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GR3通过抑制PRMT1/p-STAT3通路减轻肥胖相关性肾病足细胞炎症损伤
1
作者 彭琳 孙晓滢 +2 位作者 易璇 王舟琪 陈科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9-358,共10页
目的:肥胖会导致肥胖相关性肾病(obesity related glomerulopathy,ORG),但其发病机制并不明确。本研究拟检测早期生长反应蛋白3(early growth response protein 3,EGR3)在ORG患者和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肾皮质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EGR... 目的:肥胖会导致肥胖相关性肾病(obesity related glomerulopathy,ORG),但其发病机制并不明确。本研究拟检测早期生长反应蛋白3(early growth response protein 3,EGR3)在ORG患者和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肾皮质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EGR3抑制棕榈酸(palmitic acid,PA)诱导的人足细胞炎症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肾损害并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ORG患者(n=6)和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的肾皮质组织(n=10)。使用150μmol/L PA干预人和小鼠足细胞48 h;人足细胞中分别过表达或沉默EGR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和IL-1β的含量;real-time RT-PCR检测EGR3、足细胞分子标志NPHS1(nephrosis1)、NPHS2(nephrosis2)、足糖萼蛋白(podocalyxin,PODXL)、平足蛋白(podoplanin,PDPN)mRNA的表达;RNA-seq检测人足细胞过表达EGR3并150μmol/L PA干预后与对照组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检测EGR3可能的相互作用蛋白质,并与RNA-seq的结果取交集;Co-IP验证EGR3与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1(protein 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s 1,PRMT1)的相互作用;沉默EGR3和PRMT1抑制剂干预后检测PA诱导的足细胞培养液中IL-6和IL-1β的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分别过表达或沉默EGR3后磷酸化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phosphorylated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p-STAT3)的蛋白质表达。结果:EGR3在ORG患者和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肾皮质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上调(均P<0.01),150μmol/L PA干预人和小鼠足细胞48 h后显著上调2种细胞EGR3的表达(均P<0.05)。人足细胞过表达或沉默EGR3分别抑制或促进PA干预后细胞培养液中IL-6和IL-1β的分泌,并分别上调或下调NPHS1、PODXL、NPHS2及PDPN的表达(均P<0.05)。RNA-seq结果显示共有988个DEGs,Co-IP+LC-MS共发现238个可能与EGR3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且Co-IP证实PRMT1为EGR3的相互作用蛋白质。PRMT1抑制剂能部分减少人足细胞沉默EGR3后PA诱导的IL-6及IL-1β的分泌(均P<0.05);此外,过表达或沉默EGR3负调控PRMT1及p-STAT3的表达。结论:EGR3可能通过抑制PRMT1/p-STAT3通路减轻ORG足细胞炎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生长反应蛋白3 棕榈酸 肥胖相关性肾病 足细胞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100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围手术期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6
2
作者 凌光辉 曾妮 +9 位作者 刘家军 彭佑铭 段绍斌 夏运成 刘虹 刘映红 李军 李瑛 孙林 刘伏友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61-866,共6页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发生率及其围手术期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5 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后AKI的发生率,并分...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发生率及其围手术期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5 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后AKI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围手术期危险因素。结果:5 100例患者中有340例发生AKI,总发生率为6.7%。年龄、术前血肌酐水平、术前射血分数、术前β2微球蛋白、血尿酸水平,术中心肺转流时间、大动脉阻断时间及甘露醇使用量为术后AKI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而术前肌酐水平、左室射血分数、血尿酸水平、血β2微球蛋白、术中心肺转流时间、术中大动脉阻断时间为术后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术后AKI的发生与多种围手术期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提示对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应进行更全面的评估与监测,从而预防AK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手术 体外循环 急性肾损伤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喹磺环己酮对大鼠糖尿病肾病的作用及对肾脏AngⅡ、VE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吴运斗 袁新科 +2 位作者 李大勇 彭琳 田俊玮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8-104,共7页
目的研究喹磺环己酮对大鼠糖尿病肾病的作用及对肾脏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II,Ang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40只8周龄SD健康大鼠,随机选取其中10只作为正常组,其余30只... 目的研究喹磺环己酮对大鼠糖尿病肾病的作用及对肾脏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II,Ang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40只8周龄SD健康大鼠,随机选取其中10只作为正常组,其余30只建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模型成功后随机将两组糖尿病肾病大鼠分为模型组10只和给药组20只,给药组每5只大鼠注射相同剂量,分别使用5、10、15、30 mg/kg的喹磺环己酮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检测给药组、正常组大鼠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肾小球滤过率(GFR)。对三组大鼠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24 h尿微量白蛋白(24hU-mAlb)、β2微球蛋白(β2-MG)、血尿素氮(BUN)水平进行检测,对大鼠肾脏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 mRNA、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X-1) mRNA及AngⅡ、VEGF表达水平,并作组间比较。结果其中剂量为15 mg/kg时大鼠Uaer、GFR水平趋近于正常Uaer、GFR水平,因此认为15 mg/kg为适宜给药剂量,下文研究均以15 mg/kg的剂量进行研究。模型组、给药组大鼠FBG、Hb A1c、HOMA-IR、24hU-mAlb、β2-MG、BUN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5);模型组、给药组大鼠肾脏组织中MCP-1 mRNA、LOX-1 mRNA、肾脏组织中AngⅡ、VEGF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5);给药组大鼠FBG、Hb A1c、HOMA-IR、24hU-mAlb、β2-MG、BUN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给药组大鼠肾脏组织中MCP-1 mRNA、LOX-1 mRNA、AngⅡ、VEGF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喹磺环己酮可能是通过抑制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组织中AngⅡ、VEGF的表达,改善大鼠肾功能和肾脏病变,最终起到肾脏保护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磺环己酮 糖尿病肾病 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田俊玮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3681-3682,共2页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是慢性肾脏病(CKD)的常见并发症,与骨痛、骨折、肌肉功能、心血管疾病、性功能、免疫功能、瘙瘁症及钙化等有关,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常见并发症 慢性肾脏病 心血管疾病 肌肉功能 免疫功能 生存质量 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氯喹在非疟疾疾病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袁新科 周璐婷 黄映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1877-1881,共5页
羟氯喹是氯喹的羟基衍生物,属于4-氨基喹啉类抗疟药,具有抗炎、免疫调节等主要药理作用,目前主要用于风湿免疫疾病的治疗。羟氯喹在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肿瘤等疾病中均有应用,在当下预防和治疗全球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 羟氯喹是氯喹的羟基衍生物,属于4-氨基喹啉类抗疟药,具有抗炎、免疫调节等主要药理作用,目前主要用于风湿免疫疾病的治疗。羟氯喹在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肿瘤等疾病中均有应用,在当下预防和治疗全球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这款曾用于治疗疟疾的"经典老药"再次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对羟氯喹在临床非疟疾疾病特别是COVID-19治疗的最新研究及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氯喹 风湿疾病 心血管疾病 慢性肾脏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家族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有关的PLD2基因新突变及其功能分析
6
作者 彭琳 袁新科 +2 位作者 陈李笑 陈斯佳 陈科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34-239,共6页
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遗传因素在SLE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本研究探讨与家族性SLE有关的磷脂酶D2(phospholipase D2,PLD2)基因新突变,并进一步探讨该突变致... 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遗传因素在SLE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本研究探讨与家族性SLE有关的磷脂酶D2(phospholipase D2,PLD2)基因新突变,并进一步探讨该突变致SLE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SLE患者、患者父母及147例正常对照的静脉血,抽提全血DNA。对患者及其父母行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并对测序结果采用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构建野生型(wild type,wt)、突变型(mutant type,mu)及阴性对照PLD2质粒并转染293细胞,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293细胞中调控PLD2-Ras信号通路的关键基因HRAS的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在该SLE家系中,女性SLE患者及其母亲、Ⅱ及Ⅲ代各1例有典型的SLE临床表现,且均较早出现狼疮性肾炎,其遗传特点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现患者及其母亲新的PLD2杂合突变(c.2722C>T),且患者父亲及其他正常对照中未发现该突变。与转染wtPLD2质粒和阴性对照PLD2质粒比较,转染muPLD2质粒的293细胞中HRAS的蛋白质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均P<0.05)。结论:PLD2 c.2722C>T突变可能是导致该SLE家系发病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PLD2基因 HRAS 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 PLD2-Ras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昼夜节律时钟基因3抑制棕榈酸诱导的足细胞氧化应激及炎症因子分泌
7
作者 彭琳 张可可 陈科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77-1186,共10页
目的:高脂诱导足细胞损伤是导致肥胖相关性肾病(obesity relatedglomerulopathy,ORG)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机制并不明确。本研究探讨昼夜节律时钟基因3(period circadianclock 3,PER3)在抑制棕榈酸(palmitic acid,PA)诱导的小鼠足细胞氧化... 目的:高脂诱导足细胞损伤是导致肥胖相关性肾病(obesity relatedglomerulopathy,ORG)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机制并不明确。本研究探讨昼夜节律时钟基因3(period circadianclock 3,PER3)在抑制棕榈酸(palmitic acid,PA)诱导的小鼠足细胞氧化应激及炎症因子分泌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正常及高脂饮食喂养C57BL/6J小鼠16周,取小鼠肾组织,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正常体重组和肥胖组PER3的表达;以不同体积浓度(0、50、150和300μmol/L)PA分别干预足细胞48 h,检测各浓度组PER3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以150μmol/L PA分别干预足细胞0、24、36及48 h,检测各时间点PER3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在足细胞中转染腺病毒(adenovirus,Ad)-PER3或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RNA,siRNA)-PER3后48 h,再以150μmol/L PA干预48 h,检测PA组、Ad-PER3+PA组和siRNAPER3+PA组足细胞中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的含量;利用RNA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检测siRNA-PER3组和siRNA-对照组差异基因的表达;在足细胞中转染Ad-PER3或Ad-对照48 h后再以150μmol/L PA干预48 h,检测Ad-PER3+PA组和Ad-对照+PA组肾病蛋白(nephrin)、足蛋白(podocin)、足细胞标记蛋白(podocalyxin)、肾小球足突细胞膜黏蛋白(podoplanin)、超氧化物歧化酶1(superoxide dismutase 1,SOD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lutathione peroxidase 1,GPX1)、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表达,以及足细胞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及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的含量。结果:在肥胖组小鼠肾组织中,PER3的表达较正常体重组小鼠下调(P<0.05);150μmol/L PA干预足细胞48 h较0、24、36 h PER3 mRNA表达均显著下调(均P<0.01);与PA组相比,Ad-PER3+PA组足细胞内TG含量显著减少,相反,siRNA-PER3+PA组足细胞内TG的含量增加(均P<0.05);在足细胞转染siRNA-PER3后,siRNA-PER3组较siRNA-对照组差异基因在氧化磷酸化、细胞外基质受体的相互作用、TNF-α信号通路、游离脂肪酸代谢及游离脂肪酸降解通路中富集(均P<0.05);Ad-PER3+PA组在足细胞标志基因(nephrin、podocin、podocalyxin和podoplanin)、足细胞内的氧化应激(SOD1、GPX1、CAT和GSH)及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和IL-2)的分泌较PA组均显著下调(均P<0.05)。结论:PER3可通过抑制足细胞内的脂质合成而减少PA诱导的氧化应激及炎症因子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3 棕榈酸 足细胞 氧化应激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