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专业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5
1
作者 李青云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14,共8页
分析了流域水环境专业的社会需求,阐述了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专业的定位和主要研究方向,分6个方面介绍了流域水环境研究所创建5 a来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1湖库富营养化水体和藻类治理技术;2农村水电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保护对策;3河... 分析了流域水环境专业的社会需求,阐述了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专业的定位和主要研究方向,分6个方面介绍了流域水环境研究所创建5 a来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1湖库富营养化水体和藻类治理技术;2农村水电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保护对策;3河湖纳污能力计算方法和评价技术;4水库对河流水沙与营养物质连续传输影响及生态响应机制;5重金属及环境激素污染水土体治理及生态修复技术;6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最后对流域水环境专业在治江科研工作的几个重点研究领域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水环境 水污染治理 湖库富营养化 水生态 纳污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许继军 刘建峰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21,共6页
流域生态补偿是协调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的重要手段。当前,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实践中仍面临着整体性和系统性不足、补偿标准依据缺乏、市场体系不健全、责权利不清晰等问题。根据新时代长江保护与发展的战略需求,新... 流域生态补偿是协调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的重要手段。当前,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实践中仍面临着整体性和系统性不足、补偿标准依据缺乏、市场体系不健全、责权利不清晰等问题。根据新时代长江保护与发展的战略需求,新时期长江流域生态补偿需要具备更为丰富的内涵,亟需针对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资产保护的多维互馈关系及良性协同机制、流域生态资产的定量核算方法与生态服务空间流转特征、多元化流域生态补偿格局与长效运行机制、区域试点示范引领与全流域统筹协调推进之间的关系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并从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技术体系、强化立法保障、培育市场主体等方面为探索制定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总体框架提供科技支撑和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补偿标准 市场体系 生态环境保护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保护中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 被引量:9
3
作者 吴志广 陈述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共6页
为了应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保护面临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对所涉及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新时期下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保护需要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水问题治理目标和模式,其中涉及到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包括:气候... 为了应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保护面临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对所涉及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新时期下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保护需要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水问题治理目标和模式,其中涉及到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因素影响下四水问题耦合驱动机制、水环境与水资源开发保护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四水问题多维系统治理与保护技术及集成方法和协调多利益主体的水资源多目标协同保护与开发管理体制机制。对上述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进行了解析和阐释,总体而言需要从理论、技术和管理等多个层面进行解决。研究成果可为长江大保护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开发 长江大保护 长江经济带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四水问题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文变异条件下长江源区生态流量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何山 许继军 洪晓峰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118,共13页
揭示水文变异前后长江源区生态流量变化规律,为河流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通过Mann-Kendall检验识别直门达水文站1957—2016年径流序列的变异点(2003年),采用水文学方法(Tennant法、7Q10法等)、生态适宜性理论(基于10种概率分布函数拟... 揭示水文变异前后长江源区生态流量变化规律,为河流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通过Mann-Kendall检验识别直门达水文站1957—2016年径流序列的变异点(2003年),采用水文学方法(Tennant法、7Q10法等)、生态适宜性理论(基于10种概率分布函数拟合月径流序列)及4个流量时期法(洪水期、高脉冲期、平水期和枯水期)计算生态流量,并结合变异范围法(RVA)评估水文变异对生态流量的扰动程度。结果表明:水文变异后年均径流量增加27%,基于生态适宜性理论的生态流量满足率平均提升33.5%(汛期提高23%,非汛期提高41%),而4个流量时期法因维持自然流量过程,其保证率在水文变异前后仅变化0.07%;生态流量总体改变度(0.30)显著高于径流量(0.16),MA1F、MA3F等极值指标改变度更高。4个流量时期法因考虑不同流量时期的生态功能,理论上优于其他方法,且生态流量扰动程度更能反映气候变化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需加强变异条件下生态流量的动态评估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流量 水文变异 变异范围法 长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利用管理体制机制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许继军 陈述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6,共6页
针对当前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利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诸多难题,对新时期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重构和完善路径进行了探讨。为破解制约流域水资源保护利用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应遵循流域整体性和复杂性规律,... 针对当前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利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诸多难题,对新时期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重构和完善路径进行了探讨。为破解制约流域水资源保护利用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应遵循流域整体性和复杂性规律,在流域协调机制框架上,健全统分结合、整体联动的管理体制,打造多元参与的流域治理共同体,健全完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跨省河湖长制监督机制、控制性水工程统一调度管理机制、流域水资源保护利用空间管控及市场运行机制,从而推动长江流域治理体系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水资源保护利用 管理体制机制 可持续发展 治理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沙变化及其生态环境响应特征 被引量:19
6
作者 林莉 董磊 +1 位作者 潘雄 杨文俊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11-422,I0003,共13页
三峡水库举世瞩目,是长江保护与治理的关键性枢纽工程,水库自2003年蓄水运行后库区水沙条件均发生了显著改变,对库区水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系统综述了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库区的水流动力特性和泥沙淤积特性,总结了蓄水后水库的... 三峡水库举世瞩目,是长江保护与治理的关键性枢纽工程,水库自2003年蓄水运行后库区水沙条件均发生了显著改变,对库区水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系统综述了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库区的水流动力特性和泥沙淤积特性,总结了蓄水后水库的新水沙运动情况;从水库蓄水运行后水质参数特征,营养物质、重金属和典型有毒有机污染物的赋存特征等方面,分析了三峡水库库区新水沙变化条件下的水环境响应特征;基于水库蓄水前后浮游植物、底栖动物等重点生物群落的现存量和群落特征变化规律,探索了三峡水库新水沙变化条件下库区的水生态响应特征;最后对未来三峡水库运行下的水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提出展望,本文可为三峡水库水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和管理提供新的认识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水沙变化 生态环境 营养物质 污染物质 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长江水资源开发保护思路与对策探讨 被引量:24
7
作者 许继军 吴志广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4-128,共5页
针对长江水资源开发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新时代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江大保护背景下面临的新要求,展开了专项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正确把握长江水资源开发保护与水环境治理及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协调长江经济带发展与长江... 针对长江水资源开发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新时代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江大保护背景下面临的新要求,展开了专项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正确把握长江水资源开发保护与水环境治理及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协调长江经济带发展与长江大保护的关键所在。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应当以水环境改善为突破点的长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以及水灾害等四水共治的思路;同时还提出了管理与技术、经济与法律及文化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针对长江水资源开发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开发保护 水环境 四水共治 长江大保护 保护对策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浅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林玉茹 陈进 许继军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14,共7页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基于长江流域第1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技术评估,对长江流域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效进行分析;通过资料复核、现场查勘等方法对任务与指标完成情况、建设成效及保障措施落实情况、宣传推广...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基于长江流域第1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技术评估,对长江流域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效进行分析;通过资料复核、现场查勘等方法对任务与指标完成情况、建设成效及保障措施落实情况、宣传推广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水资源条件、不同水生态状况下的5条建设模式与7条建设经验。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完善推行河湖长制、生态红线划定和生态空间管控、水生态补偿等方面的制度体系提供支撑;为进一步提升长江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水平和管理能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长江流域 成效 建设模式 建设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应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长江水资源开发保护总体战略 被引量:10
9
作者 吴志广 袁喆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32-136,142,共6页
经过了近5年的生态环境整治和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长江水资源开发保护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过去40多年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除,长江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也制约了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 经过了近5年的生态环境整治和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长江水资源开发保护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过去40多年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除,长江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也制约了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双赢”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挑战。通过辨识绿色发展视域下长江水资源开发保护中存在的不足,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为指导思想,围绕“高效、适度、平衡、和谐”的目标,提出适应于绿色发展需求的长江水资源系统性保护的主要任务与重点工作,以期为探索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生态环境整治 水资源开发保护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保护区高流量脉冲特征分析
10
作者 杨春花 尹正杰 许继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0-465,共6页
高流量脉冲过程是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繁殖的关键生态水文指标.为促进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保护区鱼类自然产卵繁殖,探索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生态调度启动条件,本文针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保护区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期开展... 高流量脉冲过程是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繁殖的关键生态水文指标.为促进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保护区鱼类自然产卵繁殖,探索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生态调度启动条件,本文针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保护区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期开展了保护区径流组成分析,评估了上游干支流来水对保护区高流量脉冲形成的贡献比,分析了鲖鱼、长薄鳅产卵情况与干支流高流量脉冲的吻合度.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干流保护区仅一半高流量脉冲由区间与金沙江共同涨水所形成,另一半由区间单独涨水所形成;区间涨水对保护区高流量脉冲首日涨水贡献比高达87.62%,代表性鱼类产卵多发生在区间出现高流量脉冲时段,因此区间来水对保护区高流量脉冲过程的形成至关重要,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结合下游区间涨水开展生态补偿调度,将更利于保护区鱼类产卵繁殖,同时减轻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人造洪峰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漂流性卵鱼类 高流量脉冲 产卵期 贡献比 支流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1
作者 许继军 梁雅余 曾子悦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4-41,共8页
围绕林地、绿地、湿地、水域以及地下水生态系统,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为研究对象,融合功能价值法和当量因子法,建立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以行政区进行划分,结合统计数据... 围绕林地、绿地、湿地、水域以及地下水生态系统,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为研究对象,融合功能价值法和当量因子法,建立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以行政区进行划分,结合统计数据和遥感数据,以2014年为基准年,2018年、2020年、2023年为评估年,分别评估了北京、天津、河南11县(市)、河北6县(市)由于工程供水产生的生态效益价值。结果表明:2015—2018年、2019—2020年、2021—2023年各评估时段由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供水累计新增的生态效益分别为448.59、183.28、371.02亿元,其中湿地和水域产生的生态效益占比最大,分别为64.90%、58.98%、46.98%。此外,不同省市单方水创造的生态效益价值不同,各评估时段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单方水创造的生态效益价值比分别为1∶2.10∶4.99∶3.74、1∶1.59∶3.66∶1.95、1∶0.17∶1.26∶1.35。研究成果可为南水北调已建工程以及其他大型跨流域引调水工程的生态效益评估提供案例参考,为中线水源区-受水区横向补偿标准建立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生态效益评价 指标体系 功能价值法 当量因子法 横向补偿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生态清淤技术初探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王敏 李晓萌 +3 位作者 谭皓月 罗平安 赵科锋 卢书强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0-68,共9页
水库泥沙淤积是制约水库综合效益发挥的关键因素,采用传统工程清淤方式会引起底泥的再悬浮,导致底泥向水体释放营养盐,进而影响库区水环境。研究提出合理、切实可行的生态清淤方案,合理规避泥沙清淤所产生的水环境污染,是水库泥沙综合... 水库泥沙淤积是制约水库综合效益发挥的关键因素,采用传统工程清淤方式会引起底泥的再悬浮,导致底泥向水体释放营养盐,进而影响库区水环境。研究提出合理、切实可行的生态清淤方案,合理规避泥沙清淤所产生的水环境污染,是水库泥沙综合利用的前提。围绕新水沙情势下三峡水库淤积泥沙生态清淤需求,对比评估了现有水库清淤技术的特点、适用性及环保性,并结合三峡水库分段淤积特征,提出了适合三峡水库的环境友好型生态清淤技术。在此基础上,选取涪陵、忠县典型淤积河段作为典型区域,建立了二维水动力-悬浮泥沙数学模型,模拟该河段在不同清淤设备下的清淤效果,提出了典型河段生态清淤技术方案。研究成果为三峡水库库容保障及其长期有效使用和综合效益的可持续发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水库清淤 生态清淤技术 二维水动力-悬浮泥沙数学模型 悬浮物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嵌套主成分回归模型的长江源区径流重建 被引量:1
13
作者 姜晓萱 王文卓 +2 位作者 袁喆 霍军军 周涛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2-210,共9页
基于嵌套主成分回归模型,重建了长江源区公元1433—2002年的天然年径流序列,探讨了其历史变化特征与干湿事件演变及周期性波动。利用树轮数据及径流观测数据,结合模型评估指标(CRSQ、VRSQ、RE、CE),证明了该模型的重建精确性。研究结果... 基于嵌套主成分回归模型,重建了长江源区公元1433—2002年的天然年径流序列,探讨了其历史变化特征与干湿事件演变及周期性波动。利用树轮数据及径流观测数据,结合模型评估指标(CRSQ、VRSQ、RE、CE),证明了该模型的重建精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570 a中,长江源区年径流量整体呈显著波动,识别出6个湿润期与9个干旱期,其中1451—1510年和1596—1645年是最长的湿润期,1848—1903年是持续时间最长的干旱期。重建时期的干旱与长江流域青藏高原等地区的干旱时期较为吻合,表明长江源区重建径流变化能够反映大尺度的气候波动。此外,长江源区重建径流序列存在4~8、16~32、50~100、100~200 a的显著周期性波动,可能受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东亚夏季风(EASM)变化、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及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共同驱动,也反映了全球气候长期变化及青藏高原冰川与积雪消融趋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重建 树木年轮 嵌套主成分回归模型 长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2022年水动力及营养盐时空分布规律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谭皓月 曹慧群 +4 位作者 卢士强 周诗怡 李晓萌 燕爱玲 黄静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2-281,共10页
为系统探究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水动力和营养盐的时空分布规律,本文综合考虑了风场、海表通量、入海径流、潮汐以及河口漫滩效应等因素,构建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水动力水环境数学模型,分析了区域内水动力特征、氮磷营养盐时空分布以及二者... 为系统探究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水动力和营养盐的时空分布规律,本文综合考虑了风场、海表通量、入海径流、潮汐以及河口漫滩效应等因素,构建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水动力水环境数学模型,分析了区域内水动力特征、氮磷营养盐时空分布以及二者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长江口南支和杭州湾流速相对较小,在0.8 m/s以下,舟山岛北部岛屿间狭窄地带的流速较大,在1.5 m/s以上。②长江口DIN和PO_(4)^(3-)浓度低于杭州湾地区,除杭州湾丰、平水期DIN浓度略高于枯水期,整体上氮磷营养盐分布较为稳定。③杭州湾水质显著差于长江口地区,长江口水质基本维持在GB 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Ⅳ类及以上,杭州湾水质全年维持在劣Ⅳ类。④长江口近海DIN和PO_(4)^(3-)浓度主要受长江干流氮磷输入的控制,与径流量关系相对较小;杭州湾则同时受钱塘江氮磷输入和径流量变化的显著影响。研究显示,长江口水质普遍优于杭州湾,长江口和杭州湾的氮磷浓度主要受河流氮磷输入的影响,且受地形的差异化影响对入海径流量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响应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水动力 氮磷营养盐 水环境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岸带土地利用驱动下受生态补水河流鱼类多样性格局
15
作者 刘晗 李鲁丹 +5 位作者 郭伟杰 乔强龙 贡丹丹 杜琦 李航 赵伟华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8-207,共10页
为探究华北地区受生态补水河流鱼类群落多样性的环境驱动机制,于2020—2022年生态补水期间以2个受补水水系(子牙河水系、白洋淀水系)为研究区域,使用多元统计方法比较不同生态补水年度间鱼类群落及多样性的差异,并探讨了驱动鱼类多样性... 为探究华北地区受生态补水河流鱼类群落多样性的环境驱动机制,于2020—2022年生态补水期间以2个受补水水系(子牙河水系、白洋淀水系)为研究区域,使用多元统计方法比较不同生态补水年度间鱼类群落及多样性的差异,并探讨了驱动鱼类多样性变异的关键河岸带土地利用因子。结果显示:华北地区受生态补水河流中鱼类物种数与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变化,鱼类种类组成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喜流水型、清洁型的鱼类种群占比逐年上升;鱼类群落格局与3个维度的多样性指数年际变化均不显著;多元回归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建筑用地的增加对鱼类多样性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而湿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占比则与鱼类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缓冲区大小内土地利用类型对鱼类多样性指数的解释率存在差异。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鱼类多样性对受生态补水河流沿岸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特征,为受补水河流制定有效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带土地利用 鱼类群落 多维多样性 时空格局 生态补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观澜河流域雨水资源可利用潜力评估
16
作者 谢帅 林航 +2 位作者 王永强 许继军 陈进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7-22,共6页
雨水资源化利用是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水问题的重要途径,对其可利用量进行评估是其中重要的步骤。为给深圳市观澜河流域雨水资源利用提供依据,基于深圳市1984—2018年的日降雨资料,采用基于下垫面分类的雨水资源利用潜力计算方法,计算... 雨水资源化利用是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水问题的重要途径,对其可利用量进行评估是其中重要的步骤。为给深圳市观澜河流域雨水资源利用提供依据,基于深圳市1984—2018年的日降雨资料,采用基于下垫面分类的雨水资源利用潜力计算方法,计算了深圳市观澜河流域在不同典型年的雨水资源量、雨水资源利用理论潜力、现实潜力。结果表明:观澜河流域具有较大的雨水资源利用潜力,其平水年雨水资源利用理论潜力可达3.74亿m^(3),在7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情况下的雨水资源利用现实潜力可达2.42亿m^(3);在同样的降雨条件下,下垫面类型和城市建设条件均会对雨水资源可利用量产生较大影响,增大园林绿地、水体等下垫面面积和增大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均有助于提升雨水资源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资源利用 理论潜力 现实潜力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下垫面类型 观澜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流域蓝绿水资源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宋慧玲 陈述 敖源鸿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4-30,共7页
汉江流域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统筹调控水资源量有助于推动汉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汉江经济带发展。基于SWAT模型,采用Mann-Kendall(M-K)检验等数理统计方法,模拟分析汉江流域1985—2019年降水量、气温、蓝绿水资源变化及... 汉江流域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统筹调控水资源量有助于推动汉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汉江经济带发展。基于SWAT模型,采用Mann-Kendall(M-K)检验等数理统计方法,模拟分析汉江流域1985—2019年降水量、气温、蓝绿水资源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异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35 a来,汉江流域多年平均绿水资源量约为多年平均蓝水资源量的1.74倍。全流域蓝水资源和绿水资源均呈现出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在空间上,蓝绿水资源总体分布特征均呈现出由西部、北部向东南逐渐增加的趋势。流域内蓝绿水资源量变化同时受气候及土地利用的影响,气候变化是主要因素,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则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水资源量 绿水资源量 SWAT模型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汉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上游流域季节降水预报效果评价
18
作者 谢帅 张森 +1 位作者 王永强 刘杨合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4,56,共8页
在气候变化条件下,季节降水预报对于中长期的水资源配置和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季节降水预报产品各有优劣,为了从中选择最合适的预报产品,基于8种降水预报模型在三峡水库上游流域的1~6个月预见期的预报结果,对比分析了其在不... 在气候变化条件下,季节降水预报对于中长期的水资源配置和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季节降水预报产品各有优劣,为了从中选择最合适的预报产品,基于8种降水预报模型在三峡水库上游流域的1~6个月预见期的预报结果,对比分析了其在不同子流域的确定性预报和集合预报效果,筛选了不同子流域的最优预报模型。结果表明:不同预见期下、不同子流域的最优预报模型均有所差异;整体来看ECCC3、ECMWF、CMCC预测模型的预报效果较好;在整个三峡水库上游流域,预见期为1个月、2~6个月预见期时预报效果表现最好的分别为ECCC3模型、ECMWF模型;在金沙江上游、乌东德上游,ECCC3模型较好,在金沙江下游、乌江、向家坝—寸滩、寸滩—三峡,CMCC模型较好,在岷江,ECMWF模型较好,在沱江,MF模型较好。通过选取各个子流域的最优预报模型,可以组合得到三峡水库上游流域的整体预报结果,相比于单一模型的预报,组合后的预报误差降低9.33%~17.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降水预报 确定性预报 集合预报 预报效果评价 三峡水库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年内展布法的汤逊湖逐月生态水位方案研究
19
作者 范嘉泽 宋雅静 +2 位作者 雷彩秀 余姚果 陈述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11-218,共8页
汤逊湖是武汉市的重要湖泊,其生态水位合理确定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景观功能及防洪安全至关重要。以汤逊湖为研究对象,基于2016—2024年日水位序列,通过年内展布法计算逐月生态水位,结合变异性范围法分析高低水位阈值及历时特征。... 汤逊湖是武汉市的重要湖泊,其生态水位合理确定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景观功能及防洪安全至关重要。以汤逊湖为研究对象,基于2016—2024年日水位序列,通过年内展布法计算逐月生态水位,结合变异性范围法分析高低水位阈值及历时特征。结果表明:以生态空间最小需求法求得的分配系数更适用于利用年内展布法确定汤逊湖生态水位,内外汤逊湖逐月生态水位依次为17.63~17.85、17.54~17.90 m。内外汤逊湖的各年高低水位期历时跨度大:外汤逊湖高水位期历时,2022年仅16 d,而2019年长达121 d,其余年份在36~119 d之间波动,低水位期历时,2021年196 d,其余年份在0~136 d之间波动;内汤逊湖高水位期历时,2018年长达141 d,其余年份在0~124 d之间波动,低水位期历时2017年长达197 d,其余年份在0~104 d之间波动。内外汤逊湖高低水位历时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外汤逊湖连通性强,遭遇洪涝时通过江南泵站和汤逊湖泵站抽排至长江,而内汤逊湖封闭性高,依赖人工调控,排水效率低;年际高低水位波动的原因来源于极端气象条件和人为调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水位 年内展布法 变异性范围法 高低水位阈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
20
作者 徐述邦 刘建峰 +1 位作者 陈燕飞 程淑婕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6-474,共9页
在“双碳”战略背景以及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明确掌握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对于碳排放减排政策的制定和实现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2001-2021年碳排放量、能源消耗、经济... 在“双碳”战略背景以及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明确掌握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对于碳排放减排政策的制定和实现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2001-2021年碳排放量、能源消耗、经济发展等数据,采用分段线性回归分析、Tapio脱钩模型以及LMDI模型等方法探讨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1-2021年,碳排放量(以标准煤计)从11.81亿t增至37.37亿t,11个省市在2011-2013年期间出现显著断点,呈现先快速增长后逐步放缓的特征,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格局;2)在2001-2021年期间,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呈现明显的“扩张性连接-弱脱钩-强脱钩”变化趋势;3)经济产出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效率则起到显著的碳减排作用.综上,长江经济带需要加强能源效率的提升、加速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及推进区域协同减排,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时空演变特征 Tapio脱钩模型 LMDI 分段线性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