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1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濮凹陷油田卤水锂资源分布特征及富集机制
1
作者 张云献 卫兴 +5 位作者 师红杰 蒋龙 王利伟 高志飞 周勇水 刘明亮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2-571,共10页
东濮凹陷是典型的陆相盐湖盆地,其油田卤水中富含丰富的锂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该研究在东濮凹陷采集了不同层位的卤水样品,基于水化学组分结果构建了神经网络模型,对原始地层水的锂质量浓度进行了预测,探讨了油田卤水锂资源... 东濮凹陷是典型的陆相盐湖盆地,其油田卤水中富含丰富的锂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该研究在东濮凹陷采集了不同层位的卤水样品,基于水化学组分结果构建了神经网络模型,对原始地层水的锂质量浓度进行了预测,探讨了油田卤水锂资源的分布特征,并进一步探究了锂的物质来源,最终提出了东濮凹陷油田卤水锂资源的富集机制。锂资源平面上主要集中在东濮凹陷的北部区域,纵向上以沙三段(Es3)地层富集为主。在古近系沉积时期,东濮凹陷周边岩石风化的陆源碎屑是主要的锂物质来源,其进一步的富集过程主要受到了蒸发浓缩作用和水-岩相互作用的影响,并且在地质构造作用及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现今独特的油田卤水锂资源分布特征。研究成果可为东濮凹陷油田卤水锂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提供借鉴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资源 富集机制 机器学习 油田卤水 水文地球化学 东濮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流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环境压力耐受值确定研究
2
作者 卓丰金 李曌 +5 位作者 尚光霞 何侃 杨辰 杨中文 陈立斌 高欣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4-207,共14页
建立适用于辽河流域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耐受值体系,为北方相似流域的水生态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基于辽河流域2009—2013年436个监测样点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整合物理栖息地、水质和土地利用等多维度变量,构建综合环境压力梯... 建立适用于辽河流域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耐受值体系,为北方相似流域的水生态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基于辽河流域2009—2013年436个监测样点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整合物理栖息地、水质和土地利用等多维度变量,构建综合环境压力梯度,使用权重平均值法计算了108个属/种级、64个科级、23个目级和10个纲级共205个分类单元的环境压力耐受值(T_(Vr)),并通过建立生物指数与压力梯度的线性回归模型及判别效力(DE)对比评估其准确性。结果显示,PCA第一排序轴解释53.5%的环境变量信息,代表综合压力梯度;基于T_(Vr)的生物评价指标与环境压力梯度呈现极好的响应关系(BI指数与压力梯度回归模型R^(2)=0.63,P<0.0001),且DE显著高于同流域以往研究结果;在西辽河、东辽河、辽河干流及浑太河3个子流域中,6个生物评价指标的平均判别能力均优于基于累积分位数法计算的耐污值(T_(Vo))。研究表明,修订后的耐污值能更准确地反映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对综合环境压力的耐受性,可在辽河流域及北方相似河流的生物评价中推广使用,为科学评估河流健康状况和制定保护修复策略提供了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受值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环境压力 辽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海陆过渡环境中陆源有机质分布预测模型--从沉积模拟实验到地质应用
3
作者 邵俊哲 李阳 +3 位作者 汪勇 吴楠 魏薇 刘海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98-1411,共14页
【目的】陆源海相烃源岩是我国多个近海盆地的主力烃源岩,其差异性展布特征制约着烃源岩的分布预测精度和油气勘探成效。而陆源有机质的搬运沉积过程决定着陆源海相烃源岩质量和分布。【方法】运用水槽沉积模拟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从... 【目的】陆源海相烃源岩是我国多个近海盆地的主力烃源岩,其差异性展布特征制约着烃源岩的分布预测精度和油气勘探成效。而陆源有机质的搬运沉积过程决定着陆源海相烃源岩质量和分布。【方法】运用水槽沉积模拟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从“正演”的角度动态记录并定量表征不同水体盐度条件下陆源分散有机质的搬运过程并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预测模型。【结果】海陆过渡环境中的陆源有机质主要富集在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沉积相带内,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大,海陆过渡环境中的陆源有机质丰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盐絮凝作用影响下,咸水环境中陆源有机质搬运距离更靠近物源区,沉积厚度更大。基于三种深度学习算法建立了实验条件下的TOC预测模型,最终优选出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预测模型为最优模型。【结论】将实验条件下的TOC预测模型与地质条件相结合,完成了崖南凹陷崖城组三角洲内烃源岩的TOC预测。结果显示,崖南凹陷陆源有机质搬运距离可达50 km,在距离物源区31 km左右处有机质富集程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相 陆源有机质 机器学习 沉积模拟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镇凹陷古近系沙四段烃源岩生源环境及生烃潜力
4
作者 憨化蜜 陈中红 +1 位作者 柴智 宋泽 《高校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8-513,共16页
车镇凹陷周边已经发现了大量的沙四段成因原油,使得沙四段成为重要的生烃层位。因此,弄清车镇凹陷内沙四段烃源岩是否也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对后续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选取车镇凹陷各个次级洼陷钻井岩心样品,利用岩石热解... 车镇凹陷周边已经发现了大量的沙四段成因原油,使得沙四段成为重要的生烃层位。因此,弄清车镇凹陷内沙四段烃源岩是否也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对后续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选取车镇凹陷各个次级洼陷钻井岩心样品,利用岩石热解、干酪根镜检、热模拟实验及盆地模拟等技术方法,对其生源环境和生烃潜力进行的系统研究结果显示,车镇凹陷东西部沙四段烃源岩生源环境存在明显差异:西部的车西和套尔河洼陷烃源岩母质来源以混合型有机质为主,形成于淡水—还原沉积环境;东部的大王北和郭局子洼陷生物来源以水生低等生物为主,为咸水—还原环境,尤其是大王北洼陷盐度较高。车镇凹陷沙四段从差到优质的烃源岩均有分布,有机质类型以Ⅱ型干酪根为主,成熟度总体不高,处于低熟—成熟阶段。热模拟实验结果显示,最大产油和产气量分别为256.4 mg/g TOC和671.15 mg/g TOC。车镇凹陷沙四段烃源岩显示出早晚两期生油的特征,生烃门限和生烃高峰分别在2800 m和4400 m左右。车镇凹陷沙四段烃源岩埋藏深度较浅且生烃较晚,直到第四纪早期才达到成熟阶段并开始大规模生油,目前正处于生烃的主要时期。总体来看,车镇凹陷沙四段烃源岩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东部洼陷的烃源岩品质要高于西部洼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源环境 生烃潜力 烃源岩 沙河街组四段 古近系 车镇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
5
作者 徐述邦 刘建峰 +1 位作者 陈燕飞 程淑婕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6-474,共9页
在“双碳”战略背景以及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明确掌握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对于碳排放减排政策的制定和实现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2001-2021年碳排放量、能源消耗、经济... 在“双碳”战略背景以及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明确掌握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对于碳排放减排政策的制定和实现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2001-2021年碳排放量、能源消耗、经济发展等数据,采用分段线性回归分析、Tapio脱钩模型以及LMDI模型等方法探讨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1-2021年,碳排放量(以标准煤计)从11.81亿t增至37.37亿t,11个省市在2011-2013年期间出现显著断点,呈现先快速增长后逐步放缓的特征,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格局;2)在2001-2021年期间,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呈现明显的“扩张性连接-弱脱钩-强脱钩”变化趋势;3)经济产出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效率则起到显著的碳减排作用.综上,长江经济带需要加强能源效率的提升、加速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及推进区域协同减排,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时空演变特征 Tapio脱钩模型 LMDI 分段线性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工产业发展与地质环境保护的平衡策略
6
作者 吴冬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9-179,共1页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化工行业作为一个重要的行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重要。然而,化工行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化工企业的排放和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往往较大,这就需要化工行业和环境保护之间进行协调和谐的...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化工行业作为一个重要的行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重要。然而,化工行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化工企业的排放和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往往较大,这就需要化工行业和环境保护之间进行协调和谐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实现化工企业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共生,平衡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化工产业 平衡策略 地质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柯克亚地区侏罗系湖相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对古环境和有机质富集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孙迪 谢小敏 +4 位作者 屈洋 肖七林 黎立 陈才 王张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12-1322,共11页
为进一步揭示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坳陷侏罗系烃源岩发育特征及其记录的古环境,更好地指导下一步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综合岩石热解、显微组分、无机地球化学、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等分析,明确了塔西南坳陷柯克亚地区下侏罗统康苏组煤系... 为进一步揭示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坳陷侏罗系烃源岩发育特征及其记录的古环境,更好地指导下一步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综合岩石热解、显微组分、无机地球化学、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等分析,明确了塔西南坳陷柯克亚地区下侏罗统康苏组煤系泥岩与中侏罗统杨叶组泥岩、粉砂质泥岩发育特征及有机质富集规律。康苏组与杨叶组烃源岩总有机碳(TOC)含量较高,分别为1.7%~63.5%(平均值为24.4%)和0.6%~6.9%(平均值为2.1%),为好至优质烃源岩。两套烃源岩成熟度均较低,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干酪根碳同位素、岩石薄片与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均指示康苏组煤系泥岩和杨叶组下段泥岩有机质母质主要以高等陆源植物为主,而杨叶组上段粉砂质泥岩含较多的浮游藻类。康苏组沉积时期古气候相对温暖湿润,水体环境为淡水、贫氧偏氧化环境;杨叶组沉积早期气候相对炎热潮湿,沉积环境与康苏组沉积时期类似,同样为淡水、贫氧偏氧化环境,随着杨叶组沉积晚期湖平面的逐步上升,古环境逐渐转变为半咸水、贫氧环境。炎热潮湿的气候与咸化的水体有利于浮游藻类等水生生物的繁衍,从而影响了杨叶组上段粉砂质泥岩中有机质的供给。此外,该时期水体还原性的增强同样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综上,古气候、古盐度与沉积环境是影响柯克亚地区侏罗系湖相烃源岩中有机质富集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贫氧环境 有机岩石学 杨叶组 侏罗系 柯克亚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南长岭凹陷青山口组一段泥页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安 胡明毅 +2 位作者 高家俊 杨亮 邢济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75-2088,共14页
松辽盆地长岭凹陷青山口组一段是页岩油主力勘探目标,但目前其古环境研究程度较低。通过元素地球化学手段研究古环境演化特征,分析环境因素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对理清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和选区评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次研究对长岭凹... 松辽盆地长岭凹陷青山口组一段是页岩油主力勘探目标,但目前其古环境研究程度较低。通过元素地球化学手段研究古环境演化特征,分析环境因素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对理清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和选区评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次研究对长岭凹陷青一段P1—P3小层73件泥页岩样品进行总有机碳和主微量元素测试,讨论了研究区样品的有机质丰度和主微量元素特征,运用元素地球化学指标恢复了目的层的古气候、古生产力、古水深、古盐度和古氧化性,重建了研究区青一段的古环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泥页岩有机质丰度较高,平均w(TOC)为2.14%。在平面上大情字井工区—余字井工区—塔虎城工区,以及垂向上P1—P3小层,随湖泊水体加深,古生产力和有机质丰度增大。研究区古气候条件整体为温暖湿润气候,自P1—P3小层气候变得更温湿。古水体性质表现为淡水—半咸水的贫氧还原环境,较大的盐度形成盐度分层,使研究区的还原环境不易被破坏,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有机质来源与古盐度是导致研究区有机质差异富集的关键因素,大情字井工区—余字井工区—塔虎城工区湖泊有机质输入增加,古盐度增大,有机质相对富集,垂向上P1—P3小层也表现类似的规律变化,在青一段下部形成了一套品质较高的黑色泥页岩,是研究区页岩油富集的有利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长岭凹陷 青山口组一段 泥页岩 元素地球化学 古环境 页岩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环境空气过氧乙酰基硝酸酯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正阳 任艳芹 +7 位作者 李红 徐东耀 韩翼昕 刘润璞 安聪 闫永馨 贺美 毕方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28-1938,共11页
过氧乙酰基硝酸酯(PAN)是大气光化学污染指示物之一,研究PAN的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大气污染防治至关重要。本研究于2019年4-11月在北京市典型城区开展了PAN及其影响因素的综合观测,分析了PAN的污染特征以及各影响因素与PAN的相关关系... 过氧乙酰基硝酸酯(PAN)是大气光化学污染指示物之一,研究PAN的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大气污染防治至关重要。本研究于2019年4-11月在北京市典型城区开展了PAN及其影响因素的综合观测,分析了PAN的污染特征以及各影响因素与PAN的相关关系,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构建了PAN浓度的经验方程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①观测期间,PAN浓度平均值为15.86μg/m^(3);在光化学反应较为活跃的6月、7月和9月,PAN浓度高于其他月份;昼间PAN浓度高于夜间。②在光化学污染期间,PAN浓度与同时刻的O_(3)浓度、8 h前的NO浓度、8 h后的NO_(2)浓度、3 h后的NO与NO_(2)浓度之比、5 h前的丙烷浓度、同时刻的丙酮浓度、2h前的太阳辐射、2h前的紫外辐射、同时刻的相对湿度和同时刻的温度均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这与“丙烷-丙酮-PAN”反应机理较为相符。③基于上述参数构建PAN浓度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并利用6月22-24日的观测结果进行验证,绝对误差范围为0.36~9.72μg/m^(3),为PAN浓度估算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计算方法。研究显示,通过降低NO、丙烷和丙酮浓度以及削弱辐射强度、增湿、降温等手段能够降低若干小时后的PAN浓度,从而缓解大气光化学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乙酰基硝酸酯 污染特征 影响因素 多元线性回归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页岩油有机质来源与沉积环境分析——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花庄地区古近系阜宁组二段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洋 尹楠鑫 +6 位作者 陈岑 尤启东 孔维军 李立峰 王馨玥 赵娅 曾强浩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30,48,I0002,共16页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潜力较高。以高邮凹陷花庄地区阜宁组二段(阜二段)典型页岩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分析,采用X线衍射(XRD)法对黏土矿物进行定量测试,采用电感耦...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潜力较高。以高邮凹陷花庄地区阜宁组二段(阜二段)典型页岩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分析,采用X线衍射(XRD)法对黏土矿物进行定量测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进行微量元素分析,明确有机质来源和沉积环境。结果表明:研究区有机质主要来源于低等水生生物,形成于还原环境。阜二段沉积早期以寒冷干旱的气候为主,降雨量较少;阜二段沉积后期降雨量逐渐增大,过渡到温暖湿润的气候。阜二段沉积早期水体环境为咸水环境,沉积后期水体咸度逐渐降低。潮湿条件下形成的湖泊是油页岩沉积的先决条件,缺氧还原环境与咸水沉积环境是有机质富集的关键因素。该结果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花庄地区页岩油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有机质来源 古环境 陆相 阜宁组二段 古近系 花庄地区 高邮凹陷 苏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蔬菜型人工湿地资源化处理农村分散生活污水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永茂 刘伟 +3 位作者 张建美 刘怡彤 王开红 全树名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0,共6页
为对农村分散生活污水进行资源化处理,以空心菜为湿地植物,在温度(32±2)℃、水力负荷2.40 m^(3)/(m^(2)·d)条件下进行湿地污水处理实验,评价了蔬菜型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处理性能及其资源化回收潜能。结果表明,当COD、TP、NH_(4)... 为对农村分散生活污水进行资源化处理,以空心菜为湿地植物,在温度(32±2)℃、水力负荷2.40 m^(3)/(m^(2)·d)条件下进行湿地污水处理实验,评价了蔬菜型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处理性能及其资源化回收潜能。结果表明,当COD、TP、NH_(4)^(+)-N平均进水浓度分别为198.52、2.92、20.69 mg/L时,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3.8%、64.0%、27.6%,将COD、TP、NH_(4)^(+)-N平均进水浓度降低为148.12、1.81、15.14 mg/L时,湿地去除效果明显提升,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6.5%、73.0%、41.3%,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为34.83、0.49、8.89 mg/L,出水COD、TP、TN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8918-2002)一级A标准,NH_(4)^(+)-N达到二级标准,实验期间空心菜生长状态良好,每株平均增重45.88 g,增长47 cm,具有较大的资源回收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活污水 蔬菜型人工湿地 污水资源化 空心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以湖北省应城市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卫兴 师红杰 +2 位作者 陈松 尚建波 刘明亮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80,共13页
地热流体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在指示地热资源的形成机制、赋存环境以及预测地热资源有利勘查区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为了探究湖北省应城市地热系统的热源以及成因机制,并对其地热异常区进行圈定。基于研究区内地热水与浅层地下冷水的水化... 地热流体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在指示地热资源的形成机制、赋存环境以及预测地热资源有利勘查区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为了探究湖北省应城市地热系统的热源以及成因机制,并对其地热异常区进行圈定。基于研究区内地热水与浅层地下冷水的水化学及同位素特征,探讨了地热流体中主要组分的地球化学起源,评估了地热流体的热储温度。结合区内浅层地下冷水的温度与水化学数据,对地热异常区进行了圈定。研究结果表明,地热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 4-Ca型,地热系统主要的热储围岩为海相碳酸盐岩,通过地热温标计算热储温度约112.2℃。大气降水入渗和碳酸盐岩热储层中的水-岩相互作用是地热水中化学组分的主要来源。地热水的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特征指示地热水的补给来源为研究区西部山区的大气降水,大气降水由补给区入渗后向东南盆地中心不断运移,循环深度为3436.7~5030.2 m。通过与典型岩浆热源型地热系统的对比以及岩石样品中放射性元素的数据结果,得出应城地热系统是由地温梯度正常加热而形成的。结合区内浅层地下冷水的温度与水化学数据,最终圈定地热异常区位于应城市区西南陈河镇以北地区,但仍需考虑井深、人为污染等客观限制因素对圈定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 地热温标 地热异常 地热资源勘查 地热系统 应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资源短缺地区多能互补发电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竞争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董得福 段茗续 +2 位作者 曾坤 姚华明 王现勋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4-160,共7页
我国西北地区是“西电东送”的能源基地,亦是水资源匮乏且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地区,围绕水资源产生的竞争关系相对突出。针对该关系,建立了梯级水库调度模型,以发电量最大、适宜生态偏差系数最小为目标,兼顾多能互补的出力波动平抑要求,... 我国西北地区是“西电东送”的能源基地,亦是水资源匮乏且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地区,围绕水资源产生的竞争关系相对突出。针对该关系,建立了梯级水库调度模型,以发电量最大、适宜生态偏差系数最小为目标,兼顾多能互补的出力波动平抑要求,获得发电、生态等综合效益较优的调度方案,并剖析水资源短缺条件下发电与生态之间的竞争关系;引入协调性等指标定量评价调度风险,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调度方案的评分,从生态供水风险和多目标竞争关系两个方面评价了调度方案的优劣。以黄河上游为对象的实例研究表明:多能互补发电量越多,生态偏差系数越大,特别是枯水年的生态偏差系数变化较明显,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0.069;枯水年不同调度方案的变化过程存在明显偏差,不同方案的生态偏差系数相差超过2%,适当减小发电量可大幅提升生态效益;非劣解前沿端点的评分较低,为0.171,拐点的评分较高,为0.1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争关系 多目标 多能互补 风险量化 黄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评《水环境化学》
14
作者 段康宁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I0001-I0001,共1页
随着工业发展,水中无机污染物逐渐增多,不仅会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影响水生生物和人类的健康,甚至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长期不可逆的损害.其中,硫酸盐、硫化物等有毒物质即使在较低浓度下也可能对生物体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当饮用水中... 随着工业发展,水中无机污染物逐渐增多,不仅会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影响水生生物和人类的健康,甚至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长期不可逆的损害.其中,硫酸盐、硫化物等有毒物质即使在较低浓度下也可能对生物体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当饮用水中硫酸盐含量超过一定标准就可能引起腹泻,一些重金属离子在人体内不断累积还可能导致中毒或引发其他疾病.因此,合理迁移和转化水中无机污染物成为了保护水环境的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污染物 硫酸盐含量 有毒物质 水环境化学 生态系统 迁移和转化 迁移转化 生态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李105井奥陶系乌拉力克组笔石生物地层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传尚 胡勇 +1 位作者 Jörg MALETZ 危凯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3-282,共10页
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李105井奥陶系乌拉力克组的笔石化石的研究,划分出两个笔石生物带,即Nemagraptus gracilis带和Cilmacograptus bicornis带,其时限为桑比期。根据乌拉力克组的沉积学特征,结合最新的岩相古地理研究进展,认为... 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李105井奥陶系乌拉力克组的笔石化石的研究,划分出两个笔石生物带,即Nemagraptus gracilis带和Cilmacograptus bicornis带,其时限为桑比期。根据乌拉力克组的沉积学特征,结合最新的岩相古地理研究进展,认为原乌拉力克组的底界以一套特征的砾屑灰岩为标志欠妥,建议将克里摩里组上段的以黑色含笔石页岩为主的地层划归乌拉力克组,新厘定的乌拉力克组在盆地西缘北部露头区内蒙古乌海桌子山一带至少包含了Pterograptus elegans、Didymograptus murchisoni和Nemagraptus gracilis带等三个笔石带,其时限跨越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晚期到晚奥陶世桑比期早期。可见,乌拉力克组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其顶、底界线均存在明显的穿时。这一发现不仅为乌拉力克组的时限及其相变穿时提供了准确的生物地层约束,也为这一地区岩相古地理的重建及页岩气勘探有利相带的优选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乌拉力克组 笔石带 穿时 李105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外围南部秀水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16
作者 陈树旺 孙守亮 +6 位作者 张涛 Kohn Barry P Gleadow Andrew 刘岩 Chung Ling 李永飞 丁秋红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5-1068,共14页
【研究目的】松辽外围白垩纪断陷盆地群在构造-热演化史的研究方面相对薄弱,秀水盆地作为松辽外围南部潜力较大的勘探新区,对盆地的热史-埋藏史的恢复已然成为该地区油气勘探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秀水盆地辽法地1... 【研究目的】松辽外围白垩纪断陷盆地群在构造-热演化史的研究方面相对薄弱,秀水盆地作为松辽外围南部潜力较大的勘探新区,对盆地的热史-埋藏史的恢复已然成为该地区油气勘探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秀水盆地辽法地1井5件钻井岩心样品开展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分析,首次厘定了盆地经历的热史-埋藏史及烃源岩成熟演化过程。【研究结果】秀水盆地在早白垩世晚期地层达到最大埋深,而后持续抬升剥蚀近2000 m;在初始沉降期大地热流值随时间线性升高,至~120 Ma达到最大值,约为100.5 mW/m^(2)。而后经历了三段式降温过程,即先快速降温,再缓慢降温,最后快速降温的过程。该热流规律与邻区张强凹陷、松辽盆地相似并可对比。【结论】辽法地1井热史-埋藏史恢复结果表明,义县组三段烃源岩在~90 Ma进入到生油窗阶段,此后由于地层的抬升降温,热成熟度末进一步演化,从而最终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史 热史 磷灰石裂变径迹 秀水盆地 松辽外围南部 油气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深层致密砂岩油藏富集机理与成藏模式——以莫西庄、永进地区为例
17
作者 马骥 王金铎 +5 位作者 张奎华 张关龙 曾治平 胡海燕 宫亚军 张翊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71,共12页
准噶尔盆地中部莫西庄和永进地区侏罗系砂岩中发现工业油气流,一些地区侏罗系埋深达6000m,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极低,属于特低孔和特低渗透储层。在如此致密的储层中,需要系统探讨和阐述原油充注动力、油气来源与运移过程。为揭示原油在... 准噶尔盆地中部莫西庄和永进地区侏罗系砂岩中发现工业油气流,一些地区侏罗系埋深达6000m,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极低,属于特低孔和特低渗透储层。在如此致密的储层中,需要系统探讨和阐述原油充注动力、油气来源与运移过程。为揭示原油在致密砂岩储层中的富集过程与主控因素,采用生物标志化合物确定油气来源及原油的主力烃源岩;通过定量和半定量方法研究断层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滑移距离以及断层的封闭性,应用统计与地质分析相结合阐述断层规模与试油产量的关系,明确断层规模、断距对油气成藏的意义;采用微米CT扫描、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物理模拟系统刻画和表征砂岩孔隙结构参数以及流体在这些致密储层的聚集模式。结果表明:原油主要来源于二叠系烃源岩;规模大和活动强度高的断层为油气垂向运移通道,地质时期水平和垂向移动距离超过700 m且规模达到20 km以上的断层有较好的油气输导能力,而小规模和移动距离较小的断层大多起封闭作用;致密储层孔隙半径较小,主要分布在163.8~207.7μm,喉道半径为0.5~8.1μm,微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特征导致原油的差异性充注与富集,中孔-粗喉型储层含油程度最高,大孔-细喉和小孔-细喉型次之,小孔-微喉型含油程度最低。侏罗系致密砂岩成藏主要受活动强度高且规模较大的断裂以及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影响与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断层 微米CT扫描 核磁共振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深层煤岩气地质特征与成藏模式
18
作者 何文军 潘进 +5 位作者 刘超威 王秋玉 李辉 陈梦娜 李鹏 王宁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91,共14页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煤系地层发育,可作为良好的生储层系。于盆地白家海凸起钻探的CT1H井在侏罗系西山窑组煤岩储层获高产气流,打破了2000m以深的传统煤层气勘探开发深度禁区,预示着深层煤岩气有望成为规模增储上产的新型天然气资源类型。...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煤系地层发育,可作为良好的生储层系。于盆地白家海凸起钻探的CT1H井在侏罗系西山窑组煤岩储层获高产气流,打破了2000m以深的传统煤层气勘探开发深度禁区,预示着深层煤岩气有望成为规模增储上产的新型天然气资源类型。基于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煤岩气勘探成果,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核磁共振等实验方法对深层煤岩气地质特征、成藏模式展开系统研究,进一步明确煤岩气勘探方向。准噶尔盆地发育西山窑组(2)号和八道湾组(5)号两套主力煤岩,腹部地区西山窑组为低阶原生结构煤,煤岩储层孔隙度平均为17.25%,生气能力差,南缘西山窑组为中阶煤,储层孔隙连通性好,游离态煤岩气占比高;八道湾组为中阶原生结构煤,煤岩孔隙度平均为3.12%,吸附态煤岩气占比达89.75%。盆地内侏罗系深层煤岩气主要发育他源构造型、自源地层型和自源构造型3类成藏模式。结合地质条件及控藏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深层煤岩气有利面积合计2385km^(2),预测煤岩气资源量为4260×10^(8)m^(3);盆腹区滴南—白家海地区西山窑组、八道湾组和南缘地区西山窑组是准噶尔盆地煤岩气重要的有利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侏罗系 煤岩气 地质特征 成藏模式 资源潜力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西南山前南缘甫沙8井原油与二叠系普司格组烃源岩的地球化学亲缘关系
19
作者 王祥 葛祝时 +6 位作者 张慧芳 孙迪 王张虎 谢小敏 孟强 陈果 肖七林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2-383,共12页
为进一步拓展塔西南山前南缘油气勘探领域,以该区甫沙克里阳构造带甫沙2井、阳1井二叠系普司格组烃源岩和新发现井--甫沙8井原油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有机地球化学亲缘关系研究。通过岩石热解、镜质体反射率测试、气相色谱、气相色谱... 为进一步拓展塔西南山前南缘油气勘探领域,以该区甫沙克里阳构造带甫沙2井、阳1井二叠系普司格组烃源岩和新发现井--甫沙8井原油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有机地球化学亲缘关系研究。通过岩石热解、镜质体反射率测试、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正构烷烃单体烃同位素分析,从烃源岩基础地球化学性质、分子标志化合物和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等方面刻画普司格组不同层段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不同层段烃源岩生烃潜力的差异性,初步探讨甫沙8井原油的来源。研究区普司格组上段上部和中段有机质丰度较低,为Ⅲ型有机质,难以作为有效源岩,同时可能存在深部运移烃侵染;普司格组上段下部和下段有机质丰度相对较高,为Ⅱ_(1)—Ⅲ型有机质,处于低熟—成熟阶段。普司格组上段下部沉积于偏氧化的浅湖环境,有机质为陆源高等植物和水生生物混合来源;下段沉积于还原性较强的深湖—半深湖环境,水生生物贡献相对较高。甫沙8井下侏罗统产出原油的Pr/Ph、C_(24)Te/C_(26)TT和甾烷/藿烷比值较高,C_(19)-C_(23)TT/C_(30)H比值较低,相对富含C_(29)规则甾烷、芴和氧芴,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值介于-32.0‰~-29.0‰之间,这与普司格组上段下部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相一致,证实两者具有较好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化合物 稳定碳同位素 普司格组 二叠系 柯克亚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刍议“台内滩”
20
作者 陈代钊 郭川 +3 位作者 杨钹 丁一 唐攀 韩俊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42-1664,共23页
【目的】在占据碳酸盐台地绝大部分区域的台地内部沉积中寻找出规模化、优质储层已经引起了我国油气产业部门愈来愈多的关注,而其中的“滩”相,因其潜在的良好储层品质而成为关注的优先目标,但此种理念的科学基础有悖于台内局限、低能... 【目的】在占据碳酸盐台地绝大部分区域的台地内部沉积中寻找出规模化、优质储层已经引起了我国油气产业部门愈来愈多的关注,而其中的“滩”相,因其潜在的良好储层品质而成为关注的优先目标,但此种理念的科学基础有悖于台内局限、低能水动力条件和前人大量的沉积学观察结果。【方法】针对此问题,在回顾对现代不同台地类型台内水动力状况和沉积环境分异/相观察结果基础上,结合对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一些台地内部沉积,特别是台内颗粒岩/砾岩形成环境/相详细分析,明确了它们的潜在沉积环境/相;同时分析了古地理重建中地层穿时造成的不同时代、空间错位的台缘滩体被人为内置为“台内滩”的陷阱。【结果与结论】综合分析认为:(1)当开阔海的日常波浪触及到台缘(镶边台缘和缓坡边缘)礁—滩的正向地形时会发生摩擦、破裂,阻挡了波浪向台内的传播,造成台内的整体局限低能环境,发育滩后低能潟湖和潮坪环境,水动力状况主要受日常潮汐作用影响和极端风暴活动的扰动,缺乏发育高能滩的水动力条件,因此台内的高地会演化为潮坪岛,而非滩。(2)台内局限低能背景中发育的颗粒岩,甚至砾岩主要形成于两种潜在环境/相中:其一,在台缘滩后局限潟湖,特别是比较宽深的潟湖中,强烈风暴作用触发的风暴流(一种密度流)被搬运至潟湖较深部,形成席状—扇状灰沙颗粒沉积体(岩),其中颗粒以分选良好的球粒为主,发育丘状—洼状层理和/或粒序层理。其二,潟湖岸线后的广阔潮坪中发育的分支状的潮道(渠),因潮汐作用引起的切割侵蚀、迁移和沉积物搬运以及沉积,在潮道中形成颗粒岩甚至底砾岩;由于此类沉积物来源于堤岸两侧潮间坪(常为微生物席覆盖)的内碎屑砾和颗粒,成分与潮坪沉积相同,分选和磨圆较差、局部发育侧向进积斜层理,或双向斜层理和底部滞留砾石。因此,台内巨厚沉积序列中保存的颗粒岩,甚至砾岩可因风暴扰动形成于潟湖中,也可由潮汐作用形成于潮坪潮道中。(3)在进行古地理重建时,在低精度时间框架内,忽略地层穿时性会造成不同时间形成的垂向叠置、空间错位的台缘滩被人为内置到台内,造成“台内滩”广布的幻觉。所以,在进行台内沉积环境/相分析时,如果无视沉积相穿时性、台内水动力条件大量现代与古老碳酸盐台地相观察、研究成果及其本身沉积特征,将会掩盖事实真相,造成对沉积相的误解和误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台地内部 潟湖 潮坪 颗粒岩 风暴沉积 潮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