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造作用对常规-非常规油气连续聚积耦合成藏控制机制——以川东南平桥地区为例
1
作者 高令宇 陈孔全 +5 位作者 陆建林 汤济广 庹秀松 张斗中 闫春明 庞一桢 《石油实验地质》 CAS 2024年第3期565-575,共11页
为探索川东南平桥地区构造作用对常规和非常规气藏成藏过程的动态控制作用及差异,基于地震、地质和包裹体等资料,根据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系统剖析了该区构造特征及演化过程、常规气藏和非常规气藏动态成藏过程及构造对两者影响的差异性,... 为探索川东南平桥地区构造作用对常规和非常规气藏成藏过程的动态控制作用及差异,基于地震、地质和包裹体等资料,根据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系统剖析了该区构造特征及演化过程、常规气藏和非常规气藏动态成藏过程及构造对两者影响的差异性,建立了典型常规—非常规油气连续聚集耦合成藏模式。平桥地区位于川东南SE-NW前展式递进变形带中,受多套滑脱层和江南—雪峰造山带联合控制,发育断展构造和背冲构造。平桥背斜构造形成于燕山期。中燕山期,受江南—雪峰构造体系前展式扩展影响,研究区发生NE向强烈断褶作用。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川中隆起阻挡和青藏高原隆升使平桥背斜不断抬升;寒武系筇竹寺组和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烃源岩在早燕山期及以前主要经历了长期的埋藏生烃,中燕山期构造变形扩展至研究区,常规气藏储层(洗象池群)、盖层、油气圈闭及运移均受到影响,气藏保存条件较差。非常规气层被改造成为背斜构造,页岩气向背斜核部聚集,整体保存条件较好。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地层隆升泄压,两类气藏保存条件继续变差。因此,构造作用对常规气藏和非常规气藏成藏控制差异体现在控制方式和改造时间上:中燕山期侧向供烃是常规气藏成藏的关键;晚白垩世构造活动改造和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构造抬升影响了页岩气的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作用 常规气藏 非常规气藏 差异控制 洗象池群 五峰组—龙马溪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东南武隆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的古构造应力场模拟 被引量:1
2
作者 庞一桢 陈孔全 +6 位作者 张培先 何贵松 汤济广 张斗中 高令宇 闫春明 王砚锋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92,共20页
渝东南武隆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发育,构造裂缝是页岩气运移和聚集的主控因素,而古构造应力场控制着构造裂缝的发育,对武隆地区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具有较大影响。本文对武隆地区及周缘发育的节理进行分期配套处理,明确了武隆地区的... 渝东南武隆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发育,构造裂缝是页岩气运移和聚集的主控因素,而古构造应力场控制着构造裂缝的发育,对武隆地区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具有较大影响。本文对武隆地区及周缘发育的节理进行分期配套处理,明确了武隆地区的古构造应力方向,同时通过岩石声发射实验计算得到了古构造应力的大小。在此基础上,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武隆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地层关键构造变形期的地质模型,并通过构造应力场的分析结果明确了该地区关键构造期的构造应力特征,以确定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的边界条件,进而对构造应力场山中期和中燕山晚期,其中燕山中期的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分别为112—194 MPa和60.93—147.99MPa,中燕山晚期的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分别为75.67—168.32MPa和31.19—95.56MPa。模拟结果显示最大水平主应力的高值区大多集中于武隆西向斜核部、断层上盘的局部区域以及断层的拐点和端点处。页岩气有利保存区与断层上盘的距离要远于断层下盘。向斜的核部曲率越大,越易形成“Λ”型裂缝,越有利于页岩气的储集和保存,因此武隆西向斜的页岩气有利保存区优于武隆东向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隆地区 龙马溪组 构造演化 数值模拟 古构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太古界潜山型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3
作者 王丽娟 韩登林 +5 位作者 马良帅 胡蓉蓉 王晨晨 马斌玉 闫康 朱朝彬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94,共11页
依据岩心薄片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以及测井等资料,对渤海海域M油田中位潜山与渤中19-6低位潜山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纵向上,渤海海域M油田中位潜山风化带储层较发育,以孔隙-裂缝型为主;渤中19-6低位潜山储... 依据岩心薄片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以及测井等资料,对渤海海域M油田中位潜山与渤中19-6低位潜山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纵向上,渤海海域M油田中位潜山风化带储层较发育,以孔隙-裂缝型为主;渤中19-6低位潜山储层裂缝尤其发育,风化带和内幕带均以裂缝型储层为主。不同类型潜山在埋藏深度、源储接触及垂向分带等多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进而导致了储层在孔喉空间等微观结构方面也存在差异。②多期构造运动造成不同类型潜山储层分带具有差异性,古地貌构造制约了潜山储层的平面分布及有机酸迁移方向,风化淋滤溶蚀作用间接改善了储层的微观结构,其改善程度受潜山裂缝及风化环境控制。③不同类型潜山的优质储层发育带具有差异性,低位潜山型优质储层主要集中在深层内幕裂缝带,中位潜山型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潜山顶部风化带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储层 中位潜山 低位潜山 微观结构 裂缝型 孔隙-裂缝型 构造运动 古地貌 太古界 渤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漏失裂缝内封堵层演化规律及颗粒特征行为的可视化实验研究
4
作者 蒲磊 谢凌志 +3 位作者 徐鹏 陈欢 许明标 汪帮哲 《钻井液与完井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0,共10页
裂缝性漏失成为不稳定地层条件下钻井过程中面临的最困难问题之一。桥接堵漏方法是裂缝性漏失控制的最有效方式。传统裂缝实验装置对裂缝内以颗粒流所形成封堵层的机理仍不明确,制约了堵漏浆体系配方的科学构建。为了探究颗粒的特征行... 裂缝性漏失成为不稳定地层条件下钻井过程中面临的最困难问题之一。桥接堵漏方法是裂缝性漏失控制的最有效方式。传统裂缝实验装置对裂缝内以颗粒流所形成封堵层的机理仍不明确,制约了堵漏浆体系配方的科学构建。为了探究颗粒的特征行为和裂缝内封堵层的动态演化过程,建立了井筒-裂缝可视化实验装置,系统研究了颗粒粒径、浓度、泵入速度、流体黏度等关键因素下颗粒的行为特征、封堵层形成规律以及影响机制。实验结果表明,裂缝内封堵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中同时存在颗粒混合行为和特征行为的转换。裂缝的封堵层构建位置对颗粒粒径具有很高的敏感性,颗粒的浓度影响着裂缝的封堵时间,流体的黏度容易改变裂缝内的封堵结构以及过高的泵速会破坏原有形成的封堵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封堵 颗粒特征行为 可视化实验装置 演化过程 堵漏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延长组长8段致密砂岩油藏差异油气充注历史 被引量:5
5
作者 吴悠 王海红 +3 位作者 罗顺社 吕奇奇 李昱东 何维领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3-159,共7页
受多种成藏要素控制,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延长组长8段致密砂岩油藏在研究区不同地区油藏面貌和勘探成果均存在较大差异。运用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的技术和方法,从微观上探究了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油气充注历史,并结合宏观上油气成藏条件特... 受多种成藏要素控制,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延长组长8段致密砂岩油藏在研究区不同地区油藏面貌和勘探成果均存在较大差异。运用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的技术和方法,从微观上探究了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油气充注历史,并结合宏观上油气成藏条件特征,综合分析了研究区长8段致密砂岩油藏差异油气充注历史。研究结果表明,镇原地区东部长8段油充注较为活跃,油充注成藏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早期(133~124Ma)、早白垩世中期(115Ma)以及晚白垩世早期(95Ma);镇原地区西部长8段油充注较弱,气充注成藏主要发生在晚白垩世早期(96 Ma)。镇原地区长8段致密砂岩油藏东、西部成藏差异性主要受距盆地生烃中心距离、储层成岩作用以及构造调整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充注历史 致密砂岩油藏 流体包裹体 延长组长8段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西部台北坳陷中生界油气成藏模式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建 谢睿 +1 位作者 徐敏 林小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0-158,共9页
东海陆架盆地是在元古界、古生界复杂基底上发展形成的中-新生代叠合含油气盆地,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对中国的能源战略意义重大,东海陆架盆地中生界将是未来中国东部油气勘探新区及重要领域。台北坳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南部,... 东海陆架盆地是在元古界、古生界复杂基底上发展形成的中-新生代叠合含油气盆地,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对中国的能源战略意义重大,东海陆架盆地中生界将是未来中国东部油气勘探新区及重要领域。台北坳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南部,中生界陆相河湖沉积体系发育福州组泥岩、石门潭组泥岩两套主力烃源岩。根据台北坳陷烃源岩、储盖组合、输导体系等油气藏形成的静态要素为基础,结合油气来源和成藏期次分析,研究其成藏过程,明确了台北坳陷以福州组、石门潭组为主力烃源,福州组、石门潭组及始新世瓯江组砂体为主要储层,油气沿着凹陷边缘的砂体、活动的断层运移,砂体尖灭和断层封闭时期,油气早期成藏;始新世末-渐新世的全盆性挤压反转,油气重新调整聚集成藏。从而建立起台北坳陷中生界早期成藏,后期调整的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北坳陷 福州组 石门潭组 油气来源 成藏期次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西北部中侏罗统布曲组地层沉积特征
7
作者 刘中戎 陈孔全 +6 位作者 范志伟 韩京 吴浩 何志勇 张斗中 庞一桢 马帅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中侏罗统布曲组是羌塘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层位,在野外地质调查期间,发现羌塘盆地西北部发育了一套优质白云岩储层。由于前期区内勘探工作较少,地层沉积特征分析仍是实现羌塘盆地西北部中侏罗统布曲组油气勘探突破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 中侏罗统布曲组是羌塘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层位,在野外地质调查期间,发现羌塘盆地西北部发育了一套优质白云岩储层。由于前期区内勘探工作较少,地层沉积特征分析仍是实现羌塘盆地西北部中侏罗统布曲组油气勘探突破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野外剖面岩性观察和岩石薄片鉴定,总结出了区内发育的七种典型岩相组合类型,继而分析区内布曲组发育的沉积相类型及其展布特征。结果表明:(1)羌塘盆地西北部中侏罗统布曲组从南往北依次发育开阔台地亚相、台地边缘亚相、斜坡亚相、浅水陆棚亚相四种沉积亚相,可进一步细分为七种次相。(2)基于中侏罗统布曲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明确其为典型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模式,并建立了“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斜坡—陆棚”的沉积模式。(3)结合区内三叠系至侏罗系地层垂向叠置关系,可进一步明确区内阿堵拉组(T_(3)a)、布曲组(J_(2)b)和索瓦组(J_(3)s)暗色泥岩作为烃源岩与布曲组白云岩、生物礁灰岩储层,以及布曲组上部泥晶灰岩、夏里组泥岩和膏岩盖层之间形成良好的配置关系,为羌塘盆地西北部中侏罗统布曲组的油气突破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西北部 布曲组 白云岩 岩相组合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北断层下降盘潭口盐泥隆起塑性变形机制及油气地质意义
8
作者 龚晓星 佘晓宇 +3 位作者 陈洁 许辉群 唐婷婷 董政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20-933,共14页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北断层下降盘潭口凸起的成因是该区多年关注的问题之一。通过地震剖面解析,认为是由渔洋组一新沟嘴组和荆沙组一潜江组两套多层盐泥侵一底辟刺穿形成的大型盐泥隆起,主要形成于荆河镇组沉积之后,将完整的潜江凹陷...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北断层下降盘潭口凸起的成因是该区多年关注的问题之一。通过地震剖面解析,认为是由渔洋组一新沟嘴组和荆沙组一潜江组两套多层盐泥侵一底辟刺穿形成的大型盐泥隆起,主要形成于荆河镇组沉积之后,将完整的潜江凹陷分割成3个次洼;盐泥隆的成因是在差异负载和重力滑脱动力作用下潜北断裂下降盘塑性侧向上侵推挤,与上升盘重力滑脱推覆造成南北双向挤压上拱,形成了以汉水断层面为底板、中部为盐泥隆核、上层盐泥上部膝折一断褶穹窿3层结构;强烈塑性变形使潭口地区潜北断层面中部塑化一揉皱消失,上部强拱左旋翻转成平卧断层;各个构造层盐泥塑性变形程度和形态差异与构造层盐泥含量、盐泥比有关;盐泥隆是形成各种油藏类型的关键因素,潜三段、潜四上段、新沟嘴组中被盐泥隆和刺穿作用形成的地层、岩性油藏是该区具有勘探潜力的油藏类型,且被近期钻探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北断层 潭口盐泥隆 多层塑性变形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神农架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8
9
作者 郑海峰 宋换新 +3 位作者 杨振瑞 唐永 旷红伟 柳永清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6-326,共11页
湖北神农架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属于间冰期沉积,目前对其沉积地层及古环境等方面的认识有限。在神农架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测试资料,系统研究了该地区大塘坡组古环境特征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意义。CaO/... 湖北神农架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属于间冰期沉积,目前对其沉积地层及古环境等方面的认识有限。在神农架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测试资料,系统研究了该地区大塘坡组古环境特征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意义。CaO/(CaO+Fe)、Sr/Ba、Rb/K、K/Na值表明神农架地区大塘坡组沉积水体盐度整体为中—低盐度,其中大九湖剖面沉积水体盐度比宋洛剖面沉积水体高。氧化-还原性敏感元素相关参数V/(V+Ni)、Ni/Co、Ce_(anom)值研究表明,神农架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沉积于弱氧化—弱还原水体。CIA、ICV、Sr/Cu、Sr/Ba、Rb/Sr、Mg/Ca值和Sr含量等研究表明,神农架地区大塘坡组沉积期属于温暖湿润气候环境。总有机碳(TOC)、古生物资料以及Cu和Ba含量综合分析表明神农架地区大塘坡组沉积期温暖湿润气候以及合适的水体条件,为藻类的大量繁殖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并为大塘坡组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有机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地球化学 大塘坡组 南华系 沉积水体环境 古气候 古盐度 油气勘探 神农架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源凹陷中生界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油气成藏期次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世豪 林小云 刘建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20年第4期55-60,共6页
济源凹陷是以华北古生界地台为基底,经过复杂构造演化形成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其成藏体系复杂,可能经历多期油气充注、破坏及改造,而中生界油气成藏时期尚未盖棺定论。储层中流体包裹体保留了许多重要信息,如温度、压力、流体成分、... 济源凹陷是以华北古生界地台为基底,经过复杂构造演化形成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其成藏体系复杂,可能经历多期油气充注、破坏及改造,而中生界油气成藏时期尚未盖棺定论。储层中流体包裹体保留了许多重要信息,如温度、压力、流体成分、古环境特征等,在鉴别烃源岩热演化阶段和油气的生成、油气充注期次的划分、流体古压力恢复、油气成藏过程剖析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解济源凹陷中生界油气成藏时期,在下侏罗统鞍腰组和上三叠统谭庄组两套主要烃源岩的热演化研究基础之上,运用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方法以及均一温度-埋藏史间接投影定年法,分析了济源凹陷中生界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而对油气成藏期次进行划分。研究结果表明:济源凹陷中生界储层捕获了7种赋存状态的烃类包裹体,包括蓝绿色、黄绿色和蓝色3种不同荧光颜色的油包裹体以及纯气相包裹体;根据包裹体颜色、均一温度测定及宿主矿物产状、成岩次序等特征,认为至少发生过3期油充注(163 Ma、101~95 Ma和27~23.8 Ma)和1期天然气充注(119~115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成藏期次 中生界 济源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功能纳米材料在钻井液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亚 吴宇 侯珊珊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0,共8页
纳米材料因表面效应和小粒径效应在改善钻井液性能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是钻井液添加剂的进阶选择。主要介绍了无机纳米材料、有机纳米材料及有机/无机复合纳米材料在钻井液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分析了钻井液用纳米材料存在的问题和未来重点... 纳米材料因表面效应和小粒径效应在改善钻井液性能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是钻井液添加剂的进阶选择。主要介绍了无机纳米材料、有机纳米材料及有机/无机复合纳米材料在钻井液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分析了钻井液用纳米材料存在的问题和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为钻井液新型添加剂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钻井液 流变性 滤失控制 抑制性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藏“甜点”构成要素及富气特征分析——以四川盆地长宁地区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38
12
作者 潘仁芳 龚琴 +1 位作者 鄢杰 金吉能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13,共7页
"甜点"的识别对确定页岩气有利区分布,进而实现大规模经济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基于国内外大量优质含气页岩的分析资料和研究数据,比较分析了页岩气藏的地质特征,阐述其"甜点"的地质要件:含气页岩有效厚度、... "甜点"的识别对确定页岩气有利区分布,进而实现大规模经济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基于国内外大量优质含气页岩的分析资料和研究数据,比较分析了页岩气藏的地质特征,阐述其"甜点"的地质要件:含气页岩有效厚度、有机碳含量(TOC)、有机质类型与成熟度(R_o)、岩石骨架及其物性(孔隙度及渗透率)特征、天然裂缝发育状况等。然后,结合页岩气经济开采的特点以及各要素间的相关性,以四川盆地长宁地区的相关资料为基础,综合考虑四川盆地威远区块的情况,总结了页岩气富集的地质规律,明确了该区海相页岩气藏有利"甜点"的构成要素及其分布值:①有效页岩连续厚度大于30 m、TOC>2.0%、R_o介于2.4%~3.5%,保证了气源岩的质量;②脆性矿物含量介于30%~69%、黏土矿物含量小于30%、夹层厚度介于0.1~1.0 m,保证了储层的质量;③孔隙度大于2.0%、渗透率大于50 nD、含气量大于1.45 m^3/t、地层压力介于常压—超压,决定了生产方式与产能。最后进一步分析了页岩气藏"甜点"的主次控件,并探讨了其相互制约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甜点 构成要素 富气规律 早志留世 四川盆地 长宁地区 威远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特征及有利储集相带 被引量:25
13
作者 孙春燕 胡明毅 +1 位作者 胡忠贵 邓庆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98-512,共15页
为了查明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特征与有利储集相带分布规律,为该区天然气勘探寻找新的接替区,以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沉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岩心标志、测录井标志以及不整合等层序界面标志的基础上,对中三叠统雷口坡... 为了查明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特征与有利储集相带分布规律,为该区天然气勘探寻找新的接替区,以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沉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岩心标志、测录井标志以及不整合等层序界面标志的基础上,对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进行了沉积相识别和层序地层划分,进而圈定了各层序时期平面沉积相边界,并编制了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各体系域内层序-岩相古地理图,预测了有利储集相带分布区。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为一套较浅水的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局限台地、蒸发台地、台地边缘和开阔台地等4种相类型。雷口坡期受到早印支运动的影响,盆地内部呈现东高西低、大隆大凹的沉积格局。地壳抬升作用使得部分地层遭受长期暴露剥蚀作用并在顶部形成风化壳,致雷口坡组顶部部分地层缺失。以沉积相划分、层序界面识别标志为依据,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划分出4个三级层序和8个体系域。盆地中部古隆起及其周缘白云岩坪和西北部绵竹-剑阁隆起的台缘滩具有较好的储集物性和有效的储盖组合特征,为盆地有利储集相带分布区,因而成为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最为有力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坪 台缘滩 岩相古地理 层序地层 雷口坡组 中三叠统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构造-岩相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32
14
作者 胡明毅 孙春燕 高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23,共12页
为了查明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构造-沉积响应特征与演化规律,为该区深层油气勘探寻找新的接替区,以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沉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岩心、薄片、测录井以及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构造古地貌特征,明确... 为了查明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构造-沉积响应特征与演化规律,为该区深层油气勘探寻找新的接替区,以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沉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岩心、薄片、测录井以及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构造古地貌特征,明确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主要发育局限-半蒸发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与斜坡-盆地相,又可划分为多个亚相和微相,沉积相的分布具有典型的分带性和继承性。基于横跨盆地的二维地震测线精细解释,确定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主要沉积相类型的地震相响应特征,识别出了6种地震相(Seismic Facies)类型,分别为台内(丘)滩(SF1)、台内洼地(SF2)、丘(滩)间海(SF3)、膏盐湖(SF4)、台地边缘(SF5)和斜坡-盆地(SF6),进而圈定了各相带的平面沉积相边界,揭示了各相带发育分布与古构造和古地貌的联系。根据肖尔布拉克组厚度分布,明确了盆地南部存在东西走向的古隆起区,东部和中部存在两个洼陷区;盆地西南部存在一级阶地,以宽缓的一级坡折向中部低洼区过渡;盆地中部存在窄陡的二级坡折,向东快速过渡为深洼区。再结合地震解释成果、野外露头、取心井观察和室内镜下岩石薄片鉴定等资料,编制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岩相古地理图,为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提供了有利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岩相古地理 地震相 台内洼地 台内(丘)滩 肖尔布拉克组 下寒武统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沉积相模式及有利储集体分布 被引量:56
15
作者 黎荣 胡明毅 +1 位作者 杨威 刘满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69-379,共11页
近年来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勘探取得一些突破,显示该区中二叠统巨大的天然气勘探前景。前人对该区中二叠统沉积相和储层等做了大量研究,但对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相模式存在较大分歧,进而制约了有利储集... 近年来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勘探取得一些突破,显示该区中二叠统巨大的天然气勘探前景。前人对该区中二叠统沉积相和储层等做了大量研究,但对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相模式存在较大分歧,进而制约了有利储集体分布预测研究。文章结合近期一些新钻井和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基础上,通过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和生物化石等相标志分析,认为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主要发育台地边缘相、开阔台地相和台洼相,其中中二叠统栖霞组早期以碳酸盐岩台地模式为主,栖霞组中晚期和茅口组演变为镶边台地和孤立台凹模式。该区主要发育有台缘滩和台内滩两类主要的储集体,且主要集中在层序高位体系域,台缘滩储集体主要分布在Sq1-HST期雅安-绵竹和剑阁-广元等区带,以及Sq2-HST时期雅安-绵竹-广元区带;台内滩储集体主要分布在Sq1-HST和Sq2-HST期川中高石梯-磨溪区块,以及Sq2-HST时期的威远-自贡区带,Sq2-HST时期高石梯-磨溪区块台内滩储集体受古岩溶和构造热液叠加影响呈条带状展布。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台缘滩和台内滩分布范围较广,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体系域 台缘滩 台内滩 沉积相模式 中二叠统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东南盆缘转换带常压页岩气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2
16
作者 潘仁芳 李笑天 +2 位作者 金吉能 朱正平 孟江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6-36,共11页
四川盆地东南部及其盆缘转换带(以下简称渝东南盆缘转换带)页岩气资源量较大,但其地质条件复杂、地层呈常压特征,给页岩气的经济开发带来了困难。为了深入认识该区页岩气储层的非均质性,借助X射线衍射、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 四川盆地东南部及其盆缘转换带(以下简称渝东南盆缘转换带)页岩气资源量较大,但其地质条件复杂、地层呈常压特征,给页岩气的经济开发带来了困难。为了深入认识该区页岩气储层的非均质性,借助X射线衍射、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等手段,从岩石骨架、储集空间的角度研究了该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的非均质性及其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该转换带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非均质性主要表现在骨架非均质性和孔隙非均质性两个方面,优质页岩层段与上覆页岩段在脆性矿物含量、黏土矿物含量、有机质丰度、孔隙度等方面差异较大,具有较强的纵向非均质性;(2)储层发育有机质孔、脆性矿物孔、裂缝等多种储集空间类型,并且孔隙在形态、分布、孔径、结构特征方面的差异明显,具有较强的微观非均质性;(3)页岩岩石物理参数泊松比、杨氏模量也相应表现出较大的差异;(4)页岩气储层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是沉积环境差异导致的岩石骨架变化,构造缝及其多向性增强了储层的非均质性,成岩作用进一步改变了骨架矿物和有机质的含量,对孔隙类型及结构产生影响,进一步加剧了页岩储层的非均质性。结论认为,龙一下亚段应为该区下一步页岩气开发的首选目的层系,平面上以远离构造相对活动带和深大断裂为宜,区块上优选南川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南 盆缘转换带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页岩气 储集层 非均质性 骨架 孔隙 勘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流体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凡睿 周林 +2 位作者 吴俊 曾韬 周晓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7-71,105,共6页
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储层孔隙度、渗透率较低,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其主要储层流体类型有气层(低阻气层)、气水同层、干层和水层。而在开发生产中如何准确识别致密砂岩储层流体类型却存在一定难度,制约着研究区须家河组的勘探开发。为此... 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储层孔隙度、渗透率较低,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其主要储层流体类型有气层(低阻气层)、气水同层、干层和水层。而在开发生产中如何准确识别致密砂岩储层流体类型却存在一定难度,制约着研究区须家河组的勘探开发。为此,分析了难以准确识别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流体类型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应用2种常规流体识别方法对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的流体进行了识别,分析了其优缺点;同时尝试应用Fisher判别分析法识别储层流体,结果发现:根据Fisher判别分析法建立的判别函数能很好地区分研究区储层流体类型,其判别结果与实际生产情况符合率达到了92.3%,表明Fisher判别分析法在致密砂岩储层流体识别中能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流体识别 FISHER 判别分析法 须家河组 川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钻井连续循环短节的设计与本体的力学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冯定 孙巧雷 +3 位作者 夏成宇 张红 陈敏 涂忆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4-98,共5页
气体钻井是欠平衡钻井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高钻井速度,但接单根工况需要中断循环,容易造成岩屑沉降、井壁垮塌、卡钻等安全隐患。为此,设计了一种在气体钻进中接、卸钻具可保持气体连续循环且便于安装和拆卸的短节,其主要结构包... 气体钻井是欠平衡钻井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高钻井速度,但接单根工况需要中断循环,容易造成岩屑沉降、井壁垮塌、卡钻等安全隐患。为此,设计了一种在气体钻进中接、卸钻具可保持气体连续循环且便于安装和拆卸的短节,其主要结构包括短节本体、主通阀、旁通阀和旁通接头,重点解决了其核心部件主通阀、旁通阀的结构设计;在对其本体进行静力学分析的基础上,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了短节本体在受拉伸、扭转、内压工况下的受力状况。分析结果表明,其应力分布趋势与弹塑性力学分析结果相符,在短节本体两处圆孔附近产生应力集中现象,最大变形量仍然处于材料弹性变形阶段。有限元分析结果与弹塑性力学分析结果相符,能满足本体强度的要求。该成果为解决大位移井、欠平衡井、窄密度窗口井等安全钻井提供了新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钻井 连续循环短节 主通阀 旁通阀 本体 结构设计 强度校核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南构造应力场地质分析及构造变形成因机制讨论 被引量:50
19
作者 唐永 周立夫 +2 位作者 陈孔全 董晓霞 唐文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28,共14页
细致辨析构造应力对研究区域作用方式和转换形式,对页岩气保存条件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研究直立褶皱、共轭节理等各种构造形迹,采用构造解析分析方法,研究川东南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同时在构造应力场地质分析的指导下,运用构... 细致辨析构造应力对研究区域作用方式和转换形式,对页岩气保存条件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研究直立褶皱、共轭节理等各种构造形迹,采用构造解析分析方法,研究川东南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同时在构造应力场地质分析的指导下,运用构造形迹叠加分析的方法及定年分析,清晰刻画了川东南构造应力作用方式以及期次,认为川东南主要受到四期不同方向构造应力作用,其中NW向挤压应力最早影响到研究区,形成控制研究区主体构造特征的NE向构造;其次是近SN向挤压应力对研究区的作用,发育一系列及EW向构造;随后印—亚板块碰撞远程响应在川东南形成EW向挤压,形成近SN向构造;最后NE—SW向构造应力是渐新世晚期以来一直影响研究区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并对早期油藏进行改造和调整。川东南龙马溪组页岩气受到多期构造联合作用的影响:燕山晚期NW向挤压应力作用,致使研究区褶皱变形;渐新世晚期以来的构造活动,导致研究区大范围隆升剥蚀,断层出露地表,影响了页岩气保存条件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地质分析 川东南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陵凹陷古近系沙市组含膏盐岩系沉积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沈均均 陈波 +3 位作者 王春连 宋换新 周晓峰 周林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25-433,共9页
研究发现,在江陵凹陷中南部梅槐桥向斜带内沙市组发育两套膏盐岩层。通过对钻井、岩心、地震资料的分析,明确了膏盐岩的岩性、电性及地震响应特征:岩性变化主要为由湖盆中心至边缘膏盐类矿物的含量越来越低而陆源碎屑物质含量越来越高;... 研究发现,在江陵凹陷中南部梅槐桥向斜带内沙市组发育两套膏盐岩层。通过对钻井、岩心、地震资料的分析,明确了膏盐岩的岩性、电性及地震响应特征:岩性变化主要为由湖盆中心至边缘膏盐类矿物的含量越来越低而陆源碎屑物质含量越来越高;电性特征表现为低伽马、低密度、高电阻、中子趋于0、扩径明显;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强振幅、低频率的反射特征。结合研究区古气候和古构造背景,对沙市组两套膏盐岩的沉积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套膏盐岩在凹陷内的分布差异巨大且沉积中心具有向南迁移的趋势,物源、古地貌和湖平面变化三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最后总结出研究区沙市组所沉积的膏盐岩是一种'非匀称补给'的成盐模式,主要形成于湖盆基准面下降晚期浅水蒸发沉积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陵凹陷 沙市组 膏盐岩 沉积特征 成盐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