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论中国磷肥需求预测——基于农业绿色发展视角 被引量:6
1
作者 张伟 陈轩敬 +5 位作者 马林 邓燕 曹宁 肖然 张福锁 陈新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89-1397,共9页
磷肥产业发展关乎我国粮食安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近40年来由于化学磷肥的持续施用,我国农田土壤有效磷快速提升,在这一背景下基于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调整未来我国磷肥的需求预测十分必要。本文综合分析了我国农田土壤有效磷的变化... 磷肥产业发展关乎我国粮食安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近40年来由于化学磷肥的持续施用,我国农田土壤有效磷快速提升,在这一背景下基于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调整未来我国磷肥的需求预测十分必要。本文综合分析了我国农田土壤有效磷的变化,明确了在粮食作物上我国农田土壤有效磷平均已经达到或超出了作物生产的农学阈值(15~25mg·kg^(–1)),在蔬菜和果树等经济作物上土壤有效磷已经全面超过农学阈值。农业绿色发展要求在保障作物高产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作物的根系/根际生物学潜力以提高磷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改善农产品营养品质和降低环境风险,为此,应将磷肥施用策略从培肥地力保增长调整到以农学阈值为目标的维持施磷保增产、升效率、提品质。同时,农业绿色发展需要从工艺和农艺两方面最大限度提高农业废弃物中磷资源的再利用效率。据此,考虑我国粮食和其他农产品需求,继2007年基于土壤磷肥力变化预测我国磷肥需求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未来农业磷肥需求进行了再预测。结果表明,到2030和2050年,我国化学磷肥的需求量分别为1084万吨和742万吨。因此,在各项措施持续优化基础上,我国化肥磷的需求在短期(2030)可望下降150万吨左右,中长期(2050)可稳定回调至年消费量750万吨,较当前用量下调3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肥需求 土壤有效磷 农学阈值 磷循环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的土壤含水量对除草剂药效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夏宇 李慧 +1 位作者 张彤 王沛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2,共13页
农田杂草防控是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键环节,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因其具有高灵敏度、快速响应和非破坏性监测的能力,被广泛应用于除草剂胁迫杂草的鉴定。在除草剂胁迫过程中,土壤含水量影响除草剂的药效,因此利用反枝苋作为研究对象,通... 农田杂草防控是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键环节,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因其具有高灵敏度、快速响应和非破坏性监测的能力,被广泛应用于除草剂胁迫杂草的鉴定。在除草剂胁迫过程中,土壤含水量影响除草剂的药效,因此利用反枝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5种不同的土壤含水量(5.8%、11.6%、17.4%、23.2%、29.0%)处理,分析了3种常见除草剂(莠去津、苯磺隆、禾草灵)胁迫后反枝苋的生理指标和暗适应后的最大光量子效率(QY_(max))的变化。结果表明:莠去津和苯磺隆对反枝苋的药效明显;与空白对照相比,禾草灵胁迫下反枝苋的生理指标和QY_(max)的变化规律无差异。在5.8%土壤含水量的条件下,相较于空白对照,莠去津对反枝苋QY_(max)的影响呈现出滞后性;反枝苋受苯磺隆胁迫时,其QY_(max)的变化呈现出前期抗性后期敏感的特征。研究结果揭示了在不同土壤含水量的条件下,反枝苋面对不同种类除草剂所呈现出的荧光反应规律,这有利于高效运用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开展农田杂草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枝苋 叶绿素荧光成像 土壤含水量 荧光信息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尺度种养系统养分管理研究的意义与重点——以长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赵善丽 张楠楠 +4 位作者 陈轩敬 石孝均 陈新平 柏兆海 马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30-1239,共10页
“农牧分离”加剧了种养系统的养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风险,而种养一体化是促进养分循环和减少养分损失的重要途径。开展流域尺度种养系统养分管理研究可以将田块尺度的农牧业生产技术上升到流域尺度,提高种养系统养分利用效率;在生产... “农牧分离”加剧了种养系统的养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风险,而种养一体化是促进养分循环和减少养分损失的重要途径。开展流域尺度种养系统养分管理研究可以将田块尺度的农牧业生产技术上升到流域尺度,提高种养系统养分利用效率;在生产优化的基础上,还可以以流域环境阈值为卡口,进一步实现养分环境减排;在流域实行养分管理研究是种养系统大面积协同实现养分高效和环境减排的关键,也可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支撑。本文以长江流域为例,综述了流域尺度种养一体化养分管理研究对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种养一体化养分管理的技术和模式以及基于种养系统资源环境代价的空间优化,并提出未来流域尺度种养一体化养分管理和研究的重点。研究表明:长江流域已有一系列种养一体化养分管理技术,“自下而上”地大面积推广应用,可以实现增产增效,减少养分环境排放。但部分地区种养系统养分承载力与环境排放量过高,仅通过技术改进仍无法将养分损失控制在环境阈值以内,还需“自上而下”地对流域种养产业进行优化布局。未来,流域尺度种养系统养分管理研究应包括:1)流域尺度种养系统养分流动与环境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2)流域尺度养分环境排放脆弱区划分;3)基于脆弱区的流域种养系统养分分区调控策略与评价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尺度 长江流域 种养系统 种养一体化 资源环境代价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制度下施肥管理对紫色土的致酸效应 被引量:1
4
作者 许庆伟 王洋 +11 位作者 李志琦 罗博 郭涛 余海燕 张杰 王泽宇 何勤天 梁云栋 叶思丽 黄海洋 石孝均 张宇亭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7-418,共12页
【目的】不合理的化学肥料施用加快了紫色土酸化进程,但施肥管理对不同轮作体系下紫色土酸化的影响仍不明确。【方法】紫色土长期轮作施肥定位试验(2012—2023)包括3种种植制度:旱旱轮作(玉米−榨菜轮作)、水旱轮作(水稻−榨菜轮作)、水... 【目的】不合理的化学肥料施用加快了紫色土酸化进程,但施肥管理对不同轮作体系下紫色土酸化的影响仍不明确。【方法】紫色土长期轮作施肥定位试验(2012—2023)包括3种种植制度:旱旱轮作(玉米−榨菜轮作)、水旱轮作(水稻−榨菜轮作)、水田体系(水稻−休闲)。每个种植体系下均设置3个施肥处理:不施氮肥、优化施肥、农户传统过量施肥,在作物收获后测产,并采集土样测定土壤pH、交换性酸、盐基离子含量及酸碱缓冲容量等指标。【结果】与不施氮肥处理相比,旱旱轮作体系下优化施肥、农户传统过量施肥处理的土壤pH分别降低了0.39、0.82个单位(P<0.01),交换性酸含量分别增加了103.41%、168.41%(P<0.01),盐基饱和度分别降低了16.90%、25.50%(P<0.05),但农户传统过量施肥显著提高了土壤酸碱缓冲容量25.87%(P<0.05)。水旱轮作体系中,3个施肥处理间土壤pH、交换性酸含量、土壤盐基饱和度均无显著性差异,但相对于不施氮肥处理,优化施肥和农户传统过量施肥土壤的酸碱缓冲容量分别显著提高了40.20%和53.98%(P<0.05)。在水稻−休闲水田体系中,3个施肥处理间土壤pH、交换性酸含量、盐基饱和度也无显著差异,但优化施肥处理表现出提高酸碱缓冲容量的趋势。在相同施肥处理下,不同轮作制度导致紫色土酸化的速率表现为:旱旱轮作(pH 0.033~0.075/年)>水旱轮作(pH 0.016~0.025/年)>水田体系(pH 0.008/年)。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旱旱轮作体系下酸碱缓冲容量与土壤交换性铝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而在水旱轮作和水田体系下土壤酸碱缓冲容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结论】旱旱轮作体系下,施用化肥增加了土壤交换酸量,降低了盐基离子总量,因而加快了紫色土的酸化进程,即使优化施肥也难以避免土壤酸化。而水旱轮作体系和水田体系下,施用化肥并未明显导致紫色土酸化,且优化施肥不仅可以提高作物产量,还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进一步提高了紫色土的酸碱缓冲容量。因此,优化化肥施用结合合理的水旱轮作是防止紫色土酸化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制度 化肥施用 酸碱缓冲容量 土壤酸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肥施用对茶叶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影响
5
作者 王天一 黄兴成 +6 位作者 刘心强 赵曙光 王钰茹 张彤 陈新平 石孝均 张福锁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38,共8页
集约化茶叶生产下茶园土壤硼素营养普遍缺乏,严重影响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研究硼肥施用对茶叶增效提质的效果,对于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田间试验方法,分析硼肥不同施肥方式和施肥用量对茶叶产量、品质、经济效益和... 集约化茶叶生产下茶园土壤硼素营养普遍缺乏,严重影响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研究硼肥施用对茶叶增效提质的效果,对于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田间试验方法,分析硼肥不同施肥方式和施肥用量对茶叶产量、品质、经济效益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硼处理下茶叶增产效果显著。施硼处理全年茶青产量提高了7.79%~18.06%,干茶产量提高了9.31%~18.41%,发芽密度增加了3.56%~18.32%。夏秋茶季土施低量处理(B1)茶叶氨基酸含量提升最高,达37.31%;叶面喷施一次处理(B3)茶叶咖啡碱和茶多酚含量提升最高,分别达9.78%和11.45%;叶面喷施两次处理(B4)对茶叶酚氨比值降幅最大,达24.16%。春茶季茶叶氨基酸含量以B4处理提升最高,达31.12%;土施低量+叶面喷施一次处理(B5)茶叶茶多酚含量提升最高,达29.81%;土施高量处理(B2)茶叶酚氨比值降低幅度最大,达15.18%。夏秋茶季B5处理茶叶全硼含量提升幅度最大,为47.01%;春茶季B2处理茶叶全硼含量提升最高,达45.62%。B2处理对土壤有效硼含量提升最高,达852.38%。B4处理的收益、纯收益、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率均为最高,收益每公顷相较不施硼肥处理增加29000元,纯收益每公顷增加14182元。研究结果为茶园科学合理施用硼肥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肥 茶叶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绿肥有效抑制三峡库区柑橘园恶性杂草生长
6
作者 刘永敏 陈轮轮 +8 位作者 石孝均 詹林庆 延荷 韩苏健 宁文文 向雨 何勤天 赵敬坤 张宇亭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95-1203,共9页
为明确夏季绿肥覆盖栽培对三峡库区柑橘(Citrus reticulata)园杂草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以夏季绿肥猪屎豆(Crotalaria spectabilis)、绿豆(Vigna radiata)、印度豇豆(Vigna unguiculata)、拉巴豆(Dolichos lablab)以及黄豆(Glycine max)为... 为明确夏季绿肥覆盖栽培对三峡库区柑橘(Citrus reticulata)园杂草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以夏季绿肥猪屎豆(Crotalaria spectabilis)、绿豆(Vigna radiata)、印度豇豆(Vigna unguiculata)、拉巴豆(Dolichos lablab)以及黄豆(Glycine max)为试验材料,分析柑橘园行间夏季绿肥覆盖栽培下杂草密度、杂草生物量、平均杂草防效、土壤杂草种子库大小、杂草种类以及杂草多样性指数,探究夏季不同绿肥品种对柑橘园杂草防控的作用变化。结果表明,与自然生草处理相比,5种绿肥覆盖处理均能有效抑制恶性杂草生长,印度豇豆覆盖处理能够降低77.79%的杂草密度和75.91%的杂草生物量,杂草防效最好,绿豆和拉巴豆处理的防效次之。在夏季绿肥的不同生长时期,柑橘园杂草发生种类存在差异。夏季绿肥栽培初期,杂草种类发生较多,以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艾蒿(Artemisia argyi)、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等多年生杂草为主。随着绿肥作物的生长,在夏季绿肥生长末期,杂草发生以牛筋草(Eleusine indica)为主,空心莲子草、马唐、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等偶有发生且发生不均匀。研究结果表明,相比自然生草处理,夏季绿肥覆盖栽培能够有效抑制柑橘园杂草发生,可在三峡库区柑橘园推广夏季绿肥覆盖栽培模式防除夏季恶性杂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园 杂草 覆盖栽培 杂草密度 动态变化 印度豇豆 土壤杂草种子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施氮对西南地区露地辣椒氮素利用率及土壤矿质氮残留的影响
7
作者 杨文康 曹海霖 +7 位作者 杨云飞 刘发波 田一鸣 方伊曼 梁涛 王帅 赵敬坤 王孝忠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6-116,共11页
为探明氮肥投入量对辣椒产量、氮素利用率和土壤矿质氮(N_(min))残留量的影响,进一步确定临界植株氮浓度和根层土壤N_(min)残留量,最终筛选出西南地区露地辣椒生产的最优施氮量。2023年在西南地区露地开展田间试验,以辣椒为试验材料,设... 为探明氮肥投入量对辣椒产量、氮素利用率和土壤矿质氮(N_(min))残留量的影响,进一步确定临界植株氮浓度和根层土壤N_(min)残留量,最终筛选出西南地区露地辣椒生产的最优施氮量。2023年在西南地区露地开展田间试验,以辣椒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N 0 kg/hm^(2)(N0)、优化下调30%(N 175 kg/hm^(2),N175)、优化施氮(N 250 kg/hm^(2),N250)、优化上调30%(N 325 kg/hm^(2),N325)和农民施肥习惯(N 400 kg/hm^(2),N400)。结果表明:辣椒的产量与施氮量呈现线性-平台关系,与N400处理相比,N250处理的辣椒产量、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增加了辣椒果实中10.3%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和9.6%的氮素分配比例,氮肥回收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提高了45.0%、55.1%和56.1%。此外,辣椒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与地上部植株氮浓度和根层土壤N_(min)残留量之间呈现线性-平台关系,辣椒开花坐果期、结果中期、盛期和结果末期达到最大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所需的地上部临界植株氮浓度分别为30.0、26.3、24.2和26.5 g/kg,临界根层土壤N_(min)残留量分别为77.7、67.2、56.9和48.2 kg/hm^(2)。研究表明,当施氮量为250 kg/hm^(2)时,能够保证适宜的根层土壤N_(min)和植株氮浓度,同时维持辣椒产量,增加辣椒果实中的氮素和干物质分配比例,显著提高氮素利用率,该结果对指导西南地区露地蔬菜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施氮量 露地辣椒 产量 氮素利用率 临界植株氮浓度 临界土壤N_(min)残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有机物料在藏区人工草地中的腐解与养分释放特征
8
作者 李岚 叶苹苹 +4 位作者 罗玉萍 熊伟杰 上官文高 武俊喜 肖然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04-912,共9页
为了阐明有机物料在藏区人工草地中的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为种养结合背景下耦合实现人工草地地力提升和区域草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林周县草牧业试验站开展基于典型有机物料(牛粪、羊粪、青稞秸秆、有机肥)... 为了阐明有机物料在藏区人工草地中的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为种养结合背景下耦合实现人工草地地力提升和区域草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林周县草牧业试验站开展基于典型有机物料(牛粪、羊粪、青稞秸秆、有机肥)的原位埋袋试验,采集腐解过程中3、7、14、28、56和120d的样品,分析了物料质量损失和碳、氮、磷、钾和腐殖质含量的变化,并通过热重-差热分析评估了腐解物料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物料的腐解均呈现“先快后慢再稳定”的趋势,物料的腐解主要发生在反应的前56d;在试验周期内,物料的累计腐解率均超过40%,其中羊粪的累积腐解量最高,而有机肥最低(P<0.05)。物料的养分释放规律与其腐解规律相似,但不同元素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试验周期内,物料中碳、氮、磷和钾的释放量分别占其总量的64.4%~83.7%,43.3%~56.9%,34.4%~55.2%和54.1%~78.6%。其中,有机肥中碳、氮、磷的累积释放量最高,而羊粪中钾的累积释放量最高;原料中元素含量是决定其累积释放量的关键。随着腐解的进行,4种物料的腐殖化程度逐渐增加(P<0.05),物料的热稳定性也逐渐增加。相较于有机肥,腐解后的牛粪、羊粪和秸秆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袋试验 地力提升 稳定性 草牧业可持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体系恩诺沙星的添加对微生物磷素转化机制的影响
9
作者 潘玮涵 李佳颖 +3 位作者 刘顺莉 谢小雨 陈新平 郎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2-116,共15页
通过研究有机肥体系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R)的添加对土壤中含有机磷矿化、无机磷溶解关键基因的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特征的影响,揭示有机肥施用背景下抗生素的添加对磷循环微生物介导的土壤的磷素转化机制。选取重庆市潼南区紫色土为... 通过研究有机肥体系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R)的添加对土壤中含有机磷矿化、无机磷溶解关键基因的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特征的影响,揭示有机肥施用背景下抗生素的添加对磷循环微生物介导的土壤的磷素转化机制。选取重庆市潼南区紫色土为基质土壤,外源添加2%有机肥(鸡粪),设置3种恩诺沙星处理,分别为0 mg/kg(CK)、 0.5 mg/kg(Low-ENR)、 5 mg/kg(High-ENR),种植辣椒(辛香8号),利用基于生物有效性的(Biologically-Based Phosphorus,BBP)磷分级方法,测定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的含量,并结合Real-Time qPCR、 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不同恩诺沙星的添加对土壤中含有机磷矿化和无机磷溶解的关键基因(分别为phoD和pqqC)的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特征的影响及其介导的土壤的磷素转化机制。结果表明:抗生素的添加对氯化钙提取态磷(CaCl_(2)-P)、酶提取态磷(Enzyme-P)以及盐酸提取态磷(HCl-P)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但在第7 d Low-ENR处理下土壤中柠檬酸提取态磷(Citrate-P)的含量显著增加。有机肥施用后的恩诺沙星添加在第7d影响了土壤中含phoD和pqqC基因细菌的群落结构,但对phoD和pqqC基因丰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恩诺沙星的添加主要抑制了含phoD基因的细菌群落的网络平均度(Average Degree),Alphaproteobacteria和Gammaproteobacteria分别为土壤含phoD和pqqC基因细菌的关键类群,均属于变形菌门,与群落的复杂度密切相关。Mantel检验结果表明:优势类群中的Pseudolabrys和Pseudonocardia分别与土壤Enzyme-P和Citrate-P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恩诺沙星处理时间的延长(第30 d),其相关性降低。恩诺沙星的添加显著抑制了辣椒植株的生长和磷吸收。一系列结果说明有机肥背景下,恩诺沙星的添加通过影响含phoD和pqqC基因的细菌群落组成和网络特征,调控了土壤磷酸酶的活性和磷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有机磷矿化基因 无机磷溶解基因 基于生物有效性的磷分级方法 网络分析 群落稳定性 磷素转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新型肥料对西南地区露地甘蓝可持续生长综合评价
10
作者 申小歌 曾珍 +6 位作者 吴吉 罗旭 付建 詹雪萍 陈静 陈新平 王孝忠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45-1255,共11页
为解决西南地区集约化蔬菜生产肥料投入量高、养分配比不平衡导致的养分损失量高、肥料利用率低、环境代价大等问题,实现区域蔬菜绿色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西南地区露地甘蓝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CK)、农户习惯(FP)、优化... 为解决西南地区集约化蔬菜生产肥料投入量高、养分配比不平衡导致的养分损失量高、肥料利用率低、环境代价大等问题,实现区域蔬菜绿色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西南地区露地甘蓝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CK)、农户习惯(FP)、优化养分的作物专用肥(OPT1)处理、缓控释配方肥处理(OPT2)和添加硝化抑制剂稳定性配方肥处理(OPT3)5种不同肥料管理策略,结合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揭示不同新型肥料对露地甘蓝在农学效应、肥效效应与环境效应方面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与FP相比,OPT1、OPT2、OPT3在平均减少氮、磷、钾肥用量36.9%、65.2%和62.1%的条件下,能够实现甘蓝总产量增加2.51%~7.53%,氮肥利用率提高168.7%~228.6%,收获期氮累积量提高15.4%~35.3%;单位面积活性氮损失降低66.7%~85.9%,温室气体排放显著降低26.3%~27.2%;同时提高净经济效益13.0%~18.4%,生态系统净经济效益14.5%~31.7%。与其他优化处理相比,稳定性配方肥处理总产量较作物专用肥提高3.1%,较缓控释配方肥提高4.6%;收获期氮累积量较作物专用肥提高13.5%,较缓控释配方肥提高17.3%;单位面积上的活性氮损失较作物专用肥降低28.9%,较缓控释配方肥降低57.9%;生态系统净经济效益较作物专用肥增加15.0%,较缓控释配方肥增加9.5%。研究表明,优化施肥配施硝化抑制剂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控释肥 硝化抑制剂 产量 肥料利用率 温室气体排放 生态系统净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辣椒产量、磷素累积及土壤磷环境风险的磷肥用量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育文 范子晗 +5 位作者 李顺晋 安雨丽 吴玥 卢明 陈新平 张伟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4-42,共9页
针对西南地区辣椒生产中磷素吸收分配及土壤磷素累积特征不明的问题,通过田间试验明确辣椒不同时期各器官的磷素累积、分配及土壤磷累积动态过程,阐明基于辣椒产量、磷素吸收和土壤磷环境风险的最佳磷肥用量。试验于2018年以当地主栽品... 针对西南地区辣椒生产中磷素吸收分配及土壤磷素累积特征不明的问题,通过田间试验明确辣椒不同时期各器官的磷素累积、分配及土壤磷累积动态过程,阐明基于辣椒产量、磷素吸收和土壤磷环境风险的最佳磷肥用量。试验于2018年以当地主栽品种开展田间试验,通过设置5个施磷水平(P 0、33、65、131、393 kg/hm^(2)),测定辣椒各器官干重、磷含量、磷累积量及土壤磷累积量、土壤有效磷浓度、土壤水溶性磷浓度等指标。结果表明,随施磷量的增加:初花期和收获期辣椒茎、叶、果的干重均显著增加,施磷使初花期茎、叶干重增幅分别为50.0%~150%、50.0%~175%,施磷使收获期茎、叶、果干重增幅分别为39.7%~122%、66.7%~143%、15.2%~51.0%;磷累积量均显著增加,施磷使初花期茎、叶磷累积量增幅分别为63.6%~200%、40.9%~177%,施磷使收获期茎、叶、果磷累积量增幅分别为50.0%~230%、62.5%~194%、15.0%~47.7%;初花期辣椒茎、叶磷含量及收获期果磷含量无显著增加的趋势;施磷使土壤有效磷浓度、土壤水溶性磷浓度均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17.7%~324%、26.8%~181%;土壤有效磷浓度与土壤水溶性磷浓度的临界值为22.9 mg/kg。综合考量辣椒产量、磷素吸收和环境风险,本研究中适宜的施磷量为P 65 kg/hm^(2),因此在辣椒的实际生产中,合理的磷肥施用对实现在磷淋溶临界值内的环境友好生产以及较高挖掘农学生产潜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施磷量 辣椒 吸收分配 土壤磷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土壤调理剂对酸化柑橘园土壤改良及提质增效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丽君 李栋 +7 位作者 赵敬坤 唐晓东 陈大超 康福蓉 王昱桁 王洁 石孝均 张跃强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3-179,共7页
酸性土壤广泛存在于我国柑橘主产区,往往伴随土壤结构差、肥力低、供肥弱等障碍,是限制我国柑橘产区减肥增效、增产提质和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与传统土壤调理剂相比,施用有机来源的土壤调理剂有望协同实现土壤降酸培肥,促进树体养... 酸性土壤广泛存在于我国柑橘主产区,往往伴随土壤结构差、肥力低、供肥弱等障碍,是限制我国柑橘产区减肥增效、增产提质和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与传统土壤调理剂相比,施用有机来源的土壤调理剂有望协同实现土壤降酸培肥,促进树体养分吸收,增加柑橘产量和提高果实品质,但不同调理剂的效果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评估了有机肥(T1)、生物炭(T2)、贝壳粉(T3)、复合调理剂(有机肥+生物炭+贝壳粉,T4)共4种有机来源土壤调理剂对酸性柑橘园土壤理化性质、营养春梢养分含量、果实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用土壤调理剂(对照,CK)相比,连续两年施用酸性土壤调理剂处理(T1~T4)的土壤pH平均增加0.44个单位,土壤酸度显著降低;同时,T1~T4处理的土壤紧实度显著降低,而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显著增加。施用调理剂处理提高了叶片SPAD值和叶片氮、磷、钾含量,其中施用复合调理剂处理最为显著。与CK相比,施用土壤改良剂处理(T1~T4)两年平均增产幅度为8.8%~16.7%,施用复合调理剂处理的经济效益最佳。与CK相比,施用土壤改良剂(T1~T4)果实固形物增加了0.85~2.45个单位,同时显著增加了单果重、固酸比和糖酸比,果实综合品质显著提升。综合而言,复合调理剂处理在土壤酸化改良、地力提升,促进柑橘树体养分吸收,增产提质增效等方面的效果最为突出,可为我国酸性土壤柑橘园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调理剂 酸性土壤 培肥 柑橘 果实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零价铁改性生物炭对污染土壤中Cd稳定化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许亚琼 王雪佳 +2 位作者 李荣华 肖然 张增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478-2487,共10页
为研究纳米零价铁改性生物炭(nZVI-BC)对土壤镉(Cd)的长效稳定机制,特别是生物炭(BC)老化过程中nZVI-BC与Cd的界面相互作用,本研究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制备了nZVI-BC,采用批吸附与养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并利用现代光谱分析手段探究了nZVI-B... 为研究纳米零价铁改性生物炭(nZVI-BC)对土壤镉(Cd)的长效稳定机制,特别是生物炭(BC)老化过程中nZVI-BC与Cd的界面相互作用,本研究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制备了nZVI-BC,采用批吸附与养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并利用现代光谱分析手段探究了nZVI-BC对液相Cd(Ⅱ)的吸附和对土壤中Cd的稳定化效果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nZVI负载显著提高了生物炭对Cd(Ⅱ)的吸附能力,nZVI-BC对Cd(Ⅱ)的饱和吸附量是BC的4.3倍(125.5 mg·g^(-1)vs 23.61 mg·g^(-1))。nZVI-BC对Cd(Ⅱ)的吸附更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其等温吸附更符合Langmuir模型,属于单层吸附。随着养护时间的增加,生物炭表面的Cd负载量逐渐增加,老化后BC表面形成的含氧官能团是Cd饱和吸附力增加的主要原因。相比而言,nZVI-BC上Cd的负载量呈先增加后逐渐降低的趋势。沉淀与表面络合是nZVI-BC固定土壤中Cd的主要机制,而Fe含量的降低和Fe的氧化则是导致其Cd固定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尽管如此,nZVI-BC对Cd的吸附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且远高于BC。综上所述,nZVI-BC可以作为一种能够适用于中度污染农田中Cd修复的高效稳定化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 纳米零价铁改性生物炭(nZVI-BC) 污染土壤修复 稳定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的柑橘叶片功能性氮含量无损监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群 凌琪涵 +5 位作者 魏勇 宁强 孔发明 周艺凡 张海琳 王洁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396-3403,共8页
柑橘是我国第一大类水果,氮素对于柑橘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实时、无损地监测柑橘氮素营养状况,对于氮素养分精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植株体内的氮素可以分为营养性氮素、结构性氮素和功能性氮素,不同形态氮素各组分在柑橘叶片中的含量对... 柑橘是我国第一大类水果,氮素对于柑橘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实时、无损地监测柑橘氮素营养状况,对于氮素养分精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植株体内的氮素可以分为营养性氮素、结构性氮素和功能性氮素,不同形态氮素各组分在柑橘叶片中的含量对叶片生理生化反应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其中,功能性氮含量是指示柑橘氮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以“春见”橘橙为试验材料,分别于果实膨大期和转色期,利用可见-近红外光谱仪测定不同施氮处理的柑橘叶片反射光谱,并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其叶片功能性氮含量。分析了柑橘果实膨大期和转色期叶片原始光谱和一阶微分光谱与叶片功能性氮含量的相关关系,筛选出敏感波段,利用全波段和敏感波段,结合光谱植被指数法、光谱化学计量法和机器学习方法,构建了柑橘果实膨大期和转色期叶片功能性氮含量的无损监测模型,并对比分析多种光谱变换和光谱预处理方法对于模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柑橘果实膨大期,对全波段原始光谱进行标准正态化变换预处理,结合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构建的柑橘叶片功能性氮含量无损监测模型精度较高,其建模集决定系数R^(2)_(c)和验证集决定系数R^(2)_(v)均为0.78,建模集均方根误差RMSEC和验证集均方根误差RMSEV均为0.82 g·kg^(-1);基于敏感波段原始光谱结合随机森林构建的模型精度也较高,其R^(2)_(c)和RMSEC分别为0.84和0.67 g·kg^(-1),R^(2)_(v)和RMSEV分别为0.74和0.83 g·kg^(-1)。在柑橘果实转色期,对全波段原始光谱进行标准正态化变换预处理,结合BPNN构建的柑橘叶片功能性氮含量无损监测模型精度较高,其R^(2)_(c)和RMSEC分别为0.77和1.04 g·kg^(-1),R^(2)_(v)和RMSEV分别为0.76和1.13 g·kg^(-1)。研究表明,可以利用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实现对柑橘叶片功能性氮含量的无损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功能性氮 可见-近红外光谱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蔗区土壤肥力和叶片养分状况调查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孟博 周一帆 +2 位作者 战健 杨林生 邓燕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1-188,共8页
广西是我国第一大甘蔗产地,了解广西蔗区土壤肥力及叶片养分丰缺状况,可对广西蔗区提出针对性的施肥建议。对广西南宁、崇左、来宾、百色、柳州、河池、贵港、玉林和防城港等主要甘蔗产区进行土壤和叶片调研,各采集了110份样品进行养分... 广西是我国第一大甘蔗产地,了解广西蔗区土壤肥力及叶片养分丰缺状况,可对广西蔗区提出针对性的施肥建议。对广西南宁、崇左、来宾、百色、柳州、河池、贵港、玉林和防城港等主要甘蔗产区进行土壤和叶片调研,各采集了110份样品进行养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广西蔗区调研土壤pH值平均为5.21,pH值<4.5的强酸性地块占比为40.91%;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4.43 g/kg,低于20 g/kg的缺乏地块占比为35.46%;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02.70、22.79、158.45、637.98和93.33 mg/kg,各自处于缺乏水平的地块占比分别为26.36%、30.91%、4.63%、45.46%和41.82%。(2)叶片大中量营养元素氮、磷、钾、钙和镁含量范围分别为14.80~25.50、1.30~2.50、9.90~19.70、1.30~7.50和0.40~2.80 g/kg,氮、磷和镁含量处于缺乏水平的地块占比分别为60%、91.82%和82.72%,而钾、钾含量普遍处于适宜或丰富水平;叶片微量元素铁、锰、铜、锌和硼含量范围分别为15.90~175.80、15.20~238.10、1.00~6.70、4.90~38.80和1.10~27.70 mg/kg,铁、锰、铜含量大多处于适宜或丰富水平,而锌和硼含量缺乏的地块占比分别高达50.09%和89.09%。(3)土壤pH值与土壤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碱解氮、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土壤pH值与叶片钙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叶片锰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叶片磷、叶片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叶片锰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交换性镁含量与叶片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针对调研结果,提出的广西蔗区养分管理策略是重视土壤酸化治理,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增施有机肥和补施镁、锌、硼等中微量肥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土壤养分 叶片养分 甘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控释肥料研究进展及其对农田氮素流失的防控效果 被引量:9
16
作者 何阳 王秀荣 陈新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21期7-10,14,共5页
缓/控释肥料的养分可以按照设定的释放规律和释放期缓慢或控制释放,延长植物对养分吸收利用的有效期,对于减少化肥施用和提高利用率至关重要。目前,缓/控释肥料应用的效果,以及对农田氮素流失的防控效果的综合性分析还较少。综合分析了... 缓/控释肥料的养分可以按照设定的释放规律和释放期缓慢或控制释放,延长植物对养分吸收利用的有效期,对于减少化肥施用和提高利用率至关重要。目前,缓/控释肥料应用的效果,以及对农田氮素流失的防控效果的综合性分析还较少。综合分析了国内15年缓/控释肥料的田间应用数据,从缓控释肥料的种类及作用机理,缓/控释肥料的应用效果,缓/控释肥料对农田氮素流失的防控,以及缓/控释肥料推广瓶颈与建议等几个方面,综述了缓/控释肥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对农田氮素流失的防控效果,以期为缓/控释肥料在农田更好地推广应用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控释肥料 农田氮素流失 氮肥利用率 防控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NLP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炫颐 王可欣 +2 位作者 董月华 习向银 杨怀玉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30-836,共7页
转录因子NLP(NIN-like protein)是近年来发现的具有调控养分吸收和植物生长发育、响应外界环境胁迫等功能的植物特异性转录因子。本文对近年来有关NLP家族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综述了植物NLP家族的结构和分类、对氮磷养分信号通路... 转录因子NLP(NIN-like protein)是近年来发现的具有调控养分吸收和植物生长发育、响应外界环境胁迫等功能的植物特异性转录因子。本文对近年来有关NLP家族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综述了植物NLP家族的结构和分类、对氮磷养分信号通路的调控、参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以及胁迫应答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NLP的可能研究热点和领域,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LP转录因子 氮磷养分 植物生长发育 胁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物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减排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8
作者 冯适 张奕 +1 位作者 陈新平 王孝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73-283,共11页
食物系统是一个由食物生产、加工、分配、制备和消费相关的所有要素和活动组成的复杂巨系统,其贡献了全球34%的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全球气候变化最大的驱动力之一。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从评价方法、系统评价、减排策略和不确定性分析4个... 食物系统是一个由食物生产、加工、分配、制备和消费相关的所有要素和活动组成的复杂巨系统,其贡献了全球34%的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全球气候变化最大的驱动力之一。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从评价方法、系统评价、减排策略和不确定性分析4个层面综述食物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进展,提出在未来研究中亟需从准确评价各国居民膳食消费量、完善碳足迹核算系统边界、使用区域本地化碳足迹参数3个方面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以期为实现食物系统低碳可持续转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系统 温室气体排放 减排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膳食营养与健康效应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奕 冯适 +1 位作者 王孝忠 陈新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11-319,共9页
全球不合理食物系统导致的营养健康问题十分突出且广受关注,但缺乏系统评价。基于此,本文系统对比总结膳食营养与健康效应评价法及其反映的国内外居民膳食营养和健康效应,提出转变饮食模式、提高生产技术和采取政策干预行动是改善人体... 全球不合理食物系统导致的营养健康问题十分突出且广受关注,但缺乏系统评价。基于此,本文系统对比总结膳食营养与健康效应评价法及其反映的国内外居民膳食营养和健康效应,提出转变饮食模式、提高生产技术和采取政策干预行动是改善人体营养健康的关键,以期为膳食营养与健康效应的系统评价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营养 人体健康效应 改善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蔗05-51’与‘云蔗081609’苗期氮吸收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战健 邓科 +3 位作者 张娣 孟博 周一帆 邓燕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83-1190,共8页
甘蔗(Saccharum spp.hybrid)是我国食糖生产的重要原料,当前生产中普遍存在施氮量高而氮肥利用率低的问题。除了优化施肥管理,种植氮高效的甘蔗品种也是减氮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以云南蔗区推广的早熟高产高糖甘蔗品种‘云蔗05-5... 甘蔗(Saccharum spp.hybrid)是我国食糖生产的重要原料,当前生产中普遍存在施氮量高而氮肥利用率低的问题。除了优化施肥管理,种植氮高效的甘蔗品种也是减氮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以云南蔗区推广的早熟高产高糖甘蔗品种‘云蔗05-51’和‘云蔗081609’为试验材料,设置0、0.1、0.5、1、5、10 mmol/L 6个供氮水平开展水培试验,在苗期测定植株生物量、根系形态、氮浓度与累积量、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1)2个品种地上部、根系及整株生物量均随供氮水平的升高呈先升后降趋势,‘云蔗081609’根系生物量先于其地上部达到峰值,‘云蔗05-51’则相反,‘云蔗05-51’和‘云蔗081609’达到最佳生长需要的供氮量分别为0.5、1 mmol/L,相同供氮水平下‘云蔗081609’生物量高于‘云蔗05-51’;(2)随供氮水平上升,2个品种的根系总长度和平均根直径先上升后趋于稳定,根表面积持续增加,比根长先升后降,相同供氮水平下‘云蔗081609’的根系总长度、平均根直径和根表面积高于‘云蔗05-51’,比根长则低于‘云蔗05-51’;(3)2个品种植株氮浓度及累积量随供氮水平的升高总体呈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相同供氮水平下‘云蔗081609’的植株氮累积量高于‘云蔗05-51’;(4)随供氮水平的增加,2个品种的单位根长吸氮量呈先升后稳定的趋势,单位根表面积吸氮量则呈先升后降并趋于平稳,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均随供氮水平升高显著降低,在0.1~10 mmol/L范围内‘云蔗081609’单位根长的吸氮量高于‘云蔗05-51’,但单位根表面积吸氮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品种间氮素生理利用效率无差异。综上表明,‘云蔗081609’在苗期对氮的吸收量高于‘云蔗05-51’主要得益于更好的根系生长,苗期适宜需氮量低于‘云蔗05-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供氮水平 根系形态 氮吸收效率 氮生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