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高校影视类专业教学中“饭圈文化”纠偏教育的策略及路径研究 |
杨清健
卢伟
|
《传媒论坛》
|
2023 |
1
|
|
2
|
可供性、赛博人与多元化:网络电影的媒介逻辑与文化表征 |
周孟杰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1 |
2
|
|
3
|
隐喻中国的路径——当代艺术电影“中国空间”叙事研究 |
黄灿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4
|
论互动艺术的空间属性 |
刘嘉林
周桢翔
|
《传媒论坛》
|
2020 |
2
|
|
5
|
提升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力的路径探析 |
许光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6
|
再论《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以小说中的诗歌为考察中心 |
杨志君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7
|
网络里的甘愿劳动:秀场女主播的建制民族志研究 |
周孟杰
徐生权
吴玮
|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
2021 |
15
|
|
8
|
试论《乐记》之“象” |
张绍时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9
|
“静穆”与“奇观”:当代中国武侠电影的视觉范式 |
张乃午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10
|
从异变到救赎——刁亦男电影中人性主题的内涵嬗变 |
谭文鑫
|
《艺术科技》
|
2019 |
1
|
|
11
|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对策 |
罗星丹
|
《传媒论坛》
|
2020 |
4
|
|
12
|
论“沙盒”游戏中的机制与心理效应 |
刘嘉林
周桢翔
|
《大众标准化》
|
2021 |
2
|
|
13
|
再现的感官与表现的感官--《南方车站的聚会》中的感官叙事 |
黄灿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22 |
1
|
|
14
|
鲁迅影像及其视觉表征 |
张乃午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15
|
王夫之“训诂必依古说”新解 |
周阿红
|
《船山学刊》
|
2021 |
0 |
|
16
|
圣旨、奏疏与明末时事小说的生成 |
杨志君
|
《城市学刊》
|
2022 |
0 |
|
17
|
“飞天奖”获奖农村剧的发展历程与创作特质 |
谭文鑫
|
《戏剧之家》
|
2023 |
0 |
|
18
|
论舞台剧灯光的电影化叙事功能 |
周桢翔
|
《传媒论坛》
|
2019 |
0 |
|
19
|
乔治·艾略特叙事策略的“进”与“退”——以《米德尔马契》为例 |
杨采婷
欧阳思璇
|
《海外英语》
|
202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