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6水平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辉萍 邓景贵 +4 位作者 宋涛 周文胜 杨剑文 徐伟 宋治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3期3709-3711,共3页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探讨rTMS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选择发病3 d内的脑梗死患者40例,随机分为rTMS组和假rTMS组,两组均予常规药物、康复治疗。rTMS组给予rTMS真刺...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探讨rTMS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选择发病3 d内的脑梗死患者40例,随机分为rTMS组和假rTMS组,两组均予常规药物、康复治疗。rTMS组给予rTMS真刺激;假rTMS组给予rTMS假刺激。观察rTMS治疗前及治疗后3、7、10 d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及血清IL-6水平。结果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rTMS处理因素对各观察指标均有显著性影响〔对于NIHSS、BI评分及IL-6水平分别是F(1,38)=147.49,P<0.01;F(1,38)=96.58,P<0.01;F(1,38)=907.51,P<0.01〕;rTMS处理因素与时间因素存在交互作用〔对于NIHSS、BI评分及IL-6水平分别是F(3,114)=569.92,P<0.01;F(1.49,56.62)=416.22,P<0.01;F(1,38)=41 183.37,P<0.01〕。采用直线相关分析,血清IL-6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753,P<0.01);与BI评分呈负相关(r=-0.729,P<0.01)。结论 rTMS可能通过减轻脑梗死后IL-6介导的炎性反应,促进神经功能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梗死 白细胞介素-6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联用丁苯酞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帅 资文杰 +14 位作者 邱忠明 李凤利 刘瀚圣 袁俊杰 罗伟东 桑红菲 岳飞学 李荣宗 陈旺 王魁花 孙军 郭章宝 徐伟 杨清武 龚自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4-130,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联用丁苯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46家分中心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早期接受血管内治疗患者,依据是否使用丁苯酞药物治疗,将其分...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联用丁苯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46家分中心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早期接受血管内治疗患者,依据是否使用丁苯酞药物治疗,将其分为丁苯酞组和对照组,比较90 d良好功能预后发生率[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48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和90 d病死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探讨丁苯酞与90 d功能预后、sICH发生率及90 d病死率的相关性,校正因素包括年龄、血压、发病到穿刺时间、mTICI血流分级、糖尿病、基线NIHSS评分、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闭塞部位等混杂因素。结果最终共纳入患者645例,丁苯酞组232例,对照组413例。丁苯酞组90 d良好功能预后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39.2%(91/232)vs28.1%(116/413);χ^2=8.454,P=0.005];丁苯酞组患者sICH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7%(4/232)vs10.2%(41/403),χ^2=15.965,P<0.001];丁苯酞组90 d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4.1%(79/232)vs 52.8%(218/413),χ2=20.983,P<0.001]。使用丁苯酞治疗是90 d良好功能预后(OR:1.646,95%CI 1.091~2.483,P=0.018)、降低sICH发生率(OR:0.164,95%CI:0.056~0.475,P=0.001)及90 d病死率(OR:0.424,95%CI:0.278~0.647,P<0.001)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早期血管内治疗联用丁苯酞可显著改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90 d功能预后,降低sICH风险及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丁苯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美金刚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9
3
作者 李辉萍 徐伟 宋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73-975,共3页
失语症是指大脑语言中枢或语言相关区域损伤所导致的后天习得的语言功能障碍,常表现为听、说、读、写等多方面功能的受损。脑卒中是引起失语症的最主要病因。据报道,急性脑卒中患者失语症的发生率为14%—38%。失语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 失语症是指大脑语言中枢或语言相关区域损伤所导致的后天习得的语言功能障碍,常表现为听、说、读、写等多方面功能的受损。脑卒中是引起失语症的最主要病因。据报道,急性脑卒中患者失语症的发生率为14%—38%。失语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对于某些患者甚至较肢体残疾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失语症 盐酸美金刚 语言康复训练 急性脑卒中 言语康复 临床疗效 语言中枢 肢体残疾 语言功能障碍 后天习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电刺激对脑梗死运动功能及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李辉萍 宋涛 +3 位作者 徐伟 邓景贵 吴亚岑 桂一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28-730,共3页
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是一种成熟的康复治疗技术,它是指利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周围神经或肌肉引起肌肉收缩,以提高肌肉功能或治疗神经肌肉疾患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双侧电刺激 运动功能 神经肌肉电刺激 脑梗死 康复治疗技术 脉冲电流刺激 肌肉收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Ephrin-B2的表达 被引量:4
5
作者 肖慧 谷文萍 +1 位作者 杨期东 曾学辉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52-457,共6页
目的:探讨Ephrin-B2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对血管新生的调节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及缺血再灌注组,后者又分为1,3,7,14,28 d亚组,线栓法制备局灶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改良神... 目的:探讨Ephrin-B2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对血管新生的调节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及缺血再灌注组,后者又分为1,3,7,14,28 d亚组,线栓法制备局灶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改良神经功能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NSS)法对各时间点模型进行评分;Western印迹及荧光定量PCR检测缺血脑组织中Ephrin-B2的表达;以免疫荧光双标法定位Ephrin-B2表达的细胞类型;以CD31+内皮细胞计数缺血半暗带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缺血半暗区MVD从缺血再灌注后第3天起较假手术组开始增加,第14天最高(P<0.01),第28天有所回落;再灌注7 d亚组的神经功能评分较1 d及3 d亚组增加,14 d开始下降;Ephrin-B2在血管内皮、血管周围、神经元细胞膜及星形胶质细胞中均有显著表达;Ephrin-B2蛋白及mRNA水平从再灌注第3天开始显著增加,到第7天及14天(P<0.01)表达水平最高。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可诱导Ephrin-B2表达升高,并呈动态变化趋势,Ephrin-B2参与了脑缺血后血管新生的调控过程,并促进脑缺血后血管新生,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Ephrin-B2 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疼痛就诊的巨细胞动脉炎病人临床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陈素芬 张美辰 +1 位作者 董钊 于生元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10-614,共5页
目的:探讨因疼痛就诊的巨细胞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GCA)病人临床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治疗的41例因头痛或多肌痛就诊的巨细胞动脉炎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辅助检查、治疗及转归进行... 目的:探讨因疼痛就诊的巨细胞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GCA)病人临床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治疗的41例因头痛或多肌痛就诊的巨细胞动脉炎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辅助检查、治疗及转归进行总结。结果:本组病人中,男28例,女13例,发病年龄47~92岁。首发症状中,头痛21例(51.22%)、发热9例(21.95%)、多肌痛3例(7.32%)、乏力2例(4.88%)、视力障碍1例(2.44%)、左上肢麻木1例(2.44%)。起病时即有发热并头痛者3例(7.32%)、肌痛并头痛1例(2.44%)。21例(51.22%)病人体检发现颞浅动脉异常。急性期,血沉>50 mm/h者30例(73.17%),CRP>5 mg/L者24例(58.54%),27例病人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23例(85.19%)发现颞浅动脉病变。40例病人使用激素三天后症状均有明显减轻,随访出院后两年的情况,完全缓解无再发者17例,症状反复或出现相关新发症状者23例。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急性期血沉与巨细胞动脉炎的预后相关。结论:本组因疼痛就诊的巨细胞动脉炎病人男性多发,多以头痛、发热、多肌痛、乏力为首发症状,26.83%的病人急性期血沉小于50 mm/h,激素治疗均有效。尽早完善颞浅动脉彩超、血沉、C-反应蛋白有利于早期诊断。急性期血沉越高可能提示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动脉炎 临床特点 头痛 血沉 C-反应蛋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徐伟 李辉萍 +6 位作者 贺国华 胡珏 童洋萍 易海波 郭洪权 刘新峰 王振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4-288,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1月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连续注册登记的静脉溶栓患者327例,根据血清白蛋白水平的三分位数分为低水平组112例(血清白蛋白26.6~41.5 g...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1月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连续注册登记的静脉溶栓患者327例,根据血清白蛋白水平的三分位数分为低水平组112例(血清白蛋白26.6~41.5 g/L),中水平组116例(血清白蛋白41.6~45.0 g/L),高水平组99例(血清白蛋白45.1~57.0 g/L)。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将血清白蛋白分别当做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用ROC曲线评估血清白蛋白对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结果3组出血转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1%vs 6.0%vs 2.0%,P=0.000),且低水平组出血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中水平组及高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后,将血清白蛋白作为连续变量时,其与出血转化显著相关(OR=0.80,P=0.001);将血清白蛋白作为三分类变量时,以低水平组为参照,高水平组和中水平组均与出血转化显著相关(OR=0.09,P=0.016;OR=0.34,P=0.073;P趋势=0.007)。用血清白蛋白预测出血转化单因素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3(95%CI:0.61~0.82),最佳临界值为38.1 g/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67%和66.67%。多因素预测模型中,含血清白蛋白模型的AUC(0.88)较不含血清白蛋白模型的AUC(0.82)提高了7.3%。结论低水平血清白蛋白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白蛋白 脑梗死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出血 静脉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癫痫发作时瘫痪肢体的运动重现:对一个常见现象的再认识(附4例报道) 被引量:2
8
作者 张薇 宋治 +4 位作者 郑文 黄献 徐伟 靳哲 肖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39-340,共2页
关键词 癫痫 脑性瘫痪 运动重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远隔部位脑出血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振 徐伟 +7 位作者 贺国华 胡珏 冯铁桥 童洋萍 徐桂兰 肖慧 易海波 宋治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7期680-686,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发生远隔部位脑出血(remoteparenchymalhemorrhage,rPH)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4月在长沙市中心医院静脉溶栓后发生rPH患者的资料,探讨r PH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以及90 d时功...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发生远隔部位脑出血(remoteparenchymalhemorrhage,rPH)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4月在长沙市中心医院静脉溶栓后发生rPH患者的资料,探讨r PH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以及90 d时功能预后(良好预后定义为mRS<2分)。结果共纳入静脉溶栓患者376例,发生出血转化的患者共31例(8.2%),其中发生rPH患者10例,r PH在所有静脉溶栓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7%,占全部出血转化的32.3%。在10例rPH患者,男性9例(90.0%),平均年龄69.5±8.6岁,溶栓前NIHSS评分为4.5(3~9)分;6例患者溶栓前CT平扫上有陈旧性梗死病灶,5例患者磁共振FLAIR序列提示有中重度脑白质疏松;2例患者伴有出血灶对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2例患者溶栓后纤维蛋白原浓度明显下降;8例患者为脑叶r PH,2例为深部rPH;出血量<5 mL者6例,6~10 mL者2例,>10 mL者2例。8例rPH-1型患者中6例(60.0%)90 d功能预后良好,另外2例(20.0%)预后不良(mRS分别为3分和4分);2例(20.0%)rPH-2型患者均死亡。结论rPH是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一种少见的并发症,发病机制可能与梗死灶内出血不同,多位于脑叶,r PH-2型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部位脑出血 静脉溶栓 脑梗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扩张或血管支架在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机械取栓治疗失败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岳成松 资文杰 +28 位作者 邱忠明 李凤利 杨峻 刘瀚圣 刘文华 黄文国 时忠华 杨世泉 邱涛 张帅 曾国勇 周宏斌 王琰 艾志斌 刘勇 胡伟 万跃 温昌明 田喜光 周志明 王振 李冰 陈忠伦 吴德平 陈路明 余鹏霄 罗伟东 刘帅 龚自力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2期73-79,共7页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或血管支架补救治疗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机械取栓治疗失败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综合卒中中心和其他19家综合...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或血管支架补救治疗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机械取栓治疗失败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综合卒中中心和其他19家综合卒中中心8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机械取栓治疗失败并行补救治疗达到闭塞血管血流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od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score,m TICI)≥2b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补救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球囊扩张组(30例)和血管支架植入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血管再闭塞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球囊扩张组中90 d mRS评分0~2分患者占比明显高于血管支架植入组(P <0.05);两组患者血管再闭塞率、死亡率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_均>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病史(OR=8.968,95%CI:1.162~69.196,P=0.035)、补救治疗方式(OR=0.243,95%CI:0.066~0.894,P=0.033)、侧支循环(OR=3.873,95%CI:1.029~14.576,P=0.045)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OR=0.809,95%CI:0.701~0.934,P=0.004)均为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取栓失败后行补救治疗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_均<0.05)。结论机械取栓联合球囊扩张能够有效改善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并未增加手术风险,且补救治疗方式是影响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 机械取栓 球囊扩张 血管支架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