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魏晋风度”与士文化的审美开拓 被引量:10
1
作者 皮元珍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6-31,共6页
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风范,其影响是甚为深远的。它以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以及顺应自然,超然物外为风尚。使内在的追求与外在的否定联系在一起,即在对旧传统、旧价值... 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风范,其影响是甚为深远的。它以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以及顺应自然,超然物外为风尚。使内在的追求与外在的否定联系在一起,即在对旧传统、旧价值的怀疑、对抗,乃至破坏与颠覆中彰显出个性的解放、人格的独立。也正因为有了这种“人的觉醒”,才使得“魏晋风度”具有了推动历史演变的人文情怀,蕴含着激励后人的意绪情结,从而使中国士人文化获得了空前的审美开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风度 士文化 审美开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颜元习动习行的教育理念及其现代启示 被引量:2
2
作者 谭真明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2011年第2期55-58,共4页
颜元认为孔门之后的习静教育和书本知识教育有害于身心,有害于家国,提出了习动和习行的教育修习方法,并从身心健康、道德涵蓄、经世致用3个方面阐述了习动的意义和价值。颜元的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关,与其青少年时期所... 颜元认为孔门之后的习静教育和书本知识教育有害于身心,有害于家国,提出了习动和习行的教育修习方法,并从身心健康、道德涵蓄、经世致用3个方面阐述了习动的意义和价值。颜元的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关,与其青少年时期所传承的学养有关,与其哲学思想有关。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启发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静教育 书本教育 习动 习行 劳作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代小说犯中见避的叙事策略——以《水浒传》中三起女人命案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谭真明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8-140,共3页
犯中见避是古代作家普遍践行的一条创作规律。《水浒传》中的三起女人命案——宋江诛妇、武松杀嫂、杨雄杀妻,在事件的起因和人物行为的动机、方式等方面充分体现了这一叙事艺术的基本特点。犯中见避是文学作品反映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 犯中见避是古代作家普遍践行的一条创作规律。《水浒传》中的三起女人命案——宋江诛妇、武松杀嫂、杨雄杀妻,在事件的起因和人物行为的动机、方式等方面充分体现了这一叙事艺术的基本特点。犯中见避是文学作品反映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与反映事物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小说创作塑造个性形象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中见避 女人命案 普遍规律 特殊规律 个性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作人与清代散文
4
作者 周荷初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6-42,共7页
关键词 周作人 《古文辞类纂》 散文 清代 江南水师学堂 《春秋左传》 《聊斋志异》 三味书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体”与“现代”的双重寻找——论台湾寻根文学
5
作者 邓榕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8-93,共6页
台湾寻根文学分别于1940年代、1950-60年代、1960-70年代三度勃兴,因历史激发力的不同在文化心灵诉求上各有侧重。从文化心理层面整体审视,上述台湾寻根文学的三度勃兴与台湾人内在主体的二元分裂密切相关:首度勃兴源自台湾人与日本人... 台湾寻根文学分别于1940年代、1950-60年代、1960-70年代三度勃兴,因历史激发力的不同在文化心灵诉求上各有侧重。从文化心理层面整体审视,上述台湾寻根文学的三度勃兴与台湾人内在主体的二元分裂密切相关:首度勃兴源自台湾人与日本人之间的主体分裂,再度勃兴源自台湾人与大陆人之间的主体分裂,三度勃兴源自台湾人与西方人之间的主体分裂。三度勃兴的二元分裂虽各有不同但皆导致台湾人无根的失落,这正是寻根的前提。三度勃兴显示出台湾人对于母体文化身份认同的强烈渴求,对于走向现代而不自我迷失的精神寻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寻根文学 三度勃兴 二元分裂 文化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七体的形成和演进 被引量:4
6
作者 宋志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71-74,共4页
七体是赋的分支 ,具有与其它赋类相区别的特点 ,其基本体制由西汉枚乘《七发》确立。七体在其流变过程中 ,招隐取代问疾成为题材上的突破 ,仕隐之辩为文人表述个人情性、价值取舍及德政标准提供了合适的途径。
关键词 七体 形成 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哀情小说论 被引量:2
7
作者 沈敦忠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2期107-110,135,共5页
清末民初的“哀情小说”因其文化色彩的复杂性 ,一直是文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在概要描述清末民初哀情小说创作的基础上 ,探讨哀情小说在中国文学历史长河中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有利于确立哀情小说独特的历史位置和独具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 哀情小说 清末民初 背景 情节 审美情趣 五四文学 《恨海》 美学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