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流域水工程生态流量协调确定与协同调控思考
1
作者 徐学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21-127,共7页
加强水工程生态流量泄放与调度管控,是维护河湖健康生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举措。长江流域水库、水电站等水工程众多,生态流量管理面临目标要求不一致、上下游不协调、敏感期保障不足等挑战。结合长江流域水资源丰沛但时空分... 加强水工程生态流量泄放与调度管控,是维护河湖健康生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举措。长江流域水库、水电站等水工程众多,生态流量管理面临目标要求不一致、上下游不协调、敏感期保障不足等挑战。结合长江流域水资源丰沛但时空分布不均、水工程功能多元化等特点,调查了流域内主要水工程生态流量目标的来源与组成、控制断面生态流量满足情况,进而分析了河流生态流量保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已有生态流量保障目标的单一工程、尚无生态流量保障目标的单一工程、河流上下游工程等不同类型,研究提出了水工程生态流量协调确定的原则与要求。在此基础上,总结凝练了基于“模拟-分析-优化”的水库多目标协同调度、工程日常运行调度优化、敏感期生态调度试验、取用水刚性管控及泄放设施改造等生态流量协同调控与保障的措施路径。研究成果可为长江大保护战略下的水工程生态流量精细化管理和流域生态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落地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生态流量 水工程 协同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长效机制 被引量:7
2
作者 邓瑞 邓志民 +4 位作者 王孟 李斐 刘扬扬 肖洋 李亚俊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15,共8页
指导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和“三定”规定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定职责,也是维系流域供水安全保障的底线。通过对长江流域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现状的回顾分析,针对保护管理... 指导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和“三定”规定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定职责,也是维系流域供水安全保障的底线。通过对长江流域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现状的回顾分析,针对保护管理中存在的水源地名录准入退出机制不健全、安全评估制度不完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完善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体系、规范水源地名录管理机制、强化水源地安全评估和保护、严格水源地保护考核等长效机制构建思路和后续工作建议。研究成果对于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要求、贯彻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和长江大保护建设的要求、推动长江流域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长效机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要饮用水水源地 水资源保护 水源地名录管理 安全保障评估 供水安全保障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口库区典型小流域面源污染生态阻控系统效果评估 被引量:4
3
作者 王超 贾海燕 +4 位作者 雷俊山 徐建锋 汪涛 柳根 尹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1-68,共8页
小流域面源生态阻控是控制农业面源的重要手段。选择丹江口库区典型小流域钱家沟为对象,通过小流域出口水质监测,阻控措施进出水监测,以及负荷削减核算,对面源生态阻控系统进行效果评估。结果表明:钱家沟生态阻控系统稳定半年后,小流域... 小流域面源生态阻控是控制农业面源的重要手段。选择丹江口库区典型小流域钱家沟为对象,通过小流域出口水质监测,阻控措施进出水监测,以及负荷削减核算,对面源生态阻控系统进行效果评估。结果表明:钱家沟生态阻控系统稳定半年后,小流域出口总氮(TN)、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3)-N)、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总磷(TP)下降比例分别为38%,23%,63%,49%和16%。各阻控措施中,表面流湿地对NH_(3)-N(54%)、TP(70%)和TSS(78%)去除率较高,生态塘、生态沟渠对TN(36%,39%)、NO_(3)-N(43%,37%)、COD_(Mn)(63%,56%)去除率较高,小型人工湿地对TN(56%)、NH_(3)-N(85%)、COD_(Mn)(84%)、TP(57%)和TSS(87%)均具有较高的去除率,生态滤墙主要对TSS(81%)去除率较高。阻控系统对COD_(Mn)、NH_(3)-N、TN、TP负荷的总体削减率分别为56%,73%,63%和59%。总体来看,小流域面源生态阻控系统能够有效降低主要污染物输出浓度,对面源污染阻控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口 南水北调 小流域 面源 生态阻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及管理工作的思考 被引量:14
4
作者 刘兆孝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组织编制并实施水资源保护规划是国家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定职责,也是水利部门履行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重要工作。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经历了从起步、探索、实践与发展到形成完善体系的过程,推进了流域水资源保护与管... 组织编制并实施水资源保护规划是国家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定职责,也是水利部门履行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重要工作。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经历了从起步、探索、实践与发展到形成完善体系的过程,推进了流域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科学有序发展。随着国家机构改革部门职能调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出台,为更好地推进和落实新时期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和管理工作,系统梳理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发展历程与成效,分析当前流域水资源保护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厘清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定位和思路,并据此提出新时期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及管理的工作建议,对凝聚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共识、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体系、推进水资源保护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治江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保护规划 水资源保护管理 长江保护法 长江流域 规划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降雨径流事件的小流域农业面源自动监测采样策略:微综述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超 申田田 +4 位作者 陈邵柠 付婷 柳根 徐建锋 尹炜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367,共14页
随着自动监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降雨径流事件开展农业面源监测成为可能。农业面源采样策略研究旨在通过合理设置采样时机和采样频率,提高径流事件的捕捉能力和效率。本文系统总结了农业面源输出特征和自动采样策略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自动监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降雨径流事件开展农业面源监测成为可能。农业面源采样策略研究旨在通过合理设置采样时机和采样频率,提高径流事件的捕捉能力和效率。本文系统总结了农业面源输出特征和自动采样策略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小流域是农业面源输出的基本单元,污染物通常呈现出脉冲式输出特征;(2)基于降雨径流事件的农业面源自动采样策略包含基流采样频率、径流事件启动阈值、径流事件采样间隔、样品混合方式等基本要素,其中基流采样频率可通过概率统计公式计算,启动阈值多以实时监测的水位或者流量作为依据,采样间隔包括时间间隔(如15 min)和流量间隔(如5 mm)两种类型;(3)采样策略的负荷估算误差对启动阈值十分敏感,启动阈值设置不宜太高,流量间隔采样的负荷估算精度通常高于时间间隔采样,分散样模式的平均偏差低于混合样模式,混合样的平均偏差会随着混合数量的增加而扩大;(4)采样策略首先应考虑对径流事件的捕捉能力(如覆盖90%以上径流量)和污染负荷估算精度(与真实通量误差小于20%),监测目标、流域水文特征和生产生活因素等也需要综合考虑。当前,基于降雨径流事件的采样策略多以理想径流曲线为基础,对径流多峰、水质异步等复杂水文水质变化过程的应用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可在水质变化过程的精细化考虑、流域水文模型的深度耦合、环境要素信息的实时更新等方面对采样策略不断优化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径流 农业面源 自动监测 采样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三峡水库生态调度对四大家鱼生境面积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白凤朋 任玉峰 +3 位作者 梅杰 梁志明 马一鸣 杨中华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119,共8页
为量化生态调度对四大家鱼生境面积的影响,2023年在三峡水库开展了针对葛洲坝下游四大家鱼自然繁殖的生态调度试验,以葛洲坝至枝江江段为研究区域,选择水位变幅、水深、流速、水温4个主要生境因子,建立了耦合平面二维水动力学模型和产... 为量化生态调度对四大家鱼生境面积的影响,2023年在三峡水库开展了针对葛洲坝下游四大家鱼自然繁殖的生态调度试验,以葛洲坝至枝江江段为研究区域,选择水位变幅、水深、流速、水温4个主要生境因子,建立了耦合平面二维水动力学模型和产卵栖息地适宜度曲线的四大家鱼产卵生境质量评估模型,实现了产卵综合适宜度指数时空分布的精细化模拟。结果显示,2023年三峡水库生态调度期间,约60%研究区域四大家鱼产卵综合适宜度指数呈现增加趋势,其产卵加权可利用面积占研究区域总面积比例由30.45%增加至约55%;适宜四大家鱼产卵区域(综合适宜度指数0.6~1.0)明显增加,占研究区域总面积比例由4.67%增加至约60%。研究表明,三峡水库生态调度显著改善了葛洲坝至枝江江段四大家鱼产卵的生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调度 四大家鱼 适宜度指数 生境面积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饮用水水源地名录管理的思考和建议 被引量:4
7
作者 邓瑞 邓志民 +3 位作者 王孟 李斐 沈丹丹 王晓雪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7-72,共6页
《长江保护法》规定了长江流域饮用水水源地名录管理的制度内容,也确认了水行政主管部门水源地保护的法定职责。为深入落实《长江保护法》要求,在全面分析长江流域饮用水水源地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江流域饮用水水源地名录管理形... 《长江保护法》规定了长江流域饮用水水源地名录管理的制度内容,也确认了水行政主管部门水源地保护的法定职责。为深入落实《长江保护法》要求,在全面分析长江流域饮用水水源地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江流域饮用水水源地名录管理形势要求,提出了加强长江流域饮用水水源地名录管理的工作思路和建议。研究成果可强化《长江保护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制度落实,为加强流域饮用水水源地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对建立以水源地名录管理为基础的水源地保护体系、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保护法 饮用水水源地名录 水源地保护 准入退出机制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口水库满蓄期库湾水质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柳根 赵肥西 +3 位作者 倪雪峰 贾海燕 王超 肖新宗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38,79,共9页
水库满蓄通常伴随入库污染负荷增加、消落区淹没释放等过程,对水库尤其是库湾水域水质产生较大影响。根据2021~2023年丹江口水库20个典型库湾富营养化的监测数据,分析了库湾水质的总体时空特征,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估了典型库湾营... 水库满蓄通常伴随入库污染负荷增加、消落区淹没释放等过程,对水库尤其是库湾水域水质产生较大影响。根据2021~2023年丹江口水库20个典型库湾富营养化的监测数据,分析了库湾水质的总体时空特征,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估了典型库湾营养状况,并深入探讨了2021年秋季与2023年秋季两次水库满蓄后库湾水质变化的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①2021~2023年库湾水质呈现波动变化,营养状态总体呈中营养,汉库及丹库库尾区域水质相对较差,部分库湾出现富营养化现象。②首次满蓄后,库湾溶解氧、总磷与叶绿素a浓度呈降低趋势,总氮、高锰酸盐指数与浊度明显升高,第二次满蓄后溶解氧、总磷浓度呈降低趋势,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浓度呈升高趋势,两次满蓄前后,库湾营养状态总体保持稳定。③秋汛期间的强降雨过程对库湾氮素与有机物的增加有较大影响,而水位上升后的稀释净化效应对磷的作用可能更明显。研究成果可为丹江口水库后续高水位运行期间库湾水质安全风险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湾水质 富营养化 满蓄期 丹江口水库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F-2遥感影像的三峡水库消落区岸坡分类
9
作者 朱振亚 李红清 +3 位作者 闫峰陵 王剑 李志军 邓志民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7092-7100,共9页
三峡水库的运行产生高变幅的消落区,围绕消落区的保护和修复成为蓄水后的重大科学问题。消落区岸坡分类是开展消落区保护和修复的基础。以三峡水库4个典型饮用水水源地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覆盖研究区域的GF-2遥感影像,在辐射定标、正... 三峡水库的运行产生高变幅的消落区,围绕消落区的保护和修复成为蓄水后的重大科学问题。消落区岸坡分类是开展消落区保护和修复的基础。以三峡水库4个典型饮用水水源地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覆盖研究区域的GF-2遥感影像,在辐射定标、正射校正、大气校正等预处理的基础上,结合无人机拍摄和目视解译获取消落区不同岸坡类型样本,构建基于面向对象的消落区岸坡类型识别方法;其次,结合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神经网络等方法,对典型水源地的岸坡类型进行了分类,并比较了不同机器学习方法的分类效果,以实现典型水源地消落区岸坡类型的精准识别;最后,分析了面向像元与面向对象策略对消落区岸坡分类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多分辨率分割-面向对象的消落区岸坡分类操作方便、成本较低且精度较高,能用于三峡库区大范围消落区岸坡分类。该方法能解决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象内部光谱异质性和对象之间同质性增加问题,有效提高三峡水库消落区岸坡分类精度。研究对促进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保护、修复和治理,维护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消落区 岸坡类型 GF-2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香溪河叶绿素a与环境因子响应关系
10
作者 关文海 赵肥西 +5 位作者 李建 贾海燕 辛小康 黄宇波 王攀菲 廖周伟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1-64,15,共5页
为了探究三峡库区典型支流香溪河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收集到2022年6月~2023年5月香溪河的叶绿素a、水环境因子、水文因子、气象因子日数据,综合运用相关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影响香溪河叶绿素a的主... 为了探究三峡库区典型支流香溪河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收集到2022年6月~2023年5月香溪河的叶绿素a、水环境因子、水文因子、气象因子日数据,综合运用相关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影响香溪河叶绿素a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消落期和汛期是香溪河水华的高发期,叶绿素a浓度在汛期(12.69±12.55μg/L)最高,高水位运行期(5.92±10.30μg/L)最低,叶绿素a的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两种分析方法均表明,不同调度期内影响叶绿素a的环境因子和影响大小不同,整体表现出叶绿素a与TP、TN与WL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DO、pH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TP是限制因子。在控源难以短期见效的情况下,可通过水库调度抬高水位抑制支流水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 三峡水库 环境因子 水库调度期 香溪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适宜性诊断的湖泊湿地沉水植物恢复研究
11
作者 郝好鑫 柳雅纯 +4 位作者 王岳飞 仲夏 杨宙 李红清 江波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1,共8页
研究沉水植物群落恢复策略,提高沉水植物的恢复效率和降低恢复成本,对湿地生态修复工程至关重要。以引江济淮工程调蓄水体菜子湖为例,根据沉水植物生长的适宜水深和底质条件需求,提出基于适宜性诊断的菜子湖湿地沉水植物群落恢复策略。... 研究沉水植物群落恢复策略,提高沉水植物的恢复效率和降低恢复成本,对湿地生态修复工程至关重要。以引江济淮工程调蓄水体菜子湖为例,根据沉水植物生长的适宜水深和底质条件需求,提出基于适宜性诊断的菜子湖湿地沉水植物群落恢复策略。结果表明,工程规划水平年恢复区域可供沉水植物生长的水深为0.50~2.98 m,速效磷是限制沉水植物幼苗生长的底质因素。基于上述结果,通过筛选适应恢复区水位波动的沉水植物,确定一种采用大茨藻(Najas marina)和小茨藻(Najas minor)进行营养土育苗移栽的恢复策略,及一种通过微地形改造满足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等多种沉水植物生长水深条件的恢复策略。考虑恢复工程效果和成本,建议未来充分利用菜子湖湖滨带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开展多物种沉水植物的规模化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湿地 沉水植物 植被恢复 水位变化 菜子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汛洪水后丹江口水库浮游藻类群落分布机制
12
作者 秦赫 张鋆 +3 位作者 赵肥西 柳根 肖新宗 王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6-62,共7页
汛期洪水往往会对湖库水质产生重要影响,汛期洪水对水质及藻类群落的影响更值得深入探讨。使用偏Mantel分析和冗余分析的方法,分析了2021年汛期洪水后丹江口水库浮游植物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21年秋汛洪水对丹江口水库水质... 汛期洪水往往会对湖库水质产生重要影响,汛期洪水对水质及藻类群落的影响更值得深入探讨。使用偏Mantel分析和冗余分析的方法,分析了2021年汛期洪水后丹江口水库浮游植物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21年秋汛洪水对丹江口水库水质影响较大,并导致了汉库和丹库水质及藻类密度的差异。秋汛洪水导致了汉库浊度升高,并由此造成了汉库平均藻密度低于丹库;秋汛后,丹江口水库浮游藻类共检出15种,以硅藻、隐藻和甲藻为主,指示营养状态为中营养;库区平均藻密度为2.11×10^(5)cells/L,其中汉库藻密度组成以硅藻、甲藻和隐藻为主,甲藻占绝对优势(41.67%),丹库以硅藻、蓝藻和隐藻为主,隐藻占绝对优势(67.18%);丹库藻类主要受到氮素和有机物的驱动,汉库藻类则受到营养盐、浊度和pH多种水质因子的影响;秋汛对汉库的影响程度高于丹库,浊度是汉库藻类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藻类 群落分布 驱动机制 偏Mantel分析 冗余分析 秋汛洪水 丹江口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中段伊乐藻过度生长的生态调控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建 丁洪亮 +2 位作者 颜剑 操瑜 尹炜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9-34,共6页
汉江中游丹江口至王甫洲江段近年来伊乐藻(Elodeanuttallii)过度生长,对水生态系统平衡和水电站运行造成较大影响。基于伊乐藻生长与关键生境要素的响应关系,构建控制伊乐藻过度生长的生态调控方案。采用野外调查和受控试验观测方法,探... 汉江中游丹江口至王甫洲江段近年来伊乐藻(Elodeanuttallii)过度生长,对水生态系统平衡和水电站运行造成较大影响。基于伊乐藻生长与关键生境要素的响应关系,构建控制伊乐藻过度生长的生态调控方案。采用野外调查和受控试验观测方法,探明伊乐藻生长的环境影响因子及其阈值。结果显示,伊乐藻形成单一优势群落的临界水深为3.0~3.5m,生长极限深度的光照强度阈值为400~500lx,生长水温在3~30℃,其中10℃可能是伊乐藻由慢速向快速生长转变的温度阈值;影响伊乐藻生长分布的临界流速约为0.14m/s,流速越大对其生长越不利。研究表明:(1)大坝加高蓄水后,丹江口至王甫洲江段下泄流量和水温等条件变化,可能是促进伊乐藻过度生长的重要原因,通过丹江口水库联合王甫洲水电站开展生态调控伊乐藻过度生长具有可行性;(2)根据伊乐藻萌发和定植规律,每年春季(2-4月)和秋末(10-11月)是开展水生态调度以控制伊乐藻过度生长的最佳时机,建议丹江口水库下泄流量峰值不小于1500m^(3)/s,或达到最小下泄流量的2~3倍(峰值流量不低于1000m^(3)/s),每次调度持续时间不少于5d,调度过程不少于2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乐藻 生态调度 生长控制 光照强度 下泄流量 汉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干流2010~2019年主要污染物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辛小康 尹炜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6-70,共5页
为明晰长江干流主要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趋势,选取长江干流23个监测站点2010~2019年逐月常规水质数据,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线性趋势分析法分析研究了典型耗氧指标(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典型营养盐指标(氨氮和总磷)、典型重... 为明晰长江干流主要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趋势,选取长江干流23个监测站点2010~2019年逐月常规水质数据,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线性趋势分析法分析研究了典型耗氧指标(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典型营养盐指标(氨氮和总磷)、典型重金属指标(砷)的空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浓度水平低,氨氮和总磷浓度相对较高,砷浓度优于地表水Ⅰ类水质标准;空间变化呈现出浓度沿程增加趋势,时间变化呈现出浓度降低趋势;人类活动对长江污染物的作用明显,人口和经济集中区域污染物浓度较高。在2010~2019年人口增加、经济总量翻倍的条件下,流域污水入河量变化不大,且水质趋于好转,说明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 变化趋势 影响因素 污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径流事件的农业面源监测采样间隔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超 王剑 +4 位作者 文立群 秦赫 柳根 贾海燕 尹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85-1093,共9页
选择丹江口库区的五龙池小流域为对象,以典型降雨径流事件的水质水量加密监测数据作为径流过程真实值,通过不同时间间隔和水量间隔模拟采样,分析污染负荷通量估算误差,并确定有效采样间隔.结果显示,五龙池小流域降雨径流事件具有明显的... 选择丹江口库区的五龙池小流域为对象,以典型降雨径流事件的水质水量加密监测数据作为径流过程真实值,通过不同时间间隔和水量间隔模拟采样,分析污染负荷通量估算误差,并确定有效采样间隔.结果显示,五龙池小流域降雨径流事件具有明显的峰值特征(初始流量55m^(3)/h,峰值流量977.3m^(3)/h),TP浓度与径流高度同步(初始浓度为0.05mg/L,峰值浓度为0.25mg/L),TN随径流达到峰值后下降不明显(初始浓度为2mg/L,峰值浓度为8mg/L).模拟采样表明,时间间隔5,10,15,20,30,60,120,240,480,720min,采样点数量从1957个减少到14个;水量间隔16,32,64,128,256,384,576,800,1600,3200m^(3),采样点数量从2893个减少到14个;水量间隔采样对径流峰值的捕捉能力明显高于时间间隔采样.负荷估算误差显示,TP误差波动大于TN;以±5%作为允许的误差范围,降雨径流事件采样监测的有效时间间隔为120min,有效水量间隔为1600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径流事件 小流域 农业面源 自动监测 采样间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溪洛渡水库分层取水对向家坝库区水温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任玉峰 胡光洋 +4 位作者 杨中华 梁志明 刘新波 马一鸣 白凤朋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8-132,共5页
为了探究上游溪洛渡水库分层取水对下游向家坝库区水温的影响,基于历史水文数据,分析向家坝建库对河道水温的影响,结合率定好的CE-QUAL-W2模型,设置溪洛渡水库分层取水与不分层取水两种计算工况,分析2019年溪洛渡水库分层取水对下游向... 为了探究上游溪洛渡水库分层取水对下游向家坝库区水温的影响,基于历史水文数据,分析向家坝建库对河道水温的影响,结合率定好的CE-QUAL-W2模型,设置溪洛渡水库分层取水与不分层取水两种计算工况,分析2019年溪洛渡水库分层取水对下游向家坝库区水温变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向家坝水库蓄水后使坝下河道水温达到18℃的时间滞后50 d,向家坝坝下河道水温受支流水温影响较大;2019年上游溪洛渡水库分层取水在4~5月最高可使下游向家坝库区表层水温升高1.0℃,其影响沿程逐渐减弱,至绥江县城完全消失;分层取水使下游向家坝库区4~5月水温结构明显改变,4~5月下泄水温明显提高,最大可提高0.48℃。研究结果可提高对叠梁门分层取水效果的认识,并为后续生态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家坝水库 CE-QUAL-W2 分层取水 水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调度控制汉江中游入侵沉水植物过度生长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建 赵肥西 +3 位作者 辛小康 操瑜 熊斌 尹炜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1,共7页
针对汉江中游江段入侵沉水植物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过度生长的问题,以2019年调查监测为基础,采用生物量、分布面积、流速、流量等指标,于2020-2021年在汉江丹江口水库联合王甫洲水利枢纽开展了控制伊乐藻过度生长的生态调度试验并... 针对汉江中游江段入侵沉水植物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过度生长的问题,以2019年调查监测为基础,采用生物量、分布面积、流速、流量等指标,于2020-2021年在汉江丹江口水库联合王甫洲水利枢纽开展了控制伊乐藻过度生长的生态调度试验并评估其生态效果。结果表明:(1)丹江口−王甫洲区间适宜入侵沉水植物伊乐藻生长的水域面积达16.8 km^(2),主要分布在坝前两岸浅水区、泄水闸上游洲滩、水岸新城、中洲岛、木排港、羊皮滩等区域;(2)生态调度的控制效果显著,伊乐藻生物量和分布面积呈逐年减少趋势,其年度峰值生物量变化与春季萌发期1-3月流量极值比(r=-0.997)和生长旺盛期4−8月平均流量(r=-0.963)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与全年平均流量(r=-0.748)和4−8月平均水温(r=0.732)的相关系数大于0.7,流量(流速)和水温是影响伊乐藻生物量的关键因子;(3)根据王甫洲坝前漂浮伊乐藻日打捞量与入库流量统计,可以对伊乐藻成熟团聚体产生明显冲刷影响的王甫洲入库流量(即丹江口水库下泄流量)条件为不小于1500m^(3)/s;丹江口水库峰值流量为3500m^(3)/s的单次汛期调度过程,可减少研究区间内约40%的伊乐藻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生长控制 生态调度 伊乐藻 汉江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长江经济带水足迹变化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朱振亚 潘婷婷 +3 位作者 杨梦斐 朱秀迪 李志军 李红清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0-166,共7页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调查2007年、2012年和2017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量和进出口贸易等数据,核算区域水足迹总量构成及变化,分析区域水足迹供需结构演变,评价区域水资...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调查2007年、2012年和2017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量和进出口贸易等数据,核算区域水足迹总量构成及变化,分析区域水足迹供需结构演变,评价区域水资源压力和用水效率。结果表明,水生态文明建设后,长江经济带水足迹增速下降明显,水足迹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其中中部三省的节水效果最为明显。水足迹存在明显的人口和经济规模效应。农业用水是水足迹的主体部分,生态用水所占比重较小,虚拟水贸易的消减效应逐渐减弱。工业用水的节水效应较为明显,而农业和生活用水的效率需进一步提高。区域水资源以自给为主,东部省市水资源进口依赖度高于西部和中部省市。区域水资源需求量稳中有升,需求结构保持相对平稳。区域水资源压力总体较小,水资源承压情况由西向东逐渐增加。区域用水效率逐步提升,中部和西部省市用水效率明显改善。该研究能够作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的补充,为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长江经济带 时空变化 水生态文明 水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10
19
作者 朱振亚 潘婷婷 +2 位作者 李志军 闫峰陵 王俊洲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2-36,88,共6页
三峡库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国家重要战略淡水资源库。分析了三峡库区主体功能和生态功能定位和面临的新要求,回顾了库区污染防治与水质保护、消落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屏障区建设和水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实践。探讨... 三峡库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国家重要战略淡水资源库。分析了三峡库区主体功能和生态功能定位和面临的新要求,回顾了库区污染防治与水质保护、消落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屏障区建设和水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实践。探讨了制约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因素。针对长江经济带建设对三峡库区的新要求,提出了增强三峡库区节水供水能力、强化消落区生态环境保护、系统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快复苏库区河湖生态环境、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环境保护 消落区 生态屏障区 水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水期水位变化下菜子湖湿地生态修复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芷兰 李红清 +3 位作者 石义军 裴看元 柴海涛 江波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63-68,共6页
引江济淮工程运行后,菜子湖作为调蓄湖泊,枯水期水位将有所抬升,泥滩和草本沼泽面积会相应减少,会对候鸟越冬期菜子湖水鸟栖息和觅食造成一定影响。因此,亟需在工程运行前开展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探索适宜于菜子湖的湿地生态修复技术... 引江济淮工程运行后,菜子湖作为调蓄湖泊,枯水期水位将有所抬升,泥滩和草本沼泽面积会相应减少,会对候鸟越冬期菜子湖水鸟栖息和觅食造成一定影响。因此,亟需在工程运行前开展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探索适宜于菜子湖的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确保工程不利影响得到最大程度的缓解。结合菜子湖湿地植被覆盖率现状及规划水平年2030年和2040年枯水期水位抬升对菜子湖湿地带来的可能性影响,提出在湖区实施试验性生态修复工程、在湖滨带实施植被修复工程。试验性修复主要是结合工程运行后菜子湖湿地水位变化过程及湿地生境影响分析结果,在菜子湖区选取3块试验性修复区域进行微地形改造和植被修复,改善水位抬升后泥滩和草本沼泽生境的出露问题。湖滨带植被修复主要是沿湖滨带构建植物群落带,改善菜子湖区存在的沉水植物退化问题。为保障湿地生态修复实施效果及湿地生态修复措施的可持续性,建议开展湿地生态修复实施效果评估,并根据实施效果评估情况进一步优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方案或在湖区其他区域相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微地形改造 植物配置 湖泊湿地 菜子湖 引江济淮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