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前教育师范生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现状调查——以M师范学院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封蕊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3-16,共4页
高校大学生志愿群体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通过对M师范学院142名学前教育四年制本科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对志愿服务了解程度不高,其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 高校大学生志愿群体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通过对M师范学院142名学前教育四年制本科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对志愿服务了解程度不高,其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未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学校缺乏完备的志愿服务运行机制。鉴于此,高校应该着重培育新时代的志愿精神,建立专业志愿服务运行机制,与政府等部门通力合作,打造“互联网+”志愿服务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学前教育专业 志愿服务活动 专业优势 运行机制 服务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学前教师协同供给机制研究
2
作者 彭莉萍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13期187-189,共3页
该文分析了农村学前教师队伍供给的研究现状,调查了湖南省两个县城农村学前教师供给情况及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从教情况,发现农村学前教师队伍供给保障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职教师队伍稳定性不高,在校生农村从教意愿有待激发。因此,... 该文分析了农村学前教师队伍供给的研究现状,调查了湖南省两个县城农村学前教师供给情况及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从教情况,发现农村学前教师队伍供给保障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职教师队伍稳定性不高,在校生农村从教意愿有待激发。因此,该文提出了各级政府、农村学前机构和学前教师培养机构各尽其责保障农村学前教师协同供给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学前教师 协同供给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前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 被引量:3
3
作者 肖玉 黄建春 张晓辉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5-88,共4页
受教育权是学前儿童应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其保障有赖于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是学前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原生性责任主体,应为学前儿童创设适宜的成长环境,并进行教育启蒙。政府是学前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次生性责任主体,应加... 受教育权是学前儿童应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其保障有赖于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是学前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原生性责任主体,应为学前儿童创设适宜的成长环境,并进行教育启蒙。政府是学前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次生性责任主体,应加强制度建设以确保学前儿童的受教育权,并提供充分且优质的教育供给。社会是学前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补充性责任主体,应为学前儿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选择,并为其学习与成长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前儿童 受教育权 权利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惩戒:抵制原因、合理性与实施对策 被引量:9
4
作者 肖禹 梁进龙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12,共5页
当前,教育惩戒受到教师抵制的主要原因是:失当的民主观和平等观、部分学生挫折承受力较弱和一些教师对教育惩戒内涵理解不准或惩戒失当。教育惩戒既是维护学校教育公共秩序的需要,也是自然教育的必然补充,同时教师也有实施教育惩戒的能... 当前,教育惩戒受到教师抵制的主要原因是:失当的民主观和平等观、部分学生挫折承受力较弱和一些教师对教育惩戒内涵理解不准或惩戒失当。教育惩戒既是维护学校教育公共秩序的需要,也是自然教育的必然补充,同时教师也有实施教育惩戒的能力,这些都是教育惩戒合理性的保障。要保障教育惩戒顺利实施,教师应准确理解教育惩戒的内涵,科学而艺术地实施教育惩戒,并在教育惩戒失当时及时补救,以减轻对学生的伤害,消除对立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惩戒 学校教育 教师 自然教育 教育惩戒合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力活动、静坐行为与学前儿童体质健康的关系 被引量:33
5
作者 常振亚 王树明 张晓辉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56,共15页
体力活动和静坐行为是影响儿童早期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152名学前儿童为被试,使用三轴加速度计测量体力活动和静坐行为,使用儿童型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身体成分,使用《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幼儿部分)》测评身体素质,使用相关分析... 体力活动和静坐行为是影响儿童早期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152名学前儿童为被试,使用三轴加速度计测量体力活动和静坐行为,使用儿童型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身体成分,使用《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幼儿部分)》测评身体素质,使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等时替代回归分析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发现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城乡、佩戴时间和静坐行为等因素后,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尤其是高强度体力活动对去脂体重指数和身体素质(十米折返跑、立定跳远、双脚连续跳、走平衡木)依然具有显著影响;高强度体力活动替代其他强度体力活动或不同强度体力活动替代静坐行为后,去脂体重指数均有所提升;身体素质变化仅在高强度体力活动替代其他强度体力活动和静坐行为时具有方向一致性和显著性。家长和教师应充分重视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尤其是高强度体力活动与学前儿童体质健康的紧密联系,促进学前儿童静坐行为和低强度体力活动向中高强度体力活动适度转化,以提升学前儿童下肢肌肉力量素质和灵敏素质等方面的体质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力活动 静坐行为 体质健康 学前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G+智慧教育”视域下的教师支持服务模式构建与行动路径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杨琴 蒋志辉 +1 位作者 何向阳 余剑波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7-94,共8页
随着5G的应用,融入教育所构成的“5G+智慧教育”,让校园现实空间和数字空间的衔接与转换,优质资源的共享交互,智能教育、教学和生活环境的完善,变得更为便捷,它为实现智慧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与保障。然而,教师是实现“以信息技术促... 随着5G的应用,融入教育所构成的“5G+智慧教育”,让校园现实空间和数字空间的衔接与转换,优质资源的共享交互,智能教育、教学和生活环境的完善,变得更为便捷,它为实现智慧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与保障。然而,教师是实现“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这一目标的关键与核心。因此,在“5G+智慧教育”的场域中,应更加注重教师教学性支持的知识引领,关注教师工具性支持的导航保障,强化教师社交性支持的融合促进,重视教师情感性支持的情感呵护。基于“5G+智慧教育”视域下教师的基本诉求与理性追问以及教师之于智慧教育之间的应然之态,应进一步确立以支持服务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构建智慧教育教师的支持服务体系架构及其动态螺旋式支持服务模式。同时,将该模式应用于实践并发现:在智慧教育过程中,教师提供的支持服务更易被学生感知到,融入技术的支持服务使得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效果更佳。今后,如何实现“技术+教师”的完美结合,优化教育技术服务机制,助力5G技术下智慧教育的发展,还值得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G 智慧教育 智慧学习 教师支持服务 行动路径 动态螺旋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信息化2.0时代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于开莲 曹磊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1-58,共8页
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信息技术意识、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技术道德4个一级维度,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使用信息技术的敏感性、使用信息... 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信息技术意识、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技术道德4个一级维度,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使用信息技术的敏感性、使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技术与一日活动融合的知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自我发展的知识、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技术与一日活动融合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家园共育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自我发展的能力、信息技术道德认知、信息技术道德行为12个二级维度以及42个具体指标。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效度模型拟合良好,信度较高;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维度及权重分配较为合理。研究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有效诊断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水平,促进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升提供重要支撑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园教师 信息技术素养 教师评价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慧教育的缘起、挑战与发展路向追问 被引量:23
8
作者 杨琴 蒋志辉 何向阳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8-115,共8页
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理念与技术强势介入教育,对现有教育形态形成了巨大冲击,如何构建适应时代的"技术+教育"的智慧教育形态成为当下教育研究的热点与趋势。本研究构建了"源由-诉求-困境-路向"的逻辑... 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理念与技术强势介入教育,对现有教育形态形成了巨大冲击,如何构建适应时代的"技术+教育"的智慧教育形态成为当下教育研究的热点与趋势。本研究构建了"源由-诉求-困境-路向"的逻辑研究思路,即首先分析了智慧教育的缘起与当下实践;其次,基于智慧教育场域,揭示了其理念内涵的实质;再次,归纳总结了当前智慧教育面临"理论占位"与"学科缺位"、"借鉴为主"与"创新不够"遭遇"技术绑架"与"智慧思考不足"的现实冲突与困境;最后,从教育系统视角的观照下,提出智慧教育的发展路向,即学习环境的立体化构建,学习内容的需求化供给,学习方式的服务式供给,组织管理的扁平化架构及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价。因此,智慧教育不可能脱离科技发展的现实与教育本质的需求去完成教育使命与改革,应努力实现技术属性与教育属性的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教育 服务支持 挑战 发展路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验经验主义视域中的儿童与儿童教育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好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9-82,共4页
德勒兹的先验经验主义认为经验需要以先验为条件才能实现,不过先验并不超越于经验而存在,它与经验完全内在地共存,每个现实都是潜在的实际化。儿童因其类似于“无器官身体”的身心生长特质正是这种潜在性的先验部分。儿童的生命充满着... 德勒兹的先验经验主义认为经验需要以先验为条件才能实现,不过先验并不超越于经验而存在,它与经验完全内在地共存,每个现实都是潜在的实际化。儿童因其类似于“无器官身体”的身心生长特质正是这种潜在性的先验部分。儿童的生命充满着未经量化分割的绵延力量,其生活应被视为以其自身为中心,并在不同情境中对事物间关系联结进行实验的游戏。儿童教育应克服将儿童“功能化”的倾向,把儿童从“角色安排”中解放出来,以发现和葆养儿童的差异潜力为目的,允许儿童通过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行动方式与事物建立联结,支持儿童通过自己的体验去创造尚未在世界上发生过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验 经验 先验经验主义 儿童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古代教材的编撰特点、教育机理及现代借鉴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爱华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5-92,共8页
我国古代教材兼具文化经典身份,其数量广博,内容涵量丰富,擅用诗性隐喻文体,文本编制遵循接受逻辑,从“内容涵量”“文体风格”与“文本编排”三个层面建构了教材文本的教育机理,生成了“活性”知识形态,并以吟诵及体悟的学习方式扩展... 我国古代教材兼具文化经典身份,其数量广博,内容涵量丰富,擅用诗性隐喻文体,文本编制遵循接受逻辑,从“内容涵量”“文体风格”与“文本编排”三个层面建构了教材文本的教育机理,生成了“活性”知识形态,并以吟诵及体悟的学习方式扩展了教材价值,为提升新时代教材建设科学化水平提供了有益启示:要培育建设作为文化载体的教材体系,增强本土化教育自觉;要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及素材选编范畴,推动教材由“薄”向“厚”转变;要回归“文以载道”,持续构建促进个体理解的教材文本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教材 教材文本 教育机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质量幼儿园区域活动体系构建的核心理念、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晓辉 唐锋 +1 位作者 马媛 邹晓慧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6-82,共7页
高质量幼儿园区域活动是高质量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标志,也是高质量学前教育的重要保障。促进儿童更高水平发展是高质量幼儿园区域活动体系构建的核心理念,具体体现在对儿童发展全面性、全体性和时代性的把握上;系统关联是高质量幼儿园区... 高质量幼儿园区域活动是高质量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标志,也是高质量学前教育的重要保障。促进儿童更高水平发展是高质量幼儿园区域活动体系构建的核心理念,具体体现在对儿童发展全面性、全体性和时代性的把握上;系统关联是高质量幼儿园区域活动体系构建的核心逻辑,关键在于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对幼儿园教育要素、幼儿园活动构成、幼儿园课程要素构成进行构建;个性塑造是高质量幼儿园区域活动体系构建的生动实践,主要呈现出差异化、地域化、特质化等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教育 幼儿园区域活动 儿童发展 系统关联 个性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儿园教师早期阅读教学行为观察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咏梅 刘丝韵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4-66,共13页
在儿童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教师教学行为水平的考察成为现实需要。本研究以施良方等划分的教师教学行为结构为框架,结合早期阅读教学的内涵和实践,参考周兢等所列儿童早期书面语言核心经验目标及较为成熟的国内外相... 在儿童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教师教学行为水平的考察成为现实需要。本研究以施良方等划分的教师教学行为结构为框架,结合早期阅读教学的内涵和实践,参考周兢等所列儿童早期书面语言核心经验目标及较为成熟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初步建立了幼儿园教师早期阅读教学行为观察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评议后确定了幼儿园教师早期阅读教学行为评估的3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30个三级指标,形成了幼儿园早期阅读教学行为观察评估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阅读 教师行为 教学行为 早期阅读教学行为评估 德尔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公报》与湖南儿童文学的发生
13
作者 黄贵珍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4-211,共8页
湖南《大公报》围绕儿童观念、儿童教育、儿童文学以及文言与白话的优劣进行充分讨论,推动本地现代儿童观的形成与白话代文言的语言变革,为湖南儿童文学的发生提供了思想基础与语言条件。《大公报》刊载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其儿童小说... 湖南《大公报》围绕儿童观念、儿童教育、儿童文学以及文言与白话的优劣进行充分讨论,推动本地现代儿童观的形成与白话代文言的语言变革,为湖南儿童文学的发生提供了思想基础与语言条件。《大公报》刊载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其儿童小说通过描写儿童的苦难生活和校园生活,展现儿童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现实;其童话则通过拟人手法和白话语体,向儿童介绍科学知识和生活哲理;其儿歌则反映婚嫁风俗、表现童真童趣,语言鲜活,诙谐幽默。《大公报》还引进翻译了王尔德、格林兄弟、安徒生等作家的多篇著名儿童文学作品,不仅丰富了湖南儿童文学的内容,也为本地作家提供了创作的典范。在湖南儿童文学发生期缺乏儿童文学期刊、其他一般报纸很少刊发儿童文学作品的情况下,《大公报》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为湖南儿童文学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平台和支持,奠定了湖南儿童文学的格局,为20世纪30年代湖南儿童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大公报》 湖南儿童文学 儿童观 白话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小时动作行为对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影响的等时替代效益研究 被引量:32
14
作者 常振亚 王树明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0-57,共8页
使用成分数据分析方法系统探究学龄前儿童(共373名,男童195名,女童178名)24 h动作行为是否与体质健康相关,以及24 h动作行为中动作行为时间的改变与体质健康状况变化的剂量效应。研究发现:1)学龄前儿童24 h动作行为时间相对分布与体质... 使用成分数据分析方法系统探究学龄前儿童(共373名,男童195名,女童178名)24 h动作行为是否与体质健康相关,以及24 h动作行为中动作行为时间的改变与体质健康状况变化的剂量效应。研究发现:1)学龄前儿童24 h动作行为时间相对分布与体质健康关联紧密,其中花费在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上时间可能最为稳定,如果发生变化,相较而言与低强度体力活动(light physical activity,LPA)时间发生转换的概率最高;2)学龄前儿童MVPA对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身体形态的改善均具有正向的影响力;3)学龄前儿童MVPA等时替代其他行为时均具有积极的体质健康效益,其中等时替代LPA时效益最佳;4)等时替代效益具有不对称性,伴随MVPA等时替代其他行为时间的增加,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水平会缓慢提升,反之则会迅速下降;5)MVPA不变时,LPA和睡眠(sleep,SP)等时替代静坐行为(sedentary behavior,SB)以及SP等时替代LPA以后均具有一定的体质健康效益。未来教育者提升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水平时需着眼于行为整体并持之以恒地维护和促进,其中通过增加MVPA和降低LPA是提升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 静坐行为 身体活动 体质健康 等时替代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客观测量的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静坐行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10
15
作者 常振亚 王树明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4-120,共7页
目的:探究学龄前儿童低强度体力活动(LPA)、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静坐行为(SB)与执行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以144名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使用加速度计(ActiGraph GT3X-BT)测量体力活动和静坐行为,使用儿童执行功能量表父母版(BRIEF... 目的:探究学龄前儿童低强度体力活动(LPA)、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静坐行为(SB)与执行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以144名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使用加速度计(ActiGraph GT3X-BT)测量体力活动和静坐行为,使用儿童执行功能量表父母版(BRIEF-P)测评执行功能,使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等时替代分析探讨三者之间的关联。结果:(1)MVPA与执行功能得分显著负相关,而LPA和SB与执行功能无相关性;(2)控制性别、年龄、城乡和佩戴时间等因素后,MVPA对执行功能得分依然保持负向的影响力,而SB开始具有正向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再控制SB或MVPA,仅MVPA和VPA对抑制功能依然具有显著的影响力;(3)MVPA等时替代SB后,学龄前儿童抑制、刷新、抑制自我控制、元认知得分和执行功能总得分均显著下降,反之均显著上升;(4)MVPA等时替代LPA后,抑制功能得分显著下降,但执行功能其他维度得分变化没有显著性。结论:加速度计客观监测的MVPA与学龄前儿童的执行功能尤其是抑制功能关联紧密,促使SB和LPA,尤其是SB向MVPA适度转化可以有效改善学龄前儿童的执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体力活动 静坐行为 执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龄前儿童运动作息行为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6
作者 常振亚 王树明 张晓辉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3-90,共8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学龄前儿童的体力活动、静坐行为、睡眠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以及学龄前儿童运动作息行为与健康关系的综合研究进行梳理。研究表明:1)体力活动,尤其是MVPA对学龄前儿童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的改善均具有积...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学龄前儿童的体力活动、静坐行为、睡眠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以及学龄前儿童运动作息行为与健康关系的综合研究进行梳理。研究表明:1)体力活动,尤其是MVPA对学龄前儿童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的改善均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在学龄前儿童的体力活动与心理健康(例如,生活质量、气质、行为问题和社会情感健康)关联的研究中,大多数报告显示没有关联或反向关联;2)屏幕类SB与负面的健康结果相关,如不太理想的认知行为结果、较低的骨矿物质含量及偏低的社会心理健康状况等,但其他SB类型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究;3)较短的睡眠时长对学龄前儿童健康状况具有负面的影响,但是对于最佳的睡眠时长——睡眠时长与健康的剂量关系探究不同学者之间却并不一致;4)学龄前儿童运动作息行为和健康之间的关联尚不清晰,相关研究往往仅包含部分身体行为且使用了有缺陷的统计方法,忽视身体行为时间的相互依赖性和成分性,进而导致研究结论基于证据质量较低。由此,未来研究需要从更大的整体视角、运用更加客观的测评工具和越来越完善的统计方法去探究和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运动作息行为 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计数在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强度诊断中最佳临界值的校准、验证与运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常振亚 王树明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4-83,共10页
基于录像观察分析的视角,以儿童体力活动强度等级评价量表为工具校准并验证基于加速度计测量的活动计数在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强度诊断中的最佳临界值(简称切点),然后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频数分析等研究8种切点和6种采样间隔时间组合... 基于录像观察分析的视角,以儿童体力活动强度等级评价量表为工具校准并验证基于加速度计测量的活动计数在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强度诊断中的最佳临界值(简称切点),然后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频数分析等研究8种切点和6种采样间隔时间组合情况下不同强度体力活动的差异及相关推荐量的满足程度。结果:1)SB的切点为0~116次/15 s,LPA的切点为117~551次/15 s、MPA的切点为552~997次/15 s,VPA的切点为≥998次/15 s;2)SB、MVPA随着体力活动采样间隔时间的增加而减少,相反,LPA和TPA则随着采样间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3)6种采样间隔时间情况下,本研究切点和李堃切点在SB和TPA上的差异均不显著,其余切点在SB和TPA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4)6种采样间隔时间情况下,8个切点在LPA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5)采用1 s采样间隔时间时,Cauwenberghe切点和Evenson切点的MVPA未见显著性差异,采用60 s采样间隔时间时,ButtleVM切点和Buttle切点的MVPA未见显著性差异,其他采样间隔时间情况下不同切点之间的MVPA均存在显著性差异;6)MVPA推荐量满足情况随着采样间隔时间变长而下降,TPA推荐量满足情况随着采样间隔时间变长而上升。为此,当使用Actigraph加速度计测量中国学龄前儿童的不同强度体力活动时,建议国内学者选择本研究切点和15 s的采样间隔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体力活动强度 活动计数 临界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季节中幼儿体力活动的追踪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常振亚 王树明 +1 位作者 张晓辉 王珽珽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3-352,共10页
目的考察我国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PA)和静坐行为(SB)在冬季和春季中的变化。方法基于加速度运动传感器追踪监测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检测体力活动和静坐行为的季节性差异,采用描述性统计来探讨不同季节中... 目的考察我国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PA)和静坐行为(SB)在冬季和春季中的变化。方法基于加速度运动传感器追踪监测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检测体力活动和静坐行为的季节性差异,采用描述性统计来探讨不同季节中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推荐量的满足情况,主要指标有低强度体力活动(LPA)、中等强度体力活动(MPA)、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高强度体力活动(VPA)和总体力活动(TPA)。结果 (1)学龄前儿童LPA时间春季显著小于冬季,其他均无显著性差异;(2)在园时间,学龄前儿童VPA和MVPA时间春季均显著高于冬季,离园时间,LPA时间春季显著小于冬季;(3)周内,学龄前儿童VPA时间和MVPA时间春季均显著大于冬季,周末,学龄前儿童LPA、MPA、VPA、MVPA和TPA时间春季均显著小于冬季;(4)无论春季还是冬季,MPA、VPA、MVPA和TPA时间男童均显著大于女童;(5)学龄前儿童的SB时间,从冬季到春季虽然有减小的趋势,但没有显著性差异;(6)春季,学龄前儿童MVPA为153.01 min/d,TPA为235.13 min/d,冬季,学龄前儿童MVPA为148.76 min/d,TPA为256.98 min/d。结论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的季节性可以通过其他背景因素来调节,如学前教育课程安排和天气阴雨情况,应综合这些因素探究不同季节中幼儿体力活动的干预与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体力活动 静坐行为 季节性变化 活动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作息行为对3~6岁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的等时替代效益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常振亚 王树明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66-372,共7页
运动作息行为由睡眠(SP)、静坐行为(SB)、低强度体力活动(LPA)和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4种身体行为组成。使用成分数据分析法,系统探究3~6儿童(共348名,其中男孩170名,女孩178名)运动作息行为时间相对分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调整行为整... 运动作息行为由睡眠(SP)、静坐行为(SB)、低强度体力活动(LPA)和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4种身体行为组成。使用成分数据分析法,系统探究3~6儿童(共348名,其中男孩170名,女孩178名)运动作息行为时间相对分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调整行为整体及单个其他行为所花费的时间后,每种身体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联以及一种行为等时替代另一种行为部分时间后心理健康的变化性。发现,运动作息行为的时间分布与多动、外化行为问题和困难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相对于其他身体行为,仅SB与外化行为问题相关具有显著性(P=0.031)。等时替代分析揭示,屏幕观看类SB替代电子游戏类SB、安静学习类SB、SP和LPA时,外化行为问题得分均显著上升(20 min电子游戏类SB除外),而安静学习类SB替代其他类型身体行为时,外化行为问题得分均有所降低(20 min电子游戏SB除外),电子游戏类SB替代屏幕观看类SB时外化行为问题得分均显著下降,而替代MVPA时外化行为问题得分均显著上升。未来教育者改善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时,需着眼于不同类型SB比例的调整,审慎对待睡眠和体力活动时间的调整,其中通过适度增加安静学习类SB,降低屏幕观看类SB和电子游戏类SB以降低学龄前儿童的外化行为问题是当前最为切实可行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 静坐行为 体力活动 心理健康 等时替代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6岁儿童24小时动作行为与体脂率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常振亚 王玲 王树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18-526,共9页
目的:探究3~6岁儿童24小时动作行为(睡眠,静坐行为,身体活动)是否与体脂率相关,以及24小时动作行为中身体行为的时间改变与体脂率变化的剂量-效应。方法:以373名学龄前儿童(男童195名,女童178名)为被试,使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测量身体活... 目的:探究3~6岁儿童24小时动作行为(睡眠,静坐行为,身体活动)是否与体脂率相关,以及24小时动作行为中身体行为的时间改变与体脂率变化的剂量-效应。方法:以373名学龄前儿童(男童195名,女童178名)为被试,使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测量身体活动和静坐行为,使用睡眠问卷调查睡眠时长,使用儿童型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体脂率,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成分数据分析对它们之间的关联进行探究。结果:(1)24小时动作行为的时间分布与体脂率的整体关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2)相对于其他身体行为,仅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和体脂率相关具有显著性(P<0.01);(3)伴随MVPA等时替代其他行为时间的增加,体脂率下降,然而一旦其他行为尤其是低强度身体活动(LPA)等时替代MVPA的时间增加,体脂率会迅速上升;(4)MVPA不变时,LPA和睡眠时长(SP)等时替代静坐行为(SB)以及SP等时替代LPA部分时间以后,体脂率也有所下降。结论:不同身体行为所花费时间的相互替代与3~6岁儿童体脂率的关联不同,其中MVPA的时间占比尤为重要。未来教育者改善3~6岁儿童的体脂率时需着眼于行为整体,其中通过增加MVPA和降低LPA是改善3~6岁儿童体脂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 静坐行为 身体活动 体脂率 等时替代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