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7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程教育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策略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利华 周和平 柳伍生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3-90,102,共8页
高等工程教育要求高校理工类专业注重实践教学,提倡"工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打造与提升。交通运输作为一门应用型专业,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与发展潜力,其实践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着力培养"交通运输工程师&qu... 高等工程教育要求高校理工类专业注重实践教学,提倡"工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打造与提升。交通运输作为一门应用型专业,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与发展潜力,其实践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着力培养"交通运输工程师"。比较国内外交通运输专业工程教育实施及发展现状,分析我国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的需求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条主线,四种能力,梯度递进"的教学改革模式,并从专业定位、管理体制、质量考核、教学形式以及自我提升等五个方面探讨其发展策略,为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转型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教育 交通运输专业 实践教学 教学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跨周期稀疏技术的长时交通流预测模型
2
作者 钟松浩 卢毅 +1 位作者 李理 伍慧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4期10468-10477,共10页
针对现有交通流预测模型在长时预测中精度有限以及训练代价高的问题,构建一种基于跨周期稀疏技术的长时交通流预测模型。考虑到交通流数据复杂的周期性和长时预测时间跨度增加带来的误差累积和模型复杂度增加,采用跨周期稀疏技术对时间... 针对现有交通流预测模型在长时预测中精度有限以及训练代价高的问题,构建一种基于跨周期稀疏技术的长时交通流预测模型。考虑到交通流数据复杂的周期性和长时预测时间跨度增加带来的误差累积和模型复杂度增加,采用跨周期稀疏技术对时间序列下采样处理,对长时序列进行周期分解再拼接转置形成时间序列矩阵。将混合图卷积网络嵌入门控循环单元来处理下采样后的时间序列矩阵,最后使用带有时间依赖矩阵的时间多头注意力模块来融合相关时空特征。对3个公开交通流数据集PeMS-bay、PeMS04和PeMS08处理后进行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在3个数据集上的预测精度指标均优于基线模型,平均预测精度在3个数据集上分别提升了5.59%、8.56%和7.11%且模型参数量是基线模型的14.81%~27.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时交通流预测 门控卷积循环单元 跨周期稀疏技术 时间多头注意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黄金尾矿砂为细骨料的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3
作者 于新 王龙 +1 位作者 何平平 刘雨松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66-2577,共12页
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ECC)因具有极高的延性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制备ECC的组分通常以高成本、高碳排放的石英砂作为细骨料,这使ECC应用于实际工程中面临着破坏环境、造价高等问题。为了制备成本、碳排放量更低的ECC,本研究通过工业固... 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ECC)因具有极高的延性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制备ECC的组分通常以高成本、高碳排放的石英砂作为细骨料,这使ECC应用于实际工程中面临着破坏环境、造价高等问题。为了制备成本、碳排放量更低的ECC,本研究通过工业固废产物黄金尾矿砂全比例替代石英砂制备ECC,在不同水胶比及粉煤灰比例下,分别测试并对比黄金尾矿砂基ECC及石英砂基ECC的流动性和力学性能,且通过断裂韧度、纤维分散等试验对力学性能进行了解释,由此探究黄金尾矿砂全比例替代石英砂作为细骨料,制备低成本、低碳排放ECC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发现,黄金尾矿砂由于具有更多的棱角,对ECC的流动性能造成了负面影响。但在力学性能方面,使用黄金尾矿砂制备ECC可以有效提高ECC的抗压和抗拉强度,且获得与石英砂基ECC相当的拉伸应变性能。使用黄金尾矿砂全比例替代石英砂制备低碳ECC具有极大的可行性,有助于降低建筑材料制备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 黄金尾矿砂 低碳排放 流动性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路网交通运行效率评价 被引量:16
4
作者 龙科军 李磊 +1 位作者 肖向良 赵文秀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430-435,共6页
采用"多投入多产出"系统分析思想评估城市路网运行效率。基于指标的代表性、客观性、可获得性原则建立路网运行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包括6个"投入"类和3个"产出"类指标;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中建立路网... 采用"多投入多产出"系统分析思想评估城市路网运行效率。基于指标的代表性、客观性、可获得性原则建立路网运行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包括6个"投入"类和3个"产出"类指标;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中建立路网运行效率的评估模型;以广州市天河区路网为例,选择6种路网改善方案作为决策单元,运用软件MaxDEA对评估模型进行求解分析,得到各改善方案的优劣排序。结果表明:6种改善方案均能提升路网效率;与增加道路长度、提升道路等级等方案相比,实施交通需求管理降低路网交通需求总量、打通断头路增大路网连通度更能有效提升路网的运行效率。DEA方法不仅能保证路网效率评估的完整性、客观性,而且能准确找到影响效率的关键因素,可为路网升级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行效率 城市路网 数据包络分析法 多投入多产出 路网改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破解障碍度分析
5
作者 陈赟 陈先俊 +1 位作者 石晓雅 孙欣妍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277-4287,共11页
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破解是推动交通领域低碳发展的基础,是“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实现的必要途径。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实例,基于2012―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分析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的影响因素,构建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水平测度指标体... 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破解是推动交通领域低碳发展的基础,是“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实现的必要途径。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实例,基于2012―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分析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的影响因素,构建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核密度估计法对长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水平进行测度及时空演进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障碍度模型探讨长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破解的维度层和指标层障碍度及其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水平整体偏高,但表现出下降的态势,且呈现出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的区域特征;2)长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水平区域差距呈扩大趋势,且近年来存在两极分化现象;3)制度锁定是制约长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破解最主要因素,而指标层主要障碍因子较为一致但排序存在差异,其中交通基础设施路网密度、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对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水平影响最大。建议从区域碳锁定协同破解、强化区域辐射效应及制度体制构建入手,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碳锁定的破解。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和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绿色运营维护体系提供参考。对各行业实现低碳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锁定 碳锁定破解 交通基础设施 区域差异 障碍度模型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冠肺炎交通防控政策对长沙市人口流动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闫常鑫 王彬 +3 位作者 陈理 向往 王云 闫学东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0-197,共8页
为探究新冠肺炎疫情下交通防控政策对长沙市人口流动的影响,本文根据长沙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颁布的交通防控政策和疫情实时防控情况划分防控阶段,基于百度迁徙大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识别长沙市不同阶段的交通防控政策以及量化防控... 为探究新冠肺炎疫情下交通防控政策对长沙市人口流动的影响,本文根据长沙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颁布的交通防控政策和疫情实时防控情况划分防控阶段,基于百度迁徙大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识别长沙市不同阶段的交通防控政策以及量化防控效果,分析交通防控政策对长沙市人口流动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沙市在交通管制阶段,平均人口迁出强度、平均人口迁入强度及城市内部出行强度分别下降了83.68%、69.24%及59.74%,有效地控制了人口流动,降低了疫情扩散危险。在交通恢复阶段,长沙市人口流动强度逐渐反弹,城市内部出行强度基本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了交通管制对疫情扩散限制的有效性,为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精准防控政策和复工复产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交通防控政策 双重差分模型 人口流动 百度迁徙大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及动态交通路况的高速公路消防救援可达性评估 被引量:3
7
作者 黄遥 熊柳源 +2 位作者 刘顶立 唐加福 刘伟军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573-3580,共8页
消防救援可达性评估是优化消防站布局、提升消防服务水平的重要前提。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面形区域消防救援可达性评估,且多分析消防救援在距离上的可达性,暂无研究以线形、半封闭特征的高速公路为对象,并考虑实时路况来分析消防救援在... 消防救援可达性评估是优化消防站布局、提升消防服务水平的重要前提。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面形区域消防救援可达性评估,且多分析消防救援在距离上的可达性,暂无研究以线形、半封闭特征的高速公路为对象,并考虑实时路况来分析消防救援在时间上的可达性。通过划分不同消防救援可达区间,基于时间加权方法建立高速公路消防救援可达性指标评估模型。以长沙市为例,收集了11455个高速公路区间点作为消防救援需求点,53座消防站作为消防救援供给点,并调用在线地图(如百度地图)实时路况数据来模拟消防救援行程时间。结果表明,长沙市高速公路消防救援总体可达性为48.46,消防救援服务水平为“中”,该地区高速公路应对火灾风险能力不强,有必要增加高速公路沿线消防站数量。该研究可为优化高速公路沿线消防站布局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安全 实时路况 高速公路 消防救援 可达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秩自适应贝叶斯张量分解模型的交通流量数据修复方法
8
作者 郝威 刘芳 +3 位作者 王晓璐 张兆磊 许晗萌 唐进君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92,共11页
针对传输线路故障、通信故障等原因造成智能交通系统在某时刻或时段无法识别到车辆,导致数据缺失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秩自适应贝叶斯张量分解模型的交通流量数据修复方法.首先,考虑交通数据的时空相关性,基于张量模型构建数据结构.其次... 针对传输线路故障、通信故障等原因造成智能交通系统在某时刻或时段无法识别到车辆,导致数据缺失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秩自适应贝叶斯张量分解模型的交通流量数据修复方法.首先,考虑交通数据的时空相关性,基于张量模型构建数据结构.其次,使用贝叶斯模型在张量分解的参数和超参数上设置灵活的先验和超先验分布,构建秩自适应算法解决张量分解模型的秩选择问题.最后,采用长沙市车辆牌照识别(License Plate Recognition,LPR)系统记录的2019年7月1日至2019年7月28日793个交叉路口的交通流量数据,检验在不同的张量数据结构、丢失方式、丢失率以及张量分解秩的情况下该模型的数据修复精度.研究结果表明:秩自适应算法能够捕捉张量分解最佳秩的大小,避免预设秩过大导致的过拟合现象;与传统的CP分解(CANDECOMP/PARAFAC decomposition)和均值法相比,本文所提算法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在丢失率达到30%的情况下降低了20%,有效提升了交通流量数据修复的准确性.研究成果可为交通流量预测、交通出行时空特征分析中的数据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数据修复 秩自适应贝叶斯张量分解模型 车牌识别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急车路径与专用道协同优化的双层规划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龙科军 邹道兴 +2 位作者 刘洋 马昌喜 马璐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211,共10页
已有应急车辆路径规划的研究中,专用车道布设方案通常被视为已知条件,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同时优化应急车路径及专用车道的双层规划模型。在规划应急车路径时,将是否设置应急专用车道定义为模型的决策变量,并引入前景理论来衡量设置专用... 已有应急车辆路径规划的研究中,专用车道布设方案通常被视为已知条件,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同时优化应急车路径及专用车道的双层规划模型。在规划应急车路径时,将是否设置应急专用车道定义为模型的决策变量,并引入前景理论来衡量设置专用车道对交通流的影响。上层模型目标函数包含应急车行程时间和顺畅通行前景值两部分,其中前景值作为部署应急专用车道的决策依据;下层模型基于Wardrop均衡原理进行交通分配。结合遗传算法和禁忌搜索算法,提出GA-TS(Genetic Algorithm-Tabu Search)算法求解模型。通过在Nguyen-Dupuis仿真网络上进行数值实验,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与不部署应急专用车道相比,在不增加路径交通饱和度的情况下,本文模型能将应急车辆的行程时间缩短10.69%。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交通需求下,本文模型均能有效缩短应急车辆行程时间,并且随着交通需求增大,应急车辆行程时间缩短越明显。此外,相比于暴力搜索算法,本文设计的算法在求解模型时的平均耗时降低了87.02%,显著提高了模型的求解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应急车辆优先 遗传算法 路径优化 前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微型桩动态调控软岩路基上拱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锐 张喜伟 +2 位作者 罗辉 余雷 刘正楠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2-1063,共12页
为研究并提出一种经济有效调控红层软岩路基上拱变形的工程措施并揭示其作用机理,自研可动态调节上拱变形的预应力微型桩试验装置,室内测得不同预应力(50、100、150和200kN)与桩顶竖向位移的关系,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桩径D为0.17 m的单... 为研究并提出一种经济有效调控红层软岩路基上拱变形的工程措施并揭示其作用机理,自研可动态调节上拱变形的预应力微型桩试验装置,室内测得不同预应力(50、100、150和200kN)与桩顶竖向位移的关系,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桩径D为0.17 m的单桩(桩长8、10和12 m)与群桩(桩间中心距3D、4D、5D、6D)调控红层软岩路基上拱变形的效果与机制。室内试验结果表明,预应力微型桩可有效控制上拱变形,但控制能力并非随预应力的增加而线性增加,需实时监测上拱变形值,并动态调整预应力。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无处治措施的工况下,试验路段因湿化作用和侧向地应力引起的上拱变形量约为9.5 mm;8、10和12 m长的预应力微型桩单桩调控下,上拱变形分布曲线在成桩位置出现突变,数值急剧减小,桩长和预应力的增加可使调控范围出现小幅度的增加,调控范围的最大值在2~3倍桩直径范围内波动;在试验选取的桩长和桩距范围内,12 m桩长、5D桩距的预应力群桩可同时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使轨道附近上拱变形量分别减小至3.2mm(降幅为66.3%)、2.9mm(降幅为69.5%)和3.5mm(降幅为63.5%),最终满足规范对上拱变形量的控制要求;此外,群桩在施加预应力后调控能力明显增强,达到无预应力条件下的1.4倍左右。研究成果可为高速铁路红层软岩路基上拱处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微型桩 红层软岩 高铁路基 上拱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生物酶复合固化红砂岩土的力学与耐久性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关宏信 张海翔 +2 位作者 杨海荣 杨飞 郑天一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5-773,共9页
为研究生物酶土壤固化剂与水泥复合固化红砂岩土的性能,探究复合固化红砂岩土用于高速公路底基层的可行性,以及研究生物酶土壤固化剂掺量对固化土力学性能与耐久性能的影响,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微观试验分析稳定机理。结果表明:生物酶... 为研究生物酶土壤固化剂与水泥复合固化红砂岩土的性能,探究复合固化红砂岩土用于高速公路底基层的可行性,以及研究生物酶土壤固化剂掺量对固化土力学性能与耐久性能的影响,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微观试验分析稳定机理。结果表明:生物酶土壤固化剂的掺入可提高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抵抗贯入强度和弹性模量,最佳掺量为2%;相同应力比下,复合固化土的疲劳寿命相比水泥单一固化土增长不明显,相同应力下,复合固化土的疲劳寿命相比水泥单一固化土显著增加。本研究为复合固化红砂岩土用于高速公路底基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酶土壤固化剂 红砂岩土 路面底基层 力学性能 耐久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ZnO/TiO_(2)与SBS复配改性沥青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映雪 丁秀婷 柳力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8-284,共7页
为了提高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BS)改性沥青的性能,使用纳米ZnO、纳米TiO_(2)与SBS改性沥青进行复合改性。通过对改性沥青进行三大指标、温度扫描以及低温蠕变试验,研究了其物理性能和流变性能,运用红外光谱仪和荧光显微镜进行... 为了提高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BS)改性沥青的性能,使用纳米ZnO、纳米TiO_(2)与SBS改性沥青进行复合改性。通过对改性沥青进行三大指标、温度扫描以及低温蠕变试验,研究了其物理性能和流变性能,运用红外光谱仪和荧光显微镜进行微观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纳米ZnO和纳米TiO_(2)添加量的增加,纳米ZnO/TiO_(2)/SBS复配改性沥青的针入度减小、软化点增大,高温性能明显改善。此外,纳米ZnO/TiO_(2)/SBS复配改性沥青的复数剪切模量和车辙因子增加,相位角减小,表明其抗车辙性能得到提升。其中3%ZnO和4%TiO_(2)掺量的性能最佳。纳米ZnO/TiO_(2)/SBS复配改性沥青的延度随着纳米改性剂掺量的增加而减小,劲度模量增大,蠕变速率减小,低温性能略有下降。与基质沥青相比,SBS改性沥青中出现新的吸收峰,表明SBS对基质沥青的改性属于化学改性。而在纳米ZnO/TiO_(2)/SBS复配改性沥青中,并未出现新的吸收峰,表明纳米ZnO和TiO_(2)对SBS改性沥青的改性属于物理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改性沥青 流变性能 荧光显微镜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酶定向作用于红砂岩土的高效粒径范围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关宏信 郑天一 +4 位作者 张海翔 杨飞 杨海荣 潘旺 李慧丽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8-387,共10页
为了更高效地提升生物酶对红砂岩土的固化效果,本文优化了室内试验的制件过程,即将红砂岩土筛分出目标粒径范围,并将生物酶定向作用于目标粒径范围(P≤2.36、P 2.36~4.75、P≥4.75)的红砂岩土体,对生物酶水泥复合固化红砂岩土试件进行... 为了更高效地提升生物酶对红砂岩土的固化效果,本文优化了室内试验的制件过程,即将红砂岩土筛分出目标粒径范围,并将生物酶定向作用于目标粒径范围(P≤2.36、P 2.36~4.75、P≥4.75)的红砂岩土体,对生物酶水泥复合固化红砂岩土试件进行了无侧限抗压强度、静态压缩弹性模量、劈裂强度和抗冲刷性能试验。此外,为进一步研究生物酶固化作用的影响因素,对粒径0.075 mm以下颗粒质量占粒径2.36 mm及以下颗粒总质量不同比例的土体开展了SEM表征,结果表明,粒径2.36 mm以下是生物酶水泥复合固化红砂岩的高效粒径范围,与常规掺入生物酶的制件工艺相比,生物酶定向作用于红砂岩土的高效粒径范围可以进一步提升试件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以及静态压缩弹性模量,并大幅降低冲刷引起的质量损失。微观试验结果表明,黏土物质含量会显著影响生物酶固化效果,且0.075 mm以下土体占比对土体表面形貌影响明显,建议将生物酶应用于固化红砂岩土时改进其施工工艺,使生物酶只用于粒径2.36 mm以下土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酶 红砂岩土 底基层 粒径范围 施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N-K模型在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耦合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文安 徐碧琴 言雨欣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92-2103,共12页
为了识别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关键安全风险因素,并探究安全风险因素间的耦合机制,构建改进N-K模型对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进行耦合分析。首先,在现场访谈、专家咨询、政策整理及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扎根理论建立安全风险指标体系;其次... 为了识别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关键安全风险因素,并探究安全风险因素间的耦合机制,构建改进N-K模型对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进行耦合分析。首先,在现场访谈、专家咨询、政策整理及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扎根理论建立安全风险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决策试验与评估实验法(Decision-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DEMATEL)与熵权法计算主客观权重,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计算指标综合权重,并以权重替代传统耦合模型中的概率;最后,运用工程实例论证改进N-K模型在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因素耦合分析中的适用性及可靠性。结果表明,人员安全意识、现场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及人员不规范行为是关键安全风险因素,人员因素与管理因素对风险耦合影响较大且五重风险因素的耦合值最大,应重点管控关键安全风险因素,避免多因素风险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装配式建筑 改进N-K模型 博弈论 风险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适应MPC智能车轨迹跟踪控制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益绍 王博 +1 位作者 李晨艳 袁朋涛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9-175,共7页
为解决智能车在不同车速行驶时稳定性差、轨迹跟踪误差大的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参数控制器。首先,基于简化的三自由度动力学模型,根据Fiala轮胎公式建立轮胎的非线性模型,采用递归最小二乘法识别轮胎侧偏刚度的变化;针对车辆在不同速度... 为解决智能车在不同车速行驶时稳定性差、轨迹跟踪误差大的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参数控制器。首先,基于简化的三自由度动力学模型,根据Fiala轮胎公式建立轮胎的非线性模型,采用递归最小二乘法识别轮胎侧偏刚度的变化;针对车辆在不同速度行驶时轨迹跟踪偏差较大的问题,由600组离线仿真实验筛选出287条有效数据组合,采用TOPSIS熵权法得到不同车辆行驶速度下预测时域和控制时域的最优组合,并对每一组速度和与之对应的时域参数做出样条插值拟合处理,设计自适应参数控制律。使用CarSim/Simulink联合仿真,对比固定参数控制器与自适应参数控制器的仿真效果,结果表明:车辆在加减速工况下最大横向偏差缩小48.8%,最大航向偏差缩小63.3%,最大质心侧偏角缩小5.5%。可见,文章设计的参数自适应控制器更具稳定性,跟踪性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预测控制 侧偏刚度 智能车辆 自适应 轨迹跟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路面降温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16
作者 金娇 皮培屹 +3 位作者 刘培 高玉超 张扮 LIU Pengfei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36-755,共20页
沥青路面高温会带来车辙等病害,并增加城市热岛效应,这对路面的使用质量、使用寿命和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急需开发行之有效的沥青路面降温技术,以减少车辙等病害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现有的沥青路面降温技术分为被动降温技... 沥青路面高温会带来车辙等病害,并增加城市热岛效应,这对路面的使用质量、使用寿命和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急需开发行之有效的沥青路面降温技术,以减少车辙等病害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现有的沥青路面降温技术分为被动降温技术和主动降温技术,而主动降温技术能够更为有效地降低沥青路面温度,且具有智能性、自发性等特点。主动降温技术对应的降温沥青路面主要有热反射路面、相变调温路面、热阻路面、透水路面、能量收集路面、高导热路面。针对上述沥青路面主动降温技术,总结了沥青路面主动降温技术的原理特点、应用方式、运用于沥青路面的实际降温及路用效果,以及降温技术的新方法、新思路,探讨了沥青路面主动降温技术的缺陷和局限性,并对未来沥青路面降温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路面 降温技术 热反射 热传导 能量收集 能量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一粒径下的建筑垃圾路基填料破碎特性
17
作者 张军辉 刘科 +1 位作者 彭俊辉 杨豪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61-669,共9页
建筑垃圾再生料具有强度低、易破碎等特点,将建筑垃圾再生料作为路基填料,是合理利用废弃资源的有效措施。为了进一步研究建筑垃圾再生料在冲击荷载下的破碎特性,对在建筑垃圾再生料中占主要成分的再生砖,将建筑垃圾再生料作为路基填料... 建筑垃圾再生料具有强度低、易破碎等特点,将建筑垃圾再生料作为路基填料,是合理利用废弃资源的有效措施。为了进一步研究建筑垃圾再生料在冲击荷载下的破碎特性,对在建筑垃圾再生料中占主要成分的再生砖,将建筑垃圾再生料作为路基填料,是合理利用废弃资源的有效措施骨料和再生混凝土骨料在4组单一粒径下进行了不同输入能量的冲击载荷试验,并在Lade破碎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粒径效应,提出了基于输入能量的相对破碎率预估模型。结果表明:再生砖骨料和再生混凝土骨料的分形行为均受到初始粒径的影响;再生砖骨料和再生混凝土骨料的竖向应变随输入能量的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再生砖骨料的竖向应变受粒径影响程度远大于再生混凝土骨料;填料粒径增大会具有更高的初始破碎敏感程度和极限破碎态势,再生砖骨料的初始破碎敏感程度和极限破碎态势受粒径影响程度比再生混凝土骨料小;考虑粒径效应的破碎率预估模型的预估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垃圾 分形行为 粒径效应 颗粒破碎 输入能量 相对破碎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驱动下的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方法
18
作者 刘朝晖 盛佳豪 柳力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79,共9页
为探索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新思路,通过构建材料性能数据库,提出了一种数据驱动下的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方法。首先以沥青种类、空隙率等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作为模型输入,以动态模量、动稳定度等混合料性能作为模型输出,分别构建... 为探索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新思路,通过构建材料性能数据库,提出了一种数据驱动下的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方法。首先以沥青种类、空隙率等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作为模型输入,以动态模量、动稳定度等混合料性能作为模型输出,分别构建了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 BP)神经网络、极限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 XGBoost)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三种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并建立了MySQL材料性能数据库;然后运用数据库结构化SQL查询语句,以沥青混合料性能为搜索条件,通过反向匹配获得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参考值,提出了数据驱动下的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方法;最后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机器学习模型中XGBoost较BP神经网络决定系数R^(2)提升了0.03~0.40,较RF提升了0.01~0.08,适用于沥青混合料性能预测;并通过实例分析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验证了基于数据库反向匹配实现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可为揭示沥青混合料与其材料组成之间的内在关联、指导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沥青混合料 材料组成设计 机器学习 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货车影响的匝道合流区车辆微观换道行为建模
19
作者 龙科军 寇诗雨 +3 位作者 邢璐 高志波 唐幼仪 费怡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131,共15页
为精确刻画匝道合流区客货混行条件下的车辆微观换道行为,本文以量化客货交互为切入点,构建并验证考虑货车影响的微观换道模型。首先,引入“压迫”概念,构建改进Morse势函数模型描述周边货车行驶对小汽车横纵驾驶行为产生的“压迫”影响... 为精确刻画匝道合流区客货混行条件下的车辆微观换道行为,本文以量化客货交互为切入点,构建并验证考虑货车影响的微观换道模型。首先,引入“压迫”概念,构建改进Morse势函数模型描述周边货车行驶对小汽车横纵驾驶行为产生的“压迫”影响;随后,分析小汽车换道过程中的横纵向“压迫”变化,提出一种考虑货车“压迫”影响的车辆换道决策模型(Modified Morse-Based Lane-Changing model,MMBLC);最后,基于实测轨迹数据进行数值仿真,验证模型的稳定性与有效性,并进一步利用Python与SUMO(Simulation of Urban Mobility)联合仿真,对比MMBLC模型和现有换道模型在交通流中的表现。结果表明:在稳定性分析中,MMBLC模型对交通流的影响更小,恢复稳定的速度更快;在货车占比30%和交通量3600 veh·h-1的主路3车道客货混行匝道合流区中,MMBLC模型相比LC2013和MOBIL(Model of Optimal Control Based on Interacting Trajectories)模型,换道成功率分别提高11.9%和53.1%,危险场景占比分别降低10.5%和5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换道模型 分子动力学 客货混行 货车压迫 匝道合流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杂纤维单组分地聚物组成设计及纤维影响效应研究
20
作者 高英力 熊浩宇 +2 位作者 冯心崚 朱俊材 赵福意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57-1366,共10页
针对单组分地聚物韧性不足的问题,选取聚乙烯醇纤维(PVA)、仿钢纤维(ISF)、碳酸钙晶须(CCW)三种纤维,进行了单掺和混掺设计试验。通过分析三种纤维对地聚物流动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 针对单组分地聚物韧性不足的问题,选取聚乙烯醇纤维(PVA)、仿钢纤维(ISF)、碳酸钙晶须(CCW)三种纤维,进行了单掺和混掺设计试验。通过分析三种纤维对地聚物流动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微观测试手段,探讨了单掺和混掺纤维对地聚物性能的影响机制及规律。结果表明,三种纤维均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地聚物流动性,PVA、ISF、CCW体积掺量为0.6%、1.5%、1.5%时,对应单纤维地聚物流动度相较基准组分别降低了54.0%、33.4%、19.8%。PVA和ISF对地聚物抗压强度有负面影响,而CCW则表现出增强效果。当PVA、ISF、CCW体积掺量分别为0.4%、1.2%、1.2%时,混杂纤维地聚物抗折强度提高了89.1%。微观试验表明,PVA通过桥接效应增强地聚物韧性,ISF通过滑移效应增韧,CCW则通过填充作用提高抗折强度。优化纤维配比后,混杂纤维地聚物展现出优良的流动性和抗折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组分地聚物 混杂纤维 组成设计 影响效应 抗折强度 微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