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叶轮式压缩机喘振问题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一凡 刘杰 +4 位作者 李亚南 郝佳豪 越云凯 杨俊玲 张振涛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9-282,共14页
在大型压缩气体储能系统中,叶轮式压缩机的性能是决定整个储能系统能否高效运行的关键。喘振只能被抑制,无法消除,是叶轮式压缩机的固有特性之一,严重影响了叶轮式压缩机的工作效率和安全稳定性。因此,防喘振技术是确保叶轮式压缩机安... 在大型压缩气体储能系统中,叶轮式压缩机的性能是决定整个储能系统能否高效运行的关键。喘振只能被抑制,无法消除,是叶轮式压缩机的固有特性之一,严重影响了叶轮式压缩机的工作效率和安全稳定性。因此,防喘振技术是确保叶轮式压缩机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尤其在压缩气体储能系统中压缩机频繁启停的工况下更为重要。本文通过调研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叶轮式压缩机防喘振技术的文献,阐述了叶轮式压缩机喘振产生的机理、判别方法以及喘振发生时的流场变化等物理特性;着重综述了通过限制压缩机入口流量防止喘振发生的被动控制、通过改变压缩机性能防止喘振的主动控制以及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相结合的主/被动控制3种控制策略的研究进展以及各自的优缺点;重点分析了基于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的压缩机喘振检测技术;展望了叶轮式压缩机防喘振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综合分析表明,通过对叶轮式压缩机喘振物理特性的详细分析,设计出叶轮式压缩机防喘振控制策略,结合喘振检测技术,可以有效抑制压缩机喘振现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气体储能 叶轮式压缩机 喘振 流场分析 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千瓦级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向心透平设计与结构参数优化
2
作者 沈代兵 郝佳豪 +3 位作者 宋衍昌 杨俊玲 张振涛 越云凯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70-1285,共16页
透平膨胀机是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关键装备,透平叶轮的结构参数优化有利于更好地提高透平膨胀机的整体性能。本文以某百千瓦级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向心透平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气动设计得到该二氧化碳透平的主要结构参数,然后基于Numeca开... 透平膨胀机是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关键装备,透平叶轮的结构参数优化有利于更好地提高透平膨胀机的整体性能。本文以某百千瓦级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向心透平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气动设计得到该二氧化碳透平的主要结构参数,然后基于Numeca开展流场仿真,分析了叶轮叶片数、叶轮入口角和叶轮出口角对流动特性的影响规律,进一步研究了叶顶间隙内的泄漏流和损失,最后探究了非定常流动特性下透平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叶轮叶片数的增加,叶轮流道中的低马赫数区域占比先降低后增加;叶轮入口角和叶轮出口角显著影响透平内流动分离区域和涡面积分布,优化叶轮角后的透平等熵效率达83.65%,较初始设计提高了0.75%;透平等熵效率随叶顶间隙的增加而减小,且近似呈线性变化;喷嘴尾迹流会引起叶轮内的非定常流动,且透平等熵效率较定常工况时下降了0.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储能 透平膨胀机 结构参数 叶顶间隙泄漏 非定常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耦合光热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发电系统性能分析
3
作者 郝佳豪 郑平洋 +4 位作者 越云凯 张振涛 杨俊玲 李亚南 于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369-5380,I0003,共13页
二氧化碳储能(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CES)是一种兼具储能效率高、地理适配性高、安全环保的新型压缩气体储能技术,受到业内广泛关注。该文提出一种耦合聚光式光热利用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发电系统(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 二氧化碳储能(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CES)是一种兼具储能效率高、地理适配性高、安全环保的新型压缩气体储能技术,受到业内广泛关注。该文提出一种耦合聚光式光热利用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发电系统(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concentrated solar thermal power,SCES-CSTP)和采用分流再压缩、两级回热的改进系统(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concentrated solar thermal power+split compression,SCES-CSTP+SC),探索了光热熔融盐单元与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的互补优势。研究发现,提高储能压力比和加热温度可以提高储能效率和储能密度,但储能压力比存在最佳值;优化后的SCES-CSTP系统在储能压力比为4.0,加热温度为773.15 K时,储能效率、电-电效率分别为72.37%和432.9%,储能密度为12.94 kW·h/m^(3),(火用)效率为74.4%。SCES-CSTP+SC系统显著增强了回热器传热和系统性能,优选出最佳分流比为0.15和加热温度713.15 K时储能效率最高为75.51%,总(火用)损降低至526.62 kW,(火用)效率提升至77.7%。结果表明,光热对超临界CO_(2)储能系统性能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 光热利用 最优工况 热力学分析 (火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参数对CO_(2)离心压缩机的性能影响分析
4
作者 田玉厂 李亚南 +4 位作者 郝佳豪 刘杰 越云凯 杨俊玲 张振涛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31,共11页
为研究各关键结构参数对CO_(2)离心压缩机性能的影响,针对某MW级压缩CO_(2)储能系统低压段中的一级进行了一维设计和三维数值模拟。基于该模型研究了叶片数、叶顶间隙、叶片出口安装角和叶轮出口相对宽度4种关键结构参数对压缩机性能的... 为研究各关键结构参数对CO_(2)离心压缩机性能的影响,针对某MW级压缩CO_(2)储能系统低压段中的一级进行了一维设计和三维数值模拟。基于该模型研究了叶片数、叶顶间隙、叶片出口安装角和叶轮出口相对宽度4种关键结构参数对压缩机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叶片出口安装角和叶顶间隙对离心压缩机性能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叶片数和叶轮出口相对宽度;增加叶片出口安装角度可显著提高压缩机的做功量及压比,但过大角度会使得流动损失增大而造成效率的降低;随着叶顶间隙的增大,泄漏流动会更加严重,从而影响压缩机的性能;减少叶片数量会减小叶片对流体的约束,更易产生流动分离;叶轮出口相对宽度与压缩机设计流量相关,过小的相对宽度会增大摩擦、泄漏等损失,进而影响压缩机性能及运行工况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离心压缩机 结构参数 数值模拟 性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离心压缩机气动设计与性能分析研究进展
5
作者 田玉厂 刘杰 +5 位作者 郝佳豪 越云凯 李亚南 杨俊玲 张振涛 李晓琼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1-167,220,232,共9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_(2))Brayton循环具有效率高、结构紧凑等优点,在能源动力系统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离心压缩机作为该循环系统的重要部件,因其运行范围广、单级压比大、效率高等优点同样在能源、动... 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_(2))Brayton循环具有效率高、结构紧凑等优点,在能源动力系统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离心压缩机作为该循环系统的重要部件,因其运行范围广、单级压比大、效率高等优点同样在能源、动力及化工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气动设计与性能分析是所有压缩机工作的基础,其包含一维气动设计与分析及全三维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数值分析等关键部分。相对于传统离心压缩机,近临界点特殊的工质物性为SCO_(2)离心压缩机设计与分析带来了新的挑战。通过对近期相关文献的探讨,综述了SCO_(2)离心压缩机的设计方法以及相关学者的性能分析实验,着重介绍了一维设计方法和三维流动分析中的影响因素,并在综合分析后提出了关于SCO_(2)离心压缩机的设计和性能分析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离心压缩机 气动设计 性能分析 模拟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6
作者 张家俊 李晓琼 +6 位作者 张振涛 郝佳豪 郑平洋 于泽 杨俊玲 荆亚楠 越云凯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28-1945,共18页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压缩气体储能技术,具有储能密度大、经济成本低、运行寿命长、负碳排放等多方面优势,适合我国大规模长时储能系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对比分析了压缩二氧化碳储能...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压缩气体储能技术,具有储能密度大、经济成本低、运行寿命长、负碳排放等多方面优势,适合我国大规模长时储能系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对比分析了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相比于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优势,梳理了压缩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的分类,其中详细介绍了跨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系统、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和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运行原理、系统性能以及适用场景等方面特点,阐述了系统关键运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系统[火用]损分布情况,得出系统性能的提升方法,进一步介绍了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改进系统以及耦合其他外部能源系统的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对系统性能的提升效果,最后分析了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优势和发展方向。本文旨在总结当前压缩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研究成果,指出现有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优缺点,为后续学者研究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指引方向,也为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实验及示范的建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 储能技术 系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