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替普瑞酮对预防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消化道溃疡再出血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郭淦华 王芳芳 +4 位作者 王俊 沈建冲 陆备军 周春飞 叶淑云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0期3473-3475,3480,共4页
目的比较替普瑞酮联合短期使用奥美拉唑与长期单独使用替普瑞酮或奥美拉唑对预防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性溃疡及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67例长期使用NSAIDs所致溃疡出血的患者,经胃镜喷洒孟氏液止血后,随机分为3组:联合组(25... 目的比较替普瑞酮联合短期使用奥美拉唑与长期单独使用替普瑞酮或奥美拉唑对预防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性溃疡及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67例长期使用NSAIDs所致溃疡出血的患者,经胃镜喷洒孟氏液止血后,随机分为3组:联合组(25例),长期服用替普瑞酮50 mg/次,3次/d,加用8周疗程的奥美拉唑20mg/次,2次/d;替普瑞酮组(19例),长期服用替普瑞酮50 mg/次,3次/d;奥美拉唑组(23例),长期服用奥美拉唑20 mg/次,2次/d。疗程共40周。观察3组患者治疗0~8、9~40周再出血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治疗0~8周联合组、替普瑞酮组、奥美拉唑组患者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8.0%、36.8%和1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联合组再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替普瑞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40周3组患者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2.0%、10.5%和17.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0~8周联合组、替普瑞酮组、奥美拉唑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0%、5.3%和4.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9~40周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0%、5.3%和26.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联合组及替普瑞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奥美拉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0~8周奥美拉唑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治疗9~40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短期使用替普瑞酮联合奥美拉唑后长期继续使用替普瑞酮的方法,在预防和治疗NSAIDs所致的溃疡和出血上,可以达到与目前临床普遍采用的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相同的疗效,并可避免因长期使用PPI而引起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抗炎药 替普瑞酮 奥美拉唑 消化性溃疡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细胞显著增加的初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伴罕见核型1例及文献复习
2
作者 张颖 谭倩 +2 位作者 曹鹏飞 陈聪 陈伟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2-327,共6页
单核细胞增加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少见,与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难以鉴别。1例31岁男性患者,以全身疼痛起病,初步诊断为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经融合基因和染色体等检查最终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除了典型的Ph染色体外,还发现罕... 单核细胞增加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少见,与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难以鉴别。1例31岁男性患者,以全身疼痛起病,初步诊断为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经融合基因和染色体等检查最终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除了典型的Ph染色体外,还发现罕见的染色体易位t(2;7)(p13;p22)。流式细胞学检测单核细胞亚群有助于鉴别诊断,融合基因与单核细胞增加的关系尚不明确。采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或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染色体易位t(2 7)(p13 p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m-1抑制剂对TNBS诱导的小鼠炎症性肠病的疗效 被引量:7
3
作者 欧蓉 申月明 +3 位作者 曾亚 邹灵芝 姜娜 徐美华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81-489,共9页
目的:观察莫洛尼小鼠白血病病毒的前病毒插入点激酶1(provirus integration site for Moloney murine leukemia virus kinase 1,Pim-1)抑制剂对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stdfonic acid,TNBS)诱导的小鼠炎症性肠病的治... 目的:观察莫洛尼小鼠白血病病毒的前病毒插入点激酶1(provirus integration site for Moloney murine leukemia virus kinase 1,Pim-1)抑制剂对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stdfonic acid,TNBS)诱导的小鼠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作用,同时研究Pim-1抑制剂对肠黏膜中T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将45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5组(n=9):溶媒对照组、TNBS模型组、小剂量Pim-1抑制剂组、大剂量Pim-1抑制剂组、激素治疗组。用TNBS和乙醇混合液灌肠诱导小鼠炎症性肠病模型,小剂量Pim-1抑制剂组、大剂量Pim-1抑制剂组造模后分别采用5,10 mg/kg Pim-1抑制剂每天1次腹腔注射,激素治疗组给予0.1 mg泼尼松每天1次灌胃,共5 d。观测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小鼠结肠长度、结肠大体标本评分及病理学评分,评估Pim-1抑制剂对小鼠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作用,并与激素治疗组比较。运用RT-PCR、Western印迹分别检测Th 1,Th 2,Th 17,免疫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y cell,Treg)的特异性转录因子T细胞表达的T盒(T-box expressed in T cells,T-bet)、GATA连接蛋白3(GATA binding protein3,GATA-3)、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RA orphan receptorγ,RORγt)、叉头蛋白P3(forkhead box P3,Foxp3)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结果:溶媒对照组小鼠无腹泻、便血,体重平稳增加,TNBS模型组小鼠逐渐出现便血、腹泻、体重减轻;与溶媒对照组比较,TNBS模型组结肠长度明显缩短,DAI评分、结肠大体标本评分、病理学评分明显升高(P<0.05);小剂量Pim-1抑制剂组、大剂量Pim-1抑制剂组、激素治疗组小鼠便血、腹泻、体重减轻较TNBS模型组明显好转,DAI评分、结肠长度的缩短、结肠大体标本评分、病理学评分较TNBS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小剂量Pim-1抑制剂组、大剂量Pim-1抑制剂组、激素治疗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和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与溶媒对照组比较,TNBS模型组GATA3和RORγt表达升高,Foxp3表达明显下降(P<0.05),而T-bet无明显差异;与TNBS模型组比较,小剂量Pim-1抑制剂组、大剂量Pim-1抑制剂组、激素治疗组结肠组织中GATA3,RORγt的表达明显下降,Foxp3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小剂量Pim-1抑制剂组、大剂量Pim-1抑制剂组、激素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显示:与TNBS模型组比较,小剂量Pim-1抑制剂组、大剂量Pim-1抑制剂组、激素治疗组结肠组织中T-bet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小剂量Pim-1抑制剂组、大剂量Pim-1抑制剂组、激素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与TNBS模型组比较,小剂量Pim-1抑制剂组、大剂量Pim-1抑制剂组结肠组织中T-bet的表达稍下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激素治疗组表达明显下降(P<0.05);小剂量Pim-1抑制剂组、大剂量Pim-1抑制剂组、激素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m-1抑制剂能抑制BALB/c小鼠炎症性肠病模型Th2特异性表达因子GATA3,Th17特异性表达因子RORγt的表达,促进Treg细胞的特异性表达因子Foxp3的表达,从而发挥抑制以Th 2和Th 17为主的免疫炎症反应,促进向Treg细胞分化的作用,对小鼠炎症性肠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m-1抑制剂 激素 免疫炎症 2 4 6-三硝基苯磺酸 炎症性肠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