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汉自然博物馆馆藏哺乳动物标本编目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国月 安玫 +2 位作者 李贝 樊雅东 雷凯茜 《湖北林业科技》 2022年第2期56-64,共9页
参照最新的哺乳动物分类系统和保护等级名录,对武汉自然博物馆馆藏哺乳动物标本进行整理分析,共汇总17目58科232种1136件标本。其中国外标本173种,中国特有动物12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37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19种;世界自然保护... 参照最新的哺乳动物分类系统和保护等级名录,对武汉自然博物馆馆藏哺乳动物标本进行整理分析,共汇总17目58科232种1136件标本。其中国外标本173种,中国特有动物12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37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19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极危物种6种,濒危物种19种,野外绝迹物种1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有33种,附录Ⅱ有41种,附录Ⅲ有1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生物多样性 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园博园湿地植物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安玫 张国月 《福建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142-148,共7页
2023年,采用踏查法和计数法对武汉园博园29处水体中的湿地植物种类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园博园现有湿地植物106种,隶属42科78属。其中栽培种59种,以禾本科植物最多,有9种;其次是美人蕉科、天南星科,均有5种;睡莲科植物有4... 2023年,采用踏查法和计数法对武汉园博园29处水体中的湿地植物种类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园博园现有湿地植物106种,隶属42科78属。其中栽培种59种,以禾本科植物最多,有9种;其次是美人蕉科、天南星科,均有5种;睡莲科植物有4种;应用频度最高的是再力花,高达83%。野生种47种,以禾本科植物最多,有11种;其次为蓼科,有5种;豆科和伞形科均为4种;应用频度最高的是喜旱莲子草,为65.5%。总体上园博园内湿地植物多样性较低,且本土植物应用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园博园 湿地植物 种类 应用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人工修复湿地黑水鸡的繁殖生态
3
作者 张国月 樊雅东 +1 位作者 雷凯茜 安玫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3年第3期188-193,共6页
[目的]调查武汉人工修复湿地黑水鸡的繁殖特性,为黑水鸡的保护提供依据。[方法]2021年1月—2022年12月,对武汉园博园中的黑水鸡进行系统调查,持续观察并记录黑水鸡的行为和个体数量;繁殖期测量巢特征、繁殖生态特征,并与其他繁殖种群进... [目的]调查武汉人工修复湿地黑水鸡的繁殖特性,为黑水鸡的保护提供依据。[方法]2021年1月—2022年12月,对武汉园博园中的黑水鸡进行系统调查,持续观察并记录黑水鸡的行为和个体数量;繁殖期测量巢特征、繁殖生态特征,并与其他繁殖种群进行对比。[结果]武汉黑水鸡繁殖期为3—10月,主要以香蒲作为筑巢植物。黑水鸡的平均孵化期为20 d,比候鸟种群长3~4 d,孵化率达97%。平均窝卵数为(6.88±1.86)枚,卵质量(20.03±1.82)g,卵长径(42.20±1.75)mm,卵短径(29.90±1.03)mm,卵体积(19.28±1.74)cm^(3)。单样本T检验表明,武汉黑水鸡种群与其他种群的窝卵数和卵大小均没有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卵质量与卵长径、卵短径均极显著相关,且与卵短径相关系数更大。[结论]黑水鸡对武汉人工湿地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繁殖期明显长于其他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鸡 人工修复湿地 繁殖生态 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桔梗科一物种新记录——卵叶异檐花
4
作者 安玫 李雅绚 《湖北林业科技》 2020年第2期28-30,共3页
报道了武汉市外来入侵植物新记录一种,为桔梗科Campanulaceae异檐花属Triodanis卵叶异檐花Triodanis perfoliata subsp.biflora(Ruiz et Pavon)Lammers。卵叶异檐花原产于美洲,在武汉地区是首次发现,凭证标本保存于长江文明馆(武汉自然... 报道了武汉市外来入侵植物新记录一种,为桔梗科Campanulaceae异檐花属Triodanis卵叶异檐花Triodanis perfoliata subsp.biflora(Ruiz et Pavon)Lammers。卵叶异檐花原产于美洲,在武汉地区是首次发现,凭证标本保存于长江文明馆(武汉自然博物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记录 卵叶异檐花 入侵植物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园博园植物科普功能的开发与利用
5
作者 安玫 《湖北林业科技》 2022年第5期60-63,共4页
以武汉园博园为例,针对它的植物科普资源优势,简述其植物科普现状,分析植物科普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并提出对策建议,为武汉园博园植物科普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提供可行性的思路。以期对国内其它园博园、植物园、公园等具有植物科普功能的... 以武汉园博园为例,针对它的植物科普资源优势,简述其植物科普现状,分析植物科普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并提出对策建议,为武汉园博园植物科普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提供可行性的思路。以期对国内其它园博园、植物园、公园等具有植物科普功能的公共场所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园博园 植物科普 科普资源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亭近腹吸鳅遗传多样性及保护建议
6
作者 邓树庆 蔡杏伟 +5 位作者 王韩 符成慧 张清凤 申志新 李高俊 李芳远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4期419-426,共8页
为了提供保亭近腹吸鳅(Plesiomyzon baotingensis)遗传多样性现状与种质资源保护相关实验数据,采集海南省保亭八村、鹦哥岭、琼中、红军潭和崩岭等5个地理群体共计103尾保亭近腹吸鳅,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开展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在1 ... 为了提供保亭近腹吸鳅(Plesiomyzon baotingensis)遗传多样性现状与种质资源保护相关实验数据,采集海南省保亭八村、鹦哥岭、琼中、红军潭和崩岭等5个地理群体共计103尾保亭近腹吸鳅,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开展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在1 047 bp的Cytb序列中共检测出58个变异位点和11个单倍型,呈现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0.815)和较高的核苷酸多样性(π=0.024 71)。AMOVA分析显示,保亭近腹吸鳅的大多数遗传差异来自群体间(77.86%);5个群体间的Fst值为0.779(P <0.01),种群间的遗传距离0.000 3~0.046 4,其中八村和红军潭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大(0.046 4),鹦哥岭和琼中群体遗传距离最小(0.000 3)。中性检验结果显示鹦哥岭群体的Fu’s Fs值为负值(P <0.05),表明鹦哥岭群体可能经历了种群扩张事件。研究发现保亭近腹吸鳅群体核苷酸多样性低,表明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低;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保亭近腹吸鳅的5个地理种群形成了2个谱系。为了更好地保护保亭近腹吸鳅野生资源和遗传结构,建议应重点关注保亭近腹吸鳅的2个线粒体DNA谱系分支。此外,崩岭地理种群在2个遗传谱系中均有分布,且在5个地理种群中含有的单倍型和特有单倍型数量均最多,建议应加大崩岭地区的保护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亭近腹吸鳅 线粒体DNA CYTB基因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