支架植入术,1例多层裸支架植入术。术后第3、6、12个月...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干动脉瘤(CAA)血管腔内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5年12月共16例连续的CAA患者腔内介入治疗情况。11例单纯弹簧圈栓塞术,4例弹簧圈栓塞加覆膜支架植入术,1例多层裸支架植入术。术后第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随访复查CTA,记录并评价围手术期和随访期临床结果指标。 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平均手术时间(91.56±39.30) min,平均住院时间(5.25±1.44) d。所有患者术后均经规律随访1~54个月,总生存率100%,CTA复查未发现弹簧圈异位、支架移位,瘤体增大、破裂或再通。 结论血管腔内治疗CAA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干动脉瘤 血管腔内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自体血管制作的犬动脉导管未闭模型 被引量:2
18
作者 袁运杰 秦永文 +2 位作者 汤敬东 王利新 熊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9期552-554,共3页
目的探讨运用自体血管建立动脉导管未闭(PDA)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选用成年杂种犬18条,体重15.0~20.0kg,麻醉及开胸术条件下,用自体血管(颈静脉)分别与降主动脉和左肺动脉行端侧吻合,建立模拟PDA动物模型。结果18条犬成功建立模型10条,... 目的探讨运用自体血管建立动脉导管未闭(PDA)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选用成年杂种犬18条,体重15.0~20.0kg,麻醉及开胸术条件下,用自体血管(颈静脉)分别与降主动脉和左肺动脉行端侧吻合,建立模拟PDA动物模型。结果18条犬成功建立模型10条,造影见主动脉分流至左肺动脉,且左肺动脉吻合口远端、近端显影清晰。结论本模型运用自体血管模拟未闭的动脉导管,接近PDA的生理特性,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自体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血管腔内术后并发横纹肌溶解症的观察与护理1例 被引量:7
19
作者 郭露 李海燕 +3 位作者 林环 植艳茹 邹秋红 张博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79-381,共3页
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是由创伤性或非创伤性因素引起的骨骼肌损伤,细胞膜破坏导致肌肉细胞坏死,大量的肌红蛋白、酶和电解质等释放入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临床表现为:肌强直或疼痛、肢体肿胀、肌无力、尿色异常,并出现血... 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是由创伤性或非创伤性因素引起的骨骼肌损伤,细胞膜破坏导致肌肉细胞坏死,大量的肌红蛋白、酶和电解质等释放入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临床表现为:肌强直或疼痛、肢体肿胀、肌无力、尿色异常,并出现血肌酸激酶、肌球蛋白增高和肌球蛋白尿[2]。重症横纹肌溶解症患者可出现急性肾衰竭、电解质紊乱、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甚至危及生命[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闭塞症 碘克沙醇 对比剂过敏 横纹肌溶解症 肾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创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诗颖 韩同磊 赵志青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64-1368,共5页
血管创伤常见于战争时期,主要由爆炸等原因造成,是导致战争伤亡率升高的关键原因。其损伤部位以四肢血管发生率最高,其次为颈部、骨盆部、胸腹部,且动脉损伤多于静脉损伤。血管创伤动物模型是一种应用于军事医学研究的动物模型,可模拟... 血管创伤常见于战争时期,主要由爆炸等原因造成,是导致战争伤亡率升高的关键原因。其损伤部位以四肢血管发生率最高,其次为颈部、骨盆部、胸腹部,且动脉损伤多于静脉损伤。血管创伤动物模型是一种应用于军事医学研究的动物模型,可模拟战场血管创伤情况,对降低血管创伤导致的战场伤亡率至关重要。目前血管创伤动物模型主要包括创伤性血管疾病模型和创伤性出血模型两大类。兔类、鼠类、猪类为血管创伤动物模型的常用动物种类。本文就近年来血管创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和困境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创伤 动物模型 战创伤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