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沙地区临床分离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17
1
作者 梁伟 邹明祥 +4 位作者 邬靖敏 邬国军 李军 豆清娅 刘文恩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21-526,共6页
目的:了解长沙地区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探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长沙地区10所综合性医院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间临床分离的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株205株;采用K-B法检测药物敏感性,改良双纸... 目的:了解长沙地区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探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长沙地区10所综合性医院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间临床分离的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株205株;采用K-B法检测药物敏感性,改良双纸片协同试验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金属酶),改良Hodge试验筛查碳青霉烯酶;PCR扩增OXA-23,OXA-24,OXA-51,OXA-58及IMP-1和VIM-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并进行测序分析。应用肠杆菌科基因间一致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 PCR,ERIC-PCR)对菌株进行DNA分型及同源性分析。结果:在监测的18种药物中,耐药率超过50%的达14种。其中哌拉西林耐药率最高(80.5%),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最低(2.5%)。共筛选出耐碳青霉烯类药物鲍曼不动杆菌115株,其金属酶表型及基因检测均为阴性;改良Hodge试验阳性71株,其中64株OXA-23基因扩增阳性。115株菌株OXA-51均阳性,未检出OXA-24,OXA-58基因。115株菌株共分为7个ERIC基因型。其中A型19株,B型72株,为主要的流行克隆。结论:长沙地区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十分严重;产OXA-23和OXA-51型碳青霉烯酶是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重要机制,且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存在克隆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碳青霉烯酶 肠杆菌基因间一致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 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型克林霉素耐药的两种方法比较 被引量:6
2
作者 邹明祥 武文君 +4 位作者 曾娇辉 梁伟 邬靖敏 刘文恩 范学工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47-150,共4页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金葡菌的耐药性及诱导型克林霉素耐药的发生率,评价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诱导型克林霉素耐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VITEK-2微生物分析系统及K-B法药敏试验对临床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定;红霉素和克林霉素双纸...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金葡菌的耐药性及诱导型克林霉素耐药的发生率,评价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诱导型克林霉素耐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VITEK-2微生物分析系统及K-B法药敏试验对临床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定;红霉素和克林霉素双纸片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诱导型克林霉素耐药,并比较检测结果。结果受试的23种抗菌药物中,耐药率大于50.0%的药物品种达14种。其中,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均为97.0%;其次对红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1.7%和68.7%;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敏感率最高,均为100%;其次对呋喃妥因、氯霉素和磺胺甲口恶唑-甲氧苄啶的敏感率分别为95.0%、93.9%和88.9%。MRSA和MSSA各为63株(63.6%)和36株(36.4%)。对红霉素耐药和克林霉素敏感的菌株共10株,且D试验均为阳性,占所有菌株的10.1%。所有D试验阳性菌株微量肉汤稀释法也均为阳性,两者符合率为100%。结论临床分离金葡菌多重耐药现象十分严重。D试验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均可用于检测金葡菌诱导型克林霉素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药性 D试验 微量肉汤稀释法 诱导型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结扎结合弹力酶诱导法兔动脉瘤模型的制作 被引量:4
3
作者 卢川 谢谦宇 刘林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22-725,共4页
目的用血管结扎结合弹力酶诱导法制作形态学更类似于人颅内动脉瘤的兔动脉瘤动物模型。方法分别将10只新西兰大白兔用血管结扎结合弹力酶诱导法和6只新西兰大白兔用外科缝合法制作出两种兔动脉瘤模型。1周和1个月后分别经股动脉行动脉... 目的用血管结扎结合弹力酶诱导法制作形态学更类似于人颅内动脉瘤的兔动脉瘤动物模型。方法分别将10只新西兰大白兔用血管结扎结合弹力酶诱导法和6只新西兰大白兔用外科缝合法制作出两种兔动脉瘤模型。1周和1个月后分别经股动脉行动脉瘤模型DSA检查,观察动脉瘤的通畅率、形态变化和病理改变。结果两种方法制作出的动脉瘤充盈良好;1周后造影显示:10个用血管结扎法制作的动脉瘤模型全部通畅;6个用外科缝合法制作动脉瘤模型仅见2个动脉瘤显影,4个动脉瘤均闭塞。1个月后造影检查显示:10个用血管结扎法制作动脉瘤仍保持通畅;2个用外科缝合法制作通畅的动脉瘤均闭塞。造模后和其后1个月血管结扎法制作的动脉瘤宽径和长径分别是(3.70±0.16)mm、(6.53±0.65)mm和(5.06±0.31)mm、(9.0±0.52)mm(P<0.05)。病理结果显示:动脉瘤模型动脉壁内弹力层和中弹力层基本缺失。结论用血管结扎法制作出的动脉瘤模型通畅率高、具有自发生长的特征,其形态学和人类颅内动脉瘤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动物模型 结扎 弹力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煅烧骨治疗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丁仁奎 王万春 +3 位作者 倪江东 李桔元 李跃峰 张薇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37-539,共3页
目的 :验证从牛皮质骨中提取的骨形态发生蛋白 (bBMP)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 ,探讨煅桡骨 (SB)作为其载体对骨缺损的治疗作用。方法 :①将bBMP植入 1 6只balb/c小鼠肌袋内 ,每周宰杀 4只行细胞学检查 ,连续 4周。② 1 6只新西兰大白兔手术... 目的 :验证从牛皮质骨中提取的骨形态发生蛋白 (bBMP)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 ,探讨煅桡骨 (SB)作为其载体对骨缺损的治疗作用。方法 :①将bBMP植入 1 6只balb/c小鼠肌袋内 ,每周宰杀 4只行细胞学检查 ,连续 4周。② 1 6只新西兰大白兔手术造成双侧桡骨 1cm缺损 ,分别植入bBMP -SB和SB进行自身对照 ,分批宰杀后行X -线照片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植入肌袋内的bBMP术后一周即可诱导软骨细胞形成 ,2周时可见编织骨 ,4周时可见小梁骨及骨髓成形。而骨缺损实验中 ,bBMP -SB组在软骨诱导、小梁骨的形成数量、骨折愈合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SB组。结论 :①bBMP有强大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 ;②bBM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 骨诱导 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前后胃内压的变化 被引量:8
5
作者 朱仕涛 李雯静 +8 位作者 刘川 黄敬烨 张宝珠 蒋振杰 王诗雅 卿琪 孙庆文 杨淳 徐远达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4-37,共4页
目的 探讨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前后胃内压的变化。方法 回顾2015年6月至2020年9月行胃内压监测的重度ARDS患者,每次采用俯卧位通气前后自身对照,记录吸气相胃内压与呼气相胃内压。根据俯卧位通气期间肠内营养是否减速... 目的 探讨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前后胃内压的变化。方法 回顾2015年6月至2020年9月行胃内压监测的重度ARDS患者,每次采用俯卧位通气前后自身对照,记录吸气相胃内压与呼气相胃内压。根据俯卧位通气期间肠内营养是否减速分为减速组与非减速组。结果 16例患者共监测46例次俯卧位通气治疗前后数据,俯卧位后吸气相和呼气相的胃内压较俯卧位前显著升高(均P<0.01)。其中减速组24例次,非减速组22例次,两组俯卧位通气后呕吐/反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SS评分比较,非减速组镇静效果显著优于减速组,两组俯卧位后胃内压较俯卧位前显著升高(均P<0.01)。结论 俯卧位通气会显著增加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胃内压;在俯卧位通气期间应综合评估患者状况,对肠内营养进行减速,以确保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俯卧位通气 胃内压 腹内压 镇静 呕吐 反流 肠内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环不影响生育
6
作者 刘平 《湖南农业》 2006年第10期28-28,共1页
关键词 生育 宫内节育器 临床实践 避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