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及应用价值评析 被引量:5
1
作者 石佩 刘海花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33期70-71,共2页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1356例行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后3个月对其中38例患者进行了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或全切术,并进行随访。将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1356例行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后3个月对其中38例患者进行了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或全切术,并进行随访。将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结果与甲状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分析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的符合率。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良性18例,恶性20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相符有良性12例,恶性19例,符合率为81.58%(31/38)。结论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对于明确良恶性肿瘤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下 甲状腺结节 细针穿刺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i-67抗原在甲状腺肿瘤的表达及其意义
2
作者 郭贵龙 李爱英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110-111,共2页
目的 探讨Ki- 6 7抗原在甲状腺肿瘤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用S P免疫组化法测定 6 4例甲状腺肿瘤的标本 ,选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作对照。结果 甲状腺未分化癌Ki- 6 7标记指数最高 ,滤泡状腺癌、乳头状癌、滤泡状腺瘤依次降低 ,正常甲... 目的 探讨Ki- 6 7抗原在甲状腺肿瘤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用S P免疫组化法测定 6 4例甲状腺肿瘤的标本 ,选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作对照。结果 甲状腺未分化癌Ki- 6 7标记指数最高 ,滤泡状腺癌、乳头状癌、滤泡状腺瘤依次降低 ,正常甲状腺组织几乎不表达Ki - 6 7。滤泡状腺癌高分化型与低分化型、转移组与非转移组Ki- 6 7表达有明显差异 (P <0 0 5 ;P <0 0 1) ,Ki- 6 7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块大小均无关。甲状腺滤泡状腺癌与滤泡状腺瘤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结论 Ki- 6 7抗原表达能较准确地反映各组织类型甲状腺肿瘤的增殖活性 ,Ki- 6 7的检测能有效地鉴别甲状腺滤泡状腺癌与滤泡状腺瘤 ,并能估计甲状腺泡状腺癌发生转移的潜在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KI-67抗原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telman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3
作者 刘良姝 耿艳 +1 位作者 邢莉 申虎威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4期514-517,共4页
Gitelman综合征(Gitelman syndrome,GS)又称家族性低钾低镁综合征,以低血钾、低血镁、低尿钙、代谢性碱中毒、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及正常或偏低血压为主要表现,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失盐性肾小管疾病,由美国医生Gi... Gitelman综合征(Gitelman syndrome,GS)又称家族性低钾低镁综合征,以低血钾、低血镁、低尿钙、代谢性碱中毒、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及正常或偏低血压为主要表现,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失盐性肾小管疾病,由美国医生Gitelman于1966年首次报道[1,2];通常于青少年或成年时发病,全球患病率约为(1-10)/40 000,在亚洲可能更高[3]。GS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起病较隐匿,易漏诊和误诊,对临床疑似GS的患者应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现就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内分泌科2020年8月收治的1例GS患者进行报道,同时对该病进行文献复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TELMAN综合征 低钾血症 SLC12A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脂对骨骼肌细胞miR-27a、生物钟基因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赛飞 郑路 +3 位作者 任艳琦 乔博 吴静 张好好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28期5185-5189,共5页
目的观察高脂对骨骼肌细胞miR-27a及生物钟基因的影响,探讨miR-27a及生物钟基因在高脂介导的骨骼肌胰岛素抵抗(IR)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小鼠C2C12骨骼肌成肌细胞并诱导分化成肌管,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成熟肌管标记基因即成肌细胞决... 目的观察高脂对骨骼肌细胞miR-27a及生物钟基因的影响,探讨miR-27a及生物钟基因在高脂介导的骨骼肌胰岛素抵抗(IR)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小鼠C2C12骨骼肌成肌细胞并诱导分化成肌管,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成熟肌管标记基因即成肌细胞决定基因1(MyoD1)表达,在C2C12细胞分化为肌管细胞后分为棕榈酸干预组(PA组,0.75 mmol·L^(-1))和对照组(Con组),以Western blot法检测骨骼肌细胞p-Akt/Akt蛋白表达情况,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葡萄糖的变化来观察骨骼肌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棕榈酸对miR-27a及生物钟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分化前肌管形成标志蛋白MyoD1未表达,分化后MyoD1表达明显。PA组p-Akt/Akt蛋白表达水平及葡萄糖消耗较对照组低(P<0.001)。PA组生物钟核心基因Clock mRNA及Bmal1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低,miR-27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且miR-27a与Clock mRNA及Bmal1 mRNA呈负相关(r=-0.847、-0.662,P<0.05)。结论棕榈酸干预导致骨骼肌C2C12细胞昼夜节律紊乱及IR,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miR-27a介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 昼夜节律 miR-27a 胰岛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