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十四五”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 被引量:48
1
作者 王金南 孙宏亮 +3 位作者 续衍雪 王东 赵越 魏明海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75-1080,共6页
长江横贯我国东中西部,是我国第一大河,全球第三大河.保护好长江生态环境既是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基本要求,也是体现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扩大全球影响力的必然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成效显著,但在部分区... 长江横贯我国东中西部,是我国第一大河,全球第三大河.保护好长江生态环境既是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基本要求,也是体现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扩大全球影响力的必然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成效显著,但在部分区域、领域依然存在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和治理短板."十四五"期间,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应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施策,坚持源头预防、"三水共治",在巩固以往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认清生态环境保护中长期战略形势,把握好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以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做好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顶层设计,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水生态环境保护 “十四五” 顶层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人为磷输入驱动效应多时空测度 被引量:2
2
作者 蔡梓灿 王晟 +1 位作者 陈岩 高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7-204,共8页
磷是影响水环境质量的关键营养元素,定量评估磷输入驱动效应是区域营养盐管理的重要基础。该研究基于人类活动净磷输入(NAPI)模型评估了1952-2016年长江经济带人为磷输入强度变化,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定量解析了NAPI的5个相关驱动... 磷是影响水环境质量的关键营养元素,定量评估磷输入驱动效应是区域营养盐管理的重要基础。该研究基于人类活动净磷输入(NAPI)模型评估了1952-2016年长江经济带人为磷输入强度变化,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定量解析了NAPI的5个相关驱动因子效应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人为磷输入在研究期间增长了3 217 Gg,分别经历了指数和线性2个增长时期,磷输入热点区域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2)人口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是NAPI增长的主要驱动因子,其中经济水平效应的贡献最大,占77.8%,其次为人口效应;(3)驱动因子对NAPI的作用可随时间发生变化,以2010年为界,经济水平效应由正效应变为负效应,而磷输入强度因子则从负效应变为正效应;(4)东部地区的驱动因子效应变化超前于中西部,经济增长可能重新成为中西部NAPI的正向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LMDI 因素分解 人类活动净磷输入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与水环境质量改善的响应关系及其分区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白辉 陈岩 +3 位作者 王东 吴舜泽 高伟 郭怀成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65-771,共7页
以2011-2015年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水环境质量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分析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与水环境质量改善的响应关系,发现这种响应关系在时空上呈现差异化特点。进一步对二者的响应关系进行分区,提出不同分区模式... 以2011-2015年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水环境质量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分析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与水环境质量改善的响应关系,发现这种响应关系在时空上呈现差异化特点。进一步对二者的响应关系进行分区,提出不同分区模式下的污染物总量控制与水污染防治对策建议,使污染物总量控制更好地服务于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流域水环境质量目标要求下的精准治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总量减排 水环境质量改善 响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湖生态缓冲带政策框架设计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文宇立 马乐宽 +1 位作者 赵越 王东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8-23,共6页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状况得到了明显好转。但是,氮、磷污染问题逐步凸显,并已成为长江等重点流域的主要污染因子。在"减排污"系列措施的实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空间不断缩窄...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状况得到了明显好转。但是,氮、磷污染问题逐步凸显,并已成为长江等重点流域的主要污染因子。在"减排污"系列措施的实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空间不断缩窄的情况下,"扩容量"的重要性开始显现。详细梳理了长江经济带区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论证了河湖生态缓冲带作为"扩容量"措施之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基于对国外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总结,结合我国现行的政策体系,详细分析了河湖生态缓冲带政策工具的分类、实施对象、技术方法和建设管理要求等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政策框架设计构想,为下一步按照相关上位法规政策要求,在长江经济带推行河湖生态缓冲带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框架设计 生态缓冲带 空间管控 水生态环境 河流 湖库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潭金石锰矿周边土壤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7
5
作者 朱岗辉 汪成 +3 位作者 李璐 陈坚 文一 李书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34期48-52,共5页
[目的]掌握金石锰矿周边土壤重金属含量、污染程度及分布特征。[方法]对矿区周边土壤进行实地采样,并对土壤中重金属Mn、Cd、Zn、Pb、Cu、Cr和Ni含量进行分析。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和风险... [目的]掌握金石锰矿周边土壤重金属含量、污染程度及分布特征。[方法]对矿区周边土壤进行实地采样,并对土壤中重金属Mn、Cd、Zn、Pb、Cu、Cr和Ni含量进行分析。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和风险。[结果]金石矿区周边土壤受到重金属不同程度的污染,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Mn、Cd、Zn、Pb、Cu、Cr、Ni;重金属区域污染差异较大,局部区域土壤Mn污染严重,垂向调查发现重金属污染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矿区周边土壤中重金属综合的潜在危害程度为"轻微-中等",Cd是潜在生态危害最大的因子。Pb和Zn、Cd和Ni有很大相关性,可能属于同源污染物。[结论]该研究可为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矿 土壤 重金属 污染特征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AT模型的江西八里湖流域氮磷污染负荷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陈岩 赵琰鑫 +3 位作者 赵越 王东 白辉 郭怀成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12-1118,共7页
基于SWAT模型,通过社会调查和统计数据获取模型所需的空间数据及污染源输入数据,构建江西八里湖流域的氮磷负荷模拟模型,并利用当地2010—2014年的气象、径流和水质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依据该模型,分别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研... 基于SWAT模型,通过社会调查和统计数据获取模型所需的空间数据及污染源输入数据,构建江西八里湖流域的氮磷负荷模拟模型,并利用当地2010—2014年的气象、径流和水质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依据该模型,分别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研究流域的氮磷污染物分布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流域氮磷污染主要来自城镇生活源、农田施肥和畜禽养殖,工业源最少;氮磷负荷主要集中在汛期(5—9月),占全年的55%,汛期污染负荷主要受农村生活和农业施肥的面源影响,随着降水增大等因素导致冲刷作用增强,径流中总氮和总磷的负荷也随之增大。氮磷等营养物负荷主要分布在流域内人口密集的九江县、浔阳区和庐山区,与对应区域大量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模型 非点源污染 负荷结构 八里湖流域 营养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EFLOW的三维土壤-地下水耦合铬污染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2
7
作者 刘玲 陈坚 +3 位作者 牛浩博 李璐 殷乐宜 魏亚强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4-174,共11页
土壤-地下水耦合数值模拟是定量刻画水流和溶质运移的主要手段。现有大范围场地尺度的研究受到数据采集难度及模拟计算量的限制,多是将土壤和地下水分成两个系统,这种方式不利于模型之间的计算反馈,易出现计算误差,因此将土壤和地下水... 土壤-地下水耦合数值模拟是定量刻画水流和溶质运移的主要手段。现有大范围场地尺度的研究受到数据采集难度及模拟计算量的限制,多是将土壤和地下水分成两个系统,这种方式不利于模型之间的计算反馈,易出现计算误差,因此将土壤和地下水作为整体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精确刻画实际场地土壤-地下水系统中污染物迁移规律,揭示变饱和反应溶质迁移模型的参数敏感性,以某铬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试验及前人研究所获数据,采用Galerkin有限元法建立三维土壤-地下水模型,定量描述六价铬在土壤-地下水中的迁移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补给条件,研究潜水面在土壤-地下水系统中的波动。并讨论阻滞系数和反应常数对溶质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中,污染物最大水平迁移距离为场地东南侧300 m;地下水中污染晕最大分布面积约为1.632 km2;垂向上土壤中的六价铬仅需15.6 h即可下渗至潜水面,第6天贯穿含水层。当潜水面随着补给量变化而波动时,地下水中六价铬会随水流进入土壤,影响土壤中污染分布。对溶质运移参数的讨论显示,当反应常数由0增大至10−6 s-1时,迁移出场区边界时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约减少2000 mg/L,较难迁移至涟水河。基于FEFLOW的数值模型,能够解决各系统之间交互性差的问题,提供较为精确的模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地下水 耦合模拟 污染物运移 FEFLO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模型的地下水风险源污染概率估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李璐 殷乐宜 +2 位作者 牛浩博 刘伟江 陈坚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22-1327,共6页
我国地下水环境风险源点多面广,但风险源周边地下水监测水平较低,尤其是在单个监测点指标异常时,监测数据异常值的来源及风险源造成污染概率的判定方面存在较大不足.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提出了基于贝叶斯模型的地下水风险源污染概率估计方... 我国地下水环境风险源点多面广,但风险源周边地下水监测水平较低,尤其是在单个监测点指标异常时,监测数据异常值的来源及风险源造成污染概率的判定方面存在较大不足.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提出了基于贝叶斯模型的地下水风险源污染概率估计方法,并以石家庄市某工业集聚区下游一个农灌井中Cr^6+含量和CHCl 3含量异常事件为研究案例,计算了指标异常来源于工业集聚区内8个风险源的污染概率.结果表明:①通过结合风险源的建成时间、废水排放量等软数据及对流弥散方程,优化先验概率、似然度以及后验概率求解方法,提出了基于贝叶斯模型的地下水风险源污染概率估计方法.②该工业集聚区下游农灌井中Cr^6+含量和CHCl 3含量异常事件的案例应用结果显示,Cr^6+含量异常来源于S6风险源的后验概率为76.2%,即Cr^6+含量异常最有可能由某无机盐制造业污染源造成;CHCl 3含量异常来源于S1和S3风险源的后验概率分别为32.7%和23.6%,监测点CHCl 3含量异常最有可能由一个或两个化学农药制造业污染源造成.研究显示,建立的地下水风险源污染概率估计方法初步解决了监测数据不足时指标异常的来源识别问题,可用于未开展详细调查前地下水污染来源的快速锁定,也可使后期的地下水污染调查更具有针对性,对地下水污染风险防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风险源识别 贝叶斯 污染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中某矿区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22
9
作者 吴文晖 邹辉 +5 位作者 朱岗辉 廖岳华 潘海婷 肖辰畅 樊娟 李璐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27-1033,共7页
以湘中某矿区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对矿区14口监测井15项重金属指标开展监测分析。结果表明,矿区地下水中As、Sb、Co、Fe和Mn 5项重金属指标超标,超标率分别为14. 3%、64. 3%、50. 0%、10. 7%和14. 3%;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5. 4、30. 4、0. 9... 以湘中某矿区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对矿区14口监测井15项重金属指标开展监测分析。结果表明,矿区地下水中As、Sb、Co、Fe和Mn 5项重金属指标超标,超标率分别为14. 3%、64. 3%、50. 0%、10. 7%和14. 3%;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5. 4、30. 4、0. 9、34. 0和18. 3,地下水中Sb污染最严重。污染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在平水期极重污染占比达到78. 5%,丰水期污染相对较轻,极重污染占比为50%。研究区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估确定的主要健康风险指标为As、Sb、Co,主要污染途径为饮用水。由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得到研究区地下水As致癌风险最大,风险值为1. 08×10-3~2. 89×10-3,远超最大可接受致癌风险限值; As、Sb和Co的最大非致癌危害商分别为1. 48×102、89. 2和69. 0,均超过可接受水平,研究区地下水饮用水途径对当地敏感人群的健康构成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 地下水 重金属污染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水代谢系统中的水质代谢状况评估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波 赵越 +5 位作者 陈岩 曾维华 赵琰鑫 白辉 秦顺兴 李中华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0-45,75,共7页
为分析昆明市水代谢系统内水质代谢状况,采用基于灰水足迹的城市水质代谢生态网络分析方法,通过量化参与水质代谢的各过程及构建参与水质代谢过程中各组分之间的网络关系模型,评估了影响昆明市水质代谢的主要因素与2017年的水质代谢效... 为分析昆明市水代谢系统内水质代谢状况,采用基于灰水足迹的城市水质代谢生态网络分析方法,通过量化参与水质代谢的各过程及构建参与水质代谢过程中各组分之间的网络关系模型,评估了影响昆明市水质代谢的主要因素与2017年的水质代谢效果。结果表明:在目前治理措施下,城市生活污染源仍是影响其水质代谢的主要因素,污染贡献占比达到35.33%,其次是城市降雨径流非点源污染(占23.12%);昆明市水质代谢过程是紊乱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代谢系统 水质代谢 生态网络分析 灰水足迹 昆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