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某金矿选矿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陶建利 周清波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2-55,共4页
根据贵州某金矿的矿石特点,对其进行了再磨工艺研究,对比了粗精矿再磨、中矿再磨、粗选总尾矿再磨等工艺方案。试验结果表明,在一段磨矿粒度-0.074 mm粒级占90.58%条件下,中矿再磨再选后直接抛尾,可得产率为16.78%、金品位25.54 g/t、... 根据贵州某金矿的矿石特点,对其进行了再磨工艺研究,对比了粗精矿再磨、中矿再磨、粗选总尾矿再磨等工艺方案。试验结果表明,在一段磨矿粒度-0.074 mm粒级占90.58%条件下,中矿再磨再选后直接抛尾,可得产率为16.78%、金品位25.54 g/t、金回收率86.80%的金精矿,试验技术指标较好。试验结果可为矿山开发提供合理、可靠的选矿工艺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浮选 再磨 流程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查干敖包铁锌矿地表塌陷形成机制与发展机制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飞飞 任青阳 +4 位作者 邹平 虎万杰 马增 刘正宇 陈斌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757-3768,共12页
为了研究内蒙古融冠矿业查干敖包铁锌矿地表塌陷形成机制与发展机制,对矿区开展了详细的工程地质调查工作,采用结构面产状dips软件统计分析了矽卡岩和凝灰岩的结构面产状。基于塌陷坑和井下采空区调查的结果,详细分析了地表塌陷形成机... 为了研究内蒙古融冠矿业查干敖包铁锌矿地表塌陷形成机制与发展机制,对矿区开展了详细的工程地质调查工作,采用结构面产状dips软件统计分析了矽卡岩和凝灰岩的结构面产状。基于塌陷坑和井下采空区调查的结果,详细分析了地表塌陷形成机制与发展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矿区矽卡岩和凝灰岩的优势结构面产状分别有3组和4组;结构面倾角分别为77°~81°与85°~90°。塌陷坑在东西南三侧形成了陡立的岩体临空面,主要以倾倒形式破坏垮塌。塌陷坑北侧形成了台阶式滑坡,主要以弧形滑坡形式破坏。塌陷坑形成机制主要分为4个阶段:天然稳定阶段、冒落形成阶段、冒落扩展阶段、地表塌陷阶段。塌陷坑东西南三侧发展阶段:卸荷回弹阶段、裂隙面破裂张开阶段、裂隙面贯通垮塌阶段。塌陷坑北侧发展阶段:卸荷回弹阶段、压致拉裂面至下而上拉裂阶段、滑移面贯通滑移阶段。在矿体下盘形成了陡崖式的边坡,沿着矿体走向(NE30°)的地表形成大量的大小宽度不一的裂缝,有部分错台裂缝。地表塌陷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独特的地质条件是内因,地下采矿活动则是诱因,内、外因共同作用导致了这种塌陷坑形成机制和发展机制。在塌陷坑东北侧的岩土体受到了主动倾倒式破坏和北侧地表土圆弧形滑坡的牵引被动作用,形成了特殊形式的倾倒式破坏。研究成果为矿山安全生产与塌陷坑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地质灾害 地表塌陷 塌陷机制 现场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转地下开采引起露天采场边坡垮塌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姜安民 董彦辰 +2 位作者 江学良 熊奇伟 王飞飞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17,共4页
以某金属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引起露天采场边坡垮塌为研究背景,采用三维数值模拟研究方法展现了矿体开采过程中围岩塑性区发展过程,并分析了围岩塑性区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空区上部岩层主要以拉伸破坏模式为主,其他部位岩层主... 以某金属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引起露天采场边坡垮塌为研究背景,采用三维数值模拟研究方法展现了矿体开采过程中围岩塑性区发展过程,并分析了围岩塑性区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空区上部岩层主要以拉伸破坏模式为主,其他部位岩层主要以剪切破坏为主,西部边坡坡面的一侧已经与地下采空区塑性区相互贯通。(2)东部矿体采用充填法开采,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地表塌陷;产生塑性区的部位为西部边坡和靠近西部边坡的露天采场底部。(3)开采前期西部矿体在西部边坡坡面和露天采场底部产生的塑性区较多;开采后续水平矿体对地表塑性区的产生影响不大。(4)模拟矿体开采过程,可将产生的塑性区划分为3个阶段,有2个突变点:第1个阶段对应西部边坡开始出现裂缝、局部垮塌滑坡;第2阶段对应边坡出现较大范围垮塌滑坡、露天采场底部出现裂缝、西部边坡脚出现塌陷孔洞;第3阶段塑性区占比逐渐增加。研究成果可为矿山滑坡治理和矿山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转地下 地下开采 露天边坡 边坡垮塌 数值模拟 围岩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采矿引起地表塌陷离散元PFC^(2D)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魏媛 王飞飞 +3 位作者 任青阳 肖宋强 陈斌 靳红华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34,共5页
采用离散元PFC^(2D)建立了地质剖面颗粒流模型,研究了矿体开采过程中上覆岩层裂缝形成与发展过程,揭示上覆岩层逐渐垮塌崩落的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矿体的开采,裂隙不断向上发展,裂隙数增加。开采矿体后形成的采空区造成了上覆岩层的拉裂... 采用离散元PFC^(2D)建立了地质剖面颗粒流模型,研究了矿体开采过程中上覆岩层裂缝形成与发展过程,揭示上覆岩层逐渐垮塌崩落的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矿体的开采,裂隙不断向上发展,裂隙数增加。开采矿体后形成的采空区造成了上覆岩层的拉裂⁃剪裂破坏,岩层中不断有新生裂缝产生。上覆岩层主要以拉裂缝发展为主,在拉裂缝发展区域两端产生部分剪破坏裂缝,在空区两端已经出现向上发展的裂缝集聚,是空区顶板逐渐垮塌崩落的征兆。开采第3分层和第4分层矿体后,出现了局部顶板垮塌现象,且垮塌崩落逐渐发展为整个采空区顶板垮塌,最终垮塌崩落至地表,在地表初步形成一个小塌陷坑。塌陷坑发展过程依据裂隙数可细分为平稳发展时期、缓慢发展时期、快速发展时期和结束发展时期,揭示了井下矿体开采致使上覆岩层拉裂⁃空区两端剪裂⁃整体垮塌崩落的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地质灾害 地表塌陷 数值模拟 离散元PFC^(2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扰动诱发高应力岩石动力响应及岩爆灾变机制 被引量:5
5
作者 蔡鑫 陈立业 +4 位作者 周子龙 王运敏 代碧波 程传清 黄英华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63-2475,共13页
为揭示深部矿山岩爆发生机制,以硬质红砂岩为研究对象,利用岩石动静组合加载试验系统开展了无轴向静压及4个轴压条件下的不同入射能冲击试验,获得了纯动载及动静组合加载下岩样的力学行为与破坏特征。结果表明:试样最终形态分为完整、... 为揭示深部矿山岩爆发生机制,以硬质红砂岩为研究对象,利用岩石动静组合加载试验系统开展了无轴向静压及4个轴压条件下的不同入射能冲击试验,获得了纯动载及动静组合加载下岩样的力学行为与破坏特征。结果表明:试样最终形态分为完整、轴向劈裂、表面剥离、即时型粉碎和滞后型粉碎五类,其中,表面剥离和滞后型粉碎两类破坏模式表现出“岩爆”特征,即Ⅰ型应力−应变曲线、峰后释放能量、岩石自身静应变储能驱动碎片弹射、明显压剪破坏面;根据碎片弹射与动力加载的相对时间,进一步将表面剥离与滞后型粉碎破坏分别对应深地工程中的“即时型”和“滞后型”岩爆;动力扰动是岩爆的关键诱发因素,触发岩爆的临界扰动能随轴压比升高而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爆 动静组合加载 深部高应力 动力扰动 破坏模式 临界扰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方法的粗糙性节理岩体直剪力学及尺寸效应特性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培涛 任奋华 蔡美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76-983,共8页
天然岩体中存在多组随机结构面,同时结构面几何上存在粗糙特性,基于这两种特性,建立了一种粗糙离散节理网络(Rough Discrete Fractures Network)RDFN模型,并基于颗粒流PFC2D开展了RDFN模型直剪条件下力学特性研究,与直线型DFN模型进行... 天然岩体中存在多组随机结构面,同时结构面几何上存在粗糙特性,基于这两种特性,建立了一种粗糙离散节理网络(Rough Discrete Fractures Network)RDFN模型,并基于颗粒流PFC2D开展了RDFN模型直剪条件下力学特性研究,与直线型DFN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节理几何粗糙特性对裂隙岩体的抗剪特性影响显著。相同加载条件下,考虑粗糙性后RDFN模型的抗剪强度、剪切模量均较DFN模型显著增高;DFN模型中微裂纹沿节理方向贯通,局部存在少量的基岩破坏,RDFN模型破坏模式相对复杂,沿剪切方向基岩单元破坏显著;随着样本尺寸的增大,节理模型的抗剪强度、剪切模量总体上均呈现降低趋势;尺寸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抗剪指标均在尺寸达到4.0 m后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理岩体 粗糙节理网络模型 直剪试验 尺寸效应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矿库土石初期坝坡面沼泽化治理措施 被引量:4
7
作者 陈星 刘发清 朱远乐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2-126,共5页
对于初期坝为透水堆石坝、后期采用尾砂筑坝的上游式尾矿库,由于库水位高、干滩长度短、尾砂渗透性差、堆积坝坡陡、未设置排渗设施等原因,往往在后期尾矿堆积坝坡面出现沼泽化现象。目前对这种堆积坝坡面沼泽化的治理已积累了丰富的经... 对于初期坝为透水堆石坝、后期采用尾砂筑坝的上游式尾矿库,由于库水位高、干滩长度短、尾砂渗透性差、堆积坝坡陡、未设置排渗设施等原因,往往在后期尾矿堆积坝坡面出现沼泽化现象。目前对这种堆积坝坡面沼泽化的治理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对于土石初期坝沼泽化现象,因出现较少,研究不多,治理措施也较少。通过对初期坝坡面沼泽化的原因分析和治理措施比选,将水平排渗管用于尾矿库土石初期坝坡面沼泽化治理中,根据浸润线观测及现场查看,经治理的土石初期坝浸润线埋深逐步降低、坡面沼泽化消除、坝体稳定性逐步提高,具有良好的治理效果。采用水平排渗管可消除土石初期坝沼泽化,施工中积累的经验可为类似工程治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矿库 土石坝 初期坝 沼泽化 水平排渗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渠恒定均匀流机械能损失构成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范敏 朱远乐 +1 位作者 江耀祖 王智娟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7-71,共5页
明渠水流机械能损失的确定是水力学乃至工程流体力学中的重要内容。从明渠均质不可压缩液体恒定总流出发,以流体力学中黏性流体运动数学模型为基础,本质上揭示了机械能损失的构成和相互转化关系。成果表明:矩形明渠均匀流紊流的机械能... 明渠水流机械能损失的确定是水力学乃至工程流体力学中的重要内容。从明渠均质不可压缩液体恒定总流出发,以流体力学中黏性流体运动数学模型为基础,本质上揭示了机械能损失的构成和相互转化关系。成果表明:矩形明渠均匀流紊流的机械能损失由时均流速梯度引起的损失与紊动能耗散引起的损失组成,当雷诺数较小时,时均流速梯度引起的损失是机械能损失的主要来源,而雷诺数较大时,紊动能耗散引起的损失是机械能损失的主要来源。在宽浅明渠中,雷诺数约为9.5×103时,均流速梯度引起的损失和紊动能耗散引起的损失相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明渠 恒定均匀流 机械能损失构成 流体力学 紊动能耗散 时匀流速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掘工作面双径向旋流屏蔽通风控尘机理 被引量:30
9
作者 刘荣华 朱必勇 +3 位作者 王鹏飞 石佚捷 高润泽 邬高高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902-3911,共10页
双径向旋流屏蔽通风是综掘工作面一种新型的通风控尘方式。为了获得该新型通风方式的控尘机理,以广西百色百矿集团某煤矿综掘工作面为原型,建立了综掘工作面双径向旋流屏蔽通风数值仿真模型。基于Fluent软件,采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 双径向旋流屏蔽通风是综掘工作面一种新型的通风控尘方式。为了获得该新型通风方式的控尘机理,以广西百色百矿集团某煤矿综掘工作面为原型,建立了综掘工作面双径向旋流屏蔽通风数值仿真模型。基于Fluent软件,采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和DPM离散相模型相结合,对该种通风方式下的综掘工作面风流流场和粉尘质量浓度分布进行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双径向旋流屏蔽通风可在工作面形成2道旋转风幕,即掘进机司机前方的1号风幕与转载点前方的2号风幕;1号风幕在吸风筒吸风作用下形成具有独特的伞形结构,可将掘进产尘屏蔽在掘进端头有限区域;2号风幕可将转载点处扬尘与掘进机司机区域分隔,保证司机区域不被转载点粉尘污染;综掘工作面双径向旋流屏蔽通风所产生的环形径向旋转射流能在巷道横断面形成稳定旋风,而且整个断面速度分布均匀,相较于传统的附壁风筒通风形成的径向风幕具有更高的强度和粉尘阻隔效率;双径向旋转风幕将综掘工作面的两大主要尘源(掘进机产尘和转载点扬尘)与掘进机司机区域有效隔离,阻止粉尘扩散至司机区域,为掘进司机提供一个良好的作业环境;吹吸流量比是影响该通风方式控尘效果的重要参数,司机处粉尘质量浓度随着吹吸流量比的增大呈现先降低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并在吹吸流量比为1.5时达到最低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掘工作面 双径向 旋流屏蔽 风流流场 粉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聚氨酯快速注浆堵水材料的研制及性能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杨柱 薛忍 +1 位作者 王军 兰支利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4-140,共7页
在矿山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如何进行快速封堵及动水注浆是注浆领域的技术难题,开发新的化学注浆材料是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通过分析聚氨酯合成反应温度、加料方式、各类助剂、添加剂对比试验,对聚氨酯注浆材料的生产配方进行优化,并确... 在矿山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如何进行快速封堵及动水注浆是注浆领域的技术难题,开发新的化学注浆材料是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通过分析聚氨酯合成反应温度、加料方式、各类助剂、添加剂对比试验,对聚氨酯注浆材料的生产配方进行优化,并确定材料最佳配方。结果表明,以磷酸作为缓凝剂,乙酸乙酯为溶剂,PM-33为催化剂,采用4%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制得的注浆材料性能较好、遇水膨胀率高、反应过程及产物环保无毒。该研究可为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的注浆工程提供一种新型的单组分水下速凝膨胀聚氨酯注浆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浆材料 速凝膨胀 聚氨酯 最优配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介质弹塑性应变软化本构细观力学参数统计分布模型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建 赵国彦 彭府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692-705,共14页
岩石的固有非均质性是造成其力学行为复杂性的本质原因。为探究非均质岩石的强度变形及其跨尺度破裂特征,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理论,分别以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和Weibull分布描述岩石弹性模量及单轴抗压强度的空间变异特征,以弹塑性应变... 岩石的固有非均质性是造成其力学行为复杂性的本质原因。为探究非均质岩石的强度变形及其跨尺度破裂特征,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理论,分别以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和Weibull分布描述岩石弹性模量及单轴抗压强度的空间变异特征,以弹塑性应变软化本构模型描述细观单元的力学响应,进而构建一种岩石介质细观物理力学参数统计分布模型。在定义非均匀系数的基础上,首先开展单轴压缩数值模拟,分析3种分布函数下数值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强度及破坏模式的变化规律;然后开展巴西劈裂数值模拟,探究细观拉压比对均匀试样及非均匀试样起裂点位置及破坏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单轴压缩下,随着均匀程度的降低,数值试样宏观峰值强度与弹性模量逐渐减小,峰值强度对均质度的变化更敏感,应力应变曲线的非线性特征逐渐增强,数值试样依次发生张拉、剪切、塑性流动破坏;(2)压缩荷载作用下非均质岩石内部可产生显著的张拉应力;(3)巴西劈裂条件下,圆盘试样的起裂破坏模式受试样拉压比影响,随细观拉压比增大,试样由中心起裂转变为端部起裂,在满足中心起裂的基础上依据峰值荷载计算出的抗拉强度才是有效的;(4)对于发生端部起裂的圆盘试样,通过峰值载荷计算出的抗拉强度低于试样的真实抗拉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岩石 单轴压缩 巴西劈裂 强度特征 破裂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ISL方法的硬岩矿柱脆性破坏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建 赵国彦 胡静云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84-697,共14页
以板裂为表现形式的岩石脆性破坏行为是深埋硬岩岩体开挖卸荷造成的典型围岩破坏现象。在简要比较4种硬岩脆性破坏数值模拟方法的基础上,基于损伤启裂-板裂界限(Damage initiation and spalling limit,DISL)模型,借助FLAC^3D开展硬岩矿... 以板裂为表现形式的岩石脆性破坏行为是深埋硬岩岩体开挖卸荷造成的典型围岩破坏现象。在简要比较4种硬岩脆性破坏数值模拟方法的基础上,基于损伤启裂-板裂界限(Damage initiation and spalling limit,DISL)模型,借助FLAC^3D开展硬岩矿柱原位压缩及单轴压缩数值模拟,探讨DISL方法的适用性并进一步探究硬岩矿柱的脆性破坏过程及其特征。结果表明:原位压缩模拟中,当卸荷总时步大于某一临界数值时,矿柱两侧发生V形破坏,进而矿柱整体形成沙漏状;不同均质度下屈服破坏单元主要分布在V形破坏区内及周围,其分布范围受低围压区及张拉区范围的控制;V形剪切带主要以拉剪破坏为主,剪切带内部靠近矿柱边壁一侧,伴有张拉破坏单元;单轴压缩模拟中,峰后阶段矿柱两侧仍然产生V形破坏,并且张拉裂隙的形成范围受剪切带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岩矿柱 脆性破坏 数值模拟 DISL方法 破坏模式 强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泽铅锌矿微震监测系统的构建及其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毛明发 李武 +2 位作者 张泽裕 覃敏 赵聪聪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69-175,共7页
深井矿山开采过程中,地压活动频发。为有效掌控井下各类生产等诱发的地压活动时空分布情况,为研究岩体破坏震源及其附属的辐射能、地震级别、震源半径等参数及其蕴含的矿山工程岩体破坏机理,在深井矿山构建微震监测系统极为必要。以会... 深井矿山开采过程中,地压活动频发。为有效掌控井下各类生产等诱发的地压活动时空分布情况,为研究岩体破坏震源及其附属的辐射能、地震级别、震源半径等参数及其蕴含的矿山工程岩体破坏机理,在深井矿山构建微震监测系统极为必要。以会泽铅锌矿微震监测系统的构建为工程背景,本文主要介绍微震监测系统的构建过程以及系统建成初期的实验性应用:分别以局部区域短时间内的生产活动和长周期内时序性地压活动为研究分析对象,综合对微震监测系统构建之后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析并相互验证。通过现场调查与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表明:微震监测系统能够精准反映矿山现场的各开采开拓活动;对监测地压活动的实时变化状态十分有效且更有助于分析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井矿山 微震监测 系统构建 地压活动 应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