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未来语文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探讨——以某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技能大赛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侠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08Z期17-19,共3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参赛选手熟悉文本分析路径,一般教学技能运用较为熟练,在内容的裁剪中表现出一定的实践智慧。存在问题一是脱离文本的架空分析,二是个性特色不明显,三是理念陈旧。
关键词 未来语文教师 教学技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现状与症候式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张羽华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71-173,共3页
课程教学改革应该在现代化的语境下,重新处理好教师、教材与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在目前教学过程中仍然不尽如人意,存在缺陷和不足。尤其是地方高校必须改变这种滞后的教学现状,建立理想的文学教学... 课程教学改革应该在现代化的语境下,重新处理好教师、教材与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在目前教学过程中仍然不尽如人意,存在缺陷和不足。尤其是地方高校必须改变这种滞后的教学现状,建立理想的文学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以便积极推进学科建设,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实践运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民族国家与文学民族差异性的坚守 被引量:4
3
作者 胡俊飞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9-123,共5页
作为资本主义发展最近阶段的全球化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逻辑,它不仅是资本主义在物理空间上的简单扩张,而且是资本逻辑对文化的全面、深刻渗透,是一个全世界无所不为资本主义改造的过程,去差异化—夷平和解域化—不可脱钩是全球化的主要... 作为资本主义发展最近阶段的全球化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逻辑,它不仅是资本主义在物理空间上的简单扩张,而且是资本逻辑对文化的全面、深刻渗透,是一个全世界无所不为资本主义改造的过程,去差异化—夷平和解域化—不可脱钩是全球化的主要文化逻辑。资本主义全球化下的文化多样性是表面虚假的差异性与深层真实的同一性,是以差异性掩盖下的同质化,是差异的同一和同一基础上的差异。全球化会加强民族国家间的相互依赖与联系,令民族国家的功能作出一定的调整,但不会是民族国家的终结和"后民族"时代。具有历史合法性的民族国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坚持文学的民族差异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坚持文学的民族差异性可以减缓甚至改变全球文化趋同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全球化 民族国家 趋同性焦虑 民族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是“个别与普遍之统一的相关物”——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观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胡俊飞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1-137,共7页
在民族与世界的关系维度上,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认为,民族是"个别与普遍之统一的相关物"。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互依存、对立统一,文学的民族性是它获得世界性的基础,不存在脱离了民族性的世界性,世界性寓于民族性,并通过民族... 在民族与世界的关系维度上,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认为,民族是"个别与普遍之统一的相关物"。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互依存、对立统一,文学的民族性是它获得世界性的基础,不存在脱离了民族性的世界性,世界性寓于民族性,并通过民族性呈现出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也反对拒绝任何世界性的绝对民族性,没有完全不带普遍性的特殊性,民族性需要以世界性为坐标、视野和目的,正如普遍性要以特殊性为依存一样,特殊性也不能摆脱普遍性而独立存在,特殊性只不过是被特殊化了的普遍性。摒弃任何世界性的民族性,只不过是将自己的民族性上升为世界性,实质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绝对普遍性。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既要反思文化多元主义、文化原教旨主义等各种摒弃世界性的绝对特殊性论,又要反对世界主义、天下主义等弃绝任何特殊性的普遍主义文化立场,坚持以特殊性为基础并与普遍性相统一的民族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民族 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的民族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一贯立场 被引量:2
5
作者 胡俊飞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4-38,共5页
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对于民族主义持否定、保留、讳莫如深、犹疑躲避的立场不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从"民族主义文学"批判到"民族形式"论争、从延安文艺座谈到"文化革命"、从新时期到新世纪,&qu... 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对于民族主义持否定、保留、讳莫如深、犹疑躲避的立场不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从"民族主义文学"批判到"民族形式"论争、从延安文艺座谈到"文化革命"、从新时期到新世纪,"开放的民族主义"一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始终一贯的文化立场、核心诉求和价值尺度。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不仅坚持民族的立场、标准和观点,并且根据中国不同阶段的历史条件,在民族性与阶级性的相互转化、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统一以及民族化与现代化的辩证等结构关系中灵活调整着自己对于民族内涵的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对民族立场一以贯之的坚持,对民族标准的贯彻实践,反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认为马克思主义与民族主义不能调和的论调,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区别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的重要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 文学批评 批评立场 开放的民族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是“阶级的暂时表现形式”——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观研究之一 被引量:2
6
作者 胡俊飞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5期96-105,共10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认为,民族文学必然具有阶级性,不同阶级具有不同的民族性,但并不是"只有"和"全然"是阶级性。肯定文艺的民族性,并不否定它同时具有阶级性,反之亦然。文艺的民族性和阶级性也有统一的一面,不...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认为,民族文学必然具有阶级性,不同阶级具有不同的民族性,但并不是"只有"和"全然"是阶级性。肯定文艺的民族性,并不否定它同时具有阶级性,反之亦然。文艺的民族性和阶级性也有统一的一面,不同阶级有共同的民族性,民族与阶级相互转换为对方的话语表达,无产阶级和民族国家具有同谋关系,无产阶级与民族具有共同的利益,它不仅把民族解放视为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而且要通过社会革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问题,无产阶级和民族统一于"人民"。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对民族和阶级辩证关系的发现和论证,是由它担负的民族解放和社会革命的双重任务所决定的,过去对民族的阶级内涵的探讨,经过反思后仍有其理论活力,需要摆脱民族与阶级绝对对立和直接同一的思维框架,对全球化下各种形式的民族文化立场作阶级分析,坚持民族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人民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 民族 阶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格尔顿对“文学是什么”的重审——从《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到《文学事件》 被引量:2
7
作者 胡俊飞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9-168,共10页
伊格尔顿的《文学事件》调整了《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探讨"文学是什么"的认知方式,发展了后者言及而未展开的观点。《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一一解构了历来对于文学的种种定义,认为文学是一个没有本质和固定所指、仅具功... 伊格尔顿的《文学事件》调整了《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探讨"文学是什么"的认知方式,发展了后者言及而未展开的观点。《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一一解构了历来对于文学的种种定义,认为文学是一个没有本质和固定所指、仅具功能性的范畴。《文学事件》反思了从实在论与唯名论路径界定"文学"的局限性,指出不能对文学做出一劳永逸的定义并不意味文学的本质完全是主观、随机、任意或神秘莫测的。伊格尔顿通过梳理不同的批评理论发现,把文学和非文学强制区分开来的往往是某种物质环境或者社会情境,而非单一的某种语言形式特征。伊格尔顿从文学的功能性和体制性入手,将文学界定为一种策略性的道德实践,并认为批评理论需要窥探和破解文学虚构语法中隐含的道德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顿 文学是什么 道德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作家文学思想与中国当代文论建构
8
作者 郭芳丽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4-179,188,共6页
新时期的中国作家文学思想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重要维度,为文学理论危机的解决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与话语形态。新时期作家文学思想以"介入的形式美学"为思想内核,作家们不但具有一以贯之的"现实关怀",同时... 新时期的中国作家文学思想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重要维度,为文学理论危机的解决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与话语形态。新时期作家文学思想以"介入的形式美学"为思想内核,作家们不但具有一以贯之的"现实关怀",同时坚持从"汉语写作"和"审美体验"的双重维度展开对"现代""中国"审美形式的探索。作家文学思想给中国当代文论建设提供的重要启示在于文学思想和"中国""文学"的贴近以及强调审美经验传达的诗性话语形态。理想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该是一种向"中国""当代""文学""个体"敞开的"活"的理论。以此为参照,新时期作家文学思想的主要局限在于"个体"的缺失,独立作家文学思想的产生有赖于独立作家个体的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文学思想 当代文论建构 介入的形式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项目化写作的内涵、价值与实施逻辑 被引量:5
9
作者 李侠 刘迪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18,共6页
本文立足教师、学生、课程实施三个视角,对项目化写作进行描述性定义。分别从语文课程的微观、中观、宏观层面分析项目化写作的价值;阐述项目化写作的五个基本特征,即写作课程内容和资源高度统整、在真实情境中问题驱动、在主体交互中... 本文立足教师、学生、课程实施三个视角,对项目化写作进行描述性定义。分别从语文课程的微观、中观、宏观层面分析项目化写作的价值;阐述项目化写作的五个基本特征,即写作课程内容和资源高度统整、在真实情境中问题驱动、在主体交互中自我构建、学习评估动态多元、写作实践灵活开放;厘清项目化写作的七个核心要素,即写作项目、驱动性问题、学习支架、持续性探究活动、写作共同体、评价量表、言语作品;进而提出实施项目化写作的五个关键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化写作 写作教学 项目化学习 内涵 实施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的创设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侠 荣维东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1-34,共4页
在语文项目化学习实践中,驱动性问题的创设往往出现问题欠缺、意旨不明、驱动作用不强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是非问题驱动、学生参与度不足、缺乏提炼整合。针对上述症结,可以通过师生对驱动性问题的共同创设、准确呈现、修正修改、问题管... 在语文项目化学习实践中,驱动性问题的创设往往出现问题欠缺、意旨不明、驱动作用不强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是非问题驱动、学生参与度不足、缺乏提炼整合。针对上述症结,可以通过师生对驱动性问题的共同创设、准确呈现、修正修改、问题管理等策略,增强学生参与度,设计出有意思、有意旨、有意义的驱动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动性问题 项目化学习 语文 大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视频作家批评的话语形态与言说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芳丽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2-181,共10页
当前作家批评出现了“短视频段子”的新型文学批评话语形态。言说内容注重文学的生活化,主要包括生活化文艺问题的个性化展开、文学文化经典的生活化还原、文学对当代生活的洞见和启示。言说方式为以点带面、散点透视的段子言说:一是“... 当前作家批评出现了“短视频段子”的新型文学批评话语形态。言说内容注重文学的生活化,主要包括生活化文艺问题的个性化展开、文学文化经典的生活化还原、文学对当代生活的洞见和启示。言说方式为以点带面、散点透视的段子言说:一是“标准段子”言说,语词系统多由网络热词和日常口语构成,以切合读者现实生活的日常化表达或幽默化表达为主,注重铺陈和反转以达到“有趣”的效果;二是“反段子”言说,以书面化语词对读者现实生存困惑进行严肃探讨,以由情入理的渐近论述达到“有智”的效果。言说机制包含了文化、文学、艺术生产、媒介技术等多方面,其关键是当代社会各要素加速融合造成的作家“人-现实-文学”融合的“大文学”观以及“创作-批评”融合的“大创作”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批评 短视频段子 话语形态 大众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时期北方草原玉石之路新考 被引量:4
12
作者 逯宏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7-82,共6页
先秦昆仑山在阴山地区,并非是今日新疆与西藏之间的昆仑山脉;传说中输送美玉的昆山玉路,不经河西走廊而必过雁门。从辽河上游牛河梁出发一路向西,经由张家口地区的涿鹿,可达阴山、河套、贺兰山地区;中途向南进入中原锁钥雁门关,经汾河... 先秦昆仑山在阴山地区,并非是今日新疆与西藏之间的昆仑山脉;传说中输送美玉的昆山玉路,不经河西走廊而必过雁门。从辽河上游牛河梁出发一路向西,经由张家口地区的涿鹿,可达阴山、河套、贺兰山地区;中途向南进入中原锁钥雁门关,经汾河谷地可达中原。这条"丁"字形线路,能把我国上古时期最主要的几支玉文化联成一体,它才是昆山玉路的主干道。这条路曾起到沟通南北不同文化的作用,其价值已经远远超出单纯促进货物交换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昆仑山 阴山 北方草原 玉石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歌苓长篇小说《舞男》中“我”的多功能叙事解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红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8-101,共4页
严歌苓的最新长篇小说《舞男》,给读者提供了多个可供阅读和阐释的视角。如果单从严歌苓为我们"叙述了什么"来看,小说中的两段异时空的上海恋情似乎有些"落入俗套"和"不可信";但是如果从严歌苓"如... 严歌苓的最新长篇小说《舞男》,给读者提供了多个可供阅读和阐释的视角。如果单从严歌苓为我们"叙述了什么"来看,小说中的两段异时空的上海恋情似乎有些"落入俗套"和"不可信";但是如果从严歌苓"如何叙述"的角度看,她结构这部小说的叙事技巧的确具有较好的分析和阐释的价值,其中,主要叙述者"我"的多功能叙事尤为显眼。"我"的这个叙事视角具有多重功能:人物—叙述者功能、目击者—叙述者功能、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的经验自我核心功能、隐含作者替身功能、全知叙事统摄下的视觉叙事和预示叙事功能,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歌苓 《舞男》 “我” 多功能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间写作”诗歌观念前史考探
14
作者 周航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7-74,共8页
1999年中国诗坛爆发的"盘峰论争",使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模糊不清的诗坛面目得以显影。客观上,"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成为中国90年代以来诗歌观念的两条主脉,并对新世纪以来的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 盘峰论争 民间写作 诗歌观念 前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歌是心灵的唤醒和据守——简评赵晓梦近期诗作
15
作者 周航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3-107,共5页
本文通过对赵晓梦诗歌的分析,认为赵晓梦的诗歌饱含乡愁和至死不渝的谦卑胸怀。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赵晓梦追求文字的陌生化表达;运用阻断和切句手法;诗节、句式整齐;精心建构诗歌意象群。
关键词 赵晓梦 诗歌 乡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遗忘的和新归来的——评尚仲敏诗集《始终如一》及其他
16
作者 杨红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8-112,共5页
尚仲敏被认为是1980年代"大学生诗派"的创始人和"第三代诗歌"代表性诗人,同时还是"非非"诗派创始人之一,但他又是一个被遗忘已久的诗人。近年,尚仲敏复出,其又成为"新归来诗人"中的重要一员。... 尚仲敏被认为是1980年代"大学生诗派"的创始人和"第三代诗歌"代表性诗人,同时还是"非非"诗派创始人之一,但他又是一个被遗忘已久的诗人。近年,尚仲敏复出,其又成为"新归来诗人"中的重要一员。通过回顾性地梳理尚仲敏前期的诗歌活动和创作概况,试图确立尚仲敏在诗坛上应有的地位,又较为综合地对其诗集《始终如一》和新近诗作进行文本解读,以剖析其诗歌创作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仲敏 《始终如一》 新归来诗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殖民理论的民族观批判
17
作者 胡俊飞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5-152,共8页
后殖民主义论述作为全球化语境下的理论探索,检视、扬弃和汲取其民族观是拓展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开放的民族主义"观的可行途径。后殖民理论肯定民族主义是摧毁殖民体系和重振文化的有力武器,认识到民族国家和文化建设、... 后殖民主义论述作为全球化语境下的理论探索,检视、扬弃和汲取其民族观是拓展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开放的民族主义"观的可行途径。后殖民理论肯定民族主义是摧毁殖民体系和重振文化的有力武器,认识到民族国家和文化建设、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同构性,主张反思、解构和置换反殖民的民族主义的本质主义和二元论思维,强调民族的建构性、关系性和历史性,指明民族主义的新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方向,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开放地理解民族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然而其思想上的乌托邦性在政治上掩盖了民族间不平等权力关系、为跨国资本开道张目的右翼性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理论 民族观 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江流域乡贤文化的追寻与重塑 被引量:1
18
作者 白瑞芬 文传浩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8-133,共6页
乡贤不仅在文化、教育、道德修养方面具有非强制性权威,还在区域治理乡村自治中发挥重大作用,乌江流域土司制度下的乡贤作用更加显著。乡贤文化发展受制于政治制度。乌江流域乡贤文化经历了人身依附、土地依附和情感依附的三次变迁,均... 乡贤不仅在文化、教育、道德修养方面具有非强制性权威,还在区域治理乡村自治中发挥重大作用,乌江流域土司制度下的乡贤作用更加显著。乡贤文化发展受制于政治制度。乌江流域乡贤文化经历了人身依附、土地依附和情感依附的三次变迁,均来自制度的变革。乡贤文化有利于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乡村有效治理,有利于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乡贤理应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参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贤 人身依附 土地依附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工业理论再释:审美资本主义语境中的再思考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良丛 姜游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22,共7页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是大众文化研究的标杆。它深刻揭示了大众文化对人的控制和支配问题,显示出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文化政治视野。英美文化研究兴起以来,理论界对于文化工业理论持有否定批判的态度。这些批判将阿多诺的文本视...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是大众文化研究的标杆。它深刻揭示了大众文化对人的控制和支配问题,显示出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文化政治视野。英美文化研究兴起以来,理论界对于文化工业理论持有否定批判的态度。这些批判将阿多诺的文本视为文化工业经典理论表达,忽视了本雅明的思想,从而对文化工业理论的认知具有片面性。如果将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作为整体来看,它就具有辩证性,既有否定的一面,也有肯定的一面。随着西方后工业社会过渡到审美资本主义阶段,大众文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在这种语境中,重新思考文化工业理论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就具有现实意义。文化工业理论为审美资本主义批判提供了纲领性预演,对于分析审美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化现象和理论问题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工业 审美资本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代中叶浙派诗人群体的叙事策略——以《南宋杂事诗》唱和为核心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小恒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7-154,I0003-I0004,共10页
浙派诗群发展到清代中期,其所面对的政治和文化生态与清代初年已有很大不同.这一时期,政治高压更为严重,文字狱案盛行,清代几次大的文字狱案几乎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士人动辄以文字得祸.面对这样的政治和文化生态,士人创作和治学时“斑斑... 浙派诗群发展到清代中期,其所面对的政治和文化生态与清代初年已有很大不同.这一时期,政治高压更为严重,文字狱案盛行,清代几次大的文字狱案几乎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士人动辄以文字得祸.面对这样的政治和文化生态,士人创作和治学时“斑斑显言”无疑要冒巨大的风险.但是,以不求仕进且与王朝持“离立”心态的浙派诗人,心中幽绪总得抒发,故国深衷还需排遣,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将其创作、治学的关注点投射向两宋尤其是南宋时代,曲折、隐晦地表达其胸臆,形成一种“隔代同声”的叙事策略.在诸多涉宋创作与撰著中,南宋杂事诗在这类撰著中具有示范效应和典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派诗人群体 叙事策略 南宋杂事诗 厉鹗 赵昱 赵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