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衰落掩码自编码器的分布式光纤声学传感系统用于水域航行安防事件识别
1
作者 于淼 何禹潼 +7 位作者 常天英 崔洪亮 党随虎 夏良平 刘黎明 易子川 潘新建 高庆国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42,共14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衰落掩码自编码器的分布式光纤声学传感系统水域行船安防事件识别算法。结合衰落原理判断衰落位置,使用改进的衰落掩码策略让掩码自编码器模型学习到更多正确的信号特征,从而更有效地完成事件识别。开展水域实验,采集行... 提出了一种基于衰落掩码自编码器的分布式光纤声学传感系统水域行船安防事件识别算法。结合衰落原理判断衰落位置,使用改进的衰落掩码策略让掩码自编码器模型学习到更多正确的信号特征,从而更有效地完成事件识别。开展水域实验,采集行船安防事件数据,将所提方法与掩码自编码器以及其他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衰落掩码自编码器的平均训练准确率为98.34%,比掩码自编码器的增加了4.9%;平均测试准确率为93.01%,比掩码自编码器的增加了6.45%。与其他3种模型相比,衰落掩码自编码器具有更高的训练精度和更快的收敛速度,平均性能指标高出约4.88%~7.62%。结合衰落判别的衰落掩码自编码器模型在稳定性、训练效率和识别准确率方面更具优势,且具有更好的泛化性,适用于水域行船安防事件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传感器 分布式光纤声学传感 掩码自编码器 水域安防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掺杂石墨烯负载双金属分解甲醇制氢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2
作者 刘璐 金哲民 +4 位作者 朱雨欣 曹飞飞 胡延岗 刘建华 王广钊 《分子催化(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1-328,I0002,共9页
甲醇催化裂解制氢是氢能储运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甲醇在氮掺杂石墨烯负载七种双金属催化剂(Ir-Pd、Rh-Pd、Ru-Pd、Ni-Pd、Ni-Ni、Pd-Pd、Ru-Ru)表面的吸附特性及分解路径.计算结果表明,甲醇吸附时,分子的羟基氢... 甲醇催化裂解制氢是氢能储运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甲醇在氮掺杂石墨烯负载七种双金属催化剂(Ir-Pd、Rh-Pd、Ru-Pd、Ni-Pd、Ni-Ni、Pd-Pd、Ru-Ru)表面的吸附特性及分解路径.计算结果表明,甲醇吸附时,分子的羟基氢与表面金属成键,其中Ru-Pd催化剂对甲醇的吸附能最强(−0.83 eV),显著优于其他体系.在氮掺杂石墨烯负载Ru-Pd上的甲醇分解反应存在两条路径:CH_(2)OH*路径(先断裂O—H键再断裂C—H键)和CH3O*路径(先断裂C—H键再断裂O—H键).两条路径的决速步骤均为初始步骤,CH3O*路径的决速步骤能垒为1.31 eV,低于CH_(2)OH^(*)路径的1.46 eV,表明CH_(3)O^(*)路径更利于甲醇分解制氢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分解制氢 石墨烯 双金属催化剂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秩行为信息和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的人体行为识别方法 被引量:8
3
作者 蒋丽 黄仕建 严文娟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21-726,共6页
针对人体行为识别中传统行为信息获取方法需要繁琐步骤和各类假设的问题,结合卷积神经网络(CNN)在图像视频处理中的优越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低秩行为信息(LAI)和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MCNN)的人体行为识别方法。首先,对行为视频进行分段,... 针对人体行为识别中传统行为信息获取方法需要繁琐步骤和各类假设的问题,结合卷积神经网络(CNN)在图像视频处理中的优越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低秩行为信息(LAI)和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MCNN)的人体行为识别方法。首先,对行为视频进行分段,并分别对每个视频段进行低秩学习以提取到相应的LAI,然后在时间轴上对这些LAI进行连接以获取整个视频的LAI,进而有效捕获视频中的行为信息,避免了繁琐的提取步骤和各类假设。其次,针对LAI的特点,设计了MCNN模型。该模型通过多尺度卷积核获取不同感受野下的LAI行为特征,并合理设计各卷积层、池化层及全连接层来进一步提炼特征并最终输出行为类别。将所提出的方法在KTH和HMDB51两个基准数据库上进行性能验证,同时设计和进行了三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两个数据库上分别取得了97.33%和72.05%的识别率,与双重变换(TFT)方法和深时间嵌入网络(DTEN)方法相比,识别率分别至少提高了0.67和1.15个百分点。所提方法能进一步促进行为识别技术在安防、人机交互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识别 低秩学习 行为信息 多尺度 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4
4
作者 严文娟 贺国权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1-24,共4页
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结合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从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构建了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推进了实践教学平台和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证明,积极开展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是一种... 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结合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从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构建了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推进了实践教学平台和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证明,积极开展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教学型本科院校实验室和专业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信息类专业 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体制雷达辐射源信号特征的集对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朱斌 金炜东 +1 位作者 朱建渠 余志斌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068-3070,共3页
为解决复杂体制雷达辐射源信号特征的评价问题,提出了基于集对分析理论的复杂体制雷达辐射源信号特征分析模型。首先对复杂体制雷达辐射源信号特征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作层次分析,再通过集对分析理论对复杂体制雷达辐射源信号特征评... 为解决复杂体制雷达辐射源信号特征的评价问题,提出了基于集对分析理论的复杂体制雷达辐射源信号特征分析模型。首先对复杂体制雷达辐射源信号特征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作层次分析,再通过集对分析理论对复杂体制雷达辐射源信号特征评估的决策矩阵进行同一度分析,最后联合指标权重矩阵和决策同一度矩阵对复杂体制雷达辐射源信号特征进行综合评判。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是有效、可行的,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复杂体制雷达辐射源信号特征的分析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辐射源信号 集对分析 层次分析 同一度 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PICE的二阶压控电压源低通滤波器仿真实验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严文娟 贺国权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1-104,共4页
在教学中,为了有效地将信号与系统、模拟电路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采用PSPICE仿真软件中电路图与系统函数两种分析方法,对二阶压控电压源低通滤波器进行了仿真实验研究。分析了滤波器的Q值和RC滤波电路中的电阻和电容对幅频特性的影响,... 在教学中,为了有效地将信号与系统、模拟电路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采用PSPICE仿真软件中电路图与系统函数两种分析方法,对二阶压控电压源低通滤波器进行了仿真实验研究。分析了滤波器的Q值和RC滤波电路中的电阻和电容对幅频特性的影响,以方波作为输入信号,对输入/输出的波形及频谱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与理论计算基本一致。该方法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信号、系统和电路三者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通滤波器 PSPICE软件 仿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凸包的人脸粗分类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邢昌元 熊忠阳 +3 位作者 杨超 吴雪刚 张光华 黄仕建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33-936,共4页
针对大型人脸数据库中进行人脸匹配识别时存在识别速度时间长、影响实时应用效果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凸包的人脸粗分类新方法。该方法从几何模式特征出发,以抽取人脸的二维凸包不变量特征为基础,使用层次聚类对人脸的轮廓线进行粗分类... 针对大型人脸数据库中进行人脸匹配识别时存在识别速度时间长、影响实时应用效果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凸包的人脸粗分类新方法。该方法从几何模式特征出发,以抽取人脸的二维凸包不变量特征为基础,使用层次聚类对人脸的轮廓线进行粗分类,建立人脸数据库的层次索引结构。在实验中,将MUCT和PICS人脸数据库的正面人脸图像粗分为六类,分类的平均准确率约为89%。验证了该方法在人脸数据库上执行快速粗分类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识别 特征提取 人脸粗分类 凸包 层次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Ag_2O/WO_3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何晓宇 李春霞 《人工晶体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575-1579,共5页
WO_3是一种带隙约为2.7 e V的过渡金属半导体,可见光就能激发其光催化活性,这极大地提高了太阳光的利用率,但纯WO_3纳米材料催化活性偏低,针对这一难题,本文选取了三维网格结构的WO_3纳米材料为载体,利用化学搅拌法制备了不同摩尔比的Ag... WO_3是一种带隙约为2.7 e V的过渡金属半导体,可见光就能激发其光催化活性,这极大地提高了太阳光的利用率,但纯WO_3纳米材料催化活性偏低,针对这一难题,本文选取了三维网格结构的WO_3纳米材料为载体,利用化学搅拌法制备了不同摩尔比的Ag_2O/WO_3复合光催化剂。选择亚甲基蓝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摩尔比的Ag_2O/WO_3复合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实验表明,当Ag_2O和WO_3的摩尔配比为1∶2时,该复合催化剂的光催性能最好。过量的Ag_2O纳米颗粒会增加Ag_2O/WO_3内部电子空穴的复合几率,反而导致光催化剂反应活性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3 AG2O 光催化 亚甲基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_3纳米网格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何晓宇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14118-14122,共5页
WO3是一种带隙约为2.6eV过渡金属半导体,可见光便能激发其光催化活性,这极大地提高了太阳光的利用率,但纯WO3纳米材料催化活性较低,针对这一难题,国内外研究者大多采取对其表面改性来提高它的光催化性能,对WO3本身进行原位研究的报道极... WO3是一种带隙约为2.6eV过渡金属半导体,可见光便能激发其光催化活性,这极大地提高了太阳光的利用率,但纯WO3纳米材料催化活性较低,针对这一难题,国内外研究者大多采取对其表面改性来提高它的光催化性能,对WO3本身进行原位研究的报道极少。实验致力于改进WO3纳米材料的形貌结构来拓展其光催化性能。分别采取CaCl2和Na2SO4为诱导盐,Na2WO4为W源,在一定的pH值条件下水热制备WO3纳米网格和纳米线;并研究了这两种不同形貌结构的WO3纳米材料的光催化活性。研究表明,WO3网格立体网格结构具有更好的催化性能。实验发现WO3网格独特的层状结构能减少太阳光的逃逸,增强对光的吸收;网格结构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能增加光催化过程中催化剂与有机物的反应活性点;这两点可能是立体网格结构WO3促进光催化反应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3 纳米网格 纳米线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NLF的全光二进制相位编码微波信号调制研究
10
作者 朱清友 《光通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4-26,共3页
在高度非线性光纤中,基于交叉极化调制效应提出了一种新的全光方案,生成一个二进制相位编码的微波信号,该信号载波频率可以广泛调谐。通过实验生成了载波频率20GHz时编码率为5Gb/s、载波频率30GHz时编码率为7.5Gb/s的两个二进制相位编... 在高度非线性光纤中,基于交叉极化调制效应提出了一种新的全光方案,生成一个二进制相位编码的微波信号,该信号载波频率可以广泛调谐。通过实验生成了载波频率20GHz时编码率为5Gb/s、载波频率30GHz时编码率为7.5Gb/s的两个二进制相位编码的微波信号。最后对该系统的脉冲压缩能力进行了评估,测量结果与理论分析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NLF 全光二进制 相位编码 微波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血液成分检测中基于VIP分析的波长筛选 被引量:5
11
作者 贺文钦 严文娟 +4 位作者 贺国权 杨增宝 谭勇 李刚 林凌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80-1084,共5页
自变量筛选是定量光谱分析领域的研究热点,简便且高效的自变量筛选方法不但可以降低分析计算量,提高分析精度,同时还可以减轻对仪器光谱分辨能力的依赖,降低分析成本。波长筛选也是光谱法无创血液成分检测研究的重要环节。动态光谱理论... 自变量筛选是定量光谱分析领域的研究热点,简便且高效的自变量筛选方法不但可以降低分析计算量,提高分析精度,同时还可以减轻对仪器光谱分辨能力的依赖,降低分析成本。波长筛选也是光谱法无创血液成分检测研究的重要环节。动态光谱理论为血液无创检测提供了极佳的思路,但长期局限于使用宽带光源和高分辨率的光谱仪器,分析中需要大量波长限制了动态光谱法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去除冗余信息,使检测走向低成本化和集成化,提出了基于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分析的波长筛选方法。通过分析PLS模型中各维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能力,从而剔除重要性较低的变量保留解释能力强的波长。以232例受试者的临床实验数据为基础,以血红蛋白含量为分析对象,经投影重要性分析后将波长数由586降至64,波长筛选后血红蛋白预测模型的测试集平均相对误差(MREP)为1.82%,使用了极少的波长便可得到满意的结果;结合Bootstrap方法对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后验证了波长变量的解释能力。首次指出了使用动态光谱法检测血红蛋白的敏感波长带。基于投影重要性分析的波长筛选迈出了动态光谱走向实用的重要一步,为实现低成本在线分析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其他领域的光谱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长筛选 动态光谱 变量投影重要性 无创血液成分检测 光电容积脉搏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脉内特征的差分进化粒子群投影寻踪评价模型 被引量:6
12
作者 朱斌 金炜东 余志斌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9-196,共8页
针对雷达辐射源信号脉内特征综合评估存在标准单一、缺乏客观性等问题,提出了基于群体智能的雷达辐射源信号脉内特征综合评估模型.首先,通过投影寻踪算法将雷达辐射源信号脉内特征的综合评估问题转化为有条件限制的多元非线性目标函数... 针对雷达辐射源信号脉内特征综合评估存在标准单一、缺乏客观性等问题,提出了基于群体智能的雷达辐射源信号脉内特征综合评估模型.首先,通过投影寻踪算法将雷达辐射源信号脉内特征的综合评估问题转化为有条件限制的多元非线性目标函数的优化问题;其次,通过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与差分进化算法的结合得到新的智能算法;最后,利用该算法实现多元非线性目标函数的优化求解.仿真结果表明:该群体智能算法对Rosenbrock测试函数的最优适应度值最小,对Rastrigrin函数和Girewank测试函数的最优适应度值为0,说明该算法的计算精度优于其他算法.同时适应度值的方差比标准粒子群算法和差分进化算法小,说明该算法的收敛性和鲁棒性较好.通过与加速遗传算法对评估问题目标函数5次优化结果的比较,本算法的计算结果没有波动,说明基于群体智能的RES脉内特征综合评估模型能够更客观、更有效地实现对RES脉内特征的综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辐射源信号 特征评估 群体智能 粒子群优化 投影寻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特征的松材线虫岭回归估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素兰 黄金龙 +1 位作者 秦林 李宏群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6-202,共7页
以2017年6—8月获取的重庆永胜林场马尾松光谱反射率为数据源,对绿光区(490~560 nm)、黄光区(560~590 nm)、红光区(620~680 nm)、红边(680~780 nm)、近红外区(780~1 100 nm)最大反射率和反射率总和、绿峰(500~670 nm)反射高度、红... 以2017年6—8月获取的重庆永胜林场马尾松光谱反射率为数据源,对绿光区(490~560 nm)、黄光区(560~590 nm)、红光区(620~680 nm)、红边(680~780 nm)、近红外区(780~1 100 nm)最大反射率和反射率总和、绿峰(500~670 nm)反射高度、红谷(560~760 nm)吸收深度等14个高光谱特征参数进行岭迹分析,筛选出非共线性特征参数,构建松材线虫岭回归估测模型。结果表明:红边和近红外区反射率最大值、红边和近红外区反射率总和、红谷吸收深度岭迹曲线变化稳定且不趋于零,可用于岭回归建模。当岭迹参数k=0. 2时,上述5个高光谱特征参数岭迹趋于稳定,根据k值计算岭回归系数,构建松材线虫岭回归估测模型。模型决定系数R2为0. 868 6,均方根误差RMSE为0. 273 5,平均估测精度为87. 15%,可为松材线虫病害早期监测和防治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 马尾松 高光谱特征 岭回归 估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臂型网格结构增强石墨烯电调制太赫兹透射 被引量:1
14
作者 邹仪宣 董连和 +1 位作者 夏良平 刘松林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3-98,共6页
为提高单层石墨烯薄膜电控太赫兹调制器的调制深度,提出一种臂型金属网格微结构与石墨烯结合的太赫兹波透射调制器件.通过臂型金属网格结构激发的共振耦合场增强石墨烯与太赫兹波的相互作用,使石墨烯在外加电压调制下对太赫兹波透射幅... 为提高单层石墨烯薄膜电控太赫兹调制器的调制深度,提出一种臂型金属网格微结构与石墨烯结合的太赫兹波透射调制器件.通过臂型金属网格结构激发的共振耦合场增强石墨烯与太赫兹波的相互作用,使石墨烯在外加电压调制下对太赫兹波透射幅度的调制深度获得大幅提升.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了金属结构参数对石墨烯与太赫兹波相互作用增强规律的影响,理论结果表明,臂型网格结构使石墨烯对太赫兹波透射幅度调制深度从7.7%提升到了28.2%.在理论结果的基础上,基于光刻工艺完成了器件的结构制作,实验测试中获得了24%的太赫兹幅度调制深度,且调制深度曲线与理论仿真规律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光学 太赫兹波 有限元分析 石墨烯 金属结构 调制 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氯乙烯微塑料对典型单羟基菲的吸附机制 被引量:4
15
作者 包振宗 陈智锋 +2 位作者 祁增华 王广钊 蔡宗苇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70-877,共8页
为丰富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相关数据,以3-羟基菲(3-OHP,C_(14)H_(10)O)为菲单羟基衍生物代表污染物,聚氯乙烯(PVC)微塑料为研究对象,研究了PVC微塑料在水环境中对3-OHP的吸附行为,并就相关吸附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该研... 为丰富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相关数据,以3-羟基菲(3-OHP,C_(14)H_(10)O)为菲单羟基衍生物代表污染物,聚氯乙烯(PVC)微塑料为研究对象,研究了PVC微塑料在水环境中对3-OHP的吸附行为,并就相关吸附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该研究借助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仪器对PVC微塑料进行表征,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得出目标污染物的紫外吸收光谱标准曲线,标准曲线拟合相关系数(R^(2))>0.99。为保证紫外吸收光谱的准确性,污染物浓度梯度设置为吸光度(Abs)大于0.438,之后根据标准曲线方程计算其浓度,结合相关吸附模型(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和吸附热力学)并配合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探讨了在水环境中PVC微塑料对3-OHP的吸附机制。结果如下:(1)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显示伪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程度最好,吸附动力学拟合系数R^(2)=0.998。因此,PVC吸附3-OHP可能是以表面吸附和外液膜扩散的吸附方式,吸附发生24 h后的平衡吸附量为36.866μg/g;(2)吸附等温线实验表明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拟合度较高,吸附等温线拟合系数R^(2)分别为0.956和0.907,更加适合描述PVC对3-OHP的吸附过程,吸附模式主要为单层吸附,也存在小部分多层吸附,PVC对3-OHP的最大吸附量为408μg/g;(3)吸附热力学结果显示PVC微塑料对3-OHP的吸附效率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这表明PVC对3-OHP的吸附为自发、放热的吸附反应;(4)盐度实验结果表明,盐度对3-OHP在PVC上的吸附效率影响不大;(5)DFT理论计算结果表明PVC对3-OHP结合能相对较低,因此推测PVC对3-OHP的主要吸附机制可能是疏水作用,还可能存在弱氢键作用、卤素键作用以及π-π共轭作用。研究揭示了PVC微塑料与有机物相互作用方式,明确了PVC微塑料对3-OHP的吸附模式,探讨了PVC微塑料对3-OHP的相互作用机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PVC微塑料在水溶液中的环境行为。该研究为科学评价微塑料的环境影响提供数据参考,并进一步补充了微塑料的毒理学机制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3-羟基菲 紫外分光光度计 吸附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铜表面臭氧分解路径及表面氧物种生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龚朋 刘璐 +2 位作者 邵广才 王广钊 王军锋 《分子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9-206,I0001,共9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了O_(3)在完整和具有氧空位的CuO(111)表面吸附的吸附位、吸附结构、吸附能和电子转移情况,比较了O_(3)在完整表面和具有氧空位的表面分解的路径和能垒,分析了氧空位和表面吸附氧的生成机理.结果表明,在完...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了O_(3)在完整和具有氧空位的CuO(111)表面吸附的吸附位、吸附结构、吸附能和电子转移情况,比较了O_(3)在完整表面和具有氧空位的表面分解的路径和能垒,分析了氧空位和表面吸附氧的生成机理.结果表明,在完整CuO表面,O_(3)分子通过化学吸附或物理吸附表面结合,吸附能最高为-1.22 eV(构型bri(2)).O_(3)在具有氧空位的CuO表面均为化学吸附,吸附能最高为-2.95 eV(构型ovbri(3)),显著高于完整表面的吸附能.O_(3)吸附后,Cu吸附位的电荷密度减小,O_(3)中的O原子附近的电荷密度显著增强,电荷从CuO表面转移到O_(3),并形成Cu-O离子键.O_(3)分解后形成了超氧物种,提高了表面的氧化活性.在完整表面,以构型bri(2)为起始构型的路径反应能垒最低,为0.52 eV;O_(2)^(*)在完整表面的脱附所需要的最低能量为0.42 eV,形成氧空位的O_(2)^(*)脱附能为2.06 eV.在具有氧空位的表面,O_(3)分解的反应能垒为0.30 eV(构型ovbri(1))和0.12 eV(构型ovbri(3)),均低于完整表面的反应能垒;分解形成的O_(2)^(*)的最低脱附能也低于完整表面,为0.27 eV.可见,氧空位的形成提高了吸附能,降低了反应能垒,使O_(3)分子更容易吸附在CuO表面,并加快了O_(3)的催化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CUO O3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掺杂石墨烯负载单原子Zr催化CO_(2)加氢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炜泽 刘璐 +1 位作者 胡延岗 王广钊 《分子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19-427,I0001,共10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H2和CO_(2)在氮掺杂石墨烯负载单原子Zr催化剂(Zr Nx-Gr)上的吸附和CO_(2)催化加氢反应. H2和CO_(2)在Zr N_(3)-Gr上单独吸附的吸附能分别为-0.49和-2.17 e V,在H2和CO_(2)共吸附状态下,吸附能为-2.24 e V,...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H2和CO_(2)在氮掺杂石墨烯负载单原子Zr催化剂(Zr Nx-Gr)上的吸附和CO_(2)催化加氢反应. H2和CO_(2)在Zr N_(3)-Gr上单独吸附的吸附能分别为-0.49和-2.17 e V,在H2和CO_(2)共吸附状态下,吸附能为-2.24 e V,均高于在Zr N4-Gr表面的吸附能,表明Zr N_(3)-Gr表面更利于CO_(2)加氢反应的发生.在Zr N_(3)-Gr表面, CO_(2)在共吸附后保持了其单独吸附时的特性,削弱了H2分子的吸附. CO_(2)在Zr Nx-Gr表面催化加氢反应起始于H2和CO_(2)的共吸附构型,沿反式HCOOH路径形成甲酸盐(HCOO*)中间体,然后HCOO*基团吸附H原子形成反式甲酸,在Zr N_(3)-Gr和Zr N4-Gr表面该路径的反应能垒分别为1.85和2.48 e V.另一路径为产生CO与H2O的反应,在Zr N_(3)-Gr和Zr N4-Gr表面的反应能垒分别为1.86和1.73 e V,表明Zr N_(3)-Gr更利于CO_(2)加氢生成甲酸反应的发生,而Zr N4-Gr表面更利于CO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催化加氢 石墨烯 密度泛函理论 甲酸 C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频域电磁探测发射机的研究与设计
18
作者 黄江波 付志红 付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5-113,共9页
电磁探测设备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分析频域电磁探测发射机的拓扑结构,设计了具有上升、下降沿均钳位,且输出电流阶段连接恒流源的发射电路,以及钳位电压源电容、恒流电感值,并建立了系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频域电磁探测发射... 电磁探测设备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分析频域电磁探测发射机的拓扑结构,设计了具有上升、下降沿均钳位,且输出电流阶段连接恒流源的发射电路,以及钳位电压源电容、恒流电感值,并建立了系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频域电磁探测发射机能在感性负载较大、发射频率较高的情况下,输出电流幅值大且为常规桥式发射电路3倍,具有交流方波稳定、线性度良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探测机 发射频率高 稳定性强 研究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多任务平衡方法的行人属性识别深度学习网络
19
作者 孙志勇 叶俊勇 +3 位作者 汪同庆 雷莉 连捷 李阳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144-2151,共8页
深度学习网络是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系统的研究热点之一,行人属性识别提供了结构化的行人特征,为安防计算机视觉识别中行人检索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基于深度学习网络,提出了一种端到端的多属性识别方法,在R*CNN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端到端... 深度学习网络是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系统的研究热点之一,行人属性识别提供了结构化的行人特征,为安防计算机视觉识别中行人检索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基于深度学习网络,提出了一种端到端的多属性识别方法,在R*CNN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端到端的行人属性识别网络,使用候选区域提取网络代替Selective Search提取第二重要的区域,建立属性识别与辅助区域提取一体化的网络,提升局部及细节属性识别的准确率;其次,为增加辅助区域的作用,将人体感兴趣区域按比例划分为整体、头、肩膀到腰及腰到脚4个部分,每个部分对应了不同属性,在任务分支层分出4个分支,使用主要区域预测对应属性的同时,分别从RPN中学习到对应的第二重要区域辅助预测;最后,提出了基于损失梯度的损失权值自动更新方法,即权重与损失的梯度逆相关,防止某个任务训练的过快或过慢.通过在行人属性数据库进行实验,整体提升了属性预测的准确率,大大缩短了识别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属性识别 动态多任务 损失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金属开口环阵列的太赫兹各向异性超材料
20
作者 夏良平 崔洪亮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2-156,共5页
提出一种由金属开口环阵列结构构成的太赫兹各向异性超材料,通过有限元数值仿真,以及太赫兹透射光谱测试,对该结构在太赫兹波段的各向异性特征进行分析,证明了其因开口环结构的各向异性和产生太赫兹透射调制的各向异性.最后对该各向异... 提出一种由金属开口环阵列结构构成的太赫兹各向异性超材料,通过有限元数值仿真,以及太赫兹透射光谱测试,对该结构在太赫兹波段的各向异性特征进行分析,证明了其因开口环结构的各向异性和产生太赫兹透射调制的各向异性.最后对该各向异性超材料的太赫兹偏振转换特性进行实验测试,获得与常规光学双折射材料规律一致的偏振转换结果.该人工结构材料有望应用于太赫兹玻片及隔离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 超材料 金属开口环 各向异性 偏振转换 双折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