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悬索桥隧道式锚碇和下穿公路隧道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黎高辉 吴从师 +2 位作者 邓泷波 韦晓阳 黎晨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363-369,共7页
结合矮寨悬索桥的工程实践,采用MIDAS/GTS对茶洞岸锚碇和下穿公路隧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开挖阶段锚-隧相互作用程度具有不对等性,即锚-隧影响大于隧-锚影响。在设计大缆拉力荷载作用下,下穿隧道的存在明显地改变了... 结合矮寨悬索桥的工程实践,采用MIDAS/GTS对茶洞岸锚碇和下穿公路隧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开挖阶段锚-隧相互作用程度具有不对等性,即锚-隧影响大于隧-锚影响。在设计大缆拉力荷载作用下,下穿隧道的存在明显地改变了锚碇附近围岩的位移分布,导致锚碇附近围岩节点位移曲线发生整体下沉、旋转,并产生最大达0.76mm的竖向附加位移。锚碇附近围岩竖向位移受下穿隧道影响较为显著,而水平向位移受影响相对较弱。对于锚碇隧道而言,下穿隧道单次爆破引起振动较小,距离爆心40m范围以外围岩质点峰值振动速度小于2cm/s,与实测资料吻合。工程项目现场的爆破振动监测及围岩波速测试成果显示:下穿隧道爆破掘进对40m以外围岩的振动效应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式锚碇 下穿隧道 相互作用机制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层溶蚀风化特征及其工程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彭柏兴 刘颖炯 刘毅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48-152,共5页
长沙、株洲、湘潭地区广泛分布着第三系—白垩系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砾岩等软质岩石,具有成岩差、易风化、崩解等特殊性质。文章从地质环境、地层分布、岩性特征、物质组成等角度出发,通过地质勘探、室内试验、X-衍射、电测... 长沙、株洲、湘潭地区广泛分布着第三系—白垩系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砾岩等软质岩石,具有成岩差、易风化、崩解等特殊性质。文章从地质环境、地层分布、岩性特征、物质组成等角度出发,通过地质勘探、室内试验、X-衍射、电测井及高密度电阻率等手段,对长沙地铁2号线体育公园站红层的溶蚀机理和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溶蚀风化主要受岩性、构造作用和地下水等因素制约,分析了它对工程建设的影响,提出了相应措施,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决策依据,对长株潭城市一体化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 溶蚀风化 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制拼装综合管廊承插式接头扭转力学性能 被引量:2
3
作者 凌同华 余彬 +1 位作者 黄阜 肖南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2-832,共11页
为研究节段预制拼装综合管廊承插式接头扭转力学性能,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预制拼装管廊节段与土体纵向三维模型,对管廊正向扭转与反向扭转进行模拟,分析管廊扭转承插式接头应力分布规律,得到管廊承插式接头扭矩随横向差异沉降变化... 为研究节段预制拼装综合管廊承插式接头扭转力学性能,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预制拼装管廊节段与土体纵向三维模型,对管廊正向扭转与反向扭转进行模拟,分析管廊扭转承插式接头应力分布规律,得到管廊承插式接头扭矩随横向差异沉降变化规律及管廊横向极限差异沉降量。研究结果表明:管廊节段正向扭转与反向扭转沉降量相同时,承插式接头应力、最大主应力与切应力分布规律基本相同。管廊扭转接头插口端侧壁应力较大,接头顶底板中间与腋角处应力较小,接头最大主应力集中在承口端侧壁距顶板外侧1 m处与插口端顶底板,接头切应力在顶底板中间与侧壁中间最小,向两侧逐渐增大至腋角处切应力最大。管廊承插式接头横向极限差异沉降为1.2 mm,管廊插口端极限扭矩与采用箱型截面计算的结果相差不大,工程实际中可采用箱型截面对管廊插口端抗扭设计。研究结果为预制拼装管廊安全运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拼装综合管廊 承插式接头 扭转变形 接头力学性能 极限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荷载作用下花岗岩残积土累积变形与湿化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6
4
作者 周德泉 谭焕杰 +2 位作者 徐一鸣 周毅 孙义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657-1665,共9页
基于花岗岩残积土的矿物成分特殊、压实机理复杂、水理作用显著的实际情况,对土样采用X线衍射试验分析土样中的矿物成分;采用土工试验分析土样物理力学性质;采用压缩实验和平板载荷试验对比,研究循环荷载作用下累积变形与湿化规律,以便... 基于花岗岩残积土的矿物成分特殊、压实机理复杂、水理作用显著的实际情况,对土样采用X线衍射试验分析土样中的矿物成分;采用土工试验分析土样物理力学性质;采用压缩实验和平板载荷试验对比,研究循环荷载作用下累积变形与湿化规律,以便现场压实控制。研究结果表明:样品的白云母伊利石质量分数为35%,高岭石约占27%;土样属于细粒土质砾,级配不良;填土的压缩曲线呈上凸型,回弹曲线呈下凹型;第i+1次压缩回弹曲线均位于第i次曲线下方,线形相似;随着等载压实遍数增加,沉降增量递减,累积沉降增大;超载压缩曲线回归到首次压缩曲线的延长线上,具有记忆效应;荷载越大,某次压缩总变形和永久变形也越大;循环荷载作用后的压实填土遇水产生湿化沉降;湿化土的压缩和回弹曲线均呈下凹型,超载越高,在相同压力作用下的变形越小;现场压实过程中,增加压路机能量比增加压实次数可取得较好的压实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残积土 压缩实验 平板载荷试验 累积变形 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桩受扭工作性状及非线性计算理论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贺炜 陈仁朋 +1 位作者 孔令刚 陈云敏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51-756,共6页
复杂环境或复杂结构下的群桩基础将受扭矩荷载作用,深入探讨受扭群桩工作性状,并建立相应计算理论十分必要。首先在分析受扭群桩变形与荷载分配特点的基础上,考虑实际工程中各基桩的刚度差异,提出采用3个参数(承台转心x坐标与y坐标、转... 复杂环境或复杂结构下的群桩基础将受扭矩荷载作用,深入探讨受扭群桩工作性状,并建立相应计算理论十分必要。首先在分析受扭群桩变形与荷载分配特点的基础上,考虑实际工程中各基桩的刚度差异,提出采用3个参数(承台转心x坐标与y坐标、转角φ)描述各基桩位移量的方法,并基于力平衡条件解算承台转心位置及任意转角条件下各基桩所分配的水平荷载和扭矩荷载。引入p–y曲线法与单桩扭矩刚度计算理论分别确定各基桩的水平刚度与扭转刚度,考虑受扭群桩中基桩共同工作特性与扭矩–水平荷载耦合作用特性,结合现有的试验成果确定了相关计算参数的取值。根据该方法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实例分析表明,本文程序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最后,对刚度不对称时群桩转心位置的偏移量进行了计算分析,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基础工程 扭矩荷载 共同作用 非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深组合群桩复合地基的沉降模式与模型试验验证 被引量:3
6
作者 周德泉 赵明华 +2 位作者 陈坤 范子中 付玉芬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926-1931,共6页
采用理论分析和室内模型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埋深组合群桩复合地基的沉降。研究结果表明:具有一定埋置深度的组合群桩复合地基受压后,桩间土顶面和桩顶面产生差异沉降,桩间土顶面沉降较大,长度和强度较大的桩顶面沉降较小;桩的长度和... 采用理论分析和室内模型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埋深组合群桩复合地基的沉降。研究结果表明:具有一定埋置深度的组合群桩复合地基受压后,桩间土顶面和桩顶面产生差异沉降,桩间土顶面沉降较大,长度和强度较大的桩顶面沉降较小;桩的长度和强度越大,桩顶面沉降越小,上刺入量越大;埋深组合群桩复合地基的沉降量等于桩顶沉降与桩顶垫层的压缩量之和,也等于桩间土顶面沉降量与土顶垫层的压缩量之和。具有一定埋置深度的组合群桩复合地基的p-s曲线呈缓变型,可以采用双曲线模型拟合,然后求得切线模量,再根据现行规范计算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深组合群桩复合地基 沉降模式 模型试验 切线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蓄洪期路基边坡的含水特性 被引量:2
7
作者 贺炜 付宏渊 严志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514-1518,共5页
基于蓄洪区路基边坡在使用期经常受洪水浸泡,对路基边坡含水量的影响进行研究。首先定性分析正常使用期及蓄洪期各种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入Richards方程并根据Galerkin加权残量原理建立非饱和土非稳态流有限元格式,采用Dirichlet... 基于蓄洪区路基边坡在使用期经常受洪水浸泡,对路基边坡含水量的影响进行研究。首先定性分析正常使用期及蓄洪期各种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入Richards方程并根据Galerkin加权残量原理建立非饱和土非稳态流有限元格式,采用Dirichlet条件模拟边坡浸水的常水头条件;然后,引入Fredlund提出的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模型及基于该模型导出的非饱和土渗透曲线预测方法,对实际工程土进行计算分析,获得相关计算参数。应用该方法对蓄洪条件下路基边坡的孔压及含水量分布进行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蓄洪条件下路基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稳定流状态,在工程设计中有必要考虑含水量变化引起的路基边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基 非饱和土 含水量 非稳态流 蓄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