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省39个中稻品种2022年度耐热性鉴定与利用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宋超新 黄意 +8 位作者 李洪洲 杨淑惠 杨俊武 牟枭 毛灏桦 徐俊英 肖本泽 顾见勋 杨隆维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1,共8页
为鉴定评价2022年度湖北省已进入第二年区试的39个中稻品种的耐热性,利用江汉平原抽穗开花至灌浆结实期自然高温的气候特点,通过分期播种,采用田间自然鉴定与玻璃温室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本年度高温时段很好地覆盖了供... 为鉴定评价2022年度湖北省已进入第二年区试的39个中稻品种的耐热性,利用江汉平原抽穗开花至灌浆结实期自然高温的气候特点,通过分期播种,采用田间自然鉴定与玻璃温室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本年度高温时段很好地覆盖了供试材料田间第1播期的开花期,以及第2、3播期的孕穗期和开花期,完全达到了鉴定条件要求;玻璃温室的温度也完全达到了鉴定条件要求,鉴定结果有效。39份供试材料耐热性总体表现优良。佳稻2806、贡两优17和荃优803等3个耐热性强的品种可优先审定后在热害常发稻区进行推广应用,其中佳稻2806还可作为耐热性种质资源进行育种利用。29个耐热性较强的品种可根据其他性状综合表现进行审定,并在热害常发稻区推广应用,其中扬辐糯4号、襄中稻2号、金籼占925、华珍166、襄中稻3号、楚晶丝苗、福香288和黄华占等8个耐热性较强的常规品种(系),在耐热性育种种质资源较少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7个品种耐热性表现一般至较弱,其中源两优888、CD3A/宜恢80和19香等3个耐热性较弱的品种应优先淘汰。华两优2134、华两优8620、沪研优1017和南红3号等4个耐热性表现一般的品种,在推广应用中也要特别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热性 自然高温鉴定 玻璃温室鉴定 利用评价 中稻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湖北省区试中稻品种耐热性鉴定与利用评价 被引量:4
2
作者 蔡恒奇 封佳彤 +10 位作者 宋超新 顾见勋 王建平 李亚男 杨俊武 余明志 阿依木剑 杨龙 徐俊英 杨隆维 肖本泽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59-1566,共8页
高温热害严重威胁中稻生产,对其产量、品质和育性等多方面都有较大影响。为给湖北省水稻品种审定与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挖掘出耐热的优异水稻种质资源供育种利用,本研究利用江汉平原地区田间与玻璃温室的高温环境,对湖北省近年参... 高温热害严重威胁中稻生产,对其产量、品质和育性等多方面都有较大影响。为给湖北省水稻品种审定与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挖掘出耐热的优异水稻种质资源供育种利用,本研究利用江汉平原地区田间与玻璃温室的高温环境,对湖北省近年参试的中稻新品种进行抽穗开花期耐热性鉴定。结果表明:参试材料总体耐热性较好,在耐热性较强至强的品种中常规品种(系)和两系杂交稻组合占比相当,而三系杂交稻组合占比次之。本试验共鉴定筛选出耐热性强且优于耐热对照丰两优4号的品种20份,其中有粤禾丝苗、润珠香占、S532、楚糯3号和利丰占等5份常规品种(系),既可以作耐热性种质资源进行育种利用,也可优先审定后在热害常发稻区作耐热品种推广应用;荃优133、荃优晶占和荃优锦禾等5份三系杂交水稻品种,C两优300、全两优5号和恩两优454等10份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可在同等条件优先审定后在热害常发稻区作耐热品种推广应用,其亲本或亲本之一通过进一步鉴定,可能从中筛选出优异耐热性种质资源材料。另外,还鉴定出特优559、华浙优1534和中广优2号等32份品种耐热性较弱至弱,建议在审定时要特别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热性 自然高温胁迫 温室高温胁迫 种质资源 开花期 中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和种植制度对长江中游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心雨 邓姣 +5 位作者 朱杰 李成伟 蒋梦蝶 刘章勇 聂江文 朱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15-1927,共13页
为研究长江中游地区不同稻作种植制度下温室气体排放对秸秆还田的响应,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连续监测秸秆还田和不还田条件下,双季稻、再生稻和春玉米-晚稻(玉稻)3种稻作模式甲烷(CH_(4))、氧化亚氮(N_(2)O)排放通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和相... 为研究长江中游地区不同稻作种植制度下温室气体排放对秸秆还田的响应,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连续监测秸秆还田和不还田条件下,双季稻、再生稻和春玉米-晚稻(玉稻)3种稻作模式甲烷(CH_(4))、氧化亚氮(N_(2)O)排放通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和相关环境因子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双季稻和再生稻周年CH_(4)累积排放量分别比玉稻模式高175.5%和203.4%(秸秆还田)及109.6%和126.4%(秸秆不还田);秸秆还田导致双季稻周年CH_(4)累积排放量提高了31.4%,再生稻提高了33.9%,但对玉稻模式周年CH_(4)累积排放没有显著影响。无论是否秸秆还田,玉稻模式周年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双季稻和再生稻模式;秸秆还田导致玉稻模式周年N_(2)O累积排放量增加36.3%,双季稻模式增加43.7%,但对再生稻模式周年N_(2)O累积排放量没有显著影响。相关分析显示,CH_(4)排放量与气温及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硝态氮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N_(2)O排放量与硝态氮、铵态氮呈显著正相关。在100年尺度CO_(2)当量下,玉稻模式的周年全球增温潜势(GWP)显著低于双季稻和再生稻模式;相对于秸秆不还田,秸秆还田下双季稻模式的周年GWP显著增加31.8%,再生稻模式周年GWP显著增加32.8%,玉稻模式的周年GWP在秸秆还田和不还田下无显著差异。在所有处理中,周年GWP主要由CH_(4)排放贡献,N_(2)O排放引起的增温潜势占比较小,表明减少稻作系统CH_(4)排放对减缓温室效应至关重要。无论秸秆是否还田,玉稻模式周年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均低于双季稻和再生稻模式,秸秆还田对不同稻作系统的周年GHGI均无显著影响。综上所述,秸秆还田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程度因稻作模式而异,玉米-晚稻轮作是一种生态环境友好型的稻田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玉米水稻轮作 甲烷 氧化亚氮 全球增温潜势 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绿肥紫云英研究趋势——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4
作者 朱宏相 朱杰 +4 位作者 蒋梦蝶 刘章勇 易丽霞 聂江文 朱波 《作物研究》 2025年第3期233-241,共9页
紫云英是南方双季稻区重要的冬季绿肥,充分利用紫云英提高水稻产能和种粮效益对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本研究基于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与科学网(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2001—2024年的文献,运用... 紫云英是南方双季稻区重要的冬季绿肥,充分利用紫云英提高水稻产能和种粮效益对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本研究基于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与科学网(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2001—2024年的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与可视化分析工具分析稻田紫云英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关于稻田紫云英研究的相关文献数量呈增长趋势,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西农业大学和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为该研究领域的核心力量。该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紫云英对稻田土壤肥力、土壤有机碳、氮素利用效率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等方面。根据分析结果推测,土壤养分循环的作用机制、种植模式构建与优化以及紫云英产业路径的增值增效等方面将成为未来紫云英在稻田系统应用研究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紫云英 稻田 CITESPACE 文献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深施肥下有机肥替代减氮对再生稻田氮素损失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5
作者 冯涛 余庆 +6 位作者 丁紫娟 柯娜 朱杰 聂江文 朱波 蒋梦蝶 刘章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00-1610,共11页
为探究一次性侧深施控释尿素结合有机肥替代减氮对再生稻田氮素损失、氮肥利用率与产量的影响,为再生稻高效施肥技术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于荆州市长江大学试验站进行田间小区试验,以再生稻丰两优香1号为供试品种,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常... 为探究一次性侧深施控释尿素结合有机肥替代减氮对再生稻田氮素损失、氮肥利用率与产量的影响,为再生稻高效施肥技术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于荆州市长江大学试验站进行田间小区试验,以再生稻丰两优香1号为供试品种,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常规分次撒施普通尿素,施氮量为280 kg·hm^(-2)(FFP);一次性侧深施控释尿素,施氮量为280 kg·hm^(-2)(CRU);有机肥部分替代+一次性侧深施控释尿素,施氮量为280 kg·hm^(-2)(OF+CRU1);有机肥部分替代+一次性侧深施控释尿素+总施氮量减量10%,施氮量为252 kg·hm^(-2)(OF+CRU2);有机肥部分替代+一次性侧深施控释尿素+总施氮量减量20%,施氮量为224 kg·hm^(-2)(OF+CRU3)。结果表明,与FFP处理相比,4个侧深施控释尿素处理(CRU、OF+CRU1、OF+CRU2和OF+CRU3)的氨挥发总量分别降低了+73.18%、75.20%、78.51%和81.89%,无机氮(NH_(4)^(+)-N+NO_(3)^(-)-N)渗漏损失量分别降低了57.40%、62.99%、68.40%和74.98%;与单施控释尿素处理(CRU)相比,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处理(OF+CRU1、OF+CRU2和OF+CRU3)的氨挥发总量分别降低了13.11%、25.83%和41.26%,无机氮渗漏损失量分别降低了7.53%、19.85%和29.85%。与FFP处理相比,4个侧深施控释尿素处理的氮素吸收量分别提高了10.27%、37.44%、27.22%和9.10%,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了9.3个百分点、34个百分点、32.6个百分点和21.8个百分点,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个百分点、5.3个百分点、7.40个百分点和4.8个百分点,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2.22%、11.98%、24.07%和27.13%;与CRU相比,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4.7个百分点、23.2个百分点和12.5个百分点,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4.3个百分点、6.4个百分点和3.8个百分点,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9.55%、21.38%和24.37%;与FFP处理相比,4个侧深施控释尿素处理的两季总产量提高了2.20%、12.00%、11.67%和1.71%,其中OF+CRU1和OF+CRU2的总产量增产效果显著,分别增产12.00%和11.67%。研究表明,侧深施控释尿素结合有机肥部分替代下减少氮肥施用量10%是实现再生稻田氮肥减量、增产增效及减少氮素损失的有效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侧深施肥 控释尿素 有机肥 氨挥发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与控释尿素减氮配施对再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6
作者 余庆 冯涛 +6 位作者 丁紫娟 柯娜 段洪波 聂江文 朱波 蒋梦蝶 刘章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75-1686,共12页
为研究有机肥与控释尿素配施对再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与产量的影响,设置5个施肥处理:常规施氮(FFP)、一次性侧深施控释尿素(CRU)、有机肥替代20%氮素+一次性侧深施控释尿素(OF+CRU1)、总施氮量减10%+有机肥替代20%氮素+一次性侧深施控释... 为研究有机肥与控释尿素配施对再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与产量的影响,设置5个施肥处理:常规施氮(FFP)、一次性侧深施控释尿素(CRU)、有机肥替代20%氮素+一次性侧深施控释尿素(OF+CRU1)、总施氮量减10%+有机肥替代20%氮素+一次性侧深施控释尿素(OF+CRU2)、总施氮量减20%+有机肥替代20%氮素+一次性侧深施控释尿素(OF+CRU3)。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田间监测。结果表明:稻田CH_(4)和N_(2)O排放主要集中在头季,其累积排放量分别占全生育期排放总量的86.28%~89.39%和72.88%~75.23%;CRU处理的全生育期CH_(4)和N_(2)O排放量分别比FFP处理降低55.27%和25.08%;与CRU相比,有机肥与控释尿素配施增加了全生育期CH_(4)排放量,但降低了N_(2)O排放量;在3个有机肥与控释尿素配施处理中,CH_(4)和N_(2)O累积排放量随总氮施入量的减少而降低。与FFP相比,CRU处理降低了再生稻田全球增温潜势(GWP);有机肥与控释尿素配施的GWP高于CRU处理,在3个有机肥与控释尿素配施处理中,GWP从大到小依次为OF+CRU1>OF+CRU2>OF+CRU3。CRU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相比于FFP降低了54.69%;OF+CRU1、OF+CRU2、OF+CRU3的GHGI与CRU相比分别增加了41.38%、36.21%和41.38%。与FFP相比,CRU的两季稻谷总产量提高了2.20%;OF+CRU1和OF+CRU2处理两季总产量相比CRU分别提高了9.58%+和9.27%,两季总产量在OF+CRU3和CRU之间无显著差异。CH_(4)排放与水稻地上部净初级生产力(NPP)、土壤NH_(4)^(+)-N和NO_(3)^(+)-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N_(2)O排放与水稻NPP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NH_(4)^(+)-N和NO_(3)^(+)-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研究表明,与一次性侧深单独施控释肥相比,有机肥替代与控释肥配施虽然增加了CH_(4)排放,但降低了N_(2)O排放,其中OF+CRU2处理不仅产量最高,而且其单位产量产生的温室效应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温室气体 全球增温潜势 有机肥 控释尿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糯小麦灌浆期籽粒质量和主要营养物质动态变化 被引量:3
7
作者 宋归华 马东方 +2 位作者 王书平 高德荣 方正武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50-657,共8页
为探讨糯小麦灌浆特性及其灌浆期籽粒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动态变化,在大田条件下,以1个糯小麦新品种(‘长糯麦1号’)和1个非糯对照品种(‘扬麦20’)为试验材料,在花后7d、14d、21d、28d和35d测定灌浆过程中籽粒可溶性糖、蛋白质、淀粉质量... 为探讨糯小麦灌浆特性及其灌浆期籽粒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动态变化,在大田条件下,以1个糯小麦新品种(‘长糯麦1号’)和1个非糯对照品种(‘扬麦20’)为试验材料,在花后7d、14d、21d、28d和35d测定灌浆过程中籽粒可溶性糖、蛋白质、淀粉质量分数和粒质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长糯麦1号’与‘扬麦20’灌浆曲线的趋势基本一致,其渐增期的灌浆速率及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粒质量积累量均显著低于‘扬麦20’。但‘长糯麦1号’可溶性糖降解速率低,成熟籽粒中可溶性糖质量分数高于‘扬麦20’。二者的蛋白质积累动态趋于一致,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扬麦20’支链淀粉积累动态与‘长糯麦1号’存在显著差异,其在灌浆初期支链淀粉质量分数迅速增加,于花后28d达到顶峰,之后呈下降趋势;而‘长糯麦1号’支链淀粉质量分数增长缓慢,在花后21~28d呈"停滞"状态,于花后35d达到最大值。成熟期‘长糯麦1号’直链淀粉质量分数接近于零,总淀粉质量分数和粒质量均显著低于‘扬麦20’。综合分析认为,‘长糯麦1号’灌浆、可溶性糖转化、淀粉积累能力明显低于‘扬麦20’。因此,在糯小麦新品种选育中应把灌浆速率、可溶性糖降解转化能力和支链淀粉合成速率的提高作为重点改良方向,以提高糯小麦粒质量,进而为糯小麦育种和生产实践奠定必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小麦 籽粒灌浆 可溶性糖 淀粉 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和水旱轮作模式对稻季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邓姣 李心雨 +6 位作者 朱杰 杨伟 李成伟 蒋梦蝶 朱波 聂江文 刘章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8-278,共11页
【目的】探究不同水旱轮作模式下,冬季作物秸秆还田对后茬水稻季作物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长江中游稻田选择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和农业可持续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试验在湖北荆州进行,设置水稻–小麦(稻麦)、水稻–油菜... 【目的】探究不同水旱轮作模式下,冬季作物秸秆还田对后茬水稻季作物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长江中游稻田选择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和农业可持续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试验在湖北荆州进行,设置水稻–小麦(稻麦)、水稻–油菜(稻油)和水稻–紫云英(稻肥)3种水旱轮作模式,每个模式下设置冬季作物收获后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处理。在秸秆还田后的水稻季,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连续监测稻田中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量,在水稻分蘖期、抽穗期、成熟期采集0—5、5—10、10—20 cm土层样品,测定微生物量碳(MBC)、可溶性有机碳(DOC)、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含量,收获期测定水稻产量。【结果】秸秆还田和不同轮作模式对后茬水稻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与稻肥轮作相比,在秸秆还田条件下稻油和稻麦轮作水稻季土壤CH_(4)和N_(2)O排放分别高出44%~58%和17%~30%,在秸秆不还田条件下则分别高出58%~72%和15%~22%。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条件下3种轮作模式平均CH_(4)和N_(2)O排放分别增加26%~39%和20%~29%。秸秆还田条件下,稻油和稻麦轮作稻季土壤全球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分别比稻肥轮作高出14%~19%和12%~19%,秸秆不还田条件下分别高出18%~23%和15%~24%。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条件下3种轮作模式稻季土壤平均GWP和GHGI高出31%和32%,同时土壤硝态氮、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提高。此外,稻麦轮作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稻肥、稻油轮作。相关性分析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CH_(4)和N_(2)O排放与NO_(3)^(-)-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秸秆不还田条件下CH_(4)排放与NO_(3)^(-)-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N_(2)O排放与NH_(4)^(+)-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水稻季土壤CH_(4)和N_(2)O的排放与土壤可利用性碳氮浓度的升高密切相关。前茬作物秸秆还田导致水稻季温室气体排放显著增加,与稻麦、稻油轮作相比,水稻–紫云英轮作稻季土壤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是较为生态环境友好型的种植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模式 秸秆还田 增温潜势 排放强度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有效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荞TCP转录因子全基因组鉴定及非生物胁迫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杨兰锋 朱旭东 +3 位作者 周宾寒 罗旖柔 李明辉 方正武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64-1376,共13页
TCP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苦荞TCP家族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苦荞TCP基因在干旱胁迫和盐胁迫下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1)在苦... TCP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苦荞TCP家族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苦荞TCP基因在干旱胁迫和盐胁迫下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1)在苦荞的基因组中鉴定出28个TCP家族成员,它们不均匀地分布在苦荞的8条染色体上。(2)多数的苦荞TCP基因包含1~5个外显子。(3)系统发育分析将苦荞TCP家族分为5个亚家族,种内TCP蛋白多聚集在同一分支上。(4)共线性分析表明,5个苦荞TCP基因来自全基因组复制事件。(5)顺式元件分析显示,苦荞TCP基因的启动子区域的顺式响应元件主要包含胁迫响应元件和激素响应元件两大类。(6)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所有苦荞TCP基因在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7)qRT-PCR结果显示,FtTCP3、FtTCP6、FtTCP12和FtTCP13基因在干旱胁迫和盐胁迫下的表达量发生变化,其中FtTCP3在6 h干旱处理和盐处理时表达量均达到峰值,说明FtTCP3基因在苦荞应对干旱胁迫和盐胁迫中起正向调控作用。该研究结果为了解TCP基因家族的进化和功能提供了新的见解,为苦荞TCP基因家族的功能研究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TCP转录因子 全基因组鉴定 非生物胁迫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浆期高温对水稻不同粒位籽粒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文涛 胡玉婷 +2 位作者 严鹏 刘越 田小海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25,共10页
水稻灌浆期高温导致其品质下降,且籽粒品质会随品种和小穗位置的不同而不同。本试验以4个籼稻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两个播期处理(S_(1)、S_(2)),副区为4个籼稻品种处理(V_(1)、V_(2)、V_(3)、V_(4)),研究大田条件下... 水稻灌浆期高温导致其品质下降,且籽粒品质会随品种和小穗位置的不同而不同。本试验以4个籼稻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两个播期处理(S_(1)、S_(2)),副区为4个籼稻品种处理(V_(1)、V_(2)、V_(3)、V_(4)),研究大田条件下分期播种造成的灌浆期不同温度对水稻不同粒位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S_(1)播期下灌浆期高温降低4个水稻品种的整精米率、消减值和峰值时间,增加垩白粒率、球蛋白含量、峰值黏度、崩解值和糊化温度;S_(2)播期处理的灌浆期适温条件下,各品种穗上部籽粒的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明显高于下部。S_(1)播期处理的灌浆期高温条件下,各品种穗上部籽粒的垩白粒率、垩白度、峰值黏度、崩解值均高于下部,且大部分表现为差异显著,消减值和峰值时间均显著低于下部。籽粒谷蛋白含量和精米率与RVA参数间均无显著相关关系,垩白粒率、垩白度、清蛋白、球蛋白和RVA参数间呈现与直链淀粉和RVA参数间相反的相关关系,表明直链淀粉和蛋白组分含量直接影响稻米的糊化特性和食味品质。综上可知,S_(1)播期处理其灌浆期高温降低水稻的整精米率,增加垩白粒率、峰值黏度和糊化温度等,对穗上、中、下部籽粒均有显著影响,且对穗上部籽粒品质的影响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不同粒位 稻米品质 RVA参数 灌浆期高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肥与氮磷钾肥配施对营养生长期水稻生长及硒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周建利 王孟 +3 位作者 吴东梅 黄芬肖 邢丹英 刘凯文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041-2046,共6页
【目的】探讨硒肥与氮磷钾肥配施对营养生长期水稻生长及硒吸收的影响,为水稻富硒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L16(4^5)正交设计,4个试验因素分别为施氮量(A)、施磷量(B)、施钾量(C)和施硒量(D),各因素均设4个水平,对营养... 【目的】探讨硒肥与氮磷钾肥配施对营养生长期水稻生长及硒吸收的影响,为水稻富硒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L16(4^5)正交设计,4个试验因素分别为施氮量(A)、施磷量(B)、施钾量(C)和施硒量(D),各因素均设4个水平,对营养生长期水稻进行土壤盆栽试验。通过测定水稻生长性状指标(最大叶长、最大叶宽、分蘖数、株高、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生物量和硒含量等参数研究不同处理组合和各试验因素对营养生长期水稻生长及硒吸收的影响。【结果】水稻生长性状的各项指标均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硒肥对水稻的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最佳组合是施氮量为0.25 g/kg,施磷量和施钾量均为0.10 g/kg,施硒量为0.12 mg/kg,其能显著提高水稻各生长指标和地上部生物量及水稻硒含量(P〈0.05);水稻地上部和地下部硒含量均随着硒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氮肥是水稻生长的主导因子,氮磷钾肥和硒肥的配施能促进营养生长期水稻的生长及其对硒的吸收,增施硒肥能提高营养生长期水稻硒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营养生长期 硒肥 氮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茎秆特性与抗倒伏关系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燚 魏中伟 +3 位作者 邵平 田小海 王晓玲 马国辉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9期2054-2057,共4页
倒伏是水稻(Oryza sativa L.)生产上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近年来超级杂交稻的推广,水稻株高已由矮秆、半矮秆向半高秆发展,株高的增加加大了水稻植株倒伏的可能性。水稻倒伏与其茎秆的关系密切,主要与水稻节间性状、节间维管束及茎秆化... 倒伏是水稻(Oryza sativa L.)生产上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近年来超级杂交稻的推广,水稻株高已由矮秆、半矮秆向半高秆发展,株高的增加加大了水稻植株倒伏的可能性。水稻倒伏与其茎秆的关系密切,主要与水稻节间性状、节间维管束及茎秆化学成分有关。对水稻茎秆特性与其抗倒伏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茎秆特性 抗倒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水杨酸对涝渍胁迫下小麦产量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江敏 郑舒文 +1 位作者 宁慧宇 邹华文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5-57,共3页
为了研究水杨酸(SA)在小麦对涝渍胁迫响应过程中的作用,利用200 mmol/L SA外源喷施涝渍胁迫条件下的小麦叶片,检测逆境处理期间小麦叶片内几种常见保护酶的活性,丙二醛(MDA)、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及相对外渗电导率,并于收获后测产。结... 为了研究水杨酸(SA)在小麦对涝渍胁迫响应过程中的作用,利用200 mmol/L SA外源喷施涝渍胁迫条件下的小麦叶片,检测逆境处理期间小麦叶片内几种常见保护酶的活性,丙二醛(MDA)、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及相对外渗电导率,并于收获后测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SA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涝渍条件下小麦叶片内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降低相对外渗电导率及MDA含量;大田试验结果表明,SA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涝渍条件下小麦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涝渍 水杨酸 产量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microRNA168调控植物低磷胁迫响应 被引量:4
14
作者 吕春雨 沙爱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1-325,共5页
为研究miR168在大豆响应低磷胁迫中的调控作用,从大豆中克隆了编码大豆miR168的基因MIR168,连接到植物表达载体后转化烟草,获得超量表达阳性转基因株系后鉴定其对低磷胁迫的耐受性。研究结果表明,超量表达MIR168烟草在低磷胁迫时长势强... 为研究miR168在大豆响应低磷胁迫中的调控作用,从大豆中克隆了编码大豆miR168的基因MIR168,连接到植物表达载体后转化烟草,获得超量表达阳性转基因株系后鉴定其对低磷胁迫的耐受性。研究结果表明,超量表达MIR168烟草在低磷胁迫时长势强于对照,根长较对照长,地上部和地下部鲜重也显著高于对照,表明MIR168能够提高烟草对低磷的耐受性。MIR168过量表达烟草中miR168表达高于对照,其推定的靶基因AGO1的表达高于或与对照相当,表明miR168和AGO1之间存在相互调控。进一步分析miR168参与的信号调控发现,超量表达MIR168的烟草种子萌发受ABA和JA抑制,对GA3不敏感,表明miR168可能参与了ABA和JA信号调控。本文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应用大豆miR168调控植物低磷胁迫,为培育磷高效植物提供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microRNA168 转基因烟草 低磷胁迫 植物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力密度互作对杂交中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邓亮 卢碧林 +2 位作者 张运波 王浩宇 李鹏辉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24期6145-6151,共7页
以杂交中稻全两优1号和全两优681为供试品种,设置两个施氮肥力水平和三个栽插密度的互作试验,研究了肥力密度互作对杂交中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全两优1号和全两优681均在高氮肥、低密度条件下更能有效地提高水稻产量,... 以杂交中稻全两优1号和全两优681为供试品种,设置两个施氮肥力水平和三个栽插密度的互作试验,研究了肥力密度互作对杂交中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全两优1号和全两优681均在高氮肥、低密度条件下更能有效地提高水稻产量,产量和成熟期茎叶的干物质积累量也在此条件下达到最大值;密度对水稻穗粒数影响明显,减小栽插密度,施用适当氮肥,可通过大幅度增加单位面积的有效穗和穗粒数来实现高产;全两优1号产量在肥力密度互作情况下主要受单位面积的有效穗和穗实粒数影响,而全两优681主要受结实率和有效穗的影响;在180 kg/hm2肥力下主要通过提高结实率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来提高水稻产量,而在250 kg/hm2肥力下则主要通过穗实粒数和穗粒数来提高水稻产量;施氮水平和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回归关系极显著,即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和栽插密度的减小,产量逐渐上升,但增幅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稻 氮肥施用量 密度 产量构成因子 产量 干物质积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属麦1号抗条锈病基因的SSR分子标记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石 刘易科 +6 位作者 张鹏 黄文娣 李光军 武慧雯 裴春萍 马东方 方正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6-80,共5页
【目的】对抗条锈病新种质三属麦1号进行抗条锈病鉴定和遗传分析,明确三属麦1号含有的抗病基因数目,并挖掘其抗条锈病基因。【方法】利用CYR29、CYR30、CYR31、CYR32、CYR33 5个条锈菌优势小种对三属麦1号与铭贤169(感病品种)及二者作... 【目的】对抗条锈病新种质三属麦1号进行抗条锈病鉴定和遗传分析,明确三属麦1号含有的抗病基因数目,并挖掘其抗条锈病基因。【方法】利用CYR29、CYR30、CYR31、CYR32、CYR33 5个条锈菌优势小种对三属麦1号与铭贤169(感病品种)及二者作为亲本杂交的F1、F2代和BC1代进行了抗锈性遗传分析,并对其抗条锈基因进行微卫星标记。【结果】三属麦1号对供试的5个条锈菌优势小种均表现免疫,并且对条锈菌小种CYR31的抗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暂命名为YrS1。采用分子标记定位技术,筛选到位于小麦3D染色体短臂上的5个SSR标记(Xwmc674、Xcfd79、Xcfd34、Xgwm2、Xbarc68)与YrS1连锁,最近的标记为Xwmc674和Xcfd79,其与YrS1的遗传距离分别是8.7和4.1cM。【结论】三属麦1号具有优良的抗条锈性,而且具有5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的抗条锈病基因YrS1位于小麦3D染色体短臂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三属麦1号 抗病基因 遗传分析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新品种鄂麦28及其栽培技术 被引量:2
17
作者 佟汉文 朱展望 +7 位作者 刘易科 陈泠 张宇庆 邹娟 付鹏浩 谢文博 肖启合 高春保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20期9-12,44,共5页
鄂麦28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扬麦15为母本、华2566为父本进行杂交,经过多年系谱选育而成的红皮粉质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2016—2018年度湖北省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5307 kg/hm^(2),比对照郑麦9023增产4.97%,23个试验点... 鄂麦28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扬麦15为母本、华2566为父本进行杂交,经过多年系谱选育而成的红皮粉质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2016—2018年度湖北省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5307 kg/hm^(2),比对照郑麦9023增产4.97%,23个试验点中18个增产,增产点率达78.26%,表现出高产稳产的优点;接种鉴定显示,中抗-中感赤霉病和白粉病、中抗-高感条锈病、中感纹枯病,田间对赤霉病、白粉病、穗发芽和倒伏的抗性优于对照郑麦9023,表现出综合抗性好的优点。该品种于2020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鄂审麦20200004。系统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和主要农艺性状特征特性,并对其产量、品质和田间抗性及其相关性状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该品种的性状特点阐述了其种子和粮食生产的关健栽培技术,以期为其产业化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麦28 选育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鄂麦011的选育 被引量:1
18
作者 佟汉文 刘易科 +6 位作者 朱展望 陈泠 张宇庆 邹娟 付鹏浩 高春保 谢文博 《中国种业》 2022年第3期98-100,共3页
鄂麦011(区试代号:鄂麦700)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鄂麦895为母本、邯郸5317为父本采用系谱法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高产、稳产,2021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湖北省全省麦区种植。对鄂麦011的选育... 鄂麦011(区试代号:鄂麦700)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鄂麦895为母本、邯郸5317为父本采用系谱法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高产、稳产,2021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湖北省全省麦区种植。对鄂麦011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进行了介绍,并总结了其栽培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麦011 特征特性 产量 品质 抗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豆种子萌发期耐旱性评价及耐旱种质资源筛选 被引量:12
19
作者 朱珍珍 陈宏伟 +9 位作者 廖芳丽 李莉 刘昌燕 刘良军 杨访问 孙虎 范如旖 毛政 沙爱华 万正煌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83-1190,共8页
【目的】研究80份小豆种质材料萌发期的耐旱性,筛选小豆耐旱种质,为小豆耐旱品种选育、耐旱生理机制及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甘露醇模拟干旱胁迫的方法对80份小豆种质材料种子萌发期耐旱性进行初步鉴定,以相对发芽率... 【目的】研究80份小豆种质材料萌发期的耐旱性,筛选小豆耐旱种质,为小豆耐旱品种选育、耐旱生理机制及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甘露醇模拟干旱胁迫的方法对80份小豆种质材料种子萌发期耐旱性进行初步鉴定,以相对发芽率作为耐旱性评价的参考指标,从中筛选出3份不同耐旱性的小豆种质材料,对其进行不同浓度梯度甘露醇(0、5.0%、7.5%和10.0%)干旱胁迫试验,以确定小豆萌发期耐旱性鉴定的最适甘露醇浓度。然后用最适浓度的甘露醇溶液对初步鉴定为高耐、耐旱和弱耐的种质资源进行干旱胁迫,以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和相对根鲜重等作为耐旱性评价指标,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小豆萌发期耐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初步鉴定获得高耐种质3份、耐旱种质9份、中耐种质37份、弱耐种质4份。10.0%甘露醇对种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达不到发芽标准,而5.0%甘露醇对3份材料种子萌发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小豆种子耐旱性鉴定的最适甘露醇浓度为7.5%。用7.5%甘露醇溶液模拟干旱胁迫对初步鉴定获得的16份小豆种质(3份高耐种质、9份耐旱种质和4份弱耐种质)进行萌发期耐旱性等级划分,共发现2份高耐种质、4份耐旱种质、7份中耐种质、2份较敏感种质和1份敏感种质。16份小豆种质耐旱性初步鉴定与隶属函数法鉴定结果存在差异,但二者相关系数为0.63,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结论】以相对发芽率为参考指标对小豆种质资源的耐旱性进行初步鉴定,可实现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小豆种质萌发期耐旱性的基本情况。但利用多项指标综合评价的隶属函数法评价种质资源的耐旱性更全面,鉴定结果更可靠。筛选出的耐旱性强的种质资源可用于小豆抗旱性育种,也可用于开展分子水平的耐旱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豆 耐旱 种质资源 萌发期 筛选 甘露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9份江苏小麦品种(系)的抗赤霉病评价与农艺性状分析 被引量:17
20
作者 廖森 方正武 +5 位作者 胡文静 王书平 王晓玲 吴荣林 江伟 高德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7-305,共9页
赤霉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为发掘赤霉病的抗性种质资源和抗性基因,本研究分别以苏麦3号、扬麦158、扬麦15和安农8455为高抗、中抗、中感和高感赤霉病对照品种,于2016-2017和2017-2018连续2年对来自江苏的59份小... 赤霉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为发掘赤霉病的抗性种质资源和抗性基因,本研究分别以苏麦3号、扬麦158、扬麦15和安农8455为高抗、中抗、中感和高感赤霉病对照品种,于2016-2017和2017-2018连续2年对来自江苏的59份小麦品种(系)采用单花滴注接种法进行田间赤霉病抗性鉴定,同时利用与Fhb1、Fhb2、Fhb4、Fhb5和QFhs.crc-2DL连锁的分子标记对供试材料进行检测,并对赤霉病表现为稳定中抗及以上水平品种(系)的千粒重、株高、穗粒数等农艺性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59份供试小麦品种(系)中,19份在两个年度均表现为中抗。分子标记检测发现,9份小麦品种(系)仅携带Fhb1,平均病小穗率为22.21%;10份小麦品种(系)仅携带QFhs.crc-2DL,平均病小穗率为27.82%;携带Fhb2、Fhb4和Fhb5基因的品种(系)较少。镇麦12号、宁麦1529、宁麦27、镇麦13322、宁麦17110、镇麦13、宁麦17108和宁麦17396的赤霉病抗性和综合农艺性状均较好,可以作为小麦抗赤霉病遗传改良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抗性 分子标记 农艺性状 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