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ESC-TransUNet网络的脑出血CT图像分割
1
作者 谭佳慧 文琛言 +1 位作者 黄巍 胡凯 《计算机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99-107,共9页
针对脑出血CT图像处理中遇到的出血区域空间位置、形状、尺寸多变性以及与周围组织强度值相近导致边界难以确定等挑战,提出了一种改进TransUNet的图像分割模型(ESC-TransUNet)。该模型首先在上采样前增添了显式视觉中心(Explicit Visual... 针对脑出血CT图像处理中遇到的出血区域空间位置、形状、尺寸多变性以及与周围组织强度值相近导致边界难以确定等挑战,提出了一种改进TransUNet的图像分割模型(ESC-TransUNet)。该模型首先在上采样前增添了显式视觉中心(Explicit Visual Center,EVC),能够捕获图像中远距离像素的关联程度,并保留输入图像中局部边角区域的详细信息,有助于有效提取出血区域特征。其次,在编码器阶段引入了注意力混洗机制(Shuffle Attention,SA),有效地学习了出血区域与背景间的微小差异,从而提高了分割任务的精确度。最后,在解码器阶段采用CBM2结构促进信息更有效传递,增强模型泛化能力和准确性。在脑出血公开数据集Physionet(PHY)上进行了大量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超过了其他9种主要的分割方法,在脑出血CT图像分割任务中获得了更优异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CT图像 脑出血分割 注意力混洗机制 显式视觉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向多层级交互网络的肺部CT图像分类
2
作者 龙肖 黄巍 胡凯 《计算机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85-90,共6页
近年来,基于局部窗口的Self-Attention机制在视觉分类任务中表现突出。然而,由于存在感受野有限和建模能力弱的问题,其在处理复杂数据时效果不佳。肺部CT图像中的特征复杂多样,包括结节的形状、大小、密度等,给深入挖掘数据中的深层次... 近年来,基于局部窗口的Self-Attention机制在视觉分类任务中表现突出。然而,由于存在感受野有限和建模能力弱的问题,其在处理复杂数据时效果不佳。肺部CT图像中的特征复杂多样,包括结节的形状、大小、密度等,给深入挖掘数据中的深层次特征带来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双向多层级交互网络模型Bi-directional Multi-level Interaction Vision Transformer(Bi-MI ViT)。该网络通过双向多层级交互机制有效融合空间和通道信息,从而显著提升特征提取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在Transformer分支中,引入了高效的级联组注意力机制,旨在丰富注意力头特征的多样性,并增强模型对关键信息的捕捉能力。同时,在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s)分支中,通过设计DP block,并利用点卷积(Point-Wise Convolution,PW)和深度卷积(Depth-Wise Convolution,DW)深入挖掘局部信息,以优化模型的表达能力。此外,深度特征提取模块(Deep Feature Extraction,DFE)的建立增强了特征传播和复用,提高了数据利用效率,实现了实质性的性能改进。实验结果显示,在公开的COVID19-CT数据集和私有的LUAD-CT数据集上,所提算法优于对比的8种方法,实现了准确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部CT图像 双向多层级交互 卷积神经网络 TRANSFORMER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增强扫描及CTA诊断肺隔离症的价值 被引量:10
3
作者 夏宇 杨迎 +4 位作者 刘进康 曾纪珍 周飞 张铁钢 周晓玲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4期266-268,共3页
目的 :探讨CT增强、CTA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经手术、主动脉造影证实的 2 3例肺隔离症患者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含气体或液体的囊肿或软组织肿块 18例。病变为肺气肿所包裹 5例。 18例结节或肿块平扫密度均匀 ,... 目的 :探讨CT增强、CTA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经手术、主动脉造影证实的 2 3例肺隔离症患者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含气体或液体的囊肿或软组织肿块 18例。病变为肺气肿所包裹 5例。 18例结节或肿块平扫密度均匀 ,增强扫描 8例表现为无增强 ,5例为薄壁增强 ,5例为厚壁增强。螺旋CT显示异常主动脉供血血管比率( 83 % )高于普通CT( 5 9% ) ,4例CTA清楚显示供血动脉。结论 :肺隔离症的主要CT表现是囊肿、结节和肿块 ,增强CT扫描有助于显示结节和肿块内部的囊性成分及主动脉异常供血血管。CTA能立体显示供血动脉的起源、行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增强扫描 CTA 影像学诊断 肺隔离症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CT成像参数对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辅助软件诊断肺结节良恶性效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邓莎莎 薛蕴菁 +4 位作者 刘琦 王友森 徐雪 赵锡海 刘柏韵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03-1006,1011,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CT成像参数对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辅助软件(DL-CAD)诊断肺结节良恶性效能的影响,并确定最优成像参数。资料与方法收集行胸外科手术治疗的126例肺结节患者共169个肺结节,包括良性35个、恶性134个,进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采用... 目的探讨不同CT成像参数对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辅助软件(DL-CAD)诊断肺结节良恶性效能的影响,并确定最优成像参数。资料与方法收集行胸外科手术治疗的126例肺结节患者共169个肺结节,包括良性35个、恶性134个,进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采用不同的图像算法(bone算法和standard算法)和后置迭代重建算法(ASIR-V)(30%ASIR-V和50%ASIR-V)重建图像,并导入DL-CAD进行分析,同时记录肺结节恶性概率值及良恶性诊断结果。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不同CT成像参数下的DL-CAD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及诊断效能。结果DL-CAD对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效能在CT增强模式下优于平扫模式(AUC:P<0.001;整体效能:P=0.064),bone算法的诊断效能优于standard算法(AUC:P=0.045;整体效能:P=0.013)。结论CT增强扫描及重建算法会影响DL-CAD对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效能,在CT增强模式下,使用bone算法,并应用30%ASIR-V或50%ASIR-V,DL-CAD对肺结节良恶性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肺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人工智能 病理学 外科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2019冠状病毒病患者的胸部CT表现和临床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钟正 谢幸芷 +3 位作者 黄巍 赵伟 喻奇志 刘军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6-242,共7页
目的:探讨9例儿童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入组9例COVID-19患儿。收集患儿的临床病史、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指标。患儿均行咽拭子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everse-tra... 目的:探讨9例儿童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入组9例COVID-19患儿。收集患儿的临床病史、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指标。患儿均行咽拭子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everse-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 RT-PCR)检查进行确诊,于同一天行首诊CT检查,并于治疗后行随访CT检查。分析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9例患儿均经咽拭子r RT-PCR检查确诊COVID-19,临床症状相对较轻。5名患儿的首诊CT影像学表现即有阳性发现。3名患儿首诊及随访CT影像学表现均为阴性。1名患儿首诊CT影像学表现为阴性,首次随访CT影像学表现显示出现新发病灶。CT影像有阳性发现的患儿复查CT影像学表现均提示病灶较前有不同程度的吸收。结论:儿童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OVID-19患儿的影像学表现正常或较轻,且预后相对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冠状病毒病 计算机体层摄影 肺炎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冠状病毒病多阶段CT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钟正 胡瑛 +7 位作者 喻奇志 李玉欣 李鹏 黄巍 刘金贵 刘军 谢幸芷 赵伟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0-256,共7页
目的:通过多阶段观察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研究COVID-19各期CT影像学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原学确诊的187例COVID-19患者入院时及住院期间每3 d复查... 目的:通过多阶段观察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研究COVID-19各期CT影像学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原学确诊的187例COVID-19患者入院时及住院期间每3 d复查1次肺部CT的影像学资料,并对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与随访CT的病灶变化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87例患者核酸检测均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阳性,肺部CT均出现肺部炎性改变。187例(100%)的患者早期肺部CT影像学表现为多发斑片状、片状磨玻璃影伴细小网格影及实变影,病灶主要分布在肺外带或胸膜下。146例(78.1%)进展期患者的肺部CT影像学表现以实变为主,伴支气管充气征、局部血管增粗、间质改变。15例(8%)重症期患者的肺部CT影像学表现双肺弥漫性病变呈现实变表现,少数呈"白肺"表现。185例(98.9%)消散期患者肺部CT影像学表现为病变范围缩小、纤维灶形成;1例连续复查6次肺部CT提示病变持续进展;1例原病变明显吸收,第3次复查时双肺胸膜下出现新发病变。随访时CT影像学变化时间与不同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OVID-19各期的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临床症状变化与复查CT影像学变化同步,随访CT能够反映临床变化的趋势,因此对患者进行多阶段CT影像学表现的观察在临床COVID-19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评估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2019冠状病毒病 计算机体层摄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HIV相关神经认知紊乱的磁共振波谱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钟正 李亚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641-645,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神经认知紊乱(HAND)的磁共振波谱(MRS)改变以及MRS对早期HAND临床分期的价值。资料与方法采用二维多体素点分辨波谱对26例HAND 0.5期患者(A组)、18例HAND 0期患者(B组)及18例健康对照者(C组)进行... 目的探讨早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神经认知紊乱(HAND)的磁共振波谱(MRS)改变以及MRS对早期HAND临床分期的价值。资料与方法采用二维多体素点分辨波谱对26例HAND 0.5期患者(A组)、18例HAND 0期患者(B组)及18例健康对照者(C组)进行扫描。对称测量双侧额叶白质及豆状核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NAA/肌酸(Cr)、胆碱(Cho)值,比较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与C组相比,B组左侧额叶白质、左侧豆状核NAA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双额叶白质和双侧豆状核NAA值以及双额叶白质NAA/Cr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A组仅右额叶白质区NAA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和B组比较,A组右侧豆状核Cho值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期HAND患者MRS改变为左侧额叶白质及左侧豆状核NAA降低。右侧额叶白质NAA降低对HAND 0期及0.5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Cho改变在每个感兴趣区的变化不一致,在早期诊断及分期中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认知障碍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波谱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继发弓形体脑炎的CT及MRI表现 被引量:6
8
作者 刘金贵 喻齐志 李由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0年第5期525-528,共4页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继发弓形体脑炎的CT及MRI表现。方法收集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AIDS继发弓形体脑炎患者30例,其中21例接受CT平扫,增强16例;24例接受常规MR检查,增强18例;15例同时接受CT和MR检查。结果本组25例病灶多发,5例单发;病灶...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继发弓形体脑炎的CT及MRI表现。方法收集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AIDS继发弓形体脑炎患者30例,其中21例接受CT平扫,增强16例;24例接受常规MR检查,增强18例;15例同时接受CT和MR检查。结果本组25例病灶多发,5例单发;病灶部位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处(21例),其次为侧脑室周围(16例)、半卵圆中心(6例)、小脑(5例)、脑干(4例)、基底节区(4例)。CT平扫表现为多发斑片状、片状低密度灶,部分夹有混杂密度影;MRI表现为斑片状、块状及结节状长T1长T2信号,FLAIR序列多为高信号;增强后表现为斑片状、环状强化,以环状强化多见(13例)。本组所有病例经抗弓形体治疗后症状均有好转。结论 CT及MRI对AIDS继发弓形体脑炎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根据MRI的特征性表现,结合临床及血清HIV、弓形体IgG及IgM抗体阳性,可对本病进行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弓形虫属 脑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DS相关性颅内病变MRI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喻奇志 钟正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8-421,共4页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颅内病变的MRI表现,总结其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我院公共卫生救治中心确诊的32例神经系统型AIDS患者脑部MRI表现。结果:6例HIV脑炎表现为半卵圆中心脑白质区对称性多发点片状长T1长T2信号...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颅内病变的MRI表现,总结其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我院公共卫生救治中心确诊的32例神经系统型AIDS患者脑部MRI表现。结果:6例HIV脑炎表现为半卵圆中心脑白质区对称性多发点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4例有脑萎缩;9例弓形体脑炎表现为基底节区和额顶叶、小脑半球多发或单发片状长T1长T2信号,增强T1WI呈多发环状、结节状及不规则靶形强化;8例隐球菌性脑炎中6例表现脑灰质内多发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2例表现为类圆形稍长T1长T2信号影,DWI结节中心可见片状高信号;5例结核性脑膜炎增强T2WIFlair示鞍上池及环池、脑干周围脑膜明显线状强化;4例脑淋巴瘤为大块状及不规则性长T1长T2信号影,占位效应明显,增强T1WI呈明显强化。结论:AIDS相关性颅内病变由于病因及病理的多样性,其MRI表现多样,在诊断时要密切结合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部 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内金属植入物MR检查的安全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玉欣 王新良 周晓琳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9年第5期485-488,共4页
鉴于人体内植入物的复杂化和多样性,需要密切关注并尽可能的获取与MR检查环境相关材料的最新、最精确的信息。本文对MR检查的安全性、MRI与体内植入物的相互作用、各系统常用植入物研究的近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安全性 植入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弥散张量成像分析非病灶性颞叶癫痫患者脑白质网络结构变化与其执行功能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明 邓文超 +2 位作者 谢东波 王家祺 王丹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92-496,共5页
目的基于弥散张量成像(DTI)评估非病灶性颞叶癫痫(nl-TLE)患者脑白质网络结构变化,分析其与患者执行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比较40例nl-TLE患者(nl-TLE组)与43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神经心理学测试评分和执行功能特征;基于DTI分析组间脑... 目的基于弥散张量成像(DTI)评估非病灶性颞叶癫痫(nl-TLE)患者脑白质网络结构变化,分析其与患者执行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比较40例nl-TLE患者(nl-TLE组)与43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神经心理学测试评分和执行功能特征;基于DTI分析组间脑白质体积存在显著差异脑区的分布,对比脑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率(MD);以Pearson相关分析观察nl-TLE患者脑白质体积及脑白质纤维束FA、MD值与其执行功能特征的相关性。结果nl-TLE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波士顿命名测试(BNT)、雷伊听觉语言学习测试(RAVLT)即刻记忆及延迟回忆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其数字广度顺向、词语流畅性低于对照组,Stroop C、朝向一致目标RT、双朝向目标RT、执行网络效率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nl-TLE组左(L)-海马、右(R)-颞上回、R-楔前叶、R-后扣带回脑白质体积均小于对照组(P均<0.001);R-下纵束、L-扣带回、L-穹隆脑白质纤维束FA值较对照组降低,L-额枕下束、R-穹隆的脑白质纤维束MD值较对照组增加(P均<0.05)。nl-TLE患者上述脑区脑白质体积及脑白质纤维束FA值、MD值分别与数字广度顺向、词语流畅性、Stroop C、朝向一致目标RT、双朝向目标RT及执行网络效率值存在相关性(P均<0.05)。结论DTI可用于评估nl-TLE患者脑白质网络结构;脑白质网络结构改变与患者执行功能障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颞叶 弥散张量成像 白质 执行功能 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不同序列诊断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的价值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新良 周晓琳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0年第5期543-546,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不同序列对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应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梯度回波T2*WI及SET1WI、T2WI对11例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进行扫描,分析MR不同序列图像的特征,比较检出病灶数目。结果 11例患者...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不同序列对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应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梯度回波T2*WI及SET1WI、T2WI对11例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进行扫描,分析MR不同序列图像的特征,比较检出病灶数目。结果 11例患者中,在SET1WI发现毛细血管扩张症病灶3个,T2WI未发现病灶;T2*WI发现病灶74个,SWI发现112个。结论在显示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病灶方面,SWI序列最敏感,其次为T2*WI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 磁共振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相关无症状性神经认知损害1H-MRS初探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玉欣 喻奇志 +2 位作者 周晓玲 江登科 熊赞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30-1033,共4页
目的:探讨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 H-MRS)在HIV感染相关性无症状神经认知损害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1 H-MRS对已证实HIV阳性无症状性神经认知障碍的28例患者(CD4计数≤200cell/uL为A组16例、CD4计数>200cell/uL... 目的:探讨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 H-MRS)在HIV感染相关性无症状神经认知损害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1 H-MRS对已证实HIV阳性无症状性神经认知障碍的28例患者(CD4计数≤200cell/uL为A组16例、CD4计数>200cell/uL为B组12例)以及30例正常志愿者(C组)进行扫描,分别测量双侧额叶及基底节兴趣区NAA、Cho、Cr值,比较各组间NAA/Cr,Cho/Cr值。结果:A组额叶白质、基底节兴趣区NAA/Cr值分别为0.9±0.28、1.06±0.28,B组额叶白质及基底节兴趣区NAA/Cr值分别为1.28±0.14、1.49±0.25,C组额叶白质及基底节兴趣区NAA/Cr值分别为1.46±0.35、1.54±0.31。A组额叶白质及基底节区NAA/Cr值低于B组及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额叶白质NAA/Cr值显著低于C组(P=0.049)。A、B组额叶白质及基底节区Cho/Cr值与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S能反映HIV相关性神经认知紊乱患者无症状期期脑内NAA、Cho、Cr等产物代谢异常,且与CD4细胞计数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艾滋病痴呆复合征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波谱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髓MR扩散加权成像优化b值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新良 李玉欣 周晓琳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85-488,共4页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颈髓扩散加权成像(DWI)b值的选择及获取正常脊髓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方法:5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颈髄DWI检查,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SSH-EPI-DWI)序列,扩散梯度因子b值分别取300、500和1000 s/mm2,分3组进行扫描,测...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颈髓扩散加权成像(DWI)b值的选择及获取正常脊髓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方法:5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颈髄DWI检查,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SSH-EPI-DWI)序列,扩散梯度因子b值分别取300、500和1000 s/mm2,分3组进行扫描,测量正常人颈髓ADC值并分析各组DWI图像及ADC图像质量,对比不同b值对成像效果的影响。结果:50例受检者均获得较满意的DWI和ADC图像并测得正常人颈髓ADC值。随着b值由300 s/mm2升高到1000 s/mm2,图像信号强度逐渐降低。以b值为500 s/mm2时成像效果较好,信噪比和对比度较高,伪影较少。在500s/mm2时测得的50例正常颈髓的平均ADC值为(95.70±11.01)×10-5mm2/s。结论:利用SSH-EPI-DWI序列,正常人颈髓在b值为500 s/mm2时可获得颈髓较满意的DWI和ADC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扩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乳腺病灶定位贴在体表定位中的应用价值
15
作者 谭荣 盘丽娟 +3 位作者 唐奇 陈辉 蒋雅玲 李妮娜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8-243,共6页
目的:术前精准定位是确保乳腺病灶活体组织检查甚至是局部治疗位置准确的前提。目前对乳腺病灶的定位缺乏统一的器材和方法。常规的无创定位方式是记号笔标记定位。其优点是简单快捷;但存在记号容易丢失、位置锁定时间短及多个患者用同... 目的:术前精准定位是确保乳腺病灶活体组织检查甚至是局部治疗位置准确的前提。目前对乳腺病灶的定位缺乏统一的器材和方法。常规的无创定位方式是记号笔标记定位。其优点是简单快捷;但存在记号容易丢失、位置锁定时间短及多个患者用同一支记号笔定位存在潜在院内感染风险等不足。乳腺病灶定位贴(以下简称定位贴)是2020年成果转化后的新型医疗耗材。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定位贴和记号笔两种不同定位方式在乳腺病灶中的应用,探讨这种新型的定位贴在乳腺病灶体表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随机选取67例乳腺活体组织检查术前定位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病灶定位。根据患者入选的先后顺序,参照随机对照表分配的定位方式分为记号笔标记组和定位贴组。在超声引导下分别对患者的病灶进行记号笔标记和定位贴标记。记号笔标记组患者在超声发现病灶后先擦拭耦合剂再进行标记,然后采用超声探查标记点位置是否准确,如不准确则重复之前操作。定位贴组在超声发现病灶后同步释放定位贴,固定定位贴后,采用超声仪在定位标记孔处重复探查位置是否准确,如不准确则重复之前操作。比较和分析常用的记号笔定位标记和定位贴标记在乳腺病灶病例中的定位准确性、定位时长及患者满意度差异。定位时间的计算为从发现乳腺病灶后开始定位到确定位置的时长。患者满意度评分参考SERVQUAL量表设计总分为5的简易量表,包括整个定位流程中超声科医生服务态度及技术熟练度、其他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及技术熟练度、医院服务流程、定位舒适度及定位效果5个方面。结果:67例乳腺疾病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66(39.73±13.10)岁。记号笔标记组35例和定位贴组32例。记号笔标记定位时长为22~88(52.20±2.90)s,定位贴定位时长为3~15(9.22±0.58)s,定位贴定位耗时明显低于记号笔标记定位(P<0.01)。两种定位方式对病灶的术前定位准确性都较好。采用定位贴定位的患者满意度为4~5(4.92±0.02)分;采用记号笔标记定位的患者满意度为1~5(3.35±0.10)分,采用定位贴定位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记号笔标记定位者(P<0.01)。工作20年的医生定位时长比工作10年者短,患者满意度评分高(均P<0.05)。结论:定位贴定位较记号笔标记在定位效率上更有优势,不仅能减轻超声科工作者的工作量,而且可避免患者交叉感染传染性疾病,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定位贴不仅可用于乳腺病灶的定位,还可以尝试应用于胸腔积液腹水、浅表肿块及甲状腺结节定位等诸多临床记号笔定位领域,进一步拓宽定位贴的临床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定位贴 定位 病灶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