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媒介使用与农民工权益表达——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 被引量:1
1
作者 夏琼 赵玉桥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55,共16页
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湖南等省市农民工的调查研究,探索新媒介使用、权益认知、权益损害程度及维权效能感等因素和农民工权益表达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新媒介使用虽能直接影响权益表达,但效果有限,权益认知和权益损害程度等因... 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湖南等省市农民工的调查研究,探索新媒介使用、权益认知、权益损害程度及维权效能感等因素和农民工权益表达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新媒介使用虽能直接影响权益表达,但效果有限,权益认知和权益损害程度等因素在新媒介使用影响权益表达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新媒介使用通过权益认知和权益损害程度影响权益表达的中介过程受到维权效能感的调节作用:较高的维权效能感在权益认知和权益损害程度中介路径上起正调节作用;较低的维权效能感只在权益损害程度中介路径上起正调节作用;维权效能感在新媒介使用直接影响权益表达路径上调节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介使用 维权效能感 权益认知 权益损害程度 权益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构:内在逻辑、实践价值与推进路径
2
作者 向志强 熊任之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0,共7页
数字技术与传统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融合发展正逐步推进数字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建构。数字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建构具有内在逻辑,具体表现在传统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基础上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实施主体的数字化武装、服务策略的数字化拓... 数字技术与传统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融合发展正逐步推进数字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建构。数字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建构具有内在逻辑,具体表现在传统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基础上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实施主体的数字化武装、服务策略的数字化拓展、服务产品的数字化创新,以及服务评估的数字化应用五个方面。与此同时,数字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其不仅可以保障数字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公平性、公益性与多元性,而且将激发数字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创新活力,实现数字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协同绿色发展。推动数字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构,需做好顶层设计,营造数字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构的良好环境;保障技术供给,提供数字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构的科技支撑;实现要素聚焦,塑造数字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数据要素应用场景;夯实人才基石,创新数字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构的人才培育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数字技术 内在逻辑 实践价值 推进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机理、路径与机制研究——基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勇军 黄柏青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89,共7页
美学经济在本质上是要实现“以美丽促美力,以美好实现美好”的人本主义经济。美学经济通过美与“三生”联动融通赋能乡村发展新动能,通过美与治理内化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新活力,通过美与空间融通赋能乡村振兴新格局。美学经济赋能乡村振... 美学经济在本质上是要实现“以美丽促美力,以美好实现美好”的人本主义经济。美学经济通过美与“三生”联动融通赋能乡村发展新动能,通过美与治理内化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新活力,通过美与空间融通赋能乡村振兴新格局。美学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离不开动力支持路径和文明推进路径的支持,需要构建完善的美学资源传承保护、转化相关机制,需要构建“外生-内生”有效耦合的驱动机制、统筹和协同机制。浙江省以“千万工程”实施为切入口,形成了以“三生三美”共生和美关系构建为特色的美学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为美学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经济 赋能 乡村振兴 千万工程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数字公共领域再生产研究——基于腾讯“为村”平台治理的实践考察 被引量:16
4
作者 周孟杰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0-81,共12页
在媒介化社会,数字平台已深度嵌入乡村社会的日常生活与政治活动之中,网络与新媒介技术为乡村提供了新的公共性参与平台,村民既可投身现实公民社会,又能共筑数字公共性。研究以实践转向为路径,采取线上参与观察和田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在媒介化社会,数字平台已深度嵌入乡村社会的日常生活与政治活动之中,网络与新媒介技术为乡村提供了新的公共性参与平台,村民既可投身现实公民社会,又能共筑数字公共性。研究以实践转向为路径,采取线上参与观察和田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乡村数字平台是如何提供传播交流与沟通的可能。在乡村媒介化场域中,多元主体采取哪些实践传播活动,重点挖掘腾讯“为村”的信息生产、社会交往与意义生成,并进一步分析腾讯“为村”平台建构了何种数字公共领域,分析其何以可能与何以维系的问题。研究发现:作为一种乡村数字平台,腾讯“为村”成为底层发声与资源嫁接的媒介平台,在传统公共空间衰落的困境下,其不仅成为一种媒介符号汇聚的意义空间,更强化了乡土社会关系的情感效能,增强了乡村公共性的再生产。腾讯“为村”塑造了一个村民公开交流、平等对话与共同合作的数字公共领域,通过线上动员、线下征召,实现了一种更有内生性行动力的实践主体。因此,“为村”平台为乡村公共性的再造提供了新的交互空间和媒介环境,从而为塑造一个全新的网络公共领域创造机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多元治理主体依托新媒介技术赋权,产生了一种“实践内生型”数字公共领域,推动了国家权力、私人权益与公共精神的协调发展,激发了村民媒介展演、情感空间再造与乡村社会秩序重建,也体现了中国乡村数字公共领域建构的非对抗性与实践性特征。在平台共建、关系共治与价值共创的过程中,返乡青年成为重要的媒介行动者,他们在各种传播实践活动中遵循着建构公共性的行动逻辑,重构乡村群体关系网络,实现乡村公共事务的互惠性合作,成为乡村数字公共领域内重要传播节点,从而建构了一个主体协同、合作互动的行动者网络空间,形成一种“国家引导—基层参与—企业协同”的三元互嵌模式。以政府、企业、乡贤为主的人与非人行动者汇聚合力,彼此交织互动博弈,经过理性沟通、相互认同、达成共识、社会实践等多个阶段之后,共同建构乡村数字公共领域,保障了公共领域的良性发展和现代转型。另外,腾讯“为村”平台基于乡村社会关系网络,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治理主体缺失、治理行动碎片化的缺陷,推动了社会协商的良好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领域 实践范式 乡村治理 数字平台 公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舆论引导力视域中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建构研究——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内容为例
5
作者 向志强 吴彦孜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9-186,共8页
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塑造有利于提升中国国际信任,从而有助于提高国际舆论引导力。打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需从理论基础、建构方法和传播实践三方面积极寻找突破口。具体来说,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必须在加强国际舆... 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塑造有利于提升中国国际信任,从而有助于提高国际舆论引导力。打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需从理论基础、建构方法和传播实践三方面积极寻找突破口。具体来说,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必须在加强国际舆论引导力的基础上深化与世界的交流融通;形塑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需要凝练具有舆论引导力的权威叙事品牌;塑造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不能简单将国际受众视为一个整体,而应根据受众特征采取分众化与差异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舆论引导 中国形象 国家形象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