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影视类专业教学中“饭圈文化”纠偏教育的策略及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清健 卢伟 《传媒论坛》 2023年第9期14-16,38,共4页
近年来,“饭圈”乱象产生恶劣社会影响,制约文艺行业健康发展,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影视类专业大学生是未来的文艺从业者,也是受“饭圈文化”影响最深的重灾区,因而对他们进行“饭圈文化”纠偏教育非常有意义。应在专业教学中采取以下... 近年来,“饭圈”乱象产生恶劣社会影响,制约文艺行业健康发展,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影视类专业大学生是未来的文艺从业者,也是受“饭圈文化”影响最深的重灾区,因而对他们进行“饭圈文化”纠偏教育非常有意义。应在专业教学中采取以下策略进行纠偏教育: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审美观的培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遵循,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艺术观和创作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类专业 “饭圈文化” 纠偏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供性、赛博人与多元化:网络电影的媒介逻辑与文化表征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孟杰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71-74,共4页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电影作为媒介融合的新形态逐渐兴起。这种新的电影美学形式解构或颠覆传统电影理论对于电影是什么的定义,使电影的边界被拓宽并渐趋模糊。在媒介化理论的视域下,将网络电影视为在复杂传播生态环境下产生的新媒介...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电影作为媒介融合的新形态逐渐兴起。这种新的电影美学形式解构或颠覆传统电影理论对于电影是什么的定义,使电影的边界被拓宽并渐趋模糊。在媒介化理论的视域下,将网络电影视为在复杂传播生态环境下产生的新媒介,其媒介逻辑与规则呈现出多屏与跨屏装置融合、从被动消费者到网络赛博人、由单一化到多元化的三种转向;同时,共构、延伸与嵌入作为网络电影再媒介化的文化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电影 媒介融合 媒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喻中国的路径——当代艺术电影“中国空间”叙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黄灿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10-15,共6页
当代艺术电影在近年来逐渐步入成熟,并涌现出一批以70后、80后导演为主的创作群体。这一批新生代艺术导演,围绕“想象中国”这一命题,进行了大量隐喻性创作,建构了兼具浓郁诗性气质和本土特色的“中国空间”,包括“自然的乌托邦”“记... 当代艺术电影在近年来逐渐步入成熟,并涌现出一批以70后、80后导演为主的创作群体。这一批新生代艺术导演,围绕“想象中国”这一命题,进行了大量隐喻性创作,建构了兼具浓郁诗性气质和本土特色的“中国空间”,包括“自然的乌托邦”“记忆的乌托邦”和“神话的乌托邦”。这三种隐喻分别从自然/城市层面、回忆/当下层面以及神话/现实层面,对中国进行了空间想象,建构了既包含多样性,又具有统一性特征的“中国空间”影像谱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空间 中国艺术电影 空间叙事 诗性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互动艺术的空间属性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嘉林 周桢翔 《传媒论坛》 2020年第13期145-146,共2页
互动艺术中空间属性的特征是:互动艺术的创作者创造空间,然后受众因为自身的或创作者设立的目标与空间互动.在虚拟空间互动需要通过媒介来实现,如电子游戏中扮演的角色,而在现实空间中互动通常由受众直接体验.由此可知二者之间最大的区... 互动艺术中空间属性的特征是:互动艺术的创作者创造空间,然后受众因为自身的或创作者设立的目标与空间互动.在虚拟空间互动需要通过媒介来实现,如电子游戏中扮演的角色,而在现实空间中互动通常由受众直接体验.由此可知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摸得着"——也就是受众的感知为第一要素.随着时代发展,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中的互动艺术作品于受众体验而言,差别会越来越小,两者的特性会出现逐渐交融,而这也需要互动艺术的实践者们做出探索,这些探索能为将来互动艺术的体系化分类和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互动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和发展寻找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艺术 电子游戏 空间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升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力的路径探析
5
作者 许光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104-106,共3页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为了加深了解,需要通过跨文化传播增进友谊,深化彼此交流与合作。纪录片因其直观形象的影像语言、真实可感的文本结构可跨越语言屏障,以较低的"文化折扣"降低理解难度,易于获得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理解。"从国...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为了加深了解,需要通过跨文化传播增进友谊,深化彼此交流与合作。纪录片因其直观形象的影像语言、真实可感的文本结构可跨越语言屏障,以较低的"文化折扣"降低理解难度,易于获得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理解。"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正是由于纪录片的‘真实性’,它成为各个国家隐性宣传自己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地理风光的最佳载体,成为各个国家争夺话语权的世界性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纪录片 传播力 路径 国际 影像语言 文化发展战略 全球化时代 跨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以小说中的诗歌为考察中心
6
作者 杨志君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76,143,共6页
《水浒传》第四回有一首诗(“九里山前作战场”)引自杨慎的《廿一史弹词》。根据《廿一史弹词》的编撰时间,杨慎的生平经历及《词品》中有关宋江词等相关文献,可证《水浒传》成书于嘉靖三年至十六年(1524—1537)之间。《水浒传》还有3... 《水浒传》第四回有一首诗(“九里山前作战场”)引自杨慎的《廿一史弹词》。根据《廿一史弹词》的编撰时间,杨慎的生平经历及《词品》中有关宋江词等相关文献,可证《水浒传》成书于嘉靖三年至十六年(1524—1537)之间。《水浒传》还有3首诗中有诗句引自明中后期的诗集、笔记,可为“嘉靖说”提供佐证。“嘉靖说”有李开先《词谑》、钱希言《戏瑕》、杨慎《词品》、高儒《百川书志》、郑晓《今言》等可靠文献作为佐证,相比“元末说“”元末明初说“”明初说“”成化弘治说”,具有更充分的说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传》 成书时间 诗歌 《廿一史弹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里的甘愿劳动:秀场女主播的建制民族志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周孟杰 徐生权 吴玮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1年第3期96-106,共11页
以秀场女主播日常生活与工作实践为出发点,采用建制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探讨女主播在某种强制、同意与自觉之下的甘愿劳动,描绘出中国社交直播间里的权力关系地图。研究发现女主播采取各种变美行动,沉浸于平台或公会所编织的网红梦中无法... 以秀场女主播日常生活与工作实践为出发点,采用建制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探讨女主播在某种强制、同意与自觉之下的甘愿劳动,描绘出中国社交直播间里的权力关系地图。研究发现女主播采取各种变美行动,沉浸于平台或公会所编织的网红梦中无法自拔。她们发挥创意吸引粉丝打赏,直播被组织成为一场游戏竞赛,成功掩饰和转移了剥削的生产关系。尽管她们甘愿付出,也曾自我抗争,最终却也都消弭于甘愿劳动中,形成了社会资本的弱势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过程 薪资制度 数字劳动 明星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乐记》之“象”
8
作者 张绍时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24,共6页
“象”在《乐记》中有着丰富的内涵,“气以成象”中的“象”是直观可感的审美形象(气象),“声者,乐之象也”中的“象”是乐的表现形态(声象),“乐者,所以象德也”中的“象”强调的是乐的伦理道德功能(乐象)。气象、声象、乐象等有关“... “象”在《乐记》中有着丰富的内涵,“气以成象”中的“象”是直观可感的审美形象(气象),“声者,乐之象也”中的“象”是乐的表现形态(声象),“乐者,所以象德也”中的“象”强调的是乐的伦理道德功能(乐象)。气象、声象、乐象等有关“象”的命题关涉到乐的发生、形态和功能,“象”在乐中相应地具有本体、媒介、功能等多重意义。从《易经》之卦符体系到《乐记》之声符体系的发展,也可视为“象”从哲学领域向文论领域的转化。《乐记》之“象”及相关命题对古代文论的“物感”说、“意象”论及重“德”思想都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记》 气象 声象 乐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穆”与“奇观”:当代中国武侠电影的视觉范式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乃午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44-48,共5页
当代中国武侠电影表现出对于电影形式层面的极致追寻,集中表现为“静穆”和“奇观”两种视觉范式。一方面,当代中国武侠电影不断追寻传统古典美学理想,注重电影的内蕴和意味;另一方面,奇观化的艺术规则在当代中国武侠电影的视觉范式中... 当代中国武侠电影表现出对于电影形式层面的极致追寻,集中表现为“静穆”和“奇观”两种视觉范式。一方面,当代中国武侠电影不断追寻传统古典美学理想,注重电影的内蕴和意味;另一方面,奇观化的艺术规则在当代中国武侠电影的视觉范式中嬗变成新的影像语言,电影本身从“韵味型”转向“震惊型”。总体而言,“静穆”与“奇观”影像的类型互渗,扭转的是定型过久的当代中国“武侠影像套路”,为中国电影学派的界定与建构,提供了最好的文本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侠电影 静穆 奇观 视觉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异变到救赎——刁亦男电影中人性主题的内涵嬗变 被引量:1
10
作者 谭文鑫 《艺术科技》 2019年第4期41-42,共2页
《制服》《夜车》和《白日焰火》是由刁亦男编剧并执导的,因而这是最能体现其艺术追求的三部影片。它们有一个共同主题,即对人性的挖掘与审视。不过,影片中人性表现的重心存在位移,呈现出一条从异变到复归再到救赎的嬗变轨迹。
关键词 刁亦男 电影 人性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对策 被引量:4
11
作者 罗星丹 《传媒论坛》 2020年第23期50-50,52,共2页
随着5G时代的到来,传统电视媒体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主动进行媒介融合,与新媒体在技术、渠道、内容、互动等方面进行融合发展。本文从电视媒体发展的现状及数字化转型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和... 随着5G时代的到来,传统电视媒体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主动进行媒介融合,与新媒体在技术、渠道、内容、互动等方面进行融合发展。本文从电视媒体发展的现状及数字化转型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介绍了目前我国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未来数字化转型的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融合 电视 数字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沙盒”游戏中的机制与心理效应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嘉林 周桢翔 《大众标准化》 2021年第10期88-90,共3页
"沙盒"游戏作为如今较为流行的游戏类型,一直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而其中游戏机制与心理效应之间的关联更是极具意义。本文通过探讨"沙盒"游戏的几种重要机制与代偿效应、沉没成本效应、角色扮演效应,集中论述... "沙盒"游戏作为如今较为流行的游戏类型,一直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而其中游戏机制与心理效应之间的关联更是极具意义。本文通过探讨"沙盒"游戏的几种重要机制与代偿效应、沉没成本效应、角色扮演效应,集中论述了"沙盒"游戏中机制与心理效应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戏机制 “沙盒”游戏 心理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现的感官与表现的感官--《南方车站的聚会》中的感官叙事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灿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2年第5期126-128,共3页
刁亦男在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中强化了感官叙事,感官不仅成为片中武汉“在地性”的重要载体,也成为叙事结构中的重要节点。同时,感官亦成为主人公生之欲望的表征,而连接电影“野鹅塘”和“梭罗河”共同构成的水的隐喻。借由感官叙事... 刁亦男在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中强化了感官叙事,感官不仅成为片中武汉“在地性”的重要载体,也成为叙事结构中的重要节点。同时,感官亦成为主人公生之欲望的表征,而连接电影“野鹅塘”和“梭罗河”共同构成的水的隐喻。借由感官叙事,电影在再现和表现两个层面上都实现了对现实主义的复归,并在现实主义基础上进行作者性“再跨越”的路径变轨,给电影带来了更丰富的质感和更开阔的延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车站的聚会 在地性 隐喻 感官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影像及其视觉表征
14
作者 张乃午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3-54,共12页
鲁迅影像,即鲁迅形象的影像建构。鲁迅影像通过在场直观的方式建构不同的鲁迅形象:传记式、动画式、景观式等。鲁迅影像的他塑过程,显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影像的逃逸是其传播方式中最为突显的特点。鲁迅影像与鲁迅形象尽管密切相关,但从... 鲁迅影像,即鲁迅形象的影像建构。鲁迅影像通过在场直观的方式建构不同的鲁迅形象:传记式、动画式、景观式等。鲁迅影像的他塑过程,显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影像的逃逸是其传播方式中最为突显的特点。鲁迅影像与鲁迅形象尽管密切相关,但从文学世界过渡到语图交织的世界,形成了极为独特的影像情境和影像造型。其中,"静穆"与"奇观"是鲁迅影像造型的两副雅努斯面孔,在当代中国视觉范式建构的过程中,两种视觉形式动因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并衍生出对当代鲁迅生命意义的追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影像 视觉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夫之“训诂必依古说”新解
15
作者 周阿红 《船山学刊》 2021年第5期45-55,共11页
从文化诗学的视域进行解读,王夫之的“训诂必依古说”命题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理论张力,它牵连着的是整个历史文化语境和民族文化精神。“训诂必依古说”充分体现了王夫之崇古尚古的文化思想,其逻辑理路是在承认事物发展变化、古今变... 从文化诗学的视域进行解读,王夫之的“训诂必依古说”命题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理论张力,它牵连着的是整个历史文化语境和民族文化精神。“训诂必依古说”充分体现了王夫之崇古尚古的文化思想,其逻辑理路是在承认事物发展变化、古今变易的基础上去依古,去还原《诗经》时代的历史语境。同时,王夫之既肯定古说在古籍训诂中的优势,同时又并不要求绝对死守古说,体现了其多维度的训诂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必依古说” 王夫之 《诗经稗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圣旨、奏疏与明末时事小说的生成
16
作者 杨志君 《城市学刊》 2022年第3期86-91,共6页
明末时事小说中包含大量的圣旨与奏疏,而这些圣旨、奏疏主要来自当时的邸报。时事小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水平不高的作品,它们引用圣旨、奏疏以照录为主,圣旨、奏疏与故事情节并没有结合得很好,这一类作品以《皇明中兴圣烈传》为代表... 明末时事小说中包含大量的圣旨与奏疏,而这些圣旨、奏疏主要来自当时的邸报。时事小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水平不高的作品,它们引用圣旨、奏疏以照录为主,圣旨、奏疏与故事情节并没有结合得很好,这一类作品以《皇明中兴圣烈传》为代表;另一类是水平较高的作品,它们引用圣旨、奏疏以改写为主,圣旨、奏疏能较好地融入故事情节,这一类作品以《魏忠贤小说斥奸书》为代表。时事小说中的圣旨、奏疏是政治叙事的载体,有助于提高小说的真实性,还是作者们关心国家命运的媒介,且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 时事小说 圣旨 奏疏 邸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天奖”获奖农村剧的发展历程与创作特质
17
作者 谭文鑫 《戏剧之家》 2023年第33期124-126,共3页
农村剧是中国电视剧的主要类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电视剧最高奖——“飞天奖”相伴相随。也正因此,荣获“飞天奖”的优秀作品,构成了农村剧的发展主线。这样,将农村剧研究与“飞天奖”视阈进行嫁接,提炼出一种研究类型剧的新方... 农村剧是中国电视剧的主要类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电视剧最高奖——“飞天奖”相伴相随。也正因此,荣获“飞天奖”的优秀作品,构成了农村剧的发展主线。这样,将农村剧研究与“飞天奖”视阈进行嫁接,提炼出一种研究类型剧的新方法,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选择。本文通过引入“飞天奖”视阈,得出获奖农村剧的三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八九十年代,21世纪头十年和2010年以来;并对获奖农村剧超越阶段的创作特质——现实主义和民族风格展开探讨;进而提出,获奖农村剧的阶段性特征和创作特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农村剧的阶段性特征及创作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天奖 农村剧 发展历程 创作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舞台剧灯光的电影化叙事功能
18
作者 周桢翔 《传媒论坛》 2019年第5期61-63,共3页
随着当代照明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发展,舞台剧对于现代舞台灯光的依赖正在逐步地提升。而舞台剧灯光在当代电影化叙事的影响下,也正在逐步自身变革从而影响着舞台剧的叙事。本文通过对舞台剧的电影化结构性叙事、时间维度叙事、空间维度叙... 随着当代照明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发展,舞台剧对于现代舞台灯光的依赖正在逐步地提升。而舞台剧灯光在当代电影化叙事的影响下,也正在逐步自身变革从而影响着舞台剧的叙事。本文通过对舞台剧的电影化结构性叙事、时间维度叙事、空间维度叙事以及引导性叙事这四方面分析,阐释了舞台剧灯光电影化叙事功能,进而通过叙事理论和现实举例说明舞台灯光技术电影化叙事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台剧灯光 电影化 叙事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乔治·艾略特叙事策略的“进”与“退”——以《米德尔马契》为例
19
作者 杨采婷 欧阳思璇 《海外英语》 2022年第19期202-204,共3页
乔治·艾略特作为一名跻身英国“伟大的传统”的女性作者,作品影视化后广受好评并造成轰动。她在女性的叙述权威的构建上做出了不少尝试,这或是作品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在女性主义叙事学视角看来,她对于英国小说传统中的女性形象... 乔治·艾略特作为一名跻身英国“伟大的传统”的女性作者,作品影视化后广受好评并造成轰动。她在女性的叙述权威的构建上做出了不少尝试,这或是作品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在女性主义叙事学视角看来,她对于英国小说传统中的女性形象“天使与恶魔”范式进行了解构。在叙述声音上,她利用了男性的言辞来传递作者的女性叙述声音。在叙事视角上她将女性从“被凝视”的客体变成了“观察”的主体。她从这些方面对于女性叙事权威进行建构,但是却受制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环境,她又不得不对其进行了削弱,似是相当矛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叙事学 乔治·艾略特 《米德尔马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