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区弃渣场场地空间利用及水土保持措施精准化研究
1
作者 张长伟 刘晨曦 王家乐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25年第1期37-41,共5页
本文结合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土保持监督检查经验,分析了山区弃渣场在施工准备期和施工期中,存在管理不规范、场地空间利用不合理、水土保持措施落实不精准等问题,提出了建设单位、各参建单位要加强水土保持组织管理,落实各参建方职责,在... 本文结合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土保持监督检查经验,分析了山区弃渣场在施工准备期和施工期中,存在管理不规范、场地空间利用不合理、水土保持措施落实不精准等问题,提出了建设单位、各参建单位要加强水土保持组织管理,落实各参建方职责,在弃渣场规划、建设、运行等阶段,建设单位要对山区弃渣场管理提出具体、可操作性的要求;贯彻落实弃渣场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的审核制度,让水土保持施工监理发挥实际作用;动态化、精准化实施水土保持措施,表土剥离按照施工进度,分区域剥离表土,弃渣场坡面排水采取永临结合动态化实施,弃渣场边坡生态修复按照堆置完成一级平台,生态修复治理一级等举措,进一步优化弃渣场施工组织、施工方案,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 弃渣场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典型区域水土流失健康状况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喻惠花 张平仓 +1 位作者 赵健 刘纪根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20,共4页
从河流健康的角度出发,结合长江流域自然、社会经济特点,综合分析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平衡关系。介绍了水土流失治理率概念的由来和内涵,阐述了水土流失治理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根据长江流域8个代表性水土流失类型区的水土流... 从河流健康的角度出发,结合长江流域自然、社会经济特点,综合分析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平衡关系。介绍了水土流失治理率概念的由来和内涵,阐述了水土流失治理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根据长江流域8个代表性水土流失类型区的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资料,通过计算对这8个典型区的水土流失健康状况进行了初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健康 水土流失率 水土流失治理率 评价方法 评价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保持措施对小流域洪水过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爱娟 张平仓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8-20,共3页
采用小流域平行对比法,分析研究小流域的次降雨洪水过程,研究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小流域洪水的作用过程,通过双环入渗法测定流域土壤入渗速率,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入渗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林草措施通过改变流域下垫面条... 采用小流域平行对比法,分析研究小流域的次降雨洪水过程,研究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小流域洪水的作用过程,通过双环入渗法测定流域土壤入渗速率,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入渗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林草措施通过改变流域下垫面条件,改善土壤的入渗性能并对洪水过程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小流域 洪水过程 入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汀河流域干流河谷区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赵健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06年第6期37-39,共3页
南汀河是一条流往缅甸的重要国际河流,干流河谷区土地总面积2 411.84 km2,水土流失面积815.97 km2,平均年土壤侵蚀量约267.31万t,水土流失导致可耕地资源大幅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下游缅甸国造... 南汀河是一条流往缅甸的重要国际河流,干流河谷区土地总面积2 411.84 km2,水土流失面积815.97 km2,平均年土壤侵蚀量约267.31万t,水土流失导致可耕地资源大幅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下游缅甸国造成了影响。到2009年,南汀河干流河谷区将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34.37km2,占南汀河干流河谷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的90%以上,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3.55%提高到38.70%,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力,促进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汀河 干流河谷区 水土保持 发展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探析 被引量:7
5
作者 胡波 龚磊 +3 位作者 张平仓 江民 蔡道明 聂文婷 《中国水土保持》 2016年第8期70-72,共3页
根据生产建设项目特点及监测新规程对水土保持监测的要求,分析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监测实施相对滞后、监测依据变化较大、监测技术参差不齐、监测设施损坏率高、监测技术相对落后等。针对水土保持监测的核心问... 根据生产建设项目特点及监测新规程对水土保持监测的要求,分析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监测实施相对滞后、监测依据变化较大、监测技术参差不齐、监测设施损坏率高、监测技术相对落后等。针对水土保持监测的核心问题,从多元角度提出了新要求下不同阶段的水土保持监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监测 存在问题 生产建设项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洪水退水过程的喀斯特小流域径流组分与含水层储水结构
6
作者 杨海明 王家乐 +3 位作者 顾再柯 刘伟 王志刚 刘纪根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4,共13页
岩溶含水层普遍发育复杂的管道和裂隙系统,对含水层储水结构的定量描述是岩溶水文地质研究中的一大难点,尤其是在小流域尺度上的挑战更为突出。以贵州省龙里县羊鸡冲喀斯特小流域为例,选取2019~2022年的4场典型洪水事件,通过水文时间序... 岩溶含水层普遍发育复杂的管道和裂隙系统,对含水层储水结构的定量描述是岩溶水文地质研究中的一大难点,尤其是在小流域尺度上的挑战更为突出。以贵州省龙里县羊鸡冲喀斯特小流域为例,选取2019~2022年的4场典型洪水事件,通过水文时间序列分析和流量衰减分析对小流域洪水退水过程开展定量分析研究,识别水文过程中径流的组分及来源,进而揭示岩溶含水层的储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羊鸡冲小流域的洪峰流量衰减过程可以划分为坡面径流来水、岩溶管道来水、中宽裂隙来水和微裂隙-孔隙来水4个过程,各过程对应的径流成分占洪峰流量的比重分别为9.32%~10.32%、32.40%~36.35%、38.46%~40.87%、13.14%~19.41%,其中岩溶管道和中宽裂隙组分构成了流域洪峰流量的主要组成部分;该小流域岩溶含水层的储水介质对应划分为岩溶管道、中宽裂隙和微裂隙-孔隙3种不同类型,其中岩溶管道和中宽裂隙构成了含水层最主要的储水介质,占比为78%~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层 储水结构 洪水事件 水文时间序列分析 流量衰减分析 径流组分 喀斯特地区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城市水土流失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防治策略——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量:8
7
作者 王志刚 韩培 +4 位作者 周耀华 华忠光 蔡劲松 赵元凌 张平仓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2-126,共5页
[目的]研究超大型城市水土流失的空间格局,提出针对性的防治策略,为新时代推进绿色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武汉市为例,利用DEM提取坡度,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类型、计算植被覆盖度,采用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指标判定... [目的]研究超大型城市水土流失的空间格局,提出针对性的防治策略,为新时代推进绿色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武汉市为例,利用DEM提取坡度,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类型、计算植被覆盖度,采用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指标判定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制作空间分布图。[结果]武汉市水土流失具有"4圈"分布格局:(1)内圈,主城区,地面硬化程度高,以微度流失为主;(2)第2圈层,主城区周边城市拓展区,是城市建设等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3)第3圈层,城市拓展区外围平原农业生产区,水土流失面积小,强度低,但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又是山地、丘陵区的地表径流进入主城区的必经区域;(4)第4圈层,远郊山地、丘陵区,以林地为主,兼有少量坡耕地和采石采矿迹地。[结论]根据武汉市水土流失"4圈"分布格局,制定针对性的水土流失防治策略:内圈需要加强城市绿地管理维护和地下排水系统的清理管护;第2圈层要加大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最大限度地扼制人为水土流失,加大施工迹地的恢复和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第3圈层需加强面源污染治理,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第4圈层需要严守生态红线,大力保护森林资源,继续开展坡耕地治理、生态恢复和治理工作,注意控制旅游开发导致的人为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水土流失 超大城市 空间格局 防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机交互的地形复杂区小流域划分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韩培 王志刚 +3 位作者 高超 张平仓 任洪玉 董林垚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2-186,共5页
[目的]对地形复杂区小流域划分方法进行研究,为区域生态小流域建设、规划等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湖北省为例,其地形涵盖山地、丘陵和平原,且多河流、湖泊分布。首先基于DEM自动提取全省小流域,然后辅助沟道、遥感影像、居民点数据人... [目的]对地形复杂区小流域划分方法进行研究,为区域生态小流域建设、规划等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湖北省为例,其地形涵盖山地、丘陵和平原,且多河流、湖泊分布。首先基于DEM自动提取全省小流域,然后辅助沟道、遥感影像、居民点数据人工修正山区小流域,在平原区采用高精度水系替代常规沟道进行人工修正,并对适宜集流阈值、小流域面积频率、精度以及河网密度进行分析。[结果]湖北省共划分小流域5 806条,面积在30~50km2的占60%,且划分精度高;面积小于20km2划分精度低,在平原区分布密集;总体上,山区小流域的划分精度高于平原区,但其小流域平均河网密度低于平原区。[结论]对任何地形进行小流域划分,都必须使用人机交互修正,才能获得较好的结果;平原区小流域自动划分的精度低于山区,需辅助高精度水系资料进行修正才能提高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交互 地形复杂区 小流域划分 城市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AT模型的丹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影响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王一然 丁文峰 张冠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2-67,74,共7页
为定量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基于SWAT模型,通过分析丹江流域近20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并设置3种不同土地利用情景模式,探究了土地利用类型对流域径流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SWAT模型率定期和验证期的决定性系数R^(2)和纳什... 为定量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基于SWAT模型,通过分析丹江流域近20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并设置3种不同土地利用情景模式,探究了土地利用类型对流域径流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SWAT模型率定期和验证期的决定性系数R^(2)和纳什效率系数NS分别为0.8,0.73和0.86,0.78,适用于丹江流域径流模拟。2000—2020年,丹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径流变化为-0.18%;情景1中,把林地、草地全变为耕地的情况下,模拟的年均径流变化率为61.65%,情景2中,把耕地和草地全转换为林地的情况下,模拟的年均径流变化率为-12.69%,情景3中,把耕地和林地全转换为草地的情况下,模拟的年均径流变化率为24.24%。耕地对径流深度的影响系数为0.26 mm/hm^(2),林地对径流深度的影响系数为-13.35 mm/hm^(2),草地对径流深的影响系数为-0.01 mm/hm^(2)。由此得出,耕地对产流起促进作用,草地和林地对产流起抑制作用。为维护丹江流域生态环境,增强丹江流域径流供给,应科学开发耕地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模型 径流变化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丹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竹林地土壤养分限制因子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贺菲 唐剑波 +2 位作者 胥闻博 赵静 龚丽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2期195-197,199,共4页
[目的]研究雷竹林地土壤养分限制因子,提出最佳施肥方案,指导雷竹林平衡施肥。[方法]采用土壤养分测试、吸附试验和温网室生物盆栽试验相结合的诊断程序,以高粱为指示作物,对江西万年丰盛公司雷竹林土壤养分养分限制因子进行系统诊断。... [目的]研究雷竹林地土壤养分限制因子,提出最佳施肥方案,指导雷竹林平衡施肥。[方法]采用土壤养分测试、吸附试验和温网室生物盆栽试验相结合的诊断程序,以高粱为指示作物,对江西万年丰盛公司雷竹林土壤养分养分限制因子进行系统诊断。[结果]土壤对P和Cu具有较强的吸附固定能力,而对K、Zn和S的吸附固定能力较弱;盆栽试验中雷竹林土壤养分亏缺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Ca、P、Zn、N、S、Cu;雷竹林土壤中有效Fe、S和B含量普遍丰富,生物盆栽试验中3种供试土壤缺Ca、P、Zn,分别使高粱减产65.4个百分点、34.6个百分点、18.8个百分点。[结论]万年县雷竹林地土壤养分限制因子为Ca、P、Zn,亏缺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Ca、P、Zn,而N、B、Cu、S可能为潜在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限制因子 雷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泉州市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思考
11
作者 王家乐 陈少川 《中国水土保持》 2023年第11期4-6,33,I0001,共5页
长期以来,泉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推进水土保持预防保护、监督管理、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领跑全省。但与新时期高质量... 长期以来,泉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推进水土保持预防保护、监督管理、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领跑全省。但与新时期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泉州市水土保持仍存在治理任务艰巨、监管效能有待提高、多元化投入机制有待完善等薄弱环节。系统提出了以“降存量、控增量、促发展、强保障”为主线的新时期泉州市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以推动泉州市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水土保持 泉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水土流失特征及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设计--以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供电工程为例
12
作者 杨贺菲 张长伟 陈兰 《中国水土保持》 2020年第5期30-32,共3页
受高原气候、地理特征和人类活动影响,西藏地区水土流失呈现冻融侵蚀为主,物理风化、水力侵蚀作用广泛,自然侵蚀为主、人为侵蚀加剧,水土流失治理难度较大等特点。基于西藏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和水土流失现状,以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供电... 受高原气候、地理特征和人类活动影响,西藏地区水土流失呈现冻融侵蚀为主,物理风化、水力侵蚀作用广泛,自然侵蚀为主、人为侵蚀加剧,水土流失治理难度较大等特点。基于西藏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和水土流失现状,以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供电工程为例,介绍了西藏地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的设计原则,包括:减少扰动范围,减少裸露时间和裸露面积;根据所处土壤侵蚀类型区,结合水土流失现状,科学配置;保护表土,因地制宜实施植物措施。同时,对项目的具体水土保持措施布设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特征 水土保持措施 川藏铁路 供电工程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退耕方式与年限对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13
作者 严婉莹 扈晓碟 +2 位作者 黄金权 肖银屏 肖海兵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43,共8页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过程,明确退耕后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是提升土壤碳汇能力的重要前提。以黄土高原20 a耕地、退耕3、6、10 a的苹果园与撂荒地为研究对象,原位监测样地2018年7-12月的土壤呼吸...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过程,明确退耕后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是提升土壤碳汇能力的重要前提。以黄土高原20 a耕地、退耕3、6、10 a的苹果园与撂荒地为研究对象,原位监测样地2018年7-12月的土壤呼吸速率,估算其温度敏感性,并应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明确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随退耕年限的增加,撂荒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苹果园则与之相反。监测期间撂荒地平均土壤呼吸速率为2.73~4.65μmol·m^(-2)·s^(-1),苹果园为1.07~3.13μmol·m^(-2)·s^(-1),退耕3 a和6 a撂荒地的土壤呼吸速率显著高于苹果园(P<0.05)。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变化范围为1.477~4.055,不同退耕方式间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并无显著差异。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土壤因子共解释了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34.4%的变化;相比于化学和生物因子,土壤水分与温度等物理因子对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表明,退耕后短期内(0~6 a),苹果园的固碳潜力更大,但随着退耕年限的延长(>6 a),撂荒地更有利于土壤固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退耕 土壤呼吸 温度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控制增温和施氮对丝栗栲和苦槠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喻志强 赵广东 +3 位作者 王兵 邓宗富 杨清培 贺小云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2-107,共6页
以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的主要优势树种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和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MSR-2420红外辐射增温装置和人工施氮(对照、质量分数为0.125%和0.25%NH4NO3溶液),设置出不同的增温和施氮梯... 以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的主要优势树种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和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MSR-2420红外辐射增温装置和人工施氮(对照、质量分数为0.125%和0.25%NH4NO3溶液),设置出不同的增温和施氮梯度,研究增温和施氮对丝栗栲和苦槠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MSR-2420红外辐射增温装置处理引起了小气候环境的明显改变。随着在设定环境下生长时间的增加,丝栗栲和苦槠幼苗单株的地径和苗高均显著增加(P<0.01)。同一测量时间、同一处理条件下,苦槠幼苗的地径和苗高均显著高于丝栗栲(P<0.01)。与对照相比,增温和施氮均明显提高了丝栗栲和苦槠幼苗的生物量,但其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的比值未发生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栗栲 苦槠 生长状况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紫鹊界梯田区人工林凋落物持水特性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长伟 许文盛 +2 位作者 李亚龙 程冬兵 张平仓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76-179,共4页
通过对湖南省紫鹊界梯田区竹林与杉树混交林、竹林、草地、杉树林及板栗林5种植被凋落物样地调查,采用浸水实验和释水实验测定了各种类型凋落物的持水率、吸水速率、释水量和释水速率。结果表明,5种植被凋落物均具有较强的持水能力,最... 通过对湖南省紫鹊界梯田区竹林与杉树混交林、竹林、草地、杉树林及板栗林5种植被凋落物样地调查,采用浸水实验和释水实验测定了各种类型凋落物的持水率、吸水速率、释水量和释水速率。结果表明,5种植被凋落物均具有较强的持水能力,最大持水率依次为420%(竹林与杉树林混交林),310%(竹林),283%(草地),252%(杉树林)和226%(板栗林);凋落物的持水率与浸泡时间之间呈对数函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之间呈幂函数关系,释水量与释水时间之间呈对数函数关系,释水速率与释水时间之间呈幂函数关系,且以上函数拟合的相关系数R2均达到0.9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鹊界梯田 人工林 水源涵养 持水率 释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配置模式对红壤坡地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家乐 王志刚 +1 位作者 高阳 许文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9-98,共10页
为探究重建红壤坡地植被较长时间后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对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深圳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内植被重建10 a的红壤坡地径流小区为例,以裸地作为对照,分析草地、乔木林地、乔灌复合林地3种植物配置模式下0~10、10... 为探究重建红壤坡地植被较长时间后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对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深圳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内植被重建10 a的红壤坡地径流小区为例,以裸地作为对照,分析草地、乔木林地、乔灌复合林地3种植物配置模式下0~10、10~20和40~50 cm 3个不同深度土壤中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碱解氮(AN)、速效磷(AP)含量及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植物对土壤养分的主要作用层是0~10 cm表层土壤,乔灌复合林地对土壤SOC、TN和AN的截留效果最好,乔木林地对土壤TP和AP的截留效果最好;2)植被重建后表层土壤C∶N相对裸地有显著提升,但不同植物配置模式之间土壤C∶N无显著差异(P>0.05),乔灌复合林地表层土壤C∶P、N∶P均显著高于草地和林地(P<0.05);3)土壤C、N、P化学计量比的分布主要由C、N决定,土壤C、N耦合关系稳定,C∶P、N∶P与C、N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受土层和植被类型的影响,植被重建对改善红壤坡地土壤质量具有明显作用,乔灌复合林地对土壤C、N的提升效果优于乔木林地和草地,且具有较大的C∶P和N∶P,但研究区土壤氮素受土壤侵蚀作用更易流失,N为研究区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元素。研究结果可为深圳市水土流失区植被重建的优化配置和效果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化学计量比 植物配置 红壤坡地 深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水蚀风蚀交错区小流域侵蚀及坡-沟产沙演变的粒径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马瞳宇 李谭宝 +5 位作者 张平仓 马芹 雷泳南 孙艳萍 徐金鹏 张晓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3-87,185,共6页
以神木六道沟小流域为例,分析10座小型淤地坝年淤积沙量、产沙地层出露分布及其土壤粒径,基于"侵蚀-沉积"相关原理和粒径对比分析,探讨了近20年来该流域坡-沟侵蚀关系的演变方向及程度。结果表明:1992到2010年,该流域侵蚀模数... 以神木六道沟小流域为例,分析10座小型淤地坝年淤积沙量、产沙地层出露分布及其土壤粒径,基于"侵蚀-沉积"相关原理和粒径对比分析,探讨了近20年来该流域坡-沟侵蚀关系的演变方向及程度。结果表明:1992到2010年,该流域侵蚀模数由150t/(hm2·a)减少到31.01t/(hm2·a),减少幅度达80%。马兰黄土、离石黄土等各侵蚀产沙地层的侵蚀模数均大幅下降约80%。近20年前后,流域坡面和沟道侵蚀量分别由78.70,298.25t/(hm2·a)减至21.23,50.74t/(hm2·a)。坡-沟侵蚀量相对比例由3.5∶6.5改变为4.6∶5.4。植被改善显著削弱了流域坡面的土壤侵蚀以及径流下沟对沟道侵蚀的增沙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量 坡-沟侵蚀比例 粒径对比分析 产沙地层 小流域 水蚀风蚀交错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含水层地下水源热泵运行对地下水温度场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家乐 贾宝杰 王志刚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5-58,共4页
为探究岩溶含水层水源热泵运行期间地下水温度场变化规律,以武汉市某场地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为例,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FEFLOW,分别模拟了水源热泵空调制冷和制热期间抽水-回灌目的含水层中的渗流场和温度场,并对表征岩溶发育的重要参... 为探究岩溶含水层水源热泵运行期间地下水温度场变化规律,以武汉市某场地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为例,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FEFLOW,分别模拟了水源热泵空调制冷和制热期间抽水-回灌目的含水层中的渗流场和温度场,并对表征岩溶发育的重要参数储水系数和孔隙度进行敏感性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地下水源热泵运行仅影响回灌井附近地下水温度,不会对区域含水层温度产生影响;而表征岩溶发育的典型参数储水率和孔隙度,对模拟结果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含水层 水源热泵 地下水温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巴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对洪水的作用过程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爱娟 张平仓 丁文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8-140,170,共4页
采用小流域平行对比法,分析秦巴山区小流域的次降雨洪水过程,研究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小流域洪水的作用过程。结果表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能够有效地延迟峰现时间30~60min,对于不同的降雨量、降雨强度,其削减洪峰流量的程度不同... 采用小流域平行对比法,分析秦巴山区小流域的次降雨洪水过程,研究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小流域洪水的作用过程。结果表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能够有效地延迟峰现时间30~60min,对于不同的降雨量、降雨强度,其削减洪峰流量的程度不同。其中削减洪峰流量14%~90%,使径流系数降低25%~71%。调节降雨径流的年内分配,使枯水期流量增大,汛期流量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山区 小流域综合治理 洪水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降雨条件下紫色土坡地壤中流氮浓度的动态特征
20
作者 李清溪 丁文峰 谢梅香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第9期51-55,I0001,共6页
通过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1、2mm/min雨强下紫色土坡地地表径流中的养分浓度,不同坡位和土层深度处壤中流的养分浓度,以及土壤含水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mm/min雨强下,地表径流中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随降雨时间推移逐渐减小... 通过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1、2mm/min雨强下紫色土坡地地表径流中的养分浓度,不同坡位和土层深度处壤中流的养分浓度,以及土壤含水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mm/min雨强下,地表径流中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随降雨时间推移逐渐减小并最终趋于稳定,总氮浓度呈现波动状态,总体呈减小趋势。降雨结束后,紫色土中不同空间位置壤中流的铵态氮浓度呈现波动状态,且雨强越大,波动幅度越大。硝态氮浓度动态变化存在时空分异性:同一土层不同坡位处壤中流的硝态氮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相同,不同土层深度处变化趋势不同;同一土层中,从坡底到坡顶,不同坡位处壤中流硝态氮浓度呈递减的规律,这种规律在浅层土壤中越发明显。土壤中不同空间位置壤中流总氮浓度均呈现逐渐增大并最终稳定的趋势。同一土层中,从坡底到坡顶,土壤含水量达到峰值的时间逐渐推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壤中流 铵态氮 硝态氮 动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