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侧深施氮对我国水稻产量和氮利用效率影响的整合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胡洋 肖大康 +5 位作者 李炫 李锦涛 胡仁 任科宇 侯俊 曹玉贤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8-145,共8页
探讨在不同条件下侧深施氮(SDN)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水稻精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搜集已发表的文献,建立了214组SDN和农民常规撒施(BN)下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数据库。采用整合分析的方法,研究在水稻种植区、土壤... 探讨在不同条件下侧深施氮(SDN)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水稻精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搜集已发表的文献,建立了214组SDN和农民常规撒施(BN)下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数据库。采用整合分析的方法,研究在水稻种植区、土壤氮素含量、不同施氮量等条件下SDN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提升幅度,采用随机森林方法明确了影响SDN效果的主控因素。相对于BN,SDN能够显著提高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吸收利用率,提高幅度分别为4.57%、4.57%、23.94%和21.11%。不同种植区域下SDN对产量的提升幅度东北稻区最大。不同水稻类型下SDN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提升幅度不同,产量提升方面,粳稻(6.85%)>籼稻(5.11%),杂交稻无显著提升;SDN对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吸收利用效率的提升幅度方面,籼稻>粳稻>杂交稻。不同种植模式下SDN对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提升幅度均为单季稻>双季稻。土壤全氮<2 g/kg、速效氮<150 mg/kg时SDN对产量的提升幅度较大。当SDN的氮肥施用量≤150 kg/hm^(2)和追肥施氮均使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提升幅度较大,然而,随着SDN施氮量的提升,增产增效幅度下降。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SDN对水稻产量的提高幅度主要受土壤全氮、有效磷和施氮量的影响,而其对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提升幅度主要受速效氮、施氮量和有效磷的影响。SDN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均有显著的提高,南方稻区和长江流域采取SDN对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增幅不如东北稻区,SDN有利于含氮量较低的土壤水稻增产增效,且SDN施氮量不宜超过150 kg/hm^(2),增效型氮肥、追施氮肥以及磷肥与SDN配合施用利于增产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侧深施肥 氮素 产量 氮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掺混肥结合增密对水稻氮肥利用效率和氨挥发的影响 被引量:23
2
作者 曹兵 丁紫娟 +7 位作者 侯俊 马孝卫 王学霞 王磊 王甲辰 邹国元 倪小会 陈延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56-63,共8页
为探究控释掺混肥结合增密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施肥经济效益和氨挥发损失的影响,该研究以扬籼优418为供试材料,设不施氮对照(CK)、常规施氮(Farmer’s Fertilization Practice,FFP)、优化施氮(Optimized Nitrogen Application,OPT)... 为探究控释掺混肥结合增密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施肥经济效益和氨挥发损失的影响,该研究以扬籼优418为供试材料,设不施氮对照(CK)、常规施氮(Farmer’s Fertilization Practice,FFP)、优化施氮(Optimized Nitrogen Application,OPT)、控释掺混肥(ControlledReleaseBlendedFertilizer,CRBF)和控释掺混肥结合增密(ControlledReleaseBlended Fertilizer Combined with Dense Planting,CRFDP)共5个处理,对比分析了不同处理的水稻产量及构成因子、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效率、经济效益和氨挥发损失的差异。结果发现,CRFDP处理的水稻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较FFP分别增加26.1%和18.7%。CRFDP处理较FFP处理水稻增产33.3%。与FFP相比,CRFDP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160%、22.8 kg/kg、16.27 kg/kg。CRFDP较CRBF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显著提高10.0个百分点,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素生理利用率则没有显著差异(P>0.05);与FFP处理相比,3个优化施氮处理(OPT、CRBF和CRFDP)在氮肥用量降低20%的情况下,水稻每公顷净收益增加3328~8968元,其中CRFDP处理的水稻产值和净收益最高。施氮显著提高了水稻生长季的田面水铵态氮浓度和土壤脲酶活性,与FFP处理相比,CRFDP处理的氨挥发强度和累积氨挥发损失分别降低62.5%和46.3%。综上,控释掺混肥与增密结合可兼顾水稻高产、氮肥高效利用和氨减排。研究结果可为水稻高产及环境友好和资源高效的水稻种植新模式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 氮肥 控释掺混肥 氨挥发 增密 经济效益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3
作者 陈然 李俊凯 +1 位作者 李黎 孙正祥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5,共5页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能引起小麦减产和品质下降,其病原菌产生的毒素还危害人畜健康。近年来国内外对小麦赤霉病生防因子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这必将促使生物防治成为小麦赤霉病防治的主要手段。为此,对...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能引起小麦减产和品质下降,其病原菌产生的毒素还危害人畜健康。近年来国内外对小麦赤霉病生防因子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这必将促使生物防治成为小麦赤霉病防治的主要手段。为此,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危害、主要生防因子及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与分析,并对该病生物防治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危害 生物防治 生防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碳氮及小麦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梦娟 晏宇航 +3 位作者 李慕嵘 史丽丽 KEM SENOU PAVEL DARYL 王小燕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33-41,55,共10页
为了探寻江汉平原水稻-小麦轮作体系中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农田合理的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模式,通过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置3个秸秆还田处理(秸秆不还田,NSR;秸秆半量还田,HSR;秸秆全量还田,TSR)和4个施氮量处理(N0,0;N1,90 kg/... 为了探寻江汉平原水稻-小麦轮作体系中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农田合理的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模式,通过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置3个秸秆还田处理(秸秆不还田,NSR;秸秆半量还田,HSR;秸秆全量还田,TSR)和4个施氮量处理(N0,0;N1,90 kg/hm^(2);N2,180 kg/hm^(2);N3,270 kg/hm^(2)),研究水稻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碳氮含量及小麦群体光合指标、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HSR和TSR配施氮肥N2、N3能有效提高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HSR配施氮肥N2、N3能提高土壤全氮含量,HSR配施N3能提高越冬期土壤硝态氮含量,TSR配施N2、N3能提高开花期至成熟期0~10 cm土壤铵态氮含量。HSR+N3处理显著提高小麦孕穗后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和群体叶面积指数,使其有较高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秸秆还田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比例,而施氮量增加则提高花前干物质积累比例。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显著影响小麦产量,HSR+N3处理的产量最高。综上,在江汉平原水稻-小麦轮作系统中,秸秆半量还田配施180~270 kg/hm^(2)氮肥能最大程度实现增产,有效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 土壤有机碳 土壤氮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生长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棉花生产格局与施肥研究现状——基于CNKI数据计量分析 被引量:25
5
作者 李继福 何俊峰 +3 位作者 陈佛文 谭京红 吴启侠 万鹏 《中国棉花》 2019年第4期17-24,28,共9页
基于我国棉花产业格局和棉花种植"减肥减药"新形势,探究我国棉花种植发展、棉花生产格局转变对棉花施肥研究态势的影响。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信息来源,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棉花研究文献发表量、研究机构、发表类型、来... 基于我国棉花产业格局和棉花种植"减肥减药"新形势,探究我国棉花种植发展、棉花生产格局转变对棉花施肥研究态势的影响。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信息来源,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棉花研究文献发表量、研究机构、发表类型、来源出版物、棉花施肥研究关注领域和棉花主产区的肥料施用量。统计数据表明,近10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和皮棉产量持续下降,尤以长江流域棉区和黄河流域棉区减幅最大,新疆植棉优势地位显著提高。CNKI数据显示,1995-2018年国内棉花施肥研究年发文数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从发文机构地域来看,三大棉区均有分布,且新疆地区优势更明显;而发文类型以技术应用为主。当前棉花施肥研究仍以棉花产量、纤维品质和肥料用量为核心,并逐渐延伸到施肥技术、养分动态和环境效应。与国家推荐肥料用量相比,当前三大棉花产区的施肥用量偏高,仍有降低的空间,尤其西北内陆棉区,常规灌溉施肥用量较高,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可显著降低氮磷钾肥料施用量。从水资源分配和生态建设视角来看,旱作区棉花种植规模不宜过度扩大;应围绕棉花轻简化生产,在稳产和减肥条件下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产量 施肥现状 CNKI数据库 计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肥运筹对直播稻田氮素损失与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彭瑞雪 朱建强 +5 位作者 吴启侠 乔月 周乾顺 范楚江 段小丽 杨利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51-659,共9页
为探讨不同类型氮肥按不同基蘖肥比例配施对直播稻田径流氮流失、氨挥发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本研究开展了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了7个施氮处理,即不施氮肥的空白对照(CK)、普通复合肥(基肥)与尿素(分蘖肥)基蘖肥配比4∶6(U_(40))和6∶4(U_(6... 为探讨不同类型氮肥按不同基蘖肥比例配施对直播稻田径流氮流失、氨挥发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本研究开展了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了7个施氮处理,即不施氮肥的空白对照(CK)、普通复合肥(基肥)与尿素(分蘖肥)基蘖肥配比4∶6(U_(40))和6∶4(U_(60))、控释掺混肥(基肥)与尿素(分蘖肥)基蘖肥配比7∶3(C_(70))和10∶0(C_(100))、海藻多糖尿素基蘖肥配比4∶6(H40)和6∶4(H60),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结果表明:径流氮流失量主要集中在基肥施入后,以铵态氮(NH_(4)^(+)-N)为主,与U60处理相比,C_(100)、H_(60)、U_(40)、C_(70)和H_(40)处理总氮流失量分别减少了7.20%、13.36%、24.30%、26.41%和35.92%;不同氮肥之间的氨挥发损失量和损失率呈现出普通复合肥与尿素配施处理>海藻多糖尿素处理>控释掺混肥与尿素配施处理;与U60处理相比,U_(40)、H_(60)、H_(40)、C_(70)和C_(100)处理的氨挥发总损失量分别降低了7.89%、20.81%、27.84%、42.08%和47.00%,C_(70)、C_(100)处理降低效果显著(P<0.05);与U_(60)、C_(100)和H_(60)处理相比,U40、C70和H40处理径流的总氮流失量分别降低了24.30%、20.70%和26.04%。氮肥后移的U40、C_(70)和H_(40)处理的径流氮流失及氨挥发损失均有所降低,且不影响产量;C70处理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均为最高,分别为9 116.67 kg·hm^(-2)和29.64 kg·kg^(-1),且氮肥表观利用率为41.99%。研究表明,C_(70)和C_(100)处理均能显著降低稻田径流氮流失,减少氨挥发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和直播稻产量。综合考虑产量及环境影响,以控释掺混肥(基肥)与尿素(分蘖肥)按基蘖肥比7∶3配施更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稻 控释掺混肥 氮损失 氮肥利用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不同基追比对直播稻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周乾顺 吴启侠 +3 位作者 朱建强 乔月 彭瑞雪 范楚江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15-923,共9页
为研究不同氮肥基追比对直播稻产量、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以深两优332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8个不同氮肥基追比处理,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分别为0∶8∶2(T1)、0∶6∶4(T2)、2∶6∶2(T3)、2∶4∶4(T4)、4∶6∶0(T5)、4∶4∶2(... 为研究不同氮肥基追比对直播稻产量、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以深两优332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8个不同氮肥基追比处理,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分别为0∶8∶2(T1)、0∶6∶4(T2)、2∶6∶2(T3)、2∶4∶4(T4)、4∶6∶0(T5)、4∶4∶2(T6)、4∶2∶4(T7)、6∶4∶0(农民习惯施肥,T8),以不施氮肥(T0)为对照(CK),以期筛选出最适合直播稻的氮肥施用方法。结果表明:分蘖盛期、拔节期以T5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最高,明显高于T8处理,分别比T8处理高11.03%、4.04%,且拔节期T5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T1、T2处理,分别比T1、T2处理高9.19%、11.96%;孕穗期以T6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最高,比T5处理高6.12%;成熟期以T5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最高,比T8处理高12.68%。与T8处理相比,氮肥基施40%可以增加直播稻在分蘖盛期、拔节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同时与T8处理相比,氮肥适量后移作穗肥施用(T6处理)可增加直播稻孕穗期干物质积累量。在产量上,T5、T6、T7处理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T5处理与其他5个处理及CK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且T5处理的产量比T8处理高7.68%,比T1、T2处理高27%~30%。由此可以看出,氮肥适量基追配施以及氮肥适当后移可以显著提高直播稻的产量。在氮肥吸收利用方面,T5处理和T6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利率和农学利用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T5处理与其他处理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且T5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分别比T8处理高7.61%、15.04%,分别比T1处理高21.79%、73.68%,分别比T3处理高14.02%、23.47%,氮肥适当后移可以提高直播稻氮肥利用率。通过比较直播稻氮肥不同基追肥配施下干物质量、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可以得出,基肥∶分蘖肥∶穗肥为4∶6∶0和4∶4∶2为直播稻的较佳施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稻 氮肥基追比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江汉平原中低产田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壮志 杨蕊 +2 位作者 李秀 张程翔 王小燕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9-168,共10页
为探究江汉平原地区中低产田小麦种植的最适施氮量,以适宜长江中下游流域种植的小麦品种郑麦9023与扬麦23为材料,设置0、135、180和225 kg·hm^(-2)4个纯氮施用量,研究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氮素利用效率以及部分农艺性... 为探究江汉平原地区中低产田小麦种植的最适施氮量,以适宜长江中下游流域种植的小麦品种郑麦9023与扬麦23为材料,设置0、135、180和225 kg·hm^(-2)4个纯氮施用量,研究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氮素利用效率以及部分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在0~225 kg·hm^(-2)范围内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逐渐降低,而小麦的旗叶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生物量逐渐增加,同时籽粒产量在施氮量为225 kg·hm^(-2)时最高,但与180 kg·hm^(-2)施氮量处理并无显著差异。在0~180 kg·hm^(-2)施氮量范围内,氮肥的增施可显著增加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和收获指数。在180 kg·hm^(-2)施氮量处理的基础上继续增施氮肥至225 kg·hm^(-2),并未显著增加小麦各生育时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在不同施氮量处理下,扬麦23较郑麦9023平均增产19.8%,且有效穗粒数较多、穗数和千粒重较稳定、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收获指数较高,表现出较强的产量稳定性。此外,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与小麦籽粒产量呈显极著正相关。因此,在兼顾产量和投入的前提下,江汉平原地区中低产田小麦的施氮量以180 kg·hm^(-2)为宜,并伴有较高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本研究结果为江汉平原地区中低产田小麦增产及氮肥高效利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小麦 产量 积累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性根区施氮促进再生稻生长及增产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丁紫娟 胡仁 +3 位作者 李锦涛 曹玉贤 田应兵 侯俊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2-119,共8页
一次性根区施肥是一种新兴的水稻轻简化施肥技术。为探明不同氮肥类型(尿素和控释尿素)一次性根区施用对再生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再生稻氮高效和轻简化施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田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CK)、农民常规分次施尿... 一次性根区施肥是一种新兴的水稻轻简化施肥技术。为探明不同氮肥类型(尿素和控释尿素)一次性根区施用对再生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再生稻氮高效和轻简化施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田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CK)、农民常规分次施尿素(FFP)、一次性根区施尿素(UR)和一次性根区施控释尿素(CRUR),测定再生稻根区土壤NH_(4)(+)-N含量、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产量及相关生长指标。结果表明,与FFP处理相比,UR和CRUR处理均可提高头季根区土壤NH_(4)(+)-N含量,CRUR处理能够持续保持根区高NH_(4)(+)-N含量直至再生季。UR和CRUR处理头季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FFP处理提高了38.4%和7.9%,CRUR处理与FFP处理的再生季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差异,而UR处理较FFP和CRUR处理的再生季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减少了52.0%和51.4%。UR和CRUR处理分别较FFP处理提高了头季成熟期氮素积累量71.8%和6.2%,CRUR处理较FFP处理提高了再生季成熟期氮素积累量3.6%,而UR处理较FFP和CRUR处理的再生季氮素积累量显著减少了48.3%和50.1%。UR和CRUR头季产量处理分别较FFP处理显著增加了18.9%和8.2%,CRUR处理再生季产量较FFP处理增加了2.3%,而UR处理较FFP和CRUR处理的再生季产量显著减少了26.2%和27.8%。研究表明,一次性根区施普通尿素头季氮过量,再生季的氮缺乏,造成总产量大幅度减产;根区施控释尿素在减少施肥次数的同时能够提高再生稻头季和再生季的产量,保证了再生稻全生育期的养分供应,是再生稻的一种高效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控释尿素 氮肥 根区施肥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小麦渍害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任菲莹 熊勤学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65-1274,共10页
为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渍害对气候变化的反应,以湖北省监利县为研究对象,收集1970-2018年监利气象观测数据和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phase5)四种情景[RCP(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2.6、RCP4.5、R... 为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渍害对气候变化的反应,以湖北省监利县为研究对象,收集1970-2018年监利气象观测数据和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phase5)四种情景[RCP(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2.6、RCP4.5、RCP6.0和RCP8.5]2020-2069年全球气候模式模拟气象结果数据,通过分布式水文模型(DHSVM模型:distributed hydrology soil vegetation model)模拟了近100年四种情景监利农田土壤表层(0~30cm)土壤体积含水量,并以此来计算小麦受渍指数[sub-surface waterlogging index(SSWI),每年3-4月(小麦拔节至灌浆期)受渍天数比率]。结果表明,监利小麦受渍指数有逐年递减的趋势,但受渍时间的年际间差异会越来越大,四种情景也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其中RCP4.5情景规律最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全球CO2排放增加。降雨量增加可能会加大渍害的危害程度,但同期辐射量和气温升高会导致农田蒸散和空气中水汽含量提高,降低农田土壤含水量,有利于渍害的危害程度降低。由于农田水平衡建立在高降水、高蒸散的基础上,因此出现极端天气的可能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渍害 分布式水文模型 受渍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大球盖菇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彭瑞雪 程艳 +6 位作者 宋娜 杨利 周维 杨俊 杨青 吴启侠 段小丽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9-59,共11页
为探讨栽培大球盖菇及其菌种用量与基料配方对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开展了2年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了5个处理,即冬闲田对照处理CK,4个栽培大球盖菇处理:T1(3000kg·hm^(-2)菌种量+100%稻草基料)、T2(3000kg·hm... 为探讨栽培大球盖菇及其菌种用量与基料配方对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开展了2年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了5个处理,即冬闲田对照处理CK,4个栽培大球盖菇处理:T1(3000kg·hm^(-2)菌种量+100%稻草基料)、T2(3000kg·hm^(-2)菌种量+75%稻草配25%玉米芯基料)、T3(4500kg·hm^(-2)菌种量+100%稻草基料)、T4(4500kg·hm^(-2)菌种量+75%稻草配25%玉米芯基料)。结果表明:连续2年栽培大球盖菇的耕层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MBC、MBN、MBP)含量均逐年明显增加,且受菌种用量和基料配方的影响。在第2年,与CK处理相比,各试验处理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全氮和全磷分别显著增加32.92%~42.44%、52.96%~77.35%、53.99%~75.09%、88.00%~184.62%、19.12%~38.24%、9.82%~29.46%(P<0.05),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84.18%~129.28%、166.60%~260.01%(P<0.05)。2年间各试验处理较CK处理的MBC:MBN显著降低,MBC:MBP和MBN:MBP有所增加。冗余分析(RDA)显示,全氮在2021年(F=5.9,P=0.004)和2022年(F=7.4,P=0.002)分别解释了31.1%和36.3%的土壤微生物量变化,是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比的最主要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与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栽培大球盖菇,不仅显著提高了土壤养分,还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其中以菌种量3000kg·hm^(-2)、基料75%稻草+25%玉米芯的栽培方式效果较好。研究结果可为后续推广“水稻一大球盖菇”轮作模式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大球盖菇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秸秆利用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穗肥施钾量和叶面肥对稻虾共作水稻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董洪瑞 朱杰 +6 位作者 周勇 李皓轩 杨伟 蒋梦蝶 朱波 聂江文 刘章勇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0-39,共10页
研究穗肥施钾量[0 kg/hm^(2)(S0)、45 kg/hm^(2)(S1)、90 kg/hm^(2)(S2)]和叶面肥[不喷施叶面肥(P0)和喷施叶面肥(P1)]对稻虾共作水稻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稻虾共作模式下的水稻绿色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研究穗肥施钾量[0 kg/hm^(2)(S0)、45 kg/hm^(2)(S1)、90 kg/hm^(2)(S2)]和叶面肥[不喷施叶面肥(P0)和喷施叶面肥(P1)]对稻虾共作水稻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稻虾共作模式下的水稻绿色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喷施叶面肥、施用穗肥钾均可提高水稻剑叶SPAD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isCO)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茎叶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同时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总体上以S1P1处理最优。喷施叶面肥、施用穗肥钾均可提高穗实粒数、结实率,进而提高产量,P1处理使S0、S1和S2条件下产量分别增加13.60%、9.76%和6.55%,S1和S2处理使产量分别提高3.70%和2.47%,以S1P1处理产量最高。与P0处理相比,S0和S1条件下,P1处理稻米的整精米率分别显著提高2.21%和1.82%,垩白粒率显著降低55.88%和50.01%,垩白度显著降低49.98%和50.00%,总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8.77%和12.08%;与S0处理相比,S1和S2处理稻米的垩白粒率分别显著降低11.23%和30.61%,S1处理稻米的总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4.15%;总体以S1P1处理效果最好。综合来看,喷施叶面肥、施用穗肥钾可以改善叶片光合作用,提高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转运,提高产量和品质,以S1P1处理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面肥 穗钾肥用量 产量 生理特性 品质 稻虾共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花期渍水对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小麦产量及土壤矿质氮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慕嵘 李霞 +2 位作者 李赟 尹立俊 王小燕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3,共9页
【目的】探讨开花期渍水对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及土壤矿质氮含量的影响,以期为江汉平原小麦抗渍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适宜长江中下游流域种植的小麦品种襄麦55和扬麦23为材料,设置3个施氮水平[... 【目的】探讨开花期渍水对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及土壤矿质氮含量的影响,以期为江汉平原小麦抗渍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适宜长江中下游流域种植的小麦品种襄麦55和扬麦23为材料,设置3个施氮水平[N0(不施氮)、N1(纯氮135 kg/hm^(2))、N2(纯氮180 kg/hm^(2))],用盆栽方法于开花期进行7 d渍水试验,分析小麦旗叶SPAD值、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籽粒产量及土壤矿质氮含量的变化。【结果】开花期渍水显著降低小麦旗叶SPAD值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旗叶SPAD值降低8.61%~39.78%,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降低4.49%~12.24%,降低幅度随施氮量增加而减少。渍水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提高小麦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及贡献率、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均有所增加,分别增加35.39%~58.37%、6.04%~21.88%、8.94%~29.32%。在渍水期间(花后0~7 d)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41.81%~63.50%;铵态氮含量显著升高21.89%~62.15%。花后7~21 d表现为硝态氮含量升高,铵态氮含量下降。21~28 d硝态氮含量下降,铵态氮含量上升。渍水处理下,增加施氮量,硝态氮及铵态氮含量均在增加。开花期渍水导致小麦减产,千粒重降低是减产的主要因素。与不施氮相比,渍水条件下N1、N2的小麦产量分别增加229.75%~235.32%、290.28%~358.12%。【结论】渍水显著降低了小麦旗叶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土壤铵态氮含量。施氮量在0~180 kg/hm^(2)条件下,增加施氮量可以缓解渍害对小麦的伤害,减少产量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SPAD值 干物质 土壤氮素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性接触施控释尿素对水稻秧苗素质及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锦涛 胡洋 +7 位作者 李炫 丁紫娟 胡仁 杨朔 聂玺斌 曹兵 黄飞 侯俊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77,共8页
育秧箱接触施肥是一种轻简高效的控释肥施肥技术,将控释肥在水稻育秧时一次性集中施于种子附近,水稻根系紧密包裹住控释肥,水稻带肥移栽。在接触施肥条件下,研究控释尿素不同施用量以及不同育苗方式下的秧苗素质,并比较控释尿素不同施... 育秧箱接触施肥是一种轻简高效的控释肥施肥技术,将控释肥在水稻育秧时一次性集中施于种子附近,水稻根系紧密包裹住控释肥,水稻带肥移栽。在接触施肥条件下,研究控释尿素不同施用量以及不同育苗方式下的秧苗素质,并比较控释尿素不同施用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旨在为水稻育秧箱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以当地常规氮肥施用量(180 kg/hm2,折合每盘控释尿素1 509 g)为基准,按照常规育秧方式设置不同控释尿素氮用量(FFP,25%CRU、50%CRU、75%CRU、100%CRU),同时在50%CRU基础上设置另外2种育苗方式处理,即50%CRU+S1、50%CRU+S2处理,进行育秧试验,针对不同控释肥用量,模拟箱式育秧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育秧盘控释尿素用量为755 g时(50%CRU),水稻出苗率为83%,且秧苗素质、秧苗生长发育均最佳,与常规育秧(FFP)相比,秧苗的地上部干重、充实度、壮秧指数分别提高22.50%、54.55%、70.00%;秧苗的根长、根系活力、苗高分别增加20.53%、67.00%、36.80%。当育秧盘控释尿素用量超过755 g时,育苗土含水量较低,土壤电导率(盐度)过高,导致秧苗素质显著降低。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FFP)相比,50%CRU、75%CRU、100%CRU处理的水稻,其成熟期叶绿素含量、株高、茎蘖数分别提高9.68%~10.04%、7.60%~9.57%、13.02%~15.72%,生育期延长8~10 d,每穗实粒数、产量分别增加13.71%~30.64%、18.88%~43.68%。施用控释尿素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其中100%CRU处理的产量最高。育秧盘控释尿素接触施肥量为755 g(50%CRU)时,水稻秧苗素质、秧苗生长发育显著优于常规育秧;当育秧盘控释尿素量高于755 g(75%CRU、100%CRU)时,水稻的出苗率、秧苗素质下降,2组优化处理在育苗阶段未表现出优势。育秧盘控释尿素接触施肥量为1 509 g(100%CRU)时,水稻的产量最高,施用控释尿素的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因此,综合考虑秧苗素质和水稻产量,土壤肥力较低时采用100%CRU,尽管出苗率低,秧苗素质有一定下降,但是后期由于水稻自身适应,可获取最高产量;土壤肥力较高时,适宜采用50%CRU处理,秧苗素质最佳,而且能维持较高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尿素 接触施肥 水稻 秧苗素质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药剂及其混配剂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毒力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正祥 邓乐 +1 位作者 张长青 周燚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7期1606-1608,共3页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药剂及其混配剂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室内毒力,旨在筛选有效防治核盘菌的药剂及其混配剂,为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提供重要参考。结果表明,咪鲜胺锰盐对核盘菌的毒力最高,其EC50值为0.06...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药剂及其混配剂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室内毒力,旨在筛选有效防治核盘菌的药剂及其混配剂,为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提供重要参考。结果表明,咪鲜胺锰盐对核盘菌的毒力最高,其EC50值为0.067 6μg/m L;丙环唑次之,EC50值为0.098 9μg/m L;菌核净、腐霉利、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异菌脲EC50值在0.1-0.5μg/m L之间;百菌清的EC50值为0.706 1μg/m L。咪鲜胺锰盐和百菌清以配比2∶1时增效系数为2.179 5,咪鲜胺锰盐与甲基硫菌灵以配比1∶3时增效系数为2.952 7,咪鲜胺锰盐与菌核净以配比1∶1时增效系数为1.537 2。在防治油菜菌核病时,建议轮换使用咪鲜胺锰盐、丙环唑单剂及上述筛选出的混配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杀菌剂 毒力 混配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虾共作模式下稻田土壤氨氧化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的特征 被引量:36
16
作者 王蓉 朱杰 +1 位作者 金涛 刘章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887-1899,共13页
【目的】研究稻虾共作模式下土壤氨氧化微生物数量、群落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深入了解该模式下的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演变。【方法】试验点在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农学院基地,设置稻虾共作模式(CR)与常规中稻种植模式(MR),借助荧光定量PCR技... 【目的】研究稻虾共作模式下土壤氨氧化微生物数量、群落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深入了解该模式下的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演变。【方法】试验点在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农学院基地,设置稻虾共作模式(CR)与常规中稻种植模式(MR),借助荧光定量PCR技术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分析了土壤氨氧化细菌(AOB)与古菌(AOA)丰度、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结果】与MR模式相比,CR模式显著提高了土壤硝态氮、总碳及总氮含量,对土壤p H、碱解氮及土壤碳氮比无显著影响。CR模式土壤AOA与AOB amo A基因拷贝数为3.13×10^5和7.01×10^5 copies/g干土,MR模式土壤AOA、AOB amoA基因拷贝数为1.41×10^5和3.87×10^5 copies/g干土,两个模式土壤AOB的数量均显著高于AOA,CR模式土壤AOA、AOB的数量均显著高于MR模式(P<0.05)。α群落多样性指数表明,相比MR,CR模式显著降低了土壤AOA群落多样性,对AOB群落多样性无显著影响。Venn结果分析,CR模式增加了AOA amoA基因的物种,改变了AOB amoA基因的物种组成,且AOB amoA物种数量下降。在属水平上,norank_c_environmental_samples_p_Thaumarchaeota、unclassified_k_norank_d_Archaea、norank_c_environmental_samples_p_Crenarchaeota、norank_p_environmental_samples_k_norank为AOA的优势类群,相对丰度占AOA amoA基因总序列的99.25%~99.46%,CR模式显著提高了norank_c_environmental_samples_p_Crenarchaeota在AOA群落属水平的相对丰度;unclassified_k_norank_d_Bacteria、norank_f_environmental_samples、norank_o_environmental_samples_c_Betaproteobacteria、unclassified_o_Nitrosomonadales为AOB的优势类群,相对丰度共占97.78%~98.49%,且CR模式显著增加了norank_o_environmental_samples_c_Betaproteobacteria与unclassified_o_Nitrosomonadales在AOB群落属水平的相对丰度。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对于土壤AOA、AOB群落结构影响有着相似的趋势,其中对AOA、AOB群落结构影响最大的因子是硝态氮,其次分别为总碳、铵态氮、碱解氮、pH。根据RDA投影距离分析,稻虾共作模式对土壤AOA群落结构的影响大于AOB,且MR与稻虾共作模式土壤AOB的群落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度。【结论】稻虾共作模式显著降低了AOA群落多样性,而对AOB群落无显著影响;稻虾共作模式显著增加了AOA与AOB的丰度并显著影响了群落结构组成。土壤硝态氮、总碳、铵态氮、碱解氮、pH含量是导致土壤微生物数量、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 氨氧化细菌 氨氧化古菌 微生物丰度 群落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份绿豆象抗感蚕豆种质资源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孙虎 刘昌燕 +5 位作者 李莉 刘良军 韩雪松 万正煌 沙爱华 陈宏伟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83-691,共9页
【目的】通过转录组测序开发的SSR分子标记分析蚕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挖掘与蚕豆抗豆象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为蚕豆抗豆象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PacBio三代全长测序技术结合RNA-seq方法,对2个蚕豆... 【目的】通过转录组测序开发的SSR分子标记分析蚕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挖掘与蚕豆抗豆象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为蚕豆抗豆象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PacBio三代全长测序技术结合RNA-seq方法,对2个蚕豆品种Y134和Y078进行转录组测序,在此基础上,使用软件MISA对转录组所有Unigene序列进行搜索,寻找包含SSR核心基序的Unigene序列,并利用Primer 3.0批量设计引物。随机挑选100对SSR引物对80份蚕豆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100对SSR引物中有50对扩增出产物,有效扩增率为50%;其中32对引物表现出多态性。占有效产物的64%,占总引物的32%。在32对多态性引物中,每对引物扩增等位基因2~21个,平均值为6.875个;多态信息量(PIC)值为0.25~0.82,平均值为0.58;Shannon信息指数变化范围为0.34~2.31,平均值为1.21。基于UPGMA聚类分析将80份蚕豆材料在相似系数0.70处分为两大类:第1类包含65份种质,其中高抗(HR)品种62份,高感(HS)品种2份,感(S)品种1份;第2类包含15份种质,其中高感(HS)品种7份,感(S)2份,高抗(HR)品种5份,中抗(MR)1份。【结论】利用开发的SSR标记分析了80份蚕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蚕豆抗豆象种质资源鉴定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象 转录组测序 SSR 蚕豆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用量和运筹对我国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影响的整合分析 被引量:20
18
作者 肖大康 胡仁 +3 位作者 韩天富 张卫峰 侯俊 任科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9-542,共14页
【目的】合理的氮肥用量和运筹能够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明确氮肥用量和运筹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可为水稻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基于119篇已发表的有关稻田氮肥管理的论文,采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 【目的】合理的氮肥用量和运筹能够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明确氮肥用量和运筹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可为水稻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基于119篇已发表的有关稻田氮肥管理的论文,采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的方法量化了不同施氮量、基肥+分蘖肥、穗肥、种植区域和土壤性质等条件下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并探究了我国各水稻主产区提高产量构成因子以获得高产的适宜措施。【结果】与不施氮肥相比,施用氮肥能够显著提高水稻实际产量(+42.2%)和理论产量(+43.1%),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分别增加了33.2%和13.5%,而结实率和千粒重分别下降了4.2%和1.6%。在不同施氮量和氮肥运筹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存在显著差异。水稻实际和理论产量在施氮量为150~200 kg/hm^(2)时增幅最大,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在施氮量为250~300 kg/hm^(2)时增幅最大。另外,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基肥+分蘖肥的氮比例(基肥+分蘖肥占总施氮量的比例)为30%~50%和穗肥氮比例为10%~30%时,水稻增产幅度最大;基肥+分蘖肥氮比例(≤70%)增加,水稻有效穗数的提升幅度呈上升趋势,而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的提升幅度呈下降趋势;穗肥氮比例(穗肥占总施氮量的比例)增加(≤30%),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的提升幅度呈上升趋势。对于不同稻区而言,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提升幅度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东北单季稻区产量增幅最大,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次之,南方单双季稻区和云贵川湘高原单季稻区最小。所有稻区均通过增加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以获得高产。水稻实际和理论产量的增幅受SOM(土壤有机质)影响较小,各SOM水平间的增幅差异不超过4.39%和2.26%,而受土壤TN(总氮)、AN(有效氮)、AP(有效磷)、AK(速效钾)的含量变化影响较大,但亚组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我国水稻的推荐施氮量不宜超过250 kg/hm^(2),推荐基肥+分蘖肥比例不要超过总施氮量的70%,穗肥比例10%~30%时更有利于水稻增产。在保证水稻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前提下,提高结实率是所有稻区未来增产的关键,需通过化学调控、适宜的栽培密度和优良品种等综合管理措施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管理 水稻 产量 产量构成因子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稻渔种养系统水稻产量差及影响因素的整合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丁月 张卫峰 +4 位作者 曹玉贤 朱建强 郜红建 叶新新 侯俊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8-95,共8页
为了揭示稻渔种养系统生产潜力和制定高产高效栽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等2个数据库,分别以稻渔(包括稻虾、稻鱼、稻蟹、稻鳖、稻鳅)、施肥、产量、种植密度、种植方式、rice-fish、rice-crayfish、rice-crab、... 为了揭示稻渔种养系统生产潜力和制定高产高效栽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等2个数据库,分别以稻渔(包括稻虾、稻鱼、稻蟹、稻鳖、稻鳅)、施肥、产量、种植密度、种植方式、rice-fish、rice-crayfish、rice-crab、rice-turtle、rice-loach、yield、variety、seeding density、planting pattern、fertilizer and China等为关键词检索,共收集目标文献108篇。总结稻渔系统水稻的产量潜力和产量差,通过分析品种、施肥量、种植密度、种植方式和饲料氮磷残留对稻渔系统水稻产量的影响,阐明稻渔种养系统水稻产量差的影响因素及缩小产量差的途径。结果表明,当前我国稻渔系统产量潜力较大,稻虾、稻鱼、稻蟹、稻鳖、稻鳅模式水稻高产纪录分别为9.64、9.46、10.47、9.14、9.62 t/hm^(2),总样本平均产量分别实现了潜力产量的79%、75%、76%、74%、78%,其中水稻品种、种植密度和施肥量是产量差的主要限制因素。稻虾模式氮磷钾最优施肥量分别为86.2、69.2、66.5 kg/hm^(2),稻鱼模式分别为151.3、45.7、108.0 kg/hm^(2);杂交稻的稻虾、稻鱼、稻鳖和稻鳅模式水稻产量比常规稻增加3.9%~50.6%;籼稻产量在稻虾、稻鱼、稻鳖和稻鳅模式下比粳稻增加4.6%~25.6%。稻虾、稻鱼、稻蟹和稻鳅系统水稻的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32.2万、30.2万、24.7万、45.1万株/hm^(2);另外,一定量饲料氮磷残留可提高水稻产量。我国稻虾、稻鱼、稻蟹、稻鳖、稻鳅模式下水稻的增产潜力分别为2.07、2.39、2.50、2.37、2.15 t/hm^(2)。适宜的品种、施肥量、播种密度和饲料氮磷残留量可以缩小产量差,其中品种以籼稻和杂交稻为宜;优化施肥量可以使稻虾和稻鱼模式下水稻分别增产5.5%、5.1%;优化种植密度则使水稻增产4.8%~1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渔种养 产量差 品种 施肥 种植密度 生育期 饲料养分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干旱胁迫转录组信息的蚕豆ASPAT基因家族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魏正欣 刘昌燕 +5 位作者 陈宏伟 李莉 孙龙清 韩雪松 焦春海 沙爱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871-1881,共11页
蚕豆(Vicia faba L.)是一种重要的食用豆作物,干旱会导致蚕豆产量降低。鉴定蚕豆耐旱基因,有利于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工程手段培育抗旱品种。在前期研究中,我们通过转录组测序鉴定出了一类天冬氨酸转氨酶基因(ASPAT)响应蚕豆干... 蚕豆(Vicia faba L.)是一种重要的食用豆作物,干旱会导致蚕豆产量降低。鉴定蚕豆耐旱基因,有利于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工程手段培育抗旱品种。在前期研究中,我们通过转录组测序鉴定出了一类天冬氨酸转氨酶基因(ASPAT)响应蚕豆干旱胁迫。ASPAT催化天冬氨酸(ASP)和α-酮戊二酸的可逆转氨反应,生成草酰乙酸和谷氨酸,是参与植物体代谢的关键酶。本文基于转录组测序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全基因组鉴定了蚕豆ASPAT基因家族成员,并分析了各基因家族成员的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基因结构、蛋白结构域、保守基序、系统进化、蛋白质互作和基因表达模式。结果显示,蚕豆转录参考基因组中共有8个ASPAT基因家族成员,包括3个真核型ASPAT(AAT)基因和5个原核型ASPAT(PAT)基因,分别定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蚕豆ASPAT蛋白主要可分为2个亚族Iα和Iβ。Iα为AAT蛋白,包括VfASPAT1~VfASPAT3。Iβ为PAT蛋白,包括VfASPAT4~VfASPAT8。蚕豆ASPAT家族成员均含有motif1、motif3、motif9,且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和共同的蛋白结构域Aminotran-1-2。VfASPAT蛋白互作网络分析表明该家族成员可能参与逆境胁迫代谢过程。转录组和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该家族8个成员在干旱处理16h和64h表达模式不同,除VfASPAT4和VfASPAT6外其他基因表达量都呈上调趋势,表明VfASPAT基因可能对干旱胁迫有正向调控作用。本文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蚕豆ASPAT的抗旱功能,应用ASPAT提高蚕豆抗旱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 天冬氨酸转氨酶 基因家族 干旱胁迫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