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色土弃渣体坡面产流产沙对坡度和降雨强度的响应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郭天雷 梅雪 +5 位作者 任顺华 石劲松 孙昆 魏建锋 王玉林 刘文祥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7,25,共8页
[目的]探究坡度和降雨强度对紫色土弃渣体坡面侵蚀特征的影响,为生产建设项目弃渣场规范设计及弃渣体坡面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金刚沱弃渣场弃渣体为研究对象,结合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沿线降雨特征和弃渣场堆置特点,设计了... [目的]探究坡度和降雨强度对紫色土弃渣体坡面侵蚀特征的影响,为生产建设项目弃渣场规范设计及弃渣体坡面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金刚沱弃渣场弃渣体为研究对象,结合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沿线降雨特征和弃渣场堆置特点,设计了2种坡比(1∶2.5,1∶2)和3种不同降雨强度(60,90,120 mm/h),开展紫色土弃渣体坡面侵蚀产流产沙试验。[结果]90,120 mm/h降雨强度下初始产流时间分别比60 mm/h降雨强度缩短了30.15%和56.62%,坡比1∶2的初始产流时间分别比坡比1∶2.5的缩短了8.45%和36.11%。坡比1∶2.5,1∶2的径流率达到稳定所需时间分别为20 min和10 min,两者累计径流量无显著差异。两种坡比坡面含沙率和产沙率在不同降雨强度下表现差异,累计产沙量大小顺序则表现为120 mm/h>90 mm/h>60 mm/h。坡度和降雨强度贡献分析表明,90,120 mm/h降雨强度条件下坡度的贡献率分别为28.57%和12.92%,90,120 mm/h降雨强度的贡献率分别为71.43%,87.08%。[结论]紫色土弃渣体坡面产流产沙受坡度和降雨强度的影响,其中降雨强度是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弃渣体 坡比 降雨强度 产流 产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建设项目不同土质工程堆积体产流产沙特征分析
2
作者 刘文祥 申明爽 +4 位作者 闫建梅 石劲松 卢阳 胡志东 冯松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4期68-71,共4页
生产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会形成结构松散、颗粒组成复杂的工程堆积体,在暴雨及径流冲刷下易形成强烈的水土流失,甚至引发地质灾害。针对目前不同土质工程堆积体产流产沙特征分析方面的研究较少的问题,分别选取采自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 生产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会形成结构松散、颗粒组成复杂的工程堆积体,在暴雨及径流冲刷下易形成强烈的水土流失,甚至引发地质灾害。针对目前不同土质工程堆积体产流产沙特征分析方面的研究较少的问题,分别选取采自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重庆市北碚区的风沙土、红壤、黄壤、紫色土4种土壤类型,将砾石按照0、10%、20%、30%4种质量分数分别与试验土壤均匀混合后装填,模拟不同砾石含量的工程堆积材料,在降雨试验和放水试验下分析不同土质堆积体的坡面径流流速、径流深、侵蚀动力特征和侵蚀速率等产流产沙特征,结果显示:①土壤类型、砾石含量、降雨强度均会对工程堆积体产流产沙造成影响,相较于红壤和紫色土,风沙土和黄壤堆积体更容易发生侵蚀;②当降雨强度和放水流量增加时,坡面径流流速、侵蚀动力学参数、侵蚀速率会随之增加;③砾石含量增加时,可减少坡面径流流速的增加幅度,进而控制堆积体坡面产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堆积体 产流产沙 风沙土 红壤 黄壤 紫色土 生产建设项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初步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怡 闫建梅 +3 位作者 张乾柱 石劲松 郭天雷 刘成 《中国水土保持》 2017年第4期15-17,共3页
开展重要水源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能够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控制面源污染。以重庆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施方案为例,阐述了重庆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与管理情况,旨在为同类地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借鉴,并为今后水土保持工... 开展重要水源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能够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控制面源污染。以重庆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施方案为例,阐述了重庆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与管理情况,旨在为同类地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借鉴,并为今后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生态清洁小流域 水源地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PSO-BP神经网络模型的山东省碳排放预测及生态经济分析 被引量:30
4
作者 张迪 王彤彤 支金虎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1期149-158,共10页
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针对山东省碳排放数据更新迟缓、以往预测模型难以满足现实需求的问题,统计相关数据,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推荐方法测算山东省2000—2017年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并借助脱钩分析、碳承载力和碳赤字探... 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针对山东省碳排放数据更新迟缓、以往预测模型难以满足现实需求的问题,统计相关数据,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推荐方法测算山东省2000—2017年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并借助脱钩分析、碳承载力和碳赤字探究碳排放的动态变化趋势;基于5项最重要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建立改进的粒子群算法(IPSO)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对山东省的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进行仿真预测。结果表明:山东省工业耗能占总量的78.5%左右。2000—2017年间山东省碳排放量呈增长趋势,年平均为52328.10万吨;碳排放强度却呈下降趋势,年平均为1.73万吨/亿元。总体而言,2000—2017年间山东省碳排放量与GDP之间呈弱脱钩的态势,碳承载力呈先增长后减小的趋势,18年间碳承载力减少了8%,全省从2005年开始出现碳赤字,并呈现增大趋势。IPSO算法明显优化了BP神经网络,误差更小、精度更高,更适于碳排放量及相关指标的预测。预测结果显示山东省未来碳排放量呈缓慢增长趋势,而碳排放强度有所降低,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IPSO优化算法 碳排放 预测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产业碳排放量生态经济及驱动因素分析——以甘肃省为例 被引量:9
5
作者 张迪 王彤彤 +2 位作者 支金虎 张小平 黄敏洁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740-1750,共11页
【目的】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是世界范围的研究热点,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的碳排放影响温室效应尤其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方法】根据IPCC法和统计年鉴,以甘肃省为例,测算2000—2017年第二产业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并借助脱钩分析、碳... 【目的】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是世界范围的研究热点,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的碳排放影响温室效应尤其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方法】根据IPCC法和统计年鉴,以甘肃省为例,测算2000—2017年第二产业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并借助脱钩分析、碳承载力和碳赤字跟踪碳排放的动态变化趋势,选取灰色关联模型分析第二产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利用灰色系统预测2018—2019的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结果】甘肃省产业为"二、三、一"结构,工业占能源总消耗量的73%。从时间来看,2000—2017年间第二产业碳排放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平均碳排放量为11367.29万t;碳排放强度却呈逐年下降趋势,平均值为8.68万t/亿元;2018—2019预测结果符合趋势规律。【结论】碳排放量与GDP之间呈弱脱钩的态势,脱钩指数有减小趋势;碳承载力增长趋势明显且趋于稳定,19年间碳承载力增长了21.95%,从2011年开始出现碳赤字,并呈现先增加后减小趋势。从地区来看,嘉峪关等5市属于碳排放高强度区,兰州市的碳排放量贡献率最大,平凉市未来环境压力相对较小。从驱动因素分析,煤炭和石油是工业碳排放的主体,关联度最高,关联系数为0.88和0.80。最后提出相应的低碳节能减排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第二产业 生态经济 驱动因素 灰色关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改性柠条生物炭对P的吸附特性及其机制 被引量:18
6
作者 王彤彤 崔庆亮 +3 位作者 王丽丽 谭连帅 孙层层 郑纪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210-2222,共13页
为高效利用生物质能源,以常见农林废弃物柠条为原料,在650℃、3h条件下,采用限氧热裂解法制备生物炭,通过直接修饰法用Al改性柠条生物炭,进行批量吸附P实验.利用4种等温吸附模型(Langmuir、Freundlich模型、Temkim、D-R模型)和4种吸附... 为高效利用生物质能源,以常见农林废弃物柠条为原料,在650℃、3h条件下,采用限氧热裂解法制备生物炭,通过直接修饰法用Al改性柠条生物炭,进行批量吸附P实验.利用4种等温吸附模型(Langmuir、Freundlich模型、Temkim、D-R模型)和4种吸附动力学模型(准一级动力学、准二级动力学、Elovich模型、颗粒内扩散模型)以及p H值、添加量影响试验,探讨Al改性生物炭对P的吸附特性.同时,使用FTIR红外、元素分析、SEM和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等技术表征了生物炭的理化性质,揭示了Al改性生物炭对P的吸附机理,并对比了多种改性生物炭对P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柠条生物炭(NB)对P的吸附量很低,Al改性柠条生物炭(Al-NB)最佳改性比例为0.2:1,对P的吸附量是NB的8.35倍.Langmuir模型能够很好的描述Al-NB对P的等温吸附过程;Al-NB对P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说明其吸附通过边界扩散完成的单层吸附.Al-NB对P的理论最大吸附量为19.97mg/g,平衡时间为24h.随着添加量的增大,Al-NB对P的吸附量不断减小,去除率逐渐增加,2.5g/L为最佳添加量;最适p H为4~10,当p H=7时,达到最大;吸附P后,溶液的p H值向中性范围倾靠,有一定缓冲作用.吸附机理包括:静电吸附作用,配体交换(羟基),P与阴离子(NO3-)交换,颗粒内表面络合作用等.以期为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柠条 Al改性 吸附特性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消落带植被修复试验探讨 被引量:9
7
作者 卢阳 周火明 +4 位作者 万丹 金可 张乾柱 胡月 闫建梅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第2期5-11,共7页
伴随着金沙江下游大型水电站的陆续建成,库区消落带将大规模形成并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植被是消落带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演变对库岸稳定、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美化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系统回顾消落带植被恢复... 伴随着金沙江下游大型水电站的陆续建成,库区消落带将大规模形成并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植被是消落带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演变对库岸稳定、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美化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系统回顾消落带植被恢复的研究进展,结合野外考察资料,从试验选址、适生物种选择、配置模式、种植与管护等方面总结消落带植被修复成果及经验,探讨了干热河谷消落带植被修复试验思路,明确了修复试验重点关注的方面,提出了抗旱耐淹物种选择的原则、条件和流程,并列出了适生植物物种推荐名录和植物梯级配置模式,以期为干热河谷消落带植被修复科研与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 生态问题 植被修复 干热河谷 金沙江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水文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金可 卢阳 +4 位作者 周火明 张乾柱 胡月 万丹 闫建梅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0,共10页
干旱沙漠区水资源是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动植物生存的关键。综合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研究成果,分别对该沙漠气候特征、水分分布和水分来源、水分循环和生态水文过程等方面进行归纳,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今... 干旱沙漠区水资源是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动植物生存的关键。综合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研究成果,分别对该沙漠气候特征、水分分布和水分来源、水分循环和生态水文过程等方面进行归纳,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今后研究的方向和内容进行展望,指出将该沙漠不同水体纳入整体研究,以期丰富该沙漠生态水文机制和进一步探讨干旱区水文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分布 水分循环 生态水文过程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冠结构和地形对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林下幼苗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徐耀粘 刘检明 +2 位作者 万丹 刘梦婷 江明喜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33-742,共10页
森林结构和地形是森林生态系统最明显的特点,也是影响林下幼苗存活和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子。该研究采用半球面摄影方法提取八大公山生长监测样地(共1.2 hm2)林冠结构参数,通过调查地表层木本植物幼苗的组成和多度,获取常见植物幼苗叶片... 森林结构和地形是森林生态系统最明显的特点,也是影响林下幼苗存活和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子。该研究采用半球面摄影方法提取八大公山生长监测样地(共1.2 hm2)林冠结构参数,通过调查地表层木本植物幼苗的组成和多度,获取常见植物幼苗叶片功能性状,结合详细的地形信息,利用空间同步自回归模型探究林冠结构变量及地形因子对幼苗物种多样性及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八大公山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林冠结构复杂度较高,最大林冠高的平均值达到19.94 m,叶面积指数、平均叶倾角和林冠覆盖度分别为2.94、30.88°和0.87;(2)林冠结构变量和地形因子能够解释32.6%~48.4%的林下幼苗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异和28.5%~70.2%的功能多样性变异,但地形因子对幼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很小;(3)预测在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高海拔的山坡上,有较低的叶面积指数和平均叶倾角群落有较高的幼苗物种多样性;而在低海拔山脊上,较低的叶面积指数和平均叶倾角群落林下幼苗层有较高的功能多样性。此结果对科研人员和林业工作者开展野外森林更新情况评估和样方调查将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积指数 叶倾角 功能性状 空间同步自回归模型 八大公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区林下侵蚀劣地土壤碳氮及球囊霉素对接种AM真菌的响应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晓光 刘文祥 于寒青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54-361,共8页
南方红壤区林下侵蚀劣地近地表植被覆盖度低,导致林下水土流失严重。接种AM真菌能够促进植被生长,改善土壤肥力,进而可以减少土壤侵蚀。以马尾松退化林地为对象,设置引种灌木(S)和引种灌木并接菌(S+AMF)2个处理,研究AM真菌接种对林下侵... 南方红壤区林下侵蚀劣地近地表植被覆盖度低,导致林下水土流失严重。接种AM真菌能够促进植被生长,改善土壤肥力,进而可以减少土壤侵蚀。以马尾松退化林地为对象,设置引种灌木(S)和引种灌木并接菌(S+AMF)2个处理,研究AM真菌接种对林下侵蚀劣地土壤碳氮及球囊霉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菌近1年后,菌根侵染率(MCR)在S+AMF处理的坡上部和全坡位上显著>S处理(P<0.05);SOC、TN、SMBC、EE-GRSP和T-GRSP含量在S+AMF处理的坡下部均显著>坡中部(P<0.05),而在S处理下各坡位差异均不显著(P>0.05);AN、SMBN和pH在各处理不同坡位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未接菌S处理相比,接菌(S+AMF)处理对MCR、SOC、TN、SMBC、SMBN、EE-GRSP、T-GRSP、AN和pH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3.83%±15.10%,5.33%±1.57%,14.69%±7.92%,27.88%±4.89%,39.25%±4.82%,6.90%±2.56%,12.47%±7.95%,-13.18%±6.63%和-0.71%±2.74%。简单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MCR、SOC、TN、SMBC、SMBN和球囊霉素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TN、SMBC和MCR解释了SOC 80.5%的变异,SOC、SMBC、SMBN和MCR共同解释了TN 90.4%的变异,而TN、SMBN、pH和MCR解释了AN 48.9%的变异,说明接菌提高了紫穗槐根系的菌根侵染率,从而间接促进了林下土壤碳氮及球囊霉素的增加,为有效改善林下侵蚀劣地土壤质量和促进植被恢复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侵蚀劣地 AM真菌 土壤碳氮 球囊霉素 南方红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河谷区光伏电站建设的生态效应与植被恢复探讨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文祥 万丹 +2 位作者 甘国权 卢阳 周火明 《中国水土保持》 2023年第1期15-19,共5页
云南干热河谷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光伏电站建设能够促进当地经济与资源的协调发展,然而在其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带来土地资源浪费、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通过文献综述方法,系统总结了国内光伏发电项目对气候、土壤和植被等生态... 云南干热河谷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光伏电站建设能够促进当地经济与资源的协调发展,然而在其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带来土地资源浪费、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通过文献综述方法,系统总结了国内光伏发电项目对气候、土壤和植被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归纳了当前国内外光伏电站建设后的主要植被恢复模式,分析了光伏电站生态恢复的难点。基于干热河谷区特殊的气候、植被特征,建议在干热河谷区建设光伏电站时应因地制宜地开展微地形改造,种植乡土草类,并结合集水保水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增加生物多样性,快速恢复区域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光伏电站 生态环境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吸附剂材料对镉去除及硬水软化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彭琴 石光友 +4 位作者 杨艳 王彤彤 杨和山 范剑平 谢志刚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6期19-25,共7页
以核桃壳和杏仁壳为原料,经高温热解成生物炭再利用酸、碱修饰对其进行改性制备成吸附剂材料,同时以矿物吸附剂(蛭石)和竹炭作为对比材料,比较了四种改性吸附剂对镉(Cd),以及对硬水中钙(Ca^(2+))、镁(Mg^(2+))的吸附性能,考察了吸附剂... 以核桃壳和杏仁壳为原料,经高温热解成生物炭再利用酸、碱修饰对其进行改性制备成吸附剂材料,同时以矿物吸附剂(蛭石)和竹炭作为对比材料,比较了四种改性吸附剂对镉(Cd),以及对硬水中钙(Ca^(2+))、镁(Mg^(2+))的吸附性能,考察了吸附剂投加量对Cd去除和硬水软化处理效果的影响,初步探讨了吸附机制。结果表明:果壳生物炭经酸碱改性后吸附能力显著提升。竹炭和杏仁壳炭对Cd的吸附效果相当(去除率分别为99.2%,99.1%),核桃壳炭次之(93.8%),蛭石对Cd的去除受Cd浓度影响较大,而杏仁壳可以净化不同程度Cd污染废水。核桃壳和杏仁壳炭对Ca^(2+)和Mg^(2+)的吸附能力强,二者在最小投加量(1 g)时即可将水的硬度降至饮用水标准值(450 mg·L^(−1),以CaCO_(3)计)以下,对Ca^(2+)、Mg^(2+)的去除率最高可达83.6%,而竹炭和蛭石对硬水基本没有软化效果。因此,改性果壳生物炭可用于低浓度污染饮用水深度净化处理,在实际工艺设计时应根据参考水质标准特别考虑生物炭吸附剂的使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水软化 生物炭 改性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CO_(2)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对岩溶碳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淑卿 赵瑞一 +4 位作者 张乾柱 何世季 何迁 黄薇巍 刘畅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322-2329,共8页
为探究土壤CO_(2)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对岩溶碳循环的影响,于2018年6—12月对重庆市南川区后沟泉水化学及泉域上覆土壤CO_(2)(监测点土地利用类型为玉米-油菜轮作地)进行为期7个月的连续监测和采样,并结合1—5月的监测数据,定量分析旱雨季... 为探究土壤CO_(2)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对岩溶碳循环的影响,于2018年6—12月对重庆市南川区后沟泉水化学及泉域上覆土壤CO_(2)(监测点土地利用类型为玉米-油菜轮作地)进行为期7个月的连续监测和采样,并结合1—5月的监测数据,定量分析旱雨季土壤CO_(2)浓度与岩溶碳汇量的季节性演变特征及二者的相互关联性.结果表明:①土壤CO_(2)浓度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雨季较高、旱季较低,其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9月(13316μmol/mol)和1月(2262.63μmol/mol).②温度与土壤CO_(2)浓度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R^(2)=0.82,0.001<P<0.005),降水量与土壤CO_(2)浓度之间不具相关性(R^(2)=0.17,P>0.5),说明土壤CO_(2)浓度主要受温度的影响.③泉水Ca^(2+)+Mg^(2+)、HCO_(3)^(−)浓度在雨季明显高于旱季,而水体CO_(2)净消耗量在旱雨季无较大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受土壤CO_(2)效应、降水稀释效应和H_(2)SO_(4)/HNO_(3)释放CO_(2)的共同影响.研究显示,土壤CO_(2)浓度的变化特征表现为季节性差异,但在土壤CO_(2)浓度及外部环境的多重影响下,岩溶碳循环的季节性变化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CO_(2) CO_(2)净消耗量 岩溶泉 碳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区林下侵蚀劣地次降雨土壤及碳氮养分流失对恢复措施的响应:基于^(7)Be示踪技术 被引量:1
14
作者 陆朝阳 王洪雨 +3 位作者 薛婷婷 刘文祥 陈晓光 于寒青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833-1842,共10页
为评价红壤区林下侵蚀劣地恢复措施的有效性,以江西宁都典型马尾松退化林地为对象,设置7个处理:无恢复措施(CT)、鱼鳞坑+乔草(FG)、鱼鳞坑+乔灌(FS)、鱼鳞坑+乔灌草(FGS)、小水平沟+乔草(FGP)、小水平沟+乔灌(FSP)、小水平沟+乔灌草(FGS... 为评价红壤区林下侵蚀劣地恢复措施的有效性,以江西宁都典型马尾松退化林地为对象,设置7个处理:无恢复措施(CT)、鱼鳞坑+乔草(FG)、鱼鳞坑+乔灌(FS)、鱼鳞坑+乔灌草(FGS)、小水平沟+乔草(FGP)、小水平沟+乔灌(FSP)、小水平沟+乔灌草(FGSP),利用^(7)Be示踪技术评价了林下劣地次降雨事件土壤侵蚀及碳氮养分流失对不同恢复措施的响应。结果表明,试验4年后,各恢复措施土壤^(7)Be面积活度显著高于CT,面积活度残留率为-6.84%~-33.13%,土壤侵蚀速率(RBe)为4.43~24.04 t·hm^(-2)·event^(-1),各恢复措施减蚀效率为21.19%~85.49%,其中FGSP和FGS减蚀量最大(分别为85.49%和83.81%);与CT相比,各恢复措施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速效氮(AN)含量的增幅为25.10%~65.71%、9.79%~46.85%、-30.68%~1.29%;鱼鳞坑和小水平沟区组下,乔灌草复合植被措施(FGSP和FGS)可显著减少土壤碳氮养分流失,但两种工程措施无显著差异。简单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7)Be面积活度与SOC、TN、A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RBe和植被盖度(VC)解释了SOC流失94.7%的变异,RBe、TN和VC共同解释了TN流失98.3%的变异,而RBe解释了AN流失85.6%的变异,说明SOC、TN、AN组分与^(7)Be同一物理运移,土壤碳氮养分流失受植被-土壤-水土过程耦合互作影响。综上,7 Be可有效评价不同恢复措施下林下侵蚀劣地短期土壤侵蚀及养分流失状况,实施恢复措施4年后,草灌乔复合植被措施相对于工程措施对降低土壤侵蚀及碳氮养分流失作用更显著。本研究结果为林下侵蚀劣地恢复和生态效益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壤区 林下侵蚀劣地 ^(7)Be 土壤碳氮养分流失 恢复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