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游城陵矶—武汉河段稳定航深计算方法改进
1
作者 单敏尔 刘鑫 +3 位作者 李瀛 张伟 陈怡君 雷雪婷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97,共7页
航道稳定航深计算是充分利用航道水深资源的前提条件,改进稳定航深的计算过程对估算航道水深潜力有重要的意义。为计算长江中游城陵矶—武汉河段航道最大稳定水深,改进了稳定航深估算法中的河相关系参数、水深修正系数及分流比计算过程... 航道稳定航深计算是充分利用航道水深资源的前提条件,改进稳定航深的计算过程对估算航道水深潜力有重要的意义。为计算长江中游城陵矶—武汉河段航道最大稳定水深,改进了稳定航深估算法中的河相关系参数、水深修正系数及分流比计算过程,同时综合考虑分汊河段和非分汊河段的稳定航深,最后确定了城陵矶—武汉河段在不同流量、不同河宽下的稳定航深。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构建城陵矶—武汉河段流量Q与河相系数α、形状系数k、河相指数β、河宽B的经验关系,可简化改进稳定航深估算法的稳定航深计算过程。(2)城陵矶—武汉河段在98%设计通航保证率流量下,150、200、250 m航宽尺度下基于自然禀赋的稳定航深分别为5.98、5.64、5.30 m;在20 000 m^(3)/s流量下,150、200、250 m航宽尺度下的稳定航深分别为12.56、11.89、11.22 m;在30 000 m^(3)/s流量下,150、200、250 m航宽尺度下的稳定航深分别为16.81、16.16、15.49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航深 改进计算 河相关系 水深修正系数 分汊河段 长江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荆江河段滩槽演变与航道水深资源提升关系 被引量:17
2
作者 杨云平 李明 +3 位作者 刘万利 朱玉德 杨丽洁 余文钧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0-252,共13页
长江是中国的“黄金水道”,通过系统性航道整治和疏浚维护,长江荆江河段航道水深已由2002年的2.9 m提升至2020年的3.5~3.8 m,但仍低于上游三峡大坝库区(4.5 m)及下游河段(4.5~6.0 m),航道水深与上下游不衔接且制约长江航道综合效益发挥... 长江是中国的“黄金水道”,通过系统性航道整治和疏浚维护,长江荆江河段航道水深已由2002年的2.9 m提升至2020年的3.5~3.8 m,但仍低于上游三峡大坝库区(4.5 m)及下游河段(4.5~6.0 m),航道水深与上下游不衔接且制约长江航道综合效益发挥。为了适应上下游航道水深,需提升荆江河段航道尺度,亟需明确航道水深资源、碍航特征与河道演变等关系。以长江荆江河段为对象,分析1960—2020年水沙及地形等资料,开展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滩槽演变与航道水深资源提升关系研究。研究表明:三峡工程运行后荆江河段以枯水河槽冲刷为主,冲刷量占全部冲刷量的90.97%,江心洲和边滩面积减少18.3%,其中江心洲、边滩面积减幅分别为9.4%和24.9%;在河床冲刷与航道整治工程实施条件下,以4.5 m×200 m(水深×宽度)进行航道尺度核查,荆江河段碍航总长度占全河段5.3%;4.5 m水深碍航特征包括砂卵石河段枯水位下降幅度高于河槽下切深度引起航道水深不足,沙质河床内弯曲河段“凸岸侧边滩冲刷、凹岸侧深槽淤积”引起滩槽形态及航道边界不稳定,以及分汊河段内洲滩萎缩与汊道间不均衡冲刷引起枯水航路不稳定及水深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槽演变 汊道分流关系 航道水深资源 荆江河段 长江中游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间卷积网络的长江下荆江航道水位预测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港 李有为 +3 位作者 舒章康 张宇 王江 查伟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4-92,共9页
航道水位的精准预测对保障船舶通航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下荆江航道为研究区域,采用2019—2020年水文时间序列数据为训练集,2021年数据为验证集,构建基于时间卷积网络(TCN)的长江下荆江水位变化预测模型,并与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 航道水位的精准预测对保障船舶通航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下荆江航道为研究区域,采用2019—2020年水文时间序列数据为训练集,2021年数据为验证集,构建基于时间卷积网络(TCN)的长江下荆江水位变化预测模型,并与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和支持向量机(SVM)的水位预测模型进行计算精度的对比。结果表明:不同站点TCN对应的最优输入时间窗口存在一定差异,监利站、调弦口站及石首站的最优输入时间窗口分别为前2 d、前2 d和前3 d;TCN在2021年下荆江各站点水位预测结果的纳什系数(ENS)和决定系数(R^(2))均高于0.995,均方根误差(ERMS)小于0.21 m,整体预测效果优于LSTM,两者预测精度均较高,均显著优于SVM;但随着预测时间尺度的增加,水位预测精度整体呈下降趋势;TCN模型各站点枯水期大部分时段的水位预测绝对误差小于0.2 m,这表明TCN在航道水位预测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通过分析TCN在航道水位预测中的适用性和优越性,可为长江航道水位预测精度提升和船舶安全通航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预测 航道水位 下荆江航道 时间卷积网络 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宜昌至大埠街段砂卵石河床疏浚对航槽动力影响研究
4
作者 余文钧 王江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196,共5页
为研究长江宜昌至大埠街段砂卵石河床疏浚对航槽动力环境的影响,采用基于非结构网格的二维水流模型,充分考虑下游沙质河床水位下降溯源作用,分析出口水位下降与疏浚共同影响下的航槽内水流动力特征变化。结果表明,在河床保持稳定的前提... 为研究长江宜昌至大埠街段砂卵石河床疏浚对航槽动力环境的影响,采用基于非结构网格的二维水流模型,充分考虑下游沙质河床水位下降溯源作用,分析出口水位下降与疏浚共同影响下的航槽内水流动力特征变化。结果表明,在河床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下游沙质河段水位下降2 m,水位下降向上传递沿程递减,至陈二口处水位降幅降至0.004 m,至宜昌水位降幅降至0.001 m以内,比降的影响表现为局部比降增大,增大区域主要集中在姚港以下;疏浚能提升航道水深,缓解航槽内的坡陡现象,但也会降低沿程河段的水位控制强度,下游水位下降2 m结合疏浚后,水位下降0.004 m将上延至周家河,宜昌水位降幅将增大至0.002 m。研究成果可为长江干线砂卵石河段航道尺度提升、航道维护等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卵石河段 疏浚 水位 航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环境下混凝土抗硫酸铵侵蚀性能提升研究
5
作者 谭洁 胡伟 刘洋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4-489,共16页
为解决滨海地区混凝土在硫酸铵环境中耐久性不足的问题,本研究采用了不同的水灰比(w/b)和表面涂层处理对混凝土在硫酸铵浸润下的抗侵蚀性能进行了系统评估。通过对混凝土试样施加胶体硅酸盐、硅烷/纳米复合材料、乙烯基酯/纳米复合材料... 为解决滨海地区混凝土在硫酸铵环境中耐久性不足的问题,本研究采用了不同的水灰比(w/b)和表面涂层处理对混凝土在硫酸铵浸润下的抗侵蚀性能进行了系统评估。通过对混凝土试样施加胶体硅酸盐、硅烷/纳米复合材料、乙烯基酯/纳米复合材料等涂层,并在基准浸润和复合浸润(冻融循环和干湿循环)条件下进行质量变化及微观结构的演变等测试。研究结果表明:与基准浸润条件相比,复合浸润对混凝土的破坏更为严重。将水灰比由0.6降低至0.4后,涂覆纯乙烯基酯的混凝土试样与无涂层试样相比,累积质量损失减少了约55%,降低水灰比会使混凝土的微结构致密化并降低渗透性。胶体硅酸盐表面处理虽然改善了初始流体抵抗性,但是由于胶体硅酸盐的亲水性和涂层的干缩微裂纹,未能有效保护混凝土抵抗硫酸铵侵蚀。水灰比为0.6,采用硅烷/纳米复合材料涂层时,由于其疏水性和纳米材料的增强效果,混凝土试样的累积质量损失相对涂覆纯硅烷的试样最多可减少56%,水灰比为0.4,采用乙烯基酯/纳米复合材料的涂层时,由于聚合物膜的强黏结性和化学稳定性,混凝土试样的累积质量损失相对涂覆纯乙烯基酯的试样最多可减少65%。硅烷和乙烯基酯纳米复合材料均在滨海地区混凝土的硫酸铵侵蚀防护中均表现出良好的效果,为滨海地区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维护提供了有效的防护措施,可以显著延长混凝土结构在硫酸铵环境中的使用寿命,减少维修和更换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地区 混凝土 耐久性 硫酸铵侵蚀 纳米复合材料 抗硫酸铵侵蚀性能 混凝土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区洲滩生境改造方案优选——以王甫洲水库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单敏尔 周银军 +3 位作者 郭超 刘鑫 孙贵洲 李志晶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5,共8页
低水头梯级水库中流速较缓且水深较小而导致水草灾害发生是近些年水库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为在发生伊乐藻灾害的王甫洲库区通过实施局部地形改造而塑造不利于伊乐藻生长的水文环境,并能对每一改造方案实施前后水动力强度的变化进行定... 低水头梯级水库中流速较缓且水深较小而导致水草灾害发生是近些年水库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为在发生伊乐藻灾害的王甫洲库区通过实施局部地形改造而塑造不利于伊乐藻生长的水文环境,并能对每一改造方案实施前后水动力强度的变化进行定量评价,同时综合考虑各改造方案在每一区域的水动力提升效果、对环境的影响和改造效益,选取各区域最优改造方案,提出了水动力提升率概念用以描述改造前后水动力强度的变化,并建立了基于熵权-TOPSIS的地形改造方案优选模型对各区域的每一方案进行评价优选,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①在周期流量下,在区域A改造方案1水动力提升率仅为5.16%,远不及方案2和方案3的59.15%和63.62%;在区域B和区域C,方案1水动力强度出现减弱,方案2和方案3对区域B的水动力提升率分别为16.02%和20.19%,对区域C的水动力提升率分别为45.47%和51.99%,均较为接近。②熵权法得到3个区域各指标的权重均为改造效益>平均改造深度>水动力提升率。若综合考虑水动力提升率、对环境的影响和改造效益,TOPSIS模型计算的综合评价指数均为方案3>方案2>方案1,方案3均是每一区域综合评价下的最优改造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区洲滩生境改造 水动力提升率 熵权 TOPSIS模型 伊乐藻 王甫洲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齿型双向流道过流和输沙性能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伟峰 唐艳平 +3 位作者 王紫阳 杨忠勇 符剑平 王亚林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3-199,219,共8页
为研究内齿位置对加齿型双向流道灌水器水力性能和抗堵塞性能的影响,同步优化提出水力性能和抗堵性能均优越的加齿型双向流道灌水器。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5种不同加齿型双向流道(含改进后流道结构)的灌水器进行数值模拟计算,... 为研究内齿位置对加齿型双向流道灌水器水力性能和抗堵塞性能的影响,同步优化提出水力性能和抗堵性能均优越的加齿型双向流道灌水器。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5种不同加齿型双向流道(含改进后流道结构)的灌水器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不同加齿型双向流道流态指数、水流流速、流道内湍动能、湍动能耗散率分布规律及物理颗粒运动轨迹等。结果表明:内齿位于支流道入口上时,灌水器流态指数最小,同时湍动能耗散率2000~4000 m^(2)/s^(2)区域面积大于后3种方案;通过对比分析4种方案的漩涡区湍动能最小值、沙粒运移路程、沙粒滞留时间,得到方案1内齿位于支流道入口上时,加齿型双向流道抗堵塞性能最优;对方案1内齿结构进行流线型优化改进,进一步提高了加齿型双向流道的水力性能和抗堵塞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器 加齿型双向流道 内齿位置 抗堵塞性能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岭隧道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建模方法 被引量:7
8
作者 徐晓雅 王章琼 +3 位作者 李雷烈 赵歧林 周意 蔡永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73-3380,共8页
针对山岭隧道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建模效率低、数据融合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一套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倾斜摄影技术的建模方法。以武汉市黄龙山隧道为例... 针对山岭隧道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建模效率低、数据融合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一套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倾斜摄影技术的建模方法。以武汉市黄龙山隧道为例,首先,按用途和施工工序对山岭隧道构件进行分类,利用Revit和Dynamo软件,采用参数化建模+自适应拼接的方法构建隧道三维结构模型;其次,通过无人机采用倾斜摄影技术获取地表影像,构建三维实景模型;通过影像匹配和滤波技术处理点云数据,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并结合钻孔数据,采用插值法和约束分区的方法构建三维地质模型;最后,基于MapGIS实现隧道结构模型、地表三维实景模型、三维地质模型的集成。所提方法可以优化模型管理方式,减少数据信息的丢失,实现隧道工程信息的集成与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建模 山岭隧道 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 倾斜摄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江河段泥沙冲淤对三峡水库汛期排沙的响应 被引量:5
9
作者 左利钦 陆永军 +2 位作者 王洪杨 郑力 李鑫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5-125,共11页
三峡水库汛期排沙研究大多关注库区的减淤效应,对坝下游河道的冲淤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对优化水库调度和河道保护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三峡水库下游荆江河段为对象,建立了荆江长河段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并结合实测资料分析,基于三峡水库2... 三峡水库汛期排沙研究大多关注库区的减淤效应,对坝下游河道的冲淤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对优化水库调度和河道保护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三峡水库下游荆江河段为对象,建立了荆江长河段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并结合实测资料分析,基于三峡水库2018年7月排沙调度,通过设置不同的排沙比(7%~100%),计算分析了荆江河段冲淤对三峡水库排沙比的响应。结果表明:虽然荆江河段全年总体冲刷,但排沙比较大时汛期仍可能淤积,上荆江河段受排沙调度影响相对较大;总体而言,2018年汛期水沙条件下,30%左右的排沙比是荆江河段洪季冲淤的临界点;排沙比提高后,汛期淤积部位大部分为边滩等缓流区,以及弯曲河段凹岸等,主槽仍冲刷,对维护滩槽高差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沙调度 场次洪水 水沙调节 泥沙冲淤 排沙比 荆江河段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王甫洲库区伊乐藻综合治理措施效用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单敏尔 刘鑫 +2 位作者 周银军 李志晶 郭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6-111,共6页
为评估生境逆改造和生态调度相结合的方式对治理汉江王甫洲库区伊乐藻灾害的有效性,建立了研究区间的二维水动力模型,提出了水动力提升率这一概念,从典型断面、流场等方面对生境逆改造效果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生境逆改造后的生态调度流... 为评估生境逆改造和生态调度相结合的方式对治理汉江王甫洲库区伊乐藻灾害的有效性,建立了研究区间的二维水动力模型,提出了水动力提升率这一概念,从典型断面、流场等方面对生境逆改造效果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生境逆改造后的生态调度流量和方案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①生境逆改造后断面特征点的总体水深增加达1.31 m,流速分布更加均匀,静水点个数显著减少。②改造后研究区间在枯水流量时水动力提升率最大,为44.55%,洪水流量时提升最小,为26.77%,周期提升率为35.59%。③生境逆改造之后的生态调度峰值流量调整为613.72 m^(3)/s时,即可达到现有调度方案短时增至1100 m^(3)/s时的水动力提升效果,一次生态调度相较于现有调度方案可节约丹江口水库水量4.2亿m^(3),且相同最小流量下水动力提升率达1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乐藻 生境逆改造 生态调度 水动力提升率 王甫洲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有鮈鲫集群行为在生物早期预警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11
作者 邱宁 李文静 +2 位作者 钟鸣 周成成 王剑伟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71-379,共9页
以鱼类为指示生物的生物早期预警是一种高效快捷的水体污染物生态损害预警技术,然而,将鱼类的集群行为应用于生物早期预警的研究目前还较为缺乏。以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为实验对象,使用“集群分数”量化参数对其健康状态下的集... 以鱼类为指示生物的生物早期预警是一种高效快捷的水体污染物生态损害预警技术,然而,将鱼类的集群行为应用于生物早期预警的研究目前还较为缺乏。以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为实验对象,使用“集群分数”量化参数对其健康状态下的集群行为进行了观测和量化。根据24 h急性毒性暴露实验结果,通过梯度暴露实验和突发污染模拟实验2种方式测试了暴露于镉离子(Cd^(2+))、对氯苯胺和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MS222)3种化学品下的稀有鮈鲫集群行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稀有鮈鲫具有明显的集群行为,其集群分数处于3~5之间,且对化学品的暴露具有明显的变化响应。3种化学品1 h暴露下对稀有鮈鲫集群行为的最低有影响浓度(LOEC)分别为3 mg·L^(-1)(Cd^(2+))、10 mg·L^(-1)(对氯苯胺)和11 mg·L^(-1)(MS222),且稀有鮈鲫的集群分数对化学品暴露的反应较为灵敏且迅速,在3种化学品加入后的10 min内即表现出明显的响应。因此集群分数是一种可用于量化鱼类集群行为的良好参数,且稀有鮈鲫的集群行为是一种可用于生物早期预警的优良行为指标,可用于Cd^(2+)、MS222和对氯苯胺等化学品突发水体污染的早期生物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鮈鲫 行为毒性 集群行为 生物早期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