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影传媒视域中的生态批评与文化关怀 |
王文平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2
|
城市电子影像的共同体叙事及其可见性生产 |
李文甫
|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3
|
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小议 |
许芫颜
|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7
|
|
4
|
视觉文化转向与晚期现代主义雕塑“自足性”问题的变迁 |
周彦华
刘洢菡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3
|
|
5
|
美国传播学专业学习成果方案(LOC)与启示 |
董庆文
张金龙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6
|
震撼心灵的“言说”叙事——《感动中国》颁奖词文学修辞的文化品格 |
韩佳蔚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7
|
时事资讯类微信公众平台关注度提升新思路分析 |
冉明仙
赵丹
|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8
|
当下武侠电影的现代性表述与主题变奏 |
李文甫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9
|
浅析《心花路放》创作成功之原因 |
邵晶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10
|
华语电影时代与香港电影元素 |
李文甫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11
|
评论员介入与电视新闻话语的流变 |
李文甫
龚小浅
|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12
|
“百花电影”的身体复现 |
李文甫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13
|
从《团圆》到《英雄儿女》:断裂与承续 |
李文甫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14
|
场景重构:5G非遗传播要素的嬗变与影响 |
于凤静
王文权
|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37
|
|
15
|
直播:非遗网络价值呈现的创新策略研究——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 |
于凤静
王文权
|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24
|
|
16
|
离身、具身:城市影像的时空架构与身体演绎 |
李文甫
|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3
|
|
17
|
自媒体语境中的东北形象及其塑造机制 |
于凤静
王文权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7
|
|
18
|
丝路精神与中国海洋文化理念的契合性论析 |
于凤静
王文权
|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4
|
|
19
|
数字媒体时代电影叙事的经验转向研究 |
罗婧婷
范虹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1 |
3
|
|
20
|
返乡创业农民微信使用特征、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广西平果县的田野考察 |
冉明仙
潘昊杨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