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潮汐主要分潮振幅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孙维康 张志林 +2 位作者 毕军芳 骆政 刘大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64,共7页
为深入研究长江口潮汐的时空变化特征,特别是天文潮和浅水分潮的振幅变化规律,采用调和分析法和自相关函数法对连兴港、徐六泾等8个水文站2010~2019年的连续潮位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站位M2分潮振幅最大,连兴港站平均振幅显著,为1.... 为深入研究长江口潮汐的时空变化特征,特别是天文潮和浅水分潮的振幅变化规律,采用调和分析法和自相关函数法对连兴港、徐六泾等8个水文站2010~2019年的连续潮位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站位M2分潮振幅最大,连兴港站平均振幅显著,为1.357 m;S2分潮振幅次之,与M2分潮平均振幅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从河口到上游逐渐减小;从振幅变化趋势来看,M2和S2分潮振幅显著上升,MS4和M4分潮振幅呈下降趋势,K1分潮振幅小幅上升,O1分潮振幅在大多数站位下降,M6分潮振幅在不同站位趋势不一。长江口各站位各分潮振幅时空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揭示了长江口潮汐变化的区域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 分潮振幅 周期 时空特征 自相关函数 调和分析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地区盐度监测固定站点布设研究
2
作者 闻卫东 张东锋 +1 位作者 张翼飞 陈艳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27-129,139,共4页
近年来长江口地区咸潮入侵有加剧趋势,入侵时间提前、持续时间延长、咸水上溯距离加大。完善长江口地区盐度监测固定站点建设,获取盐度时空分布数据,对于研究咸潮入侵的机理及预警防范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长江口地区盐度监测固定站点... 近年来长江口地区咸潮入侵有加剧趋势,入侵时间提前、持续时间延长、咸水上溯距离加大。完善长江口地区盐度监测固定站点建设,获取盐度时空分布数据,对于研究咸潮入侵的机理及预警防范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长江口地区盐度监测固定站点的数量及分布、站点仪器设施配置、盐度监测系统维保等情况,并对固定站点盐度监测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站网规划、观测手段方面的一些不足及建议。相关经验可供类似地区水文监测工作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度监测 站点布设 咸潮入侵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枯条件下三峡水库补水对长江口咸潮入侵的影响
3
作者 虞铭卫 唐诗月 吴敬文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66-71,共6页
2022年长江流域出现罕见的“汛期返枯”现象,长江河口地区提前遭受咸潮入侵,为保障供水安全,三峡水库增加了出库流量应对长江口区域咸潮入侵。为准确评估三峡水库补水对长江口水源地压咸的作用,开展了长江河口盐度(氯离子浓度)对入海径... 2022年长江流域出现罕见的“汛期返枯”现象,长江河口地区提前遭受咸潮入侵,为保障供水安全,三峡水库增加了出库流量应对长江口区域咸潮入侵。为准确评估三峡水库补水对长江口水源地压咸的作用,开展了长江河口盐度(氯离子浓度)对入海径流过程以及潮汐涨落过程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监测周期内随着涨潮长江河口盐度呈上升趋势、咸潮入侵加剧;当大通站流量低于12 000 m^(3)/s时,白茆站盐度增加明显,但当流量超过13 000 m^(3)/s时,长江口水源地氯离子浓度下降趋势明显。(2)由相关性分析可知,陈行水库及青草沙水库氯离子浓度与大通站流量均在0.01级别(双尾)呈显著性负相关,说明三峡水库补水对长江口区域压咸的作用效果明显。(3)由不同站潮位和盐度的关系可知,随着潮流减弱和入海径流的增大,盐度明显减小;由于长距离输水,三峡水库在小潮期间增大流量,压咸补淡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潮入侵 压咸补淡 三峡水库 长江口 2022年长江流域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北支河段全潮水文测验水通量平衡计算方法 被引量:6
4
作者 刘桂平 徐华 王珏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05-409,共5页
为提高长江口北支河段全潮水文测验断面流量计算精度,满足测验区间水通量平衡的计算要求,对GB50179—1993《河流流量测验规范》中的断面流量计算公式进行改进,采用更能反映断面流速实际分布状况的流速加权平均法计算部分断面平均流速,... 为提高长江口北支河段全潮水文测验断面流量计算精度,满足测验区间水通量平衡的计算要求,对GB50179—1993《河流流量测验规范》中的断面流量计算公式进行改进,采用更能反映断面流速实际分布状况的流速加权平均法计算部分断面平均流速,并采用试算法求出流速加权系数,进而计算得到断面流量和断面水通量。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算法提高了断面流量及潮量的计算精度,满足水通量平衡的计算要求,有效解决了长江口北支河段全潮水文测验水通量不平衡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测验 断面流量 水通量平衡 流速权重 流速加权平均法 长江口北支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南北支分流口江心洲动力地貌变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凌霄 戴志军 +3 位作者 梅雪菲 王杰 楼亚颖 乔红杰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5-607,共13页
地处径潮流汇合处的河口分流口江心洲在河口河势变迁中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利用1959-2022年长江北支入口段实测地形数据、长江入海水沙以及南北支分水分沙比等数据,对北支入口段新生江心洲动力地貌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59-2... 地处径潮流汇合处的河口分流口江心洲在河口河势变迁中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利用1959-2022年长江北支入口段实测地形数据、长江入海水沙以及南北支分水分沙比等数据,对北支入口段新生江心洲动力地貌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59-2022年期间新生江心洲地貌演变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1959-1997年)北支主流位于崇头一侧,新生江心洲向海门港侧迁移;第二阶段(1997-2008年)崇头侧泥沙淤积,新生江心洲重新迁移至崇头侧;第三阶段(2008-2017年)新生江心洲形状与位置基本达到稳定状态,变化较小,但体积趋于增长态势;第四阶段(2017-2022年)新生江心洲经历冲刷且高程大幅降低,但形状位置没有明显改变。其中新生江心洲位置与形态的变化受白茆沙分流比以及北支主流变化影响较大,但沙洲的高程因洪水事件而出现强冲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心洲 动力地貌演变 长江口北支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横沙浅滩冲淤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冯祎琳 张行南 +3 位作者 徐双全 李万春 方园皓 刘羽婷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206,共15页
横沙浅滩作为长江口前沿滩涂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市长远发展战略空间”的预留区,掌握其滩涂演变规律对该地区的资源保护及合理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2005—2021年长江口实测水下地形数据,定量分析研究了横沙浅滩地形演... 横沙浅滩作为长江口前沿滩涂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市长远发展战略空间”的预留区,掌握其滩涂演变规律对该地区的资源保护及合理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2005—2021年长江口实测水下地形数据,定量分析研究了横沙浅滩地形演变过程,及其对周边河口工程建设和水沙条件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横沙浅滩近年来整体呈现“长高长不大”的演化格局,中、东部区域明显淤高,沙体向海延伸与河口泥沙滞流点的向外海移动关系紧密。流域输沙量锐减是横沙浅滩滞涨的重要原因,滩面北沿和深水航道北侧冲刷明显,造成N23堤顶冲坑的扩大与滩面潮水沟的贯通。深水航道工程与横沙东滩促淤圈围工程的建设是潮水沟与N23堤顶冲坑迅速发育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淤演变 ARCGIS 长江口 横沙浅滩 河口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干旱下长江口咸潮入侵成因及压咸补淡措施 被引量:5
7
作者 陈致远 吴敬文 +2 位作者 乔红杰 陈鹤翔 金光球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105,共8页
2022年长江上游遭受极端干旱,长江口咸潮入侵加剧,区域用水安全受到严峻考验。为探究极端干旱天气下咸潮入侵成因和应对策略,基于长江口2019~2023年枯水期的实测盐度、潮水位、风速风向数据与同期上游大通站径流量数据,采用Spearman相... 2022年长江上游遭受极端干旱,长江口咸潮入侵加剧,区域用水安全受到严峻考验。为探究极端干旱天气下咸潮入侵成因和应对策略,基于长江口2019~2023年枯水期的实测盐度、潮水位、风速风向数据与同期上游大通站径流量数据,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卡方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22年9月起长江口咸潮入侵过程与长江口咸潮入侵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①2022年8月起长江干流枯水期提前,叠加台风和天文大潮情况,使得2022年9月至2023年4月长江口地区崇明洲头站、杨林站和六滧站的盐度大幅超标,分别达到1.922‰,0.585‰和2.134‰。②长江口3个主要盐度监测站点受上游来水影响时间存在前后差异,在大通站流量低于15000 m^(3)/s时,不同站点所属区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咸潮入侵情况。③2022年10月的压咸补淡措施在小潮期间作用于长江口地区,使得大通站流量高于12000 m^(3)/s,在南支上半段产生较好的压咸效果。研究成果可为长江口流域不同地区咸潮上溯成因分析和压咸补淡应对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潮入侵 盐度 径流量 潮差 压咸补淡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后汛期长江口严重咸潮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乔红杰 王金华 +1 位作者 张志林 卜东平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8-72,共5页
2022年长江流域出现“汛期反枯”现象,9月长江口河段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咸潮入侵,对长江口沿江水源地造成严重威胁。为研究2022年后汛期(9~10月)长江口严重咸潮入侵的空间分布,掌握咸潮上溯的最上游位置,基于2022年9~11月长期站实测资料... 2022年长江流域出现“汛期反枯”现象,9月长江口河段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咸潮入侵,对长江口沿江水源地造成严重威胁。为研究2022年后汛期(9~10月)长江口严重咸潮入侵的空间分布,掌握咸潮上溯的最上游位置,基于2022年9~11月长期站实测资料和咸潮应急监测资料及历年实测水文资料,定量分析了长江口咸潮的横向、纵向及垂向分布,结合FVCOM盐度数值模型进行模拟。结果显示,北港水域盐度底表层差异显著,底表层盐度比值平均为25;咸潮最严重时,影响到徐六泾节点段,最上游到达苏通大桥上游约1.0 km。研究结果对长江口应急水源地的规划选址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咸潮入侵 盐度 数值模型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有机磷酸酯环境多介质传输分配行为
9
作者 李保 金芮合 +4 位作者 张雨欣 阮蔓菁 邬言 杨静 刘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9-113,共15页
揭示了有机磷酸酯(organophosphate esters,OPEs)在长江口表层水、底部水和沉积物中的多介质赋存特征、空间分布与垂向传输规律以及典型水环境相间分配行为,并探讨了关键影响因素及环境意义.OPEs已广泛分布于长江口环境中,水样中峰值主... 揭示了有机磷酸酯(organophosphate esters,OPEs)在长江口表层水、底部水和沉积物中的多介质赋存特征、空间分布与垂向传输规律以及典型水环境相间分配行为,并探讨了关键影响因素及环境意义.OPEs已广泛分布于长江口环境中,水样中峰值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强度高的区域,同时,河口水文特征也提升了入海口样本中的OPEs含量.基于风险商推断出的中、高生态风险主要由磷酸三(2-乙基己基)酯和双酚A双二苯基磷酸酯导致.每年经长江口径流和泥沙向东海汇入的OPEs总量分别约为150 t和290 kg,已与诸多主流污染物的通量相当甚至更高.结果展现了OPEs在我国城市河口环境中的高残留量以及对于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污染物 河口环境 有机磷酸酯 水平−垂直分布 相间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北支上段滩槽演变过程研究
10
作者 王凌霄 戴志军 +3 位作者 梅雪菲 王杰 楼亚颖 乔红杰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3-676,共14页
滩槽系统是河口普遍存在的地貌单元,其演变过程直接关乎航槽稳定与滩涂资源利用。利用1992年—2022年长江口北支上段实测地形资料、Landsat遥感影像及长江入海水沙、南北支分流比等数据,分析北支上段滩槽演变过程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结... 滩槽系统是河口普遍存在的地貌单元,其演变过程直接关乎航槽稳定与滩涂资源利用。利用1992年—2022年长江口北支上段实测地形资料、Landsat遥感影像及长江入海水沙、南北支分流比等数据,分析北支上段滩槽演变过程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崇头边滩淤涨速率为0.32 km^(2)/a,新跃沙为0.25 km^(2)/a,其中超过50%的研究区边滩淤涨发生在2000年—2003年。同时,崇头河槽在2000年—2008年发生明显侵蚀,容积扩大超过50%。崇头边滩与新跃沙淤涨泥沙来源主要由潮流带入,受上游来沙影响较小。由于北支青龙港河道弯曲及涌潮现象,引起新跃沙快速淤涨。崇头边滩在洪季受径潮流顶托造成泥沙落淤;在枯季因科氏力与淤涨滩涂扩展,形成涨潮冲刷槽,构成北支“槽冲滩淤”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槽系统 动力地貌演变 潮汐不对称 长江口 北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徐六泾站垂线含沙量代表层研究
11
作者 姜璇 闻卫东 +2 位作者 支远哲 刘传杰 邵宇阳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113,共8页
在水深大、交通繁忙而无法开展传统六层采样测量的情况下,如何获取更为准确的垂线平均含沙量进而提升入海泥沙通量的测量精度是当前学者关注的重点。以长江口入海观测关键节点——徐六泾水文断面为例,采用多种分层组合的方法计算垂线平... 在水深大、交通繁忙而无法开展传统六层采样测量的情况下,如何获取更为准确的垂线平均含沙量进而提升入海泥沙通量的测量精度是当前学者关注的重点。以长江口入海观测关键节点——徐六泾水文断面为例,采用多种分层组合的方法计算垂线平均含沙量,运用置信区间、平均相对误差以及Lilliefors假设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计算与分析;同时,结合观测节点上下游水文断面数据,分析了垂线平均含沙量代表层的表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徐六泾水文断面受到径-潮流相互作用,但0.6 H层被证实是最佳的垂线平均含沙量代表层,其平均相对误差均值在(0±5)%范围内;然而在下游南支河段,白茆沙水文断面受潮汐动力的影响显著增大,从而导致0.6 H单层代表性较差。研究成果对未来水文综合浮标改造和准确获取长江入海泥沙通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沙量 代表层 Lilliefors假设检验 误差分析 徐六泾水文断面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和密西西比河河口水文测验工作比较 被引量:3
12
作者 杜亚南 李保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6-60,共5页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密西西比河是美国第一大河流,两条河流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的地方。本文首先对两大河口进行了简介,并对国内外河口测验现状进行了介绍,继而从站网分布、测验整编、数据的传输、体制和管理、经费来源和服务关系等方面...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密西西比河是美国第一大河流,两条河流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的地方。本文首先对两大河口进行了简介,并对国内外河口测验现状进行了介绍,继而从站网分布、测验整编、数据的传输、体制和管理、经费来源和服务关系等方面对长江河口和密西西比河河口进行了比较分析,进一步深入分析原因及其形成根源,最后为长江河口水文发展提出建议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密西西比河 水文测验 站网分布 整编 数据传输 体制和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沪通铁路长江大桥跨江断面水文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朝阳 田洁 +1 位作者 李伯昌 乔红杰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06期89-93,共5页
基于沿沪通铁路长江大桥轴线区域布置的8条垂线洪季和枯季水文监测数据,结合实测断面地形,对该大桥轴线区域的潮汐、水流以及悬沙浓度等方面的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天生港水道的涨潮流是主要的造床动力,浏海沙水道的落潮... 基于沿沪通铁路长江大桥轴线区域布置的8条垂线洪季和枯季水文监测数据,结合实测断面地形,对该大桥轴线区域的潮汐、水流以及悬沙浓度等方面的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天生港水道的涨潮流是主要的造床动力,浏海沙水道的落潮流是主要的造床动力;落急流速附近有双悬沙浓度峰的出现;由涨转落憩流点前后3 h的流速比较小,而且变化平缓,该时段对于施工非常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 潮流 悬沙浓度 沉井施工 沪通铁路长江大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沙波分布区桥墩局部冲刷深度计算公式的改进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冬梅 程和琴 +3 位作者 李茂田 周丰年 吴敬文 杨忠勇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8-65,共8页
利用多波束水深仪、浅地层剖面仪和多普勒流速仪对长江口苏通大桥南、北主墩区域现场测量,结果显示主墩周围最大冲刷深度为8.3 m和19.6 m。建墩前后河床形态变化显著,建墩后桥墩所在床面由平床改变为典型不对称沙波发育,平均波长为30.8 ... 利用多波束水深仪、浅地层剖面仪和多普勒流速仪对长江口苏通大桥南、北主墩区域现场测量,结果显示主墩周围最大冲刷深度为8.3 m和19.6 m。建墩前后河床形态变化显著,建墩后桥墩所在床面由平床改变为典型不对称沙波发育,平均波长为30.8 m和23.1 m,平均波高为4.2 m和9.4 m,陡坡朝向下游。基于实测水文条件和地形资料,以沙波起动流速和落急最大流速分别取代单向流作用下"平床"假定的桥墩局部冲刷计算公式中单颗粒泥沙的起动流速和墩前流速,获得河口涨落潮双向流作用下沙波底床桥墩局部冲刷计算公式。且该公式计算的苏通大桥南、北主墩局部冲刷深度为9.5 m和22.1 m,非常接近实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局部冲刷深度 沙波起动流速 墩前流速 苏通大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沙组分对再悬浮过程响应的初步研究——以长江口南槽口门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一乙 杨旸 +3 位作者 陈景东 徐海东 高建华 汪亚平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9-137,共9页
根据2011年5月31日至6月3日在长江口南槽口门附近海域投放三角架观测系统获取的沉积动力观测数据以及现场采集的水样和底质样品,进行底部边界层参数、悬沙粒度及悬沙组分分析,以探讨研究区近底部边界层特征和沉积物再悬浮过程。结果表明... 根据2011年5月31日至6月3日在长江口南槽口门附近海域投放三角架观测系统获取的沉积动力观测数据以及现场采集的水样和底质样品,进行底部边界层参数、悬沙粒度及悬沙组分分析,以探讨研究区近底部边界层特征和沉积物再悬浮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海域的悬沙以粉砂组分为主,潮周期内近底部流速与相应层位的悬沙浓度变化呈正相关,存在显著的再悬浮作用。分析发现,随着水体中悬沙砂组分的增加,再悬浮通量随之显著增加;砂组分减小,则再悬浮通量亦减小。因此,悬沙砂组分是对再悬浮过程响应的敏感组分,在一定程度上可指示和"示踪"再悬浮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浓度 边界层参数 再悬浮通量 砂组分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汐应变对长江口北槽枯季湍流混合与层化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熊龙兵 浦祥 +2 位作者 时钟 胡国栋 施慧燕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57,共17页
利用TELEMAC-3D开展了长江口北槽2010年枯季条件下湍流混合与层化的有限元数学模拟研究。该模型在外海开边界设置了8个主要分潮,并在自由表面考虑了定常风的影响,利用北槽水域3个潮位站(横沙、北槽中、牛皮礁)和2个水文观测站(北槽中... 利用TELEMAC-3D开展了长江口北槽2010年枯季条件下湍流混合与层化的有限元数学模拟研究。该模型在外海开边界设置了8个主要分潮,并在自由表面考虑了定常风的影响,利用北槽水域3个潮位站(横沙、北槽中、牛皮礁)和2个水文观测站(北槽中段CSW、北槽下段CS8)2010年枯季的潮位、流速及盐度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并获得了良好的精度,从而得到北槽水域纵向、平面流场和盐度场。模拟得到的流速、盐度被用来计算势能差异(φ)、势能差异变化率(φ/t)、Simpson数(Si)和梯度Richardson数(Ri)。结果显示:1)北槽水域大潮平均和小潮平均的势能差异的变化范围分别约为0~30 J/m3和0~90 J/m3,且较大的势能差异基本位于主航槽,这些表明北槽水体小潮的层化大约是大潮的3倍,主航槽的层化强于坝田区,而北槽中段往往具有更强的层化。2)落急时刻,就北槽下段而言,潮汐应变、潮汐与风共同搅动引起的势能差异变化率的范围分别约为-20×10-4~100×10-4W/m3、0~100×10-4W/m3,这些表明,从大潮至小潮,潮汐应变总体增强而潮汐与风共同搅动总体减弱。空间上,主航槽丁坝附近的潮汐应变明显强于坝田区,潮汐与风共同搅动的强度在坝田区内、外也存在差异,导堤和丁坝的影响明显。3)对于北槽下段CS8站,大潮至中潮的Si数在0.15~0.4之间(介于下临界值0.088和上临界值0.84之间),表明潮汐与风共同搅动占优,属于应变致周期性层化(SIPS)。小潮的Si数在0.9~1.5之间(高于上临界值0.84),表明潮汐应变显著增强并占优,属于持续性层化。4)北槽下段CS8站梯度Ri数的量级范围在混合较好的表层和底层约10-3~10-2,在层化较好的中间水层约100~101。该站湍动能耗散率的量级范围大潮为10-3~10-9W/kg,小潮为10-5~10-10W/kg,具有明显的M4周期性特征和涨、落潮不对称分布,且表层和底层分别由于风应力和底摩擦作用而具有较强的耗散,中间水层稳定层化区的耗散则显著减小,潮汐应变是造成湍动能耗散率在涨、落潮周期内不对称分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混合 层化 势能差异 潮汐应变 湍动能耗散率 长江口北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登陆台风增水数值模拟——以“安比”为例 被引量:9
17
作者 周才扬 殷成团 +2 位作者 章卫胜 熊梦婕 张金善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0-77,共8页
1810号强台风"安比"是1990年以来直接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却并未诱发较大风暴增水。采用ERAInterim数据集作为背景风场资料建立了双重嵌套的高分辨率风暴潮与天文潮耦合数学模型,研究了台风"安比"在长江口地区风暴... 1810号强台风"安比"是1990年以来直接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却并未诱发较大风暴增水。采用ERAInterim数据集作为背景风场资料建立了双重嵌套的高分辨率风暴潮与天文潮耦合数学模型,研究了台风"安比"在长江口地区风暴潮增水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台风期间增水主要集中在长江口北支出口沿岸,而长江口南支在台风登陆后出现明显的减水过程,台风登陆位置导致了长江口南、北支增水分布的差异;移行风对台风路径右侧增水影响更大,除梯度风场的向岸风作用外,落潮期间移行风场的作用致使连兴港附近岸段风暴增水平均增幅26.8%;除台风强度外,台风路径也是影响长江口地区风暴增水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灾害 台风 风暴潮 长江口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台风影响能力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周才扬 殷成团 +1 位作者 章卫胜 张金善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7-30,共4页
长江口作为我国第一大河口饱受台风和风暴潮的侵扰,然而影响长江口的台风活动特征却尚不明晰。基于长江口台风影响圆假定,提出了小区域台风影响能力的评估指标;并利用1949~2018年最佳台风路径资料,采用多指标对影响长江口的台风活动特... 长江口作为我国第一大河口饱受台风和风暴潮的侵扰,然而影响长江口的台风活动特征却尚不明晰。基于长江口台风影响圆假定,提出了小区域台风影响能力的评估指标;并利用1949~2018年最佳台风路径资料,采用多指标对影响长江口的台风活动特性进行了长周期的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1991~2018年的近30 a间长江口台风影响能力略低,但2009年以后台风影响能力一直保持增长趋势。相比20世纪80年代之前,影响长江口的强台风和超强台风数有所减少,但是近年台风总频数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影响圆 热带气旋 风暴潮 影响指数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暴对滨海湿地潮沟水沙输运的影响——以长江口崇明东滩为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范吉庆 杨世伦 +4 位作者 史本伟 杨海飞 王浩斌 张赛赛 吴秋原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9年第10期11-22,共12页
为了探知风暴事件对滨海湿地潮沟水沙输运的影响,分别于平静天气和风暴天气(“摩羯”和“温比亚”台风)条件下,在崇明东滩一典型潮沟进行了现场水沙数据观测。结果表明:台风期间近岸平均风速较平静天气增大3~4倍,有效波高增大7~15倍,盐... 为了探知风暴事件对滨海湿地潮沟水沙输运的影响,分别于平静天气和风暴天气(“摩羯”和“温比亚”台风)条件下,在崇明东滩一典型潮沟进行了现场水沙数据观测。结果表明:台风期间近岸平均风速较平静天气增大3~4倍,有效波高增大7~15倍,盐沼前缘光滩和潮沟遭受强烈侵蚀,潮滩表层沉积物粗化1~2.1倍,水体悬沙浓度增大3~11倍,潮沟潮周期单宽泥沙输运通量增大4~33倍,单宽泥沙净输沙量增大8~17倍。风暴天气下,潮沟水沙输运呈现“大进大出”的特点,在盐沼潮滩内受盐沼植被消波、缓流和捕沙作用下,潮周期内单宽泥沙净通量指向盐沼潮滩,促进了盐沼滩内部泥沙的淤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 潮沟 水沙输运 水动力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国控断面水质参数演变的模型优化预测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晓瑛 王华 +3 位作者 曾一川 李保 袁伟皓 吴怡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5-173,共9页
基于对长江口徐六泾国控断面2014-2018年水质数据的挖掘和分析,选择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溶解氧6项水质因子数据,文章首先使用单因子水质指数法对各项水质因子进行评价,然后分别使用改进内梅罗指数法和模... 基于对长江口徐六泾国控断面2014-2018年水质数据的挖掘和分析,选择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溶解氧6项水质因子数据,文章首先使用单因子水质指数法对各项水质因子进行评价,然后分别使用改进内梅罗指数法和模糊指数法对徐六泾断面进行综合水质评价。选择长江口徐六泾断面叶绿素a浓度作为预测变量,以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溶解氧、盐度7项数据作为输入变量,使用BP神经网络进行预测,与逐步回归预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徐六泾断面的内梅罗指数均值为4.563,模糊指数均值为4.997。与地表Ⅲ类水内梅罗指数标准值4、模糊指数标准值10相比,应用内梅罗指数得到的结果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的月份占76.7%,应用模糊指数得到的结果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的月份为100%。内梅罗指数的波动性比模糊指数的波动性大,对综合水质差别的反映更明显,且内梅罗指数与模糊指数之间的线性相关性不明显。与叶绿素a实际监测值进行比较,使用神经网络预测得到的结果平均标准差为0.13,使用逐步回归分析预测得到的结果平均标准差为0.20,神经网络预测结果更为准确,精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内梅罗水质指数 模糊指数 BP神经网络 逐步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