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藏注烃气混相驱非稳态驱替特征机理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李菊花 李相方 +1 位作者 姜涛 刘滨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5-99,共5页
应用标定多相流态的无因次量组及高密度网格消除数值弥散技术,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针对矿场规模的注气驱替中非均质程度、倾角数对非稳态驱替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油气重力分异和粘性指进双重作用,非均质变异系数值越大,混相驱... 应用标定多相流态的无因次量组及高密度网格消除数值弥散技术,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针对矿场规模的注气驱替中非均质程度、倾角数对非稳态驱替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油气重力分异和粘性指进双重作用,非均质变异系数值越大,混相驱扫的厚度越少,气体突破时剖面驱扫效率越小;倾角数越大,由重力分异作用影响非稳态驱替效率越明显。当注入气体积倍数较小时,倾角数越大重力混相驱油效果越明显;当注入气体倍数较大时,倾角数小于25时倾角数越大采出程度越高,倾角数大于25时倾角数越大采出程度反而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相驱 粘性指进 数值弥散 非稳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水交替驱油藏注入能力分析及优化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菊花 姜涛 +1 位作者 高文君 刘滨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1-125,共5页
针对注入能力降低是制约气水交替驱提高油藏采收率的关键因素的问题,以相似理论中的检验分析法推导了气水交替注入无因次注入能力方程,运用考虑相渗和毛管滞后效应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评价无因次注入能力的因素影响,讨论并优化了注入水... 针对注入能力降低是制约气水交替驱提高油藏采收率的关键因素的问题,以相似理论中的检验分析法推导了气水交替注入无因次注入能力方程,运用考虑相渗和毛管滞后效应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评价无因次注入能力的因素影响,讨论并优化了注入水气比。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特定油藏体系,通过增加注入气的富化度提高粘滞力重力比来达到改善驱替效果的方法比片面地增加注气速度更高一些;水气比越高,达到相同开采效果所需气量越小,但因此而出现较明显的注入能力下降的趋势。对于低粘滞力重力比的注气条件,选择水气比为2最佳;而对于高粘滞力重力比,则水气比为1是最佳选择。建议在水气比的优选时充分结合油藏地质特征和注入流体特性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水交替驱 无因次注入能力 检验分析法 水气比 粘滞力重力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水交替驱不稳定渗流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姜涛 李菊花 +1 位作者 高文君 刘滨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7-50,114,共5页
采用GEM组分模块对气水交替驱不稳定渗流特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捕集气饱和度越大采收率越高,对应的生产气油比越小,气体突破时间越晚,通过气水交替驱降低气相流度和增加驱油效率的效果越明显。但随着非润湿相在油层捕集程度... 采用GEM组分模块对气水交替驱不稳定渗流特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捕集气饱和度越大采收率越高,对应的生产气油比越小,气体突破时间越晚,通过气水交替驱降低气相流度和增加驱油效率的效果越明显。但随着非润湿相在油层捕集程度的增大,气水切换过程中注入压力增高;对于渗透率小于200×10-3μm2的储层,气水交替驱随着循环周期的增加气水切换难度加大,而对于渗透率大于200×10-3μm2的高渗透储层考虑毛细管压力滞后效应影响的意义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分模块 气水交替驱 不稳定渗流特征 毛细管压力 滞后效应 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管道系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三维节点部署算法 被引量:3
4
作者 余华平 郭梅 《智能系统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3-338,共6页
管道系统是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而节点的三维部署问题是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管道监控系统的基础性技术问题.首先把三维管道结构映射为XY和XZ 2个二维平面结构,分别对其进行传感器节点部署优化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面向... 管道系统是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而节点的三维部署问题是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管道监控系统的基础性技术问题.首先把三维管道结构映射为XY和XZ 2个二维平面结构,分别对其进行传感器节点部署优化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面向管道系统的三维传感器节点的部署算法.最后对算法进行了覆盖性能、连通性能以及能耗性能的评价,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解决管道系统节点三维部署问题,为超长油气管道、城市自来水管网及污水管网监测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节点部署 无线传感器网络 管道系统 覆盖 连通 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移动模型的移动sinks无线移动传感器网络性能分析与改进 被引量:2
5
作者 余华平 郭梅 邬春学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72-674,共3页
引入移动sinks节点是解决网络连通性、能耗平衡、提高网络生命周期和网络容量的有效方法。针对移动sinks节点的移动机制直接与网络性能相关,结合mWSNs体系结构,分析了基于随机移动模型的网络性能,提出了零数据包分片率的随机移动模型。... 引入移动sinks节点是解决网络连通性、能耗平衡、提高网络生命周期和网络容量的有效方法。针对移动sinks节点的移动机制直接与网络性能相关,结合mWSNs体系结构,分析了基于随机移动模型的网络性能,提出了零数据包分片率的随机移动模型。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保证数据零分片,提高了网络的时延性能和数据包传输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sinks无线传感器网络 移动sinks 随机移动模型 数据包分片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sinks无线移动传感器网络时延性能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余华平 郭梅 胡杰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17-319,322,共4页
结合mWSNs体系结构,分析了移动sinks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时延组成和时延特性,并通过仿真实验分析了移动性对时延的影响。该分析结果既能用于mWSNs时延系统性能评价,又可为mWSNs系统参数(如移动sinks数量、速度、传输半径及数据包长度等)优... 结合mWSNs体系结构,分析了移动sinks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时延组成和时延特性,并通过仿真实验分析了移动性对时延的影响。该分析结果既能用于mWSNs时延系统性能评价,又可为mWSNs系统参数(如移动sinks数量、速度、传输半径及数据包长度等)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时延性能要与能量消耗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sinks无线传感器网络 体系结构 时延 移动sinks 网络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SO_4-C-H_2O体系研究:模拟实验与热力学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丁康乐 罗跃 +2 位作者 单敬福 关富佳 王莎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24-432,共9页
传统认为TSR成因的固态沥青(焦沥青)属于热化学反应的终端产物,不会对TSR的反应进程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活性炭作为固态沥青(焦沥青)的模型化合物,开展了CaSO_4-C-H_2O体系的热模拟实验研究,探讨了CaSO_4-C-H_2O体系发生TSR的热力学特... 传统认为TSR成因的固态沥青(焦沥青)属于热化学反应的终端产物,不会对TSR的反应进程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活性炭作为固态沥青(焦沥青)的模型化合物,开展了CaSO_4-C-H_2O体系的热模拟实验研究,探讨了CaSO_4-C-H_2O体系发生TSR的热力学特征。实验结果表明,CaSO_4-C-H_2O体系在300℃时即可启动TSR,主要生成CaCO_3、H_2S和CO_2等产物。这一TSR门限温度要远低于以往室内利用气态或液态烃类进行的TSR模拟实验温度范围,与热力学计算结果一致。利用HSC Chemistry5.0软件进行TSR过程模拟,发现25~200℃时CaSO4-C-H_2O体系发生的TSR完全受动力学控制,在温度保持不变情况下,压力增大不利于CaSO_4-C-H_2O体系发生TSR。较少的含水量对TSR有一定促进作用,而含水量过多则可能抑制TSR的进行,含水量对TSR的影响可能与CaSO4在水中的饱和浓度有关。在一定的温度下,当体系pH≤2时,随着pH逐渐降低,CaSO4的量呈线性递减,但在沉积盆地地层水pH范围内(pH>4),pH对TSR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CaSO_4-C-H_2O体系发生的TSR反应是一个放热过程,并且随着温度升高,反应热逐渐增大。在25~200℃范围内,TSR反应热为12.9~133J/molCaSO4。热力学计算以及模拟实验结果均暗示,固态沥青(焦沥青)可能比烃类更容易参与TS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R 固态沥青 活性炭 CaSO_4 热力学特征 过程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近地表地下空间信息监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三维节点部署算法研究
8
作者 余华平 郭梅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05-1808,1812,共5页
从地下空间的基本特点出发,提出了地下空间节点部署算法的约束指标,建立了面向地下空间的自适应、多精度约束的节点部署算法。从网络结构、自适应性、能量消耗及覆盖连通性能等方面对算法进行了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地解决... 从地下空间的基本特点出发,提出了地下空间节点部署算法的约束指标,建立了面向地下空间的自适应、多精度约束的节点部署算法。从网络结构、自适应性、能量消耗及覆盖连通性能等方面对算法进行了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地解决近地表地下空间节点的部署问题,为土壤环境监测、智能交通监测、管道监测及其他地下目标监测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部署 地下空间 覆盖与连通 自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