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暴雨型山洪灾害链监测预警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17
1
作者 唐文坚 范仲杰 +6 位作者 董林垚 刘纪根 张平仓 李同录 童官军 杜俊 王林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3-79,共7页
暴雨型山洪及其链生过程是山区常见的致灾隐患,因其点多面广、成因复杂,加之相关过程常表现显著的突发性、局地性与隐蔽性等特点,增加了灾害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的难度。目前,山洪灾害链转化机理与监测预警研究是防灾减灾领域具有综合交... 暴雨型山洪及其链生过程是山区常见的致灾隐患,因其点多面广、成因复杂,加之相关过程常表现显著的突发性、局地性与隐蔽性等特点,增加了灾害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的难度。目前,山洪灾害链转化机理与监测预警研究是防灾减灾领域具有综合交叉特色的国际前沿与热点问题。为此,通过梳理暴雨型山洪灾害链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了相关研究中亟需突破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研究方向和研究展望。其中亟待突破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有:如何揭示暴雨-洪水-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同源链生转化机理,如何建立灾害链精准监测与稳定传输技术,如何构建灾害链预警指标体系与动态预警平台。建议研究方向为:暴雨型山洪灾害链致灾因子辨识研究,暴雨型山洪灾害链关键要素监测预警技术研发,山区小流域山洪灾害链监测预警平台研发,暴雨型山洪灾害链监测预警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展望包括:突出多科学交叉、多手段融合,以“致灾因子辨识-关键技术研发-软件平台构建-集成应用示范”为研究主线,最终在灾害链驱动演化机理、精准监测与动态预警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和创新,预期成果可为提升山洪灾害链防御能力、推动生态可持续和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型山洪灾害 山洪灾害链转化机理 致灾关键因子 临界发育条件 监测预警平台 山洪灾害链防御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官山河流域山洪预报产流机制辨析
2
作者 黎淼 唐文坚 +1 位作者 董林垚 曾俣杰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2-110,共9页
变化环境下复杂山区小流域山洪灾害频发,提高山洪预报效率及精度是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水文模型是模拟降雨径流实现山洪预报的有效工具,明晰产流机制是高精度山洪预报的重要前提。为了探究在小、中、大、特大型4种等级山... 变化环境下复杂山区小流域山洪灾害频发,提高山洪预报效率及精度是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水文模型是模拟降雨径流实现山洪预报的有效工具,明晰产流机制是高精度山洪预报的重要前提。为了探究在小、中、大、特大型4种等级山洪下官山河流域洪水径流对不同产流模式的响应情况,以新安江模型为基础,分别采用蓄满产流、超渗产流与混合产流模式对官山河流域展开山洪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垂向混合产流的各项精度评价优于超渗产流和蓄满产流,不同等级山洪下的NSE均值>0.7,表现出良好的适用性;超渗产流模式能够有效刻画暴雨下以地表径流为主的山洪产流过程,大型山洪下NSE均值达0.8,在捕捉洪峰方面优势明显。研究成果可为官山河流域山洪灾害防治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同时可为复杂山区小流域山洪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灾害 洪水预报 产流机制 官山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力侵蚀作用下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3
作者 黄金权 程冬兵 +4 位作者 王志刚 刘纪根 张冠华 孙蓓 张平仓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7-32,共6页
水蚀作用下土壤有机碳动态对于准确评估土壤侵蚀的碳"源/汇"角色具有重要意义。论述了侵蚀作用对全球碳循环格局产生的影响,阐明了水蚀作用下土壤有机碳动态机制研究的重要意义,并从水蚀作用下土壤碳循环格局以及有机碳库动... 水蚀作用下土壤有机碳动态对于准确评估土壤侵蚀的碳"源/汇"角色具有重要意义。论述了侵蚀作用对全球碳循环格局产生的影响,阐明了水蚀作用下土壤有机碳动态机制研究的重要意义,并从水蚀作用下土壤碳循环格局以及有机碳库动态过程机制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而深入分析了当前研究存在的系列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分析认为,以微生物为切入点进行侵蚀作用下的碳矿化研究将有助于从机理层面解决侵蚀在土壤碳循环中的不确定性问题。此外,运用模型模拟的方法全面考察水力侵蚀作用下土壤有机碳库动态机制,将是今后侵蚀作用下土壤碳循环研究中亟待开展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侵蚀 土壤有机碳 碳循环 动态机制 全球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可蚀性因子制图及其不确定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孙佳佳 王志刚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27,37,共5页
土壤可蚀性因子是评价土壤对侵蚀敏感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进行土壤侵蚀预报的重要参数。为促进今后相关研究的发展,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土壤可蚀性因子、土壤可蚀性因子的空间预测以及土壤可蚀性因子制图中的误差和不确定性的国内外研究现... 土壤可蚀性因子是评价土壤对侵蚀敏感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进行土壤侵蚀预报的重要参数。为促进今后相关研究的发展,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土壤可蚀性因子、土壤可蚀性因子的空间预测以及土壤可蚀性因子制图中的误差和不确定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指出,准确地制作土壤可蚀性因子空间分布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影响土壤可蚀性因子的因素相当复杂,将土壤类型、高程、遥感等辅助信息融入空间预测,量化、分析空间预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降低制图误差、提高精度、控制风险,成为今后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可蚀性 空间预测 土壤可蚀性因子制图 不确定性 地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位监测的某水电站弃渣场安全稳定性评估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孙厚才 孙昆 刘晓路 《中国水土保持》 2020年第11期60-63,共4页
合理选址,以及满足设计标准的拦挡、截排水等防护措施是弃渣场不致灾的基本条件.某水电站地处山区,施工过程中弃渣量大、弃渣场级别高、选址困难,在对其进行原位变形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弃渣场规模、级别、选址、周边环境,以及截排洪、... 合理选址,以及满足设计标准的拦挡、截排水等防护措施是弃渣场不致灾的基本条件.某水电站地处山区,施工过程中弃渣量大、弃渣场级别高、选址困难,在对其进行原位变形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弃渣场规模、级别、选址、周边环境,以及截排洪、拦挡及防护设计标准等进行分析,采用瑞典圆弧法对弃渣场的边坡稳定性进行了计算.计算和监测结果表明,在正常运用工况和非正常运用工况下,弃渣场边坡稳定性现状满足规范要求,原位变形监测结果验证了瑞典圆弧法对弃渣场边坡稳定性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弃渣场 原位监测 安全稳定性 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江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分析及变化预测 被引量:55
6
作者 吕乐婷 张杰 +2 位作者 彭秋志 任斐鹏 江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6850-6859,共10页
以东江流域土地利用解译结果为基础,采用转移矩阵、移动窗口法和景观格局指数对 1990-2016 年对东江流域的景观格局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结合地形因子、交通通达度因子和限制转化因子采用 FLUS(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模型对流域未... 以东江流域土地利用解译结果为基础,采用转移矩阵、移动窗口法和景观格局指数对 1990-2016 年对东江流域的景观格局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结合地形因子、交通通达度因子和限制转化因子采用 FLUS(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模型对流域未来景观格局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自 1990 年以来,研究区的 7 种土地利用类型皆发生了变化,其中建设用地由于林地和耕地的大量转入增加最明显。(2)1990-2016 年,流域景观破碎化呈现以河道为中心向东西两侧减小的趋势,景观多样性呈现流域上游小,下游大的趋势,且高值区在经济较发达的城镇地区。园地的景观破碎程度最高、林地的优势度减弱,城镇建设用地的集聚度增加。(3)2016-2042 年,流域各用地类型变化率不大,景观破碎化和多样性程度虽有增加但增长速度相对放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移动窗口 FLUS 模型 东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干流植被空间异质性及其对生态恢复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任斐鹏 张平仓 +2 位作者 陈小平 徐平 陈进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30,共7页
利用2013年金沙江干流8个典型断面的植被生态现场考察资料,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对金沙江干流的植被空间异质性及其对生态恢复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干流植被空间异质性特征明显,表现为上、中、下游植被景观格局... 利用2013年金沙江干流8个典型断面的植被生态现场考察资料,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对金沙江干流的植被空间异质性及其对生态恢复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干流植被空间异质性特征明显,表现为上、中、下游植被景观格局、群落结构与物种组成均存在明显的差异;2金沙江干流自然植被群落的结构完整性不高、组分单一、多以灌木和草本为主,生长型和生活型上具有多旱生、寒生植物的特点;3自然植被及其空间分异对干流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建议在金沙江干流的生态恢复实践中,充分尊重植被空间异质性的自然规律,分区域、分类型地制定生态恢复策略,同时利用好本土植物种子资源,以旱生灌、草类植物作为先锋物种,分步骤、分阶段地开展生态恢复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异质性 生态恢复 植被 资源考察 金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多糖抗蚀剂对土壤抗剪与入渗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李昊 程冬兵 +3 位作者 孙宝洋 黄金权 林庆明 任斐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144-150,共7页
施用土壤抗蚀剂是提升土壤流失治理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现有材料生态效益不能满足耕地的使用需求,寻找生态效益优良的新型土壤抗蚀材料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与关键。该研究以土壤内源性多糖—海藻多糖为基材制得的土壤抗蚀材料为对象,通过... 施用土壤抗蚀剂是提升土壤流失治理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现有材料生态效益不能满足耕地的使用需求,寻找生态效益优良的新型土壤抗蚀材料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与关键。该研究以土壤内源性多糖—海藻多糖为基材制得的土壤抗蚀材料为对象,通过直剪试验、土壤崩解试验与变水头入渗试验分析施用量、养护时间对土壤抗剪、入渗等特性的影响,以探讨其防治耕地水土流失的潜质。试验结果表明,海藻多糖抗蚀剂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土壤内聚力,在相同养护时间下,土壤内聚力与其施用浓度呈正相关;在同一施用浓度下,土壤内聚力随养护时间延长而增加,短时养护就能取得较好效果。施用浓度与养护时间对内摩擦角的影响较小,施用海藻多糖抗蚀剂后内摩擦角仅小幅增加。土壤抗崩解性随施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少量施用就能取得良好效果,在施用浓度0.25%时,土壤崩解系数减少66.1%,当施用浓度达到1%时,试验条件下没有崩解发生。渗透系数随施用浓度增加先增加后减小,于0.25%时达到最大值2.86×10^-5 cm/s,于1%时达到最小值0.91×10^-5 cm/s,都属中等透水层。对固土机理进行了探讨,并通过扫描电镜测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海藻多糖抗蚀剂可通过土壤孔隙渗透扩散到土体内部,包裹土壤颗粒,进而利用自聚交联、凝胶固结在土壤表面和孔隙形成网状膜结构,增强土壤颗粒间的连接,提升土体强度。该研究结果表明,海藻多糖抗蚀剂可有效提升土壤抗蚀性,可拓宽坡耕地土壤侵蚀防治材料的选择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抗蚀性 多糖 抗蚀剂 抗剪强度 渗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20年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8
9
作者 孙厚才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共5页
对近20年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编制、审批、专项设施验收,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制定等进行了系统回顾,分析不同阶段存在的问题、特征和发展趋势,为生产建设项目"放管服"(简政放权、公正监管、高效... 对近20年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编制、审批、专项设施验收,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制定等进行了系统回顾,分析不同阶段存在的问题、特征和发展趋势,为生产建设项目"放管服"(简政放权、公正监管、高效服务)改革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检索期刊数据库和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官方网站,收集流域机构、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机构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回顾和分析发现,在相关政策推动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经历了起步、稳步发展、以及正在实施的"放管服"3个阶段;水土保持方案编审技术基本完善,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与验收阶段存在错位,导致验收环节程序比较繁琐。实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20年来,全国累计有30多万个项目编制并实施了水土保持方案,防治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5万km2,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工作"放管服"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较大程度提高建设单位的主体责任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建设项目 水土保持方案 回顾与展望 放管服 水土流失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地表水质对植被覆盖的响应
10
作者 童晓霞 王家乐 +4 位作者 蒲坚 张文杰 黄金权 许文盛 王志刚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5-60,共6页
探讨植被覆盖与地表水质的关系,可为有效防控非点源污染和改善地表水质提供技术依据。基于实测地表水质数据和遥感解译植被覆盖情况,通过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地表水质,并建立其与植被覆盖度及空间分布格局的关系,对深圳市地表水质对... 探讨植被覆盖与地表水质的关系,可为有效防控非点源污染和改善地表水质提供技术依据。基于实测地表水质数据和遥感解译植被覆盖情况,通过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地表水质,并建立其与植被覆盖度及空间分布格局的关系,对深圳市地表水质对植被覆盖的响应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水质对植被覆盖度的响应显著,地表水质内梅罗污染指数、总氮、总磷浓度均随上游汇水区内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降低,减少速率呈现出由快变慢的整体趋势;当植被覆盖度<30%时降低速率较快,当植被覆盖度>30%时降低速率减缓。可以认为植被覆盖度对地表水质的净化存在一个临界点,即植被覆盖度率达到30%时,地表水质会有显著的改善。植被空间格局对水质也有一定影响,当植被分布在汇水区下游,特别是滨水区时,对地表水质的净化作用更显著。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建议在城市空间规划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中宜将绿地率和林草覆盖率设置在30%左右,并优先布置在汇水区下游,特别是濒临河流、水库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质 土地利用 植被覆盖 内梅罗污染指数 空间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