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燥对小鼠肺津3类组分影响的实验研究与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丁建中 张六通 +2 位作者 李祥华 殷涛 黄江荣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1411-1413,共3页
目的:研究外燥对小鼠肺津3类组分的影响及意义。方法:96只(SPF)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常温常湿组、常温燥组、温燥组、凉燥组,每组24只。按文献造模后第6天、12天、18天检测各组气管肺灌洗液中蛋白质总量(P)与黏多糖(RM)、IgG与分泌型IgA... 目的:研究外燥对小鼠肺津3类组分的影响及意义。方法:96只(SPF)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常温常湿组、常温燥组、温燥组、凉燥组,每组24只。按文献造模后第6天、12天、18天检测各组气管肺灌洗液中蛋白质总量(P)与黏多糖(RM)、IgG与分泌型IgA(SIgA)、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与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含量。结果:与常温常湿组比较,温燥组第6-18天P、IgG、SIgA与DPPC平行下降和第12天RM减少(P<0.05),凉燥组第6~18天P、IgG与DPPC下降和第6~12天RM减少(P<0.05);与燥相关的3个组第6~18天SP-A持续升高(P<0.01)。结论:外燥伤肺、灼津损伤肺津之"营养性成分(蛋白质类)"、"局部御邪成分(抗体分子)"与"肺津特异性成分(DPPC)"3类组分对气道的营养与保护作用,为精细阐析外燥伤肺津病机、探索特异性病理指标和促进对津液实质的认识提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燥 肺津 组分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燥对两种品系小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与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丁建中 张六通 +2 位作者 黄江荣 杜亚明 李侃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8期1645-1647,共3页
目的:研究外燥对昆明种小鼠(KM)和BABL/C小鼠(BABL/c)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KM和BABL/c各80只(SPF)随机各分为常温常湿组、常温燥组、温燥组、凉燥组,每组各20只。小鼠按文献造模后第6、第12天检测气道病理、气道液黏多糖、全血黏度(W... 目的:研究外燥对昆明种小鼠(KM)和BABL/C小鼠(BABL/c)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KM和BABL/c各80只(SPF)随机各分为常温常湿组、常温燥组、温燥组、凉燥组,每组各20只。小鼠按文献造模后第6、第12天检测气道病理、气道液黏多糖、全血黏度(WBVI)与红细胞聚集指数(EAI)。结果:与两种品系小鼠常温常湿组比较,温燥组、凉燥组气管纤毛缺损与腺体化生,温燥组、凉燥组第6~12天RM减少;常温燥组与温燥组第6-12天WBVI与EAI增高且以第12天为重(P<0.01),凉燥组WBVI变化不明显但EAI下降。结论:温燥伤肺、耗津与肺津输布失司,燥伤肺气致"中焦受气取汁"受损而生血不足,血不行气则两个品系小鼠红细胞聚集性与血液黏度增高,以至诱发血瘀诸证,故可筛选血液流变学检测作为温燥伤肺、耗津病机的特异性指标之一,并为"津血同源"经典理论和益于制备外燥小鼠动物模型提供实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燥 两种品系小鼠 血液流变学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麦大枣汤合半夏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28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德新 潘丰满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9-79,共1页
为探讨失眠症的中医药治疗,用甘麦大枣汤合半夏汤加减治疗28例顽固性失眠患者,用养心清肝、和胃安神、调理阴阳的方法治疗。治愈14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9.2%。提示甘麦大枣汤合半夏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 失眠 甘麦大枣汤 半夏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行头痛治法探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德新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237-238,共2页
根据"不荣则痛,不通则痛"的机理,可将经行头痛分为虚实两端,其病机为气、火、痰、虚、瘀等侵袭脑窍而致脑髓失养,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治以祛邪通络,滋养脏腑,以平为期,并将宁心安神贯穿始终。
关键词 经行头痛 治则 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感温燥咳喘病机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丁建中 张六通 +2 位作者 向光盛 肖长义 黄江荣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10期2069-2071,共3页
目的:研究温燥对气道组织结构与功能、黏液素基因(MUC5ac)表达和核因子NF-κB活性等影响。方法:138只SPF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常温常湿组、常温燥组、温燥组,每组46只。于处理后第6天与第12天行气管与肺组织超微结构观察、MUC5ac表达、... 目的:研究温燥对气道组织结构与功能、黏液素基因(MUC5ac)表达和核因子NF-κB活性等影响。方法:138只SPF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常温常湿组、常温燥组、温燥组,每组46只。于处理后第6天与第12天行气管与肺组织超微结构观察、MUC5ac表达、NF-κB活性、气管纤毛运动(CM)、气道液黏多糖(MS)、IgG与分泌型IgA(SIgA)及二棕榈酰卵磷酯(DPPC)含量的影响。结果:与常温常湿组比较,常温燥组第6天、第12天气道组织改变不明显;温燥组气管上皮细胞鳞状化生与纤毛缺损、腺体化生伴炎性细胞浸润,肺泡瘀血伴肺气肿,超微结构显示Ⅱ型肺泡细胞(ATⅡ)嗜锇板层小体数量减少与线粒体肿胀;温燥组CM加快、MUC5a mRNA表达上调但NF-κB活性下降、RM、IgG、SIgA与DP-PC下降(P<0.01)。结论:温燥袭肺使受邪部位津液骤伤、抗体含量下降和削弱"纤毛-黏液毯"御邪之功,MUC5ac基因表达上调和NF-κB活性受抑可致ATⅡ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功能障碍而损调节肺通气之功,肺失输布则炎性之物聚而为痰致病,结果为温燥之"痰、咳、喘"诸证提供实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燥 咳喘 病机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