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20排螺旋CT三维重建大脑前动脉的临床影像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澜哲 牟珂霖 +3 位作者 何美楠 刘伟豪 张慧 陈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92-296,共5页
目的观测大脑前动脉的起源、走行及分支分布规律,期为脑血管疾病的诊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随机收集100例无血管疾病的脑部多层螺旋CTA影像资料,利用其自带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大脑前动脉的影像解剖学结构。结果(1)测得大脑前动... 目的观测大脑前动脉的起源、走行及分支分布规律,期为脑血管疾病的诊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随机收集100例无血管疾病的脑部多层螺旋CTA影像资料,利用其自带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大脑前动脉的影像解剖学结构。结果(1)测得大脑前动脉各段的数值,大脑前动脉A1段长度、内径及A1-A2夹角左右侧有统计学差异;(2)大脑前动脉走形变异率20%(20/100),其中左侧A1段优势征9%,右侧A1段优势征5%,左侧A1段缺如1%,双侧大脑前动脉发育不良1%,左侧A4、A5段代偿供血1%,右侧A1段优势征合并同侧A2~A5段狭窄(由左侧A2~A5段代偿供血)1%,A4、A5共干1%,双侧A1段畸形1%;(3)大脑前动脉单干型71%,双干型29%。结论多层螺旋CTA能清晰立体地显示大脑前动脉的全长和主要分支及其解剖变异;大脑前动脉的变异复杂,左右差异显著,可为临床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前动脉 螺旋CT 三维重建 断层影像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三维重建腋动脉及其分支分型的临床应用研究
2
作者 魏钰 张乐 +5 位作者 吴鹏翱 毛耀可 龚佳艺 陈伟 周启良 张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9-256,263,共9页
目的通过结合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收集腋动脉及其分支影像资料,补充腋动脉分支分型、变异情况,为临床腋窝结构及腋动脉损伤建立新供血途径提供参考。方法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随机收集100例... 目的通过结合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收集腋动脉及其分支影像资料,补充腋动脉分支分型、变异情况,为临床腋窝结构及腋动脉损伤建立新供血途径提供参考。方法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随机收集100例行左上肢、腋窝CTA的患者影像数据,通过GE AW4.6工作站对图像三维重建处理后,观察100例腋动脉的走行、分支分型、变异情况,测量全段、分段长度及各段起始点处内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腋动脉分型根据主干发出的支数划分为7型:I型占7%,Ⅱ型占24%,Ⅲ型占18%,Ⅳ型占29%,Ⅴ型占11%,Ⅵ型占9%,Ⅶ型占2%;根据血管起源位置不同分为5型:I型占1.8%,Ⅱ型占2.9%,Ⅲ型占2.4%,Ⅳ型占6%,Ⅴ型占0.5%,无起源变异占86.4%;根据1级分支由共干发出分为7型:I型占16%,Ⅱ型占5%,Ⅲ型占2%,Ⅳ型占2%,Ⅴ型占1%,Ⅵ型占1%,Ⅶ型占12%,无共干变异占61%。结论腋动脉分支变异类型众多,通过CTA图像清晰直观反映腋动脉走行、分支分型及变异,补充完善腋动脉分支、变异影像资料,为临床腋窝处血管损伤建立新供血途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动脉 CTA 共干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门静脉解剖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慧 张烁 +1 位作者 樊夏 周庭永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73-474,477,共3页
自从1963年美国Starzl施行全球首例人体原位肝移植以来,肝脏疾病得到了有效治疗,随后供肝匮乏成为了制约肝移植深入发展的世界性难题,1990年由澳大利亚的Strong等完成了第1例活体肝移植(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LDLT... 自从1963年美国Starzl施行全球首例人体原位肝移植以来,肝脏疾病得到了有效治疗,随后供肝匮乏成为了制约肝移植深入发展的世界性难题,1990年由澳大利亚的Strong等完成了第1例活体肝移植(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LDLT),解决了这一难题,而随着LDLT术式的不断改良和发展,对肝脏解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观念认为肝动脉和肝静脉的变异率较高,变异类型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解剖 临床应用 肝门静脉 人体原位肝移植 活体肝移植 LIVER 有效治疗 肝脏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解剖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曾星 黄莉珍 +2 位作者 姜迎 左婵 张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1-233,共3页
海绵窦结构复杂,因其含有丰富的神经、血管,对于神经外科手术是十分困难的挑战,颈内动脉损伤出血或脑神经损伤大大限制了该区域的手术。近20年来,由于神经影像学、血管内介入技术、颅底海绵窦区显微外科和血管搭桥技术的飞速发展,颈内... 海绵窦结构复杂,因其含有丰富的神经、血管,对于神经外科手术是十分困难的挑战,颈内动脉损伤出血或脑神经损伤大大限制了该区域的手术。近20年来,由于神经影像学、血管内介入技术、颅底海绵窦区显微外科和血管搭桥技术的飞速发展,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也随之提高,临床上对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解剖特点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就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解剖学关系及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段 颈内动脉 眼动脉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排螺旋CT三维重建右半肝门静脉和肝静脉及其解剖关系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周芮灵 李盈 +4 位作者 黄迪情 赵增江 丁慧 张慧 陈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0-155,共6页
目的应用256排螺旋CT行上腹部血管造影,描述右半肝门静脉与肝静脉的CT表现、两者解剖关系和肝分段的再定义,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收集100例受检者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图像,观察三维重建后右半肝门静脉分支、肝静脉属支的分布情况,... 目的应用256排螺旋CT行上腹部血管造影,描述右半肝门静脉与肝静脉的CT表现、两者解剖关系和肝分段的再定义,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收集100例受检者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图像,观察三维重建后右半肝门静脉分支、肝静脉属支的分布情况,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门静脉分布情况:S5段分为4型,A型66%,B型10%,C型8%,D型16%;S6段分为6型,A型56%,B型15%,C型4%,D型17%,E型4%,F型4%;S7段分为3型,A型73%,B型23%,C型4%;S8段分为5型,A型67%,B型3%,C型2%,D型8%,E型20%。肝静脉分布情况:肝左静脉、肝中静脉、肝右静脉分别汇入下腔静脉有45%,肝左静脉与肝中静脉形成共干汇入下腔静脉有55%;36%出现肝右下后静脉,11%肝右静脉细小,由发达的肝中静脉代偿性引流右半肝;15%肝中静脉主干位于门静脉主干分叉处上方,41%肝中静脉位于Rex-Cantlie线右侧。肝静脉与门静脉解剖关系分为4型,以A型最多,占64%,D型最少,占3%。结论右半肝肝静脉和门静脉解剖形态复杂多样,门静脉主干变异时肝静脉与门静脉空间分布也随之发生改变,对肝个体化手术的顺利实施具有影像学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半肝 三维重建 门静脉 肝静脉 解剖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SE在慢性砷中毒大鼠海马CA3区的表达 被引量:6
6
作者 李玉飞 康朝胜 +3 位作者 臧贵勇 李远慧 周启良 胡明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3-97,共5页
目的:利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慢性砷中毒对成年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形态学影响,以及慢性砷中毒对成年大鼠脑的神经毒性。方法:取3~4月龄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自由饮用蒸馏水)、低剂量组(As2O3... 目的:利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慢性砷中毒对成年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形态学影响,以及慢性砷中毒对成年大鼠脑的神经毒性。方法:取3~4月龄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自由饮用蒸馏水)、低剂量组(As2O3按4mg/l的比例用蒸馏水配制,自由饮用)和高剂量组(As2O3按100mg/l的比例用蒸馏水配制,自由饮用)。每组20只,各组均用普通饲料喂养,连续喂养4月后取大鼠海马组织,常规石蜡切片尼式染色(Nissl),并利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抗体进行SABC法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的形态学改变,进行细胞形态学计数及测量NSE阳性反应产物的平均光密度。结果:砷中毒组神经元数量减少,细胞形态不规则,可见大量坏死的神经细胞,NSE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减少(P<0.01),阳性反应产物平均光密度降低(P<0.01)。结论:慢性砷中毒可以导致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结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中毒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免疫组化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甲素对DSP4致大鼠蓝斑NE能神经元丢失及海马NE能神经纤维溃变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简晓红 李小红 +6 位作者 游平波 吴龙 李明波 邓小华 刘正清 罗学港 雷德亮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96-400,共5页
为了观察雷公藤甲素(T10)对DSP4致成年SD大鼠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NE)神经元丢失及海马NE能神经纤维溃变的保护作用,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DSP4组)、治疗组(DSP4+T10组)、对照组(NS组)。DSP4组、DSP4+T10组动物在第1d、30d腹腔内注射... 为了观察雷公藤甲素(T10)对DSP4致成年SD大鼠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NE)神经元丢失及海马NE能神经纤维溃变的保护作用,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DSP4组)、治疗组(DSP4+T10组)、对照组(NS组)。DSP4组、DSP4+T10组动物在第1d、30d腹腔内注射DSP4(25μg/kg),NS组动物同时间腹腔内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DSP4+T10组动物第1d开始用T10[10μg/(kg.d)]灌胃持续45d,DSP4组、NS组动物用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胃。45d后取材,用酪氨酸羟化酶(TH)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蓝斑NE能神经元和海马NE能神经纤维,双盲法计数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细胞数,HPIAS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像测量系统测定海马CA3区神经纤维阳性表达产物的平均灰度值。结果显示:NS组海马NE纤维长而连续;DSP4组海马NE纤维少,断裂现象多见,DSP4+T10组纤维的连续性较DSP4组好;DSP4组蓝斑NE阳性细胞数(505个±24个)明显低于NS组(1069个±49个)和DSP4+T10组(996个±63个)(P<0.05)。DSP4组海马NE阳性神经纤维平均灰度值为(141.89±2.17),明显高于NS组(134.32±2.29)和DSP4+T10组(136.59±3.25)(P<0.05)。以上实验结果提示:DSP4对大鼠蓝斑NE能神经元及海马NE能神经纤维有损伤,雷公藤甲素对其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甲素 DSP4 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 蓝斑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