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矿山排土场土壤改良与生态环境重建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卢莎 张若萌 +1 位作者 唐小玲 胡献舟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37-140,148,共5页
根据某露天矿大型排土场实际情况,研究适合该排土场的土壤改良方案,并进行试验论证;通过排土场生态植被种植实验,为复垦初期的生态重建优选农作物及树种,进一步肯定土壤改良方案的可行性,为相关矿区土地复垦及生态环境重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 矿区复垦 生态环境重建 排土场 土壤改良方案 植被种植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处理方式污泥为燃料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特性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刘志华 李小明 +4 位作者 杨慧 张植平 方丽 郑峣 杨麒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23-528,共6页
采用单室无膜悬浮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对比分析了不同处理方式的污泥(直接污泥、微波预处理污泥和酶强化水解污泥)为燃料时MFC产电特性、污泥减量化效果和能源效率.研究表明,酶强化污泥为燃料的MFC(ESMFC)产电周期最长(41d),功率... 采用单室无膜悬浮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对比分析了不同处理方式的污泥(直接污泥、微波预处理污泥和酶强化水解污泥)为燃料时MFC产电特性、污泥减量化效果和能源效率.研究表明,酶强化污泥为燃料的MFC(ESMFC)产电周期最长(41d),功率密度最大(775.21mW/m2),但库仑效率(CE)仅10.58%.采用微波污泥为燃料的MFC(MSMFC)CE最高(84.6%),而产电周期(30d)和功率密度(343.41mW/m2)居中.采用直接污泥为燃料的MFC(SMFC)产电周期(15d)、功率密度(294.53mW/m2)和CE(5.8%)均最小.采用直接污泥为燃料的MFC中TCOD去除率为26.2%,VSS去除率为32.5%.采用污泥预处理手段有利于促进污泥减量化,MSMFC和ESMFC中TCOD去除率分别增加到58.5%和63.2%,VSS去除率分别增加到73.9%和7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污泥 微波 功率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农作物秸秆燃烧颗粒态多环芳烃排放特征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真真 谭吉华 +3 位作者 毕新慧 何琴 盛国英 傅家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65-1071,共7页
收集3种农作物秸秆玉米,水稻和小麦露天燃烧排放的颗粒物样品,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样品中的34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分析,研究颗粒态PAHs的排放因子及可用于源解析的诊断参数.结果表明,3种秸秆燃烧总PAHs的排放因子为644.18... 收集3种农作物秸秆玉米,水稻和小麦露天燃烧排放的颗粒物样品,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样品中的34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分析,研究颗粒态PAHs的排放因子及可用于源解析的诊断参数.结果表明,3种秸秆燃烧总PAHs的排放因子为644.18~1798.13μg/kg;其中4环PAHs在秸秆燃烧样品中含量最高,约占38.8%~58.8%,6环PAHs所占比例相对较小,约占5.72%~15.17%.PAHs中部分单体具有相对较强致癌性,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可忽视.首次检测分子量为300的高分子多环芳烃二苯并[a,e]荧蒽.在玉米、水稻和小麦秸秆燃烧排放颗粒物中的排放因子分别为6.70,2.77和2.92μg/kg.此外,研究发现Ba P/Bghi P,Phe/Phe+Ant和Flu/(Flu+Pyr)比值可以作为较好的区分秸秆燃烧与其他来源的诊断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燃烧 颗粒物 多环芳烃 排放因子 诊断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为燃料的微生物燃料电池运行特性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刘志华 李小明 +2 位作者 方丽 郑峣 杨麒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8-273,共6页
实验采用单室无膜悬浮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MFC),考察了运行特性对污泥为燃料的MFC(SMFC)的影响.研究表明,相对于未搅拌情况,搅拌时SMFC最大输出功率由45.94mW/m2分别增加到124.03mW/m2(1300r/min)和136.5mW/m2(2600 r/min),主... 实验采用单室无膜悬浮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MFC),考察了运行特性对污泥为燃料的MFC(SMFC)的影响.研究表明,相对于未搅拌情况,搅拌时SMFC最大输出功率由45.94mW/m2分别增加到124.03mW/m2(1300r/min)和136.5mW/m2(2600 r/min),主要是由于搅拌有利于改善SMFC内物质的传递.温度对SMFC的产电特性影响较明显,但在一定区间内(如20~25℃;30~40℃;45~50℃)变化不明显,说明产电微生物有一定的温度适应范围,这也可能是在不同温度下产电微生物不同导致.相对于采用未经处理的剩余污泥为燃料,微波处理后的污泥和微波处理过滤后的上清液做燃料时SMFC输出功率迅速增加,这主要是由于污泥中的微生物竞争作用引起.阴极面积的增加有利于降低阴极电势,降低SMFC内阻,从而促进功率密度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污泥 内阻 功率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燃烧产生颗粒物化学组分及排放特征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真真 谭吉华 +3 位作者 毕新慧 段菁春 盛国英 傅家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0-155,共6页
收集玉米、水稻和小麦秸秆模拟露天燃烧排放的颗粒物,分析样品中碳质组分、水溶性离子(共9种)和无机元素(共17种),研究其排放因子及特征比值。结果表明:秸秆燃烧OC的排放因子远高于EC,二者范围分别为169~1 707和91~300 mg/kg。总水溶性... 收集玉米、水稻和小麦秸秆模拟露天燃烧排放的颗粒物,分析样品中碳质组分、水溶性离子(共9种)和无机元素(共17种),研究其排放因子及特征比值。结果表明:秸秆燃烧OC的排放因子远高于EC,二者范围分别为169~1 707和91~300 mg/kg。总水溶性离子排放因子范围为162~840 mg/kg。K^+、Na^+、NH_4^+和Cl^-是水溶性离子的主要组分,占水溶性离子总排放因子的80%~92%。K、Ca、P和Mg 4种生长元素排放因子之和占秸秆燃烧排放颗粒物中无机元素的98%~99%。Zn、Pb、Cu为秸秆燃烧排放颗粒物中排放因子较高的重金属元素,这些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可忽视。此外,研究发现OC/EC可以用来区分秸秆燃烧与香烟燃烧、重型柴油车和草类燃烧源,K^+/OC可以用来区分秸秆燃烧与居民燃木取暖,K/Ca可以用来区分秸秆燃烧与交通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燃烧 颗粒物 化学组分 排放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nton氧化处理酚类废水及其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石忠涛 吴昌永 +3 位作者 张欣 周继红 陈琳 周岳溪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5-28,共4页
采用Fenton试剂分别处理含苯酚、间甲酚、邻甲酚废水,研究了COD去除效果、ORP用于反应过程控制的可行性及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Fenton试剂对3种含酚废水均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较高的Fenton试剂投量会降低H2O2的利用率。在Fenton试剂投... 采用Fenton试剂分别处理含苯酚、间甲酚、邻甲酚废水,研究了COD去除效果、ORP用于反应过程控制的可行性及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Fenton试剂对3种含酚废水均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较高的Fenton试剂投量会降低H2O2的利用率。在Fenton试剂投加量不足时,反应过程中ORP呈现先快速升高而后趋于平缓的规律,其变化和COD的变化具有相关性,可将ORP作为分批投加Fenton试剂的控制参数。不同废水的COD降解过程均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式,反应的半衰期长短为邻甲酚>苯酚>间甲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TON试剂 含酚废水 氧化还原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好氧颗粒污泥在酸性红14废水中的形成及降解酸性红14机理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高景峰 苏凯 +1 位作者 陈冉妮 张倩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5-29,共5页
为了考察好氧颗粒污泥在酸性红14(Acid Red 14,ARl4)废水中的形成以及降解ARl4的能力,在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lReactor,SBR)内以蔗糖和ARl4为底物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在第1阶段(1~75 d),采用单一好氧的运行方式,好氧颗粒污泥出... 为了考察好氧颗粒污泥在酸性红14(Acid Red 14,ARl4)废水中的形成以及降解ARl4的能力,在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lReactor,SBR)内以蔗糖和ARl4为底物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在第1阶段(1~75 d),采用单一好氧的运行方式,好氧颗粒污泥出现在第29 d,粒径为(O 16±0.04)mm。随着反应器内的COD逐步增加,好氧颗粒污泥的粒径逐步增大;在此阶段ARl4脱色率在5%左右,为吸附所致。在第l阶段(75~120 d),采用厌氧+好氧的方式运行,驯化好氧颗粒污泥降解ARl4的能力。反应器中AR14的脱色率逐步上升,在第102 d时,脱色率达到89%,并稳定在此水平。在第120 d,污泥质量浓度达到10 548 mg/L,平均粒径也达到了(2.18±0.25)mm。此时好氧颗粒污泥的沉降性能良好,污泥容积指数稳定在38 ml/g。研究表明,可在AR14废水中成功培养获得好氧颗粒污泥且能稳定维持。蔗糖在第Ⅱ阶段的厌氧反应过程中充当了AR14的共代谢底物,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 Reduction Potential,ORP)在此过程巾维持在-250~-300 mV,是偶氮染料生物厌氧降解过程的一个重要控制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好氧颗粒污泥 酸性红14 共代谢 氧化还原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没食子酸生产废炭渣的处理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扬林 刘文剑 +1 位作者 蒋新元 刘淑云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2-335,共4页
采用热水洗涤法回收没食子酸生产废炭渣中的没食子酸,过滤炭渣经热再生处理得到热再生活性炭。研究了热水洗涤法回收没食子酸和热再生法再生活性炭的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热水洗涤法回收没食子酸的优化工艺条件:废炭渣质量与热... 采用热水洗涤法回收没食子酸生产废炭渣中的没食子酸,过滤炭渣经热再生处理得到热再生活性炭。研究了热水洗涤法回收没食子酸和热再生法再生活性炭的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热水洗涤法回收没食子酸的优化工艺条件:废炭渣质量与热水体积比为0.15g/mL,热水洗涤时间为60min,热水洗涤温度为60℃。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没食子酸回收量达52mg/g。热再生法再生活性炭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热再生温度500℃,热再生时间120min。在此条件下制备的热再生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达168mg/g,热再生活性炭平均得率为5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炭渣 没食子酸 活性炭 热水洗涤 热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体酸的理化性能及组成的GC/MS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曹晓燕 满瑞林 +2 位作者 刘小风 王金菊 胡豫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7年第8期833-835,共3页
研究棉籽油酸生产二聚酸的副产物——单体酸的组成及性质,测定了单体酸的碘值、酸值、皂化值等理化指标。结果表明,样品是一种含有较长碳链、不易发生酸败的脂肪酸混合物。样品用甲醇进行甲酯化,用GC/MS进行分析和鉴定,共鉴定出棕榈酸(1... 研究棉籽油酸生产二聚酸的副产物——单体酸的组成及性质,测定了单体酸的碘值、酸值、皂化值等理化指标。结果表明,样品是一种含有较长碳链、不易发生酸败的脂肪酸混合物。样品用甲醇进行甲酯化,用GC/MS进行分析和鉴定,共鉴定出棕榈酸(12.16%)、肉豆蔻酸(6.70%)、十八烯酸(25.61%)、硬脂酸(33.77%)等16种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体酸 脂肪酸 理化性能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TiO_3纳米线的溶胶-凝胶模板法制备与表征
10
作者 王巧玲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5-248,共4页
采用二次阳极氧化法制备多孔阳极氧化铝(AAO)模板,通过溶胶-凝胶模板法在AAO模板的孔洞中制得SrTiO3纳米线,用XRD,EDS,SEM,TEM和SAED对纳米线的结构、成分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AAO模板孔洞相互平行,孔径大小均一,所得纳米线长约13... 采用二次阳极氧化法制备多孔阳极氧化铝(AAO)模板,通过溶胶-凝胶模板法在AAO模板的孔洞中制得SrTiO3纳米线,用XRD,EDS,SEM,TEM和SAED对纳米线的结构、成分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AAO模板孔洞相互平行,孔径大小均一,所得纳米线长约13μm,直径约70nm,含有Al,O,Sr,Ti4种元素,为立方相多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酸锶 纳米线 多孔阳极氧化铝 溶胶-凝胶模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负载亚氨基二乙酸树脂除氟的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姜科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58-61,共4页
为了分析载铝树脂对氟的吸附机理,分析了亚氨基二乙酸、铝离子之间的热力学平衡平衡关系,并选用D401载铝树脂进行了除氟实验验证。结果表明,pH对载铝树脂的吸附和解吸都有重要影响,当pH在4~7时,亚氨基二乙酸中的离子态H2L-、HL2-可以与... 为了分析载铝树脂对氟的吸附机理,分析了亚氨基二乙酸、铝离子之间的热力学平衡平衡关系,并选用D401载铝树脂进行了除氟实验验证。结果表明,pH对载铝树脂的吸附和解吸都有重要影响,当pH在4~7时,亚氨基二乙酸中的离子态H2L-、HL2-可以与铝离子形成稳定的AlL2鳌合物,有利于树脂对氟的选择性吸附。当pH>10或pH<1时,树脂上AlL2的稳定性会显著降低,当树脂吸附饱和后,可以用1 mol/L以上的酸液或者碱液进行解吸。碱性条件下解吸时,树脂上氟铝配合物的稳定性比AlL2的稳定性更强,氟离子和铝离子同时脱附并进入解吸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负载 吸附 解吸 热力学 亚氨基二乙酸 螯合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化床反应器处理高浓度含氟废水的效率和稳定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姜科 周康根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70-574,共5页
采用小试规模的流化床反应器处理氟质量浓度为500~1400mg/L的模拟高浓度含氟废水。以氟化钙颗粒为晶种,以氯化钙溶液为沉淀剂(流量25 L/h),考察了流化床连续运行过程中沉淀除氟的效率和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氟化钙的沉淀反应在30.7 s... 采用小试规模的流化床反应器处理氟质量浓度为500~1400mg/L的模拟高浓度含氟废水。以氟化钙颗粒为晶种,以氯化钙溶液为沉淀剂(流量25 L/h),考察了流化床连续运行过程中沉淀除氟的效率和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氟化钙的沉淀反应在30.7 s内即可完成;在废水流量为11~23 L/h、反应pH为7.0~9.0、上升流速为0.005 9~0.013 0 m/s、钙与氟的摩尔比为0.85~1.00的条件下,出水清液中氟质量浓度低于10 mg/L,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要求。连续运行过程中,流化床沉淀除氟高效稳定,操作条件范围较宽。流化床出水中细颗粒沉淀物的存在会导致氟浓度显著升高,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其产生或溢出,以保证沉淀除氟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率 晶种 细颗粒 流化床 氟化钙 含氟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氧体沉淀法处理工业含铍废水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姜科 周康根 杨有才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3-86,共4页
采用碱沉淀与铁氧体沉淀相结合的工艺对含铍废水进行处理,考察了碱沉淀剂、铁氧体、沉淀反应pH、聚铝等对铍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氢氧化钙投加量3.6kg/m3、铁氧体投加量0.05kg/m3、沉淀反应pH=8~9、聚铝投加量0.1kg/m^3的条件下... 采用碱沉淀与铁氧体沉淀相结合的工艺对含铍废水进行处理,考察了碱沉淀剂、铁氧体、沉淀反应pH、聚铝等对铍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氢氧化钙投加量3.6kg/m3、铁氧体投加量0.05kg/m3、沉淀反应pH=8~9、聚铝投加量0.1kg/m^3的条件下,处理铍浓度为2 438μg/L的工业废水,出水铍浓度稳定低于2.7μg/L,铍去除率达到99.9%,出水满足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氧体沉淀法 含铍工业废水 热力学 深度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晶法从含氟废水中合成粗颗粒冰晶石 被引量:1
14
作者 姜科 周康根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3-56,共4页
以颗粒粒径和含水率为考察指标,研究了结晶法从含氟废水中合成粗颗粒冰晶石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废水氟质量浓度低于4.5g/L、废水流量为1.3L/h、结晶反应pH为4.1~6.6、反应温度为45℃条件下,延长晶种停留时间可以有效增大冰晶石的... 以颗粒粒径和含水率为考察指标,研究了结晶法从含氟废水中合成粗颗粒冰晶石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废水氟质量浓度低于4.5g/L、废水流量为1.3L/h、结晶反应pH为4.1~6.6、反应温度为45℃条件下,延长晶种停留时间可以有效增大冰晶石的粒径,降低冰晶石含水率,氟回收率稳定在80%左右。采用沉淀与固液分离一体化反应器对氟质量浓度为4.0g/L的废水进行了连续处理,在废水流量为20L/h、结晶反应pH为4.0~7.0、反应温度为45℃条件下,合理控制晶种停留时间,依靠停留在反应器底部晶种的作用,可以合成得到含水质量分数低于30%、粒径满足要求的冰晶石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废水 冰晶石 结晶法 晶种停留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氧化锌渣水洗除氟氯工艺条件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姜科 周惠 潘希贤 《绿色科技》 2023年第8期121-124,共4页
次氧化锌废渣含有ZnO、Zn_(2)O等有价成分,极具回收价值。针对现有次氧化锌渣回用技术中存在的氟氯和锌分离困难问题,为简便快速降低次氧化锌渣中的氟氯含量,对次氧化锌渣的水洗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液固比、pH值、温度等对氟、氯... 次氧化锌废渣含有ZnO、Zn_(2)O等有价成分,极具回收价值。针对现有次氧化锌渣回用技术中存在的氟氯和锌分离困难问题,为简便快速降低次氧化锌渣中的氟氯含量,对次氧化锌渣的水洗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液固比、pH值、温度等对氟、氯洗涤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洗涤预脱除氟氯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当洗涤液固比为10∶1~100∶1、洗涤pH值为5.0~7.0、温度为20℃时,次氧化锌渣中氯脱除率高于60%,氟脱除率高于40%。次氧化锌渣中氟氯主要以ZnF^(+)和ZnCl^(+)的形式进入洗涤液。次氧化锌渣经水洗后,氟含量低于0.35%、氯含量低于0.1%,为次氧化锌渣后续的资源化利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氧化锌 回收 水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