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核医学影像检查的患者感染风险分层及防控管理 被引量:4
1
作者 程超 张英英 +5 位作者 茅娟莉 邱爽 刘佳珺 黄怡 孙高峰 左长京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09-413,共5页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高传播性和隐匿性,核医学影像检查的流程与管理需要根据就诊患者被感染的风险程度进行相应的安排及防控管理。本文根据核医学影像检查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史进行感染风险程度分层,针对核医学影像...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高传播性和隐匿性,核医学影像检查的流程与管理需要根据就诊患者被感染的风险程度进行相应的安排及防控管理。本文根据核医学影像检查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史进行感染风险程度分层,针对核医学影像检查的特点提出相应的防控建议。核医学检查前需要关注的是甄别出处于潜伏期的感染者或可疑病毒携带者,将就诊患者划分为普通患者组、潜在风险组、较高风险组和疑似COVID-19组,根据感染风险程度从低到高安排检查,并采取相应等级的个人防护、场所及设备消毒等措施。根据患者的感染风险程度分层进行相应的检查安排及防控管理,有助于避免就诊者交叉感染,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满足临床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核医学影像检查 预防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功能显像实验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曹依群 周晓平 +2 位作者 胡小吾 姜秀峰 张致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4-178,共5页
目的:通过PET、SPECT功能显像研究探讨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 lation,DBS)对猴偏侧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模型纹状体区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右侧颈内动脉注入1 甲基4 苯基1,2,3,6... 目的:通过PET、SPECT功能显像研究探讨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 lation,DBS)对猴偏侧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模型纹状体区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右侧颈内动脉注入1 甲基4 苯基1,2,3,6 四氢吡啶(MPTP)建立猴偏侧PD模型,行右侧STN脑深部电极植入术,给予慢性高频电刺激。在刺激前及刺激后1、3个月分别行SPECT、PET功能显像测定。结果:PD模型猴在慢性高频电刺激下对侧肢体僵硬明显缓解,活动增多,步态稳定。SPECT检查显示注药侧纹状体区的多巴胺转运体(DAT)特异摄取率在给予有效刺激后较术前增高,多巴胺D2受体(D2R)的特异摄取率逐渐下降至接近正常侧水平。PET检查提示在电极植入术前右侧基底节区放射性摄取浓度较左侧偏低,给予慢性高频电刺激1个月后复查提示右侧放射性摄取浓度稍高于左侧,但双侧均较低, 3 个月时复查右侧放射性摄取浓度明显高于左侧。结论:STN DBS可有效改善偏侧猴PD模型症状,通过刺激后纹状体区DAT升高,D2 R逐渐下降,同时糖代谢提高。结果提示给予STN有效慢性高频电刺激可能提高了纹状体区的代谢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底核 脑深部电刺激 帕金森病 多巴胺 SP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素显像法GFR和ERPF测量评价肾功能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尚玉琨 李舰南 +3 位作者 孔令山 潘文舟 白晶 蔡良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225-227,共3页
关键词 核素显像法 肾功能 肾小球滤过率 肾血浆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检查在结直肠癌诊断和术后随访中的意义 被引量:8
4
作者 孔令山 顾天来 +4 位作者 潘文舟 谢明萱 张晏玲 苏金莲 梁丽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70-672,共3页
目的 :评价 1 8F-脱氧葡萄糖 (1 8F- FDG)正电子发射型体层摄影 (PET)在结直肠癌诊断和术后随访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结肠癌 6例、直肠癌 3例术前行 PET检查 ;结肠癌 10例、直肠癌 12例术后行 PET检查。 结果 :(1) 9例结直肠癌术前PE... 目的 :评价 1 8F-脱氧葡萄糖 (1 8F- FDG)正电子发射型体层摄影 (PET)在结直肠癌诊断和术后随访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结肠癌 6例、直肠癌 3例术前行 PET检查 ;结肠癌 10例、直肠癌 12例术后行 PET检查。 结果 :(1) 9例结直肠癌术前PET检查有 8例发现结直肠部位 2 .8cm× 3.0 cm~ 4 .1cm× 5 .0 cm大小高代谢浓聚影 ,其中有 5例合并肝脏、骨骼、盆腔淋巴结等脏器转移 ;另 1例结肠镜检查发现横结肠肝曲部位有 1.1cm× 1.2 cm溃疡 ,病理活检示结肠癌 ,但 PET检查未能发现 ;(2 ) 10例结肠癌术后不同时期行 PET检查 ,有 6例显示肝、肾上腺及腹壁转移 ,1例显示吻合口复发 ;12例直肠癌术后PET检查发现有 5例肝、肺、纵隔及腹腔淋巴结等器官转移 ,1例显示乙状结肠 -直肠吻合口复发。 结论 :1 8F- FDG PET检查对结直肠癌诊断和术后随访灵敏度、准确性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18F—FDG PET 诊断 术后随访 结肠癌 直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评价单侧颈动脉闭塞脑血流动力学与侧支代偿方式 被引量:10
5
作者 程晓青 田建明 +3 位作者 卢光明 左长京 刘嘉 徐嘉璐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83-1187,共5页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联合DSA评估单侧颈动脉闭塞(CAO)患者侧支代偿方式对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影响的价值。方法根据DSA结果将38例患者按不同侧支代偿方式分为两组:单纯初级侧支代偿组(n=14,Ⅰ组)和次级侧支代偿或初级和次级侧支共同代...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联合DSA评估单侧颈动脉闭塞(CAO)患者侧支代偿方式对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影响的价值。方法根据DSA结果将38例患者按不同侧支代偿方式分为两组:单纯初级侧支代偿组(n=14,Ⅰ组)和次级侧支代偿或初级和次级侧支共同代偿组(n=24,Ⅱ组),分别计算两组患者闭塞侧与对侧CTP参数的均值(CBF、CBV、TTP)和相对比值(rCBF、rCBV、rTTP)。比较两组患者闭塞侧与对侧及组间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第Ⅰ组患者闭塞侧与对侧相比仅TTP值延长(t=7.54,P<0.01);第Ⅱ组患者闭塞侧CBV和TTP值较对侧增大(t=5.49、10.70,P均<0.01)。两组rC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8,P=0.494),rCBV与rTT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2、4.50,P均<0.05)。结论 CTP联合DSA可全面评价CAO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损伤情况以及不同侧支代偿方式脑血流动力学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脑血管障碍 侧支循环 灌注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恶性肺磨玻璃结节CT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意义 被引量:26
6
作者 赵家义 韩一平 +5 位作者 杨立信 金海 陈炜 生晶 左长京 郑建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9-133,共5页
目的通过研究病理学确诊的肺磨玻璃结节(GGN)患者的临床特点、CT征象,探讨良、恶性肺GGN鉴别诊断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经病理确诊的181例肺GGN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用SPSS 19.... 目的通过研究病理学确诊的肺磨玻璃结节(GGN)患者的临床特点、CT征象,探讨良、恶性肺GGN鉴别诊断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经病理确诊的181例肺GGN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用SPSS 19.0软件对良、恶性肺GGN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良、恶性肺GGN病理诊断结果与胸部CT检查诊断结果符合率的分析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 181例患者中恶性肺GGN 106例,良性肺GGN 7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指数、GGN最大径、毛刺征、分叶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和CT值9项因素在良、恶性肺GGN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偏大、毛刺征、分叶征、胸膜凹陷征、支气管充气征、空泡征和CT值增高是恶性肺GGN的危险因素(P均<0.05)。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相比良性肺GGN(CT检查诊断结果符合率为65.3%),胸部CT检查能更准确地识别恶性肺GGN(诊断符合率为8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8,Kappa=-0.122,P=0.017)。良性肺GGN中,炎性病变较结核病更容易被误诊(χ~2=22.626,Kappa=0.593,P<0.01)。结论对于年龄偏大的患者且胸部CT检查有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支气管充气征、空泡征和CT值增高等表现时,应高度怀疑恶性肺GGN的可能;而判别良性肺GGN需进一步结合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特征和影像学检查表现等综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玻璃结节 计算机体层摄影 危险因素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不典型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探讨 被引量:10
7
作者 詹茜 卢明智 +3 位作者 邵成伟 左长京 吕桃珍 陆建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46-1349,共4页
目的探讨肝脏不典型血管瘤的CT和MR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肝脏不典型血管瘤病例的CT和(或)MR检查平扫和增强扫描资料,总结其一般表现和特殊表现。结果肝脏血管瘤的"共性"表现有:(1)类圆形,边缘光整;(2)CT平扫表现为稍... 目的探讨肝脏不典型血管瘤的CT和MR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肝脏不典型血管瘤病例的CT和(或)MR检查平扫和增强扫描资料,总结其一般表现和特殊表现。结果肝脏血管瘤的"共性"表现有:(1)类圆形,边缘光整;(2)CT平扫表现为稍低密度,MRI平扫表现为稍长T1、长T2信号,其内密度或信号可不均匀,见瘢痕影;(3)增强扫描后,动脉期边缘结节状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向病灶内部推进、填充,呈典型的"早出晚归"表现,瘢痕不强化。肝脏不典型血管瘤的"个性"表现有:(1)病灶内瘢痕可发生囊变、坏死及钙化,或瘢痕生长过大,将整个瘤灶填充;(2)瘤灶出血,CT表现为病灶内密度增高影,MR表现为短T1、短T2异常信号改变;(3)瘤体可压迫邻近肝实质及脉管系统,发生继发性改变,如肝组织变形、血供异常、胆管梗阻等。结论典型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不难诊断,当发生某些不典型表现时,仍需多方面观察、分析,作出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肿瘤 不典型血管瘤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125)Ⅰ粒子植入治疗腹部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8
作者 汪建华 左长京 +3 位作者 邵成伟 马小龙 张建 田建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77-881,共5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Ⅰ粒子植入术治疗腹部恶性肿瘤的腹腔及腹膜后区转移性淋巴结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确诊的腹部恶性肿瘤患者共31枚腹腔及腹膜后区转移性淋巴结(直径2.2~4.7 cm)接受经CT引导下125Ⅰ放射性粒子...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Ⅰ粒子植入术治疗腹部恶性肿瘤的腹腔及腹膜后区转移性淋巴结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确诊的腹部恶性肿瘤患者共31枚腹腔及腹膜后区转移性淋巴结(直径2.2~4.7 cm)接受经CT引导下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临床资料。植入量遵循Halarism 125Ⅰ经验公式确定,粒子活度为0.5~0.85 mCi,以间距1.0~1.5 cm布源。植入完毕后即行CT扫描,了解粒子分布情况及有无并发症。植入术后3个月行CT或PET-CT复查,参考WHO实体肿瘤评价标准进行影像学疗效评估。结果 27例中,25例手术一次植入成功,达到剂量要求,粒子分布满意率92.6%(25/27例),2例首次术后未达到要求而补种粒子。术前8例伴有明显疼痛患者中,6例于术后1~3周疼痛缓解。术后随访3个月,27例患者均生存。27例患者中淋巴结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8例,稳定4例,进展3例,总有效率74.1%(20//27)。本组术中及术后未发现剧烈疼痛、大出血、感染、骨髓抑制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导向下组织间植入放射性125Ⅰ粒子是治疗腹部转移性淋巴结具有近期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肿瘤转移 淋巴结 腹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近距离放射疗法 碘放射性核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联合Gleason评分对初诊前列腺癌转移风险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1
9
作者 温健男 程超 +1 位作者 章泽宇 左长京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71-376,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联合活体组织穿刺的Gleason评分对初诊前列腺癌患者转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经前列腺活体组织穿刺病理学初次确诊、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行以^(68)镓(^(68... 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联合活体组织穿刺的Gleason评分对初诊前列腺癌患者转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经前列腺活体组织穿刺病理学初次确诊、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行以^(68)镓(^(68)Ga)标记的靶向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分子探针PSMA-11为示踪剂的PET-CT(^(68)Ga-PSMA-11 PET-CT)检查的85例未经治疗的初诊前列腺癌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85例患者中未发生肿瘤转移的有46例(无转移组)、发生肿瘤转移的有39例(转移组)。以^(68)Ga-PSMA-11 PET-CT是否发现转移病灶为二分类因变量,以PSA×(Gleason评分-5)为连续自变量,建立转移风险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并通过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用外部验证数据(n=20)对该模型进行检验,评估回归方程预测肿瘤转移的准确性。结果转移组患者PSA水平、Gleason评分均高于无转移组[75.0(17.7~533.9)ng/mL vs 13.8(3.8~62.0)ng/mL,P<0.01;8(6~10)分vs 8(6~10)分,P=0.042]。以PSA×(Gleason评分-5)作为连续自变量时,预测转移风险的ROC AUC为0.857(95%CI 0.772~0.942,P<0.01);PSA×(Gleason评分-5)最佳界值为130.62,对应的灵敏度为71.8%,特异度为95.7%,约登指数为0.675。回归方程logit(P)=0.019×PSA×(Gleason评分-5)-2.3对转移风险的预测准确度达81.2%(69/85)。外部验证预测的PSA水平(Z=-1.616,P=0.106)和Gleason评分(Z=-1.391,P=0.164)与构建模型数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外部验证数据符合检验条件,其检验回归方程的准确度为85.0%(17/20)。结论PSA联合Gleason评分对初诊前列腺癌患者转移风险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肿瘤转移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GLEASON评分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 ^(68)镓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附230例报告) 被引量:8
10
作者 汪洋 吕晨 +6 位作者 吴震杰 盛佳雁 程超 左长京 王林辉 孙颖浩 叶华茂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59-1164,共6页
目的 总结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robotic-assisted partial nephrectomy,RAPN)的手术经验,探讨该术式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实施RAPN的2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61例... 目的 总结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robotic-assisted partial nephrectomy,RAPN)的手术经验,探讨该术式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实施RAPN的2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61例、女性69例,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51.1±12.1)岁。左侧111例,右侧118例,双侧1例。肾门部肿瘤13例,完全内生性肿瘤8例,大肿瘤(直径〉4cm)54例;孤立性肾肿瘤3例。术前肾小球滤过率(GFR)均正常。肾脏CTA检查提示肾动脉单支211例,2支16例,3支3例。结果 本组手术均成功完成。经腹腔入路198例,其中中线布局191例,旁侧布局6例,混合布局1例;腹膜后入路32例。手术时间平均(196±59)min。2例患者术中出血量≥1 000mL,其余患者术中失血量平均(148.3±126.5)mL。术中输血3例,中转开放手术1例。热缺血时间平均(20.7±9.1)min,术后住院天数平均(8.9±3.3)d。术后出现严重肉眼血尿3例,其中1例行保守治疗、2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肾动脉分支栓塞术后痊愈;术后出现尿漏1例,经充分引流痊愈;术后发生脑栓塞1例。术后病理:恶性肿瘤195例,其中肾透明细胞癌179例、嫌色细胞癌11例、乳头状肾细胞癌5例,分期T_1N_0M_0 154例、T_(2a)N_0M_0 41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等良性病变35例。肿瘤直径为1.3~9.0cm,平均(3.41±1.57)cm,肿瘤切缘均阴性。结论 RAPN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局限性肾脏肿瘤的手术术式,该术式在肾脏肿瘤的完整切除及肾脏创面的缝合上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机器人 腹腔镜检查 肾部分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本底感兴趣区对显像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尚玉琨 孔令山 潘文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0-112,共3页
采用 99m Tc- DTPA和 1 31 I- OIH作显像剂 ,对 132例患者行肾动态显像和肾小球滤过率 (GFR)及有效肾血浆流量(ERPF)测定。 GFR测定时 ,选用 2种本底感兴趣区 (ROI) ,即常规双肾外下方 (下本底 )和双肾内上方 (上本底 )。结果发现选用... 采用 99m Tc- DTPA和 1 31 I- OIH作显像剂 ,对 132例患者行肾动态显像和肾小球滤过率 (GFR)及有效肾血浆流量(ERPF)测定。 GFR测定时 ,选用 2种本底感兴趣区 (ROI) ,即常规双肾外下方 (下本底 )和双肾内上方 (上本底 )。结果发现选用常规下本底 ROI测得肾功能较差肾的相对肾功能值能明显高于 ERPF所测 ;而选用上本底 ROI所测值更接近 ERPF所测。结果提示 99m Tc- DTPA作显像剂时 ,常规本底减除方法可能高估功能受损肾的 GFR,而采用内上方本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核素显像 肾小球滤过率 有效肾血浆流量 本底感兴趣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颈椎转移瘤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汪建华 王振堂 +4 位作者 左长京 邵成伟 陈炜 吕桃珍 董爱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8-112,共5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颈椎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并发症以及不同颈椎病变穿刺路径的合理选择。方法回顾总结CT引导下PVP治疗17例颈椎转移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颈椎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并发症以及不同颈椎病变穿刺路径的合理选择。方法回顾总结CT引导下PVP治疗17例颈椎转移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总结合理的穿刺进针路径。结果①本组17例中,从前侧方入路,于颈内动脉鞘之前进针4例;于颈内动、静脉与椎动脉之间进针11例;从后侧方入路,于颈内动、静脉与椎动脉之后进针2例。本组17例全部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100%。②术前患者的VAS评分平均为(7.24±1.01)分,术后第1天降至(3.24±1.09)分,术后1周降至(2.4±0.80)分,术后3个月降至(1.82±0.53)分。术后疼痛明显缓解,经Wilcoxon符号秩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均为76.5,P<0.01)。术前Frankel脊髓功能评价分别为E级4例,D级7例,C级4例,B级2例,术后分别为E级l0例,D级5例,C级1例,B级1例。术后脊髓功能明显改善(χ2=4.52,P=0.033,P<0.05)。③术后即时复查CT,骨水泥外漏发生率为35.3%(6/17),但均未出现显著临床症状。随访3~17个月,82.4%(14/17)骨转移病灶稳定,未见扩大。结论①穿刺路径的选择:一般上颈椎病变宜从后侧方入路,于颈内动、静脉与椎动脉之后进针;下颈椎从前侧方入路,于颈动鞘之前或者于颈动鞘与椎动脉之间进针均可;附件病变可从后侧方进针,但具体穿刺路径还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②对不适合外科手术的颈椎转移瘤患者,CT引导下PVP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稳定颈椎以及延缓骨转移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柱转移瘤 放射学 介入性 椎体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刺法兔VX2肺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其影像学评价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庆 汪建华 +5 位作者 贾荣飞 左长京 彭烨 崔斌 王少雁 孔令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17-1420,共4页
目的尝试建立适于影像学评价的兔VX2肺移植瘤模型。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CT引导下穿刺VX2肿瘤组织块注入法建立兔肺移植瘤模型,以常用的VX2肿瘤组织悬液注射法作为对照组,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结果实验组肺... 目的尝试建立适于影像学评价的兔VX2肺移植瘤模型。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CT引导下穿刺VX2肿瘤组织块注入法建立兔肺移植瘤模型,以常用的VX2肿瘤组织悬液注射法作为对照组,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结果实验组肺内成瘤率86.67%(13/15),胸膜种植率40.00%(6/15),平均生存时间(57.84±6.00)天。对照组成瘤率100%(15/15),胸膜种植率86.67%(13/15),平均生存时间(29.00±7.01)天。生存时间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胸膜及胸壁种植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肿瘤种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下穿刺VX2肿瘤组织块注入法建立兔肺移植瘤模型在肺内形成孤立结节,较常用的肿瘤组织悬液注射法明显降低了胸膜及胸壁种植率,延长了实验动物生存时间,适合于影像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肺肿瘤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PET显像监测肝癌TACE治疗疗效 被引量:6
14
作者 孔令山 尤天庚 +5 位作者 潘文舟 张致峰 尚玉琨 谢明萱 王少雁 崔斌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5期335-337,共3页
目的 :评价18F FDGPET显像监测肝癌动脉插管化疗加栓塞 (TACE)疗效的作用。材料和方法 :3 3例肝癌患者 ,男 2 6例 ,女 7例 ,年龄 2 5~ 74岁 ,18F FDGPET共检查 40人次。其中有 7人 2次行PET显像检查。结果 :2 1例原发性肝癌(HCC)TACE后... 目的 :评价18F FDGPET显像监测肝癌动脉插管化疗加栓塞 (TACE)疗效的作用。材料和方法 :3 3例肝癌患者 ,男 2 6例 ,女 7例 ,年龄 2 5~ 74岁 ,18F FDGPET共检查 40人次。其中有 7人 2次行PET显像检查。结果 :2 1例原发性肝癌(HCC)TACE后 ,11例病灶部位代谢降低呈放射性稀疏或缺损 ,SUV1.2~ 1.5 ,其中有 8例SUVratio≤ 0 .6;9例肝脏原发灶代谢增高 ,SUV3 .0~ 7.3 ;1例HCC伴腹水患者PET检查阴性 ,但CT发现肝内结节伴门静脉癌栓形成。 2例胆管细胞癌中 ,1例阴性 ,另 1例第 2次PET检查发现肝门部、腹腔淋巴结转移。 3例转移性肝癌病灶呈放射性缺损 ,SUV1.1~ 1.3 ;其余 7例患者肝内呈多灶性高代谢区 ,SUV3 .0~ 7.6。结论 :FDGPET显像是判断肝癌TACE后肿瘤坏死与存活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疗效监测 ^18F-FDG PET显像 肝癌 T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脏错构瘤的CT诊断 被引量:11
15
作者 汪建华 马小龙 +3 位作者 郑建军 左长京 田建明 郑建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04-507,共4页
目的:探讨脾脏错构瘤(SH)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SH的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表现。结果:本组9例中,8例单发病灶,1例多发病灶。单发病灶CT表现:3例平扫呈等密度,4例呈稍低密度(其中2例边缘伴钙化),1例呈高密度,病... 目的:探讨脾脏错构瘤(SH)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SH的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表现。结果:本组9例中,8例单发病灶,1例多发病灶。单发病灶CT表现:3例平扫呈等密度,4例呈稍低密度(其中2例边缘伴钙化),1例呈高密度,病灶呈爆米花样钙化。多期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弥漫性不均匀轻度强化或周围斑片状强化(6例),动脉期明显强化(1例),延迟后上述病灶均接近或稍高于脾实质密度。1例爆米花样钙化各期均未见强化;本组1例多发病灶者共发现8个病灶,最大径1.2~9.5cm不等,CT显示脾上极1个病灶以囊性为主,边缘弧形钙化。其余病灶为实性结节或肿块,以等低密度为主,边界欠清,增强后呈弥漫性、渐进性强化。结论:SH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当CT平扫显示脾内等或稍低密度实性肿块,伴或不伴钙化,多期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弥漫性不均匀轻度强化或周围斑片状强化,随时间延迟呈渐进性强化,延迟期接近或稍高于脾实质密度时有助于SH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肿瘤 错构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双针共轴穿刺法建立兔肺孤立VX2移植瘤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高峰 彭婕 +7 位作者 彭烨 潘桂霞 冯菲 崔斌 周围 程超 孔令山 左长京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99-402,共4页
目的尝试用双针共轴穿刺法进一步提高兔肺孤立VX2移植瘤成瘤率。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组采用CT引导下双针共轴穿刺VX2瘤块植入法建立兔肺孤立移植瘤模型,对照组采用单针瘤块植入法,以大体标本... 目的尝试用双针共轴穿刺法进一步提高兔肺孤立VX2移植瘤成瘤率。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组采用CT引导下双针共轴穿刺VX2瘤块植入法建立兔肺孤立移植瘤模型,对照组采用单针瘤块植入法,以大体标本及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结果实验组兔肺内孤立VX2肿瘤成瘤率为80%,胸膜种植率为20%,平均生存时间为(67.0±7.0)d,对照组兔肺孤立肿瘤结节成瘤率为40%,胸膜种植率为53.3%,平均生存时间(53.3±10.6)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下双针共轴穿刺VX2瘤块植入法建立兔肺孤立移植瘤模型,较单针穿刺法明显降低了胸膜种植转移瘤,提高了肺孤立VX2肿瘤成瘤率,且实验兔生存期更长,更适于制作肺癌影像学研究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VX2肿瘤 共轴穿刺法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放射性微球技术测定兔骨和肌肉组织中血流量 被引量:3
17
作者 康庆林 张春才 +1 位作者 高堂成 孔令山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9-191,共3页
目的 :应用放射性微球技术定量检测实验兔不同骨骼和肌肉组织的血流量。 方法 :以蟾蜍红细胞经 99m Tc标记后制成放射性微球 (1× 1 0 6 / m l) ,将微球注入 1 0只新西兰兔体内 ,检测并计算其四肢长骨干、肱二头肌和股四头肌以及肱... 目的 :应用放射性微球技术定量检测实验兔不同骨骼和肌肉组织的血流量。 方法 :以蟾蜍红细胞经 99m Tc标记后制成放射性微球 (1× 1 0 6 / m l) ,将微球注入 1 0只新西兰兔体内 ,检测并计算其四肢长骨干、肱二头肌和股四头肌以及肱骨不同部位组织的血流量。 结果 :以四肢长骨干血流量最大 ,股骨血流量为 (8.94± 0 .4 5 ) m l/ (min· 1 0 0 g) ;肱骨干骺端血流量为(7.73± 0 .6 8) m l/ (min· 1 0 0 g) ,明显高于骨干和骨骺部 (P<0 .0 1 )。肱二头肌血流量为 (1 4 .5 4± 0 .4 5 ) ml/ (min· 1 0 0 g) ,明显高于股四头肌 (P<0 .0 1 )。 结论 :应用放射性微球技术测量动物骨和肌肉组织血流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微球技术 测定 肌肉组织 血流量 骨骼组织 生物学固定 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限性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性的CT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袁渊 任胜男 +2 位作者 国小钰 马小龙 陆建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85-1387,共3页
淀粉样变性是细胞外纤维蛋白异常沉积的一种疾病。局限性淀粉样变性可发生于全身任何器官,但最常见的部位为膀胱、气管支气管树、喉部、皮肤-([1])。国内外关于局限性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性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报道较少,极易误诊。因此... 淀粉样变性是细胞外纤维蛋白异常沉积的一种疾病。局限性淀粉样变性可发生于全身任何器官,但最常见的部位为膀胱、气管支气管树、喉部、皮肤-([1])。国内外关于局限性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性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报道较少,极易误诊。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局限性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性的CT表现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7例,男5例,女2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样变性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气管支气管疾病 曲面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T_2WI及动态增强MRI对早期肝脓肿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9
作者 董爱生 田建明 +2 位作者 陆建平 左长京 汪俭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6-169,共4页
目的:早期肝脏脓肿的影像学诊断困难,本研究分析DWI、T2WI及Gd-DTPA增强序列在检测早期肝脓肿中的价值。方法:对17例患者的17个早期肝脏脓肿分别进行了DWI、T2WI及Gd-DTPA增强检查,统计脓肿坏死区、非坏死区及正常肝脏在各序列的信号强... 目的:早期肝脏脓肿的影像学诊断困难,本研究分析DWI、T2WI及Gd-DTPA增强序列在检测早期肝脓肿中的价值。方法:对17例患者的17个早期肝脏脓肿分别进行了DWI、T2WI及Gd-DTPA增强检查,统计脓肿坏死区、非坏死区及正常肝脏在各序列的信号强度,计算坏死区、非坏死区及周围正常肝脏的ADC值,对坏死区、非坏死区及周围正常肝脏的ADC值进行比较。结果:脓肿坏死腔的ADC值[(0.88±0.09)mm2/s]很低,低于正常肝脏[(1.31±0.12)mm2/s,P<0.05],同时明显低于无明显坏死区[(1.43±0.18)mm2/s,P<0.05],在DWI及T2WI上均呈高信号,T1WI呈低信号,且增强图像无强化;而无明显坏死区ADC值[(1.43±0.18)mm2/s]则高于正常肝脏[(1.31±0.12)mm2/s,P<0.05],DWI及T2WI均呈中等高信号,T1WI呈低信号,增强有明显强化。结论:早期肝脓肿的磁共振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有助于早期肝脓肿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脓肿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时肌浆网内Ca^(2+)释放的形态-功能变化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勇骥 孔令山 +3 位作者 汤莹 宋田斌 苏金莲 吴越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3-198,共6页
采用双向红外线探测器 计算机控制的电刺激 超低温快速冷冻固定同步技术、透射电子显微镜、X 射线能量色散谱及Ca2 +细胞化学技术 ,从超微结构形态学角度 ,实时研究并获取骨骼肌兴奋 收缩偶联时 ,肌浆网内Ca2 +释放及肌浆网的形态改... 采用双向红外线探测器 计算机控制的电刺激 超低温快速冷冻固定同步技术、透射电子显微镜、X 射线能量色散谱及Ca2 +细胞化学技术 ,从超微结构形态学角度 ,实时研究并获取骨骼肌兴奋 收缩偶联时 ,肌浆网内Ca2 +释放及肌浆网的形态改变。研究表明 :1 骨骼肌组织在收缩潜伏期内 ,肌浆网膜与T 管膜接触。 2 在潜伏期 ( <10ms)内 ,肌浆网内的钙离子浓度随时间经历的延长而减少。 3 骨骼肌组织在收缩潜伏期开始 0 8ms时 ,在T 管外周围 (纳米处 ) ,有Ca2 +分布 ,可以认为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时 ,T 管外存在Ca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奋收缩偶联 骨骼肌 肌浆网 钙离子 超微结构 电刺激-超低温快速冷冻固定同步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