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水文年型下水肥调控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规律
1
作者 王妍 孙光宝 +3 位作者 刘红奎 罗文兵 肖新 杨子荣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3-81,112,共10页
为揭示不同水文年型下水肥调控对水稻生长及需水规律的影响,于2020—2022年在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开展田间小区水肥调控试验。结果表明:①不同水文年型下间歇灌溉下的稻田灌水量、排水量、渗漏量、蒸散发量总体小于淹水灌溉,平均分别减... 为揭示不同水文年型下水肥调控对水稻生长及需水规律的影响,于2020—2022年在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开展田间小区水肥调控试验。结果表明:①不同水文年型下间歇灌溉下的稻田灌水量、排水量、渗漏量、蒸散发量总体小于淹水灌溉,平均分别减少20.82%、3.93%、16.68%、6.77%;分蘖后期和拔节孕穗期蒸散发较大,占全生育期蒸散发的40.2%。②不同水文年型下水稻株高、分蘖数、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累积动态变化规律一致,施肥处理均大于不施肥处理,且施肥水平对产量有显著影响。③干旱年间歇灌溉下的水稻产量小于淹水灌溉,且水稻株高、分蘖数、LAI、干物质累积、水稻产量和蒸散发均受到了抑制。④干旱年平均灌水量大于丰水年和平水年,平均排水量、渗漏量、株高都小于丰水年和平水年,平均蒸散发量表现为2020年>2022年>2021年,平均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累积、产量表现为2021年>2022年>202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生长 干旱 水肥调控 水稻产量 蒸散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论与层次分析法耦合的荆江水系连通性评价 被引量:5
2
作者 陈吟 屈丽琴 +1 位作者 王延贵 沈健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6-54,共9页
近年来长江荆江河段冲刷下切严重,导致荆江三口分流入洞庭湖的水量急剧减少,使得长江与洞庭湖的江湖关系发生了变化。为了分析荆江水系连通性变化过程,首先根据研究区域的水系结构形态建立河网图模型;然后将河道(湖库)连通性综合评价函... 近年来长江荆江河段冲刷下切严重,导致荆江三口分流入洞庭湖的水量急剧减少,使得长江与洞庭湖的江湖关系发生了变化。为了分析荆江水系连通性变化过程,首先根据研究区域的水系结构形态建立河网图模型;然后将河道(湖库)连通性综合评价函数值作为河网图模型中连通通道边的权重,构建加权邻接矩阵和畅通度矩阵;最后利用Matlab等工具计算整个水系的连通度。研究结果表明,1955—2015年荆江水系连通性整体上有增加的趋势;荆江干流河道的连通性函数值在1972年前变化不大,1972年后呈增加的趋势;而三口通道和洞庭湖的连通性函数值在2003年前逐渐减小,2003年后呈增加趋势。另外,从河道冲刷、分流分沙、湖泊萎缩等角度分析了连通性变化的主要原因,并从加强水库群优化调度、开展河道整治、实施湖泊治理等角度给出了荆江水系连通性的治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江水系 图论 连通性 荆江三口 河道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FS-920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同时测定长江水中的砷和汞 被引量:3
3
作者 朱叶华 谭英 +1 位作者 闫立艳 刘晓琴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09年第A02期108-109,123,共3页
主要探讨在长江水监测中,应用AFS-920型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水中砷、汞的方法和技术。根据被测元素原子激发出荧光强度值在一定范围内与被测元素的浓度成正比的原理,以硼氢化钠作还原剂,盐酸为介质,进行原子化。砷与汞的检出限... 主要探讨在长江水监测中,应用AFS-920型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水中砷、汞的方法和技术。根据被测元素原子激发出荧光强度值在一定范围内与被测元素的浓度成正比的原理,以硼氢化钠作还原剂,盐酸为介质,进行原子化。砷与汞的检出限分别为0.2μg/L和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道原子荧光 同时测定 长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平衡输沙河段冲淤量计算典型因素影响探讨——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上下游河道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彭佳 孙东坡 沈健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0-34,共5页
断面地形法与输沙量法为计算河段冲淤变形比较常用的方法,由于测验仪器、方法的限制及测验误差的影响,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常存在差异。在三峡水库库区以及大坝下游荆江河段,实地开展了长江临底悬沙、不平衡输沙测验等工作,根据观测... 断面地形法与输沙量法为计算河段冲淤变形比较常用的方法,由于测验仪器、方法的限制及测验误差的影响,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常存在差异。在三峡水库库区以及大坝下游荆江河段,实地开展了长江临底悬沙、不平衡输沙测验等工作,根据观测资料,综合考虑输沙量法与断面地形法计算冲淤量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对冲淤计算影响较大的典型因素,尝试在排除干扰因素影响的前提下,给出了两种方法的计算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平衡输沙 实地测验 典型因素 冲淤量 长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水沙条件下荆江河段洲滩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5
作者 段光磊 彭严波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5-181,共7页
三峡工程投运极大改变了坝下游水沙条件。基于最新的实测水文泥沙和地形原型观测资料,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后荆江河段主要洲滩演变特征,探讨了洲滩演变机理。研究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20 a间,荆江河段悬移质泥沙极大减少,河床大幅冲刷,大... 三峡工程投运极大改变了坝下游水沙条件。基于最新的实测水文泥沙和地形原型观测资料,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后荆江河段主要洲滩演变特征,探讨了洲滩演变机理。研究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20 a间,荆江河段悬移质泥沙极大减少,河床大幅冲刷,大多数洲滩萎缩,特别是临近主流线一侧大幅崩退;三峡水库蓄水后,大型汊道中多数支汊淤积,个别扩展;坝下游水沙条件的变化是影响洲滩萎缩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河道采砂、航道整治工程对江心洲支汊演变产生了较大影响;荆江河段洲滩将会在较长时期处于冲刷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荆江河段 洲滩 演变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蓄水后荆江松滋口分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段光磊 彭严波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0,共7页
松滋河是连通长江与洞庭湖的主要通道。自1950s以来,随着下荆江系统裁弯及葛洲坝、三峡等水利工程相继建成,松滋河分流量呈现阶段性减少。基于系列水文和河道原型观测资料,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后松滋口分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 松滋河是连通长江与洞庭湖的主要通道。自1950s以来,随着下荆江系统裁弯及葛洲坝、三峡等水利工程相继建成,松滋河分流量呈现阶段性减少。基于系列水文和河道原型观测资料,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后松滋口分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三峡水库蓄水后,松滋口年分流比基本稳定在7%左右,没有明显趋势性变化;②当枝城站出现>25000 m 3/s流量时,蓄水后松滋口分流能力明显提升,特别是蓄水后前10 a;③三峡水库主汛期洪水调度影响较小,而汛末蓄水对口门分流产生消极影响;④荆江干流河床冲刷降低了口门处中枯水位,对松滋口分流产生不利影响;⑤芦家河浅滩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维持口门段中枯水位发挥了关键作用,口门河段河道采砂在一定时段改善了口门进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流 三峡水库 荆江 松滋口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江陈家湾—突起洲分汊段河道演变与趋势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廖宇昂 刘瑜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6-202,共7页
三峡工程的运行极大减轻了荆江的防洪压力,同时改变了河段水沙条件,导致荆江持续发生剧烈冲淤变化。荆江陈家湾—突起洲段为典型微弯分汊河型,滩槽格局调整、主支汊易位将直接影响航道运行和防洪安排。基于三峡工程运行前后长系列水文... 三峡工程的运行极大减轻了荆江的防洪压力,同时改变了河段水沙条件,导致荆江持续发生剧烈冲淤变化。荆江陈家湾—突起洲段为典型微弯分汊河型,滩槽格局调整、主支汊易位将直接影响航道运行和防洪安排。基于三峡工程运行前后长系列水文与河道原型观测资料,揭示河段水沙变化与河床冲淤响应特征,分析河道形态尺度年际变化过程,总结河道演变规律及趋势。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运行后,沙市站平均年输沙量下降85%,河床冲刷3.1亿m^(3)。以太平口—三八滩汊道段滩槽变化最为剧烈,主流走势由北转南。2011年后,三八滩与腊林洲边滩守护工程基本遏制了“太平口心滩南槽南靠、三八滩南汊北提”趋势,但该段河床随即再次调整,近期又表现出“南槽北扩、南汊南扩”的新情势。同时,由于三八滩南汊发育、北汊分流比降低,北汊长江大桥下的通航问题日益突显,如何解决碍航问题,仍需进一步开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演变 冲淤分析 三峡工程 分汊河段 荆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工程运用后荆江段崩岸过程及特点 被引量:26
8
作者 夏军强 林芬芬 +2 位作者 周美蓉 邓珊珊 彭玉明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43-552,共10页
为研究近期荆江段崩岸过程及特点,利用实测水下地形图及固定断面资料,分析了三峡工程运用前后该河段平面及断面的形态变化过程。平面形态对比结果表明:2002—2013年荆江段多年平均崩退速率约为15.0 m/a,崩岸总长达42.3 km,左岸占59.2%;... 为研究近期荆江段崩岸过程及特点,利用实测水下地形图及固定断面资料,分析了三峡工程运用前后该河段平面及断面的形态变化过程。平面形态对比结果表明:2002—2013年荆江段多年平均崩退速率约为15.0 m/a,崩岸总长达42.3 km,左岸占59.2%;下荆江岸线崩长约为上荆江的2.2倍,且石首、调关及荆江门等河湾凸岸一侧受低含沙水流长期冲刷不断崩退,其岸线崩长约占下荆江崩岸总长的35.5%。断面形态对比结果显示:2002—2015年荆江段约有21%断面存在明显的崩岸现象,且近74%的崩岸断面位于下荆江。故近期荆江段崩岸分布规律主要表现为左岸多于右岸,下荆江多于上荆江,且下荆江部分河湾凸岸崩退显著。定量分析了河岸土体组成与分布、来水来沙条件等因素对崩岸过程的影响,发现来水来沙条件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建立了上、下荆江典型断面平滩河宽与前期水沙条件之间的经验关系,除工程守护良好的断面外,相关系数均高于0.85,提出的经验公式可较好反映水沙条件变化对平滩河宽调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岸特点 崩岸机理 河岸稳定性 深泓摆动 荆江段 三峡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工程运用后荆江河段崩岸时空分布及其对河床调整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夏军强 刘鑫 +3 位作者 邓珊珊 周美蓉 李志威 彭玉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6-306,共11页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河床持续冲刷,局部河段崩岸频发,影响河道内悬沙输移与河床形态调整.本研究采用实测长程河道地形及固定断面地形资料,确定了2002-2018年荆江河段的主要崩岸区域,估算了崩岸土体的泥沙总量,进而定量分析...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河床持续冲刷,局部河段崩岸频发,影响河道内悬沙输移与河床形态调整.本研究采用实测长程河道地形及固定断面地形资料,确定了2002-2018年荆江河段的主要崩岸区域,估算了崩岸土体的泥沙总量,进而定量分析了河岸崩退对河床调整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荆江段累计河岸崩退体积约为2.0亿m^(3),约占该河段总冲刷量的17.5%;腊林洲及北门口河段累计崩岸体积与累计水流冲刷强度呈较好的幂函数关系(R^(2)=0.95,0.97);荆江段崩岸土体泥沙总量为2.7亿t,其中枝城-监利河段崩岸土体总量为1.67亿t,约占该河段沿程泥沙补给总量的30.7%,因此崩岸土体对悬沙沿程恢复有重要贡献;河岸持续崩退过程中,崩岸河段内的断面形态趋于宽浅,护岸工程修建后则明显趋于窄深,因此河道崩岸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河床的冲深下切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崩岸 崩岸土体体积 断面形态 河床调整 荆江河段 三峡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波束地形测量的上荆江典型河段沙波形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夏军强 曹玉芹 +2 位作者 周美蓉 刘鑫 邓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144-2154,共11页
沙波形态影响水流结构、泥沙输移及动床阻力。本研究采用多波束测深系统首次精细测量了上荆江典型河段的床面地形,采用改进后的沙波形态量化算法统计了各类沙波形态参数,分析了不同水流强度下沙波形态的变化特征。计算结果表明:(1)测量... 沙波形态影响水流结构、泥沙输移及动床阻力。本研究采用多波束测深系统首次精细测量了上荆江典型河段的床面地形,采用改进后的沙波形态量化算法统计了各类沙波形态参数,分析了不同水流强度下沙波形态的变化特征。计算结果表明:(1)测量河段小型与大型沙波的平均波高分别为0.16~0.81和0.96~2.31 m,波长分别为13~27和16~41m;沙波尺度相较于水深较小,小型与大型沙波的波高分别不超过水深的0.045和0.150倍;(2)沙波背流面坡度基本不超过14°,小于泥沙水下休止角,其与陡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线性方程描述;(3)中洪水流量对沙波形态尺度的塑造作用强于枯水流量,且对浅水区大型沙波形态尺度的塑造作用强于深水区。本研究量化了天然河流的沙波形态,较好地反映了沙波形态特征,能为大型冲积河流沙波形态的量化及特征参数的统计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波束测深 沙波形态量化 沙波形态参数 水流强度 上荆江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江段黏性河岸土体抗拉特性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宗全利 夏军强 +1 位作者 邓珊珊 彭玉明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14,共8页
对于绕轴崩塌为主的荆江二元结构河岸稳定性计算,土体抗拉特性具有重要意义。采取现场挖空方法,开展了间接测定荆江段黏性河岸土体抗拉特性的原型崩塌试验。通过现场测量得到荆江河岸绕轴崩塌时的临界悬空宽度,计算了不同含水率及干密... 对于绕轴崩塌为主的荆江二元结构河岸稳定性计算,土体抗拉特性具有重要意义。采取现场挖空方法,开展了间接测定荆江段黏性河岸土体抗拉特性的原型崩塌试验。通过现场测量得到荆江河岸绕轴崩塌时的临界悬空宽度,计算了不同含水率及干密度下土体的抗拉强度;分别计算了荆江和Fukuoka试验河岸土体的临界悬空宽度,并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计算值与实测值均符合较好。考虑不同河道水位下河岸土体的含水率、抗拉强度、容重等变化过程,对下荆江荆133断面稳定性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与崩岸发生时间的实际统计一致,表明提出的土体抗拉强度及其计算方法的可靠性,为后续河岸崩塌过程的模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性土河岸 抗拉强度 绕轴崩塌 荆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大坝下游荆江河段悬沙浓度垂线分布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贺莉 陈东 +1 位作者 段光磊 彭玉明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7-32,共6页
三峡大坝修建后,大坝下游河道水流中的泥沙输移处于严重的次饱和状态,悬移质泥沙的垂线浓度分布呈现出近底拖尾的新现象,常常造成垂线平均的不饱和参数计算值偏小,甚至出现超饱和的假象,干扰水利工程设计,需要深入分析研究。在搜集整理... 三峡大坝修建后,大坝下游河道水流中的泥沙输移处于严重的次饱和状态,悬移质泥沙的垂线浓度分布呈现出近底拖尾的新现象,常常造成垂线平均的不饱和参数计算值偏小,甚至出现超饱和的假象,干扰水利工程设计,需要深入分析研究。在搜集整理了三峡建坝前后1986-2013年荆江河段沙市和监利两水文站的实测悬沙垂线分布数据基础上,探讨了三峡工程坝下游河段悬移质泥沙的不饱和输沙特性。实测资料表明,三峡大坝修建后,河道次饱和状态下的细颗粒泥沙缺乏补给,不能满足扬动条件的粗颗粒泥沙在悬沙中比例增大可能是浓度分布近底出现拖尾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饱和输沙 悬沙垂线分布 不饱和系数 拖尾现象 荆江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BCORS无验潮水深测量技术在荆江河段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2
13
作者 解祥成 张香云 +1 位作者 孙仁勤 曾勇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2年第4期141-144,共4页
目前,水道地形测量模式已基本定型于利用GPS测定水底点的平面位置,利用测深仪测定水底点的水深,附之以瞬时潮位或水位资料,获得点位的高程。随着各地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的投入运行,本文提出了一种无验潮模式下的水道地形测量模式... 目前,水道地形测量模式已基本定型于利用GPS测定水底点的平面位置,利用测深仪测定水底点的水深,附之以瞬时潮位或水位资料,获得点位的高程。随着各地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的投入运行,本文提出了一种无验潮模式下的水道地形测量模式,即不测定潮位或水位,而直接利用HBCORS的RTK测量技术,从而获得高精度的水底点高程。本文通过实际工程,用无验潮模式与传统模式在精度上进行对比,得出了该方法在精度上和效率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CORS 水深测量 无验潮模式 荆江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后荆江三口分流变化 被引量:6
14
作者 魏轩 刘瑜 胡家彬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9-103,共5页
为进一步了解2008年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后荆江三口分流的变化及趋势,在1956~2007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2008~2017年的实测资料,详细分析了在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后荆江三口年均径流量、月均流量以及断流天数等各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 为进一步了解2008年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后荆江三口分流的变化及趋势,在1956~2007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2008~2017年的实测资料,详细分析了在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后荆江三口年均径流量、月均流量以及断流天数等各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三峡工程的调蓄作用日渐稳定,同时由于上游来水偏少,使得三口各个口门的冲淤变化不大;荆江三口的分流比基本保持小幅度并大致同步的下降变化。研究成果可为长江中游水资源规划治理及江湖关系深入研究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江三口 分流比 年均径流量 月均流量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蓄水后荆江大堤险工段近岸河床演变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段光磊 龙慧 郭满姣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7-122,共6页
针对荆江大堤在防洪减灾方面的重要性,选取荆江大堤沙市、盐观和郝龙3个重点险工段,根据三峡水库蓄水初期护岸监测资料,统计险工段典型冲刷坑的特征,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后险工段近岸河床年际、年内演变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全面概括了三峡... 针对荆江大堤在防洪减灾方面的重要性,选取荆江大堤沙市、盐观和郝龙3个重点险工段,根据三峡水库蓄水初期护岸监测资料,统计险工段典型冲刷坑的特征,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后险工段近岸河床年际、年内演变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全面概括了三峡水库蓄水后险工状况。研究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荆江大堤险工段近岸河床普遍表现为近岸岸坡冲刷、水下岸坡变陡,最低点高程降低,且各险工段近岸河床演变规律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荆江大堤 险工 河床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激光粒度分析仪在荆江泥沙测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许弟兵 吴立健 +2 位作者 胡春平 张太琼 沈健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8-112,共5页
进口激光粒度分析仪在荆江河段泥沙颗粒级配分析中应用了7a,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随着国产激光粒度分析仪的崛起,其在性价比、技术服务上相对进口分析仪更具优势。国产百特BT3000激光粒度分析仪,具有颗粒级配分析功能,... 进口激光粒度分析仪在荆江河段泥沙颗粒级配分析中应用了7a,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随着国产激光粒度分析仪的崛起,其在性价比、技术服务上相对进口分析仪更具优势。国产百特BT3000激光粒度分析仪,具有颗粒级配分析功能,基于该分析仪,利用收集的长江荆江干流及四口水系8个基本水文站一个完整年度的悬移质泥沙配置成的粗、中、细沙型样品,采用碳酸钙标样、玻璃珠标样,对其基础参数进行适用性优化,开展了准确性和稳定性等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各项技术指标均能满足有关规范的要求,已获投产应用。研究成果可为国产激光粒度分析仪的投产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测验 级配分析 激光粒度分析仪 荆江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白鹤滩水库变动回水区河床组成勘测调查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维国 曹大卫 冯荆州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7-60,共4页
通过现场查勘、坑测、散点法取样等方法,对金沙江白鹤滩水库变动回水区95km范围的河床组成进行了勘测调查,从立体空间和平面分布查明测验河段内床沙分布情况及级配组成情况。该成果可作为白鹤滩水库调度及相关泥沙问题研究的基础性资料。
关键词 金沙江 白鹤滩 河床组成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水准在长江中游河道演变控制测量中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4
18
作者 解祥成 杨军 +1 位作者 郭文周 晏黎明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0年第2期170-173,共4页
针对长达上百公里甚至几百公里的长江河道演变及航道航运工程,如何有效利用GPS高程信息使其成为工程项目需要的正常高,是长江河道勘测人员非常关心的问题。本文阐述了GPS水准的原理、方法及数学模型,并给出了GPS水准拟合精度的评定方法... 针对长达上百公里甚至几百公里的长江河道演变及航道航运工程,如何有效利用GPS高程信息使其成为工程项目需要的正常高,是长江河道勘测人员非常关心的问题。本文阐述了GPS水准的原理、方法及数学模型,并给出了GPS水准拟合精度的评定方法和指标;并结合长江三峡坝下游荆江河段河势控制工程实例,用不同的GPS水准拟合方案,通过对拟合结果分析表明:在平原地区,GPS水准联测点点间距约为10公里左右均匀分布在整条测线上,采用二次多项式曲面函数进行拟合所得到的结果可以满足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水准 线性工程 高程异常 拟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格尺寸对顺直河段计算冲淤量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元媛 张小峰 段光磊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5-61,共7页
在实测1∶10000河道地形图上采用网格法进行冲淤量计算时,不同网格尺寸会得到不同结果。以往对这个现象的关注和研究较少。本文计算了三峡坝下游镇江阁-万寿桥顺直段和古老背顺直段两个河段不同网格尺寸下2002年10月至2008年10月河道冲... 在实测1∶10000河道地形图上采用网格法进行冲淤量计算时,不同网格尺寸会得到不同结果。以往对这个现象的关注和研究较少。本文计算了三峡坝下游镇江阁-万寿桥顺直段和古老背顺直段两个河段不同网格尺寸下2002年10月至2008年10月河道冲淤量,并通过概化地形,探讨了顺直河道中网格法冲淤量对网格尺寸的敏感性。分析表明:冲淤量随着网格尺寸的变化而变化,对该因素是敏感的,且敏感性与网格尺寸有关。网格尺寸较大时,不同尺寸计算得到的冲淤量波动较大,敏感性大;网格尺寸较小时,不同尺寸计算得到的冲淤量比较稳定,波动较小,敏感性小。但是,与根据地形图上实测的各施测断面位置切割断面得到的断面法冲淤量计算值对比发现,差异百分比的最小值并不出现在小网格尺寸时;当顺水流及河宽方向的网格尺寸分别与河道水下地形测验断面间距和测点间距最为接近时,网格法计算得到的河道冲淤量与断面法的差异才是最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冲淤量 断面法 网格法 长江河道 水下地形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13年昭通市极端降雨时空演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绅东 马燕 +2 位作者 孙光宝 罗文兵 贾韬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9-24,29,共7页
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降雨量级和频次变化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极端降雨演变规律的研究对于区域防洪减灾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昭通市及其周边的16个气象站点1960—2013年共54 a的降雨数据,选取世界气象组织推荐的6个极端降雨指... 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降雨量级和频次变化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极端降雨演变规律的研究对于区域防洪减灾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昭通市及其周边的16个气象站点1960—2013年共54 a的降雨数据,选取世界气象组织推荐的6个极端降雨指数,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ll法和滑动T检验等方法分析了昭通市的极端降雨时间演变规律,并基于Arc GIS10.2采用反距离插值法(IDW)分析了昭通市极端降雨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在趋势演变方面,昭通市的总降雨量PRCPTOT有下降趋势;而反映极端降雨量级的3项指数SDII,RX5day,R95p均呈上升趋势,其中RX5day上升趋势显著;而R10mm和CWD这2项反映极端降雨频率的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其中R10mm下降趋势显著。在空间分布方面,昭通市6项极端降雨指数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东北部降雨量级和频率较高,中部趋缓,而西南部总体上相对较低。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昭通地区极端降雨指数与高程呈现负相关关系,极端降雨主要发生在低海拔地区。研究成果有助于加深对该区域极端降雨发生规律的认识,为区域防洪减灾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极端降雨 时空演变 极端降雨指数 相关性 昭通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