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宇 曹清心 赵仙先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9-102,共4页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是一种核蛋白质,其可由坏死细胞以及活化的免疫细胞释放至细胞外而具有细胞因子的活性,继之启动免疫反应和引发炎性反应。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HMGB1与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是一种核蛋白质,其可由坏死细胞以及活化的免疫细胞释放至细胞外而具有细胞因子的活性,继之启动免疫反应和引发炎性反应。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HMGB1与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等疾病有密切关系,通过研究HMGB1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机制,可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找到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炎性反应 心血管疾病 心力衰竭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动脉粥样硬化 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血miRNAs作为心血管疾病诊断标志物的研究
2
作者 安丽娜 董斐斐 +1 位作者 王国坤 荆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365-1367,共3页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s,在转录后水平可与靶基因mRNAs的3′非翻译区结合而抑制基因表达,其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功能学研究发现,细胞内miRNAs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近期发现miRNAs在循环血中以微泡、外核体、...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s,在转录后水平可与靶基因mRNAs的3′非翻译区结合而抑制基因表达,其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功能学研究发现,细胞内miRNAs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近期发现miRNAs在循环血中以微泡、外核体、微粒以及凋亡小体等形式稳定存在,其水平可作为肿瘤等多种疾病诊断和预后的标志物。目前有关miRNAs可能作为心血管疾病诊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相继报道,本文将就循环血miRNAs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疾病、糖尿病等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血微RNAs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冠状动脉疾病 糖尿病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评分 被引量:29
3
作者 李茂巍 张必利 +3 位作者 郑兴 陈峰 李然 沈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51-857,共7页
目的明确高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应的危险评分。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计1 007例接受PCI的高龄冠心病患者(年龄≥75岁)病例资料作为研究组,通过单因... 目的明确高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应的危险评分。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计1 007例接受PCI的高龄冠心病患者(年龄≥75岁)病例资料作为研究组,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建立危险评分模型。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计527例接受PCI治疗的高龄冠心病患者(年龄≥75岁)病例资料作为验证组,对该危险评分模型进行验证,检验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判断其预测及判别性能。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7个独立危险因素最终入选PCI危险评分模型并赋予相应分值如下:急诊PCI治疗(3分)、肾功能不全(2分)、左主干病变(2分)、糖尿病(1分)、急性心肌梗死(1分)、C型病变(1分),植入支架≥3枚(1分)。验证提示该危险评分对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及校准度(ROC曲线下面积为0.89,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586)。结论最终建立的PCI危险评分包括7个危险因素,各因素得分为1-3分不等,总分共11分。该PCI危险因素评分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高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危险因素 危险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状RNA:生物合成、功能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胡杨兮 油红敏 荆清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59-1068,共10页
环状RNA是具有环状结构的非编码RNA,其性质稳定、不易被核酸外切酶降解,进化上保守,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是近年来基础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发现,环状RNA参与调控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可以作为疾病早期诊断的标志物,也是疾病... 环状RNA是具有环状结构的非编码RNA,其性质稳定、不易被核酸外切酶降解,进化上保守,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是近年来基础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发现,环状RNA参与调控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可以作为疾病早期诊断的标志物,也是疾病治疗的潜在靶点。笔者对环状RNA的生物合成、功能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RNA 心血管疾病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及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颅内椎动脉梭形动脉瘤 被引量:59
5
作者 刘建民 洪波 +4 位作者 许奕 秦永文 赵文元 周晓平 黄清海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052-1054,F003,共4页
目的 :报告联合使用支架及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的临床体会。方法 :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 5 0岁男性患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CTA)、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检查显示右椎动脉颅内段梭... 目的 :报告联合使用支架及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的临床体会。方法 :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 5 0岁男性患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CTA)、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检查显示右椎动脉颅内段梭形动脉瘤 ,大小 8.9mm× 6 .8mm,瘤颈宽 8.9m m,瘤颈 /体比 >1。于动脉瘤破裂出血后 35 d行血管内介入治疗 ,首先将冠状动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输送入动脉瘤腔 ,填入 GDC。 结果 :支架定位准确 ,GDC致密填塞 ,载瘤动脉及小脑后下、前下动脉均通畅 ,患者术后 7d痊愈出院。 结论 :联合使用支架及微弹簧圈可能成为治疗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颅内梭形动脉瘤 血管内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 被引量:16
6
作者 马丽萍 张国元 +2 位作者 侯健 吴宗贵 丁思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8-80,共3页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VEC)的损伤作用。方法:以原代培养的HVEC为模型,将IL-6、TNF及其抗体与HVEC共同孵育,观察内皮细胞(EC)形态变化和培养液...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VEC)的损伤作用。方法:以原代培养的HVEC为模型,将IL-6、TNF及其抗体与HVEC共同孵育,观察内皮细胞(EC)形态变化和培养液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结果:TNF和IL-6可引起细胞间隙增大,甚至细胞脱落;并且随着TNF和IL-6浓度加大及作用时间延长,培养液中ACE和LDH水平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皮细胞 IL-6 TNF HV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MitraClip^(TM)G4治疗超高龄巴洛综合征致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一例
7
作者 罗飞 王嘉锋 +2 位作者 郭志福 秦永文 白元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9-203,共5页
一例91岁男性患者因“体检发现二尖瓣脱垂10余年,活动后胸闷1月余”就诊,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为二尖瓣前叶增厚、脱垂伴重度关闭不全,进一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证实为二尖瓣前后叶脱垂(A1区、A2区、A3区、P1区、P2区均脱垂)伴大量反流。结... 一例91岁男性患者因“体检发现二尖瓣脱垂10余年,活动后胸闷1月余”就诊,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为二尖瓣前叶增厚、脱垂伴重度关闭不全,进一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证实为二尖瓣前后叶脱垂(A1区、A2区、A3区、P1区、P2区均脱垂)伴大量反流。结合病史,考虑为巴洛综合征。采用两枚MitraClip^(TM)G4 XTW实施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术后患者二尖瓣反流减少至少量。随访10个月,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二尖瓣反流程度为轻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反流 巴洛综合征 经导管缘对缘修复术 高龄老人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8
作者 何忆雯 秦永文 萧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355-1359,共5页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60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可评估的115枚冠状动脉支架及支架近端、中段及远端共345节段进行重建和分析,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60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可评估的115枚冠状动脉支架及支架近端、中段及远端共345节段进行重建和分析,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其诊断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CTA清晰显示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的部位、支架长短、支架部位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及引起狭窄斑块的性质。CTA发现支架内引起狭窄病变39处,其中钙化病变8处,非钙化病变31处;支架近端狭窄25例,中段狭窄7例,远端狭窄7例。SCA发现支架内狭窄病变42处,其中钙化病变9处,非钙化病变33处;支架近端狭窄26例,中段狭窄8例,远端狭窄8例。SCA示冠状动脉支架内狭窄42节段,CTA正确诊断36节段,漏诊6节段,误诊3节段,敏感性85.71%,特异性99.01%,阳性预测率92.31%,阴性预测率98.04%,准确率97.39%。其对支架近端病变敏感性及特异性最高,分别达到96.15%和100%;近端支架内狭窄占总再狭窄率的64.10%。结论:CTA能够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内支架再狭窄的情况,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再狭窄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准确判断支架狭窄部位以及引起狭窄病变性质,可以作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一种无创性随访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冠状动脉再狭窄 冠状血管造影术 螺旋CT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哺乳动物细胞的表达 被引量:5
9
作者 顾洪 蔡在龙 +3 位作者 陈少萍 邹鲁峰 宋春桥 毛积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777-779,共3页
目的:本实验试图构建具有生物学活性的VEGF真核表达载体,为VEGF基因治疗提供载体。方法:将已获得的hVEGF165 cDNA克隆到GST融合表达载体,构建原核表达质粒,转染大肠杆菌DH5α,IPTG诱导表达,We... 目的:本实验试图构建具有生物学活性的VEGF真核表达载体,为VEGF基因治疗提供载体。方法:将已获得的hVEGF165 cDNA克隆到GST融合表达载体,构建原核表达质粒,转染大肠杆菌DH5α,IPTG诱导表达,Western blot鉴定表达产物。在此基础上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 /hVEGF165,脂质体介导转染CHO-K1细胞,G-418筛选,Northern blot,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其在细胞内的转录和表达情况,3H-TdR掺入法检测表达蛋白的活性。结果:实验组的Northern blot和Western blot出现特异性条带,而对照组在相应部位未出现条带。实验组的大鼠心肌血管内皮细胞3H-TdR掺入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01)。结论:本实验所构建的VEGF真核表达质粒能够在真核细胞内获得表达,其表达产物具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刺激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生长因子 哺乳动物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VEGF基因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少萍 顾洪 +2 位作者 王永春 秦永文 张国元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43-446,共4页
目的 :观察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h VEGF)基因对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防治作用。 方法 :建立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 ,以先期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 pc DNA3/ h V EGF1 6 5 (5 0 0 μg,n=12 )和真核载体 pc DN A3(5 0 0 μg,n=12 )分别于血... 目的 :观察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h VEGF)基因对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防治作用。 方法 :建立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 ,以先期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 pc DNA3/ h V EGF1 6 5 (5 0 0 μg,n=12 )和真核载体 pc DN A3(5 0 0 μg,n=12 )分别于血管腔内给药 ,给药后 2周、4周先行颈总动脉造影 ,再取材分别行 H- E、VB染色及 Northern blot分析。结果 :给药后 2周、4周颈总动脉造影示治疗组直径狭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病理检测示 2周、4周治疗组管腔狭窄率较对照组显著减轻 [(9.5 8± 1.35 ) % vs(31.72± 1.72 ) % ;(18.0 9± 2 .93) % vs (44 .0 5± 3.2 8) % ,P<0 .0 1];Northern blot分析显示 2周、4周治疗组特异性条带显色较对照组明显增强。 结论 :pc DNA3/ h VEGF1 6 5 裸质粒 DNA血管腔内给药能转染平滑肌细胞并持续表达至少 4周 ,促进了内皮细胞再生 ,减轻了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成形术 手术后 血管再狭窄 基因治疗 HVE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兔下肢缺血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顾洪 陈少萍 +2 位作者 张电波 王官将 毛积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47-449,共3页
目的 :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基因治疗兔下肢缺血模型后新生血管和侧支循环形成状况。 方法 :构建h VEGF1 6 5 的真核表达载体 ,通过直接肌肉注射将 h VEGF1 6 5 基因转染缺血部位肌细胞 ,经颈总动脉插管行下肢血管造影。结果 :V... 目的 :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基因治疗兔下肢缺血模型后新生血管和侧支循环形成状况。 方法 :构建h VEGF1 6 5 的真核表达载体 ,通过直接肌肉注射将 h VEGF1 6 5 基因转染缺血部位肌细胞 ,经颈总动脉插管行下肢血管造影。结果 :VEGF治疗组在质粒转染后 2和 4周动脉血管造影显示 ,新生血管数目和侧枝血管形成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结论 :肌细胞能够吸收裸露的 VEGF c DNA质粒并获得局部高效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支循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因治疗 下肢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桥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2
作者 何忆雯 秦永文 弓静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36-737,共2页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冠心病患者旁路移植(CABG)术后冠状动脉桥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为金标准,采用64排螺旋CT对46例冠心病CABG术后患者可评估的114条桥血管进行分析,评价其诊断冠状动脉...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冠心病患者旁路移植(CABG)术后冠状动脉桥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为金标准,采用64排螺旋CT对46例冠心病CABG术后患者可评估的114条桥血管进行分析,评价其诊断冠状动脉桥血管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CTA能够清晰判断CABG术后患者桥血管通畅、显著狭窄或闭塞,并能清楚显示桥血管吻合口的情况。CTA正确诊断22处病变,漏诊1处,误诊3节段;敏感性96%,特异性97%,阳性预测率88%,阴性预测率99%;准确率96%。结论:CTA显示冠状动脉桥血管图像清晰,具有诊断价值,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桥血管病变的一种重要无创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排螺旋CT 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殖期再狭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宗贵 关战军 陈金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45-547,共3页
目的:探讨动脉成形术后血管平滑肌细胞(SM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再狭窄发生机理中的作用。方法:取正常家兔髂动脉、高脂血症兔髂动脉成形术后2周非狭窄段和狭窄段SMC,分别用Northern杂交和免疫组化法检... 目的:探讨动脉成形术后血管平滑肌细胞(SM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再狭窄发生机理中的作用。方法:取正常家兔髂动脉、高脂血症兔髂动脉成形术后2周非狭窄段和狭窄段SMC,分别用Northern杂交和免疫组化法检测3种静止期SMC及增殖期再狭窄SMC中EGFR的表达。结果:3种静止期SMC均未见EGFRmRNA表达,而再狭窄SMC受血清刺激后4h即有EGFRmRNA表达,至指数生长期表达更明显。免疫组化显示EGFR蛋白质仅在指数生长期SMC中显现阳性反应,其阳性颗粒定位于细胞膜。结论:EGFR表达增加与再狭窄过程中SMC增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成形术 再狭窄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血管再通与重建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少萍 郑兴 +2 位作者 秦永文 赵仙先 边长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237-1239,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溶栓治疗和保守治疗两种方法对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CA)血管再通与血管重建的影响。方法:AMI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溶栓组(40例)接受链激酶(r-sk)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50例)接受保守治疗。全部患者择期行冠...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溶栓治疗和保守治疗两种方法对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CA)血管再通与血管重建的影响。方法:AMI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溶栓组(40例)接受链激酶(r-sk)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50例)接受保守治疗。全部患者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病变情况实施血管重建术[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结果:溶栓组与对照组IRCA血管开通率分别为87.5%和56.0%,冠状动脉狭窄积分分别为4.93±2.56和5.78±2.17,血管重建成功率分别为91.7%和71.4%,组间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结论:AMI溶栓治疗后血管开通率高,但IRCA残余狭窄仍较严重,开通的血管有利于血管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血管再通 血管重建 梗死相关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的血管缝合器经左心耳途径缝合左房室瓣的体外实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铭辉 谭洪文 +3 位作者 陈翔 张志钢 白元 秦永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55-1357,共3页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初步探讨改良的血管缝合器经左心耳途径缝合左房室瓣的可行性,探索治疗左房室瓣反流的新技术。方法对市售股动脉血管缝合器进行改良,剪除缝合器前端的延长管,保留使穿刺导丝通过的标记孔,将缝合器打开时的缝针针距适当...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初步探讨改良的血管缝合器经左心耳途径缝合左房室瓣的可行性,探索治疗左房室瓣反流的新技术。方法对市售股动脉血管缝合器进行改良,剪除缝合器前端的延长管,保留使穿刺导丝通过的标记孔,将缝合器打开时的缝针针距适当增宽。取离体山羊心脏标本20只,打开心包膜暴露左心耳,用Cordis桡动脉穿刺针穿刺左心耳,送入普通"J"型导丝,沿室间沟剪开左心室,确认"J"型导丝在左心室内,从心耳侧沿该导丝送入改良的血管缝合器至左心室,在左房室瓣心室侧打开缝合器,回撤缝合器,将左房室瓣前、后瓣缝合在一起。结果改良的血管缝合器可以成功地将左房室瓣前、后瓣膜缝合在一起,瓣膜及瓣下结构无破坏。结论改良的血管缝合器设计合理,可以将左房室瓣前、后瓣缝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合技术 血管缝合器 心脏导管插入术 左房室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在老年小鼠新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关战军 张传森 +1 位作者 秦永文 郑兴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16-619,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AB促进老年小鼠新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从年轻成年和老年小 鼠心脏中分离心脏血管内皮细胞(CMEC),用RT-PCR法分别测定其中PDGF-BB和PDGF-AAmRNA的表达,然后用 ChemoTX培养皿测定PDGF-AB对CME...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AB促进老年小鼠新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从年轻成年和老年小 鼠心脏中分离心脏血管内皮细胞(CMEC),用RT-PCR法分别测定其中PDGF-BB和PDGF-AAmRNA的表达,然后用 ChemoTX培养皿测定PDGF-AB对CMEC迁移的影响。制作小鼠耳部血管生成模型,用激光多普勒测定PDGF-AB处理前 后血流量的改变。然后,经心脏穿刺注入生物素化的右旋糖苷以活体标记血管,取鼠耳做免疫组化,于数字式显微镜下获取图 像并定量分析小鼠耳部血管密度。结果:PDGF-BB和PDGF-AA在年轻成年小鼠CMEC中均有较丰富的表达,而PDGF-B 在老年小鼠CMEC中无表达。PDGF-AB处理后,培养的老年小鼠CMEC的迁徙能力明显增加(P<0.01)。PDGF-AB局部注 射后,老年小鼠耳部小血管密度和侧支循环的数目显著增加(P<0.05)。结论:PDGF-AB可促进老年小鼠新血管和侧支循环 的形成,其作用可能是通过PDGF-BB刺激CMEC迁徙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老年小鼠 新血管生成 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抗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君 赵仙先 +1 位作者 秦永文 沈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271-1272,共2页
许多血管性疾病的产生与一氧化氮(NO)生成不足有关,如:高血压、动脉硬化、PTCA术后再狭窄及与感染性休克相关的血管反应性降低等.NO是由细胞内的左旋精氨酸(L-arginine,L-Arg)经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作用而生成的.N... 许多血管性疾病的产生与一氧化氮(NO)生成不足有关,如:高血压、动脉硬化、PTCA术后再狭窄及与感染性休克相关的血管反应性降低等.NO是由细胞内的左旋精氨酸(L-arginine,L-Arg)经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作用而生成的.NO的合成可以被酶抑制剂NG-硝基-L-精氨酸甲酯(L-NG-nitro-arginine methyl ester,L-NAME)、氨基胍(aminoguanidine)等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 血管平滑肌细胞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对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粘附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弘 章同华 +3 位作者 沈茜 秦永文 张国元 吴晶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33-436,共4页
目的:研究缺氧对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EC)与中性粒细胞(PMN)粘附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技术观察体外培养的心肌微血管EC(分正常培养组、缺氧2和6h组、抗体阻断组)与未活化的PMN粘附,高倍镜计数粘附的PMN数... 目的:研究缺氧对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EC)与中性粒细胞(PMN)粘附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技术观察体外培养的心肌微血管EC(分正常培养组、缺氧2和6h组、抗体阻断组)与未活化的PMN粘附,高倍镜计数粘附的PMN数;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缺氧微血管EC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结果:心肌微血管EC缺氧2和6h与PMN的粘附显著增加,分别为对照组的1.49倍和1.96倍(P<0.01);进一步用抗ICAM-1和抗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单克隆抗体阻断实验发现,两种抗体在5μg/ml浓度下可显著阻断PMN与心肌微血管EC间的粘附,免疫组化证实了缺氧可使心肌微血管EC上的粘附分子ICAM-1表达增加。结论:缺氧可使心肌微血管EC与PMN粘附增加,这种增加与缺氧心肌微血管EC上ICAM-1表达增加有关,粘附分子ICAM-1/LFA-1可介导心肌微血管EC与PMN的粘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 缺氧 内皮细胞 心肌微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罗莫司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起始识别复合物1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倩 舒茂琴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60-964,共5页
目的探讨西罗莫司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起始识别复合物1(ORC1)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瓶/孔,血清饥饿法培养细胞24h使其同步化。对照组采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实... 目的探讨西罗莫司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起始识别复合物1(ORC1)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瓶/孔,血清饥饿法培养细胞24h使其同步化。对照组采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实验组采用含10μmol/L西罗莫司+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继续培养0~48h,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RT-PCR法检测ORC1mRNA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53、cyclin D1、cyclin A和ORC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48hPCNA阳性表达率降低[(20±2.1)%vs(80±3.0)%,P<0.05],P53蛋白表达升高(P<0.05);细胞核有固缩的迹象;实验组cyclin D1蛋白表达轻微升高(P>0.05),48hcyclin A蛋白的表达下降(P<0.05)。对照组ORC1mRNA的表达在0~12h升高,24~48h降低,高峰期在12h。实验组细胞ORC1mRNA的表达始终处于高水平。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实验组48hORC1mRNA的表达升高(P<0.05)。蛋白质印迹分析结果与之相似。结论西罗莫司抑制VSMCs增殖,同时促进其凋亡;其作用环节可能是通过阻止细胞由G0/G1期向S期转化,诱导细胞处于静止状态;ORC1的作用环节位于西罗莫司作用点的上游,进一步支持ORC1参与细胞复制起始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罗莫司 血管平滑肌细胞 细胞增殖 起始识别复合物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靶血管术前闭塞程度与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关系 被引量:5
20
作者 孙莹 徐凯 +16 位作者 姜铁民 杨丽霞 张卫泽 杨柏松 赵仙先 黄党生 张明德 唐发宽 王胜强 王冬梅 李春江 庞继恩 郑立文 高光华 黄国明 柏树轶 韩雅玲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56-460,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靶血管术前闭塞程度与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从全军心血管介入治疗管理系统中选取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8170例STEMI患者,研究终点为院内死亡发生率。对患者靶血管术...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靶血管术前闭塞程度与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从全军心血管介入治疗管理系统中选取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8170例STEMI患者,研究终点为院内死亡发生率。对患者靶血管术前闭塞程度进行分层,探讨靶血管闭塞程度对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根据靶血管术前闭塞程度,将8170例患者分为两组:75%-99%狭窄(n=2191)和100%狭窄(n=5979)。两组患者的院内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2%和3.0%(P=0.077)。进一步根据症状出现至血管开通时间对患者进行分层,症状出现至血管开通时间〈3h时,上述两组患者的院内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5%和3.3%(P=0.436);症状出现至血管开通时间为3-6h时,上述两组患者的院内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0%和2.9%(P=0.147);症状至血管开通时间〉6h时,上述两组患者的院内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4%和2.8%(P=0.4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TEMI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与靶血管术前闭塞程度可能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冠状血管 医院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