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土流失遥感监测GIS数据库在嘉陵江流域上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王莉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06年第4期46-48,共3页
在对水土流失遥感监测数据流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详细说明了数据库的设计内容,嘉陵江流域水土流失遥感监测项目涉及项目区DEM、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土壤侵蚀等诸多因子的信息,累计达200GB,设计完成后的数据库可以满足对水土流失海量监... 在对水土流失遥感监测数据流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详细说明了数据库的设计内容,嘉陵江流域水土流失遥感监测项目涉及项目区DEM、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土壤侵蚀等诸多因子的信息,累计达200GB,设计完成后的数据库可以满足对水土流失海量监测成果的数据进行科学系统和有效地管理,便于嘉陵江流域水土保持的宏观决策和大、中尺度水土保持规划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GIS数据库 遥感监测 嘉陵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工程建设水土流失监测方法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黄健 刘丹 《水土保持科技情报》 2005年第2期34-35,共2页
三峡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根据三峡工程建设中存在的水土流失呈现块状、条状分散分布;流失严重,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等特点,对其进行水土流失监测。并以水土流失监测的相关内容为依据,提出了以宏观监测和微观监测... 三峡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根据三峡工程建设中存在的水土流失呈现块状、条状分散分布;流失严重,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等特点,对其进行水土流失监测。并以水土流失监测的相关内容为依据,提出了以宏观监测和微观监测相结合的水土流失综合监测方法。同时,对其中具体的监测方法包括遥感监测、地面观测和调查监测的适用范围、监测对象、使用方法和监测时段进行了分析论述;最后阐述了对三峡工程建设开展水土流失综合监测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监测方法 监测时段 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摄影测量在工程侵蚀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威 朱永清 吴振君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2-164,167,共4页
弃渣场是工程建设项目中产生的废弃堆积物,对河流、水库产生了严重的污染,为了快速地了解弃渣场的工程侵蚀量,本文采用了数字摄影测量的方法,建立连续的摄影站点获取到弃渣场的立体相对,通过VirtuoZo软件,建立起三维地形模型,从而获得... 弃渣场是工程建设项目中产生的废弃堆积物,对河流、水库产生了严重的污染,为了快速地了解弃渣场的工程侵蚀量,本文采用了数字摄影测量的方法,建立连续的摄影站点获取到弃渣场的立体相对,通过VirtuoZo软件,建立起三维地形模型,从而获得弃渣场的体积。对小米溪弃渣场进行了多次监测,得到工程侵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侵蚀 摄影测量 VirtuoZo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站仪的工程侵蚀快速监测方法研究
4
作者 王威 朱永清 吴振君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5-97,100,共4页
对工程侵蚀的监测需要快速和精确。随着硬件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无棱镜全站仪的发展,使得使用全站仪来监测工程侵蚀量成为可能。采用最新型的无棱镜全站仪,设计了一套测量方法,对某公路边坡进行了监测。并根据监测的数据通过克里金插值和... 对工程侵蚀的监测需要快速和精确。随着硬件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无棱镜全站仪的发展,使得使用全站仪来监测工程侵蚀量成为可能。采用最新型的无棱镜全站仪,设计了一套测量方法,对某公路边坡进行了监测。并根据监测的数据通过克里金插值和基于约束的Delaunay剖分方法建立其三维模型,从而达到计算工程边坡体积的目的。通过多次监测,最后达到工程侵蚀量监测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侵蚀 克里金插值 三角剖分 工程侵蚀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赵俊华 尤凤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20,共2页
三峡库区自 1989年被列入国家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区至 2 0 0 0年底 ,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2 18899 62hm2 。采用SPOT卫星影像进行动态对比分析表明 :微度侵蚀面积增加 92 65 5 3 87hm2 ,轻度侵蚀面积增加 163 80 3 3 1hm2 ,中度侵蚀... 三峡库区自 1989年被列入国家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区至 2 0 0 0年底 ,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2 18899 62hm2 。采用SPOT卫星影像进行动态对比分析表明 :微度侵蚀面积增加 92 65 5 3 87hm2 ,轻度侵蚀面积增加 163 80 3 3 1hm2 ,中度侵蚀面积减少 3 5 82 5 8 63hm2 ,强度侵蚀面积减少 414 812 5 9hm2 ,极强度侵蚀面积减少 2 5 5 95 3 76hm2 ,剧烈侵蚀面积减少 61172 73hm2 ,土地利用结构趋向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3S”技术 水土流失 动态监测 水土保持 GIS GPS 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蓥市山区典型林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抗蚀能力 被引量:9
6
作者 陈涛 周利军 +2 位作者 齐实 孙保平 聂泽旭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61-1169,共9页
【目的】探究四川省华蓥市典型林分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阐明该地区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华蓥市山区5种典型林分(柏木Cupressus funebris纯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 【目的】探究四川省华蓥市典型林分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阐明该地区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华蓥市山区5种典型林分(柏木Cupressus funebris纯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混交林、马尾松-杉木混交林、近自然经营杉木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林分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0 cm)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对团聚体变化特征和土壤抗蚀性的影响。【结果】(1)5种典型林分土壤大团聚体质量百分比为77%~93%,且不同林分间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土壤可蚀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平均质量直径柏木林最大(2.33 mm),马尾松-檵木混交林最小(1.53 mm)。土壤可蚀性从大到小依次为近自然经营杉木纯林、柏木林、杉木纯林、马尾松-杉木混交林、马尾松-檵木混交林。(2)冗余分析表明:速效钾、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有机碳与平均质量直径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可蚀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容重与平均质量直径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与土壤可蚀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5种典型林分中,柏木林和近自然经营杉木纯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最稳定、抗侵蚀性强,马尾松-檵木混交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最低。传统经营模式下柏木林地土壤团聚体更稳定,土壤抗蚀性更强;近自然经营模式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抗蚀性的提高。图3表3参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 团聚体 土壤理化性质 抗蚀性 平均质量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恢复改变黄土高原产流模式问题初探 被引量:29
7
作者 穆兴民 顾朝军 +3 位作者 孙文义 赵广举 高鹏 王双银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1-39,共9页
产流模式是研究所有水文及其相关学科问题之基。植被有效恢复深刻地改变了黄土高原土壤水文性质,进而影响地表产流模式,是黄河水沙变化归因分析中亟待研究的新问题。在有限时期内,地质地貌相对稳定,地表产流模式可以表征为降雨及水文下... 产流模式是研究所有水文及其相关学科问题之基。植被有效恢复深刻地改变了黄土高原土壤水文性质,进而影响地表产流模式,是黄河水沙变化归因分析中亟待研究的新问题。在有限时期内,地质地貌相对稳定,地表产流模式可以表征为降雨及水文下垫面的函数。植被恢复能增加冠层截留及地表糙率等,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土壤持水性能和入渗能力提升。通过对典型植被恢复流域河川径流过程分析,发现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的产流模式出现了从超渗产流向蓄满产流转变的趋势。植被恢复引起的土壤入渗能力增强、流域蓄水容量增大、调蓄能力增强是导致流域产流模式变化的主要原因。针对黄土高原地区产流模式变化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指出未来应当加强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结构、土壤水文物理特性及对产流模式变化影响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流模式 土壤水文 植被恢复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下降雨类型对红壤坡地土壤侵蚀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小博 朱永清 +3 位作者 吴宜进 刘晴日 葛咏 吴曼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11,共6页
根据武汉市蔡甸区西湖流域径流小区记录的146场次降雨资料,研究了植被类型和降雨类型对红壤坡面产流量与土壤侵蚀量的影响。基于K均值分类,将当地降雨划分为A型降雨(中雨量、弱雨强、长历时和高频次)、B型降雨(极大雨量、极强雨强、短... 根据武汉市蔡甸区西湖流域径流小区记录的146场次降雨资料,研究了植被类型和降雨类型对红壤坡面产流量与土壤侵蚀量的影响。基于K均值分类,将当地降雨划分为A型降雨(中雨量、弱雨强、长历时和高频次)、B型降雨(极大雨量、极强雨强、短历时和低频次)、C型降雨(大雨量,强雨强、中等历时和低频次)和D型降雨(小雨量,弱雨强、短历时和高频次)四种雨型。发现裸地与果林地的产流输沙量大,水沙关系稳定,水土保持能力在各类侵蚀性降雨下均较弱,A雨型和C雨型是导致此类坡面土壤侵蚀的主要雨型。阔叶林、针叶林、牧草地和草坪地坡面的产流输沙量小,水沙关系不稳定,植被的水土保持能力总体较强,但是在B雨型下偏弱,B雨型和C雨型是导致此类坡面土壤侵蚀的主要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红壤坡面 径流小区 降雨类型 植被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空间信息的缺资料地区地表日均大气温度空间分布数据获取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蔡明勇 杨胜天 +2 位作者 曾红娟 王志伟 董国涛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40-1247,共8页
地表大气温度是区域水循环研究与模型模拟中的关键因子,其日尺度的空间分布信息是众多生态、水文模型的重要输入。对于缺资料地区,尤其是在地形复杂地区,地表大气温度空间分布数据往往难以获得。基于多源空间信息,首先利用KLEMEN法反演... 地表大气温度是区域水循环研究与模型模拟中的关键因子,其日尺度的空间分布信息是众多生态、水文模型的重要输入。对于缺资料地区,尤其是在地形复杂地区,地表大气温度空间分布数据往往难以获得。基于多源空间信息,首先利用KLEMEN法反演得到研究区卫星过境时刻瞬时地表气温空间分布信息,然后通过建立的时间尺度转化方程实现研究区日均气温空间分布数据的获取。结果表明:研究中所提取的瞬时气温数据精度较高,RMSE为2.33℃,R2约为0.78;所建立的时间尺度转化方程可信度高,R2约为0.98,RMSE约为2℃;在不依赖于地面观测数据的条件下,研究所提取的日均气温数据总体精度R2为0.90,RMSE为4.63℃,且高温部分模拟精度高于低温部分。研究方法具有很好的可移植性,可应用于其他缺资料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温度 多源空间信息 缺资料 尺度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多糖抗蚀剂对红壤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文峰 林庆明 +3 位作者 李昊 康靖羚 韩昊宇 张平仓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8-115,共8页
为探究海藻多糖抗蚀剂(SA-01)在控制坡面水土流失中的效果及作用机理,该研究以南方红壤区典型红壤为例,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雨强90 mm/h,坡度5°、10°、15°),设置不同施加浓度(0、0.25%、0.50%、0.75%、1.00%),分析SA-0... 为探究海藻多糖抗蚀剂(SA-01)在控制坡面水土流失中的效果及作用机理,该研究以南方红壤区典型红壤为例,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雨强90 mm/h,坡度5°、10°、15°),设置不同施加浓度(0、0.25%、0.50%、0.75%、1.00%),分析SA-01施加浓度对红壤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并结合土样斥水性试验、团聚体稳定性试验和电镜扫描分析SA-01影响坡面土壤侵蚀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与不施加SA-01的坡面相比,施加SA-01后坡面产流时间提前,稳定径流量增大。随施加浓度增大,坡面产流量增加比例也增大。施加SA-01后能显著降低坡面土壤侵蚀产沙量,这主要是由于土壤施加SA-01后,与土壤中的Ca^(2+)等阳离子发生螯合反应,在土壤颗粒表面生成有一定强度的保护层有关,保存层的存在使土壤斥水性增大,减少了土壤团聚体的遇水分散性,提高了各级粒径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0.25%的施加浓度即可将团聚体水稳性提升到70%以上,这为中国南方以排水保土为核心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抗蚀剂 海藻多糖 红壤坡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风沙源区草地生态修复技术评价 被引量:6
11
作者 宁晨东 周利军 +4 位作者 齐实 孙保平 李月 张琪 刘孝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6-136,共11页
【目的】评价京津风沙源区草地各种生态修复技术的治理效果,为区域内生态工程布设和草地生态修复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了研究区内不同草地生态修复技术的实施效果,同时以3项典... 【目的】评价京津风沙源区草地各种生态修复技术的治理效果,为区域内生态工程布设和草地生态修复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了研究区内不同草地生态修复技术的实施效果,同时以3项典型生态修复技术为例,以综合评分法和空间叠置法评价其效益和适宜性,并提出其适宜范围。【结果】①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内共实施草地生态修复技术21项,集中分布在典型草原亚区、荒漠草原亚区和浑善达克沙地亚区,项目区草地生态修复技术总体实施效果良好,不同技术对生态指标的恢复效果各有不同。②围栏封育、人工草地建植和补播草种是应用较为广泛且最能展现草地修复效果的技术措施,其中效益定量评价值最高的是人工草地建植技术,其次为补播草种技术,围栏封育技术的效益值较低。③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内,围栏封育技术的适宜面积最大,为27.6万km^(2);其次为补播草种技术,适宜面积为20.9万km^(2);人工草地建植技术的适宜面积最小,为5.8万km^(2)。【结论】京津风沙源区内草地生态修复技术整体实施效果较好,综合考虑技术适宜性和效益,在草地分布较广的3个治理亚区中,浑善达克沙地亚区适宜推广人工草地建植技术,荒漠草原亚区适宜推广围栏封育技术,典型草原亚区根据立地条件优先推广补播草种技术,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区域则适宜推广围栏封育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风沙区 CiteSpace软件 草地修复 生态效益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东南崩岗区花岗岩风化岩土体抗剪强度的异向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娜荷芽 魏玉杰 +4 位作者 陈敏 丁树文 蔡崇法 李依潺 宋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3-119,共7页
旨在从岩土力学性质的角度为崩岗侵蚀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直接剪切实验,对鄂东南崩岗区典型花岗岩风化岩土体剖面不同方向上原状土的抗剪强度进行测定,并分析了花岗岩风化岩土体抗剪强度在剖面尺度上的异向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饱和... 旨在从岩土力学性质的角度为崩岗侵蚀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直接剪切实验,对鄂东南崩岗区典型花岗岩风化岩土体剖面不同方向上原状土的抗剪强度进行测定,并分析了花岗岩风化岩土体抗剪强度在剖面尺度上的异向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饱和条件下,花岗岩风化岩土体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19~19.26 kPa和26.50°~32.42°,其中B2层黏聚力最大,而各层次间内摩擦角的差异并不明显(p>0.05);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存在明显的异向性,其中水平方向总体大于垂直方向,且黏聚力的异向性较内摩擦角更明显。不同方向上抗剪强度的影响机理不同,其中,垂直于剖面方向上,黏聚力主要受毛管孔隙度(r=-0.97,p<0.01)和粉粒含量(r=0.94,p<0.05)的影响,而水平方向上仅与粉粒含量(r=0.91,p<0.05)显著相关;而液限对水平方向上的内摩擦角影响显著(r=-0.99,p<0.05)。对于花岗岩风化岩土体抗剪强度的异向性而言,其主要受自然含水率(r=-0.98,p<0.01)、有机质(r=-0.93,p<0.05)和塑限(r=-0.97,p<0.05)影响。研究结果对于从力学稳定性角度揭示崩岗的发生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岗 抗剪强度 异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天山地区管道工程水工保护径流调控新模式 被引量:3
13
作者 苏溥雅 齐实 +2 位作者 靳孟理 周利军 贾春磊 《中国水土保持》 2018年第4期30-34,共5页
近几年水土流失造成管道工程的水毁灾害频发,建设管道工程水毁灾害防控体系,对维护和保障管道工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新疆天山地区为例,针对山地亚区和平原亚区两个典型地貌单元的三种管道敷设类型,分析了管道工程水土流失的成... 近几年水土流失造成管道工程的水毁灾害频发,建设管道工程水毁灾害防控体系,对维护和保障管道工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新疆天山地区为例,针对山地亚区和平原亚区两个典型地貌单元的三种管道敷设类型,分析了管道工程水土流失的成因,提出了山地坡面管道横坡敷设时采取的"上截下拦"模式、纵坡敷设时采取的"侧排中挡"模式、戈壁冲积扇采取的"以挡为主,以导为辅"模式、河沟道采取"防冲护岸"模式4种相应的水工保护径流调控模式,以期为该地区管道工程的安全建设和运营提供水土保持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 水土保持工程 径流调控 新疆天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