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影传媒视域中的生态批评与文化关怀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文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4-6,共3页
电影传媒用自己特有的美学特征、构筑量感和张力引人瞩目,夸张而匀称的比例,快速行进、顺畅却给人意料之外的节奏与情节,体现矛盾和谐、对立统一布袋除尘器的审美理想,人物形象顽强刚毅,无私奉献;性格特征勇于承担、善良宽容;创造美好... 电影传媒用自己特有的美学特征、构筑量感和张力引人瞩目,夸张而匀称的比例,快速行进、顺畅却给人意料之外的节奏与情节,体现矛盾和谐、对立统一布袋除尘器的审美理想,人物形象顽强刚毅,无私奉献;性格特征勇于承担、善良宽容;创造美好和谐、安宁稳定的伦理生态;规则有序、健康发展的自然生态,用温情灿灿的人类理想生态构建,体现出浓郁的文化关怀。其揭橥的政治、经济、伦理、文化生态思想蕴涵,对于人们的精神濡养、心灵抚慰和心理哺育,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批评 文化关怀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电子影像的共同体叙事及其可见性生产
2
作者 李文甫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74,共7页
城市电子影像作为人类对光影关系持续探索的最大规模实践,体现了人类寻找特定事物可见性的努力,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共同体叙事获得高可见性的理想媒介。其在色彩选择、秩序整合等共同体审美形态中,以象征生产、空间生产表述了共同体记忆... 城市电子影像作为人类对光影关系持续探索的最大规模实践,体现了人类寻找特定事物可见性的努力,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共同体叙事获得高可见性的理想媒介。其在色彩选择、秩序整合等共同体审美形态中,以象征生产、空间生产表述了共同体记忆,进而通过情动体验、互动仪式激发为共同体情感,最终聚合为人们的共同体认同。共同体叙事的可见性得以凸显并生成可见的共同体,这是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论断的进一步延伸。共同体叙事对城市电子影像的征用,是对大众注意力在公共空间的重新分配,使其成为露天电影之后,又一种在公共空间大规模组织集体观看的影像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电子影像 共同体 可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小议 被引量:27
3
作者 许芫颜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6-68,共3页
2016年是中国偶像养成真人秀兴起的一年,涌现出诸如《国民美少女》《蜜蜂少女队》《加油美少女》《夏日甜心》《明星的诞生》等一大批节目。文章以2016年在国内上线的九档偶像养成节目为关注点,详细分析了这些节目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2016年是中国偶像养成真人秀兴起的一年,涌现出诸如《国民美少女》《蜜蜂少女队》《加油美少女》《夏日甜心》《明星的诞生》等一大批节目。文章以2016年在国内上线的九档偶像养成节目为关注点,详细分析了这些节目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的未来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像养成 综艺节目 粉丝经济 造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文化转向与晚期现代主义雕塑“自足性”问题的变迁 被引量:3
4
作者 周彦华 刘洢菡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8-166,共9页
视觉文化研究的兴起改变了艺术史的认知模型,它将对艺术作品的语义研究扩展为语义之外的语境研究,把探求符号意指的艺术史认知模型转变为强调话语构型的艺术史认知模型。这种艺术史的视觉文化转向影响了从现代主义雕塑到晚期现代主义雕... 视觉文化研究的兴起改变了艺术史的认知模型,它将对艺术作品的语义研究扩展为语义之外的语境研究,把探求符号意指的艺术史认知模型转变为强调话语构型的艺术史认知模型。这种艺术史的视觉文化转向影响了从现代主义雕塑到晚期现代主义雕塑"自足性"问题的变迁。与现代主义雕塑不同,晚期现代主义雕塑的自足性不在于物质自足性。相反,晚期现代主义雕塑建构了一种以"剧场性"为核心的雕塑自足性话语范式。艺术家通过在剧场性中设计视觉辩证的观看结构和体制批判的观看权力,将对雕塑内部的语义探究转移到对雕塑外部的语境建构上来。可以说,晚期现代主义雕塑自足性问题的转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艺术史研究的视觉文化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文化 视觉性 雕塑的自足性 剧场性 看的结构 看的权利 体制批判 极少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传播学专业学习成果方案(LOC)与启示 被引量:2
5
作者 董庆文 张金龙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5-168,共4页
LOC是由全美传播协会在路明纳基金会的资助下,基于美国学历资格框架,通过调谐过程发展而来的传播学专业学习成果方案。LOC已成为美国传播学教育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为制定传播学专业课程结构与教学大纲,实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等工作提供了... LOC是由全美传播协会在路明纳基金会的资助下,基于美国学历资格框架,通过调谐过程发展而来的传播学专业学习成果方案。LOC已成为美国传播学教育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为制定传播学专业课程结构与教学大纲,实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等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NCA开发LOC的案例对构建我国传播学学习成果方案具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其一,基于顶层设计的学历资格框架来构建学科级学生学习成果方案;其二,专业协会通过"调谐"来发展学科级学习成果的范式;其三,多元化意见来源使得学习成果方案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最后,具体、清晰的学习成果方案表述体例有助于其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C NCA DQP 传播学学习成果 全美传播协会 学历资格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震撼心灵的“言说”叙事——《感动中国》颁奖词文学修辞的文化品格 被引量:2
6
作者 韩佳蔚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8-151,共4页
《感动中国》颁奖词为媒体,也为当代文坛提供了一种"汇叙事、说明、描写、议论等于一体,融褒扬、宣传、激励、评价等于一炉"的综合性语篇类型。每一篇颁奖词都以深刻的思想鼓舞大众、以精彩的"言说"感动中国。颁奖... 《感动中国》颁奖词为媒体,也为当代文坛提供了一种"汇叙事、说明、描写、议论等于一体,融褒扬、宣传、激励、评价等于一炉"的综合性语篇类型。每一篇颁奖词都以深刻的思想鼓舞大众、以精彩的"言说"感动中国。颁奖词或频繁地"引经据典",将中国文化经典的思想意涵和文化品格融入其中,铸就一种宏阔深远、典雅凝练的语言风格;或选择看似直白通俗、不事雕琢的寻常词语,注重追求"语境上的切适性",于平淡朴素处潜藏字句锤炼的功夫;语篇构建以整句为主,并将整散句、长短句交错使用,语言风格兼具整齐匀称和错落变化的审美特征。《感动中国》颁奖词呈现出鲜明的"中国式"叙事风格,特别是通过"引经据典"布局谋篇、营造震撼心灵的传播效应,这不仅标志着当代传媒对传统叙事方式和思维模式的仿效与回归,而且体现了国家媒体在文化传播和文化构建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觉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动中国》颁奖词 文学修辞 引经据典 语境切适 句式锤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事资讯类微信公众平台关注度提升新思路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冉明仙 赵丹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3-47,共5页
文章认为媒体公众号关注度提升有五条新思路:诱因打造,深挖事件特点,聚焦用户兴奋点;情绪共振,帮诉难言心声,关注痛点破解;社交货币,满足社会认同,塑造心仪形象;嵌入用户,国际时政贴近民生,政策科技注重关联;聚焦超预期,满足求新好奇,... 文章认为媒体公众号关注度提升有五条新思路:诱因打造,深挖事件特点,聚焦用户兴奋点;情绪共振,帮诉难言心声,关注痛点破解;社交货币,满足社会认同,塑造心仪形象;嵌入用户,国际时政贴近民生,政策科技注重关联;聚焦超预期,满足求新好奇,激发强烈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关注度 病毒传播 高点击率 高转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下武侠电影的现代性表述与主题变奏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文甫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5-148,共4页
作为中国本土特有的电影类型,新千年后的武侠电影在为观众带来几许大片潮后渐趋沉缓和衰微。近年来,伴随类型电影机制的成熟与观众迭代的完成,一批各具趣味、风格迥异的武侠电影也纷纷涌现,在家国情怀与私人情感、组织身份与个体境遇、... 作为中国本土特有的电影类型,新千年后的武侠电影在为观众带来几许大片潮后渐趋沉缓和衰微。近年来,伴随类型电影机制的成熟与观众迭代的完成,一批各具趣味、风格迥异的武侠电影也纷纷涌现,在家国情怀与私人情感、组织身份与个体境遇、男性气质与女性设定等多方面形成了新的思考。它们掀开了现代性的多个面向,形成多元、混杂的现代性表述,促进了武侠电影的主题变奏,带来了新的美学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侠电影 现代性 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心花路放》创作成功之原因 被引量:1
9
作者 邵晶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6-68,共3页
《心花路放》自2014年9月30日上映,仅一周就取得了票房过亿的好成绩,这与其具备的黑色幽默、解构、嘲讽等后现代主义风格着实有着紧密联系。在影片中,导演一方面继承了通过黑色幽默手法的运用关注个体的人文传统,另一方面,导演运用独特... 《心花路放》自2014年9月30日上映,仅一周就取得了票房过亿的好成绩,这与其具备的黑色幽默、解构、嘲讽等后现代主义风格着实有着紧密联系。在影片中,导演一方面继承了通过黑色幽默手法的运用关注个体的人文传统,另一方面,导演运用独特的叙事手法,创作出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的影像文本,除此之外,导演想传递给受众的是"情"——一路疯狂背后的主导因素。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心花路放》创作成功之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幽默 叙事手法 温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语电影时代与香港电影元素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文甫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6-69,共4页
当下香港本土电影创作还在持续低迷中,与内地的合拍片却成绩斐然。在大"华语电影"格局初定的情势下,有必要对"香港电影"的边界作宽泛的划定。香港电影的边界,不应当仅仅依照表现对象、文本样态进行划定,而应秉持较... 当下香港本土电影创作还在持续低迷中,与内地的合拍片却成绩斐然。在大"华语电影"格局初定的情势下,有必要对"香港电影"的边界作宽泛的划定。香港电影的边界,不应当仅仅依照表现对象、文本样态进行划定,而应秉持较为开放的态度,从资金、技术和人才为主要构成的"香港电影元素"来看待。在此视域下不难看到,香港电影元素在亚洲电影投资中心打造、本土电影创作与大型卖座电影联合制作等方面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语电影 香港电影元素 生存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论员介入与电视新闻话语的流变
11
作者 李文甫 龚小浅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4-48,共5页
从1958年我国电视事业起步至今,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日趋成熟,评论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占据比重越来越大,电视新闻评论员介入程度也越来越深。在电视新闻节目这一话语场中,电视新闻评论员已成为一个深刻的影响因素,考察其从缺席到出现、从成... 从1958年我国电视事业起步至今,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日趋成熟,评论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占据比重越来越大,电视新闻评论员介入程度也越来越深。在电视新闻节目这一话语场中,电视新闻评论员已成为一个深刻的影响因素,考察其从缺席到出现、从成熟到专业化的演变历程及其对于电视新闻节目介入与否、如何介入、以何种立场介入,有助于廓清我们对电视新闻评论员所担当角色的认知,也有助于我们观察电视新闻话语的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新闻节目 评论员 话语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花电影”的身体复现
12
作者 李文甫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3-86,共4页
1949年以来的电影主流是将身体建构为政治身体,身体本能消隐,但得益于短暂的开明气候,拥有自我意识的身体在"百花电影"中复现。通过异质空间与私人空间的书写,以及"微相学"与身体控制等语言表述,具有主体性、包含... 1949年以来的电影主流是将身体建构为政治身体,身体本能消隐,但得益于短暂的开明气候,拥有自我意识的身体在"百花电影"中复现。通过异质空间与私人空间的书写,以及"微相学"与身体控制等语言表述,具有主体性、包含自我价值的自然身体得到凸显。身体在"百花电影"中呈现出政治意识与自我意识的融合,成为"意义的结点"。藉由身体表达,"百花电影"的审美性和娱乐性也得到了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花电影” 身体 政治 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团圆》到《英雄儿女》:断裂与承续
13
作者 李文甫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86-88,共3页
巴金的《团圆》发表之后,被夏衍指示改编为电影,成为后来的《英雄儿女》。从早期无政府主义信仰者转变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歌颂者,巴金的创作轨迹显现为一种断裂。但是考察巴金的思想渊源及其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注,不难在《团圆》中发现巴... 巴金的《团圆》发表之后,被夏衍指示改编为电影,成为后来的《英雄儿女》。从早期无政府主义信仰者转变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歌颂者,巴金的创作轨迹显现为一种断裂。但是考察巴金的思想渊源及其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注,不难在《团圆》中发现巴金思想与创作风格的某种承续。这种断裂与承续在《团圆》和《英雄儿女》中都有体现。从《团圆》到《英雄儿女》,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的创作的委婉曲折,他们在特殊年代的生活与创作经历都值得今天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圆》 《英雄儿女》 知识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景重构:5G非遗传播要素的嬗变与影响 被引量:37
14
作者 于凤静 王文权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7-109,共3页
5G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必然会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信息形式、生态环境、传播体验等多方面促动非遗传播要素的嬗变,重构非遗传播的场景。本文预测并探究5G时代非遗传播要素的嬗变,明确这一嬗变的价值和影响,对更好地迎接机遇与挑战、充... 5G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必然会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信息形式、生态环境、传播体验等多方面促动非遗传播要素的嬗变,重构非遗传播的场景。本文预测并探究5G时代非遗传播要素的嬗变,明确这一嬗变的价值和影响,对更好地迎接机遇与挑战、充分提升非遗传播的经济与文化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景重构 5G 非遗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播:非遗网络价值呈现的创新策略研究——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 被引量:24
15
作者 于凤静 王文权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5-97,共3页
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离不开传播,直播+非遗已渐显优势。把握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遗的独特性,充分展开直播+非遗的跨界合作,通过调整政府部门的角色及功能、巧妙运用网络直播技巧与典型元素、开发"直播+非遗+电商"的模式、非遗传... 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离不开传播,直播+非遗已渐显优势。把握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遗的独特性,充分展开直播+非遗的跨界合作,通过调整政府部门的角色及功能、巧妙运用网络直播技巧与典型元素、开发"直播+非遗+电商"的模式、非遗传承人网络直播中运用社交策略、彰显网络直播的特性等创新策略,在提升非遗网络直播文化价值的同时,最大化地实现非遗网络直播的经济价值,助力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经济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网络直播 创新策略 西南民族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身、具身:城市影像的时空架构与身体演绎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文甫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5-80,共6页
城市影像中离身/具身的不同取向,导向不同的视觉风格与传播形态,形成迥异的时空感知。城市形象片叙说城市的现代化追求,偏重宏大时空构建与离身叙事;以移动短视频为主的城市影像,传达更为丰富的具身体验。二者都有奇观化的特质,身体在... 城市影像中离身/具身的不同取向,导向不同的视觉风格与传播形态,形成迥异的时空感知。城市形象片叙说城市的现代化追求,偏重宏大时空构建与离身叙事;以移动短视频为主的城市影像,传达更为丰富的具身体验。二者都有奇观化的特质,身体在其中与城市形成多重互动。不同时空逻辑中身体如何介入,各自又呈现何种话语姿态,值得反思。作为一种新变,一些优质城市影像呈现出离身与具身的融合,这有助于促生城市形象传播新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身 具身 城市影像 时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媒体语境中的东北形象及其塑造机制 被引量:7
17
作者 于凤静 王文权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0-23,64,共5页
在自媒体语境中,"东北形象"作为一个特有语汇得以凸显。地理环境的寒冷形象、民众性格的暴戾形象、生活状态的戏谑形象成了网民所认知的东北形象。多年来传统媒体所塑造的共和国长子形象、奉献形象、东北亚中心形象,乃至近年... 在自媒体语境中,"东北形象"作为一个特有语汇得以凸显。地理环境的寒冷形象、民众性格的暴戾形象、生活状态的戏谑形象成了网民所认知的东北形象。多年来传统媒体所塑造的共和国长子形象、奉献形象、东北亚中心形象,乃至近年出现的发展滞缓的负担形象则被忽略。注重信息的关联效应、追求信息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与受众生活状态的无缝对接、图文与短视频为主的表达形式是自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独特传播机制,正是这种机制塑造了东北地区的特有形象。厘清东北形象特质的成因,可在网络时代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传播效应,为东北文化、为中国文化在东北亚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有效传播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媒体 传统媒体 东北形象 传播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路精神与中国海洋文化理念的契合性论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于凤静 王文权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6-179,193,共5页
丝路文化是古丝绸之路珍贵的文化遗产,丝路精神也是当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通的文化理念。丝绸之路海陆相通,丝路文化浸润着中国海洋文化,也弘扬了中国海洋文化。"和解、和睦、和平"的中国海洋文化理念不仅体现... 丝路文化是古丝绸之路珍贵的文化遗产,丝路精神也是当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通的文化理念。丝绸之路海陆相通,丝路文化浸润着中国海洋文化,也弘扬了中国海洋文化。"和解、和睦、和平"的中国海洋文化理念不仅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与丝路精神相契相合。在"一带一路"视域下,可以增强中国海洋文化的国际认同与影响,助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路精神 中国海洋文化 契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媒体时代电影叙事的经验转向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罗婧婷 范虹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18-25,共8页
在机械复制时代,基德勒将电影作为一种文化技艺的实践,而进入数字媒体时代,随着“媒介终结”,马诺维奇提出,电影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界面。相应地,电影叙事也随之进入“后叙事”状态,后叙事是从结构主义叙事学转向自然叙事学,叙事性从... 在机械复制时代,基德勒将电影作为一种文化技艺的实践,而进入数字媒体时代,随着“媒介终结”,马诺维奇提出,电影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界面。相应地,电影叙事也随之进入“后叙事”状态,后叙事是从结构主义叙事学转向自然叙事学,叙事性从创作者的叙事话语转向观众的经验,理论根基从结构主义转向建构主义。后叙事是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当代影像的观看之道应运而生,为新兴电影类型与叙事形式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叙事 经验转向 文化技艺 文化界面 自然叙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返乡创业农民微信使用特征、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广西平果县的田野考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冉明仙 潘昊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5-158,共4页
以国家级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县--广西平果县返乡创业农民为例,运用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研究返乡创业农民微信使用特征及问题。研究发现其使用特征是“易用+实用”主义盛行,微信成为农村第一社交媒体,“熟人+利益”相结合... 以国家级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县--广西平果县返乡创业农民为例,运用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研究返乡创业农民微信使用特征及问题。研究发现其使用特征是“易用+实用”主义盛行,微信成为农村第一社交媒体,“熟人+利益”相结合“微信差序社交格局”,“产供销弱关系沟通”受青睐,微信注册信息真实度高,敞开“隐蔽窗格”,部分人微信向陌生人倾诉“减压”。微信使用问题是:注册真实信息但担心信息泄露,沉迷微信影响现实社交,媒介素养不高和乡村网络不畅,学历偏低致微信使用吃力,社交娱乐偏多但协助创业不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乡创业农民 微信使用 微信依赖 创业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