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科学院野外科学观测与科学考察回顾及展望 被引量:3
1
作者 徐平 洪晓峰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6-81,共6页
野外科学观测与科学考察既是基础性科技工作,又是自主创新突破口。近年来,长江科学院设立了野外科学观测中心,初步形成覆盖长江流域,涵盖生态、环境、资源及灾害防治等领域的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体系,持续开展长江流域野外科学观测和... 野外科学观测与科学考察既是基础性科技工作,又是自主创新突破口。近年来,长江科学院设立了野外科学观测中心,初步形成覆盖长江流域,涵盖生态、环境、资源及灾害防治等领域的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体系,持续开展长江流域野外科学观测和多专业综合性科学考察。回顾了长江科学院野外科学观测和科学考察的发展历程,从基础条件、观测成果、科技支撑、骨干队伍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系统总结了长江科学院在野外科学观测与科学考察方面取得的成绩。未来将着重做好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观测与考察、科学研究与示范、合作交流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工作,以期为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野外科学观测 科学考察 发展历程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源查旦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
2
作者 张双印 徐平 +7 位作者 王密 赵保成 付重庆 郑航 徐坚 赵登忠 程学军 郑学东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3-201,共9页
高寒湿地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对于高原野生动物栖息和生态安全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拔4000 m以下,对于海拔>4000 m高寒湿地表层土有机碳的研究仍待加强。基于长江源海拔最高(平均海拔>4500 m)的查旦湿地20个监测... 高寒湿地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对于高原野生动物栖息和生态安全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拔4000 m以下,对于海拔>4000 m高寒湿地表层土有机碳的研究仍待加强。基于长江源海拔最高(平均海拔>4500 m)的查旦湿地20个监测点共60个样方的表层土采样化验,分析了高寒湿地表层土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占比的空间分布,并探究干流、南北岸支流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查旦湿地表层土有机碳的含量在0.54%~18.47%之间,平均值为4.78%,在总碳含量中的占比高于80%,总碳、总有机碳在南北岸支流的空间相关性相反。研究加深了我们对高寒湿地表层土有机碳空间分布差异的理解,为进一步估算高海拔高寒湿地碳汇储量提供了前期探索和验证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 高寒湿地 查旦湿地 总有机碳 碳赋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源草地生物量空间分布及分配初步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双印 赵保成 +6 位作者 赵登忠 周伟 任斐鹏 付重庆 郑航 郑学东 徐平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6-202,共7页
草地生态系统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资源,三江源区的草地生态系统脆弱而敏感,是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区域。利用长江南源当曲水系源头、干流、支流区域3种不同覆盖度5次重复采样共45个样方的草地生物量,初步分析了长江南源的... 草地生态系统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资源,三江源区的草地生态系统脆弱而敏感,是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区域。利用长江南源当曲水系源头、干流、支流区域3种不同覆盖度5次重复采样共45个样方的草地生物量,初步分析了长江南源的草地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和地上地下分配比差异。结果表明,越靠近源头(海拔升高),草地地上地下生物量越低,长江南源当曲草地地上生物量分布在21.12~850.61 g/m^(2)之间,草地地下生物量在50.34~6810.68 g/m^(2)之间,且草地覆盖度越高,生物量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的趋势越明显。草地地上地下生物量的比值都<0.5,且草地覆盖度越高,草地地上地下生物量的比值越低。研究对长江南源当曲的草地生物量分布及其分配进行了初步分析,为了解三江源草地状态提供了前期探索和数据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 当曲水系 地上生物量 地下生物量 生物量分配 三江源草地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典型河流与湖泊表层水体碳时空变化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赵登忠 汪朝辉 +3 位作者 申邵洪 谭德宝 徐平 李其江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19,共7页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典型河流与湖泊水体碳时空变化特征,采集了典型河流、湖泊、冰川等水体样品,通过实验室测试分析获取了总碳、无机碳和有机碳观测数据。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典型河流与湖泊水体碳以无机碳为主、有机碳为辅。其中,长江、黄...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典型河流与湖泊水体碳时空变化特征,采集了典型河流、湖泊、冰川等水体样品,通过实验室测试分析获取了总碳、无机碳和有机碳观测数据。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典型河流与湖泊水体碳以无机碳为主、有机碳为辅。其中,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区典型河流与湖泊水体总碳平均含量分别为62. 46,32. 88,17. 70 mg/L,长江南源当曲源、正源沱沱河源和北源楚玛尔河源水体总碳含量分别为32. 90,36. 56,32. 90 mg/L;青藏高原封闭性湖泊水体碳含量比河流水体较高,封闭性湖泊水体总碳、总无机碳和总有机碳平均含量分别为403. 82,398. 35,1. 24mg/L,而河流水体则分别为17. 03,14. 56,2. 46 mg/L,河流水体有机碳含量比封闭性湖泊水体较高。该成果可为我国青藏高原水域碳循环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对高海拔区域气候变化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碳含量 时空变化 青藏高原 河流与湖泊 三江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与地面实测的青藏高原冻土流域土壤温湿度变化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杨涵 徐平 +3 位作者 常福宣 洪晓峰 袁喆 何晓波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7-184,共8页
为研究青藏高原冻土流域土壤温湿度变化特征,在唐古拉冻土流域基于多源遥感(SMAP、ESA CCI)监测数据进行表层土壤温湿度的时空分布刻画,基于地面实测站点(唐古拉冻土气象站、DFIR冻土积雪气象站)数据进行不同深度土壤温湿度的动态分析,... 为研究青藏高原冻土流域土壤温湿度变化特征,在唐古拉冻土流域基于多源遥感(SMAP、ESA CCI)监测数据进行表层土壤温湿度的时空分布刻画,基于地面实测站点(唐古拉冻土气象站、DFIR冻土积雪气象站)数据进行不同深度土壤温湿度的动态分析,并进行遥感与地面站点表层土壤温湿度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唐古拉冻土流域海拔较低处土壤温度高于海拔较高处,流域东部土壤湿度高于西部;土壤温湿度变化随着埋深加深明显滞后,且冻结期土壤湿度呈现出明显的两段式下降趋势;SMAP土壤温湿度数据与地面站点监测数据相关性较好,相比ESA CCI数据,SMAP数据准确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流域 青藏高原 土壤温湿度 SMAP ESA C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