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库区悬沙颗粒磷的粒径变化和滞留特征
1
作者 陈晴空 陈治君 +3 位作者 王殿常 兰峰 高千红 李姗泽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1-192,共12页
【目的】磷是长江的主要污染物和生源要素,三峡大坝的建成导致大量携带磷的悬沙(颗粒磷)被拦截而影响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粒径(D)是悬沙的重要物理特性,但目前对长江颗粒磷的研究缺乏粒径方面的信息。【方法】2021年在三峡库区长江干... 【目的】磷是长江的主要污染物和生源要素,三峡大坝的建成导致大量携带磷的悬沙(颗粒磷)被拦截而影响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粒径(D)是悬沙的重要物理特性,但目前对长江颗粒磷的研究缺乏粒径方面的信息。【方法】2021年在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和支流嘉陵江、乌江的8个水文断面逐月开展了悬沙粒径级配分析和各粒径段悬沙含磷量(PP′)的监测,获得了各断面不同时间、不同粒径段悬沙的PP′值,输沙率和流量、流速等水文参数以及总磷(TP)、溶解态磷(DP)、颗粒磷(PP)的浓度,总结了库区悬沙粒度特征和含磷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库区中主导颗粒磷输移的主要悬沙成分,估算了库区对不同悬沙成分的拦截作用。【结果】结果显示:(1)库区悬沙以D≤0.062 mm的细颗粒为主,从上游到下游有细化趋势;粉砂通量最大可占全年D≤0.062 mm悬沙通量的77%,粉砂颗粒磷通量最大可占全年D≤0.062 mm悬沙颗粒磷通量的82%,粉砂是库区颗粒磷的主要载体。(2)非汛期库区长江干流各粒径段的悬沙平均含磷量大于汛期,且粒径越小PP′值越大,但汛期却是0.002<D<0.004 mm的黏粒含磷最多,输沙率决定悬沙通量的多少,是影响颗粒磷输移的主要因素。(3)库区水体中的磷在非汛期以DP为主,汛期以PP为主,全年都有悬沙和PP滞留,尤以汛期为主,汛期悬沙和颗粒磷滞留量分别约占全年滞留量的94.5%和97.1%;粉砂颗粒磷在库区的滞留率>80%,黏粒颗粒磷的滞留率>60%。【结论】结果表明:悬沙粒径级配与土壤测磷相结合的监测方法能明确库区不同粒径悬沙的含磷量,为库区磷监测提供新的技术参考;库区悬沙成分占比对颗粒磷输移的影响大于悬沙粒径,悬沙成分占比越大,对颗粒磷输移的影响越大,因此长江上游控磷更应侧重对悬沙成分占比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悬沙 粒径 颗粒磷 滞留率 时空变化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三峡水库的水面蒸发模型 被引量:1
2
作者 彭玉洁 张冬冬 +3 位作者 徐高洪 王卫光 林涛涛 白浩男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3,共8页
针对目前水面蒸发模型对三峡水库狭长带状河道型的特点考虑不足的问题,分析三峡水库巴东站的水面蒸发变化规律,充分考虑饱和水汽压差、相对湿度、风速和水汽温差共4个主要因素对水面蒸发的影响,引入不同风速量级下的水汽温差函数,建立... 针对目前水面蒸发模型对三峡水库狭长带状河道型的特点考虑不足的问题,分析三峡水库巴东站的水面蒸发变化规律,充分考虑饱和水汽压差、相对湿度、风速和水汽温差共4个主要因素对水面蒸发的影响,引入不同风速量级下的水汽温差函数,建立适合于三峡水库的水面蒸发模型。结果表明:面向三峡水库水面蒸发模型能准确模拟出三峡水库的水面蒸发量,模型在率定期的模拟效果最优,相比于其他传统经验模型,纳什效率系数NSE由0.31提高至0.75,与实测值的误差大幅度下降。同时模型模拟的蒸发量经折算后与三峡水库其他5处站点的实测值能较好吻合,验证了模型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为三峡水库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面蒸发模型 机理分析 水汽温差函数 精度评估 水资源合理利用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无资料支流流量遥感监测及其变化分析
3
作者 娄和震 周柏池 +5 位作者 宋文龙 冯天时 杨胜天 孟娟 桂荣洁 刘宏洁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6-176,共11页
三峡库区内支流众多,但因缺少基本水文站监测,支流的水文和水资源信息匮乏,影响了区域的水资源管理和防洪安全。为此,选择了三峡库区20条典型支流为研究对象,其中18条为无资料支流,应用自主研发的遥感水文站技术,结合卫星及无人机遥感... 三峡库区内支流众多,但因缺少基本水文站监测,支流的水文和水资源信息匮乏,影响了区域的水资源管理和防洪安全。为此,选择了三峡库区20条典型支流为研究对象,其中18条为无资料支流,应用自主研发的遥感水文站技术,结合卫星及无人机遥感数据构建了支流监测断面的三维数字河道模型,计算分析了2016年1月—2023年7月的河道流量、相对水位等信息。研究表明:(1)三峡库区内20条典型支流的河道横断面形状呈U形,属于典型的山区河流;遥感水文站技术在计算三峡库区无资料支流流量时具有良好的精度,平均NSE和R2分别可达到0.74和0.76。(2)在研究期内库区支流相对水位变化较小,库首、库中和库尾支流相对水位月际变化在1.2 m以下的月份占比可达93.1%、86.8%和87.4%。(3)库区典型无资料支流的平均流量总体平稳,但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共有13条无资料支流的流量正在减少,库区支流流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4)三峡库区20条支流年均流量和全年总流量十分丰富,年均入库流量达164.75亿m^(3),约占库区年入库流量的4.8%,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资料支流 流量 遥感水文站技术 水资源管理 防洪安全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下游和畅洲水道滩槽演变及引流塑槽机制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闫金波 殷红 +3 位作者 杨云平 王建军 刘万利 伍文俊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44,共4页
人类活动改变了河流地貌系统的自然演变进程,其中河道与航道治理工程是河流保护及水深资源高效利用的主要措施,其滩槽形态完整性及引流塑槽功能的实现为重要目标。基于长江下游和畅洲水道实测水文、河床地形等资料,分析了1960~2019年实... 人类活动改变了河流地貌系统的自然演变进程,其中河道与航道治理工程是河流保护及水深资源高效利用的主要措施,其滩槽形态完整性及引流塑槽功能的实现为重要目标。基于长江下游和畅洲水道实测水文、河床地形等资料,分析了1960~2019年实测水文泥沙、河床滩槽变化。结果表明,1960~2019年期间和畅洲汊道完成了两次完整的交替过程,镇扬河段二期整治工程中左汊潜坝的实施基本稳定了汊道分流关系,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后同流量对应的右汊分流比增加10%,即航道工程发挥了引流功能;2017~2019年与2010~2016年相比,和畅洲右汊分流比在25%~35%区间内对应的右汊河槽容积增加1043×10^(4)~1343×10^(4)m^(3),航道工程发挥了引流塑槽功能;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实施以来,和畅洲右汊航道条件显著改善,12.5 m槽宽度大于250 m,实现了工程的预期目标;航道宽度为350 m时,和畅洲右汊水深不足12.5 m的长度为减少态势,具备航道尺度进一步提升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流关系 滩槽演变 引流塑槽 和畅洲水道 长江下游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河段低枯水水位流量关系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吴琼 张莉 +1 位作者 曾雅立 张亭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5-62,共8页
202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夏秋连旱,沙市站水位创历史最低,低枯水水位流量变化引发了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等系列问题。利用2009~2022年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后长江中下游干流实测资料,对沿程各站断面变化、低枯水水位流量关系... 202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夏秋连旱,沙市站水位创历史最低,低枯水水位流量变化引发了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等系列问题。利用2009~2022年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后长江中下游干流实测资料,对沿程各站断面变化、低枯水水位流量关系变化趋势、河道冲淤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后长江中下游干流各代表站低枯水水位流量关系呈右偏趋势,同流量下水位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沙市站下降幅度最大,宜昌至城陵矶段河道冲刷强度最大。研究成果可为合理调度三峡等长江上游水库,保障中下游生产、生活、生态用水,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旱情防御等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流量关系 低枯水 断面变化 长江中下游河段 2022年长江流域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历史典型洪水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张涛 胡挺 +3 位作者 胡琼方 许银山 赵国龙 王飞龙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23,共7页
流域历史洪水资料蕴含着大量洪水特征信息,能够为设计洪水、洪水预报、实时调度等工作提供参考。通过收集整理长江流域历史典型洪水基础资料,研究了历史典型洪水重构方法,以长江流域现状工程体系为背景,对三峡水库建成前后长江流域12个... 流域历史洪水资料蕴含着大量洪水特征信息,能够为设计洪水、洪水预报、实时调度等工作提供参考。通过收集整理长江流域历史典型洪水基础资料,研究了历史典型洪水重构方法,以长江流域现状工程体系为背景,对三峡水库建成前后长江流域12个历史典型年(1870,1931,1954,1966,1981,1982,1998,2010,2012,2016,2017,2020年)洪水进行全方位重构,形成了现状工程条件下的长江流域历史典型洪水库。依据《全国流域性洪水划分规定(试行)》对长江流域历史典型洪水类型进行辨识,分析归纳了历史典型洪水组成特征:1870,1931,1954,1998,2020年为典型的流域性洪水年,其主要特征是上游代表站洪峰流量大,中下游代表站最大30 d洪量重现期均在10 a以上,高水位历时长;其余典型历史洪水年为区域性洪水年,其共同特征是中下游代表站最大30 d洪量重现期不超10 a,水位超警历时短,一般不超40 d。通过上述研究,深化了对长江流域历史典型洪水特征规律的认识,为进一步开展洪水模拟调度推演、水工程联合调度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典型洪水 洪水还原 洪水还现 洪水分类 洪水组成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MD-LSTM模型的三峡水库水面蒸发量预测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彭玉洁 张冬冬 +3 位作者 徐高洪 王卫光 郭卫 林涛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0-118,共9页
为减少水面蒸发非线性、复杂性和不稳定性等特征带来的预测误差,基于“分解-预测-重构”的策略,提出VMD-LSTM水面蒸发预测模型。该模型耦合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与变分模态分解法(VMD),利用变分模态分解将水面蒸发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为减少水面蒸发非线性、复杂性和不稳定性等特征带来的预测误差,基于“分解-预测-重构”的策略,提出VMD-LSTM水面蒸发预测模型。该模型耦合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与变分模态分解法(VMD),利用变分模态分解将水面蒸发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解为相同数量的子模态分量以降低数据的非平稳性,将对应子模态分量作为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的输入,构建VMD-LSTM深度神经网络混合模型,并应用于三峡水库巴东站的月水面蒸发量预测。结果表明:VMD-LSTM模型较其他模型具有预测精度更高、峰谷值拟合更优的特点,与单一LSTM模型相比,率定期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分别下降了54%和48%,而纳什效率系数(NSE)提升了11%。随着预见期的增加,模型的预测精度会逐渐降低但预测效果保持良好,当预见期从1个月增至7个月时,率定期NSE由0.97降至0.84。研究成果可为三峡水库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面蒸发预测 变分模态分解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宜昌站同流量枯水位变化阶段特征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2
8
作者 闫金波 牛兰花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5-82,共8页
宜昌站枯水位是影响三峡工程坝下游河段正常通航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测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1950~2021年宜昌站6000 m^(3)/s流量下枯水位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宜昌站枯水位先后经历了波动、下降、突... 宜昌站枯水位是影响三峡工程坝下游河段正常通航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测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1950~2021年宜昌站6000 m^(3)/s流量下枯水位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宜昌站枯水位先后经历了波动、下降、突变、再下降及趋近稳定的过程,其变化形态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分析原因后认为河床冲淤变化及下游侵蚀基准面变化是决定宜昌站枯水位升、降或稳定的作用机制;下游荆江河段裁弯取直、葛洲坝枢纽建设及运行、建筑骨料开采及河道采砂、航道维护疏浚、特殊水沙年份导致河床演变、三峡枢纽建设及运行、上游水库梯级联合调度、河道整治防护工程实施等均是影响作用机制变化的因素,但宜昌站枯水位变化的不同阶段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并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水位变化 河床冲淤 侵蚀基准面 宜昌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水面蒸发年内滞后效应分析
9
作者 王晓春 闫金波 +3 位作者 吕超楠 王伟杰 林涛涛 韩松俊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0-900,共11页
水面蒸发在季节变化上相比净辐射等气象要素的相位延迟反映了水体储热对水面蒸发的影响,量化这一对气象要素波动的滞后响应对理解和估算深水水库(湖泊)蒸发非常重要。三峡水库等河道型深水水库的水位和面积具有显著周期性变动,使得其水... 水面蒸发在季节变化上相比净辐射等气象要素的相位延迟反映了水体储热对水面蒸发的影响,量化这一对气象要素波动的滞后响应对理解和估算深水水库(湖泊)蒸发非常重要。三峡水库等河道型深水水库的水位和面积具有显著周期性变动,使得其水面蒸发的响应模式更为复杂,而目前对其认识非常薄弱。本文利用2013年8月—2020年7月三峡水库巴东站水面蒸发场和陆面蒸发场的蒸发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水面蒸发的季节变化及其年内滞后效应。结果表明:水面蒸发场蒸发量在年内的8和12月呈现双峰变化,与只有8月单峰值的陆面蒸发场蒸发量显著不同。水面蒸发场蒸发量相对净辐射、平均气温和水面温度分别存在4、3和2个月的滞后,而陆面蒸发场蒸发量相对滞后时间均在1个月以内;水面与陆面蒸发场相比,水温、蒸发量和水面与大气饱和差之间的滞后时间分别为1、3和4个月,而平均气温和净辐射之间不存在滞后。本文揭示出三峡水库巴东段水面蒸发年内滞后效应主要受到水库水温引起的水面与大气饱和差在季节上滞后的影响,需通过深入分析水温的时空变化来明确整个三峡水库的水面蒸发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面蒸发 滞后效应 水体储热 三峡水库 水温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层贝叶斯模型的长江上游主汛期径流概率预报
10
作者 陈玺 章晓梦 +4 位作者 郝洁 鞠琴 戴明龙 李妍清 曹青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5-50,共6页
长期径流预报是水文预报的重要领域,基于气候遥相关影响区域径流量的理论基础,以长江上游干流5个水文站1954—2020年主汛期(6—8月)径流为研究对象,分析大尺度气候因子与径流相关性,通过分层贝叶斯模型开展长期径流概率预报。研究表明:... 长期径流预报是水文预报的重要领域,基于气候遥相关影响区域径流量的理论基础,以长江上游干流5个水文站1954—2020年主汛期(6—8月)径流为研究对象,分析大尺度气候因子与径流相关性,通过分层贝叶斯模型开展长期径流概率预报。研究表明:长江上游主汛期径流量明显受到多种大尺度气候因子综合作用,筛选出北美副高脊线位置指数等10项大尺度气候因子作为模型预测因子;以站点主汛期径流服从的对数正态分布为预测目标的先验分布,建立5条马尔科夫链,通过MCMC算法在概率空间内随机采样推求参数后验分布,概率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区间对实测值覆盖率高;通过预测结果相关性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连续分级概率技巧评分(CRPSS)等方法对模型模拟性能评价表明模型有效地捕捉了大尺度气候因子信息,适用于长江上游径流长期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径流预报 分层贝叶斯模型 长江上游 主汛期径流量 先验分布 后验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工建筑物多波束水下监测技术研究
11
作者 王宝成 许怡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157,共6页
多波束测深系统若采用常规安装(垂直)方式,受其波束开角的限制,对浅水区域水工建筑物的监测数据采集难度大,且边缘波束精度可靠性存在持续下降等问题。为此,结合多波束测深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特性,提出了一种全新多波束测深系统倾斜安装方... 多波束测深系统若采用常规安装(垂直)方式,受其波束开角的限制,对浅水区域水工建筑物的监测数据采集难度大,且边缘波束精度可靠性存在持续下降等问题。为此,结合多波束测深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特性,提出了一种全新多波束测深系统倾斜安装方案,即制作一个转换法兰盘,上端与安装杆平行安装,下端倾斜与换能器对接,随后选择三峡大坝坝前泄洪孔、纵向围堰及二者交界区域开展现场试验,对垂直安装常规测量、垂直安装高密度测量、倾斜安装常规测量、倾斜安装高密度测量4种模式下数据采集精度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在与被扫测水工建筑物保持相同距离的条件下,换能器倾斜安装方法在高密度测量模式下的绝对精度、相对精度、相对点云密度、相对最浅水深分别为0.092 m,0.068 m,9.56个/m^(2),2.41 m;在保证测量精度的前提下,倾斜安装能够获得更全面的扫测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垂直安装时必须尽量靠近水工建筑物的弊端,能够极大保障人员、船舶、设备安全;高密度测量模式能更有效地提高测量点位密度,成果精度更加可靠。相关成果可供类似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水下部分安全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波束测深系统 水下监测 倾斜安装 边缘波束 三峡大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大坝—葛洲坝河段水沙变化及冲淤特性 被引量:9
12
作者 史常乐 牛兰花 +1 位作者 赵国龙 杜林霞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75-884,共10页
掌握三峡和葛洲坝枢纽间河段水沙及冲淤特性的变化规律,是河段诸多工程问题研究的前提。对大量水沙地形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泥沙起动理论在冲刷预测中的应用。长江上游水库建设及两大枢纽相继运行,河段年径流量微减,月均流量发生"削... 掌握三峡和葛洲坝枢纽间河段水沙及冲淤特性的变化规律,是河段诸多工程问题研究的前提。对大量水沙地形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泥沙起动理论在冲刷预测中的应用。长江上游水库建设及两大枢纽相继运行,河段年径流量微减,月均流量发生"削峰填谷"重分配,年输沙量大幅降低,河段水沙关系显著改变;河段累积冲淤量受极端水文条件和枢纽调度的短期和长期控制,时间上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空间上则表现为部分子河段的活跃性;床沙组成随枢纽运行先后发生细化和粗化;基于沙玉清起动流速公式绘制了起动临界条件曲线图,通过推算断面最大可动床沙粒径或临界流量,可为河床冲刷可能性的预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关系 冲淤演变 起动流速 冲刷预测 三峡大坝—葛洲坝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近20年水面蒸发量分布特征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祎 刘杨 张释今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0-96,共7页
水面蒸发是三峡水库水体水量损失的主要部分,是研究水库水量平衡的基本要素。收集了三峡水库沿线7个气象局近20年的水面蒸发量观测资料,通过整理和合理性检验后,对三峡水库水体的水面蒸发量以及蒸发能力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征和变化... 水面蒸发是三峡水库水体水量损失的主要部分,是研究水库水量平衡的基本要素。收集了三峡水库沿线7个气象局近20年的水面蒸发量观测资料,通过整理和合理性检验后,对三峡水库水体的水面蒸发量以及蒸发能力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分析成果表明:各观测站水面蒸发量逐月变化规律均一致;水面蒸发量逐年变化呈波动性,年蒸发量在变化过程中有显著下降的趋势。空间变化特征是月水面蒸发量由上游至下游呈现多个峰值和谷值的变化;年蒸发量是库区上游站点年蒸发量偏小,沿程变化从上游沙坪坝到下游巫山逐渐增大,然后从巫山到下游巴东逐渐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水面蒸发量 特性分析 长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电站日调度驱动的支流振荡对支流水温垂向结构的影响
14
作者 闫金波 纪道斌 +3 位作者 杨忠勇 陶冶 和玉芳 崔玉洁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9-93,101,共6页
三峡电站日调度驱动的重力波对其支流动力过程造成显著影响,其中的高频水流波动会显著影响支流库湾的物质、能量等垂向扩散和输运过程,进而影响水华暴发等环境问题。基于三峡水库香溪河支流2021年蓄水期末的水动力及水温垂向结构监测数... 三峡电站日调度驱动的重力波对其支流动力过程造成显著影响,其中的高频水流波动会显著影响支流库湾的物质、能量等垂向扩散和输运过程,进而影响水华暴发等环境问题。基于三峡水库香溪河支流2021年蓄水期末的水动力及水温垂向结构监测数据,分析了三峡电站日调度驱动的支流库湾高频振荡对水温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三峡出库流量日波动驱动支流水位也呈日波动和高频波动特征,其中水位日波动振幅约0.3~0.5 m,高频水位波幅约0.04 m。库湾底层水温高频波动比中上层更加明显,与香溪河库湾水深从河口向上游逐渐变浅有关系。支流近底水温波动功率谱分析显示,香溪河湍流耗散速率(6.5×10^(-7) W/kg)明显高出一般水库的近底耗散率,表明水库调度驱动的水体高频波动导致较强的湍流发育和耗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日调节 支流振荡 水温波动 功率谱分析 湍流耗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工程坝下游河段控制节点演变及护底试验效果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牛兰花 李云中 杜林霞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3-129,共7页
为了解三峡工程坝下游河段控制节点演变的规律及护底试验效果,针对宜昌枯水位的控制特点,遴选出胭脂坝、南阳碛、芦家河浅滩等控制节点,在原型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坝下游河段控制节点的演变趋势及其对宜昌枯水位的控制特性,并对控制... 为了解三峡工程坝下游河段控制节点演变的规律及护底试验效果,针对宜昌枯水位的控制特点,遴选出胭脂坝、南阳碛、芦家河浅滩等控制节点,在原型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坝下游河段控制节点的演变趋势及其对宜昌枯水位的控制特性,并对控制节点之一的胭脂坝节点护底保护试验工程进行了长期跟踪观测和分析研究,认为采用抛石填槽、砼系结块软体排护底工程对河床防冲效果明显,护底工程不仅很好地保护了河床,同时对河段还有一定的加糙壅水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宜昌枯水位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坝下游河段 控制节点演变 水位下降 护底试验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一维水沙模型的三峡库区泥沙预报初探 被引量:8
16
作者 陶冶 刘天成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5-68,共4页
为了得到结合短期水雨情和水库调度信息的水库泥沙预报,以指导水库泥沙实时调度,通过研究,建立了基于水雨情预报及水库调度信息的三峡水库短期泥沙预报模型,即建立以短期水雨情预报和水库调度信息为边界条件和适用于三峡库区的一维水动... 为了得到结合短期水雨情和水库调度信息的水库泥沙预报,以指导水库泥沙实时调度,通过研究,建立了基于水雨情预报及水库调度信息的三峡水库短期泥沙预报模型,即建立以短期水雨情预报和水库调度信息为边界条件和适用于三峡库区的一维水动力学水沙数学模型。利用2006~2007年三峡工程库区清溪场、万县和坝前的水文资料对模型进行了率定,率定的模型分析了2007年7月洪水过程的库区泥沙运动情况。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成果的对比分析表明:模型在库区沿程水力要素、悬移质含沙量及水库淤积量的模拟方面具有一定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预报 数学模型 精度分析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水面漂浮物清理及水库来漂量演化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成金海 陈红芳 +1 位作者 李腾 甘圣斌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10-15,共6页
三峡水库蓄水后,大量的漂浮物聚集在坝前水面,严重威胁着工程安全运行,也对坝前水面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以三峡库区水面漂浮物监测成果为依据,系统介绍了水库建库以来水面漂浮物清理现状,分析了水库漂浮物来量、主要成分、运移规律和... 三峡水库蓄水后,大量的漂浮物聚集在坝前水面,严重威胁着工程安全运行,也对坝前水面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以三峡库区水面漂浮物监测成果为依据,系统介绍了水库建库以来水面漂浮物清理现状,分析了水库漂浮物来量、主要成分、运移规律和物理特性;并基于小波理论,对库区来漂量进行了多时间尺度解析,预测了库区来漂量的近期演化趋势。结果表明:①三峡库区沿途各区县采取源头控制、沿程打捞与拦截,坝前管总的策略,逐步形成了漂浮物打捞、计量、中转、运输、处置一条龙闭环作业流程,建立和完善了三峡库区清漂工作长效机制,较好地解决了漂浮物的不利影响。②根据三峡水库来漂量演化趋势,自2021年起,三峡库区来漂量将进入一个为期4a的少漂期,预计2021~2024年,水库年均来漂量为60万m^(3)左右,比多年均值偏少31%左右。研究成果可为三峡库区后期打漂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面漂浮物 漂浮物清理 水库来漂量 小波分析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洞平行摄影测量立体影像尺度差估计及匹配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喻鹏飞 李浩 +2 位作者 丁影 李国琴 何秀凤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45,共7页
为提升平行摄影隧洞序列影像的同名点匹配率及精度,对成像规律及匹配方法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窗口尺度自动改正的LK光流法,核心是利用物像空间关系构建尺度差模型,并采用可变窗口进行特征点光流跟踪。结果表明:隧洞序列影像像点尺度差... 为提升平行摄影隧洞序列影像的同名点匹配率及精度,对成像规律及匹配方法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窗口尺度自动改正的LK光流法,核心是利用物像空间关系构建尺度差模型,并采用可变窗口进行特征点光流跟踪。结果表明:隧洞序列影像像点尺度差呈对称性径向分布,差异值符合幂函数模型增长趋势;将该方法应用在多组尺度差立体像对的匹配实验中,均取得了优于0.3个像素精度的实验结果,较基本光流法至少提升34.3%,最大提升45.5%。研究成果可为顾及尺度差的匹配方法提供参考,也可为隧洞平行摄影立体影像匹配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行摄影 隧洞影像 尺度差模型 光流法 幂函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洞庭湖团洲垸溃堤过程及洪水演进模拟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鑫 官学文 +3 位作者 张俊 罗兴 张馨月 童冰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14,共8页
蓄滞洪区是长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研究蓄滞洪区溃堤洪水演进模拟,对于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收集了2024年洞庭湖团洲垸溃堤时实测口门宽度及流量数据,分析计算了溃口流量过程,采用平面二维水动力学模型计算了溃口过程中... 蓄滞洪区是长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研究蓄滞洪区溃堤洪水演进模拟,对于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收集了2024年洞庭湖团洲垸溃堤时实测口门宽度及流量数据,分析计算了溃口流量过程,采用平面二维水动力学模型计算了溃口过程中团洲垸内的洪水演进过程,分析了垸内淹没水深、流速等致灾要素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①溃口发展包括下挫冲槽、横向展宽和稳定泄流3个阶段,基于流量过程推求了进入团洲垸的总水量为2.53亿m^(3),与基于库容曲线反算的水量(2.63亿m^(3))基本相当;②验证了溃口附近流量和水位过程与实测过程基本相符,团洲垸内最高水位为31.955 m,与实测水位(31.960 m)基本一致;③模型计算的淹没范围与基于遥感影像提取的范围基本一致,在计算时段末,92.7%的区域处于重度淹没状态(淹没水深超过1.5 m),最大淹没水深约为8.2 m,垸内流速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各时刻(t=4 h、t=10 h、t=15 h和t=20 h)平均流速分别为0.37,0.43,0.22 m/s和0.05 m/s。研究成果可为溃堤洪水风险评估、堤防守护等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堤坝溃决 洪水演进 水动力学模型 团洲垸 洞庭湖 蓄滞洪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温榆河温室气体释放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吴瑶洁 李海英 +3 位作者 陈文重 卢佳 赵荧 刘定富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16,共9页
国内外对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释放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河流、湖泊、人工水库、沼泽、水稻田等方面,对于城市河流温室气体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文章以北京市温榆河为研究对象,采用在线-静态通量箱法,对城市河流夏季水-气界面CO_2和CH_4释... 国内外对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释放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河流、湖泊、人工水库、沼泽、水稻田等方面,对于城市河流温室气体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文章以北京市温榆河为研究对象,采用在线-静态通量箱法,对城市河流夏季水-气界面CO_2和CH_4释放通量进行了原位监测。研究结果表明:温榆河夏季水-气界面CO_2和CH_4平均释放通量分别为342.78和17.09 mg/(m^2·h),暴雨后分别为566.46和3.89 mg/(m^2·h)。由此计算暴雨前后所产生的总增温效应CO_2当量通量分别为932.84和698.72 mg/(m^2·h),暴雨前CH_4所产生的增温效应贡献率大于CO_2,暴雨后反之。在夏季城市河流温榆河水-气界面CO_2和CH_4通量受到pH值、溶解氧(DO)、氧化还原电位(ORP)、总氮(TN)等因素影响,总体上温榆河夏季水-气界面表现为温室气体的释放源。研究结果在城市河流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为估算城市河流水体对大气温室效应的影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流 温榆河 夏季 水-气界面 温室气体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