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opula函数的长江下游感潮河段沿程洪潮遭遇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仲跻文 于慧 +5 位作者 袁震洲 卞佳琪 赵明 韦立新 肖仲凯 巫昕煜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7-163,共7页
长江下游感潮河段受到上游来水和海洋潮汐的共同影响,使得该河段的防洪形势复杂严峻,因此,辨识长江下游径流与潮汐的遭遇风险对于区域防洪治涝减灾具有实际意义。研究以长江下游河段为研究区域,以大通水文站最大流量以及南京潮位站、镇... 长江下游感潮河段受到上游来水和海洋潮汐的共同影响,使得该河段的防洪形势复杂严峻,因此,辨识长江下游径流与潮汐的遭遇风险对于区域防洪治涝减灾具有实际意义。研究以长江下游河段为研究区域,以大通水文站最大流量以及南京潮位站、镇江潮位站、江阴潮位站最高潮位为数据基础,分析长江下游河段沿程洪潮遭遇的概率分布。通过Copula函数分别构建大通水文站年最大流量与南京潮位站、镇江潮位站、江阴潮位站年最高潮位的联合分布,比较分析Gumbel Copula、Clayton Copula和Frank Copula函数的拟合优度,最终选定以Clayton Copula函数构建长江下游的洪潮联合分布,分析了各站点之间的同现风险率、条件风险率和组合风险率,进一步探究洪潮风险的变化规律。通过对上下游洪潮遭遇风险的比较,发现各潮位站年最高潮位的出现受到大通站年最大流量的影响,大通站年最大流量越大,下游各潮位站出现超某一高潮位的可能性越大。此外,从长江下游段沿程分析结果来看,距离入海口越近的站点,受到上游大通站最大流量的影响越小,即受到上游洪水的影响越小,因此遭遇极端洪潮组合事件的概率越低。结果表明,在长江下游河段防洪应重点考虑极端洪潮组合事件的风险与防护,不同站点受到洪潮风险各不相同,不同区域应针对不同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分析与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ULA函数 洪潮遭遇 组合风险 长江下游感潮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沿线火电厂水平衡测试与节水分析
2
作者 金犇 吴张勇 李明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50-155,共6页
为研究长江沿线火电厂的用水合理性及节水潜力,以安徽铜陵火电厂为例,开展了水平衡测试。结合企业基本情况,对测试数据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析,并计算了取水量、用水量、耗水量、排水量和供水量。研究结果表明:该企业在单位发电量取水量... 为研究长江沿线火电厂的用水合理性及节水潜力,以安徽铜陵火电厂为例,开展了水平衡测试。结合企业基本情况,对测试数据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析,并计算了取水量、用水量、耗水量、排水量和供水量。研究结果表明:该企业在单位发电量取水量、重复利用率和废水回用率等指标上表现良好,但在强化用水管理、提升用水效率、改进设备与工艺等方面,仍有节水潜力可挖掘。为进一步加强节水工作,建议企业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节水目标并建立评价机制、加强跨部门协作、提升员工节水意识和建立跨区域水资源协作机制。同时,建议企业探索智能水表、在线计量校核、雨水回收利用以及节水与碳减排联动管理等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衡测试 节水 火电厂 长江沿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下游典型河段入江污染因子扩散模拟研究
3
作者 肖仲凯 卞佳琪 +1 位作者 蔡璇 查泽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18-24,32,共8页
基于长江下游一沿江企业扩建优化项目,采用CJK3D-WEM建立了水动力-水质模型,模拟和评估不同水文条件下(枯水期和丰水期)主要污染因子(COD、氨氮、总磷)的扩散情况。结果表明:企业扩排后,污染因子扩散影响范围较小,主要局限于排口上下游... 基于长江下游一沿江企业扩建优化项目,采用CJK3D-WEM建立了水动力-水质模型,模拟和评估不同水文条件下(枯水期和丰水期)主要污染因子(COD、氨氮、总磷)的扩散情况。结果表明:企业扩排后,污染因子扩散影响范围较小,主要局限于排口上下游近岸水域;枯水期的最大扩散距离为2300 m,丰水期为350 m,均符合所在水功能区的水质管理要求;污染因子的影响距离与浓度增量之间存在较好的函数关系;丰水期稀释作用明显,污染物浓度降低所需距离较短,而枯水期则相反。为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建议优化水功能区的排污总量控制,实时监测水质和排污情况,实施动态监管和调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因子 扩散模拟 水动力-水质模型 CJK3D-WEM 数学模型 长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下游靖江河段入江污染物扩散数值模拟研究
4
作者 何良 肖仲凯 朱锐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25-32,共8页
长江流域靖江河段近年来总磷指标在考核值附近波动,水质存在偶发性降类风险。基于CJK3D-WEM建立了水动力-水质模型,旨在模拟和评估不同情况下的总磷扩散效果,制定合理的总减污措施。结果表明:不同流量下国考断面的总磷浓度最大值与流量... 长江流域靖江河段近年来总磷指标在考核值附近波动,水质存在偶发性降类风险。基于CJK3D-WEM建立了水动力-水质模型,旨在模拟和评估不同情况下的总磷扩散效果,制定合理的总减污措施。结果表明:不同流量下国考断面的总磷浓度最大值与流量呈正比关系,总磷浓度的峰值均出现在中潮、大潮期。九圩港汇入对国考断面平均总磷浓度增量贡献最大,可达到30.7%。在减污措施中,关闭九圩港闸的方案效果较明显,需要在丰水期和大中潮期间加强对九圩港闸的排放管理,以保证国考断面的水质符合要求。研究成果可为后续区域内解决总磷超标问题与合理确定疏浚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磷控制 水动力-水质模型 污染物扩散 CJK3D-WEM 长江下游靖江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岸滩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强 王乃茹 +3 位作者 曹双 陈槐 罗红雨 范红霞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8,共8页
影响长江中下游岸滩稳定的因素众多,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已有研究多在各因素相对孤立的状态下研究其对岸滩稳定性的影响,难以满足综合各因素定量评估岸滩稳定性的需求。结合长江中下游岸滩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从河岸边界、河... 影响长江中下游岸滩稳定的因素众多,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已有研究多在各因素相对孤立的状态下研究其对岸滩稳定性的影响,难以满足综合各因素定量评估岸滩稳定性的需求。结合长江中下游岸滩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从河岸边界、河流动力、河势、人类活动等层面建立了岸滩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扬中河段太平洲环岛为例,利用层次分析法与上述体系构建了岸滩稳定性层次结构模型,通过建立判断矩阵求解指标权重,给出了指标阈值与赋分标准,并对环岛岸滩稳定性进行了赋分评估,验证了列入扬中市崩岸预警段名录的岸段稳定性评估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岸滩以基本稳定为主,占评估河段总长的67%,稳定和较不稳定岸段占33%,无不稳定和极不稳定岸段;非预警岸段最稳定,市辖岸段次之,最不稳定的为省厅重点岸段;非预警岸段中新宁村~华威村一带评价得分较低,建议划入崩岸预警段名录加强监测。评价结果与崩岸预警级别、实际崩岸位置情况较接近,表明指标体系能较好地反映该段岸滩稳定性状况,结合河段特征,经适当修改指标权重与赋分标准后,该指标体系可广泛应用于长江中下游不同河段的岸滩稳定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岸滩稳定性 层次分析法 指标体系 长江中下游 太平洲环岛 扬中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 年流域性大洪水下长江下游干流河道演变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曹双 程龙 +1 位作者 李洁 罗红雨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共11页
自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长江下游水沙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2020年夏长江流域发生了流域性大洪水。在分析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长江下游水沙特性变化的基础上,结合2020年洪水期的水情、沙情,利用实测河床地形及大断面资料,分析长江下游干... 自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长江下游水沙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2020年夏长江流域发生了流域性大洪水。在分析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长江下游水沙特性变化的基础上,结合2020年洪水期的水情、沙情,利用实测河床地形及大断面资料,分析长江下游干流湖口至江阴多年河道冲淤特性,探讨2020年洪水作用下长江下游河床冲淤变化及河势演变特性。研究表明:自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长江下游年均径流量变化较小,输沙量锐减,水沙关系发生明显改变;湖口至江阴河段1998—2006年有淤有冲,2006年后呈单向冲刷状态,且滩槽普冲,在2020年流域性大洪水作用后,长江下游河道延续这一冲刷特征,冲刷强度明显增强,各水位河槽冲刷强度为2016—2020年平均值的2.0~2.8倍;大通以上河段冲刷强度小于下游河段;长江下游分流格局总体稳定,但铜陵河段成德洲汊道有主支汊易位趋势,多次测得右汊分流比超过左汊;扬中河段支汊发展,分流比呈持续微增趋势;河势总体稳定,尚有多个江心洲边滩冲刷明显,铜陵沙首度出现撇岸切滩现象,扬中等局部江段江心洲高滩陡坎有条崩发生;河床纵向仍有冲刷,河道束窄段横断面形态进一步窄深化。对大洪水条件下河道冲淤演变特性的分析研究,有利于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长江下游河道的河势演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 流域性大洪水 河道冲淤 河势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下游多维径流丰枯遭遇及丰枯演变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卞佳琪 于慧 +3 位作者 李强 王炎良 李明生 林梦然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0-127,175,共9页
九江站、湖口站和大通站是长江下游的3个重要水文站,识别三者之间的径流关系、丰枯演变和丰枯遭遇特征,对识别长江下游多维径流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滑动相关系数法分析了长江下游多维径流相关性的时变特征,基于Copula理论构建了长... 九江站、湖口站和大通站是长江下游的3个重要水文站,识别三者之间的径流关系、丰枯演变和丰枯遭遇特征,对识别长江下游多维径流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滑动相关系数法分析了长江下游多维径流相关性的时变特征,基于Copula理论构建了长江下游多维径流联合分布和径流演变联合分布,分析了丰枯遭遇及丰枯演变特性。结果表明:(1)径流相关性时变强度由高至低为九江-湖口站、湖口-大通站、九江-大通站;各站径流具有较高的丰枯同步性,由高至低为九江-大通站、湖口-大通站、九江-湖口站,丰枯异步性特征反之。(2)九江-湖口站、九江-大通站、湖口-大通站的丰枯同步率最高时期分别为非汛期、汛期、非汛期;各站径流丰枯状态的自转和互转概率均较稳定,目前无极端情况出现。(3)九江、大通水文站的年和汛期径流最易丰枯互转,非汛期径流最易连丰、连枯。(4)湖口水文站的年和汛期径流最易连丰、连枯,非汛期径流最易丰枯互转。研究成果可为长江下游的多维径流关系分析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丰枯演变 丰枯遭遇 COPULA函数 多维联合分布 长江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惯一体单波束测深系统在长江河道勘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沙红良 费新龙 +1 位作者 叶飞 陈绪刚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62-166,共5页
现如今单波束测深系统及多波束测深系统已经在长江河道水下地形测绘中广泛应用,人们对于内河航道水下地形数据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声惯一体单波束测深系统很好地解决了传统单波束测深精度不高及多波束测深系统安装操作复杂且对测量水... 现如今单波束测深系统及多波束测深系统已经在长江河道水下地形测绘中广泛应用,人们对于内河航道水下地形数据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声惯一体单波束测深系统很好地解决了传统单波束测深精度不高及多波束测深系统安装操作复杂且对测量水域条件要求较高等问题。本文针对声惯一体单波束测深系统在长江河道勘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与传统单波束及多波束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声惯一体单波束测深系统能够很好地满足长江河道高精度测量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波束 多波束 声惯一体 长江河道勘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工程运行以来长江南京河段河床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王乃茹 曹双 +3 位作者 王清 陈槐 朱立俊 范红霞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24,共12页
三峡工程运行改变了坝下游水沙条件,长江中下游包括南京河段的河床演变将出现新的动态变化。根据多年实测水沙及河道地形资料,在分析三峡工程运行以来南京河段来水来沙变化特点的基础上,对运行前后全河段河床冲淤及演变特征进行了探讨... 三峡工程运行改变了坝下游水沙条件,长江中下游包括南京河段的河床演变将出现新的动态变化。根据多年实测水沙及河道地形资料,在分析三峡工程运行以来南京河段来水来沙变化特点的基础上,对运行前后全河段河床冲淤及演变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运行以来,南京河段受来沙量锐减的影响,全河段呈普遍冲刷,并由运行前沿程“冲淤交替”变为“上淤、下冲”,尤以梅子洲汊道段和龙潭仪征水道段冲刷最为明显,冲淤形态具有“滩槽均冲”的特点。2001-2020年全河段累计冲刷泥沙近1.1亿m^(3),年均冲刷强度5.89万m^(3)/(km·a),其中2006-2020年冲刷强度为7.81万m 3/(km·a),较2001-2006年增大了近14倍。但在多年河道整治与护岸工程作用下,三峡工程运行后,南京河段河势总体基本稳定,局部河势有所调整,主要为上游小黄洲汊道汇流段岸线和深槽右摆、左汊分流比缓慢上升,引起新生洲右缘未护岸段冲刷崩岸;八卦洲洲头分流处深槽往右汊方向摆动,伴随左汊分流比持续降低;龙潭段的乌龙山边滩和兴隆洲心滩深槽冲刷发展。建议下一阶段加强原型观测,密切关注小黄洲汇流段河势变化对下游河段河势的影响,必要时对重点险工段、迎流顶冲段和护岸空白段等进行适当的工程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 南京河段 河床冲淤 河床演变 三峡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鄱阳湖交汇处三维水流结构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唐洪武 黄淑君 +3 位作者 袁赛瑜 李坤 肖洋 肖仲凯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8-135,共8页
为解决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由于尺度大、流速快、结构复杂而导致的水流结构测量困难的问题,基于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对该交汇处17个横断面的流场进行测量,并采用动能校正系数(α)和动量校正系数(β)表征交汇水流的掺混特征。通过... 为解决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由于尺度大、流速快、结构复杂而导致的水流结构测量困难的问题,基于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对该交汇处17个横断面的流场进行测量,并采用动能校正系数(α)和动量校正系数(β)表征交汇水流的掺混特征。通过测量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前后的水体pH、溶解氧和电导率,分析交汇前与交汇后水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长江经官洲分流后的交汇由于流速相近和河床高差导致水流迅速掺混,而长江与鄱阳湖的交汇在交汇处下游约2.6 km才实现完全掺混,掺混完全时α、β分别约为1.3和1.15。长江-鄱阳湖交汇处出现长约300 m的停滞区。停滞区下游形成成对反向螺旋流,环流强度可达0.6左右,并向下游衰减。受宽深比减小和码头等局部地形的影响,最下游2个断面出现单向逆时针螺旋流,环流强度低于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 鄱阳湖 水流交汇 ADCP 水流结构 螺旋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南京河段新济洲水源地防洪技术方案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曹双 曾瑞 +1 位作者 刘沛 蔡磊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26,共7页
拟建新济洲水源地位于长江下游南京河段新济洲岛上,这里四面临江,属于长江下游河道行洪区。为了确保防洪安全,合理利用洲滩资源,从分段分类控制利用的视角出发,对近期长江下游大洪水成因及新济洲渡洪方案进行了梳理;利用水力学公式,定... 拟建新济洲水源地位于长江下游南京河段新济洲岛上,这里四面临江,属于长江下游河道行洪区。为了确保防洪安全,合理利用洲滩资源,从分段分类控制利用的视角出发,对近期长江下游大洪水成因及新济洲渡洪方案进行了梳理;利用水力学公式,定量计算水源地的调蓄洪能力;利用二维水流模型,定量分析各流量级下水源地的运用对工程段行洪的影响;根据实测水文资料,分析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防洪情势的变化。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并结合长江下游河道治理、堤防加固等情况,综合确定新济洲水源地的防洪标准为20 a一遇,并制定出了防洪技术方案。研究成果可为相关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及行政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洪技术方案 洲滩利用 防洪安全 防洪标准 行洪区 水源地 新济洲 长江南京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特征优选的鄱阳湖南矶湿地土地利用分类
12
作者 郭松 杨东伟 +2 位作者 尹晓星 万程辉 唐旭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0-55,共6页
针对湿地土地利用信息提取易混淆,分类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随机森林算法预处理的遗传算法与支持向量机融合(RF-GA-SVM)的湿地土地利用分类模型,基于Landsat 8遥感影像的1~7波段数据,对鄱阳湖南矶湿地开展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并将RF-... 针对湿地土地利用信息提取易混淆,分类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随机森林算法预处理的遗传算法与支持向量机融合(RF-GA-SVM)的湿地土地利用分类模型,基于Landsat 8遥感影像的1~7波段数据,对鄱阳湖南矶湿地开展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并将RF-GA-SVM模型提取的结果与传统支持向量机(SVM)、粒子群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PSO-SVM)以及灰狼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GWO-SVM)等模型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RF-GA-SVM模型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土地利用信息分类提取的总体精度为99.2%。采用随机森林算法进行特征优选预处理能够实现自动搜索并反演GA-SVM模型参数,相较于其他机器学习算法的地物信息提取精度更高,在提高模型鲁棒性的同时,实现了湿地土地利用信息的分类提取。研究成果可为湿地地物识别与分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遥感影像 特征优选 机器学习 随机森林 支持向量机 南矶湿地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拟建过江隧道河段河床极限冲刷深度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于洋 李瑞杰 +1 位作者 王华 罗锋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11,共6页
河道稳定性和可能的极限冲刷深度是影响工程建设的主要限制因素。以长江南京河段拟建过江隧道为研究对象,结合近年来的水沙运动特征变化和河道演变,通过河工模型试验预测了不同水文条件下的河床极限冲刷深度,并与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进行... 河道稳定性和可能的极限冲刷深度是影响工程建设的主要限制因素。以长江南京河段拟建过江隧道为研究对象,结合近年来的水沙运动特征变化和河道演变,通过河工模型试验预测了不同水文条件下的河床极限冲刷深度,并与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①数学模型与河工模型所得结果基本一致。②在不利水文条件下,河床普遍受冲刷。左侧主深槽流速较大,潜洲左缘发生崩退情况;右槽河床冲刷幅度较大,潜洲的不稳定加剧了对右槽河床的冲刷。研究结果可为在该河段进行过江隧道选址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限冲刷深度 模型试验 冲淤特征 河道演变 过江隧道 长江南京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入江径流变化规律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韦立新 于慧 +1 位作者 汪周园 包伟静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88-91,97,共5页
为了深入认识鄱阳湖入江流量变化规律,采用多种水文分析方法,研究了湖口水文站1950~2012年径流、洪季径流、枯季径流、年最大流量和枯季最小流量的变化趋势、随机性、突变性和周期性。结果表明,枯季最小流量序列存在显著的增加趋势... 为了深入认识鄱阳湖入江流量变化规律,采用多种水文分析方法,研究了湖口水文站1950~2012年径流、洪季径流、枯季径流、年最大流量和枯季最小流量的变化趋势、随机性、突变性和周期性。结果表明,枯季最小流量序列存在显著的增加趋势,其余序列变化趋势不明显;入江径流年内分配趋于均匀、集中度减小。洪季丰枯交替频率高于枯季,年最大流量与枯季最小流量的变化波动尺度比较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势性 随机性 突变 周期 入江径流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测资料的杭州湾海底管道裸露悬空历年变化趋势及风险区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沙红良 赵春霞 +2 位作者 李树明 朱堂勇 宋世柱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近岸海底管道受海流影响,原处于掩埋状态的管道易出现裸露及悬空情况,掌握海底管道在位状态变化趋势是对其实施安全管理的关键和基础。以东海杭州湾海域内长距离海底输油管道为例,根据2008—2021年连续多年采用声学探测方法获取的管道... 近岸海底管道受海流影响,原处于掩埋状态的管道易出现裸露及悬空情况,掌握海底管道在位状态变化趋势是对其实施安全管理的关键和基础。以东海杭州湾海域内长距离海底输油管道为例,根据2008—2021年连续多年采用声学探测方法获取的管道外检测资料及成果,在统计分析海底管道历年状态变化趋势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管道悬空、裸露状态的游移变化情况及悬空段的分布特征;针对管道悬空频现、悬空长度较长的风险区,分析管道悬空的主要特征及管道附近海床冲淤演变情况,为海底管道安全运行管理及悬空段防护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为海底管道检测频率、管道状态变化分析提供案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管道 悬空 变化趋势 杭州湾 声学探测 管道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滨海新区滩涂开发利用特征的遥感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霄宇 程亮 +2 位作者 沙红良 肖立敏 孙林云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79-386,共8页
为评估滨海滩涂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利用的影响,提出了滩涂开发利用特征遥感分析方法。该方法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先利用阈值分割与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式解译人工岸线,再定位滩涂开发利用区并对其土地利用进行分类识别,然后通... 为评估滨海滩涂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利用的影响,提出了滩涂开发利用特征遥感分析方法。该方法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先利用阈值分割与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式解译人工岸线,再定位滩涂开发利用区并对其土地利用进行分类识别,然后通过人工岸线和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揭示滩涂开发利用特征。采用2002—2018年五个时期Landsat遥感影像,利用该方法分析了天津市滨海新区滩涂开发利用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该方法不受潮位影响,能够科学准确地反映滩涂开发利用特征。截至2018年,滨海新区人工岸线由2002年的146.22 km增加至315.69 km,增加了115.9%;累计围填海350.76 km^(2),为滨海新区增加了15.5%的土地资源;滩涂开发利用区新增的建设用地面积为63.43 km^(2),超过滨海新区新增建筑面积的20%;陆地区域未利用土地面积仅3.58 km^(2),而滩涂开发区内尚未利用的土地为228.05 km^(2),为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时间上,滩涂开发利用从2002年起步,2006—2014年扩展速度最快,此后明显回落,主要集中于2006—2014年;在空间上则以天津港与南港工业区附近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涂开发利用 遥感 LANDSAT 人工岸线 土地利用 天津滨海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潮分汊河道平均分流、分沙比确定方法探讨 被引量:11
17
作者 韦立新 曹双 +1 位作者 张涛涛 肖洋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18-21,共4页
在感潮河段,汊道分流、分沙比随涨落潮过程的变化而变化,进行全潮施测较为困难。基于镇扬河段和畅洲汊道、扬中河段太平洲汊道的两次全潮水文测验,探讨了汊道平均分流、分沙比的确定方法。结果表明:涨潮过程中,分流、分沙比变化主要受... 在感潮河段,汊道分流、分沙比随涨落潮过程的变化而变化,进行全潮施测较为困难。基于镇扬河段和畅洲汊道、扬中河段太平洲汊道的两次全潮水文测验,探讨了汊道平均分流、分沙比的确定方法。结果表明:涨潮过程中,分流、分沙比变化主要受涨潮流影响,变幅较大,且在高高潮前约2 h,主汊涨潮分流比、分沙比达全潮最大;落潮期间,分流、分沙比变化主要受主、支汊河道阻力对比影响,变幅较小;落潮流对分汊河道河床演变产生主要影响,故可用落潮平均分流比来代表汊道平均分流比。研究结果可为感潮汊道分流比、分沙比测验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潮河段 落潮 分流比 分沙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结构孔隙侵蚀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8
作者 葛金金 詹美礼 +2 位作者 吴金萍 盛金昌 张羽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2-35,共4页
混凝土材料所具有的多孔隙结构是由其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所决定的,而孔隙结构又决定了混凝土整体的强度和渗透性。将混凝土复杂的孔隙结构简化为单根毛细管,根据Fick定律和质量守恒原理推导出混凝土孔隙溶解控制方程,并运用Bear理论... 混凝土材料所具有的多孔隙结构是由其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所决定的,而孔隙结构又决定了混凝土整体的强度和渗透性。将混凝土复杂的孔隙结构简化为单根毛细管,根据Fick定律和质量守恒原理推导出混凝土孔隙溶解控制方程,并运用Bear理论中关于多孔介质毛细孔渗透率的研究理论及饱和溶质运移扩散方程建立侵蚀模型。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地反映混凝土孔隙中固相钙离子溶解、浓度变化和孔隙边壁侵蚀厚度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孔隙结构 侵蚀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物粒度参数求解方法的对比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李志亮 杜小如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19,共4页
沉积物粒度参数是描述粒度分布特征的数值,包括平均粒径、分选系数/标准偏差、偏度(偏态)和尖度(峰态)等。简要介绍了粒度参数的两种计算方法(图解法和矩算法),并对两者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方法计算的平均粒径几乎相同;分选... 沉积物粒度参数是描述粒度分布特征的数值,包括平均粒径、分选系数/标准偏差、偏度(偏态)和尖度(峰态)等。简要介绍了粒度参数的两种计算方法(图解法和矩算法),并对两者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方法计算的平均粒径几乎相同;分选系数能够相互替换;偏态值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可以互相换算;峰态值离散程度很大,没有明显的相关趋势,不具有可转换性。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Mastersizer2000激光粒度仪的实现粒度参数求解的简便易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参数 图解法 矩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哈河流域不同气候区间天然植被的实际蒸散发量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芳芳 吴金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2-139,共8页
本文基于PM公式,结合LAI数据,考虑冠层截留雨水的蒸发量,针对老哈河流域不同气候区条件,对天然植被进行了实际蒸散发量的测算.比较了在不同气候区条件下,天然植被蒸散发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老哈河流域天然林地的实际蒸散发量明显要大于... 本文基于PM公式,结合LAI数据,考虑冠层截留雨水的蒸发量,针对老哈河流域不同气候区条件,对天然植被进行了实际蒸散发量的测算.比较了在不同气候区条件下,天然植被蒸散发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老哈河流域天然林地的实际蒸散发量明显要大于天然草地的实际蒸散发量.考虑土壤水分条件下,流域内不同气候区间的实际蒸散发量差异并不大,其中土壤水分含量是影响天然植被实际蒸散发量的重要因素.老哈河流域天然草地普遍存在土壤水分胁迫现象,需要在缺水时段,对天然植被进行人工补水,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哈河 天然植被 气候区间 蒸散发量 LAI 土壤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